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土壤分析的土壤模拟测试装置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10894958阅读:503来源:国知局
用于土壤分析的土壤模拟测试装置的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用于土壤分析的土壤模拟测试装置,包括放置槽,靠近放置槽的上端固定设置有上安装件,靠近放置槽的下端固定设置有下安装件;支架,在支架的下部设置有下支承件,在下支承件上方且分别位于支架两侧设置有左支撑梁和右支撑梁;在左支撑梁和右支撑梁上均设置有多个第一支承杆;当所述放置槽的下安装件放置在所述下支承件上时,所述放置槽两侧的上安装杆适宜于放置在任意一对第一支承杆上,使放置槽形成多个倾斜角度。本实用新型的土壤模拟测试装置结构简单,并且放置槽的放置角度可调节,从而能够对多种不同坡度下的土壤环境进行模拟,使得实验结果更加准确,更具有参考价值。
【专利说明】
用于土壤分析的土壤模拟测试装置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实验设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土壤分析的土壤模拟测试装置。
【背景技术】
[0002]土壤分析是对土壤的组成分和/或物理、化学性质进行的定性、定量测定,是进行土壤生成发育、肥力演变、土壤资源评价、土壤改良和合理施肥研究的基础工作,也是环境科学中进行环境质量评价的重要手段。在实验室进行土壤实验时,为了尽可能模拟自然条件下的土壤状态,需要在过程中对实验条件进行调节,从而达到仿真性试验的目的。因此如何提供一种能够进行土壤仿真性模拟实验的测试装置,是本领域急需解决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0003]本实用新型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能够在实验过程中对实验条件进行调节,从而能够对土壤进行仿真模拟的土壤模拟测试装置。
[0004]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0005]—种用于土壤分析的土壤模拟测试装置,包括:
[0006]放置槽,靠近所述放置槽的上端固定设置有上安装件,所述上安装件为位于所述放置槽两侧的上安装杆,靠近所述放置槽的下端固定设置有下安装件;
[0007]支架,在所述支架的下部设置有下支承件,所述放置槽的下安装件适宜于放置在所述下支承件上;
[0008]所述支架还包括位于所述下支承件上方且分别设置在所述支架两侧的左支撑梁和右支撑梁;在所述左支撑梁和右支撑梁上均设置有多个第一支承杆,位于所述左支撑梁上的多个第一支承杆和位于所述右支撑梁上的多个第一支承杆在水平方向上平齐设置,形成多对相互平齐的第一支承杆;当所述放置槽的下安装件放置在所述下支承件上时,所述放置槽两侧的上安装杆适宜于放置在任意一对相互平齐的第一支承杆上,使所述放置槽形成多个倾斜角度。
[0009]所述下安装件为位于所述放置槽两侧的下安装杆。
[0010]所述下支承件为分别设置在所述支架两侧的U形支承座。
[0011]所述下支承件为分别设置在所述支架两侧且相互平齐设置的一对第二支承杆。
[0012]所述上安装件与所述放置槽上端的距离占所述放置槽上端到下端长度的1/3-1/5;所述下安装件与所述放置槽上端的距离占所述放置槽上端到下端长度的2/3_4/5。
[0013]所述左支撑梁上和所述右支撑梁上分别设置有三个第一支承杆,形成三对相互平齐的第一支承杆。
[0014]靠近所述放置槽的上端设置有与所述放置槽的槽体相通的送料管,靠近所述放置槽的下端设置有与所述放置槽的槽体相通的出料管。
[0015]所述支架包括固定连接设置的左架体和右架体,所述左架体和右架体分别设置有:
[0016]第一竖杆,在所述第一竖杆的一侧,由所述第一竖杆向外水平延伸设置有第一横梁、第二横梁和第三横梁;所述第一横梁、第二横梁和第三横梁由上到下依次排列且相互平行设置;
[0017]第二竖杆,所述第二竖杆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横梁远离所述第一竖杆的一端以及所述第三横梁的中部连接;
[0018]第三竖杆,所述第三竖杆分别与所述第二横梁远离所述第一竖杆的一端以及所述第三横梁远离所述第一竖杆的一端连接;
[0019]所述左支撑梁和右支撑梁分别在所述左架体和右架体的第一横梁与第二横梁之间倾斜设置。
[0020]所述第一横梁、第二横梁、第三横梁的长度依次增加;
[0021]在所述第二横梁和所述第三横梁之间还设置有第四竖杆,所述第四竖杆的的一端与所述第二横梁远离所述第一竖杆的一端连接,所述第四竖杆的另一端与位于所述第二竖杆和第三竖杆之间的第三横梁连接。
[0022]在所述支架的上端设置有水平放置板。[〇〇23]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土壤模拟测试装置的优点在于:本实用新型的土壤模拟测试装置结构简单,造价低,所述放置槽可拆卸地放置在支架上,便于使用者进行操作;并且,本实用新型的模拟测试装置的放置槽的放置角度可调节,从而能够对多种不同坡度下的土壤环境进行模拟,从而使得实验结果更加准确,更具有参考价值。
[0024]为了使本实用新型所述土壤模拟测试装置的技术方案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附图说明】
[0025]图1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土壤模拟测试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26]图2所示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设置有左架体和右架体的土壤模拟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27]图3所示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放置槽的结构示意图。[〇〇28] 其中,附图标记为:[0029 ]1 -放置槽;11 -放置槽的上端;12-放置槽的下端;13-上安装杆;14-下安装杆;15-送料管;16-出料管;17-槽体;18-压板;19-基板;
