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卡车车桥轴荷传感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417922发布日期:2019-04-16 23:34阅读:342来源:国知局
一种卡车车桥轴荷传感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车用传感器技术领域,特别是指一种卡车车桥轴荷传感器。



背景技术:

卡车的每个车桥的轴荷决定了该桥的轮胎在地面上的压力,从而间接决定了相应轮胎和地面的摩擦力。

匹配单桥的卡车悬架总成通常采用钢板弹簧如图1所示,车桥的瞬时承载力和板簧悬架相应的变形弯曲量具有一定的比例关系。通过对板簧的变形弯曲量进行测量,可以间接获得车桥的载荷数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卡车车桥轴荷传感器,以解决对车桥的载荷数据进行实时测量和监控。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卡车车桥轴荷传感器,包括转臂、环形电阻、螺旋弹簧带、壳体、触头、线束插接口及导线;

所述环形电阻固定于所述壳体上;

所述触头固定于所述转臂上,所述螺旋弹簧带套于所述转臂上,所述螺旋弹簧带的外端固定于所述壳体上;

所述转臂转动设置于所述壳体上,所述触头设置于所述环形电阻内,且所述触头与所述环形电阻转动配合;

所述线束插接口固定于所述壳体上,所述导线分别连接所述环形电阻及所述线束插接口。

所述转臂包括转臂本体及所述转臂本体两端的第一弯折部和第二弯折部;

所述触头及所述螺旋弹簧带均固定于所述第一弯折部上。

所述第一弯折部及所述第二弯折部均与所述转臂本体呈90度夹角,且所述第一弯折部、所述转臂本体及所述第二弯折部均在同一平面内。

所述壳体包括底部及设置于所述底部上的侧壁,所述侧壁至少包括相邻的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在所述侧壁外侧的所述底部上设置有安装孔,在所述侧壁内侧的所述底部上设置有环形电阻安装孔及弹簧安装孔;

在所述第一侧壁上设置有弧形开口,所述第一弯折部活动式卡接于所述弧形开口内;

所述线束插接口设置于所述第二侧壁上。

所述环形电阻包括弧形电阻本体及所述弧形电阻本体两端的第一安装部和第二安装部;在所述第一安装部和所述第二安装部上均设置有安装孔。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技术方案通过转臂及环形电阻的配合结构,并通过螺旋弹簧带将转臂的第二弯折部紧紧压在板簧上并随着板簧的形变而实时变动转动的角度。

附图说明

图1为单桥的卡车悬架总成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传感器结构示意图;

图3为转臂、触头及螺旋弹簧带的装配位置示意图;

图4为传感器装配示意图;

图5为本传感器工作原理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转臂,2壳体,3环形电阻,4螺旋弹簧带,5触头,6线束插接口,11转臂本体,12第一弯折部,13第二弯折部,21底部,22侧壁,221第一侧壁,222第二侧壁,100传感器总成,200板簧悬架,300车桥工字梁。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通过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以下的实施例仅是示例性的,仅能用来解释和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不能解释为是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限制。

如图2至图5所示,一种卡车车桥轴荷传感器,包括转臂1、环形电阻3、螺旋弹簧带4、壳体2、触头5、线束插接口6及导线。

环形电阻3通过固定螺栓固定于壳体上。环形电阻包括弧形电阻本体及弧形电阻本体两端的第一安装部和第二安装部;在第一安装部和第二安装部上均设置有安装孔。

触头5通过焊接固定于转臂1上,螺旋弹簧带套于转臂上并将螺旋弹簧带的里端焊接于转臂上,螺旋弹簧带的外端通过固定螺栓固定于壳体上。螺旋弹簧带的作用是将转臂的一端紧紧压在板簧上并随着板簧的形变而实时变动转动的角度。

转臂转动设置于壳体上,触头设置于环形电阻内,且触头与环形电阻转动配合。

线束插接口固定于壳体上,导线分别连接环形电阻及线束插接口。

转臂1包括转臂本体11及转臂本体两端的第一弯折部12和第二弯折部13;

触头及螺旋弹簧带均固定于第一弯折部上。

第一弯折部及第二弯折部均与转臂本体呈90度夹角,且第一弯折部、转臂本体及第二弯折部均在同一平面内。

壳体2包括底部21及设置于底部上的侧壁22,侧壁至少包括相邻的第一侧壁221和第二侧壁222;在侧壁外侧的底部上设置有安装孔,在侧壁内侧的底部上设置有环形电阻安装孔及弹簧安装孔;

在第一侧壁上设置有弧形开口,第一弯折部活动式卡接于弧形开口内;

线束插接口设置于第二侧壁上。

传感器总成100通过螺栓固定在车桥工字梁300上,转臂1搭在板簧悬架200上的翼面上。

当板簧随着整车载荷变化发生变形时,会带动转臂同步转动相应角度R1,转臂转动相应使得传感器的电阻值产生相应变化,电阻变化量R2与板簧变形量和转臂转动量成一定比例,从而使得传感器可对外输出同步变化的电流信号以供整车相关控制器读取。

本实用新型已通过优选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详尽的说明。然而,通过对前文的研读,对各实施方式的变化和增加也是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所显而易见的。申请人的意图是所有这些变化和增加都落在了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所保护的范围中。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