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关装置以及钟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152966阅读:504来源:国知局
开关装置以及钟表的制造方法

本发明涉及在手表或移动电话机、移动信息终端等电子设备中使用的开关装置以及具备该开关装置的钟表。



背景技术:

例如,在手表的开关装置中,公知一种结构,如日本特开2010-249716号公报所记载那样,当在内置有钟表模块的手表壳体的贯通孔内安装筒状部件时,在手表壳体的贯通孔的内周面与筒状部件的外周面之间设有弹性部件,并在该状态下在筒状部件的内部设有对钟表模块进行操作的操作部件。

这种开关装置中,当手表壳体从外部受到冲击而在手表壳体与钟表模块之间产生了位置偏移时,设于手表壳体的贯通孔的内周面与筒状部件的外周面之间的弹性部件弹性变形,通过使筒状部件沿其径向位移,从而构成为与筒状部件的沿径向的位移对应地减少操作部件所产生的剪切力等负荷。

然而,这样的手表的开关装置中,由于是利用设于手表壳体的贯通孔的内周面与筒状部件的外周面之间的弹性部件来保持筒状部件的结构,所以筒状部件容易沿其径向位移从而不稳定,从而若不较大地形成筒状部件的外径,则无法确保筒状部件的强度。因此,不仅筒状部件的外径变大,手表壳体的贯通孔的内径也变大,并相伴随地手表壳体的厚度变厚。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是缩小筒状部件的外径以及壳体的贯通孔的内径而能够实现壳体的轻薄化的开关装置以及具备该开关装置的钟表。

该发明的方案之一是一种开关装置,具备:壳体,其设有贯通孔,并且内置有模块;筒状部件,其安装于上述壳体的上述贯通孔,内端部向上述壳体内突出地保持于上述模块,并且外端部向上述壳体的外部突出;以及操作部件,其具备轴部和头部,其中,上述轴部能够沿上述筒状部件的轴向滑动地配置在上述筒状部件内且用于操作上述模块,上述头部设于上述轴部的外端部,覆盖上述筒状部件的上述外端部并保持为能够滑动。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将该发明应用于手表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放大主视图。

图2是表示图1所示的手表的A-A向视中的主要部分的放大剖视图。

图3A是图1所示的手表壳体的放大立体图。

图3B是表示图1所示的配置在手表壳体内的中框的主要部分的A部的放大图。

图4是表示图2所示的开关装置的筒状部件的放大立体图。

图5A是图4所示的筒状部件的放大剖视图。

图5B是图4所示的筒状部件的放大右视图。

图6是表示图2所示的开关装置的操作部件的放大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图1~图6,对将该发明应用于手表的一个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如图1~图3A、图3B所示,该手表具备手表壳体1。该手表壳体1由第一壳体2和第二壳体3构成。上述第一壳体2和第二壳体3由钛(Ti)等轻型且刚性较高的金属形成。

该情况下,如图2以及图3A、图3B所示,第二壳体3经由防水圈3a安装于第一壳体2的上部,并成为其外周从第一壳体2的外周向外部稍微突出的结构。在该手表壳体1的上部开口部、即第二壳体3的上部开口部,经由衬垫4a安装有钟表玻璃4。并且,在该手表壳体1的下部、即第一壳体2的下部,经由防水圈5a安装有背盖5。

在该手表壳体1的内部、即第一壳体2的内部,如图2所示,与中框7一起配置有钟表模块6。钟表模块6具备用于驱动指针的钟表机芯、电光学地显示时刻等信息的显示面板等钟表功能所需要的各种部件(均未图示)。

该情况下,如图2所示,钟表模块6具备搭载各种部件的外壳(未图示),在该外壳的外周安装有合成树脂制的中框7,并构成为在该状态下向第一壳体2内组装。并且,在该钟表模块6的上表面,配置有指针在其上方走针的文字板(未图示)。另外,在位于钟表模块6的上侧的第二壳体3的内周面,设有第一、第二隔断部件3b、3c。

并且,如图1所示,在手表壳体1的12点侧和6点侧的各侧部,分别向外部突出地设有表带安装部8。另外,在该手表壳体1的2点侧、4点侧、以及8点侧的各侧部分别设有按钮开关9,并在该手表壳体1的3点侧的侧部设有开关装置10。

