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便携式应急气象监测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865887发布日期:2018-11-07 20:31阅读:190来源:国知局
一种便携式应急气象监测设备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气象监测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便携式应急气象监测设备。



背景技术:

气象监测设备是在临时的紧急情况下根据对输电线路走廊局部气象环境监测而设计的多要素微气象监测设备,将采集到的各种气象参数及其变化状况,通过3G/GPRS/CDMA网络实时的传送到中心监控分析系统,当出现异常情况时,系统会以多种方式发出预报警信息,提示管理人员应对报警点予以重视或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然而在不使用时,容易因碰撞致使设备失灵或不准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便携式应急气象监测设备。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便携式应急气象监测设备,包括外壳,所述外壳的底部的内壁胶合有支撑杆,所述支撑杆的顶部套接有活动杆,所述活动杆远离支撑杆的一端焊接有底座,且活动杆的一侧通过铰链连接有推动杆,所述推动杆的一端通过铰链连接有移动杆,所述移动杆的底部胶合有锯齿,锯齿啮合有齿轮,所述齿轮的中部插设有转轴,所述转轴的一端连接有轴承,且转轴的另一端连接有电机的输出端,所述底座的顶部安装有本体。

优选的,所述外壳的一侧的内壁开设有滑槽,滑槽内滑动连接有滑块,滑块远离滑槽的一侧胶合连接有连接杆,连接杆远离滑块的一端胶合在底座的一侧。

优选的,所述移动杆为圆筒形,移动杆的中部开设有通孔,通孔内插设有固定杆,固定杆的两端分别焊接在外壳的两侧的内壁上。

优选的,所述外壳的底部的外壁通过螺丝安装有滑轮,且外壳的顶部开设有弹簧门,弹簧门的一端通过铰链连接有外壳的一侧,且弹簧门的一侧胶合有弹簧,弹簧的一端连接有外壳的一侧的内壁。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通过电机正转工作,使转轴带动齿轮旋转,使移动块向支撑杆一侧滑动,使推动杆推动活动杆上移,从而使活动杆推动底座上升,使本体推开弹簧门,露出外壳的顶部,方便监测气象情况,不需要时,再通过电机反转,使移动块朝远离支撑杆的方向运动,使活动杆带动底座下降,使本体缩回外壳的内部,避免灰尘影响本体的使用,且避免碰撞造成设备失灵或监测不准确,同时滑轮方便外壳滑动,且便于携带,并且方便气象监测设备的取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便携式应急气象监测设备的结构主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便携式应急气象监测设备的结构俯视图。

图中1外壳、2支撑杆、3活动杆、4底座、5本体、6连接杆、7移动杆、8齿轮、9转轴、10轴承、11电机、12滑块、13固定杆、14推动杆、15滑轮、16弹簧。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参照图1-2,一种便携式应急气象监测设备,包括外壳1,所述外壳1的底部的内壁胶合有支撑杆2,所述支撑杆2的顶部套接有活动杆3,所述活动杆3远离支撑杆2的一端焊接有底座4,且活动杆3的一侧通过铰链连接有推动杆14,所述推动杆14的一端通过铰链连接有移动杆7,所述移动杆7为圆筒形,移动杆7的中部开设有通孔,通孔内插设有固定杆13,固定杆13的两端分别焊接在外壳1的两侧的内壁上,且移动杆7的底部胶合有锯齿,锯齿啮合有齿轮8,所述齿轮8的中部插设有转轴9,所述转轴9的一端连接有轴承10,且转轴9的另一端连接有电机11的输出端,所述底座4的顶部安装有本体5,所述外壳1的一侧的内壁开设有滑槽,滑槽内滑动连接有滑块12,滑块12远离滑槽的一侧胶合连接有连接杆6,连接杆6远离滑块12的一端胶合在底座4的一侧,且外壳1的底部的外壁通过螺丝安装有滑轮15,外壳1的顶部开设有弹簧门,弹簧门的一端通过铰链连接有外壳1的一侧,且弹簧门的一侧胶合有弹簧16,弹簧16的一端连接有外壳1的一侧的内壁。

本实施例中,通过电机11正转工作,使转轴9带动齿轮8旋转,从而带动移动块7在固定杆13上向支撑杆2一侧滑动,使推动杆14推动活动杆3上移,使支撑杆2和活动杆3上的整体高度变高,同时活动杆3推动底座4上升,使本体5推开弹簧门,露出外壳1的顶部,方便监测气象情况,不需要时,再通过电机11反转,使移动块7朝远离支撑杆2的方向运动,使活动杆3带动底座下降,使本体5缩回外壳1的内部,避免灰尘影响本体5的使用,同时滑轮15方便外壳1滑动,且便于携带,本实用新型,方便气象监测设备的取用,且方便携带,不使用时可避免灰尘和碰撞造成的设备失灵或监测不准。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