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应急电源装备移动式检测平台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496005发布日期:2019-01-04 23:51阅读:151来源:国知局
电力应急电源装备移动式检测平台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力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电力应急电源装备移动式检测平台。



背景技术:

近些年来通过电力应急电源装备(包括各种电源车、UPS和发电机组等)的大量应用和推广,对特殊用电场所和重要用电客户等开展保供电工作,极大的提升和保障了电力供应的可靠性,目前,这些电力应急电源设备在使用时需要经行相应的电性能检测,由于这类设备体积较大,不易移动,因此,在对这类应急设备进行检测时,需要将测试装置搬运至现场,并经行组装和调试,搬运和组装过程不仅繁琐,而且容易破坏设备,影响检测工作的开展。

传统的电力应急电源装备移动式检测平台由于集成了较多的测试装置,检车设备的在工作时会发热,特别室外温度较高时,传统电力应急电源装备移动式检测平台散热不理想的问题直接影响到了测试装置的使用寿命及检测精度。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电力应急电源装备移动式检测平台,解决了传统电力应急电源装备移动式检测平台散热不理想,影响测试装置的使用寿命及检测精度的问题。

一方面,本技术方案涉及了一种电力应急电源装备移动式检测平台,其技术方案如下:

行走结构;及

车厢本体,所述车厢本体固设于所述行走结构上,使所述行走结构能够驱动所述车厢本体移动,所述车厢本体包括承压板,车顶板,车前板,车尾板及第一车侧板和第二车侧板,所述承压板,车顶板,车前板,车尾板及第一车侧板和第二车侧板围设形成用于容纳设备的容纳舱,所述车前板与所述车尾板沿所述车厢本体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于所述承压板上,所述车顶板的一端与所述车前板远离所述承压板的端部连接,所述车顶板的另一端与所述车尾板远离所述承压板的端部连接,所述第一车侧板和所述第二车侧板沿所述车厢本体的宽度方向间隔设置于所述车顶板的两侧,所述第一车侧板的一端与所述车顶板转动连接,使所述第一车侧板能够沿所述容纳舱的底部向所述容纳舱的顶部翻转,用于打开或关闭所述容纳舱,和/或所述第二车侧板的一端与所述车顶板转动连接,使所述第二车侧板能够沿所述容纳舱的底部向所述容纳舱的顶部翻转,用于打开或关闭所述容纳舱。

上述电力应急电源装备移动式检测平台包括车厢本体,所述车厢本体包括承压板,车顶板,车前板,车尾板及第一车侧板和第二车侧板,所述承压板,车顶板,车前板,车尾板及第一车侧板和第二车侧板围设形成用于容纳设备的容纳舱,因此,在使用时,将测试装置和控制设备均放置于所述容纳舱内,所述车厢本体固设于所述行走结构上,因此,可通过所述行走结构将所述测试装置和控制设备运送至指定现场,进一步,所述车前板与所述车尾板沿所述车厢本体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于所述承压板上,所述车顶板的一端与所述车前板远离所述承压板的端部连接,所述车顶板的另一端与所述车尾板远离所述承压板的端部连接,所述第一车侧板和所述第二车侧板沿所述车厢本体的宽度方向间隔设置于所述车顶板的两侧,所述第一车侧板的一端与所述车顶板转动连接,使所述第一车侧板能够沿所述容纳舱的底部向所述容纳舱的顶部翻转,用于打开或关闭所述容纳舱,和/或所述第二车侧板的一端与所述车顶板转动连接,使所述第二车侧板能够沿所述容纳舱的底部向所述容纳舱的顶部翻转,用于打开或关闭所述容纳舱,由于所述第一车侧板和/或所述第二车侧板采用“鸥翼式”设计,在打开车所述第一车侧板和/或所述第二车侧板时,可以增大所述容纳舱与外界空气的接触面积,进而,可以提高对所述容纳舱内设备的散热效率。

