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阻式触控板触控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422210阅读:19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电阻式触控板触控组件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阻式触控板触控组件,特别是涉及一种用以隔离使触控感应所需施力变小的电阻式触控板触控组件。
背景技术
触控面板(Touch pad)依其检测触控点的物理原理,一般常见的可分为电阻式、电容式几种。如图1所示,以电阻式的触控面板9而言,基本上是由上下两个相对的一薄膜91、一玻璃基板92及各形成于薄膜91及玻璃基板92相对表面上的透明电极911、921及设置在上、下透明电极911、921间的数个点间隔器(Dotspacer)93所构成。上、下透明电极911、921是具有导电特性的铟锡氧化物(IndiumTin Oxide),即一般所称的ITO。间隔器93是用来避免当薄膜91与玻璃基板92贴合时二者相接触的绝缘胶材,且各间隔器93彼此间相距一适当间距,因此,当使用者以触控笔(stylus)8按压上方的透明电极911后,上、下透明电极911、921才会彼此接触而相互导通产生作用。
间隔器93对于触控面板品质的影响有以下几个方面1.作用力从触控面板的结构来看,间隔器93是作为上下导电层中的绝缘阻隔,若间隔器93的膜太厚则易使使用者在书写时,需施加较大的作用力使上、下透明电极911、921彼此接触而才有感应,因此间隔器93的膜厚与作用力的关系在设计上应予以考虑。
2.线性度除了上、下透明电极911、921的电阻值均匀度外,间隔器93的均匀度也是影响触控面板的一重要因素。当触控笔8划过时,其行走的路径若是为均匀大小一致的间隔器93所支撑,则其上、下透明电极911、921接触瞬间所传导出的电场分压值将会相对稳定,如此才会有较佳的线性度。反之,若间隔器93大小不一,则其传导的电场分压值将会比较不稳定,线性度也会受到影响,易造成在感应时的误判。
3.透光率触控面板是组装于LCD荧屏或一般显示器上,因此若是触控面板所能达到的透光率越高,则对于使用者来说,才具备较佳的视觉效果,因此,间隔器93的密度不能太高以避免透光率变差。
目前的间隔器93排列方式,如图2所示,一般为矩阵式排列方式,也即在各间隔器93相邻一固定距离重复排列,即分别在互相垂直的行、列上以间距a、b重复排列而成,常见的方式为a=b,即正方形的排列方式。此外,如图3所示,也有上、下透明电极911、921皆形成有间隔器93在其表面,而此种排列方式,仍为以矩形排列为基础,以维持间隔器93在分布上的密度均匀一致。
然而,如图1、2所示,当自施力点912向下施力,使得上透明电极911自该点向下陷落在间隔器93所构成的矩形之中的感应位置922时,则一个有效施力点912的最邻近间隔器93数目为四。如图3所示,上、下透明电极911、921皆形成有间隔器93在其表面的排列方式也为矩形方式的排列。上述二种方式在使用上,以图1为例,由于其感应位置922皆为落在矩形内部,感应位置922的最邻近间隔器93数目为四,所以上述的两种方式的施力皆需要抵抗上述四个间隔器93的接触力,才得以使触控面板上、下透明电极911、921感应导通,十分费力。
实用新型内容因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以减小感应所需施力大小的点间隔器排列方式制成的触控板触控组件。
本实用新型主要是借由将点间隔器的配置,使其最邻近的三个点所形成的三角形,其内角值定在45°≤内角≤72°,借此排列可使触控板的驱动力达到下降且均匀的特性,以使本实用新型具有降低驱动力及提高反应时间的功效,又当内角均为60°时,则形成一正三角形,因正三角形具有等边特性,所以驱动力最为均匀,所以为本实用新型的最佳配置方式。
本实用新型的锐角三角形,其内角以不大于等于72°且不小于等于45°为特征,其具有使触控板的感测精准度获得提升的功效,借由本实用新型将点间隔器以锐角三角形的方式配置,可使其第二导体单元的变形体积变小,进而达到操作时所需施加的作用力变小,且当第二导体单元的局部接触面积变小后,其所接触面积内的电压差异ΔV也会变小,所以可达感测精准度提升的特性。
