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烟密度试验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944311发布日期:2020-11-19 19:25阅读:76来源:国知局
一种烟密度试验机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试验机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烟密度试验机。



背景技术:

根据消防部门的统计,在火灾中,人们被弥漫的烟气窒息,或因看不见路径而无法逃生,导致人员死亡的最主要原因是烟气毒性。火灾统计结果也表明,火灾死亡人数中70%-80%是烟气中毒。烟雾中的有毒气体主要来源于高分子材料在火灾中的燃烧。实验结果表明,高分子材料在空气中燃烧产生的气体产物包括co、co2、so2、nh3、ch4、hcn、hcl等,其中co、co2是火灾中致人死亡的最主要的气体,为人员逃生和抢险救援带来极大困难,并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影响。烟密度是通过测量光束穿过材料在特定的燃烧条件下产生烟雾,所产生的衰减或透光率的变化。人们通常用烟密度来衡量烟气的数量和毒性,燃烧释放烟雾越少的材料烟密度越低,越有利于疏散人员和靠近灭火。可见在预防火灾发生中的烟雾毒性效果中,准确测试材料的烟密度是至关重要的。

目前公开号为cn208126017u公开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烟密度箱光路放大切换机械装置,包括光路发射器、光路接收器以及孔位切换装置,其特征是,所述孔位切换装置包括气缸、快门,所述气缸的活塞杆上设有一支架,支架上水平固定有镜片,所述快门设在光路发射器与光路接收器之间,所述镜片设在光路接收器与快门之间,所述气缸用于带动镜片水平方向来回直线运动;所述光路发射器发出的光线通过快门被光路接收器接收,通过设置气缸来推动放大镜片的移动,达到切换的作用,使得光路接收器收到不同情况下的光源信号。

本实用新型也提出一个技术方案解决了试验机光源检测太单一,数据不全面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烟密度试验机,解决了试验机光源检测太单一,数据不全面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包括仪器本体和检测装置,所述仪器本体开设有容纳检测装置的空腔,所述检测装置包括光路发射器、光路接收器和切换结构,所述光路发射器和所述光路接收器相对的固定连接在所述空腔的内壁上,所述切换结构位于所述光路发射器和所述光路接收器的中间,所述切换结构包括转盘和切换块,所述空腔的内壁固定连接有固定块一,所述转盘与所述固定块一转动连接,所述转盘固定连接有延伸出去呈三角结构的若干转换臂,所述切换块固定连接在所述转换臂的顶部。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检测装置,使得仪器本体能够通过光源来检测烟的密度,通过设置切换结构,转盘与固定块转动连接,转动转盘,转盘转动带动转动臂转动,转动臂转动使得切换块转动,使切换结构做间接性的圆周运动,使得光路接收器在不同模式下进行准确检测,使得测量更加准确。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空腔还设有用于转动所述切换结构的驱动装置,所述驱动装置包括电机一、转动轴、连接臂和推动臂,所述转动轴套设在所述电机一的输出轴上,所述连接臂固定连接在所述转动轴上,所述推动臂与所述连接臂转动连接,所述推动臂的一端设有滑动块,所述转换臂设有用于滑动所述滑动块的滑槽,所述空腔的内壁上固定连接有固定块二,所述固定块二转动连接有支撑臂,所述支撑臂与所述推动臂转动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驱动装置,当电机一运行时,电机一的输出轴转动并带动转动轴转动,转动轴转动带动连接臂转动,连接臂转动带动推动臂运动,由于推动臂的顶部设有滑动块,滑动块在转换臂开设的滑槽内,使得推动臂根据滑动块在滑槽内的运动路线推动,由于支撑臂与固定块二转动连接,支撑臂与推动臂转动连接,使得推动臂运动时不会滑出滑槽,并进行有角度的间歇性圆周运动,使得切换结构起到切换作用,光路接收器在不同模式下进行准确检测,使得测量更加准确,仪器更加自动化。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空腔设有限制切换块转动的定位块。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定位块,使得切换块转动到一定位置时起支撑和定位的作用,使得测量更加精准。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空腔还设有用于移动所述定位块的移动装置,所述移动装置包括电机二和丝杆,所述丝杆与所述电机二的输出轴固定连接,所述定位块套设在所述丝杆上。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移动装置,当电机二运行时,电机二的输出轴转动,电机二的输出轴转动带动丝杆转动,从而使得套设在丝杆上的定位块进行移动,当切换结构进行切换时,定位块向电机二移动,避免定位块阻挡。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丝杆远离所述电机二的一端设有限位块,所述限位块与所述固定块一固定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限位块,避免定位块在丝杆上移动时脱离丝杆。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切换块设有通孔,所述通孔的中心和所述光路发射器的中心还有所述光路接收器的中心位于同一直线上。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使三个中心位于同一直线上,使得光照更加准确,使光源更加稳定,测量更加精准。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通孔包括开口一、开口二和开口三,所述开口一设有放大镜片。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放大镜片,使得光路接收器测量放大后的光源信号,通过放大光源,提高光的接收范围。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开口二设有挡板,所述开口三为通口。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将开口二内设置成挡板使得光路接收器不能接收到光,通过将开口三设置成通口,使得光路接收器测量没有放大的光源信号,从而使得光路接收器在不同模式下进行准确检测,使得测量更加准确。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通过设置驱动装置,当电机一运行时,电机一的输出轴转动并带动转动轴转动,转动轴转动带动连接臂转动,连接臂转动带动推动臂运动,由于推动臂的顶部设有滑动块,滑动块滑动连接在转换臂开设的滑槽内,使得推动臂根据滑动块在滑槽内的运动路线推动,由于支撑臂与固定块二转动连接,支撑臂与推动臂转动连接,使得推动臂运动时不会滑出滑槽,并进行有角度的间歇性圆周运动,使得切换结构起到切换作用,光路接收器在不同模式下进行准确检测,使得测量更加准确,仪器更加自动化。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烟密度试验机的整体的结构图,主要用于表现本实用新型的整体内部结构;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烟密度试验机的检测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主要用于表现本实用新型检测装置外部结构;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种烟密度试验机的驱动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主要用于表现本实用新型驱动装置的外部结构。

