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智能家居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518255阅读:346来源:国知局
一种智能家居系统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智能家居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智能家居系统。



背景技术:

智能家居是以住宅为平台,利用综合布线技术、网络通信技术、安全防范技术、自动控制技术、音视频技术将家居生活有关的设施集成,构建高效的住宅设施与家庭日程事务的管理系统,提升家居安全性、便利性、舒适性、艺术性,并实现环保节能的居住环境。

智能家居是在互联网影响之下物联化的体现。智能家居通过物联网技术将家中的各种设备(如音视频设备、照明系统、窗帘控制、空调控制、安防系统、数字影院系统、影音服务器、影柜系统、网络家电等)连接到一起,提供家电控制、照明控制、电话远程控制、室内外遥控、防盗报警、环境监测、暖通控制、红外转发以及可编程定时控制等多种功能和手段。与普通家居相比,智能家居不仅具有传统的居住功能,兼备建筑、网络通信、信息家电、设备自动化,提供全方位的信息交互功能,甚至为各种能源费用节约资金。

相关技术中,智能家居的控制操作方式通常有用户登录手机、电脑对家中的智能设备发送指令,然后由智能设备执行相应用户指令。上述智能家居的控制操作需要获取明确的用户指令,操控方法智能化程度不足,无法实现自动对智能设备进行操作,且未真正的实现智能化,无法处理用户较为模糊的指令,无法检测用户的心情和感受。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智能家居系统,所述智能家居系统基于所处环境和用户自身的感情、身体等状况自动调节家居智能模式,更人性化,自动化程度高,实现真正的智能化。

一种智能家居系统,包括环境采集设备、用户信息采集模块、智能家居设备、中央处理器、家庭网关及智能家居服务器,

所述环境采集设备包括设置在室内外的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光传感器、气体传感器和设置在室外的雨水监测仪器,用于监测室内及室外的温度、湿度、空气质量及天气等信息,并传送至中央处理器;

所述用户信息采集模块用于采集用户的感情、生命体征及行为特征等信息,并传送至中央处理器;

所述智能家居设备包括电视、空调、灯、音响系统等家具设备,受控于中央处理器;

所述中央处理器用于接收环境采集设备及用户信息采集模块采集的环境信息和用户信息并通过家庭网关传送至智能家居服务器,同时接收智能家居服务器传送的信息,对智能家居设备下达命令;

所述家庭网关用于中央处理器和智能家居服务器进行信息交互;

所述智能家居服务器用于接收分析处理环境信息和用户信息,给出智能家居模式调整信息。

优选的,所述用户信息采集模块包括用户感情采集模块、用户生命体征采集模块、用户行为信息采集模块,

所述用户感情采集模块通过视觉采集模块对跟踪到的用户的面部表情进行视频采集;

所述用户生命体征采集模块用于采集用户的体温、呼吸、心率等信息;

所述用户行为信息采集模块用于采集用户的行为信息。

优选的,所述智能家居服务器包括信息接收模块、分析模块、匹配模块及智能家居模式调整信息发送模块,

所述信息接收模块用于接收环境信息、用户的感情、生命体征及行为等信息;

所述分析模块用于对用户的感情、生命体征及行为、所述的环境进行分析,并得出结果;

所述匹配模块根据所述分析模块分析的结果,和预设的智能家居模式进行匹配,得出最适合用户的智能家居模式;

所述智能家居模式调整信息发送模块将最适合用户的智能家居模式调整信息发送至中央处理器。

优选的,所述家庭网关包括wifi模块、zigbee模块。

优选的,所述环境采集设备、用户信息采集模块、智能家居设备和中央处理器采用有线连接方式进行连接。

优选的,所述有线连接方式为usb数据线、rs232通信线、rs485通信线中的任一种。

优选的,所述智能家居系统还设有报警模块,当智能家居服务器分析出用户的身体或者行为异常时,启动报警模块,所述报警模块与中央处理器连接。

优选的,所述中央处理器为单片机处理器。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其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本发明所述的智能家居系统通过采集用户的感情、生命体征、行为信息及所处环境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分析,得出结论,得出适合用户的家居模式,满足人们不同环境、不同状态下对不同环境的需求,提高智能家居的舒适性,更加有益于用户的身心健康;

(2)本发明所述的智能家居系统可根据智能家居服务器得出结论自动变换智能家居模式,自动化程度高,实现真正的智能化;

(3)本发明所述的智能家居系统还设有报警模块,当智能家居服务器分析出用户的身体或者行为异常时,启动报警模块,保证了用户的人身和财产安全。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1所述智能家居系统的示意图;

图2为实施例2所述智能家居系统的示意图;

图3为所述环境采集设备示意图;

图4为所述用户信息采集模块示意图;

图5为所述智能家居服务器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发明。这些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发明而不用于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实施例1