如图2所示,开关装置10具备:筒状部件12,其在设于手表壳体1的第一壳体2的贯通孔11嵌入,且向第一壳体2的内部和外部突出;以及操作部件13,其能够滑动地插入于该筒状部件12,内端部插入于钟表模块6内,并且外端部在覆盖筒状部件12的外端部的状态下保持为能够滑动。该情况下,贯通孔11设为从第一壳体2的内部向外部贯通第一壳体2的侧壁部。

如图2、图4以及图5A、图5B所示,筒状部件12具备:小径筒部12a,其通过压入而嵌入第一壳体2的贯通孔11内,且向第一壳体2内突出;以及大径筒部12b,其设于该小径筒部12a的外端部,且向第一壳体2的外部突出,它们由不锈钢等刚性较高的金属一体形成。

该情况下,如图2以及图4所示,小径筒部12a的外径形成为与第一壳体2的贯通孔11的内径相同的大小,整体形成为圆筒状。该小径筒部12a的轴向的长度形成为比第一壳体2的贯通孔11的轴向的长度长,且构成为其内端部向第一壳体2的内部突出地保持于钟表模块6的中框7。

即,如图3B所示,中框7利用合成树脂形成为环状,且构成为配置于第一壳体2的内周面。在该中框7,设有从小径筒部12a的径向夹持并保持小径筒部12a的内端部的四边形状的切口部7a。该切口部7a形成为中框7的圆周方向的长度和上下方向的长度是与小径筒部12a的内端部的外径大致相同的长度、且上边部敞开的形状。

由此,如图2以及图3B所示,在小径筒部12a插入于第一壳体2的贯通孔11且内端部向第一壳体2内突出的状态下,当将钟表模块6与中框7一起向第一壳体2内组装时,向第一壳体2内突出的内端部从中框7的切口部7a的上边侧嵌入中框7的切口部7a内,由此构成为在抵接于切口部7a的下边部的状态下被切口部7a的两侧部夹持并保持。

因此,如图2以及图3A、图3B所示,该小径筒部12a被压入第一壳体2的贯通孔11内,内端部在配置在第一壳体2内的钟表模块6的中框7的切口部7a嵌入,由此构成为相对于第一壳体2以两点支撑来安装。

如图2、图4以及图5A、图5B所示,大径筒部12b形成为,其外径是与第一壳体2的上下方向的高度大致相同的大小,且比小径筒部12a的外径大。该大径筒部12b形成为,其内径是与小径筒部12a的内径相同的大小,且与小径筒部12a在同一轴上对应地形成。

并且,如图2、图4以及图5A、图5B所示,该大径筒部12b形成为,其轴向的长度是与小径筒部12a的轴向的长度大致相同的长度,或是比其稍短的长度。并且,该筒状部件12成为在小径筒部12a与大径筒部12b之间设有边界部12c的结构。该边界部12c构成为,位于第一壳体2的内部侧的内端部抵接于第一壳体2的外周面。

由此,如图2以及图4所示,筒状部件12通过小径筒部12a压入而插入并保持于第一壳体2的贯通孔11,并且小径筒部12a的内端部嵌入并保持于钟表模块6的中框7的切口部7a,而且小径筒部12a与大径筒部12b的边界部12c抵接于第一壳体2的外周面,由此筒状部件12以相对于第一壳体2不旋转的状态稳固地安装于第一壳体2。

并且,如图2、图4以及图5A、图5B所示,在该筒状部件12的大径筒部12b的外周面,环状地形成有供弹性保持部件14装配的装配槽12d。该弹性保持部件14利用橡胶等具有弹性的材料形成为环状。该弹性保持部件14在安装于大径筒部12b的装配槽12d时,其外周部构成为从大径筒部12b的外周面突出。

另一方面,如图2以及图6所示,操作部件13具备:轴部15,其能够滑动地插入于筒状部件12内;以及头部16,其设于该轴部15的外端部。轴部15形成为圆棒状,以能够滑动以及能够旋转的状态插入于筒状部件12内。该轴部15形成为,其外径是与筒状部件12的小径筒部12a的内径大致相同的大小,且轴向的长度比筒状部件12的轴向的长度稍长。