图中:1、仪器本体;2、空腔;3、光路发射器;4、光路接收器;5、切换结构;6、转盘;7、切换块;8、转换臂;9、固定块一;10、电机一;11、转动轴;12、连接臂;13、推动臂;14、滑动块;15、滑槽;16、固定块二;17、支撑臂;18、定位块;19、电机二;20、丝杆;21、限位块;22、开口一;23、开口二;24、开口三;25、通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

一种烟密度试验机,如图1-图3所示,包括仪器本体1和检测装置,仪器本体1开设有容纳检测装置的空腔2,检测装置包括光路发射器3、光路接收器4和切换结构5,光路发射器3和光路接收器4相对的焊接在空腔2的内壁上,切换结构5位于光路发射器3和光路接收器4的中间,切换结构5包括转盘6和切换块7,转盘6焊接有延伸出去呈三角结构的若干转换臂8,空腔2的内壁固定连接有固定块一9,转盘6与固定块一9通过转轴转动连接,空腔2还设有用于转动切换结构5的驱动装置,驱动装置包括电机一10、转动轴11、连接臂12和推动臂13,转动轴11套设在电机一10的输出轴上,推动臂13与连接臂12通过转轴转动连接,推动臂13的一端设有滑动块14,转换臂8开设有用于滑动滑动块14的滑槽15,空腔2的内壁上焊接有固定块二16,固定块二16通过轴孔配合转动连接有支撑臂17,支撑臂17与推动臂13通过轴孔配合转动连接,转盘6焊接有延伸出去呈三角结构的三个转换臂8,切换块7焊接在转换臂8的顶部,空腔2设有移动装置,移动装置包括电机二19、丝杆20和定位块18,定位块18用于限制切换块7的转动,丝杆20通过联轴器固定连接在电机二19的输出轴上,定位块18套设在丝杆20上,固定块一9焊接有限制定位块18移动的限位块21,并套设在丝杆20远离电机的一端,每个切换块7开设有通孔25,包括开口一22、开口二23和开口三24,开口一22设有放大镜片,开口二23设有挡板,开口三24为通口,每个开口的中心与光路接收器4还有光路发射器3的中心在同一直线上。

工作原理:通过设置驱动装置,当电机一10运行时,套设在电机一10的输出轴上的转动轴11转动,从而使得与转动轴11固定连接的连接臂12转动,连接臂12转动带动推动臂13运动,由于推动臂13的顶部设有滑动块14,滑动块14在转换臂8开设的滑槽15内,使得推动臂13根据滑动块14在滑槽15内的运动路线推动,由于支撑臂17与固定块二16转动连接,支撑臂17与推动臂13转动连接,使得推动臂13运动时不会滑出滑槽15,并进行规定角度的间歇性圆周运动,使得切换结构5起到切换作用,光路接收器4在不同模式下进行准确检测,使得测量更加准确,仪器更加自动化,当通孔25中心和光路发射器3的中心还有光路接收器4的中心位于同一直线上时,在切换块7的下方设置一个定位块18,通过设置移动装置,当电机二19运行时,套设在电机二19的输出轴上的丝杆20转动,使得套设在丝杆20上的定位块18进行移动,当切换结构5进行切换时,定位块18向电机二19移动,避免定位块18阻挡。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实用新型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