正五边形为一于二维空间中最不具对称性且无法周期性排列的单位形状,而将360°分为5等份,即360°/5=72°,因此本实用新型的最大内角定为72°,又该正五边形的内角最小为45°,所以本实用新型的最小内角定为45°,又当内角为60°时,则形成正三角形,因正角形具有等比例对称的特性,且可重复均匀的重复排列,因此为本实用新型的最佳实施例。
又本实用新型将内角定于45°≤内角≤72°,其另一理由是考虑边长差异过大会降低驱动力或驱动力不均匀的问题,当有一内角大于72°时,最小边长与最大边长的差异较大,因此容易产生局部区域有较大驱动力,而也会形成有较小驱动力的区域,对整体而言,驱动力差异分布将扩大。
为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结构特点和效果,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的描述。


图1是一示意图,说明一现有触控笔接触一现有触控面板。
图2是一示意图,说明该现有触控面板的间隔器排列方式。
图3是一示意图,说明该现有触控面板的间隔器的另一排列方式。
图4是一立体分解图,说明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电阻式触控板触控组件。
图5是一示意图,说明该较佳实施例的间隔器的排列方式。
图6是一示意图,说明说明一现有触控笔接触本实用新型电阻式触控板触控组件。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电阻式触控板触控组件包括一第一导体单元1、一第二导体单元2及位在第一导体单元及第二导体单元之间的数个点间隔器3;其中,该第一导体单元1具有一第一基板11及一形成于第一基板11表面的第一透明电极层12;该第二导体单元2与第一导电单元1相间隔,其具有一第二基板21及一形成于第二基板21表面的第二透明电极层22,并该第二透明电极层22是朝向该第一透明电极层12而设置。在本较佳实施例中,第一基板11的材质为一玻璃基板,第二基板21主要是由一聚对苯二甲酸二乙酯(PET)层所构成的透明薄膜。
第一透明电极层12及第二透明电极层22是指铟锡氧化物(ITO)镀膜,是以诸如蒸镀(evaporation)、溅镀(sputtering)等物理气相沉积方式将第一透明电极层12及第二透明电极层22分别形成在第一基板11顶面上,而第二基板21也可以采上述蒸镀或溅镀方式来将第二透明电极层22设置于其底面21上。
数个点间隔器3设置于第一透明电极层11上。由前面的介绍可知,点间隔器3是用来避免第一导体单元1及第二导体单元2相接合后,避免触控板于作动时二者相接触的可能性。为使驱动力均匀分布,点间隔器3应以规则性周期性排列为佳,另一方面,为了避免以往触控点易于误判的问题,所以应缩小点间隔器3彼此间的间距,也就是增加单位面积中点间隔器3的数目,才能够确保在一定的压力程度下,第一透明电极层12及第二透明电极层22可相互接触,但若点间隔器3的数目太多,则又会影响透明度,降低观看的清晰度,由实作及实验得知,点间隔器3彼此应相间隔0.3~0.8mm之间。
此外,目前一般电阻式触控面板的点间隔器3植入技术可分为两个系统。在此说明如下一种是以所谓的网版印刷技术来进行,也就是先以电铸(electron-forming)、或是激光钻孔(laser micro-machining)方式在一铜板(图未示)上成形许多小孔,其直径大小约在40μm至50μm之间,接着再将玻璃基板1置入一网印机中,并以此铜板作为网版进行网版印刷,使得胶材流经铜板上的小孔后在第一透明电极层12上形成数个点间隔器3,最后再经由紫外线烘烤,使其固化成型。而构成点间隔器3的胶材是由丙烯酸胺基甲酸酯(urethaneacrylate)、丙烯酸聚酯(polyester acrylate),以及二氧化硅等材质所构成的混合物。
另一种方法则是以曝光显影的方式,其是在玻璃基板1上先沉积一层胶材后,再以一光罩(图未示)来以曝光显影方式来蚀去多余部分,剩下的部分即为点间隔器3。
如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电阻式触控板触控组件,是使第一透明电极层12上形成的每一个点间隔器3周期排列,且每一点间隔器3与其相邻的点间隔器3的距离相同,且每三个点间隔器3成为一锐角三角形31方式排列,在本较佳实施例中,锐角三角形31为一等边三角形,其任一内角为60度。另外,每一点间隔器3皆有六个与的相邻的点间隔器3,所以由该点间隔器3构成的一六边形32周期地排列。
