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电传感器的制造方法_5

文档序号:8865258阅读:来源:国知局
弯折部BI。第4受光引线部248具有沿着第2弯折线L2被弯折的第2弯折部B2。第9投光引线部228具有沿着第I弯折线LI被弯折的第3弯折部B3。第9受光引线部268具有沿着第2弯折线L2被弯折的第4弯折部B4。
[0172]如图7所示,在不将第I投光引线20以及第2投光引线22沿着第I弯折线LI弯折而展开成平板状的情况下,被展开的第I投光引线20以及被展开的第2投光引线22为穿过第I弯折线LI的形状。在不将第I受光引线24以及第2受光引线26沿着第2弯折线L2弯折而展开成平板状的情况下,被展开的第I受光引线24以及被展开的第2受光引线26为穿过第2弯折线L2的形状。
[0173]此外,第I投光引线20、第2投光引线22、第I受光引线24以及第2受光引线26具有能够确保弯折或支撑投光部10、受光部15所需的足够强度的宽度(例如,0.5mm以上)。另外,为了确保上述的强度,优选第I投光引线20、第2投光引线22、第I受光引线24以及第2受光引线26由铜合金、金、铁、镍合金形成。另外,第5投光引线部210与第8投光引线部226在光轴方向上的距离比投光壳体部62的纵向宽度D31和横向宽度D32之和小(参照图2)。另外,第5受光引线部250与第8受光引线部266在光轴方向上的距离比受光壳体部63的纵向宽度D31与横向宽度D33之和小(参照图2)。这样,能够在满足业界标准的投光壳体部62和受光壳体部63中分别容纳投光引线20、22、受光引线24、26。
[0174]此外,图6到图8所举出的第I投光引线20、第2投光引线22、第I受光引线24以及第2受光引线26的形状只不过是一个例子,第I投光引线20、第2投光引线22、第I受光引线24以及第2受光引线26只要是满足以下的4个条件,也可以具有其他的形状。
[0175][条件I]在如图7那样展开第I投光引线20的状态下,第I投光引线20与弯折线LI在X轴方向上的最大距离(第5投光引线部210与弯折线LI在X轴方向上的距离)比图2所示的投光壳体部62的纵向宽度D31小。
[0176][条件2]在如图7那样展开第2投光引线22的状态下,第2投光引线22与弯折线LI在X轴方向上的最大距离(第8投光引线部226与弯折线LI在X轴方向上的距离)比图2所示的投光壳体部62的横向宽度D32小。
[0177][条件3]在如图7那样展开第I受光引线24的状态下,第I受光引线24与弯折线L2在X轴方向上的最大距离(第5受光引线部250与弯折线L2在X轴方向上的距离)比图2所示的受光壳体部63的纵向宽度D31小。
[0178][条件4]在如图7那样展开第2受光引线26的状态下,第2受光引线26与弯折线L2在X轴方向上的最大距离(第8受光引线部266与弯折线L2在X轴方向上的距离)比图2所示的受光壳体部63的横向宽度D33小。
[0179]图16为传感器模块的变形例5a的平面图。图17为示出图16的传感器模块的变形例5a的一次成形品的平面图。换言之,图17为图16的变形例5a的展开图。在以下的说明中,将图17所示的展开成平板状的传感器模块5a作为传感器模块4a。在图16、图17中,对与图6、图7所示的各结构相同的结构注上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说明。
[0180]参照图16以及图17,传感器模块5a具有第I投光引线21、第2投光引线23、第I受光引线25、第2受光引线27。第I投光引线21、第2投光引线23、第I受光引线25、第2受光引线27为板状。第I投光引线21以及第2投光引线23与投光部10、电路封装部90连接。第I投光引线21以及第2投光引线23从电路封装部90向与上述的第I平面(XY)平行且与上述第I方向相交叉的方向(左方向:X轴负方向)突出。而且,第I投光引线21以及第2投光引线23向第I方向的反方向(Y轴正方向)延伸。第I受光引线25以及第2受光引线27与受光部15、电路封装部90连接。第I受光引线25以及第2受光引线27从电路封装部90向与上述的第I平面平行且与第I方向相交叉的方向上的、第I投光引线21以及第2投光引线23突出的方向的反方向(右方向:X轴正方向)突出。例如,在电路封装部90为长方体的情况下,第I受光引线25以及第2受光引线27从与第I投光引线21以及第2投光引线23突出的面相向的面突出。此时不考虑引线的角度。而且,第I受光引线25以及第2受光引线27向第I方向的反方向(Y轴正方向)延伸。第I投光引线21以及第2投光引线23、第I受光引线25以及第2受光引线27变形为使得投光部10与受光部15相向。
