镀铬板表面金属铬含量高低的判定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6334169发布日期:2018-12-19 06:24阅读:724来源:国知局
镀铬板表面金属铬含量高低的判定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一种判定方法,具体涉及一种镀铬板表面金属铬含量高低的判定方法。

背景技术

镀铬板,也称为无锡钢,是在金属锡资源减少的情况下研制出的新型制罐材料。它是一种在钢板表面进行电解铬酸盐处理,使钢板表面沉积一层金属铬以及铬的水合氧化物。与镀锡板相比,其加工成型性和机械强度与镀锡板大致相同,而镀铬板产品具有低成本、附着力强、耐高温性好、抗硫性强等特点,被广泛地应用于皇冠盖、四旋盖等。

现有的镀铬板表面镀层主要含有金属铬层(50~100mg/m2)和氧化铬层(5~20mg/m2)。由于镀层厚度较薄(二者厚度之和不足0.1μm),以及镀铬板生产工艺的限制,镀铬板表面存在较多微小的孔隙。这些微小孔隙的存在,直接影响着镀铬板表面耐蚀性的好坏。一般来说,孔隙越多镀铬板耐蚀性越差,孔隙越少镀铬板耐蚀性越好。因此,有研究者专门研究镀铬板表面孔隙率的形成及影响因素。结果发现,随着金属铬层的增加,镀铬板表面孔隙减少,且呈粗大型。随着氧化铬层厚度的增加,镀铬板表面孔隙增多,呈扁平状。结合电化学分析,金属铬层对改善镀铬板的耐蚀性要好于氧化铬层。换而言之,能快速判定镀铬板表面金属铬含量高低,即可判定镀铬板表面孔隙的多少,就能快速判定镀铬板表面的耐蚀性,避免镀铬板在投入市场使用后有可能带来较大的质量缺陷。

此外,镀铬板表面还存在小白点、冲压时镀铬层脱落等缺陷。经研究发现,在镀铬板表面出现小白点的位置与基体结合不牢固,且镀层分布不均匀,经仪器检测,检测不到铬的存在,说明出现小白点的位置,镀铬层很薄,在后期冲击、腐蚀环境下容易发生脱落和腐蚀。

由此可见,镀铬板表面金属铬含量的高低,对产品质量有严重的影响。因此,能快速判定镀铬板金属铬含量的高低,对判定镀铬板产品质量有重要意义,能对镀铬板工艺改进提供有利数据支撑。

现有镀铬板表面镀铬量的测定方法是将试样加工成边长为50mm±5mm的近似正方形,将钢板先浸泡在热的浓氢氧化钠溶液中约20min,除去表面铬氧化物,然后,以钢板为阳极,铂为阴极,在氢氧化钠电解液中电解,剥离表面的金属铬,电解完毕后酸化,用过硫酸铵将溶液中铬氧化为六价铬。六价铬与二苯碳酰二肼反应生成紫红色化合物。于分光光度计波长542nm处,测量其吸光度,计算铬的质量。该方法虽然能得到镀铬板表面镀铬量的含量,但是操作繁琐,费时,方法中涉及到六价铬,会污染环境,而且钢板正反两面都参与电解反应,最终测试结果为试样两面镀铬量的平均值,并不能较好地测出同一试样表面内不同区域中表面镀铬量的高低。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镀铬板表面金属铬含量高低的判定方法,该方法能对镀铬板表面任意位置进行金属铬含量半定量分析,依据半定量结果准确判定金属铬含量高低。

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镀铬板表面金属铬含量高低的判定方法,其包括如下步骤:

选取镀铬板试样;

除去镀铬板试样表面的铬氧化层;

以镀铬板试样为阳极,铂丝为阴极,在电解液碳酸钠溶液中进行恒电流电解,记录电压值,刚开始时的电压记为e1,随着镀铬板试样表面金属铬发生氧化反应,得到电子成为cr3,溶解到电解液(碳酸钠溶液)中,伴随着电解反应的发生,电压开始上升,随后急剧上升,当电压几乎不再发生变化时,电解完毕,镀铬板试样表面金属铬层全部电解完成,记录电压e2;

