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配电柜智能温湿度控制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863947阅读:434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配电柜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配电柜智能温湿度控制系统。



背景技术:

保证电力系统中配电柜体内恒温恒湿,对整个供电系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柜内温度过高、过低或者湿度过大对电能配送都会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甚至会影响到整个电网,严重时可能产生爆炸,为此解决柜体内恒温恒湿至关重要。传统的配电柜温湿度控制器只是单点采集温度,且PID控制的不足,严重影响到了配电柜体内温湿度的控制,且非常不利于配电柜安全稳定的运行。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基于多传感器数据检测与数据融合技术的配电柜体内温湿度采集方法,结合传统的PID算法,确定温度的控制方式,实时控制加热除湿装置、排风降温装置进行操作的配电柜智能温湿度控制系统。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配电柜智能温湿度控制系统,包括配电柜、PLC控制器,所述PLC控制器连接有设置在配电柜内部的温度传感器,所述配电柜内部设置有湿度传感器输入电路,所述湿度传感器输入电路通过AD转换电路与PLC控制器连接,所述PLC控制器通过继电器连接有加热除湿装置和排风降温装置,所述加热除湿装置和排风降温装置安装在配电柜上,所述PLC控制器设置有复位电路,所示PLC控制器连接有LED数码显示屏。通过在配电柜内设置温度传感器,可以实现温度的监测,通过设置在配电柜体内部的湿度传感器输入电路,可以将湿度传感器变送的信号转换成为0~5V直流电压,通过AD转换电路将湿度传感器输入电路和PLC控制器连接,可以将湿度传感器变送信号转换的直流电压经AD转换送PLC控制器与各区检测到的温度信号进行数据融合,通过PLC控制器通过继电器连接有加热除湿装置和排风降温装置,可以对配电柜体内部实现温湿度控制,通过在PLC控制器设置有复位电路,可以手动对控制器进行复位。

作为优选,所述温度传感器为DS18B20,这样便于获得准确的各点温度检测数据。

作为优选,所述湿度传感器为HIH-3610,这样便于获得准确的配电柜内湿度检测数据。

作为优选,所述加热除湿装置为小型加热除湿器,这样便于对配电柜内进行加热除湿。

作为优选,排风降温装置为排风扇,这样便于对配电柜内进行降温。

作为优选,所述复位电路为看门狗复位电路,这样便于在无人看管的特殊情况下PLC控制器能够自动复位。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一种配电柜智能温湿度控制系统的有益效果:将数据融合技术和湿度变量跟传统的PID控制算法相结合方法,提高了温度采集的精度,同时有效地改善了由于传感器失效引起的误差、单点采集温度和PID控制的不足等缺陷。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图1是本发明一种配电柜智能温湿度控制系统的结构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说明书中公开的所有特征,或公开的所有方法或过程中的步骤,除了互相排斥的特征和/或步骤以外,均可以以任何方式组合。

本说明书中公开的任一特征,除非特别叙述,均可被其他等效或具有类似目的的替代特征加以替换。即,除非特别叙述,每个特征只是一系列等效或类似特征中的一个例子而已。

如图1所示,本发明一种配电柜智能温湿度控制系统,包括配电柜、PLC控制器,所述PLC控制器连接有设置在配电柜内部的温度传感器,所述配电柜内部设置有湿度传感器输入电路,所述湿度传感器输入电路通过AD转换电路与PLC控制器连接,所述PLC控制器通过继电器连接有加热除湿装置和排风降温装置,所述加热除湿装置和排风降温装置安装在配电柜上,所述PLC控制器设置有复位电路,所示PLC控制器连接有LED数码显示屏。

如图1所示,本发明一种配电柜智能温湿度控制系统中,温度传感器为DS18B20,湿度传感器为HIH-3610,加热除湿装置为小型加热除湿器,排风降温装置为排风扇,复位电路为看门狗复位电路。

如图1所示,本发明一种配电柜智能温湿度控制系统运作时,在各温区的典 型位置设置了测温传感器DS18B20。测湿电路将湿度传感器HIH-3610变送的信号转换成为0~5V直流电压,经AD转换送PLC控制器与各区检测到的温度信号进行数据融合。根据各温区的温度设定值与测量值,确定温度的控制方式,最后根据算法结果控制输出继电器状态,实现各温度和湿度的负反馈闭环控制。当设备内部温度低于设定值的下限时或内部的湿度大于设定值的上限时,PLC控制器启动加热除湿装置加热或干燥内部设备,当设备内部温度大于设定值的上限或内部的湿度小于设定值的下限时,停止加热。当设备内部温度超过排风降温设定值的上限时,控制继电器吸合,排风扇开始工作,空气对流散热降温。当设备内部温度小于排风降温设定值的下限时,排风扇停止工作。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是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