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管道或模具水路智能测漏测压测流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990586发布日期:2019-10-29 20:40阅读:371来源:国知局
一种管道或模具水路智能测漏测压测流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管道和水路检测领域技术,尤其是指一种管道或模具水路智能测漏测压测流系统。



背景技术:

生活中管道和产品中的水路处处可见,例如,下水管道、供气管道、模具水路等。

例如,现有的模具运水检测设备只能单一测试冷却水路是否漏水,只能一次测试一组运水,功能少,且不能检测模具承受压力大小,流量的大小,压力大小不能自由调整。实际使用时,工作量较大,同时检测周期较长并且需要有经验的操作人员才能准确的完成检测,适用性一定程度上受到影响,并且现有技术的模具运水检测设备检测时并没有过滤结构,故而长时间使用容易在模具内残留大量铁屑、铁粉或杂物等,容易堵塞检测模具,从而影响检测的精确度,适用性受到影响,难以满足市场的需求。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存在之缺失,其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管道或模具水路智能测漏测压测流系统,其具有测漏、测压、测流量、自动排水和烘干的功能。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之技术方案:

一种管道或模具水路智能测漏测压测流系统,包括有控制装置、水箱、水泵、流量检测装置、压力检测装置、增压装置以及烘干发热装置;该水泵、流量检测装置、压力检测装置、增压装置以及烘干发热装置均与控制装置电性连接;

该水泵的输入端连通水箱内部,水泵的输出端连接管道或模具的输入端;该流量检测装置和压力检测装置串联连接在管道或模具的输出端与水箱之间;该增压装置的输出端连接管道或模具的输入端;该烘干发热装置连接增压装置的输出端与管道或模具的输入端之间。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水泵的输出端与连接管道或模具的输入端之间连接有第一连接管,该第一连接管上安装有第一转向阀,该第一转向阀与控制装置电性连接。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增压装置包括有增气压泵和储气罐;该增气压泵的输出端通过第二连接管与储气罐的内部相连通,储气罐的输出端与第一连接管的输出端之间连接有第三连接管,上述第一转向阀位于第三连接管与水泵之间,且第三连接管上设置有第二转向阀,该第二转向阀与控制装置电性连接。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烘干发热装置与储气罐的输出端之间连接有第四连接管,且第四连接管上设置有第三转向阀,该第三转向阀与控制装置电性连接;烘干发热装置的输出端与上述第三连接管的输出端相连通。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管道或模具的输出端与水箱之间连接有第五连接管,上述流量检测装置和压力检测装置串联连接在第五连接管上,且第五连接管上设有第四转向阀,该第四转向阀与控制装置电性连接,且第四转向阀位于流量检测装置和压力检测装置之间。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一转向阀、第二转向阀、第三转向阀和第四转向阀均为气动阀门。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控制装置包括有显示屏和PLC控制器,该PLC控制器与显示屏相连接。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水箱内具有水位传感器,该水位传感器与控制装置电性连接。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流量检测装置为流量计传感器;压力检测装置为压力传感器。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还包括有报警器,该报警器与控制装置电性连接。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明显的优点和有益效果,具体而言,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

本实用新型用于检测管道或模具水路是否顺畅、漏水、漏气等,检测管道或者模具承受的压力大小,并能根据检测压力和流量来分析管道或模具水路的流量状况,从而优化模具上的冷却水路,有利于缩短生产成型周期;同时本实用新型在运水检测完后,会将管道或模具水路中的水进行排干,水排干后对管道或模具水路进行加热烘干,避免生锈;且本实用新型能一次性检测完一套模具所有冷却水路的可靠性,特别是模具有多路冷却水路时,能节省时间和人工,提高效率。

为更清楚地阐述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特征和功效,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例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之较佳实施例检测模具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识说明:

10、控制装置 20、水箱

21、水位传感器 31、水泵

32、流量检测装置 33、压力检测装置

40、增压装置 41、增气压泵

42、储气罐 50、烘干发热装置

60、模具 71、第一连接管

72、第二连接管 73、第三连接管

74、第四连接管 75、第五连接管

81、第一转向阀 82、第二转向阀

83、第三转向阀 84、第四转向阀。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照图1所示,其显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之较佳实施例的具体结构,包括有控制装置10、水箱20、水泵31、流量检测装置32、压力检测装置33、增压装置40以及烘干发热装置50。

