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热模块及其散热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397320阅读:15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散热模块及其散热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散热模块及其散热结构,特别涉及一种用于提高平均热对流系数、提高散热能力的具有扰动部件的散热结构。
背景技术
随着电脑前端总线的速度日益增快(例如由早期的333MHz到400MHz、由400MHz到533MHz、再由533MHz到800MHz等),目前笔记型电脑的主板结构已将所有的系统功能均集中在同一块主板之上,并且为了应对移动化(Mobile)的市场需求,在笔记型电脑的机壳内部已无法另外再预留出足够的自然对流空间,因而对于高频部分的相关装置的散热技术来说已面临重大的设计瓶颈,并且强制对流的散热方式已成为目前笔记型电脑的散热机制。
图1是表示根据现有技术的散热单元G的透视图,图2A是表示根据图1中的散热单元G的单一散热片U1的透视图,图2B是表示沿着图2A中的线段i-i对于散热片U1所截取的剖面图。
由图1可知,散热单元G是由多个散热片U1、U2平行排列而成。散热单元G的散热片U1、U2多半采用金属板片(例如铝、铜等)所制成的具有U型断面的结构(如图2A、2B所示),并且通过多个散热片U1、U2排列叠置的阵列结构体对于一特定热源(例如CPU)进行吸热。
一般而言,各散热片U1、U2采用具有相同结构的矩形板片形成,并且于相互叠置的散热片U1、U2之间形成多个通道u100。当空气经由多个散热片U1、U2之间的多个通道u100时,空气于通道u100内的流速分布呈现出抛物线流(poiseuille flow)的状态(以层流(laminar flow)为例子,呈现于散热片U1的一侧),并且在特定的流速分布下会产生特定的噪音频谱。然而,当想要提高散热效能时,则必须通过高功率的风扇或增加风扇数量以增加风量(风速),但却因此达到更高的噪音频谱。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散热模块及其散热结构,特别是通过改变散热片的边界层的设计的方式来改善噪音与散热上的问题。
本发明的散热结构由多个第一散热片与多个第一扰动部件所构成。各第一散热片具有一第一基准面、一第一参考面,相对于第一基准面与第一参考面之间具有一第一初始厚度。多个第一扰动部件以一体成型方式(浮花压制法)而形成于第一散热片之上,各第一扰动部件具有一第一扰动面与一第二扰动面,并且第一扰动面连接于第一基准面,第二扰动面连接于第一参考面,相对于第一扰动面与第二扰动面之间具有一第一延伸厚度,第一延伸厚度实质上等于第一初始厚度。当气体流流经各第一散热片所形成的中间流道时,气体流可在各第一散热片上的多个扰动部件的作用下,气体流的前缘的流动距离或时间可被提升,亦即,改变了散热片的边界层,如此便可达到增加平均热对流系数、提高散热能力的目的。
另外,本发明的散热模块包括了上述的散热结构与一风扇结构。散热结构直接设置于热源之上,而风扇结构设置于散热结构之上。在风扇结构的持续地运转作用下,气体流经由各第一散热片之间的多个中间流道而贯穿了本发明的散热结构。如此一来,在各第一散热片的多个扰动部件的作用下,气体流的前缘的流动距离或时间可被有效地提升,并且藉此以增加平均热对流系数、提高散热能力的目的。
为了让本发明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一优选实施例,并配合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图1是表示根据现有技术的散热单元G的透视示意图,散热单元G是由多个散热片U1、U2所排列并置而成;图2A是表示根据图1中的散热单元G的单一散热片U1的透视图;图2B是表示沿着图2A中的线段i-i对于散热片U1所截取的剖面图;图3是表示根据本发明散热结构F的透视示意图,散热结构F是由多个第一散热片1与多个第二散热片2所排列并置而成;图4是表示根据图3中的散热结构F的单一第一散热片1的透视图;图5A是表示沿着图4中的线段a-a对于第一散热片1所截取的剖面图;