该情况下,如图2以及图6所示,在轴部15的外周,环状地形成有多个防水圈17。这些多个防水圈17在压接于筒状部件12的小径筒部12a的内周面的状态下能够滑动地滑移,由此构成为实现轴部15的外周面与筒状部件12的小径筒部12a的内周面之间的防水。并且,在该轴部15的外端部,一体地设有头部16。

如图2以及图6所示,头部16形成为覆盖筒状部件12的大径筒部12b的圆筒形的盖帽状。该头部16形成为其轴向的长度比大径筒部12b的轴向的长度长。并且,该头部16形成为其内径比大径筒部12b的外径稍大,并且安装于大径筒部12b的装配槽12d的弹性保持部件14的外周部构成为能够滑移地弹性接触。

由此,如图2以及图6所示,头部16通过其内周面与安装于大径筒部12b的装配槽12d的弹性保持部件14的外周部弹性接触,来构成为与插入于筒状部件12的轴部15一起以能够滑动以及能够旋转的状态对大径筒部12b进行保持。

因此,如图2所示,筒状部件12的小径筒部12a插入并保持于第一壳体2的贯通孔11,且小径筒部12a的内端部嵌入并保持于钟表模块6的中框7的切口部7a,并且大径筒部12b由头部16保持,由此筒状部件12构成为在相对于第一壳体2以三点被保持状态下安装于第一壳体2。

该情况下,如图2所示,弹性保持部件14通过与操作部件13的头部16的内周面弹性接触,来进行筒状部件12的大径筒部12b和操作部件13的定心从而防止该两者的偏心,并且构成为实现筒状部件12的大径筒部12b的外周面与头部16的内周面之间的防水。

并且,如图2以及图6所示,在该头部16内,设有相对于筒状部件12的大径筒部12b的外端面能够接近分离地抵接的缓冲部件18。该缓冲部件18利用橡胶等具有弹性的材料形成为环状,构成为对操作部件13的轴向的冲击进行缓冲。即,该缓冲部件18的内径形成为与轴部15的外径大致相同的大小,该缓冲部件18在装配于轴部15的外周的状态下配置于头部16的内端面与大径筒部12b的外端面之间。

由此,如图2以及图6所示,操作部件13通过轴部15以能够沿其轴向滑动且能够旋转的状态插入于筒状部件12的内部,且头部16在覆盖筒状部件12的大径筒部12b的状态下以能够沿轴向滑动且能够旋转的状态配置,由此操作部件13构成为相对于筒状部件12沿其轴向滑动并且旋转。

并且,如图2所示,该操作部件13在轴部15的内端部安装有柄轴20。该柄轴20构成为在设于第一壳体2内的钟表模块6内插入,并与钟表模块6内的钟表机芯(未图示)连结。即,该柄轴20构成为与操作部件13的滑动动作对应地滑动,并且与操作部件13的旋转操作对应地旋转。

由此,如图2所示,柄轴20在操作部件13朝向第一壳体2的内部被压入了的第一状态时,与操作部件13一起滑动而柄轴20的内端部被压入钟表机芯的内部,在该状态下成为即使与操作部件13的旋转操作对应地旋转、钟表机芯也不动作的中立状态。

并且,在图2所示的状态下,该柄轴20在操作部件13朝向第一壳体2的外部被拉出的第二状态时,成为与操作部件13的滑动动作对应地滑动而柄轴20的内端部能够操作钟表机芯的状态,在该状态下通过与操作部件13的旋转操作对应地旋转,来使钟表机芯动作从而进行时刻修正。

并且,如图2以及图6所示,该操作部件13在头部16的内周面设有弹性接触调整部21,并构成为弹性保持部件14与该弹性接触调整部21弹性接触。该弹性接触调整部21构成为,相比操作部件13朝向第一壳体2的内部被压入而处于第一位置时弹性保持部件14弹性接触的弹性接触力,使操作部件13朝向第一壳体2的外部被拉出而处于第二位置时弹性保持部件14弹性接触的弹性接触力较小。

即,如图2以及图6所示,该弹性接触调整部21形成为操作部件13的头部16的内径从第一位置朝向第二位置逐渐变大的锥形面。该情况下,弹性接触调整部21构成为,其锥形面的倾斜在弹性保持部件14从筒状部件12的大径筒部12b的外周面突出的长度的范围内倾斜。