下面进一步对技术方案进行说明: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该电力应急电源装备移动式检测平台还包括散热装置,所述容纳舱设有散热风道及散热口,所述散热口与所述散热风道连通设置,所述散热装置朝向所述散热口设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该电力应急电源装备移动式检测平台还包括温度传感装置及温度报警装置,所述温度传感装置及所述温度报警装置固设于所述容纳舱的内壁上,所述温度传感装置与所述温度报警装置通信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该电力应急电源装备移动式检测平台还包括烟雾报警装置,所述烟雾报警装置固设于所述容纳舱的侧壁上。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承压板靠近所述第一车侧板的一侧设有第一锁定部,所述第一车侧板的另一端对应设有第二锁定部,所述第二锁定部与所述第一锁定部可拆卸连接,用于固定所述第一车侧板,和/或所述承压板靠近所述第二车侧板的一侧设有第三锁定部,所述第二车侧板对应设有第四锁定部,所述第四锁定部与所述第三锁定部可拆卸连接,用于固定所述第二车侧板。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该电力应急电源装备移动式检测平台还包括第一伸缩杆,所述第一伸缩杆靠近所述第一车侧板设置,所述第一伸缩杆一端与所述车顶板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一车侧板连接,用于驱动所述第一车侧板沿所述容纳舱的底部向所述容纳舱的底部翻转,和/或还包括第二伸缩杆,所述第二伸缩杆靠近所述第二车侧板设置,所述第二伸缩杆一端与所述车顶板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二车侧板连接,用于驱动所述第二车侧板沿所述容纳舱的底部向所述容纳舱的底部翻转。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车尾板设有门框本体、第一门体和第二门体,所述门框本体设有进出口,所述第一门体与所述进出口靠近所述第一车侧板的侧壁转动连接、且所述第二门体与所述进出口靠近所述第二车侧板的侧壁转动连接,用于打开或关闭所述进出口。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该电力应急电源装备移动式检测平台还包括安装座及减震件,所述安装座固设于所述容纳舱的底壁,用于固定测试装置,所述减震件固设于所述安装座的承压面上。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车厢本体还包括用于容纳控制装置的控制室及保温层,所述控制室设置于所述容纳舱内,所述保温层包覆或涂覆在所述控制室的内壁上。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容纳舱的底壁设有用于铺设导线的容纳凹槽。

附图说明

图1为电力应急电源装备移动式检测平台处于第一车侧板展开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电力应急电源装备移动式检测平台处于车侧板闭合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电力应急电源装备移动式检测平台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4为电力应急电源装备移动式检测平台车侧板处于闭合状态时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电力应急电源装备移动式检测平台处于车侧板展开状态的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电力应急电源装备移动式检测平台的另一个角度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电力应急电源装备移动式检测平台,200、容纳舱,201、控制室,301、第一车侧板,302、车顶板,303、第一门体,304、第二车侧板,305、第二门体,400、散热装置,500、测试装置,501、发电机测试器,502、示波器,503、电能质量分析器,600、配电装置,601、发电器,602、线缆及自动收放线器, 701、辅助装置,801、显示装置,900、控制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元件被称为“固设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有必要指出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设于”另一元件时,两个元件可以是一体的,也可以是两个元件之间可拆卸连接。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此外,还需要理解的是,在本实施例中,术语“下”、“上”、“前”、“后”、“左”、“右”、“内”、“外”、“顶”、“底”、“一侧”、“另一侧”、“一端”、“另一端”、等所指示的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位置关系;“第一”、“第二”等术语,是为了区分不同的结构部件。这些术语仅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如图1和图2所示,一实施例中的电力应急电源装备移动式检测平台100 包括:行走结构;及车厢本体,车厢本体固设于行走结构上,使行走结构能够驱动车厢本体移动,车厢本体包括承压板,车顶板302,车前板,车尾板及第一车侧板301和第二车侧板304,承压板,车顶板302,车前板,车尾板及第一车侧板301和第二车侧板304围设形成用于容纳设备的容纳舱200,车前板与车尾板沿车厢本体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于承压板上,车顶板302的一端与车前板远离承压板的端部连接,车顶板302的另一端与车尾板远离承压板的端部连接,第一车侧板301和第二车侧板304沿车厢本体的宽度方向间隔设置于车顶板302 的两侧,第一车侧板301的一端与车顶板302转动连接,使第一车侧板301能够沿容纳舱200的底部向容纳舱200的顶部翻转,用于打开或关闭容纳舱200,和/或第二车侧板304的一端与车顶板302转动连接,使第二车侧板304能够沿容纳舱200的底部向容纳舱200的顶部翻转,用于打开或关闭容纳舱200。

