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智能家居控制方法及装置与流程

文档序号:11772599阅读:242来源:国知局
一种智能家居控制方法及装置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智能家居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智能家居控制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智能家居通过物联网技术将家中的各种设备连接到一起,提供家电控制、照明控制、室内外遥控、环境监测以及可编程定时控制等多种功能和手段。与普通家居相比,智能家居不仅具有传统的居住功能,兼备网络通信、信息家电、设备自动化,提供全方位的信息交互功能,甚至为各种能源费用节约资金。

现有智能家居场景控制只包含参与设备和设备的运行参数的改变,但每个场景之间的转换没有依据用户的活动规律实现合理的自主转换,全靠用户自己选择或自定义,无法为用户的生活起居营造更自动、智能、贴心的使用体验。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相关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智能家居控制方法及装置,可依据用户的活动规律在不同场景之间自主转换,为用户的生活起居营造更自动、智能、贴心的使用体验。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实施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第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智能家居控制方法,包括:

确定当前运行的应用场景,其中,所述应用场景至少有两个;

实时采集用户活动数据和/或环境数据;

将所述用户活动数据和/或环境数据,与用户习惯数据进行比对;

根据比对结果及当前运行的应用场景,切换到目标应用场景并运行。

优选的,所述确定当前运行的应用场景之前,还包括:

统计历史用户活动数据和历史环境数据,获得所述用户习惯数据。

优选的,所述应用场景包括入睡场景、起夜场景、起床场景和自动场景。

优选的,所述根据比对结果及当前运行的应用场景,切换到目标应用场景并运行,包括:

若当前运行的应用场景为入睡场景,且比对结果与第一切换条件相匹配,则切换到所述起夜场景并运行;

其中,所述切换到所述起夜场景并运行,包括:

控制发光设备发光渐亮至第一预设亮度,持续第一预设时长后发光渐暗至关闭。

优选的,所述根据比对结果及当前运行的应用场景,切换到目标应用场景并运行,包括:

若当前运行的应用场景为起夜场景,且比对结果与第二切换条件相匹配,则切换至所述起床场景并运行;

其中,所述切换至所述起床场景并运行,包括:

控制发光设备发光渐亮至第二预设亮度;

控制音响设备播放第一预设音源;

控制气味发生器开启散发第一预设气味,持续第二预设时长后控制所述气味发生器关闭;

控制在网设备按所述用户预设的第一参数值工作。

优选的,所述根据比对结果及当前运行的应用场景,切换到目标应用场景并运行,包括:

若当前运行的应用场景为起夜场景,且比对结果与第三切换条件相匹配,则切换至所述自动场景并运行;

其中,所述切换至所述自动场景并运行,包括:

控制发光设备开启发光;

控制空调进入到第一预设工作状态;

控制在网设备按所述用户预设的第二参数值工作。

优选的,所述根据比对结果及当前运行的应用场景,切换到目标应用场景并运行,包括:

若当前运行的应用场景为起床场景,且比对结果与第三切换条件相匹配,则切换至所述自动场景并运行;

其中,所述切换至所述自动场景并运行,包括:

控制发光设备开启发光;

控制空调进入到第一预设工作状态;

控制在网设备按所述用户预设的第二参数值工作。

优选的,所述根据比对结果及当前运行的应用场景,切换到目标应用场景并运行,包括:

若当前运行的应用场景为自动场景,且比对结果与第四切换条件相匹配,则切换至所述入睡场景并运行;

其中,所述切换至所述入睡场景并运行,包括:

控制发光设备发光逐渐变暗至关闭;

控制音响设备播放第二预设音源,持续第三预设时长后停止;

控制气味发生器散发第二预设气味,持续第四预设时长后停止;

控制电动窗帘关闭;

控制空调进入到第二预设工作状态;

控制电视机关闭。

第二方面,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智能家居控制装置,包括:

应用场景确定模块,用于确定当前运行的应用场景,其中,所述应用场景至少有两个;

数据采集模块,用于实时采集用户活动数据和/或环境数据;

数据比对模块,用于将所述用户活动数据和/或环境数据,与用户习惯数据进行比对;

场景切换模块,用于根据比对结果及当前运行的应用场景,切换到目标应用场景并运行。

优选的,所述装置,还包括:

历史数据统计模块,用于统计历史用户活动数据和历史环境数据,获得所述用户习惯数据。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带来的有益效果:

本技术方案中,实时采集用户活动数据和/或环境数据,将用户活动数据和/或环境数据,与用户习惯数据进行比对,根据比对结果及当前运行的应用场景,切换到目标应用场景并运行。在本方案中,用户习惯数据表示用户在不同活动状态和/或不同室内环境下,对各种家居电器工作参数的偏好,实现用户在保持原有生活习惯的前提下,自动切换应用场景,以控制家居电器自主运行,在合适的时机为用户切换相适应的服务,提升用户体验。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发明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的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内容和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智能家居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智能家居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应用场景切换循环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智能家居控制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解决的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和达到的技术效果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智能家居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本实施例的方法可适用于控制智能家居系统根据用户活动自动切换应用场景的情况,该方法可以由智能家居控制装置来执行,所述装置可以由软件和/或硬件来执行,所述装置一般配置在智能家居系统的控制器中。

本实施例的智能家居布置在指室内(例如卧室),可以包括发光设备(如灯管、台灯等)、音响设备、气味发生器、电动窗帘、空调、电视以及其它在网设备等,还包括控制器,控制器可以通过路由器与上述各电器连接在同一个局域网中,控制器通过局域网可以向各电器发送控制指令,以控制电器的工作状态。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方法可以包括如下步骤:

s110、确定当前运行的应用场景,其中,应用场景至少有两个。

示例性的,应用场景不少于两个,每个应用场景都对应至少一个电器参与运行。控制器可以通过场景标识位来来记录当前运行的应用场景,即在进入到某个应用场景时,控制器为场景标识位赋予对应的值,根据标识位的值,可确定对应运行的应用场景。

s120、实时采集用户活动数据和/或环境数据。

示例性的,用户活动数据可以包括用户的日常活动数据,例如入睡时间、起夜动作信息、起床时间、播放音乐类型以及其它室内活动数据等。环境数据可以包括室内的照度值、温度值、湿度值以及当前时间信息等。

在一个实施例中,可以通过佩戴在用户手腕上的智能手环,或设置在床垫上的压力传感器,来采集用户的具体入睡时间和起床时间等,可以通过设置在室内的人体运动传感器,来采集用户的起夜动作信息或其它室内活动数据。可以通过设置在室内的照度传感器,来采集室内的照度值,可以通过设置在室内的温湿度传感器,来采集室内的温度值和湿度值。

s130、将用户活动数据和/或环境数据,与用户习惯数据进行比对。

示例性的,用户习惯数据表示用户在不同活动状态和/或不同室内环境下,对各种家居电器工作参数的偏好,例如在用户睡眠状态下要求发光设备关闭不发光,在室内的照度值低于一定数值时,要求发光设备开启发光且发光亮度大于某一数值等。通过用户活动数据和/或环境数据,与用户习惯数据进行比对,可获得比对结果,根据获得的比对结果,可以判断出是否需要切换应用场景,如果需要切换应用场景,执行下述s140,如果无需切换应用场景,则继续运行当前的应用场景。

s140、根据比对结果及当前运行的应用场景,切换到目标应用场景并运行。

综上,在本技术方案中,实时采集用户活动数据和/或环境数据,将用户活动数据和/或环境数据,与用户习惯数据进行比对,根据比对结果及当前运行的应用场景,切换到目标应用场景并运行。用户习惯数据表示用户在不同活动状态和/或不同室内环境下,对各种家居电器工作参数的偏好,实现用户在保持原有生活习惯的前提下,自动切换应用场景,以控制家居电器自主运行,在合适的时机为用户切换相适应的服务,提升用户体验。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智能家居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本实施例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可选的,在所述确定当前运行的应用场景之前,还包括:

统计历史用户活动数据和历史环境数据,获得所述用户习惯数据。

可选的,所述应用场景包括入睡场景、起夜场景、起床场景和自动场景。

基于上述优化,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智能家居控制方法,具体可以包括如下步骤:

s210、统计历史用户活动数据和历史环境数据,获得用户习惯数据。

在一个实施例中,用户习惯数据表示用户在不同活动状态和/或不同室内环境下,对各种家居电器工作参数的偏好。举例来说,用户每次控制电器开启或关闭时,或调整电器的工作参数时,控制器均会记录相应的用户活动数据和/或相应的环境数据,累积一段时间(例如30天)内的历史用户活动数据和/或历史环境数据,并将一些异常数据剔除,例如用户多数情况下在晚上23点左右入睡,少数几天晚上8点或凌晨2点入睡,则将这种少数情况下的数据剔除,如此可学习获得用户的生活作息习惯数据,进而建立各种家居电器的工作参数与用户的生活作息习惯数据之间的映射关系,统计获得用户习惯数据,例如,用户在23点时控制发光设备关闭,在早上6点起床时控制发光设备的发光亮度为某一预设亮度,室内温度高于28°时开启空调进入制冷模式等。

s220、确定当前运行的应用场景,其中,应用场景至少有两个。

示例性的,本实施例的应用场景包括入睡场景、起夜场景、起床场景和自动场景。如图3所示,入睡场景可切换至起夜场景,起夜场景可切换至起床场景或自动场景,起床场景可切换至自动场景,自动场景可切换至入睡场景。

s230、实时采集用户活动数据和/或环境数据。

s240、将用户活动数据和/或环境数据,与用户习惯数据进行比对。

s250、根据比对结果及当前运行的应用场景,切换到目标应用场景并运行。

优选的,若当前运行的应用场景为入睡场景,且比对结果与第一切换条件相匹配,则切换到起夜场景并运行。在一个实施例中,在夜间23点至早上6点期间,通过室内的人体运动传感器,检测到用户下床的动作,并且通过室内的照度传感器检测到室内照度值低于某个阈值时,触发第一切换条件,切换到起夜场景并运行。