请参阅图1、图3、图4、图5,本实施例涉及一种智能家居系统,包括环境采集设备1、用户信息采集模块2、智能家居设备3、中央处理器4、家庭网关5及智能家居服务器6,

所述环境采集设备1包括设置在室内外的温度传感器11、湿度传感器12、光传感器13、气体传感器14和设置在室外的雨水监测仪器15,用于监测室内及室外的温度、湿度、空气质量及天气等信息,并传送至中央处理器4;

所述用户信息采集模块2用于采集用户的感情、生命体征及行为特征等信息,并传送至中央处理器4;

所述智能家居设备3包括电视、空调、灯、音响系统等家具设备,受控于中央处理器4;

所述中央处理器4用于接收环境采集设备1及用户信息采集模块2采集的环境信息和用户信息并通过家庭网关5传送至智能家居服务器6,同时接收智能家居服务器6传送的信息,对智能家居设备3下达命令;

所述家庭网关5用于中央处理器4和智能家居服务器6进行信息交互;

所述智能家居服务器6用于接收分析处理环境信息和用户信息,给出智能家居模式调整信息。

其中,所述用户信息采集模块2包括用户感情采集模块21、用户生命体征采集模块22、用户行为信息采集模块23,

所述用户感情采集模块21通过视觉采集模块对跟踪到的用户的面部表情进行视频采集;

所述用户生命体征采集模块22用于采集用户的体温、呼吸、心率等信息;

所述用户行为信息采集模块23用于采集用户的行为信息。

其中,所述智能家居服务器6包括信息接收模块61、分析模块62、匹配模块63及智能家居模式调整信息发送模块64,

所述信息接收模块61用于接收环境信息、用户的感情、生命体征及行为等信息;

所述分析模块62用于对用户的感情、生命体征及行为、所述的环境进行分析,并得出结果;

所述匹配模块63根据所述分析模块分析的结果,和预设的智能家居模式进行匹配,得出最适合用户的智能家居模式;

所述智能家居模式调整信息发送模块64将最适合用户的智能家居模式调整信息发送至中央处理器。

其中,所述家庭网关5包括wifi模块51。

其中,所述环境采集设备1、用户信息采集模块2、智能家居设备3和中央处理器4采用有线连接方式进行连接。

其中,所述有线连接方式为usb数据线。

实施例2

请参阅图2、图3、图4、图5,本实施例涉及一种智能家居系统,包括环境采集设备1、用户信息采集模块2、智能家居设备3、中央处理器4、家庭网关5及智能家居服务器6,

所述环境采集设备1包括设置在室内外的温度传感器11、湿度传感器12、光传感器13、气体传感器14和设置在室外的雨水监测仪器15,用于监测室内及室外的温度、湿度、空气质量及天气等信息,并传送至中央处理器4;

所述用户信息采集模块2用于采集用户的感情、生命体征及行为特征等信息,并传送至中央处理器4;

所述智能家居设备3包括电视、空调、灯、音响系统等家具设备,受控于中央处理器4;

所述中央处理器4用于接收环境采集设备1及用户信息采集模块2采集的环境信息和用户信息并通过家庭网关5传送至智能家居服务器6,同时接收智能家居服务器6传送的信息,对智能家居设备3下达命令;

所述家庭网关5用于中央处理器4和智能家居服务器6进行信息交互;

所述智能家居服务器6用于接收分析处理环境信息和用户信息,给出智能家居模式调整信息。

其中,所述用户信息采集模块2包括用户感情采集模块21、用户生命体征采集模块22、用户行为信息采集模块23,

所述用户感情采集模块21通过视觉采集模块对跟踪到的用户的面部表情进行视频采集;

所述用户生命体征采集模块22用于采集用户的体温、呼吸、心率等信息;

所述用户行为信息采集模块23用于采集用户的行为信息。

其中,所述智能家居服务器6包括信息接收模块61、分析模块62、匹配模块63及智能家居模式调整信息发送模块64,

所述信息接收模块61用于接收环境信息、用户的感情、生命体征及行为等信息;

所述分析模块62用于对用户的感情、生命体征及行为、所述的环境进行分析,并得出结果;

所述匹配模块63根据所述分析模块分析的结果,和预设的智能家居模式进行匹配,得出最适合用户的智能家居模式;

所述智能家居模式调整信息发送模块64将最适合用户的智能家居模式调整信息发送至中央处理器。

其中,所述家庭网关5包括zigbee模块52。

其中,所述环境采集设备1、用户信息采集模块2、智能家居设备3和中央处理器4采用有线连接方式进行连接。

其中,所述有线连接方式为rs232通信线。

其中,所述智能家居系统还设有报警模块7,当智能家居服务器6分析出用户的身体或者行为异常时,启动报警模块7,所述报警模块7与中央处理器4连接。

其中,所述中央处理器4为单片机处理器。

以上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进行了描述。需要理解的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述特定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权利要求的范围内做出各种变形或修改,这并不影响本发明的实质内容。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