上述电力应急电源装备移动式检测平台100包括车厢本体,车厢本体包括承压板,车顶板302,车前板,车尾板及第一车侧板301和第二车侧板304,承压板,车顶板302,车前板,车尾板及第一车侧板301和第二车侧板304围设形成用于容纳设备的容纳舱200,因此,在使用时,将测试装置和控制设备均放置于容纳舱200内,车厢本体固设于行走结构上,因此,可通过行走结构将测试装置和控制设备运送至指定现场,进一步,车前板与车尾板沿车厢本体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于承压板上,车顶板302的一端与车前板远离承压板的端部连接,车顶板302的另一端与车尾板远离承压板的端部连接,第一车侧板301和第二车侧板304沿车厢本体的宽度方向间隔设置于车顶板302的两侧,第一车侧板 301的一端与车顶板302转动连接,使第一车侧板301能够沿容纳舱200的底部向容纳舱200的顶部翻转,用于打开或关闭容纳舱200,和/或第二车侧板304 的一端与车顶板302转动连接,使第二车侧板304能够沿容纳舱200的底部向容纳舱200的顶部翻转,用于打开或关闭容纳舱200,由于第一车侧板301和/ 或第二车侧板304采用“鸥翼式”设计,在打开车第一车侧板301和/或第二车侧板304时,可以增大容纳舱200与外界空气的接触面积,进而,可以提高对容纳舱200内设备的散热效率。

如图1所示,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该电力应急电源装备移动式检测平台100还包括散热装置400,容纳舱200设有散热风道及散热口,散热口与散热风道连通设置,散热装置400朝向散热口设置。如此,通过设置散热装置400 及散热风道,对车厢体内的装置进行降温,避免车厢体内的测试装置500在运行过程中过热,影响测试装置500的正常运行,其中散热装置400可以是空调也可以是风机或风扇等降温散热器,在本次实施例中,散热装置400是空调。

进一步,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该电力应急电源装备移动式检测平台100还包括温度传感装置及温度报警装置,温度传感装置及温度报警装置固设于容纳舱200的内壁上,温度传感装置与温度报警装置通信连接。如此,通过设置温度传感装置实时监测容纳舱200内的内部温度,温度传感装置与温度报警装置通信连接,使温度传感装置能够将检测的信号传输至温度报警装置,当温度超过预设值时,温度报警装置启动,提示操作者进行降温散热处理。

进一步,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该电力应急电源装备移动式检测平台100还包括烟雾报警装置,烟雾报警装置固设于容纳舱200的侧壁上。如此,当容纳舱200内的测试装置500出现故障或者因高温起火时,通过烟雾报警装置提醒操作者采取相应的救急措施。

进一步,在上述任一承压板靠近第一车侧板301的一侧设有第一锁定部,第一车侧板301的另一端对应设有第二锁定部,第三锁定部与第一锁定部可拆卸连接,用于固定第一车侧板301,和/或承压板靠近第二车侧板304的一侧设有第三锁定部,第二车侧板304对应设有第四锁定部,第四锁定部与第三锁定部可拆卸连接,用于固定第二车侧板304。其中,第一锁定部可以第一卡接部,第二锁定部可以是第二卡接部,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锁定部还可以为第一插接部,第二锁定部还可以是第二插接部,实现第一锁定部和第二锁定部可拆卸连接的方式均为现有技术,在此不一一赘述,同理,第三锁定部可以第三卡接部,第四锁定部可以是第四卡接部,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三锁定部还可以为第三插接部,第四锁定部还可以是第四插接部,实现第三锁定部和第四锁定部可拆卸连接的方式均为现有技术,在此不一一赘述。

进一步,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该电力应急电源装备移动式检测平台还包括第一伸缩杆,第一伸缩杆靠近第一车侧板301设置,第一伸缩杆一端与车顶板302连接,另一端与第一车侧板301连接,用于驱动第一车侧板301 沿容纳舱200的底部向容纳舱200的底部翻转,和/或还包括第二伸缩杆,第二伸缩杆靠近第二车侧板304设置,第二伸缩杆一端与车顶板302连接,另一端与第二车侧板304连接,用于驱动第二车侧板304沿容纳舱200的底部向容纳舱200的底部翻转。

如图4和图5所示,进一步,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车尾板设有门框本体、第一门体303和第二门体305,门框本体设有进出口,第一门体303与进出口靠近第一车侧板301的侧壁转动连接、且第二门体305与进出口靠近第二车侧板304的侧壁转动连接,用于打开或关闭进出口。实现第一车侧板301 和/或第二车侧板304与车顶板302转动连接方式均为现有技术,在此不一一赘述,在本次实施例中,第一车侧板301与车顶板302通过铰链连接,和/或第二车侧板304与车顶板302通过铰链连接。第一车侧板301和/或第二车侧板304 最大的翻转角度为90度。

进一步,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该电力应急电源装备移动式检测平台100还包括安装座及减震件,安装座固设于容纳舱200的底壁,用于固定测试装置500,减震件固设于安装座的承压面上。如此,确保电力应急电源装备移动式检测平台100在行驶时,测试设备不会与容纳舱200发生碰撞或者因为抖动而发生故障,减震件的设置确保测试装置500在电力应急电源装备移动式检测平台100行驶时的稳定性,确保测试装置500的精确性。在本次实施例中,其中减震件可以是橡胶,泡沫或者是气袋等减震用零件,在本次实施例中,减震件为橡胶,橡胶减震效果较佳。

