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电传感器的制造方法_4

文档序号:8865258阅读:来源:国知局
,第I内侧端子部52c、第3内侧端子部53c的形状并不一定需要具有贯通孔523,533ο图15Α、图15Β以及图15C、图1OT为示出该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第I内侧端子部以及第3内侧端子部的图。例如,如图15Α所示,第I端子152也可以由具有第I左部分1521、第2左部分1522的第I内侧端子部152c、第I电路连接部52a、第I外侧端子部52d形成;第3端子153也可以由具有第4左部分1531、第5左部分1532的第3内侧端子部153c、第3电路连接部53a、第3外侧端子部53d形成。另外,如图15B所示,第I端子252也可以由具有第I右部分2521、第2右部分2522的第I内侧端子部252c、第I电路连接部52a、第I外侧端子部52d形成;第3端子253也可以由包括第4右部分2531、第5右部分2532的第3内侧端子部253c、第3电路连接部53a、第3外侧端子部53d形成。即使是在该情况下,也能得到如上述这样的能够降低空气被第I外部连接端子阻挡的概率的效果,以及减少树脂填充不足的效果。
[0148]另外,如图15C所示,第I端子352也可以由第I内侧端子部352c、第I电路连接部52a、第I外侧端子部52d形成,且第I内侧端子部352c具有第I左部分1521、第2左部分1522、第3部分524 ;第3端子353也可以由第3内侧端子部353c、第3电路连接部53a和第3外侧端子部53d形成,第3内侧端子部353c具有第4左部分1531、第5左部分1532、第6部分534。另外,如图1?所不,第I端子452也可以由第I内侧端子部452c、第I电路连接部52a和第I外侧端子部52d形成,第I内侧端子部452c具有第I右部分2521、第2右部分2522和第3部分524 ;第3端子453也可以由第3内侧端子部453c、第3电路连接部53a和第3外侧端子部53d形成,第3内侧端子部453c具有第4右部分2531、第5右部分2532和第6部分534。在该情况下,不仅得到能够降低空气被第I外部连接端子阻挡的概率的效果,以及减少树脂填充不足的效果,而且还得到当第2部分或者第5部分的树脂熔化时第I端子352、452、第3端子353、453难以从电路封装部90脱落的效果。
[0149]此外,在本实用新型的光电传感器中,第I端子可以为上述的第I端子52、152、252、352、452中的任一者;第3端子可以为上述的第3端子53、153、253、353、453中的任一者。
[0150]<投光引线以及受光引线>
[0151]该实施方式的传感器模块5因存在电路封装部90内的集成电路41的管脚配置的制约,而使投光引线20、22和受光引线24、26向左右方向突出。另外,传感器模块5能够对应平面形状(直线)类型和外形L字形状类型这2种。第I投光引线20、第2投光引线22、第I受光引线24以及第2受光引线26具有以下特征。如图7所示,第I投光引线20具有第I投光引线部202、第2投光引线部204、第3投光引线部206、第4投光引线部208和第5投光引线部210。
[0152]如图6所示,第I投光引线部202从电路封装部90向与上述第I平面(XY平面)平行且与上述第I方向(Y轴负方向)交叉的方向突出,且向第I方向的反方向延伸。具体地,第I投光引线部202具有第I投光引线突出部202a、第I弯折部202c和第I投光引线延伸部202b。第I投光引线突出部202a从电路封装部90向与第I平面平行且与第I方向相交叉的方向突出。第I弯折部202c连结第I投光引线突出部202a和第I投光引线延伸部202b。第I投光引线延伸部202b从第I弯折部202c向第I方向的反方向(Y轴正方向)延伸到第2投光引线部204的第I外端部204b。第I投光引线突出部202a的长度设置为,能够去除注射成形电路封装部90时产生的毛刺的长度(0.3?0.4mm左右的距离)。