图5B是表示沿着图4中的线段b-b对于第一散热片1所截取的剖面图;图5C是表示沿着图4中的线段c-c对于第一散热片1所截取的剖面图;图6A是表示根据本发明散热结构F中的第一散热片1与第二散热片2处于相互分离状态下的透视图;图6B是表示根据本发明散热结构F中的第一散热片1与第二散热片2处于结合状态下的透视图;图7A是表示沿着图6B中的平面Z0对于相互叠置第一散热片1与第二散热片2所截取的剖面图,此时一气体流S是以相对于第一散热片1、第二散热片2的一初始时间t0位置通过了第一散热片1与第二散热片2之间的中间流道P;为例子图7B是表示沿着图6B中的平面Z1对于相互叠置第一散热片1与第二散热片2所截取的剖面图,此时气体流S是以同时相对于第一散热片1的第一扰动部件13、第二散热片2的第三扰动部件23的一第一时间t1位置通过了第一散热片1与第二散热片2之间的中间流道P;图7C是表示沿着图6B中的平面Z2对于相互叠置第一散热片1与第二散热片2所截取的剖面图,此时气体流S是以同时相对于第一散热片1的第一扰动部件13、第二散热片2的第三扰动部件23的一第二时间t2位置通过了第一散热片1与第二散热片2之间的中间流道P;图7D是表示沿着图6B中的平面Z3对于相互叠置第一散热片1与第二散热片2所截取的剖面图,此时气体流S是以同时相对于第一散热片1的第一扰动部件13、第二散热片2的第三扰动部件23的一第三时间t3位置通过了第一散热片1与第二散热片2之间的中间流道P;以及图8是表示根据本发明的散热模块M应用以对于一热源H进行散热的示意透视图,其中,散热模块M包括了一散热结构F与一风扇结构K。
附图标记说明1~第一散热片11~第一基准面12~第一参考面13、13′~第一、二扰动面131、132~第一、二扰动面131′、132′~第三、四扰动面
2~第二散热片21~第二基准面22~第二参考面23、23′~第三、四扰动部件a-a、b-b、c-c~线段F~散热结构G~散热单元H~热源i-i~线段i1~第一延伸厚度i2~第二延伸厚度L0~初始流阻L1、L2、L3~第一、二、三流阻M~散热模块m1、m2~第一、二扰动长度n1、n2~第一、二轴线方向N1~第一纵长方向P~中间流道Q~主板r1、r2~第一、二初始厚度S~气流体t0、t1、t2、t3~时间U1、U2~散热片u100~通道W1~第一流道长度Z0、Z1、Z2、Z3、Z4~平面α~夹角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散热结构F是可以应用在对于一特定热源的散热,或是可搭配风扇以同时进行散热的装置之中。
于图8及其相关说明中将针对本发明的散热模块M的应用例提出说明,此散热模块M是以对于一主板Q上的一热源H(例如CPU、晶片等)进行相关的散热。
本发明的组成构件请参阅图3,图3是表示根据本发明散热结构F的透视示意图。
本发明的散热结构F是由多个第一散热片1、多个第二散热片2、多个第一扰动部件13、多个第二扰动部件13′(可参阅图6A、6B,但于图3中仅呈现出第一散热片1之上的单一第一扰动部件13、单一第二扰动部件13′)等所构成。
各第一散热片1、各第二散热片2实质上是一矩型板状结构,并且通过多个第一散热片1与多个第二散热片2之间的并列而形成了一叠层结构,同时于相互邻接的第一散热片1与第二散热片2之间形成一中间流道P,外界所形成的气体流S是可经由各中间流道P而通过散热结构F。
第一扰动部件13、第二扰动部件13′设置于第一散热片1之上。于本实施例中的第一扰动部件13与第二扰动部件13′可采用一体成型方式(例如浮花压制法(embossing))而形成于第一散热片1之上,亦即,第一扰动部件13与第二扰动部件13′是可经由延伸方式而直接形成于第一散热片1之上。
于本实施例中,第一散热片1与第二散热片2具有完全相同的几何结构,并且第一散热片1、第二散热片2是由金属板片(例如铝、铅等)所制成。
以下配合图4以对于第一散热片1的结构提出说明。
