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冷剂泄漏检测装置以及制冷循环装置的制造方法_4

文档序号:10127827阅读:来源:国知局
0073]在图5的步骤S1中,在第二控制部30b中,基于来自第一旋转检测传感器130a或第二旋转检测传感器130b的检测信号,判定第一叶轮120a或第二叶轮120b是否正在旋转。在判定为第一叶轮120a或第二叶轮120b正在旋转的情况下,进入步骤S2、S3,在判定为未旋转的情况下,结束处理。
[0074]在步骤S2中,开始负载侧送风风扇7f的运转。在负载侧送风风扇7f已经运转的情况下,保持原样继续运转。因此搅拌气流,使制冷剂扩散,从而不形成可燃浓度区域。另夕卜,除负载侧送风风扇7f以外的空调装置100的运转不开始。
[0075]在步骤S3中,在操作部26显示异常,并向用户报告该情况。进而,在操作部26显示对制冷剂泄漏的指示事项,并向用户报告该情况。例如,可以显示为“发生气体泄露,请开窗”。另外,也可以使用操作部26的语音输出部,向用户报告异常以及指示事项。
[0076]接着,对本实施方式1的制冷剂泄漏检测装置140的效果进行说明。
[0077]在本实施方式1中,能够构成可根据第一叶轮120a或第二叶轮120b的旋转而直接检测制冷剂泄漏的制冷剂泄漏检测装置140。因此在本实施方式1中,能够得到能够以高精度检测制冷剂泄漏的制冷剂泄漏检测装置140以及空调装置100。
[0078]另外,在本实施方式1的制冷剂泄漏检测装置140中,由于根据第一叶轮120a或第二叶轮120b的旋转,来检测制冷剂的泄漏,因而检测能力不会因老化或污染的附着而降低。因此在本实施方式1中,能够得到可长期维持检测能力的制冷剂泄漏检测装置140以及空调装置100。
[0079]另外,在本实施方式1中使用的制冷剂(例如,R32),在大气压下密度比空气大,因而在泄漏的情况下向下方流动。在本实施方式1中,第一叶轮120a配置于第一负载侧接头部15a或第二负载侧接头部15b的下方。另外,第二叶轮120b配置于热交换器的配管钎焊部的下方。即,在本实施方式1中,在制冷剂泄漏的可能性高的位置的下方,配置第一叶轮120a或第二叶轮120b,由此,也能够检测到微小的制冷剂泄漏。因此在本实施方式1中,能够得到在形成可燃浓度区域之前的较早的阶段,就能够检测制冷剂泄漏的制冷剂泄漏检测装置140以及空调装置100。
[0080]实施方式2
[0081]在上述实施方式1中,虽然将第一叶轮120a配置在第一负载侧接头部15a、以及第二负载侧接头部15b的大致铅直下方,将第二叶轮120b配置在热交换器的配管钎焊部的大致铅直下方,但也可以仅配置第一叶轮120a以及第二叶轮120b的任一方。通过仅配置第一叶轮120a或第二叶轮120b的任一方,能够降低制冷剂泄漏检测装置140的制造成本。
[0082]实施方式3
[0083]以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3。图6是概略地表示本实施方式3的负载侧单元101的内部构造的主视图。图7是概略地表示本实施方式3的负载侧单元101的内部构造的右侧视图。
[0084]如图6、图7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3中,在第一负载侧接头部15a以及第二负载侧接头部15b的侧方,形成有第一泄漏制冷剂引导部件95a。第一泄漏制冷剂引导部件95a包围第一负载侧接头部15a以及第二负载侧接头部15b的侧方,将从第一负载侧接头部15a或第二负载侧接头部15b泄漏的制冷剂引导至第一叶轮120a。
[0085]另外,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3中,在从框体111的正面观察的热交换器的配管钎焊部的侧方以及后方,形成有第二泄漏制冷剂引导部件95b。第二泄漏制冷剂引导部件95b接受从配管钎焊部泄漏而向下方流动的制冷剂,并将接受到的制冷剂引导至第二叶轮120b。除此以外的结构与上述实施方式1中的空调装置100的结构相同,因此省略说明。
[0086]在本实施方式3中,形成第一泄漏制冷剂引导部件95a以及第二泄漏制冷剂引导部件95b,由此,从热交换器的配管钎焊部、第一负载侧接头部15a、或第二负载侧接头部15b泄漏的制冷剂,被引导至第一叶轮120a或第二叶轮120b,从而能够提高第一叶轮120a或第二叶轮120b的制冷剂检测能力。
[0087]实施方式4
[0088]以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4。图8是概略地表示本实施方式4的负载侧单元101的内部构造的主视图。图9是概略地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4的负载侧单元101的内部构造的右侧视图。
[0089]在图8、图9中,使用开放环流式(水车式)第三叶轮120c,来代替上述实施方式1中的螺旋桨式第一叶轮120a。另外,使用开放环流式第四叶轮120d,来代替上述实施方式1中的螺旋桨式第二叶轮120b。除此以外的结构与上述实施方式1中的空调装置100的结构相同,因此省略说明。
