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重检测切换电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522025发布日期:2019-04-29 12:23阅读:247来源:国知局
一种双重检测切换电路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器电路,特别涉及一种双重检测切换电路。



背景技术:

现在市场上存在的控制发热丝发热恒温工作带电池产品,同时带电量指示功能的产品,控制发热丝恒温工作,即需要使用热敏电阻来检测环境进行调控,随着热敏电阻的阻值变化。通常该种电路会设置一个电压检测点,常会以一个基准电压作为对比点,通过与电压检测点进行对比,判断当前检测点的状态。经常都是以唯一基准电压来作为对比点,对比多个检测点电压。当产品存在两种不同类型对比的检测时,即需要通过比较复杂的内部运算,消耗控制芯片内部程序空间,且会存在运算误差等影响。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双重检测切换电路,控制芯片配合外围电路采用双重检测切换处理不同的电压测试点,有效节约控制芯片内部的程序空间,控制芯片实现少量检测接口即可完成多个测试点的测试作业。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双重检测切换电路,包括电池电路、控制芯片、第一检测电路、第二检测电路、第一驱动电路及发热丝负载电路,所述控制芯片包括第一电压反馈管脚、第二电压反馈管脚、电压反馈接地管脚及PWM信号输出管脚,所述第一检测电路包括串联的第六热敏电阻及第七热敏电阻,所述第二检测电路包括串联的第九电阻及第十电阻,第六热敏电阻与第九电阻的一端连接并与电池电路的正极连接,第七热敏电阻及第十电阻的一端连接并与电压反馈接地管脚连接,第六热敏电阻及第七热敏电阻之间的第一电压检测点与第一电压反馈管脚连接,第九电阻及第十电阻之间的第二电压检测点与第二电压反馈管脚连接,PWM信号输出管脚与第一驱动电路连接,所述电池电路的正极及分别与主控芯片的正极及负极对应的管脚连接,所述第一驱动电路的控制信号输出端与发热丝负载电路的一端连接,发热丝负载电路的另一端与电池电路的正极连接,所述控制芯片包括若干个电量指示控制管脚,所述电量指示控制管脚与对应的指示灯的一端连接,电量指示灯控制管脚的另一端与电池电路的负极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驱动电路包括MOS管、第一电阻及第二电阻,所述第一电阻及第二电阻的一端连接并与MOS管的栅极连接,第一电阻的另一端与PWM信号输出管脚连接,第二电阻的另一端及MOS管的源极均与电池电路的负极连接,MOS管的漏极与发热丝负载电路的一端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控制芯片还包括控制按钮接口,所述控制按钮接口连接有控制按钮的一端,控制按钮的另一端连接电池电路的负极。

进一步地,所述控制芯片的两个电源接口之间连接有第二电容。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控制芯片控制发热丝负载电路恒温工作,即需要使用热敏电阻来检测环境进行调控,随着热敏电阻的阻值变化,第六及第七热敏电阻之间的第一电压检测点的电压值与电池电路电压之间形成一个固定的比值,通过对比该比值即可通过PWM信号输出管脚输出PWM信号经过PWM信号输出管脚对发热丝负载电路进行调整,控制发热丝负载电路的通电电流,从而达到恒温输出控制。该电器产品还需带电量指示功能。电量指示为检测产品电池的电压,需要精度较高,需使用控制芯片内部产生的电压基准点进行对比。随着电池电压变化,该控制芯片内部基准电压不会产生变化,因此电池电路电压可通过第九电阻和第十电阻分压成第二电压检测点的电压,通过对比第二电压检测点和主控芯片内部基准电压的比值,即可以判断出任意情况下电池电路电压的电压值,从而判断该情况下电池电量的比例。该检测方式下,是以内部基准电压点为基准电压进行对比。即使随着电池电路电压降低,也不会受到影响。在恒温控制程序前,先将基准点调整为电池电路电压,然后间隔一小段时间,让其检测转换稳定后再进行热敏电阻的检测一段时间,再关闭热敏电阻的检测处理;然后再将基准电压点调整为控制芯片内部基准电压点,然后间隔一小段时间,让其检测转换稳定后再进行对电池电路电压进行检测对比,进行电量指示的控制,再关闭对电池电压检测对比处理。重复以上的过程,即可达到双重检测之间的转换。控制芯片配合外围电路采用双重检测切换处理不同的电压测试点,有效节约控制芯片内部的程序空间,控制芯片实现少量检测接口即可完成多个测试点的测试作业。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电路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说明。在此需要说明的是,对于这些实施方式的说明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但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实用新型各个实施方式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组合。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双重检测切换电路,包括电池电路1、控制芯片MCU、第一检测电路2、第二检测电路3、第一驱动电路4及发热丝负载电路5,控制芯片MCU包括第一电压反馈管脚FB、第二电压反馈管脚VFB、电压反馈接地管脚FBGND及PWM信号输出管脚Pwm,第一检测电路2包括串联的第六热敏电阻R6及第七热敏电阻R7,第二检测电路3包括串联的第九电阻R9及第十电阻R10,第六热敏电阻R6与第九电阻R9的一端连接并与电池电路1的正极连接,第七热敏电阻R7及第十电阻R10的一端连接并与电压反馈接地管脚FBGND连接,第六热敏电阻R6及第七热敏电阻R7之间的第一电压检测点11与第一电压反馈管脚FB连接,第九电阻R9及第十电阻R10之间的第二电压检测点12与第二电压反馈管脚VFB连接,PWM信号输出管脚Pwm与第一驱动电路4连接,电池电路1的正极及分别与主控芯片的正极及负极对应的管脚连接,第一驱动电路4的控制信号输出端与发热丝负载电路5的一端连接,发热丝负载电路5的另一端与电池电路1的正极连接,控制芯片MCU包括若干个电量指示控制管脚6,电量指示控制管脚6与对应的指示灯7的一端连接,电量指示灯7控制管脚6的另一端与电池电路1的负极连接,图中设置四个电量指示灯LED1、LED2、LED3、LED4对应控制芯片的四个电量指示控制管脚PIN1、PIN2、PIN3及PIN4,分别代表电池电量还剩100%、75%、50%、25%。

