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易于清理的稳压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418941发布日期:2019-08-13 20:27阅读:238来源:国知局
一种易于清理的稳压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器配套装置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易于清理的稳压器。



背景技术:

稳压器是指电子工程中的一种被设计来自动维持恒定电压的装置,常在电源供应系统中使用,与整流器、电子滤波器等配合工作,提供稳定输出的电压。

在稳压器的长期使用过程中,稳压器内部可能存在灰尘的累积,而灰尘会阻碍内部元器件的正常工作、影响输出电压的精度,现有的稳压器为封闭状态,不便于进行内部元器件的清理工作,还有待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在于提供一种稳压器,便于清理稳压器内部,从而避免影响内部元器件的正常工作,保证输出电压的精度。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易于清理的稳压器,包括箱体和箱盖,所述箱盖盖合于所述箱体,所述箱体的侧壁上可拆卸安装有侧板,所述箱体内对应所述侧板固定有固定板,所述固定板与所述侧板通过固定装置固定;所述固定装置包括定位部和配合部,所述定位部包括插接杆和定位杆,所述插接杆转动连接于所述侧板内,所述定位杆固定连接于所述插接杆且通过配合部插接定位于所述固定板内。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侧板通过与箱体内的固定板的配合实现在箱体上的可拆卸连接,转动连接于侧板内的插接杆固定的定位杆通过配合部实现与固定板的连接,从而只需通过控制插接杆即可便捷实现侧板的安装和拆卸,操作更简便,使打开侧板进行稳压器内部的清理的操作更易于进行,由此可避免灰尘影响内部元器件的正常工作,保证输出电压的精度。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配合部包括连接块、转动槽与定位槽,所述连接块固定于所述定位杆的侧壁,所述定位槽形成于所述固定板内且与所述连接块配合,所述转动槽形成于所述定位槽远离所述侧板的一侧且与所述定位槽连通,所述连接块可在所述转动槽内转动。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定位杆侧壁上固定的连接块与固定板上的定位槽配合,定位槽与转动槽连通,使连接块可沿定位槽滑移至转动槽内并转动,使连接块与定位槽错开,由此实现定位杆在固定板内的定位,实现侧板与固定板的固定连接。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插接杆的转动由限位结构限位。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插接杆的转动带动定位杆的转动,限位结构限制插接杆的转动范围,从而辅助实现定位杆上的连接块与定位槽的对应和错开,使侧板的拆装操作更便于控制。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限位结构包括限位板和活动槽,所述限位板固定于所述插接杆的侧壁上,所述活动槽形成于所述侧板内与所述限位板对应处,所述限位板可在所述活动槽内转动。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插接杆侧壁上的限位板在侧板内对应形成的活动槽内活动,配合插接杆的插接过程;另一方面,限位板的转动通过活动槽限位,从而当限位板分别抵接于活动槽的两侧壁时,连接块分别处于与定位槽对应或错开的状态,由此便于控制插接杆的转动范围,使操作更便捷。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限位板的侧壁上固定有第一磁铁,所述活动槽对应所述第一磁铁的侧壁上固定有第二磁铁,所述第一磁铁与第二磁铁相吸。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限位板侧壁上的第一磁铁与活动槽侧壁上的第二磁铁相吸,从而当连接块转动至处于与定位槽错开的状态时可被稳定固定,由此使侧板在箱体上的安装结构更稳定。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插接杆通过弹性结构定位于所述侧板内。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弹性结构实现插接杆在侧板内的定位,使插接杆不会从侧板内脱出;另一方面,通过弹性结构实现定位杆上的连接块在转动槽内的定位,使侧板的安装结构更稳定。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弹性结构包括环形板和拉伸弹簧,所述环形板固定连接于所述插接杆的侧壁上,所述侧板内形成有供所述环形板活动的滑移槽,所述拉伸弹簧的一端固定连接于所述滑移槽远离所述定位杆的侧壁,另一端抵接于所述环形板。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固定于插接杆侧壁上的环形板可在侧板内的滑移槽中滑移,配合实现插接杆的插接过程;环形板和滑移槽上对应连接的拉伸弹簧的弹力使定位杆不会轻易从转动槽内脱出,达到将连接块定位于转动槽内的目的,使侧板在箱体上的安装更稳定。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活动槽呈扇形。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限位板在呈扇形的活动槽内的活动范围限制连接块的转动范围,避免连接块随着定位杆过度转动,便于实现连接块与定位槽的错开和对应。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转动连接于侧板内的插接杆固定的定位杆通过配合部实现与固定板的连接,从而只需通过控制插接杆即可便捷实现侧板的安装和拆卸,操作更简便,使打开侧板进行稳压器内部的清理的操作更易于进行,由此可避免灰尘影响内部元器件的正常工作,保证输出电压的精度;

2.插接杆侧壁上的限位板在侧板内对应形成的活动槽内活动,配合插接杆的插接过程;另一方面,限位板的转动通过活动槽限位,从而当限位板分别抵接于活动槽的两侧壁时,连接块分别处于与定位槽对应或错开的状态,由此便于控制插接杆的转动范围,使操作更便捷;