[0181]如图16所示,第I投光引线21具有第I投光引线部202、第17投光引线部205、第18投光引线部266d、第13弯折部267、第19投光引线部268d、第14弯折部269、第20投光引线部270d、第15弯折部271、第21投光引线部272d、第16弯折部273、第22投光引线部274d。此处的从第18投光引线部266d到第22投光引线部274d的形状与图7中的从第8受光引线部266到第11受光引线部272的形状相同。另外,第I投光引线部202也与图7的第I投光引线部202的形状相同。因此,只有第17投光引线部205与之前说明的有很大的不同,故在以下进行说明。
[0182]第17投光引线部205具有第5外端部205b、第5内端部205a、第5直线部205c。第5内端部205a连结第I投光引线延伸部202b和第5直线部204g。第5内端部205a弯折。第5直线部204g从第5内端部205a向光轴方向(X轴方向)上的外方向延伸到第5外端部205b。第5外端部205b连结第5直线部205c、第18投光引线部266d。第5外端部205b弯折。第18投光引线部266d与第17投光引线部205连接。具体地,第18投光引线部266d从第5外端部205b向第I方向的反方向(Y轴正方向)延伸到第13弯折部267。参照图16,第19投光引线部268d从第13弯折部267向光轴方向(X轴方向)上的内方向延伸。如图16所示,在光轴方向(X轴方向)上,第5内端部205a位于第13弯折部267 (相当于第19投光引线部268d的外端部)的内方向。另外,在光轴方向上,相当于第19投光引线部268d的内端部的第14弯折部269位于第5外端部205b的内方向。为了在第19投光引线部268d中确保第I弯折部BI的弯折量,将第18投光引线部266d配置于外方向,才采用如这样的位置关系。
[0183]参照图16以及图17,第2投光引线23在光轴方向(X轴方向)上位于第I投光引线21的内方向。第2投光引线23具有第6投光引线部222、第23投光引线部244d、第24投光引线部246d、第25投光引线部248d、第26投光引线部250d。此处,从第23投光引线部244d到第26投光引线部250d的形状与图7中的从第2受光引线部244到第5受光引线部250的形状相同。另外,第6投光引线部222与图7的第6投光引线部222的形状相同。
[0184]如图16所示,第I受光引线24具有第I受光引线部242、第17受光引线部245、第18受光引线部226d、第5弯折部227、第19受光引线部228d、第6弯折部229、第20受光引线部230d、第7弯折部231、第21受光引线部232d、第8弯折部233、第22受光引线部234do此处,从第18受光引线部226d到第22受光引线部234d的形状与图7的从第8投光引线部226到第12投光引线部234的形状相同。因此,只有第17受光引线部245与之前说明的有很大不同,故在以下进行说明。
[0185]第17受光引线部245具有第6外端部245b、第6内端部245a、第6直线部245c。第6内端部245a连结第I投光引线延伸部242b和第6直线部245c。第6内端部245a弯折。第6直线部245c从第6内端部245a向光轴方向(X轴方向)上的外方向延伸到第6外端部245b。第6外端部245b连结第6直线部245c与第18受光引线部226d。第6外端部245b弯折。第18受光引线部226d与第17受光引线部245连接。具体地,第18受光引线部226d从第6外端部245b向第I方向的反方向(Y轴正方向)延伸到第5弯折部227。第19受光引线部228d从第5弯折部227向光轴方向(X轴方向)上的内方向延伸。如图16所示,在光轴方向(X轴方向)上,第6内端部245a位于与第19受光引线部228d的外端部相当的第5弯折部227的内方向。另外,在光轴方向上,与第19受光引线部228d的内端部相当的第6弯折部229位于第6外端部245b的内方向。为了在第19受光引线部228d中确保第2弯折部B2的弯折量,将第18受光引线部226d配置于外方向,才采用如这样的位置关系。