由此,如图2以及图6所示,弹性接触调整部21在操作部件13朝向第一壳体2的内部被压入的第一状态时,增大弹性保持部件14的弹性接触力,并在操作部件13朝向第一壳体2的外部被拉出而向第二位置滑动时,使弹性保持部件14的弹性接触力与操作部件13的滑动动作对应地逐渐变小。

然而,如图4以及图5A、图5B所示,在筒状部件12设有流通路22,该流通路22使由大径筒部12b和操作部件13的头部16包围的大径筒部12b内的空间与第一壳体2的外部连通。即,该流通路22具备:一对切槽部22a,它们以穿通弹性保持部件14的内周侧的方式沿轴向形成于筒状部件12的大径筒部12b的外周部;以及流通部22b,其设于头部16的内周面与大径筒部12b的外周面之间。

如图4以及图5B所示,一对切槽部22a分别是半圆弧状的槽,从筒状部件12的大径筒部12b的外端部穿通大径筒部12b的装配槽12d而遍及大径筒部12b的轴向的大致中间部而形成。该情况下,一对切槽部22a形成为,其深度比大径筒部12b的装配槽12d的深度深。

因此,如图5B所示,一对切槽部22a分别在装配于大径筒部12b的装配槽12d的弹性保持部件14的内周部与一对切槽部22a的底部之间形成缝隙,空气、水等流体穿通该缝隙而流通。

由此,如图2、图4以及图5B所示,流通路22构成为,在操作部件13的头部16朝向第一壳体2的内部被压入时,由筒状部件12的大径筒部12b和头部16包围的大径筒部12b内的空间内的空气、水等流体被压缩,通过使该压缩后的流体向第一壳体2的外部排出,来使由大径筒部12b和头部16包围的大径筒部12b内的空间内的压力成为与第一壳体2的外部的压力大致相同的压力。

并且,如图2、图4以及图5B所示,该流通路22构成为,在操作部件13的头部16朝向第一壳体2的外部被拉出时,由大径筒部12b和头部16包围的大径筒部12b内的空间内的空气、水等流体膨胀,由此将第一壳体2的外部的空气、水等流体送入由大径筒部12b和头部16包围的大径筒部12b内的空间内,从而使由大径筒部12b和头部16包围的大径筒部12b内的空间内的压力成为与第一壳体2的外部的压力大致相同的压力。

接下来,对这样的手表的开关装置10的作用进行说明。

该开关装置10在通常的状态时,操作部件13朝向第一壳体2的内部被压入,从而配置于图2所示的第一位置。该状态时,设于筒状部件12的大径筒部12b的弹性保持部件14与设于操作部件13的头部16的内周面的弹性接触调整部21的锥形面中的内径最小的部位强力地弹性接触。

因此,实现筒状部件12的大径筒部12b与操作部件13的头部16之间的防水。并且,此时,在操作部件13的头部16的内端面与筒状部件12的大径筒部12b的外端面之间,弹性地夹持有缓冲部件18。另外,此时,安装于操作部件13的轴部15的柄轴20被压入钟表模块6的钟表机芯(未图示)内。该状态下,成为即使柄轴20与操作部件13的旋转操作对应地旋转、钟表机芯也不动作的中立状态。

该状态时,在操作部件13的头部16从其外部受到冲击时,利用安装于筒状部件12的大径筒部12b的装配槽12d的弹性保持部件14、以及位于操作部件13的轴部15的外周且配置于头部16的外端面与大径筒部12b内的内端面之间的缓冲部件18,对来自外部的冲击进行缓冲。

即,在操作部件13的头部16受到与其轴向正交的方向的冲击时,利用安装于筒状部件12的大径筒部12b的装配槽12d的弹性保持部件14,对来自外部的冲击进行缓冲。并且,在操作部件13的头部16受到其轴向的冲击时,利用配置于头部16的外端面与大径筒部12b内的内端面之间的缓冲部件18,对来自外部的冲击进行缓冲。因此,在头部16受到相对于其轴向的倾斜方向的冲击时,利用弹性保持部件14和缓冲部件18对冲击进行缓冲。