[0030]2-支架;21-左架体;211-左支撑梁;212-第一竖杆;213-第二竖杆;214-第三竖杆; 215-第一横梁;216-第二横梁;217-第四竖杆;218-第三横梁;22-第一支承杆;23-U形支承座;24-滚轮;25-水平放置板。【具体实施方式】
[0031]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土壤模拟测试装置如图1所示,包括:放置槽1,靠近所述放置槽 1的上端固定设置有上安装件,靠近所述放置槽1的下端固定设置有下安装件;需要说明的是,此处所述放置槽1的“上端”、“下端”是指所述放置槽1竖直放置,所述放置槽1的开口朝向水平方向时,所述放置槽的上端11和下端12。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上安装件为位于所述放置槽I两侧的上安装杆13;所述下安装件为位于所述放置槽I两侧的下安装杆14;所述上安装杆13与所述放置槽上端11的距离占所述放置槽的上端11到下端12长度的1/3-1/5,优选为1/4;所述下安装杆14与所述放置槽上端11的距离占所述放置槽上端11到下端12长度的2/3-4/5,优选为7/10。
[0032]所述土壤模拟测试装置还设置有支架2,在所述支架2的下部设置有下支承件,所述支架2还包括位于所述下支承件上方且分别设置在支架两侧的左支撑梁211和右支撑梁;在所述左支撑梁211和右支撑梁上均设置有多个第一支承杆22,位于所述左支撑梁211上的多个第一支承杆22和位于所述右支撑梁上的多个第一支承杆22在水平方向上平齐设置,形成多对相互平齐的第一支承杆22;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下支承件为分别设置在支架左右两侧的U形支承座23,所述放置槽I两侧的下安装杆14适宜于分别放置在两个所述U形支承座23的U形开口内;作为可选择的实施方式,所述下支承件也可设置为分别位于所述支架2左右两侧且相互平齐设置的一对第二支承杆,所述放置槽I两侧的下安装杆14适宜于放置在所述一对第二支承杆上。当所述放置槽I的下安装件放置在所述下支承件上时,所述放置槽I两侧的上安装杆13适宜于放置在任意一对相互平齐的第一支承杆22上,使所述放置槽I形成多个倾斜角度。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左支撑梁211上和所述右支撑梁上分别设置有三个第一支承杆22,形成三对相互平齐的第一支承杆22。当所述下安装杆14放置在所述U形支承座23上时,所述放置槽I两侧的上安装杆13在左支撑梁211或右支撑梁上的三个第一支承杆22上的放置点位于以下安装杆14为圆心的圆上。
[0033]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如图2所示,所述支架2包括固定连接设置的左架体21和右架体(右架体未示出),所述左架体21和右架体分别设置有:第一竖杆212,在所述第一竖杆212的一侧,由所述第一竖杆212向外水平延伸设置有第一横梁215、第二横梁216和第三横梁218;所述第一横梁215、第二横梁216和第三横梁218由上到下依次排列且相互平行设置;第二竖杆213,所述第二竖杆213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横梁215远离所述第一竖杆212的一端以及所述第三横梁218的中部连接;第三竖杆214,所述第三竖杆214分别与所述第二横梁216远离所述第一竖杆212的一端以及所述第三横梁218远离所述第一竖杆212的一端连接;所述左支撑梁211和右支撑梁分别在所述左架体21和右架体的第一横梁215与第二横梁216之间倾斜设置。通过这种设置方式,可有效提高支架2的稳定性,提高支架的可承受重量。
[0034]同样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为了进一步提高支架2的稳定性,可设置所述第一横梁215、第二横梁216、第三横梁218的长度依次增加;在所述第二横梁216和所述第三横梁218之间还设置有第四竖杆217,所述第四竖杆217的的一端与所述第二横梁216远离所述第一竖杆212的一端连接,所述第四竖杆217的另一端与位于所述第二竖杆213和第三竖杆214之间的第三横梁218连接。
[0035]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土壤模拟测试装置,所述放置槽I可设置为如图3所述的形式,包括一个基板19,在所述基板19的一个侧面上设置有槽体17,在靠近所述放置槽的上端11设置有与所述放置槽的槽体17相通的送料管15,靠近所述放置槽的下端12设置有与所述放置槽的槽体17相通的出料管16,所述送料管15和所述出料管16均设置在与所述放置槽I的槽体17相背的一侧。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所述送料管15,便于向所述放置槽I内送料,在实验完毕后,放置槽I的土壤样品可通过出料管16除去,提高操作效率。
[0036]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土壤模拟测试装置,在所述支架2的上端还设置有水平放置板25。所述水平放置板25可以用来放置各种测试探针或者其他实验设备,便于实验人员进行操作。此外,作为可选择的实施方式,在所述基板的下端还安装有压板18,所述压板18的重量大于所述基板19的重量。从而避免放置槽在放入土壤后发生向背侧倾斜的现象。
[0037]作为可选择的实施方式,在所述左架体21和所述右架体的底部还设置有滚轮24,从而便于移动所述测试装置。