[0186]参照图16以及图17,第2受光引线27在光轴方向(X轴方向)上位于第I受光引线25的内方向。第2受光引线27具有第6受光引线部262、第23受光引线部204d、第24受光引线部206d、第25受光引线部208d、第26受光引线部210d。此处,从第23受光引线部204d到第26受光引线部210d的形状与图7中的从第2投光引线部204到第5投光引线部210的形状相同。另外,第6受光引线部262也与图7的第6受光引线部262形状相同。
[0187]为了用图17所示的传感器模块5的一次成形品(传感器模块4a)制成图16那样地使投光部10与受光部15相向的产品,将第I投光引线21、第2投光引线23沿着第I弯折线LI弯折。将第I受光引线25、第2受光引线27沿着第2弯折线L2弯折。第I弯折线LI平行于与光轴垂直的第2方向(Y轴方向)。第2弯折线L2也与第2方向(Y轴方向)平行。具体地,第19投光引线部268d具有沿着第I弯折线LI被弯折的第I弯折部BI。第19受光引线部228d具有沿着第2弯折线L2被弯折的第2弯折部B2。第25投光引线部248d具有沿着第I弯折线LI被弯折的第3弯折部B3。第25受光引线部208d具有沿着第2弯折线L2被弯折的第4弯折部B4。
[0188]如图17所示,在不沿着第I弯折线LI弯折第I投光引线21以及第2投光引线23而展开成平板状的情况下,被展开的第I投光引线21以及被展开的第2投光引线23为穿过第I弯折线LI的形状。在不沿着第2弯折线L2弯折第I受光引线25以及第2受光引线27而张开成平板状的情况下,被展开的第I受光引线25以及被展开的第2受光引线27为穿过第2弯折线L2的形状。
[0189]由于在该形状中,第I投光引线部202、第6投光引线部222、第I受光引线部242、第6受光引线部262的形状相同,所以投光引线20、22以及受光引线24、26配置为仅与电路封装部90相隔能去除注射成形电路封装部90时产生的毛刺的程度的、0.3?0.4mm左右的距离。另外,如从图16得知,由于第I投光引线21与第2投光引线23的间距明显比图6的间距D2大,所以第I投光引线21与第2投光引线23相距能够以相互不接触的方式确保绝缘的间距。同样,由于第I受光引线25与第2受光引线27的间距明显比图6的间距D4大,所以第I受光引线25与第2受光引线27相距能够以相互不接触的方式确保绝缘的间距。进一步地,第I投光引线21、第2投光引线23、第I受光引线25以及第2受光引线27只要具有能够确保弯折或支撑投光部10、受光部15所需的足够强度的宽度(例如,0.5mm以上)即可。进一步地,为了确保上述的强度,优选第I投光引线21、第2投光引线23、第I受光引线25以及第2受光引线27由铜合金、金、铁、镍合金形成。另外,优选第I投光引线21、第2投光引线23、第I受光引线25以及第2受光引线27满足上述的[条件I]?[条件4]。通过这样,能够实现使投受光引线从电路封装部90的侧面突出的传感器模块5。
[0190]下面,对使图7的传感器模块4与外形L字形状类型相对应的情况进行说明。参照图7,在与外形L字形状类型相对应的情况下,除了沿着弯折线L1、L2弯折第I投光引线20、第2投光引线22、第I受光引线24以及第2受光引线26以外,还沿着第3弯折线L3以及第4弯折线L4弯折第I投光引线20、第2投光引线22、第I受光引线24以及第2受光引线26。图18为在将投受光引线弯折为L字形的情况下的从光轴方向观察传感器模块的右视图。参照图7以及图18,第I投光引线20、第2投光引线22、第I受光引线24以及第2受光引线26在第4弯折线L4处从上述的第I平面(XY平面)弯折45度。第I投光引线20、第2投光引线22、第I受光引线24以及第2受光引线26分别具有作为沿着第4弯折线L4弯折的部分的弯折部B6、B8、B10、B12。就第I投光引线20、第2投光引线22、第I受光引线24以及第2受光引线26而言,从在第4弯折线L4上弯折的第I投光引线20、第2投光引线22、第I受光引线24以及第2受光引线26再在第3弯折线L3上弯折45度。第I投光引线20、第2投光引线22、第I受光引线24以及第2受光引线26分别具有作为沿着第3弯折线L3弯折的部分的弯折部B5、B7、B9、B11。S卩,在第3弯折线L3上被弯折的第I投光引线20、第2投光引线22、第I受光引线24以及第2受光引线26与第I平面(XY平面)垂直。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将如图18那样被弯折以与外形L字形状类型相对应的传感器模块称为传感器模块6。