其中,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切换到起夜场景并运行,包括:

控制发光设备(例如台灯、灯管)发光渐亮至第一预设亮度,持续第一预设时长(例如2分钟)后发光渐暗至关闭。

如此,实现了从入睡场景到起夜场景的切换。

优选的,若当前运行的应用场景为起夜场景,且比对结果与第二切换条件相匹配,则切换至起床场景并运行。在一个实施例中,当监测到当前时间为早上6点时,触发第二切换条件,切换到起床场景并运行。

其中,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切换至起床场景并运行,包括:

控制发光设备(例如台灯、灯管)发光渐亮至第二预设亮度;

控制音响设备播放第一预设音源(例如歌曲、白噪音、电台等);

控制气味发生器开启散发第一预设气味(例如提升香料),持续第二预设时长(例如5分钟)后控制所述气味发生器关闭;

控制在网设备(例如空气净化器、烧水机等)按所述用户预设的第一参数值工作。

如此,实现了从起夜场景到起床场景的切换。

优选的,若当前运行的应用场景为起夜场景,且比对结果与第三切换条件相匹配,则切换至自动场景并运行。在一个实施例中,当监测到当前时间已过日出时间(例如早上7点),通过室内的照度传感器检测到室内照度值高于第一预设照度值时,触发第三切换条件,则切换至自动场景并运行。

其中,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切换至自动场景并运行,包括:

控制发光设备(例如台灯、灯管)开启发光;需要说明的是,从起夜模式直接切换到自动模式时,表明已检测到室内照度较高,高于第一预设照度值,如果室内照度要低于第二预设照度值,则控制发光设备发光,如果室内照度高于第二预设照度值,则控制发光设备保持关闭不发光,其中,第二预设照度值大于第一预设照度值。

控制空调进入到第一预设工作状态(例如进入制冷状态);

控制在网设备(例如个人电脑)按用户预设的第二参数值工作。

如此,实现了从起夜场景到自动场景的切换。

优选的,若当前运行的应用场景为起床场景,且比对结果与第三切换条件相匹配,则切换至自动场景并运行。在一个实施例中,当监测到起床场景已持续运行一段时间(例如20分钟)时,触发第三切换条件,则切换至自动场景并运行。

其中,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切换至自动场景并运行,包括:

控制发光设备(例如台灯、灯管)开启发光;

控制空调进入到第一预设工作状态(例如进入制冷状态);

控制在网设备(例如个人电脑)按用户预设的第二参数值工作。

如此,实现了从起床场景到自动场景的切换。

优选的,若当前运行的应用场景为自动场景,且比对结果与第四切换条件相匹配,则切换至入睡场景并运行。在一个实施例中,当检测到当前时间已经到了用户习惯入睡时间点(例如晚上23点至24点时间段),则从23点到24点期间,控制发光设备从当前发光亮度逐渐变暗至关闭。在此期间,若收到用户的反馈信息(例如,通过人体运动传感器检测用户挥手、移动身体等操作),则控制发光设备的发光亮度调回至初始亮度,维持自动场景持续一段时间(如10分钟),再重复发光亮度变暗的操作;若没有收到用户的反馈信息,则转入到入睡场景。

其中,在一个实施例中,其中,所述切换至入睡场景并运行,包括:

控制发光设备(例如台灯、灯管)发光逐渐变暗至关闭;

控制音响设备播放第二预设音源(例如催眠曲、儿童故事、白噪音、听书节目等),持续第三预设时长(例如10分钟)后停止;

控制气味发生器散发第二预设气味(例如助眠香料),持续第四预设时长(例如15分钟)后停止;

控制电动窗帘关闭;

控制空调进入到第二预设工作状态(例如进入睡眠模式);

控制电视机关闭。

如此,实现了从自动场景到入睡场景的切换。优选的,应用场景还可以包括电视场景,当用户通过按键操作进入电视场景。在一个实施例中,当监测到用户通过按键操作开启电视场景时,控制发光设备的发光亮度渐变为第三预设亮度,其它在网设备按用户预设的第三参数值工作。在时间达到用户习惯入睡时间点时,进一步判断是否从电视场景转换到入睡场景,并控制发光设备调整工作状态。