然而,在操作钟表模块6的钟表机芯(未图示)来进行时刻修正时,首先,将操作部件13朝向第一壳体2的外部拉出而将其配置于第二位置。此时,将操作部件13的头部16朝向第一壳体2的外部拉出。这样,操作部件13的轴部15在筒状部件12内滑动地朝向第一壳体2的外部被拉出,并且头部16沿筒状部件12的大径筒部12b的外周滑动地朝向第一壳体2的外部被拉出。

即,在操作部件13的轴部15朝向第一壳体2的外部被拉出时,以设于轴部15的外周的多个防水圈17压接于筒状部件12的内周面的状态滑移。由此,实现轴部15的外周面与筒状部件12的内周面之间的防水。并且,在头部16朝向第一壳体2的外部被拉出时,以筒状部件12的大径筒部12b的弹性保持部件14与设于头部16的内周面的弹性接触调整部21弹性接触的状态滑动,由此实现头部16的内周面与筒状部件12的大径筒部12b的外周面之间的防水。

此时,设于头部16的内周面的弹性接触调整部21形成为从操作部件13被压入的第一位置朝向操作部件13被拉出的第二位置逐渐变大的锥形面。由此,与设于头部16的内周面的弹性接触调整部21弹性接触的弹性保持部件14的弹性接触力与操作部件13的拉出操作对应地逐渐变小。

即,操作部件13朝向第一壳体2的内部被压入的第一位置处的、与头部16的弹性接触调整部21弹性接触的弹性保持部件14的弹性接触力最大,操作部件13朝向第一壳体2的外部被拉出的第二位置处的、与头部16的弹性接触调整部21弹性接触的弹性保持部件14的弹性接触力逐渐变小。由此,在将操作部件13朝向第一壳体2的外部拉出时,其拉出操作力逐渐变轻。

此时,弹性接触调整部21的锥形面的倾斜在弹性保持部件14从筒状部件12的大径筒部12b的外周突出的长度的范围内倾斜,由此即使操作部件13的拉出操作力逐渐变轻,也以筒状部件12的大径筒部12b的弹性保持部件14与设于头部16的内周面的弹性接触调整部21弹性接触的状态滑动。由此,实现头部16的内周面与筒状部件12的大径筒部12b的外周面之间的防水。

并且,在操作部件13被拉出时,由筒状部件12的大径筒部12b和操作部件13的头部16包围的大径筒部12b内的空间内的空气、水等流体膨胀。因此,第一壳体2的外部的空气、水等流体穿通设于大径筒部12b与头部16之间的流通路22,向由大径筒部12b和头部16包围的大径筒部12b内的空间内送入。

即,第一壳体2的外部的空气、水等流体从设于头部16的内周面与大径筒部12b的外周面之间的流通部22b在以穿通弹性保持部件14的内周侧的方式沿轴向形成于筒状部件12的大径筒部12b的外周部的一对切槽部22a通过,向由大径筒部12b和头部16包围的大径筒部12b内的空间内送入。

由此,由大径筒部12b和操作部件13的头部16包围的大径筒部12b内的空间内的压力成为与第一壳体2的外部的压力大致相同的压力。因此,在操作部件13被拉出时,能够使操作部件13相对于筒状部件12朝向第一壳体2的外部侧顺利且良好地滑动。

这样,在操作部件13被拉出时,安装于操作部件13的轴部15的柄轴20与操作部件13的滑动动作对应地滑动,该柄轴20的内端部成为能够操作钟表模块6的钟表机芯(未图示)的状态。该状态下,若操作操作部件13的头部16使之旋转,则柄轴20与该头部16的旋转操作对应地旋转,从而利用该柄轴20的旋转使钟表机芯动作来进行时刻修正。

此时,由于操作部件13被拉出,而与头部16的弹性接触调整部21弹性接触的弹性保持部件14的弹性接触力变小,所以在操作部件13的头部16进行旋转操作时,能够以较轻的力使头部16顺利且良好地旋转。因此,操作部件13的操作性提高,从而能够良好地操作操作部件13。

而且,在将操作部件13朝向第一壳体2的内部压入、而再次返回通常的初始状态时,将操作部件13的头部16朝向第一壳体2的内部侧压入,而配置于图2所示的第一位置。此时,操作部件13的轴部15在筒状部件12内滑动地朝向第一壳体2的内部被压入,并且头部16沿筒状部件12的大径筒部12b的外周滑动地朝向第一壳体2的内部被压入。