[0090]图10是概略地表示本实施方式4的第三叶轮120c (第四叶轮120d)的构造的立体图。图11是概略地表示本实施方式4的第三叶轮120c (第四叶轮120d)的构造的主视图。图12是概略地表示本实施方式4的第三叶轮120c (第四叶轮120d)的构造的侧视图。
[0091]如图10?图12所示,第三叶轮120c (第四叶轮120d)具备:旋转轴121、和配置于以旋转轴121为中心的圆周上的多个叶片122。本实施方式4的第三叶轮120c或第四叶轮120d,以使叶轮的旋转轴121相对于框体111的底面成为平行的方式配置,由此,能够在泄漏制冷剂到达第三叶轮120c或第四叶轮120d的情况下,使叶轮旋转。
[0092]在本实施方式4中,能够将第三叶轮120c或第四叶轮120d配置为从框体111的侧面观察时为纵长。因此第三叶轮120c或第四叶轮120d也能够配置在配置空间较窄的位置(例如,制冷剂配管之间等),从而能够实现负载侧单元101的省空间化。
[0093]其他实施方式
[0094]本实用新型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而是能够进行各种变形。例如,虽然上述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100为落地式,但不局限于此,也可以为四方向天花板埋入式或壁挂式。
[0095]另外,上述实施方式的制冷剂泄漏检测装置140,也能够用于空调装置100以外的装置。例如,能够用于冰箱、冷柜、自动售货机、冷冻装置(冷冻机)以及热水器等制冷循环装置(热栗装置)。
[0096]另外,上述实施方式的叶轮(120a?120d),也可以配置在制冷剂泄漏的可能性较高的其他位置(例如,热源侧单元102内的热源侧热交换器5、第一热源侧接头部16a)的下方。在该情况下,在图5的制冷剂泄漏检测处理的步骤S2中,执行热源侧送风风扇5f的运转开始处理。
[0097]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3中,也可以仅配置第一泄漏制冷剂引导部件95a以及第二泄漏制冷剂引导部件95b的任一方。
[0098]另外,上述各实施方式、变形例能够相互组合实施。
【主权项】
1.一种制冷剂泄漏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制冷剂泄漏检测装置用于制冷循环,该制冷循环是指用制冷剂配管对压缩机、热源侧热交换器、减压装置以及负载侧热交换器进行连结,并使在大气压下密度比空气大的制冷剂循环, 所述制冷剂泄漏检测装置具备叶轮,该叶轮因来自所述制冷循环的所述制冷剂的泄漏而旋转。2.一种制冷循环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有制冷循环,该制冷循环是指用制冷剂配管对压缩机、热源侧热交换器、减压装置以及负载侧热交换器进行连结,并使在大气压下密度比空气大的制冷剂循环, 所述制冷循环装置具备叶轮,该叶轮因来自所述制冷循环的所述制冷剂的泄漏而旋转。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制冷循环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叶轮配置在所述热源侧热交换器、所述负载侧热交换器、或所述制冷剂配管的接头部中的至少一个的下方。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制冷循环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泄漏制冷剂引导部件,其将从所述热源侧热交换器、所述负载侧热交换器、或所述制冷剂配管的接头部中的至少一个泄漏的制冷剂引导至所述叶轮。5.根据权利要求2?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制冷循环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叶轮为螺旋桨式叶轮或开放环流式叶轮。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制冷剂泄漏检测装置以及制冷循环装置,能够以高精度检测制冷剂的泄漏,并且能够维持检测能力。制冷剂泄漏检测装置用于制冷循环,该制冷循环是用制冷剂配管对压缩机、热源侧热交换器、减压装置以及负载侧热交换器进行连结,并使在大气压下密度比空气大的制冷剂循环,所述制冷剂泄漏检测装置具备叶轮,该叶轮因来自制冷循环的制冷剂的泄漏而旋转。另外制冷循环装置具备上述制冷剂泄漏检测装置。
【IPC分类】F25B41/00, G01M3/02
【公开号】CN205038017
【申请号】CN201520788004
【发明人】森谷良树, 铃木康巨, 久保和也
【申请人】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公开日】2016年2月17日
【申请日】2015年10月12日
...
当前第4页1 2 3 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