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风力机叶片损坏检测装置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9162576阅读:389来源:国知局
一种风力机叶片损坏检测装置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风力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风力机叶片损坏检测装置。
【背景技术】
[0002]由于风力机长时间处于较为恶劣的环境下工作,其很容易老化、变形,从而导致叶尖自然弯曲变形产生下垂现象,导致叶尖碰到在其下方的安全栏杆及转动轴,一旦风机运行,会造成转动轴扭曲损坏。另外一些材料为玻璃钢的叶片,由于其一般采用环氧树脂以及玻璃纤维布压制而成,其耐候性能较差,使用时间稍长,就再其迎风面上出现龟裂,当龟裂到一定程度时,叶片就容易发生断裂,下落的叶片容易将风筒打坏,严重时容易造成减速箱壳体的龟裂,使整个风机损坏瘫痪,给生产带来了不必要的影响,有时风叶还会被摔出风筒,对现场的工作人员带来安全隐患。
[0003]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新的技术方案以克服上述缺陷。

【发明内容】

[000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以有效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风力机叶片损坏检测装置。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0006]一种风力机叶片损坏检测装置,所述风力机叶片损坏检测装置设置于风力机的风筒内部,且位于叶片的下方,其包括支撑板、位于所述支撑板下方的顶靠装置、位于所述支撑板上方的保护装置、位于所述保护装置右侧的检测结构及位于所述检测结构右侧的定位装置,所述顶靠装置包括第一顶靠板、位于所述第一顶靠板下方的第一斜杆、位于所述第一斜杆右侧的支撑杆、位于所述支撑杆上方的竖杆、位于所述竖杆左侧的第二斜杆及设置于所述支撑杆上的固定杆,所述保护装置包括第一支撑柱、位于所述第一支撑柱上方的第一固定块、位于所述第一固定块上方的第一旋转杆、位于所述第一旋转杆上方的第二固定块、位于所述第二固定块上方的第三固定块、位于所述第三固定块上方的第二旋转杆、位于所述第二旋转杆下方的第一弹簧、位于所述第一旋转杆下方的第二弹簧及位于所述第一支撑柱右侧的第二支撑柱,所述检测结构包括第四固定块、位于所述第四固定块上方的轨道环、第三支撑柱、位于所述第三支撑柱上方的水平板、位于所述水平板上方的缓冲垫、位于所述缓冲垫之间的固定架及位于所述固定架之间的接近开关,所述定位装置包括第一定位杆、位于所述第一定位杆左侧的第二定位杆、位于所述第二定位杆左侧的第三弹簧及位于所述第三弹簧左侧的顶靠块,所述第二旋转杆呈长方体,所述第一弹簧的上端与所述第二旋转杆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弹簧的下端与所述第一旋转杆的上表面固定连接。
[0007]所述支撑杆包括第一竖直部及位于所述第一竖直部下方的第一水平部,所述竖杆呈长方体,所述竖杆的上表面与所述支撑板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竖杆的左表面与所述第一竖直部的右表面接触。
[0008]所述第一支撑柱呈长方体,所述第一支撑柱的下表面与所述支撑板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支撑柱的上端设有第一矩形槽。
[0009]所述第一固定块呈长方体,所述第一固定块的上表面与所述第一旋转杆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固定块的下端收容于所述第一矩形槽中且与所述第一支撑柱轴转连接。
[0010]所述第一旋转杆呈长方体,所述第二固定块呈长方体,所述第二固定块的下表面与所述第一旋转杆的上表面固定连接。
[0011]所述第四固定块呈长方体,所述第四固定块的下表面与所述支撑板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三支撑柱呈长方体,所述第三支撑柱的下端与所述第四固定块轴转连接,所述第三支撑柱的右表面上设有凹槽。
[0012]所述轨道环呈半圆环状,所述轨道环的两端与所述支撑板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轨道环上设有轨道孔,所述轨道孔呈半圆环状。
[0013]所述水平板呈长方体,所述水平板的下表面与所述第三支撑柱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缓冲垫呈长方体,所述缓冲垫的下表面与所述水平板的上表面固定连接。
[0014]所述第一定位杆呈L型,所述第一定位杆包括第二竖直部及位于所述第二竖直部上方的第二水平部,所述第二水平部呈水平状,所述第二水平部的左端收容于所述凹槽中。
[0015]所述第二定位杆呈L型,所述第二定位杆包括第三竖直部及位于所述第三竖直部上方的第三水平部,所述第三弹簧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定位杆固定连接,所述第三弹簧的另一端与所述顶靠块的右表面固定连接。