进一步,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容纳舱200的底壁设有用于铺设导线的容纳凹槽,如此,将导线布置于容纳凹槽内,避免各个设备导线与导线之间接触,带来安全隐患。

进一步,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车厢本体还包括用于容纳控制装置 900的控制室201及保温层,控制室201设置于容纳舱内,温层包覆或涂覆在控制室201的内壁上。如此,操作者可以在控制室201内设置相应的控制设备,通过控制设备来控制各个测试装置500的运行,在控制室201的内壁设置保温层,保证控制室201的温度,进而保证控制设备控制的精确度。

如图6所示,进一步,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该电力应急电源装备移动式检测平台100还包括监控装置及显示装置802,监控装置固设于容纳舱 200的内壁,用于监控测试装置500,显示装置802固设于控制室201的内壁,监控装置与显示装置802通信连接。如此,监控装置可以监测测试装置500的运行状况,将监控装置与显示装置802通信连接,如此,可以在容纳舱200内观测测试装置500的运行状况。

如图3及6所示,进一步,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该电力应急电源装备移动式检测平台100还包括配电装置600,配电装置600设置于容纳舱内,配电装置600包括线缆及自动收放线器602和发电器601及用于外部电源连接的连接部,其中,线缆及自动收放线器602可以实现充电桩输入输出线缆的自动收放,进而提高收线速度,减少时间成本,其中发电器601可以为整个配电装置600提供电源,在本次实施例中,发电器601为汽油发电机组或柴油发电机组,因此在野外作业时,无法将配电装置600与市电连接时,通过汽油发电机组或柴油发电机组为整个配电装置600提供电源,当然了,配电装置600还配备了能够与外部电源连接的连接部,在使用时与市电连接,通过外部电源给配电装置600提供电源,在本次实施例中,该配电装置600包括交流负载柜,其中交流负载柜包括阻性柜和感性负载柜。进一步,该配电装置600还包括保护开关和插座、保护开关可以在过载时保护设备不被损坏,其中,保护开关可以为断路器保护开关或者是空气开关等起保护设备、避免设备在过载下被破坏的保护性装置。

如图2和图5所示,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测试装置500包括发电机测试器501、噪声监测器、绝缘电阻测试器、示波器502、电能质量分析器503和功率分析器中的至少一种。

如图6所示,进一步,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该配电装置还包括辅助装置701和容纳箱,辅助装置701用于维护测试装置500、配电装置600及控制装置900,容纳箱用于容纳辅助装置701,容纳箱与设备安装室的内壁可拆卸连接。如此,通过辅助装置701对移动车、测试装置500、配电装置600及控制装置900进行维修,保证配电装置使用的稳定性和持久性,将辅助装置701设置于容纳箱内,容纳箱与设备安装室的内壁可拆卸连接,进而提升了辅助装置 701使用的灵活性,需要使用时,该辅助装置701随配电装置运送至现场,并将容纳箱拆卸搬运至相应的位置对设备进行维修,使用较为便捷。其中,辅助装置701包括:接地电阻测量仪、非接触式红外测温仪、交直流两用钳型表、高精度数字万用表、数字式兆欧表、相序表、温湿度仪、噪声表、高精度钳型漏电电流表、手持式防雷器性能检测仪、便携式蓄电池内阻电导检测仪、三相电力质量分析仪、数字式杂音计、手持式电平多功能综合测试仪、阻波器与滤波器自动检测仪、手持式光纤通道测试仪、有毒气体检测仪、直流系统交流窜电测试模块、气体泄漏检测仪、转速表、风速仪、空调压力表、手持式应急照明灯、感应式试电笔和便携拉杆箱等。

具体地、控制装置900可以为PLC可编程控制器,但不局限于PLC可编程控制器,也可以是运动采集卡或移动PC端,只需要控制装置900能够接收测试装置500的测试信号,并根据测试信号分析应急电源的电性能即可。

该检测系统可以应用于检测不间断电源(UPS,Uninterrupt ible Power System/Uninterrupt ible Power Supply)、EPS(Emergency Power Supply)电源、柴油发电机、汽油发电机、逆变器、变压器等设备输出功率及带载能力等功能,具有功率波段带载功能,可以实现从0%、25%、50%、75%、100%、110%等功率段的自动加载和卸载。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