[0153]第2投光引线部204具有第I外端部204b、第I内端部204a、第I直线部204c。第I外端部204b连结第I投光引线延伸部202b和第I直线部204c。第I外端部204b弯折。第I直线部204c从第I外端部204b向光轴方向(X轴方向)上的内方向延伸到第I内端部204a。此处,内方向是指,在光轴方向(X轴方向)上靠近上述的平面Cl的方向。另外,外方向是指,在光轴方向(X轴方向)上远离上述的平面Cl的方向。第I内端部204a连结第I直线部204c和第3投光引线部206。第I内端部204a弯折。第3投光引线部206与第2投光引线部204连接。具体地,第3投光引线部206从第I内端部204a向第I方向的反方向(Y轴正方向)延伸到后述的第4投光引线部208的第2内端部208a。
[0154]第4投光引线部208具有第2外端部208b、第2内端部208a和第2直线部208c。第2内端部208a连结第3投光引线部206和第2直线部208c。第2内端部208a弯折。第2直线部208c从第2内端部208a向光轴方向(X轴方向)上的外方向延伸到第2外端部208bο参照图7,为了使投光部10与受光部15相向,第4投光引线部208通过第I弯折部BI弯折。如图6所示,通过第I弯折部BI被弯折,从与第I平面(XY平面)垂直的方向观察,第I弯折部BI与第2外端部208b重合。如图6所示,在光轴方向(X轴方向)上,第I内端部204a位于比第2外端部208b更靠内方向的位置。另外,在光轴方向上,第2内端部208a位于比第I外端部204b更靠内方向的位置。为了确保在第4投光引线208上第I弯折部BI的弯折量,将第3投光引线部206配置于内方向,才采用如这样的位置关系。
[0155]第2外端部208b连结第2直线部208c和第5投光引线部210。第2外端部208b弯折。第5投光引线部210与第2外端部208b连接。第5投光引线部210从第2外端部208b —边向第I方向的反方向(Y轴正方向)弯折,一边延伸到投光部10。
[0156]参照图6以及图7,第2投光引线22在光轴方向(X轴方向)上位于第I投光引线20的内方向的位置。第2投光引线22具有第6投光引线部222、第3弯折部223、第7投光引线部224、第4弯折部225、第8投光引线部226、第5弯折部227、第9投光引线部228、第6弯折部229、第10投光引线部230、第7弯折部231、第11投光引线部232、第8弯折部233、第12投光引线部234。
[0157]第6投光引线部222从电路封装部90向与第I平面(XY平面)平行且与上述第I方向(Y轴负方向)相交叉的方向突出,且向第I方向的反方向延伸。具体地,第6投光引线部222具有第6投光引线突出部222a、第2弯折部222c、第6投光引线延伸部222b。第6投光引线突出部222a从电路封装部90向与第I平面平行且与第I方向相交叉的方向突出。第2弯折部222c连结第6投光引线突出部222a和第6投光引线延伸部222b。第6投光引线延伸部222b从第2弯折部222c向第I方向的反方向(Y轴正方向)延伸到第3弯折部223。第6投光引线突出部222a的长度设置为,能够去除注射成形电路封装部90时产生的毛刺的长度(0.3?0.4mm左右的距离)。如图6所示,第2投光引线22与第I投光引线部202之间的距离Dl (具体地,为第6投光引线延伸部222b与第I投光引线延伸部202b之间的距离Dl)相隔为,第I投光引线20与第2投光引线22能够以相互不接触的方式确保绝缘的距离。
[0158]第3弯折部223连结第6投光引线部222和第7投光引线部224。第7投光引线部224从第3弯折部223向上述第I方向(Y轴负方向)的反方向且向内方向延伸到第4弯折部225。第7投光引线部224相当于以在光轴方向上与第I投光引线部202之间的距离扩大的方式倾斜的投光倾斜部。
[0159]第4弯折部225连结第7投光引线部224和第8投光引线部226。第8投光引线部226与第7投光引线部224连接。具体地,第8投光引线部226从第4弯折部225向第I方向的反方向(Y轴正方向)延伸到第5弯折部227。如图6所示,第2投光引线22与第3投光引线部206之间的距离D2(具体地,为第8投光引线部226与第3投光引线部206之间的距离D2)相隔为,第I投光引线20与第2投光引线22能够以相互不接触的方式确保绝缘的距离。而且,第2投光引线22与第3投光引线部206之间的距离D2比第2投光引线22与第I投光引线部202之间的距离Dl短。这是为了在第4投光引线208上确保后述的第I弯折部BI的弯折量,将第3投光引线部206尽可能地配置于内方向。
