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测定葡萄糖含量的试剂盒及其应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822458发布日期:2021-04-27 15:03阅读:543来源:国知局
一种测定葡萄糖含量的试剂盒及其应用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体外检测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测定葡萄糖含量的试剂盒及其应用。


背景技术:

2.目前临床生化检测项目中对血清和血浆样本中酶类的活力、有机物及无机离子和微量元素的含量的测定常用于肝胆疾病、心脏疾病、代谢性疾病、肾脏疾病等的诊断和辅助诊断,这些项目均是以可见
‑ꢀ
紫外光分光光度法利用朗伯-比尔定律作为化学反应定量的基础。
3.高脂血症时,血液中血脂升高,尤其乳糜微粒和极低密度脂蛋白是悬浮颗粒,使血清或血浆呈一定的浊度或乳糜状态,对基于可见
‑ꢀ
紫外光分光光度法检测的各种生化检验项目造成一定程度的干扰,导致测定结果不准确,影响临床上对疾病的判断。对于脂血样本,由于样本的本底吸光度过高,必须对样本进行预处理,常用的方法包括: 1、生理盐水稀释法:大部分全自动生化分析仪都具有自动稀释、自动换算功能;也可以先手工稀释,再将测定结果乘以稀释倍数。这种方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样本空白而提高测定的准确性,但是该法并不能完全消除脂浊对测定结果的影响,特别是要注意样本稀释后由于基质效应而导致测定结果出现一定的误差。2、乙醚抽提法:在高脂血样本中加入有机溶剂乙醚,震荡混匀后离心,可有效地将样本中的甘油三酯等脂溶物质萃取出来,但是由于该方法加入了新的化学物质,会对有些检验项目的测定产生影响。3、沉淀分离法:该方法来源于沉淀法测定hdl,即联合使用磷钨酸

镁沉淀剂和聚乙二醇

硫酸葡聚糖沉淀剂,沉淀血清中的乳糜微粒、极低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脂蛋白(a),该方法对部分检验项目的测定会产生影响,且操作繁琐,因此该法也有一定的局限性。4、干化学法:干化学分析仪是采用以kubleka

munk理论为主要理论基础的多层薄膜的固相试剂技术,将发生在液相反应物中的反应,转移到一个固相载体上,利用反射光度法和基于离子选择电极(ise)的差示电位法进行检测的一类新型仪器。当全血通过多层薄膜的固相时,血细胞、脂浊微粒等物质可以被阻截,因此该法亦可有效地去除脂浊对生化检验结果的干扰;但干化学法需要特殊的干化学分析仪、测定的是全血样本,不适合某些特定生化指标的检测,在实际检测中应用的比较少。5、高速离心法:将脂浊血清加盖密封,经高速离心后,血清可以分成两层,吸取下层的血清进行临床生化测定,适用大部分临床生化测定指标的测定。但该法设备要求较高,中小医疗机构没有高速离心机,限制了该法的使用。
4.中国专利cn 107884401公布了一种消除脂血干扰的葡萄糖氧化酶测定方法,主要利用酶学反应消除干扰样本中的血脂,然而这种方法试剂的成分比较多、配制复杂、试剂的稳定性很难保证、成本比较高,产品市场化有一定的难度。


技术实现要素:

5.为了至少解决一种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葡萄糖测定试剂盒及应
用。本发明在用于葡萄糖测定的试剂r1和r2中加入抗乳糜(intralipid)干扰试剂,可以有效减少样本中脂血成分引起的浊度干扰,进而准确测定特定生化指标的含量。
6.第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测定葡萄糖含量的试剂盒,所述试剂盒中包括抗乳糜干扰试剂以及用于葡萄糖测定的试剂r1和r2;其中,所述包含在试剂r1或r2中,其在r1或r2中的含量为0.01%~10%;
7.所述抗乳糜干扰试剂选自多聚环氧乙烷脂肪醇类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多聚环氧乙烷

环氧丙烷脂肪醇类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聚乙二醇烷基醚类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混合脂肪酸甘油酯类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中的一种或多种。
8.进一步地,所述抗乳糜干扰试剂选自多聚环氧乙烷脂肪醇类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多聚环氧乙烷

环氧丙烷脂肪醇类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聚乙二醇烷基醚类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混合脂肪酸甘油酯类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中的一种或多种。
9.进一步地,所述多聚环氧乙烷脂肪醇类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是包含8~10eo的聚合物,优选为zusolat 1008/85和oxetal 800/85中的一种或多种;
10.所述多聚环氧乙烷

环氧丙烷脂肪醇类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是包含8~10eo

po的聚合物,优选为propetal 100、propetal 200、 propetal 105、propetal 120、propetal 130、propetal 140、 propetal 150和propetal 160中的一种或多种;
11.所述聚乙二醇烷基醚类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为聚乙二醇单烷基醚和/或乙基苯基聚乙二醇;
12.所述混合脂肪酸甘油酯类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为乙氧基化三酸甘油酯类化合物,优选rt7和/或rt163。
13.进一步地,用于葡萄糖测定的试剂r1包括:10