如图4、5、6所示,当使用触控笔4自第一导电单元1的施力点211向下施力时,使得第二透明电极层22自施力点211向下陷落在点间隔器3所构成的锐角三角形31之内的感应位置121,由于其感应位置皆为落在锐角三角形31之内,则一个有效施力点211的最邻近点间隔器3数目为三,所以施力只需要抵抗上述三个点间隔器93的接触力得以使触控面板感应。此外,锐角三角形31的接触面积相较于传统的矩形排列方式的接触面积较小,所以其可感测的精确度提高。
特别说明的是,在设计上,以例如正五边形为最不具对称性的排列方式,正五边形的每一内角为72度,且由于以往的排列法的直角三角形,其扣除其直角则任一内角为45度,推论出本较佳实施例的任三个相邻的点间隔器93,除上述锐角三角形31的任一内角为60度的例子,任一内角介于45度到72度之间均为适用本排列方式的实施样态。
相较于以往点间隔器其感应位置皆为落在矩形内部,感应位置的最邻近点间隔器数目为四,所以需要抵抗四个点间隔器的接触力,才得以使第一透明电极层12及第二透明电极层22感应导通,十分费力,本实用新型的电阻式触控板触控组件在点间隔器3的排列方式上采取以任三个最邻近的点间隔器3以锐角三角形31周期地排列,使得施力时只需要抵抗三个点间隔器93的接触力以使触控面板感应,较为省力。且由于锐角三角形31的接触面积相较于传统的矩形排列方式的接触面积较小,所以其可感测的精确度提高。
权利要求1.一种电阻式触控板触控组件,包含一第一导体单元、一与该第一导电单元相间隔的第二导体单元,及数个相互散布地排列在该第一透明电极层及该第二透明电极层两者其中的一表面的点间隔器,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导体单元具有一第一基板及一形成于该第一基板表面的第一透明电极层;该第二导体单元具有一第二基板及一形成于该第二基板表面的第二透明电极层,该第二透明电极层朝向该第一透明电极层;该点间隔器的最相邻三者形成一锐角三角形。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阻式触控板触控组件,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基板为玻璃材质,该第二基板为一由聚对苯二甲酸二乙酯材质制成的透明薄膜,及该第一透明电极层及该第二透明电极层为铟锡氧化物制成。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阻式触控板触控组件,其特征在于该点间隔器的最相邻三者所构成的锐角三角形为一等边三角形。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阻式触控板触控组件,其特征在于该点间隔器的最相邻三者所构成的锐角三角形的任一内角不大于72度且不小于45度。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阻式触控板触控组件,其特征在于该点间隔器是以网版印刷方式形成在该第一透明电极层上。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阻式触控板触控组件,其特征在于该点间隔器是以曝光显影方式形成在该第一透明电极层上。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有关一种电阻式触控板触控组件,包含一第一导体单元、一第二导体单元,及位在该第一导体单元及该第二导体单元之间的数个间隔器,第一导体单元具有一第一基板及一形成于该第一基板表面的第一透明电极层,第二导体单元具有一第二基板及一形成于该第二基板表面的第二透明电极层,该第二透明电极层朝向该第一透明电极层,其特点是各间隔器相互散布地排列在该第一透明电极层及该第二透明电极层两者其中的一表面,该间隔器的最相邻三者呈一锐角三角形,借此排列方式使触控时的感应所需施力减小。
文档编号G06F3/03GK2671015SQ200320131910
公开日2005年1月12日 申请日期2003年12月30日 优先权日2003年12月30日
发明者王仁君, 李昭松, 李联鑫, 黄俊翔, 林佑邦 申请人:仁宝电脑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时纬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