第一散热片1实质上是为一矩形板状结构,于其两侧是具有一第一基准面11、一第一参考面12、第一扰动部件13与第二扰动部件13′是以局部方式同时形成于第一基准面11、第一参考面12之上。相对于第一基准面11与第一参考面12之间具有一第一初始厚度r1,此第一初始厚度r1即为第一散热片1于进行初步成型时的原始板片厚度,并且于第一散热片1之上具有一第一流道长度W1,此第一流道长度W1是沿着一第一纵长方向N1延伸。
在浮花压制法等延伸方式作用下,第一扰动部件13与第二扰动部件13′局部地由第一基准面11朝向于第一参考面12进行压制延伸成为具有近似矩型状的结构,并且于第一基准面11、第一参考面12之上的第一扰动部件13与第二扰动部件13′的两轴线(n1、n2)间呈现出相互间隔且近似V型状的排列。
就第一扰动部件13而言,第一扰动部件13的一侧边上具有一第一扰动长度m1,第一扰动长度m1沿着一第一轴线方向n1延伸,此第一轴线方向n1不平行于第一纵长方向N1。就第二扰动部件13′而言,第二扰动部件13′的一侧边上具有一第二扰动长度m2,第二扰动长度m2沿着一第二轴线方向n2延伸,第二轴线方向n2不平行于第一纵长方向N1。由图4之中第一扰动部件13与第二扰动部件13′之间的几何位置关系可看出,第一扰动部件13的第一轴线方向n1的延伸方向与第二扰动部件13′的第二轴线方向n2之间具有一夹角α。
请同时参阅图5A、5B、5C。
图5A表示沿着图4中的线段a-a对于第一散热片1所截取的剖面图,图5B表示沿着图4中的线段b-b对于第一散热片1所截取的剖面图,图5C表示沿着图4中的线段c-c对于第一散热片1所截取的剖面图。由图5A可知,第一初始厚度r1是相对于第一基准面11与第一参考面12之间的板片厚度。
如图5B所示,于第一扰动部件13的两侧分别具有一第一扰动面131与一第二扰动面132,其中,第一扰动面132延伸且连接于第一基准面11,第二扰动面132延伸且连接于第一参考面12,并且在相对于第一扰动面131与第二扰动面132之间具有一第一延伸厚度i1,此第一延伸厚度i1实质上等于第一初始厚度r1,亦即,在浮花压制法的延伸成型作用下,第一扰动部件13所具有的断面厚度仍等于第一散热片1的第一初始厚度r1。
同理可知,于图5C所示的第二扰动部件13′的两侧分别具有一第三扰动面131′与一第四扰动面132′,其中,第三扰动面131′延伸且连接于第一基准面11,第四扰动面132′延伸且连接于第二参考面12,并且相对于第三扰动面131′与第四扰动面132′之间具有一第二延伸厚度i2,此第二延伸厚度i2实质上相等于第二初始厚度r1,亦即,在浮花压制法的延伸成型作用下,第二扰动部件13′所具有的断面厚度仍等于第一散热片1的第一初始厚度r1。
以下将配合图6A、6B及图7A、7B、7C、7D以说明本发明的散热结构F中的任意两散热片(以第一散热片1、第二散热片2为例子)之间的几何结构关系及其尺寸的变化。
请参阅图6A、6B。
图6A、6B分别表示根据本发明散热结构F中的第一散热片1与第二散热片2处于相互分离、相互结合状态下的透视图。由于本实施例中的第一散热片1与第二散热片2具有相同的结构,于此仅对于第二散热片2的结构上所对应的符号进行说明。
由图6A中可知,第二散热片2的两侧具有一第二基准面21、一第二参考面22,并且一第三扰动部件23、一第四扰动部件23′是一体成型于第二基准面21、第二参考面22之上。相对于第二散热片2的第二基准面21与第二参考面22之间具有一第二初始厚度r2,此第二初始厚度r2相等于第一散热片1的第一初始厚度r1度。
如图6B所示,当第一散热片1与第二散热片2之间处于相互进行叠置之后,于第一散热片1的第一基准面11与第二散热片2的第二参考面22之间便会形成了一狭长状中间流道P,藉此中间流道P成为通过外界的气体流S的通道。
请同时参阅图6B、7A。
图7A表示沿着图6B中的平面Z0对于相互叠置第一散热片1与第二散热片2所截取的剖面图。由图7A中可看出,平面Z0所在位置并未对于第一散热片1的第一扰动部件13、第二扰动部件13′及/或第二散热片2的第三扰动部件23、第四扰动部件23′的所在位置进行切割。由第一散热片1的断面上可看出在第一基准面11与第一参考面12之间具有均匀的第一初始厚度r1,以及由第二散热片2的断面上可看出在第二基准面21与第二参考面22之间具有均匀的第二初始厚度r2。
请同时参阅图6B、7B及图7C。