根据能斯特方程可知,电极电势e与溶液中cr3+的浓度成正比,而溶液中cr3全部来自于镀铬板试样表面的金属铬层,因此,通过计算电解前后电压之差δe=e2-e1,可知δe越大,镀铬量含量越高,从而实现镀铬板表面的镀铬量半定量分析。

按上述方案,除去镀铬板试样表面的铬氧化层的步骤为:将镀铬板试样浸泡在90℃300g/lnaoh溶液一定时间(20min)后,取出镀铬板试样,淋洗三遍后干燥。

按上述方案,利用硅橡胶封闭不参与电解反应的镀铬板试样表面,以根据测量的需要任意调节参与电解反应的试样面积及范围,从而准确判定镀铬板试样正反面、同一面不同位置的金属铬含量。

按上述方案,对镀铬板试样的正反面分别进行金属铬含量测量的步骤为:

将镀铬板试样的正反面,分别记为a面和b面;分别测量a面一定面积(比如5cm×5cm或a面整面)和b面一定面积(比如5cm×5cm或b面整面)内的镀铬板的突跃电位;

取a面一定面积(比如5cm×5cm或a面整面)为待测面,除待测面和距离镀铬板试样顶部2cm的地方外,均涂上硅橡胶,密封;将镀铬板试样顶部2cm的地方与电解夹子相连,通过导线连接电源阳极,起到导电作用;当硅橡胶干燥2-3小时后,将镀铬板试样a面的待测面放入106g/lna2co3溶液中,参与电解反应,以镀铬板试样为阳极,铂丝为阴极,记录电压e1,接通电源,以恒电流方式电解,观察电位的变化,以电位发生突跃几乎不再改变为反应终点(以电位不再发生突跃为反应终点),记录电压e2;计算电位变化值δe1;

取出镀铬板试样,用蒸馏水淋洗参与电解反应表面3次,用吹风机吹干;在镀铬板试样a面已经发生电解反应的区域涂上硅橡胶;取b面一定面积为待测面,除待测面和距离镀铬板试样顶部2cm的地方外,均涂上硅橡胶,密封;将镀铬板试样顶部2cm的地方与电解夹子相连,通过导线连接电源阳极,将镀铬板试样的b面待测面放入106g/lna2co3溶液中,参与电解反应,以镀铬板试样为阳极,铂丝为阴极,连接电源负极,记录电压e3,接通电源,以恒电流方式电解,观察电位的变化,以电位不再发生突跃为反应终点,记录电压e4;计算电位变化值δe2;

比较δe1和δe2的大小判定镀铬板正反面镀铬量含量的高低。

按上述方案,对镀铬板试样的同一面不同部位进行金属铬含量测量,从而判定镀铬板镀铬层在同一面分布均匀的步骤为:

镀铬板试样顶部往下2cm区域内,不涂硅橡胶用于导电;

在镀铬板试样同一面的顶部、中部、底部分别取一定区域进行试验,其他部位用硅橡胶密封;电解反应从底部往顶部依次进行;

将镀铬板试样底部的待测区域浸泡于106g/lna2co3溶液中,镀铬板试样为阳极,与电源正极相连,铂丝为阴极,与电源负极相连,记录电压e1,接通电源,以恒电流方式电解,观察电位的变化,以电位不再发生突跃为反应终点,记录电压e2;计算电位变化值δe1;

取出镀铬板试样,用蒸馏水淋洗参与电解反应的表面3次,用吹风机吹干;用硅橡胶将镀铬板试样底部参与电解反应的区域密封,待硅橡胶干后,进行第二次电位测定;将镀铬板试样中部的待测区域完全浸泡于106g/lna2co3溶液中,镀铬板试样为阳极,与电源正极相连,铂丝为阴极,与电源负极相连,记录电压e3,接通电源,以恒电流方式电解,观察电位的变化,以电位不再发生突跃为反应终点,记录电压e4,计算电位变化值δe2;

取出镀铬板试样,用蒸馏水淋洗参与电解反应表面3次,用吹风机吹干;用硅橡胶将镀铬板试样中部参与电解反应的区域密封,待硅橡胶干后,进行第三次电位测定;将镀铬板试样顶部测量区域完全浸泡在106g/lna2co3溶液中,镀铬板试样为阳极,与电源正极相连,铂丝为阴极,与电源负极相连,记录电压e5,接通电源,以恒电流方式电解,观察电位的变化,以电位不再发生突跃为反应终点,记录电压e6,计算电位变化值δe3;