即,在操作部件13的轴部15朝向第一壳体2的内部被压入时,以设于轴部15的外周的多个防水圈17压接于筒状部件12的内周面的状态滑动。并且,在头部16朝向第一壳体2的内部被压入时,以筒状部件12的大径筒部12b的弹性保持部件14与设于头部16的内周面的弹性接触调整部21弹性接触的状态滑动。

此时,与头部16的弹性接触调整部21弹性接触的弹性保持部件14的弹性接触力与操作部件13的压入操作对应地逐渐变大。即,操作部件13朝向第一壳体2的外部被拉出后的第二位置处的、与头部16的弹性接触调整部21弹性接触的弹性保持部件14的弹性接触力最小。

因此,操作部件13朝向第一壳体2的内部被压入的第一位置处的、与头部16的弹性接触调整部21弹性接触的弹性保持部件14的弹性接触力最大。由此,在将操作部件13朝向第一壳体2的内部压入时,其压入操作力逐渐变重。

并且,在像这样操作部件13朝向第一壳体2的内部被压入时,由筒状部件12的大径筒部12b和操作部件13的头部16包围的大径筒部12b内的空间内的空气、水等流体被压缩。该压缩后的流体穿通设于大径筒部12b的流通路22而向第一壳体2的外部排出。

即,由大径筒部12b和头部16包围的大径筒部12b内的空间内的空气、水等流体从以穿通弹性保持部件14的内周侧的方式沿轴向形成于筒状部件12的大径筒部12b的外周部的一对切槽部22a在设于头部16的内周面与大径筒部12b的外周面之间的流通部22b通过,而向第一壳体2的外部排出。

由此,由大径筒部12b和头部16包围的大径筒部12b内的空间内的压力成为与第一壳体2的外部的压力大致相同的压力。因此,能够使操作部件13朝向第一壳体2的内部侧顺利且良好地滑动。而且,在操作部件13被压入时,操作部件13返回通常的初始状态。因此,成为即使操作操作部件13使之旋转、钟表机芯也不动作的中立状态。

这样,根据该手表的开关装置10,通过具备筒状部件12和操作部件13,来缩小筒状部件12的外径以及手表壳体1的贯通孔11的内径,从而能够实现手表壳体1的轻薄化,其中,筒状部件12安装在内置有钟表模块6的手表壳体1的贯通孔11,以内端部向手表壳体1内突出的方式保持于钟表模块6,并且外端部向手表壳体1的外部突出,操作部件13具备轴部15和头部16,其中,轴部15能够沿该筒状部件12的轴向滑动地配置在该筒状部件12内且用于操作钟表模块6,头部16设于该轴部15的外端部,覆盖筒状部件12的外端部并保持为能够滑动。

即,在该手表的开关装置10中,由于能够以手表壳体1的贯通孔11、钟表模块6以及操作部件13这三点对筒状部件12进行保持,所以能够将筒状部件12以相对于手表壳体1稳定的状态可靠且稳固地保持于手表壳体1。因此,能够使筒状部件12的外径缩小20%左右来形成,并且即使较小地形成筒状部件12的外径,也能够确保筒状部件12的强度,而且能够伴随筒状部件12的外径的大小来较小地形成手表壳体1的贯通孔11的内径。由此,能够使手表壳体1的厚度变薄10%左右,从而能够实现手表壳体1的轻薄化。

该情况下,筒状部件12通过具备插入并保持于手表壳体1的贯通孔11并且内端部向手表壳体1内突出地保持于钟表模块6的小径筒部12a、以及设于该小径筒部12a的外端部且保持于操作部件13的头部16的大径筒部12b,能够以手表壳体1的贯通孔11、钟表模块6以及操作部件13这三点对筒状部件12进行保持,由此能够将筒状部件12可靠且稳固地保持于手表壳体1。

该情况下,钟表模块6具备在搭载钟表功能所需要的各种部件的外壳的外周安装的中框7,向手表壳体1内突出的筒状部件12的内端部被夹在设于中框7的切口部7a内保持,由此能够可靠地保持筒状部件12的内端部。即,由于中框7的切口部7a的中框7的圆周方向的长度和上下方向的长度是与小径筒部12a的内端部的外径大致相同的长度,且形成为上边部敞开的形状,所以能够可靠地保持筒状部件12的内端部。