100mm磷酸盐缓冲液、700

900u/l抗坏血酸氧化酶和0.2

1.0mm 4

氨基安替吡啉;和 /或,
14.用于测定葡萄糖含量的试剂r2包括:10

100mm磷酸盐缓冲液、萄糖糖氧化酶10

15ku/l、0.5

1.5ku/l过氧化物酶、8.0

12.0mm 2,4
‑ꢀ
二氯酚、proclin 300 1.0

2.0g/l。
15.进一步地,所述抗乳糜干扰试剂为:zusolat 1008/85和rt7,或zusolat 1008/85和rt163。
16.当所述抗乳糜干扰试剂为:zusolat 1008/85和rt7时,所述 zusolat 1008/85的含量(质量比)为0.01%~10%,所述rt7的含量 (质量比)为0.01%~10%;
17.当所述抗乳糜干扰试剂为:zusolat 1008/85和rt163时,所述 zusolat 1008/85的含量(质量比)为0.01%~10%,所述rt163的含量(质量比)为0.01%~10%。
18.本发明具备如下有益效果:
19.葡萄糖氧化酶法测定葡萄糖的基本原理为葡萄糖在葡萄糖氧化酶(god)作用下,生成葡萄糖酸和过氧化氢(h2o2)。h2o2与4
‑ꢀ
氨基安替吡啉(4

aap)、显色底物、在过氧化物酶(pod)催化下生成红色醌亚胺,醌亚胺的最大吸收峰在500nm左右,吸光度的变化与样本中的葡萄糖浓度成正比。本发明基于葡萄糖氧化酶法测定中主要涉及的分光光度法原理,检测血清和血浆样本中的特定生化指标,提出一种通过抗乳糜干扰试剂来消除脂血样本中的乳糜干扰,当待测样本中甘油三酯含量≤11.29mmol/l、乳糜含量≤1000mg/dl时,该方法均可以有效消除脂血浊度对葡萄糖测定结果的干扰,从而提高葡萄糖测定结果的准确性。
具体实施方式
20.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发明,但不用来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21.实施例1抗乳糜干扰的葡萄糖测定试剂
22.试剂盒包括试剂r1、试剂r2和校准品(5.5mmol/l葡萄糖)三个组份,试剂r1和试剂r2的组成见表1。
23.表1实施例1试剂组成
[0024][0025][0026]
实施例2抗乳糜干扰的葡萄糖测定试剂
[0027]
试剂盒包括试剂r1、试剂r2和校准品(5.5mmol/l葡萄糖)三个组份,试剂r1和试剂r2的组成见表2。
[0028]
表2实施例2试剂组成
[0029][0030]
试验例1实施例1和实施例2抗乳糜干扰的技术效果
[0031]
本试验例采用多组对比例验证本申请实施例1和实施例2的技术效果:
[0032]
对比例1与实施例1和实施例2方法相同,区别仅在于,不加入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
[0033]
对比例2与实施例1和实施例2方法相同,区别仅在于,表面活性剂选择曲拉通x

100。
[0034]
对比例3以cn104198686a中提供的优选试剂(参见说明书具体实施方式)。
[0035]
葡萄糖测定方法如下:
[0036]
在hitachi 7180生化分析仪上的基本参数为主/副波长:505nm /600nm,反应温度:37℃,比色杯光径:1cm,反应方向:上升反应,反应时间:10min,分析类型:两点终点法。检测步骤如下:
[0037]
将2.5μl样品加入200μl试剂r1中,混合5分钟后检测吸光度a1,再加入200μl试剂r2,混合5分钟后检测吸光度a2,吸光度a2和a1 的差值,计算样本中葡萄糖的含量。
[0038]
试验方法和结果判断标准:配制系列浓度的甘油三酯样本和乳糜干扰样本,以基质样本中葡萄糖的测值为基础值,计算干扰样本中葡萄糖的测值与基础值的偏差%,偏差%≥
±
7%(根据临床化学常规检验项目分析质量指标中规定的总允许误差%确定)为有干扰。结果见表3。
[0039]
表3试验例1试验结果
[0040][0041]
根据临床实际样本的情况和对试剂盒检测的要求,本实验设定的甘油三酯最高浓度为11.29mmol/l、乳糜最高浓度为1000mg/dl。
[0042]
结果表明,当待测样本中甘油三酯含量为11.29mmol/l、乳糜含量为1000mg/dl时,实施例1、实施例2和对比例3,均可以有效消除脂血浊度对葡萄糖测定结果的干扰,且实施例1和实施例2的偏差小于对比例3。
[0043]
试验例2实施例1和实施例2准确度的技术效果
[0044]
按照试验例1的测定方法,实施例1和实施例2测定国家标准物质(gbw10062)作为试剂准确度的评价指标,计算测定结果均值与靶值的偏差,试验结果见表4:
[0045]
表4:试验例2试验结果
[0046]
试验例实施例1实施例2偏差%

1.85

2.72
[0047]
结果表明,实施例1和实施例2的准确度偏差符合总允许误差%的要求(
±
7%)。
[0048]
虽然,上文中已经用一般性说明及具体实施方案对本发明作了详尽的描述,但在本发明基础上,可以对之作一些修改或改进,这对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在不偏离本发明精神的基础上所做的这些修改或改进,均属于本发明要求保护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