通过比较δe1、δe2和δe3的大小可以判断镀铬板试样同一表面顶部、中部及底部镀铬层是否均匀。

由于电解突跃电位δe与镀铬板表面金属铬含量成正比,因此,根据电解前后电位突跃的多少判定镀铬含量的高低。电位变化值越大,说明镀铬量越多,电位变化值越小,说明镀铬量越少。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

选用硅橡胶作为密封材料,硅橡胶具有很稳定的耐蚀性能,电解液几乎不能破坏它,另外硅橡胶有较好的绝缘性,一定镀铬板试样表面被硅橡胶密封,则不参与电解反应,因而能做到同一表面内不同区域内镀铬量高低的判定,可以对镀铬工艺是否均匀提供有力的判断和数据支撑;

利用绝缘胶-硅橡胶封闭不参与电解反应的试样表面,即除了待测面积参与电解反应外,其他有绝缘胶的部位不参与反应,最终得到待测面积内的镀铬量;镀铬板试样经过硅橡胶处理后,可以根据测量的需要任意调节参与电解反应的面积,从而使测量更准确;

本发明选用na2co3为电解液,电解液本身为弱酸性,没有腐蚀性,不污染环境,更厚重要的一点是,它不会与硅橡胶发生反应,影响硅橡胶的密封性;其浓度大小可设为53g/l-159g/l;

本发明选用的恒电流仪其电位测量可以精确到0.001v,当镀铬板表面金属铬含量偏低,例如只有20mg/m2时,依然可以观察到电位的变化,或者当考察面积较小,仅为5mm×5mm时,在恒电流仪上可以观察到电位的微弱变化;

本发明可以在同一表面内,选取不同的区域,也就是说一次可以制作多个测试表面,测量时,由试样底部往上测,测完的试样表面,用硅橡胶继续封闭,从而测得试样表面不同区域镀铬量的高低,测量方便快捷;

本发明通过对参与电解反应面积的确定,既可以比较一定面积内不同试样的镀铬量的高低,也可以比较同一试样正反两面的镀铬量高低,还可以比较同一试样表面不同区域内镀铬量的高低,还可以比较同面积不同区域镀铬量的高低,从而可以判定镀铬板镀铬层是否分布均匀;面积最小可测到5mm×5mm;

本发明可用于镀铬板表面内不同区域内镀铬量高低的判断,对于镀铬工艺使镀铬量是否均匀能起到较好的判断;

与传统的测量方法相比,本发明更简便快速。

附图说明

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附图中:

图1是镀铬板试样与电源的连接示意图;其中,11、电解槽,12、铂丝,13、镀铬板试样,14、电源;

图2是实施例1镀铬板试样的正面的示意图;

图3是实施例1镀铬板试样的反面的示意图;

图4是实施例2的镀铬板试样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实施例1

镀铬板正反面镀铬量高低的判定

将镀铬板切割成长12cm、宽5cm的镀铬板试样,将镀铬板试样浸泡在100ml90℃300g/lnaoh溶液中20min后,取出镀铬板试样,淋洗三遍后干燥,除去镀铬板试样表面氧化铬层。

镀铬板试样的两面,分别记为a面和b面,两面均测5cm×5cm范围镀铬板的突跃电位δe。a面从镀铬板试样底部开始,取长5cm、宽5cm的范围为待测面积,镀铬板试样表面从底部开始长度大于5cm小于10cm范围内涂上硅橡胶,密封。其中,硅橡胶涂层的边界与镀铬板试样顶部有2cm的距离,该区域为电解夹子相连区域,通过导线连接电源阳极。b面以镀铬板试样底部开始,长5cm、宽5cm范围用硅橡胶封闭,长度大于5cm小于10cm范围为待测面积。待硅橡胶干燥后,将镀铬板试样a面的待测面放入106g/lna2co3溶液中,以铂丝为阴极,与电源负极相连,以恒电流方式电解,试样处理后的见图2和图3,其中正反面阴影部位为硅橡胶密封部位,图2中2号位置为待测面,1号区域为电解夹与试样相连部位;图3中2号区域为待测面,1号区域为电解夹与试样相连部位。