[0191]此处,将从弯折部B5到B6的部分、从弯折部B7到B8的部分、从弯折部B9到BlO的部分以及从弯折部Bll到B12的部分称为方向转换部。此外,将第2投光引线22的从弯折部B7到B8的部分特别地称为第I方向转换部,并将第2受光引线26的从弯折部Bll到B12的部分特别地称为第2方向转换部。
[0192]利用第2投光引线22、第2受光引线26,对以上所述的外形L字形状类型的形状特征进行说明。第6受光引线部262具有从电路封装部90向光轴方向(X轴方向)延伸的第6受光引线突出部262a,并从电路封装部90在上述的第I平面(XY平面)上延伸。第6受光引线部262在第I平面上具有向与光轴方向垂直的方向(Y轴正方向)延伸的第6受光引线延伸部262b。这样,由于第2受光引线26从电路封装部90的侧面突出,所以能够实现沿着弯折线L4的弯折。此外,也可以将第6受光引线部262、第6受光引线延伸部262b分别称为第I受光基部引线部、第I受光直线引线部。
[0193]第8受光引线部266在垂直于第I平面的第2平面(XZ平面)上向与光轴方向垂直的方向(Z轴正方向)延伸。第7受光引线部264连接第6受光引线部262、第8受光引线部266。此处,也可以将第8受光引线部266称为第2受光基部引线部或者第2受光直线引线部。另外,也可以将第7受光引线部264称为受光连接引线部。
[0194]第6受光引线延伸部262b具有沿着第4弯折线L4弯折的弯折部B12。即,第6受光引线延伸部262b具有弯折的形状。第8受光引线部266具有沿着第3弯折线L3弯折的弯折部B11。即,第8受光引线部266具有弯折的形状。第6受光引线延伸部262b和第8受光引线部266都具有直线的形状。通过在如这样的引线部分上进行弯折,弯折加工变得容易。参照图18,第2受光引线26在第6受光引线延伸部262b处弯折45度,在第8受光引线部266处弯折45度。即,第6受光引线延伸部262b的弯折角度与第8受光引线部266的弯折角度共计为90度。此外,除了如图18那样2次弯折45度以外,也可以弯折3次以上共计弯折90度的方式弯折第2受光引线26。另外,还可以第2受光引线26的弯折前的面与弯折后的面所成的角为90度的方式将第2受光引线26弯折为曲面状。
[0195]此处,第2受光引线26,从电路封装部90的表面上的、第2受光引线26的第3基部S3延伸到投光部10的表面上的、第2受光引线26的第4基部S4。第2受光引线26在从第3基部S3到第4基部S4之间具有第2方向转换部,该第2方向转换部将第2受光引线26伸出的方向从第I平面(XY平面)转换至与第I平面垂直的方向。第2受光引线26在第3基部S3与第4基部S4之间的多处具有弯折的形状。另外,参照图18,用直线距离D31、直线距离D32和直线距离D33之和定义从光轴方向(X轴方向)观察的从第3基部S3经由第2方向转换部到第4基部S4的第2受光引线26的长度,其中,直线距离D31为从光轴方向(X轴方向)观察的第2受光引线26从第3基部S3到第2方向转换部(弯折部B12)的距离,直线距离D32为从光轴方向(X轴方向)观察的第2受光引线26从第2方向转换部(弯折部Bll)到第4基部S4的距离,直线距离D33为从光轴方向观察的第2方向转换部的在与来自第3基部S3的第2受光引线26相接的一端和去向第4基部S4的第2受光引线26相接的另一端之间的距离。从光轴方向观察的从第3基部S3经由第2方向转换部至第4基部S4的第2受光引线26的长度比从第3基部S3到第4基部S4为止一次弯折90度的L字形的第2假想引线26v(在图18中用双点划线表示)的长度(D41+D42)短。
当前第5页1 2 3 4 5 6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