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小窗口表面污染探测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099400发布日期:2021-02-26 23:42阅读:57来源:国知局
一种小窗口表面污染探测器的制作方法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探测器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小窗口表面污染探测器。


背景技术:

[0002]
在放射性物质生产和使用的过程中,时常会发生人体表面和其他物体表面受到污染的现象,不但影响操作者本身的健康,也会污染周围的环境。为了知道物体表面污染程度,人们就实用新型和制造表面污染仪,测量被污染物体表面活度。通常有手脚表面污染仪、便携式表面污染仪等。常见便携式表面污染仪的探测器截面分圆形、方形,且各公司生产的仪器的探测截面大小不一,面积少则几十个平方厘米,多则几百个平方厘米。
[0003]
在表面污染测量中,在计算单位面积的活度浓度时,测量面积用探测器窗口截面的实际面积, 以计数率为单位的仪器读数转换为表面活度浓度。当放射性污染表面曾不规则分布时,大尺寸的探测截面仪器很难测量出实际放射性污染活度,更难找出物体表面污染位置。
[0004]
现有技术还存在以下缺点:
[0005]
1、由于测量的表面活度浓度计算公式跟探测窗口截面大小有关, 在测量污染面大于仪器探测窗口截面时,测量结果正确,当污染面小于仪器探测窗口截面时,存在表面污染仪测量值偏小的现象。
[0006]
2、当用大窗口截面仪器测量点状污染表面,往往出现很大偏差,甚至未检出现象。
[0007]
3、大窗口截面仪器不能给点状污染表面定位。


技术实现要素:

[0008]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小窗口表面污染探测器,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0009]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0010]
一种小窗口表面污染探测器,包括探头体,所述探头体为h型腔体,左侧腔体端口用铝箔遮光处理,左侧腔体和右侧腔体之间开孔,孔中固定有塑料闪烁体,右侧腔体内部固定有印刷电路板,塑料闪烁体右侧贴上硅光电倍增管,右侧腔体端口处设有端盖,硅光电倍增管与印刷电路板之间通过导线连接。
[0011]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方案:所述左侧腔体壁用硫化锌喷涂。
[0012]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方案:所述左侧腔体和右侧腔体之间的开孔为1mm*1mm方孔。
[0013]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方案:所述h型腔体内径为20mm。
[0014]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方案:所述端盖采用不透光材质。
[0015]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方案:所述硅光电倍增管采用紫外固化胶固定。
[0016]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方案:所述导线有两根。
[0017]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能够大窗口截面探测器
无法正确测量点状放射性污染物体。并且点状放射性污染定位,解决现有大窗口截面仪器未能对点状及不规则放射性污染表面测量和定位问题。
附图说明
[0018]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图。
[0019]
图中:1-铝箔;2、探头体;3、塑料闪烁体;4、硅光电倍增管;5、印刷电路板;6、端盖、7-导线、8-硫化锌涂层。
具体实施方式
[0020]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0021]
请参阅图1,实施例1: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一种小窗口表面污染探测器,包括探头体2,所述探头体2加工成h型腔体,腔体内径20mm,形成一个窗口截面直径20mm及大致3.14平方厘米的圆,左侧腔体壁用硫化锌(zns)喷涂形成硫化锌涂层8,腔体端口用铝箔1遮光处理,腔室与腔室之间开孔,开1mm*1mm方孔,将切割好的塑料闪烁体3置于孔中固定,塑料闪烁体右侧贴上硅光电倍增管4且用紫外固化胶固定,右侧腔体固定好印刷电路板5,并用不透光端盖6遮光封闭固定。
[0022]
实施例2,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探头体2使用铝合金制成,铝合金具有质量轻,硬度高,耐腐蚀等优点,能够增加产品的使用寿命。
[0023]
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实用新型。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实用新型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
[0024]
此外,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