该水泵31、流量检测装置32、压力检测装置33、增压装置40以及烘干发热装置50均与控制装置10电性连接。该控制装置10包括有显示屏和PLC控制器,该PLC控制器与显示屏相连接,显示屏可直观的显示各数据的数值,且PLC控制器可记录检测历史数据。且系统还包括有报警器(图中未示),报警器与控制装置10相连接,当检测的数据不达标时,报警器就会响起,起到警示的作用。

该水箱20内具有水位传感器21,其用于检测水箱20内的容量是否达到设置值。

该水泵31的输入端连通水箱20内部,水泵31的输出端连接管道或模具60的输入端。具体而言,水泵31的输出端与连接管道或模具60的输入端之间连接有第一连接管71,该第一连接管71上安装有第一转向阀81,该第一转向阀81与控制装置10电性连接。

该增压装置40的输出端连接管道或模具60的输入端;增压装置40包括有增气压泵41和储气罐42;该增气压泵41的输出端通过第二连接管72与储气罐42的内部相连通,储气罐42的输出端与第一连接管71的输出端之间连接有第三连接管73,上述第一转向阀81位于第三连接管73与水泵31之间,且第三连接管73上设置有第二转向阀82,该第二转向阀82与控制装置10电性连接。

该烘干发热装置50连接增压装置40的输出端与管道或模具60的输入端之间。烘干发热装置50与储气罐42的输出端之间连接有第四连接管74,且第四连接管74上设置有第三转向阀83,该第三转向阀83与控制装置10电性连接;烘干发热装置50的输出端与上述第三连接管73的输出端相连通。烘干发热装置50为发热器。

该流量检测装置32和压力检测装置33串联连接在管道或模具60的输出端与水箱20之间,具体而言,管道或模具60的输出端与水箱20之间连接有第五连接管75,上述流量检测装置32和压力检测装置33串联连接在第五连接管75上,且第五连接管75上设有第四转向阀84,该第四转向阀84与控制装置10电性连接,且第四转向阀84位于流量检测装置32和压力检测装置33之间。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转向阀81、第二转向阀82、第三转向阀83和第四转向阀84均为气动阀门。所述流量检测装置32为流量计传感器;压力检测装置33为压力传感器。

详述本实施例的工作原理如下:

此处以检测模具60水路为例。第一步,将第一连接管71的输入端和输出端分别连接水泵输出端和模具60的进水口,将第五连接管75的输入端和输出端分别连接模具60的出水口和水箱20的输入口。

第二步,启动系统,控制装置10控制打开第一转向阀81和第四转向阀84,水箱20内的水(防锈水)被水泵31注入第一连接管71在进入模具60水路中,水从模具60出水口再经第五连接管75流出,并回流到水箱20中,且第五连接管75上的流量检测装置32进行测水流量,检测完成流量后,再控制第一转向阀81和第四转向阀84关闭锁住第一连接管71和第五连接管75不让管道的水全部流入水箱20中。

第三步,控制打开第二转向阀82,增压装置40开始工作对模具60水路进行空气增压,且设定保压压力和保压时间。

第四步,保压时间完成后,第四转向阀84打开,模具60水路中的水被压缩空气压缩排到水箱20内。

第五步,水排干后,控制装置10也完成了记载,报告出现提示泄漏(NO)、正常(OK),管道编号,检测日期,保压时间,压力差等数字显示,从而判断模具60水路是否漏水、漏气等,达到一目了然,很直观,又可以保存数据的目的。

第六步,再启动烘干发热装置50,且第三转向阀83打开,第二转向阀82关闭,烘干发热装置50发出的热量经增压装置40产生的压缩空气进入模具60水路中,热量把模具60水路的水进行烘干,达到模具60水路干燥的目的,有效防止管道生锈或水垢,检测完成。

本实用新型的设计重点在于:

本实用新型用于检测管道或模具水路是否顺畅、漏水、漏气等,检测管道或者模具承受的压力大小,并能根据检测压力和流量来分析管道或模具水路的流量状况,从而优化模具上的冷却水路,有利于缩短生产成型周期;同时本实用新型在运水检测完后,会将管道或模具水路中的水进行排干,水排干后对管道或模具水路进行加热烘干,避免生锈;且本实用新型能一次性检测完一套模具所有冷却水路的可靠性,特别是模具有多路冷却水路时,能节省时间和人工,提高效率。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范围作任何限制,故凡是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细微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