由此,在小径筒部12a插入于手表壳体1的贯通孔11而内端部向手表壳体1内突出的状态下,在将钟表模块6与中框7一起向手表壳体1内组装时,向手表壳体1内突出的内端部从中框7的切口部7a的上边侧嵌入中框7的切口部7a内,由此能够使小径筒部12a的内端部抵接于切口部7a的下边部,从而能够被切口部7a的两侧部可靠地夹持并保持。

因此,筒状部件12的小径筒部12a压入而固定于手表壳体1的贯通孔11内,内端部在配置于手表壳体1内的钟表模块6的中框7的切口部7a嵌入并固定,由此能够将小径筒部12a以两点支撑可靠且稳固地保持于手表壳体1。

并且,在该开关装置10中,由于具备弹性保持部件14,该弹性保持部件14在筒状部件12的大径筒部12b的外周沿其径向突出地设置,并且该突出的大径筒部12b与操作部件13的头部16的内周面弹性接触来保持筒状部件12的大径筒部12b,所以经由与操作部件13的头部16的内周面弹性接触的弹性保持部件14能够利用操作部件13的头部16良好地保持筒状部件12的大径筒部12b。

即,操作部件13的轴部15插入并保持于筒状部件12内,在该轴部15的外端部设有头部16,且弹性保持部件14与该头部16的内周面弹性接触,由此操作部件13的头部16和轴部15一起能够可靠地保持筒状部件12的大径筒部12b。因此,即使筒状部件12的大径筒部12b以向手表壳体1的外部突出的状态设置,也能够以稳定的状态可靠且良好地保持该大径筒部12b。

该情况下,在筒状部件12的大径筒部12b的外周面,设有供弹性保持部件14安装的装配槽12d,在弹性保持部件14安装于装配槽12d时,其外周部从大径筒部12b的外周面突出,由此利用从大径筒部12b的外周面突出的弹性保持部件14,能够在操作部件13的头部16受到冲击时对该冲击中的与头部16的轴向正交的方向的冲击进行缓冲。

并且,该弹性保持部件14的外周部从大径筒部12b的外周面突出,由此能够进行筒状部件12的大径筒部12b与操作部件13的定心,从而能够防止该两者的偏心,除此之外,能够实现筒状部件12的大径筒部12b的外周面与头部16的内周面之间的防水。

并且,在该开关装置10中,在操作部件13的头部16内的内端面与筒状部件12的大径筒部12b的外端面之间配置有缓冲部件18,由此在操作部件13的头部16受到冲击时,能够利用缓冲部件18对该冲击中的头部16的轴向的冲击进行缓冲。因此,在头部16受到相对于其轴向的倾斜方向的冲击时,能够利用弹性保持部件14和缓冲部件18对冲击进行缓冲。

并且,在该开关装置10中,通过具备弹性接触调整部21,该弹性接触调整部21设于操作部件13的头部16的内周面,并且相比操作部件1朝向手表壳体1的内部被压入而处于第一位置时的弹性保持部件14的弹性接触力,使操作部件13朝向手表壳体1的外部被拉出而处于第二位置时的弹性保持部件14的弹性接触力较小,由此能够提高操作部件13的操作性。

即,在该开关装置10中,在配置于朝向手表壳体1的外部被拉出后的第二位置时,能够缩小与设于头部16的内周面的弹性接触调整部21弹性接触的弹性保持部件14的弹性接触力,从而能够以较轻的力操作操作部件13的头部16使之旋转,由此能够提高头部16的旋转操作性。

并且,在该开关装置10中,在配置于朝向手表壳体1的内部被压入后的第一位置时,能够增大与设于头部16的内周面的弹性接触调整部21弹性接触的弹性保持部件14的弹性接触力,从而能够加重操作部件13的头部16的旋转力,由此能够防止头部16无意中旋转。

该情况下,弹性接触调整部21形成为操作部件13的头部16的内径从第一位置朝向第二位置渐渐变大的锥形面,由此在将操作部件13朝向手表壳体1的外部拉出时,能够使与弹性接触调整部21弹性接触的弹性保持部件14的弹性接触力与操作部件13的拉出操作对应地逐渐变轻,由此能够提高操作部件13的拉出操作性。