[0160]第5弯折部227连结第8投光引线部226和第9投光引线部228。第9投光引线部228从第5弯折部227向光轴方向(X轴方向)上的外方向(第7投光引线部224在光轴方向(X轴方向)上倾斜的方向的反方向)延伸到第6弯折部229。第6弯折部229连结第9投光引线部228和第10投光引线部230。第10投光引线部230与第9投光引线部228连接。具体地,第10投光引线部230从第6弯折部229向第I方向的反方向(Y轴正方向)延伸到第7弯折部231。第7弯折部231连结第10投光引线部230和第11投光引线部232。第11投光引线部232从第7弯折部231向上述第I方向(Y轴负方向)的反方向且向内方向延伸到第8弯折部233。第11投光引线部232以在光轴方向上与第I投光引线20之间的距离扩大的方式倾斜。第8弯折部233连结第11投光引线部232和第12投光引线部234。第12投光引线部234与第8弯折部233连接,向第I方向的反方向(Y轴正方向)延伸至投光部10。
[0161]如图6以及图7所示,第I受光引线24具有第I受光引线部242、第2受光引线部244、第3受光引线部246、第4受光引线部248、第5受光引线部250。
[0162]如图6所示,第I受光引线部242从电路封装部90在与第I平面(XY平面)平行且与第I方向(Y轴负方向)相交叉的方向上,向第I投光引线20以及第2投光引线22突出的方向的反方向突出。具体地,第I受光引线部242包括第I受光引线突出部242a、第9弯折部242c、第I受光引线延伸部242b。第I受光引线突出部242a从电路封装部90向与第I平面平行且与第I方向相交叉的方向突出到第I弯折部202c。第I弯折部202c连结第I受光引线突出部242a和第I受光引线突出部242a。第I受光引线延伸部242b从第I弯折部202c向第I方向的反方向(Y轴正方向)延伸到第2受光引线部244的外端部244b?第I受光引线突出部242a的长度设置为,能够去除注射成形电路封装部90时产生的毛刺的长度(0.3?0.4mm左右的距离)。
[0163]第2受光引线部244具有第3外端部244b、第3内端部244a、第3直线部244c。第3外端部244b连结第I受光引线延伸部242b和第3直线部244c。第3外端部244b弯折。第3直线部244c从第3外端部244b向光轴方向(X轴方向)的内方向延伸到第3内端部244a。第3内端部244a连结第3直线部244c和第3受光引线部246。第3内端部244a弯折。第3受光引线部246与第2受光引线部244连接。具体地,第3受光引线部246从第3内端部244a向第I方向的反方向(Y轴正方向)延伸到后述的第4受光引线部248的第4内端部248aο
[0164]第4受光引线部248具有第4外端部248b、第4内端部248a、第4直线部248c。第4内端部248a连结第3受光引线部246和第4直线部248c。第4内端部248a弯折。第4直线部248c从第4内端部248a向光轴方向(X轴方向)的外方向延伸到第4外端部248b。参照图7,为了使投光部10与受光部15相向,第4受光引线部248通过第2弯折部B2被弯折。如图6所示,通过第2弯折部B2被弯折,从与第I平面(XY平面)垂直的方向观察,第2弯折部B2与第4外端部248b重合。如图6所示,在光轴方向(X轴方向)上,第2受光引线部244的内端部244a位于比第4外端部248b更靠内方向的位置。另外,在光轴方向上,第4内端部248a位于比第3外端部244b更靠内方向的位置。为了在第4受光引线部248中确保第2弯折部B2的弯折量,将第3受光引线部246配置于内方向,才采用如这样的位置关系。
[0165]第4外端部248b连结第4直线部248c和第5受光引线部250。第4外端部248b弯折。第5受光引线部250与第4外端部248b连接。第5受光引线部250从第4外端部248b —边向第I方向的反方向(Y轴正方向)弯折,一边延伸到受光部15。