优选的,应用场景还可以包括照明场景,若当前运行的应用场景为自动场景,且比对结果与第六切换条件相匹配,则切换至照明场景并运行。在一个实施例中,当检测到用户处于室内空间时,控制发光设备的发光亮度渐变为第四预设亮度并保持,其它在网设备按用户预设的第四参数值工作。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任意实施例还可以通过用户的按键指令来触发应用场景切换,并这种按键指令控制方式的优先级要高于上述实施例中的自动触发控制方式。

综上,在本技术方案中,实时采集用户活动数据和/或环境数据,将用户活动数据和/或环境数据,与用户习惯数据进行比对,根据比对结果及当前运行的应用场景,切换到目标应用场景并运行。用户习惯数据表示用户在不同活动状态和/或不同室内环境下,对各种家居电器工作参数的偏好,实现用户在保持原有生活习惯的前提下,自动切换应用场景,以控制家居电器自主运行,在合适的时机为用户切换相适应的服务,提升用户体验。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智能家居控制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智能家居控制装置400,可以包括如下内容:

应用场景确定模块410,用于确定当前运行的应用场景,其中,所述应用场景至少有两个;

数据采集模块420,用于实时采集用户活动数据和/或环境数据;

数据比对模块430,用于将所述用户活动数据和/或环境数据,与用户习惯数据进行比对;

场景切换模块440,用于根据比对结果及当前运行的应用场景,切换到目标应用场景并运行。

综上,在本技术方案中,实时采集用户活动数据和/或环境数据,将用户活动数据和/或环境数据,与用户习惯数据进行比对,根据比对结果及当前运行的应用场景,切换到目标应用场景并运行。用户习惯数据表示用户在不同活动状态和/或不同室内环境下,对各种家居电器工作参数的偏好,实现用户在保持原有生活习惯的前提下,自动切换应用场景,以控制家居电器自主运行,在合适的时机为用户切换相适应的服务,提升用户体验。

优选的,所述智能家居控制装置400,还可以包括:

历史数据统计模块,用于统计历史用户活动数据和历史环境数据,获得所述用户习惯数据。

优选的,所述应用场景包括入睡场景、起夜场景、起床场景和自动场景。

优选的,所述场景切换模块440,还具体用于:

若当前运行的应用场景为入睡场景,且比对结果与第一切换条件相匹配,则切换到所述起夜场景并运行;

其中,所述切换到所述起夜场景并运行,包括:

控制发光设备发光渐亮至第一预设亮度,持续第一预设时长后发光渐暗至关闭。

优选的,所述场景切换模块440,还具体用于:

若当前运行的应用场景为起夜场景,且比对结果与第二切换条件相匹配,则切换至所述起床场景并运行;

其中,所述切换至所述起床场景并运行,包括:

控制发光设备发光渐亮至第二预设亮度;

控制音响设备播放第一预设音源;

控制气味发生器开启散发第一预设气味,持续第二预设时长后控制所述气味发生器关闭;

控制在网设备按所述用户预设的第一参数值工作。

优选的,所述场景切换模块440,还具体用于:

若当前运行的应用场景为起夜场景,且比对结果与第三切换条件相匹配,则切换至所述自动场景并运行;

其中,所述切换至所述自动场景并运行,包括:

控制发光设备开启发光;

控制空调进入到第一预设工作状态;

控制在网设备按所述用户预设的第二参数值工作。

优选的,所述场景切换模块440,还具体用于:

若当前运行的应用场景为起床场景,且比对结果与第三切换条件相匹配,则切换至所述自动场景并运行;

其中,所述切换至所述自动场景并运行,包括:

控制发光设备开启发光;

控制空调进入到第一预设工作状态;

控制在网设备按所述用户预设的第二参数值工作。

优选的,所述场景切换模块440,还具体用于:

若当前运行的应用场景为自动场景,且比对结果与第四切换条件相匹配,则切换至所述入睡场景并运行;

其中,所述切换至所述入睡场景并运行,包括:

控制发光设备发光逐渐变暗至关闭;

控制音响设备播放第二预设音源,持续第三预设时长后停止;

控制气味发生器散发第二预设气味,持续第四预设时长后停止;

控制电动窗帘关闭;

控制空调进入到第二预设工作状态;

控制电视机关闭。

注意,上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及所运用技术原理。本领域技术人员会理解,本发明不限于这里所述的特定实施例,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能够进行各种明显的变化、重新调整和替代而不会脱离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虽然通过以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说明,但是本发明不仅仅限于以上实施例,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情况下,还可以包括更多其他等效实施例,而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范围决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