[0016]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风力机叶片损坏检测装置结构简单,使用方便,能够对叶片叶尖下垂及断裂进行实时有效的检测,检测效果准确且效率高,同时叶尖断裂下落时不会对本检测装置造成损坏,采取了充分的保护措施,从而可以大大延长本实用新型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0017]图1为本实用新型风力机叶片损坏检测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8]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风力机叶片损坏检测装置设置于风力机的风筒2内部,且位于叶片I的下方,其包括支撑板3、位于所述支撑板3下方的顶靠装置4、位于所述支撑板4上方的保护装置5、位于所述保护装置5右侧的检测结构6及位于所述检测结构6右侧的定位装置7。
[0019]如图1所示,所述支撑板3呈长方体,所述支撑板3水平放置,所述支撑板3的右端与所述风筒2固定连接。所述顶靠装置4包括第一顶靠板41、位于所述第一顶靠板41下方的第一斜杆42、位于所述第一斜杆42右侧的支撑杆45、位于所述支撑杆45上方的竖杆44、位于所述竖杆44左侧的第二斜杆43及设置于所述支撑杆45上的固定杆46。所述支撑杆45呈L型,所述支撑杆45包括第一竖直部及位于所述第一竖直部下方的第一水平部,所述第一竖直部与所述第一水平部一体成型。所述第一竖直部呈竖直状,所述第一竖直部呈长方体。所述第一水平部呈长方体,所述第一水平部贯穿所述风筒2的左右表面且与其滑动连接。所述固定杆46呈长方体,所述第一水平部贯穿所述固定杆46的左右表面且与其固定连接,所述固定杆46的左表面与所述风筒2的右表面接触。所述第一顶靠板41呈长方体,所述第一顶靠板41水平放置,所述第一顶靠板41的上表面与所述支撑板3的下表面接触。所述第一斜杆42呈倾斜状,所述第一斜杆42的左端与所述第一顶靠板41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斜杆42的右端与所述第一竖直部的左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竖杆44呈长方体,所述竖杆44竖直放置,所述竖杆44的上表面与所述支撑板3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竖杆44的左表面与所述第一竖直部的右表面接触,所述竖杆44的右表面与所述风筒2的左表面接触。所述第二斜杆43呈倾斜状,所述第二斜杆43的左端与所述支撑板3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斜杆43的右端与所述竖杆44的左表面固定连接。
[0020]如图1所示,所述保护装置5包括第一支撑柱51、位于所述第一支撑柱51上方的第一固定块52、位于所述第一固定块52上方的第一旋转杆53、位于所述第一旋转杆53上方的第二固定块54、位于所述第二固定块54上方的第三固定块55、位于所述第三固定块55上方的第二旋转杆56、位于所述第二旋转杆56下方的第一弹簧57、位于所述第一旋转杆53下方的第二弹簧58及位于所述第一支撑柱51右侧的第二支撑柱59。所述第一支撑柱51呈长方体,所述第一支撑柱51竖直放置,所述第一支撑柱51的下表面与所述支撑板3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支撑柱51的上端设有第一矩形槽511,所述第一矩形槽511呈长方体状。所述第一固定块52呈长方体,所述第一固定块52的上表面与所述第一旋转杆53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固定块52的下端收容于所述第一矩形槽511中且与所述第一支撑柱51轴转连接。所述第一旋转杆53呈长方体。所述第二固定块54呈长方体,所述第二固定块54的下表面与所述第一旋转杆53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三固定块55呈长方体,所述第三固定块55的下端与所述第二固定块54轴转连接,使得所述第三固定块55与所述第二固定块54相互旋转,所述第三固定块55的上端与所述第二旋转杆56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旋转杆56呈长方体。所述第一弹簧57的上端与所述第二旋转杆56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弹簧57的下端与所述第一旋转杆53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支撑柱59呈长方体,所述第二支撑柱59的下表面与所述支撑板3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支撑柱59的上端设有第二矩形槽591,所述第二矩形槽591呈长方体状。所述第二弹簧58的上端与所述第一旋转杆53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弹簧58的下端与所述第二支撑柱59固定连接。
[0021]如图1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