此外,第一驱动电路4包括MOS管Q1、第一电阻R1及第二电阻R2,第一电阻R1及第二电阻R2的一端连接并与MOS管Q1的栅极连接,第一电阻R1的另一端与PWM信号输出管脚Pwm连接,第二电阻R2的另一端及MOS管Q1的源极均与电池电路1的负极连接,MOS管Q1的漏极与发热丝负载电路5的一端连接,如图中,该电路还有另外一路第二驱动电路44由第二MOS管Q2、第三电阻R3、第四电阻R4按照第一驱动电路4连接。

控制芯片MCU还包括控制按钮SW2接口KEY,控制按钮SW2接口KEY连接有控制按钮SW2的一端,控制按钮SW2的另一端连接电池电路1的负极,方便使用者通过控制按钮SW2调节电路。控制芯片MCU的两个电源接口之间连接有第二电容C2,输入电源电流的滤波效果良好。

上述电路的工作原理如下:控制芯片MCU控制发热丝负载电路5恒温工作,即需要使用热敏电阻来检测环境进行调控,随着热敏电阻的阻值变化,第六及第七热敏电阻R7之间的第一电压检测点11的电压值与电池电路1电压之间形成一个固定的比值,通过对比该比值即可通过PWM信号输出管脚Pwm输出PWM信号经过PWM信号输出管脚Pwm对发热丝负载电路5进行调整,控制发热丝负载电路5的通电电流,从而达到恒温输出控制。该电器产品还需带电量指示功能。电量指示为检测产品电池的电压,需要精度较高,需使用控制芯片MCU内部产生的电压基准点进行对比。随着电池电路1电压变化,该控制芯片MCU内部基准电压不会产生变化,因此电池电路1电压可通过第九电阻R9和第十电阻R10分压成第二电压检测点12的电压,通过对比第二电压检测点12和主控芯片内部基准电压的比值,即可以判断出任意情况下电池电路1电压的电压值,从而判断该情况下电池电量的比例。该检测方式下,是以内部基准电压点为基准电压进行对比。即使随着电池电路1电压降低,也不会受到影响。在恒温控制程序前,先将基准点调整为电池电路1电压,然后间隔一小段时间,让其检测转换稳定后再进行热敏电阻的检测一段时间,再关闭热敏电阻的检测处理;然后再将基准电压点调整为控制芯片MCU内部基准电压点,然后间隔一小段时间,让其检测转换稳定后再进行对电池电路1电压进行检测对比,进行电量指示的控制,再关闭对电池电路1电压检测对比处理。重复以上的过程,即可达到双重检测之间的转换。控制芯片MCU配合外围电路采用双重检测切换处理不同的电压测试点,有效节约控制芯片MCU内部的程序空间,控制芯片MCU实现少量检测接口即可完成多个测试点的测试作业。

由于以上两种检测所使用的检测基准电压点不相同,因此需要对其检测点进行轮流切换检测。在恒温控制程序前,先将基准点调整为电池电路1电压,然后间隔一小段时间,让其检测转换稳定后再进行热敏电阻的检测一段时间,再关闭热敏电阻的检测处理;然后再将基准电压点调整为控制芯片MCU内部基准电压点,然后间隔一小段时间,让其检测转换稳定后再进行对电池电路1电压进行检测对比,进行电量指示的控制,再关闭对电池电路1电压检测对比处理。重复以上的过程,即可达到双重检测之间的转换。同时,由于产品为带电池工作的,需要在产品不工作时消耗最低的功率,因此将两个检测电阻第七电阻和第十电阻R10连接到控制芯片MCU的电压反馈接地管脚FBGND。当产品工作时,将电压反馈接地管脚FBGND拉低,变成低电平,相当于将其接地,同时设置第一电压反馈管脚FB和第二电压反馈管脚VFB为输入检测口功能;当产品不需要工作时,将电压反馈接地管脚FBGND设置为高电平,即相当于与电池电路1电压同等电压,同时将第一电压反馈管脚FB和第二电压反馈管脚VFB设置为输出端,同时设置为高电平,由于第六热敏电阻R6和第六热敏电阻R6之间、第九电阻R9和第十电阻R10之间不存在电压差,因此将不消耗功率,同时将控制芯片MCU设置为休眠状态,将整体电路的消耗降至最低。

以上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作了详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而言,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对这些实施方式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仍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