并且,在将操作部件13朝向手表壳体1的内部压入时,该弹性接触调整部21能够使与弹性接触调整部21弹性接触的弹性保持部件14的弹性接触力与操作部件13的压入操作对应地逐渐变重,由此在压入操作部件13后,能够将操作部件13良好地固定于筒状部件12的大径筒部12b。

该情况下,弹性接触调整部21的锥形面的倾斜在弹性保持部件14从筒状部件12的大径筒部12b的外周突出的长度的范围内倾斜,由此在将操作部件13朝向手表壳体1的外部拉出时,还是在将操作部件13朝向手表壳体1的内部压入时,都能够使弹性保持部件14可靠且良好地与弹性接触调整部21弹性接触,由此能够良好地实现筒状部件12的大径筒部12b的外周面与头部16的内周面之间的防水。

另外,在该开关装置10中,通过具备流通路22,该流通路22连通于由筒状部件12的大径筒部12b的外端部和操作部件13的头部16包围的头部16内的空间、以及手表壳体1的外部,由此在将操作部件13朝向手表壳体1的外部拉出时,还是在将操作部件13朝向手表壳体1的内部压入时,都能够将由筒状部件12的大径筒部12b的外端部和操作部件13的头部16包围的头部16内的空间的压力保持为与手表壳体1的外部的压力大致相同的压力。

即,流通路22具备以穿通弹性保持部件14的内周侧的方式沿轴向形成于筒状部件12的大径筒部12b的外周部的一对切槽部22a、以及设于头部16的内周面与大径筒部12b的外周面之间的流通部22b,由此能够使空气、水等流体可靠且良好地向由筒状部件12的大径筒部12b的外端部和操作部件13的头部16包围的头部16内的空间、以及手表壳体1的外部流通。

由此,在该开关装置10中,在操作部件13的头部16朝向手表壳体1的内部侧被压入时,即使由大径筒部12b和头部16包围的大径筒部12b内的空间内的空气、水等流体被压缩,也能够利用大径筒部12b的流通路22使该压缩后的流体向手表壳体1的外部排出。

因此,在该开关装置10中,能够使由大径筒部12b和头部16包围的大径筒部12b内的空间内的压力成为与手表壳体1的外部的压力大致相同的压力,由此在将操作部件13的头部16朝向手表壳体1的内部侧压入时,能够使操作部件13顺利且良好滑动。

并且,在该开关装置10中,在操作部件13的头部16朝向手表壳体1的外部侧被拉出时,即使由筒状部件12的大径筒部12b和头部16包围的大径筒部12b内的空间内的空气、水等流体膨胀,也能够利用大径筒部12b的流通路22将手表壳体1的外部的空气、水等流体送入由大径筒部12b和头部16包围的大径筒部12b内的空间内。

因此,在该开关装置10中,能够使由大径筒部12b和头部16包围的大径筒部12b内的空间内的压力成为与手表壳体1的外部的压力大致相同的压力,由此在将操作部件13的头部16朝向手表壳体1的外部侧拉出时,能够使操作部件13顺利且良好地滑动。

此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对构成为由钟表模块6的中框7保持筒状部件12的小径筒部12a的内端部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该发明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构成为由钟表模块6的外壳保持。

并且,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对手表壳体1由第一壳体2和第二壳体3构成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该发明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是一体地形成有第一壳体2和第二壳体3的结构。

并且,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对弹性接触调整部21形成为操作部件13的头部16的内径从第一位置朝向第二位置渐渐地变大的锥形面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该发明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是操作部件13的头部16的内径在第二位置比在第一位置大的阶梯差形状。另外,也可以如称作第一位置~第三位置那样相对于多个位置形成多个阶梯差来使操作部件13的头部16的内径朝向第一位置~第三位置逐渐变大。

另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以及其各变形例中,对应用于手表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该发明并非必须是手表,例如也能够应用于旅行手表、闹钟、座钟、挂钟等各种钟表。并且,该发明也并非必须是钟表,例如也能够应用于移动电话机、移动信息终端机等各种电子设备。

以上,对该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该发明并不限定于此,包括权利要求书所记载的发明以及与其等效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