[0038]使用本实用新型所述土壤模拟测试装置进行模拟实验的方法为:根据实验所需角度将下安装杆放置在所述U形支承座23上,将放置槽的上安装杆放置在一对第一支承杆上,将土壤放入所述放置槽I的槽体17内进行实验;此处作为本领域技术人员必然理解的是,为了能够盛放土壤,当所述放置槽放置在任意一对所述第一支承杆上时,所述放置槽I的槽体17均应是位于基板朝向上方的一侧;当实验进行完毕后,排出土壤样品;再将所述上安装杆放置在另一对所述第一支承杆22上,改变倾斜角度,再次放入新的土壤样品进行实验。本实用新型中所述土壤模拟测试装置能够形成的倾斜角度可根据实验所需角度进行设置,如当所述左支撑梁211上和所述右支撑梁上分别设置有三个第一支承杆22,形成三对相互平齐的第一支承杆22时,形成的三个倾斜角度可分别为50°、60°和70°。
[0039]显然,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所作的举例,而并非对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而由此所引伸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发明创造的保护范围之中。
【主权项】
1.一种用于土壤分析的土壤模拟测试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放置槽,靠近所述放置槽的上端固定设置有上安装件,所述上安装件为位于所述放置 槽两侧的上安装杆,靠近所述放置槽的下端固定设置有下安装件;支架,在所述支架的下部设置有下支承件,所述放置槽的下安装件适宜于放置在所述 下支承件上;所述支架还包括位于所述下支承件上方且分别设置在所述支架两侧的左支撑梁和右 支撑梁;在所述左支撑梁和右支撑梁上均设置有多个第一支承杆,位于所述左支撑梁上的 多个第一支承杆和位于所述右支撑梁上的多个第一支承杆在水平方向上平齐设置,形成多 对相互平齐的第一支承杆;当所述放置槽的下安装件放置在所述下支承件上时,所述放置 槽两侧的上安装杆适宜于放置在任意一对相互平齐的第一支承杆上,使所述放置槽形成多 个倾斜角度。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土壤模拟测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安装件为位于所述放 置槽两侧的下安装杆。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土壤模拟测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支承件为分别设置在 所述支架两侧的U形支承座。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土壤模拟测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支承件为分别设置在 所述支架两侧且相互平齐设置的一对第二支承杆。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或4所述的土壤模拟测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安装件与 所述放置槽上端的距离占所述放置槽上端到下端长度的1/3-1/5;所述下安装件与所述放 置槽上端的距离占所述放置槽上端到下端长度的2/3-4/5。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或4所述的土壤模拟测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左支撑梁上 和所述右支撑梁上分别设置有三个第一支承杆,形成三对相互平齐的第一支承杆。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土壤模拟测试装置,其特征在于,靠近所述放置槽的上端设置 有与所述放置槽的槽体相通的送料管,靠近所述放置槽的下端设置有与所述放置槽的槽体 相通的出料管。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或4所述的土壤模拟测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包括固 定连接设置的左架体和右架体,所述左架体和右架体分别设置有:第一竖杆,在所述第一竖杆的一侧,由所述第一竖杆向外水平延伸设置有第一横梁、第 二横梁和第三横梁;所述第一横梁、第二横梁和第三横梁由上到下依次排列且相互平行设 置;第二竖杆,所述第二竖杆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横梁远离所述第一竖杆的一端以及所 述第三横梁的中部连接;第三竖杆,所述第三竖杆分别与所述第二横梁远离所述第一竖杆的一端以及所述第三 横梁远离所述第一竖杆的一端连接;所述左支撑梁和右支撑梁分别在所述左架体和右架体的第一横梁与第二横梁之间倾 斜设置。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土壤模拟测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横梁、第二横梁、第 三横梁的长度依次增加;在所述第二横梁和所述第三横梁之间还设置有第四竖杆,所述第四竖杆的一端与所述第二横梁远离所述第一竖杆的一端连接,所述第四竖杆的另一端与位于所述第二竖杆和第三竖杆之间的第三横梁连接。10.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或4所述的土壤模拟测试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支架的上端设置有水平放置板。
【文档编号】G01N33/24GK205581099SQ201620199890
【公开日】2016年9月14日
【申请日】2016年3月15日
【发明人】王赵明, 奚成刚, 邵社刚, 倪栋, 张东, 李淑芳
【申请人】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所, 北京中交国路环境景观园林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北京林业大学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