第一次测量时,仅a面待测面浸泡到电解液(106g/lna2co3溶液)中,参与电解反应,以镀铬板试样为阳极,铂丝为阴极,连接电路,电路见图1,所接伏特计的量程为0-2v,以恒电流方式电解。记录电压e1,e1为0.70v,接通电源,开始电解,观察电位的变化,以电位不再发生突跃为反应终点,记录电压e2,e2为0.90v。计算电位变化值δe1为0.2v。

第一次测量完毕,取出镀铬板试样,用蒸馏水淋洗参与电解反应表面3次,用吹风机吹干。在镀铬板试样a面已经发生电解反应的区域涂上硅橡胶,待干燥后,将镀铬板试样浸入电解液中,浸入深度为10cm,使镀铬板试样b面5cm×5cm区域与电解液充分接触,在镀铬板试样顶部至硅橡胶封闭边界2cm范围内夹上夹子,通过导线连接电源正极,以铂丝为阴极,连接电源负极,记录电压e3,e3为1.15,接通电源,开始电解,观察电位的变化,当电位几乎不再发生突跃为反应终点,记录电压e4,e4为1.70v。计算电位变化值δe2=0.55v。

比较δe1和δe2的大小发现,δe2要大于δe1,说明镀铬板试样b面待测区域的镀铬量要比a面待测面内镀铬量要高。说明整个镀铬板镀层分布不均匀。

实施例2

镀铬板同一表面内不同区域镀铬量高低的判定。

将镀铬板切割成7cm×5cm的镀铬板试样,将镀铬板试样浸泡在100ml90℃300g/lnaoh溶液中20min后,取出镀铬板试样,淋洗三遍后干燥,除去镀铬板试样表面氧化铬层。

镀铬板试样顶部往下2cm区域内,不涂硅橡胶用于导电。在板面的顶部、中部、底部分别取1cm×1cm的区域进行试验,其他部位用硅橡胶密封,见图3,其中,1、2、3均为试样待测区域,4为电解夹与试样连接处。电解反应从底部往顶部依次进行。具体为:

1)将镀铬板试样底部待测区域浸泡于电解液(106g/lna2co3溶液)中,镀铬板试样为阳极,与电源正极相连,铂丝为阴极,与电源负极相连,以恒电流方式电解,电流设为80ma,记录电压e1,e1为1.2v,接通电源,电解,观察电位的变化,以电位几乎不再发生突跃为反应终点,记录电压e2,e2为1.7v。计算电位变化值δe1,δe1为0.5v。

2)取出镀铬板试样,用蒸馏水淋洗参与电解反应的表面3次,用吹风机吹干。用硅橡胶将镀铬板试样底部参与电解反应的区域密封,等待硅橡胶干燥后,进行第二次电位测定。

3)将镀铬板试样中部的待测区域完全浸泡在电解液(106g/lna2co3溶液)中,镀铬板试样与电源正极相连,铂丝与电源负极相连,记录此时的电压e3,e3为1.2v,接通电源,电解,观察电位的变化,以电位几乎不再发生突跃为反应终点,记录电压e4,e4为1.7v,计算电位变化值δe2,δe2为0.5v。

4)取出镀铬板试样,用蒸馏水淋洗参与电解反应的表面3次,用吹风机吹干。用硅橡胶将镀铬板试样中部参与电解反应的区域密封,等待硅橡胶干燥后,进行第三次电位测定。

5)将镀铬板试样顶部的待测区域完全浸泡在电解液(106g/lna2co3溶液)中,镀铬板试样与电源正极相连,铂丝与电源负极相连,记录此时的电压e5,e5为1.2v,接通电源,开始电解,观察电位的变化,以电位几乎不再发生突跃为反应终点,记录电压e6,e6为1.5v,计算电位变化值δe3,δe3为0.3v。

6)通过比较δe1、δe2和δe3的大小可知镀铬板表面1、2号区域镀铬量几乎一样,而3号区域中镀铬量略低于1、2号区域。

应当理解的是,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可以根据上述说明加以改进或变换,而所有这些改进和变换都应属于本发明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