[0166]参照图6以及图7,在光轴方向(X轴方向)上,第2受光引线26位于第I受光引线24的内方向的位置。第2受光引线26包括第6受光引线部262、第11弯折部263、第7受光引线部264、第12弯折部265、第8受光引线部266、第13弯折部267、第9受光引线部268、第14弯折部269、第10受光引线部270、第15弯折部271、第11受光引线部272、第16弯折部273、第12受光引线部274。
[0167]在与第I平面(XY平面)平行且与上述第I方向(Y轴负方向)相交叉的方向上,第6受光引线部262从电路封装部90向第I投光引线20以及第2投光引线22突出的方向的反方向突出,且向第I方向的反方向延伸。具体地,第6受光引线部262具有第6受光引线突出部262a、第10弯折部262c、第6受光引线延伸部262b。在与第I平面平行且与第I方向相交叉的方向上,第6受光引线突出部262a从电路封装部90向第I投光引线20以及第2投光引线22突出的方向的反方向突出。第10弯折部262c连结第6受光引线突出部262a和第6受光引线延伸部262b。第6受光引线延伸部262b从第10弯折部262c向第I方向的反方向延伸到第11弯折部263。第6受光引线突出部262a的长度仅设置为,能够去除注射成形电路封装部90时产生的毛刺的长度(0.3?0.4mm左右的距离)。如图6所示,第2受光引线26、第I受光引线部242之间的距离D3(具体地,为第6受光引线延伸部262b与第I受光引线延伸部242b之间的距离D3)相隔为,第I受光引线20与第2受光引线22能够以相互不接触的方式确保绝缘的距离。
[0168]第11弯折部263连结第6受光引线部262和第7受光引线部264。第7受光引线部264从第11弯折部263向上述第I方向(Y轴负方向)的反方向,且向内方向延伸到第12弯折部265。第7受光引线部264相当于以在光轴方向上与第6受光引线部262之间的距离扩大的方式倾斜的投光倾斜部。
[0169]第12弯折部265连结第7受光引线部264和第8受光引线部266。第8受光引线部266与第7受光引线部264连接。具体地,第8受光引线部266从第12弯折部265向第I方向的反方向(Y轴正方向)延伸到第13弯折部267。如图6所示,第2受光引线26与第3受光引线部246之间的距离D4 (具体地,为第8受光引线部266与第3受光引线部246之间的距离D4)相隔为,第I受光引线20与第2受光引线22能够以相互不接触的方式确保绝缘的距离。而且,第2受光引线26与第3受光引线部246之间的距离D4比第2受光引线26与第I受光引线部242之间的距离D3短。这是,为了在第4受光引线部248中确保后述的第2弯折部B2的弯折量,将第3受光引线部246尽可能地配置于内方向。
[0170]第13弯折部267连结第8受光引线部266第9受光引线部268。第9受光引线部268从第13弯折部267向光轴方向(X轴方向)上的外方向(第7受光引线部264在光轴方向(X轴方向)上倾斜的方向的反方向)延伸到第14弯折部269。第14弯折部269连结第9受光引线部268和第10受光引线部270。第10受光引线部270与第9受光引线部268连接。具体地,第10受光引线部270从第14弯折部269向第I方向的反方向(Y轴正方向)延伸到第15弯折部271。第15弯折部271连结第10受光引线部270和第11受光引线部272。第11受光引线部272从第15弯折部271向上述第I方向(Y轴负方向)的反方向且向内方向延伸到第16弯折部273。第11受光引线部272以在光轴方向上与第I受光引线24之间的距离扩大的方式倾斜。第16弯折部273连结第11受光引线部272和第12受光引线部274。第12受光引线部274与第8弯折部233连接,并向第I方向的反方向(Y轴正方向)延伸至投光部10。
[0171]为了从图7所示的传感器模块5的一次成形品(传感器模块4)如图6那样地使投光部10与受光部15相向,将第I投光引线20和第2投光引线22沿着第I弯折线LI弯折。将第I受光引线24和第2受光引线26沿着第2弯折线L2弯折。第I弯折线LI平行于与光轴垂直的第2方向(Y轴方向)。第2弯折线L2也平行于第2方向(Y轴方向)。具体地,第4投光引线部208具有沿着第I弯折线LI被弯折的第I
当前第4页1 2 3 4 5 6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