3.固定于插接杆侧壁上的环形板可在侧板内的滑移槽中滑移,配合实现插接杆的插接过程;环形板和滑移槽上对应连接的拉伸弹簧的弹力使定位杆不会轻易从转动槽内脱出,达到将连接块定位于转动槽内的目的,使侧板在箱体上的安装更稳定。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施例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施例的插接杆与侧板以及定位杆与固定板配合结构的局部剖视示意图;

图3是本实施例的定位槽与转动槽连通的局部剖视示意图。

图4是凸显的本实施例的限位板与活动槽配合的局部剖视示意图。

附图标记:1、箱体;2、箱盖;3、侧板;31、滑移槽;4、固定板;5、固定装置;6、定位部;61、定位杆;62、插接杆;7、配合部;71、连接块;72、定位槽;73、转动槽;8、弹性结构;81、环形板;82、拉伸弹簧;9、限位结构;91、限位板;92、活动槽;93、第一磁铁;94、第二磁铁。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一种易于清理的稳压器,如图1所示,包括箱体1和箱盖2,箱盖2盖合于箱体1的上部,箱体1的侧壁上可拆卸安装有侧板3,通过将侧板3拆卸避免将箱盖2整体拆下即可便捷清理稳压器内部,从而避免稳压器长期运行积累灰尘影响稳压器的正常工作。

如图1、2所示,箱体1的内侧壁对应侧板3的一侧分别固定有四个相互连接的固定板4,固定板4与侧板3通过固定装置5固定;固定装置5包括定位部6和配合部7,定位部6包括定位杆61,定位杆61通过配合部7插接定位于固定板4内;定位杆61分别插接于上下两侧的固定板4的左右两端以及左右两侧的两个固定板4中部,实现侧板3的稳定安装。

如图2、3所示,配合部7包括连接块71和定位槽72,连接块71固定于定位杆61靠近固定板4一端的侧壁,定位槽72形成于固定板4上,连接块71可插接于定位槽72内实现定位杆61与固定板4的初步配合连接。

如图2、3所示,配合部7还包括转动槽73,转动槽73形成于定位槽72远离侧板3的一侧且与定位槽72连通,连接块71可从定位槽72内滑移至转动槽73并可在转动槽73内转动,由此当连接块71进入转动槽73并转动后可与定位槽72错开并抵接于转动槽73的侧壁上,实现定位杆61在固定板4内的定位,使定位杆61不会被轻易拔出。

如图2所示,定位部6还包括插接杆62,插接杆62与定位杆61固定连接且插接杆62插接并转动连接于侧板3的内部,插接杆62远离固定板4的一端穿设于侧板3,从而便于从侧板3外部控制插接杆62。

如图2所示,插接杆62通过弹性结构8定位于侧板3内。弹性结构8包括环形板81和拉伸弹簧82,环形板81固定连接于插接杆62的侧壁上且靠近定位杆61的一端,侧板3内形成有供环形板81活动的滑移槽31,使环形板81可配合定位杆61的移动而移动;拉伸弹簧82的一端固定连接于滑移槽31远离定位杆61的侧壁,另一端抵接于环形板81,通过拉伸弹簧82的弹力作用使定位杆61插接于转动槽73内的结构更稳定,同时也使环形板81的转动不受拉伸弹簧82的影响。

如图2、4所示,插接杆62的转动由限位结构9限位,从而使连接块71与定位槽72错开的过程更便于控制。

如图2、4所示,限位结构9包括限位板91和活动槽92,限位板91固定于插接杆62的侧壁上且远离定位杆61的一侧,呈扇形的活动槽92形成于侧板3内与限位板91对应处,限位板91可在活动槽92内活动配合插接杆62的插接过程,且限位板91可在活动槽92内转动并由活动槽92限位;通过限位板91在活动槽92内的活动范围限制连接块71的转动范围。

如图4所示,限位板91的侧壁上固定有第一磁铁93,活动槽92对应第一磁铁93的侧壁上固定有第二磁铁94,第一磁铁93与第二磁铁94相吸,从而定位连接块71位于转动槽73内与定位槽72错开的位置,使侧板3的固定结构更稳定。

本实施例的具体操作流程如下:

需要清洁稳压器内部时,首先用手握住插接杆62并转动,此时第一磁铁93与第二磁铁94分离,限位板91转动至抵接于活动槽92的另一侧,此时连接块71在转动槽73内转动至与定位槽72对应处;然后将插接杆62向远离箱体1的一侧拔出,连接块71沿定位槽72滑出,依次将插接杆62拔出即可将侧板3拆卸进行稳压器内部的清理工作。

重新安装侧板3时,握住插接杆62将连接块71对应定位槽72插入固定板4内,然后朝向靠近箱体1的一侧推动,连接块71沿着定位槽72进入转动槽73,然后转动插接杆62使第一磁铁93与第二磁铁94相吸,此时连接块71在转动槽73内转动与定位槽72错开,实现定位杆61在固定板4内的稳定固定,由此将侧板3固定。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实用新型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