图7B表示沿着图6B中的平面Z1对于相互叠置第一散热片1与第二散热片2所截取的剖面图。图7C表示沿着图6B中的平面Z2对于相互叠置第一散热片1与第二散热片2所截取的剖面图。于图7B、7C中,平面Z1、Z2所在位置分别地同时对于第一散热片1的第一扰动部件13及第二散热片2的第三扰动部件23的所在位置进行切割。
由图7B、7C可看出,于第一散热片1的第一扰动部件13上的两侧分别具有第一扰动面131与第二扰动面132,并且由第一散热片1的第一扰动部件13的断面上可清楚看出在相对于第一扰动面131与第二扰动面132之间具有第一延伸厚度i1;另外,于第二散热片2的第三扰动部件23上的两侧分别具有第一扰动面231与第二扰动面232,并且由第二散热片2的第三扰动部件23的断面上可清楚看出在相对于第一扰动面231与第二扰动面232之间具有第一延伸厚度i1′。于本实施例中,第一散热片1的第一扰动部件13的第一延伸厚度i1等于第二散热片2的第三扰动部件23的第一延伸厚度i1′。
请同时参阅图6B、7D。
图7D表示沿着图6B中的平面Z3对于相互叠置第一散热片1与第二散热片2所截取的剖面图。于图7D中,平面Z3所在位置同时对于第一散热片1的第二扰动部件13′及第二散热片2的第四扰动部件23′的所在位置进行切割。
由图7D可看出,于第一散热片1的第二扰动部件13′上的两侧分别具有第三扰动面131′、第四扰动面132′,并且由第一散热片1的第二扰动部件13′的断面上可清楚看出在相对于第三扰动面131′有第四扰动面132′之间具有第二延伸厚度i2;另外,于第二散热片2的第四扰动部件23′上的两侧分别具有第三扰动面231′、第四扰动面232′,并且由第二散热片2的第四扰动部件23′的断面上可清楚看出在相对于第三扰动面231′与第四扰动面232′之间具有第二伸厚度i2′。于本实施例中,第一散热片1的第二扰动部件13′的第二延伸厚度i2等于第二散热片2的第四扰动部件23′的第二延伸厚度i2′。
因此,基于上述的图7A、7B、7C、7D中的剖面结构可知,在浮花压制法的作用下,各扰动部件(第一扰动部件13、第二扰动部件13′、第三扰动部件23、第四扰动部件23′)是仅为形成于第一散热片1、第二散热片2之上的多个浮凸面,于整体上的厚度除了保持均匀不变之外,并且于图7A中的第一散热片1与第二散热片2之间的中间流道P的有效流道面积(由平面Z1所截取)、于图7B中的第一散热片1与第二散热片2之间的中间流道P的有效流道面积(由平面Z2所截取)、于图7C中的第一散热片1与第二散热片2之间的中间流道P的有效流道面积(由平面Z3所截取)、于图7D中的第一散热片1与第二散热片2之间的中间流道P的有效流道面积(由平面Z4所截取)等均具有相同的数值,亦即,于第一散热片1与第二散热片2之间的中间流道P于任何位置的剖面下均具有单一的有效流道面积。
再者,虽然通过浮花压制法于第一散热片1、第二散热片2之上形成了各扰动部件(第一扰动部件13、第二扰动部件13′、第三扰动部件23、第四扰动部件23′),这些多个浮凸面并不会改变了第一散热片1或第二散热片2的两侧的面积大小,亦即,于第一散热片1或第二散热片2进行延伸之前、后均具有相同的外部总表面积。
以第一散热片1为例子,第一散热片1的第一基准面11上的外部总表面积(连同第一扰动部件13的第一扰动面131及其四周围的延伸面)等同于第一散热片1的第一参考面12上的外部总表面积(连同第一扰动部件13的第二扰动面132及其四周围的延伸面)。
中间流道P的几何结构与气体流S之间的物理状态分析以下将再配合图6B且依序由图7A、7B、7C、7D以分别说明气体流S于不同时间t0、t1、t2、t3下通过了第一散热片1与第二散热片2之间的中间流道P的物理状态进行分析。
如图7A所示,气体流S是以相对于第一散热片1、第二散热片2的一初始时间t0位置通过了中间流道P。当气体流S于初始时间t0(平面Z0)通过了中间流道P时,第一散热片1、第二散热片2的结构体会共同对于此瞬间位置上的气体流S造成了一初始流阻(initial head loss)L0。
如图7B所示,当气体流S通过了初始时间t0之后,气体流S是以同时相对于第一散热片1的第一扰动部件13、第二散热片2的第三扰动部件23的一第一时间t1位置通过了第一散热片1与第二散热片2之间的中间流道P。当气体流S于第一时间t1(平面Z1)通过了中间流道P时,第一散热片1/第一散热片1的第一扰动部件13、第二散热片2/第二散热片2的第三扰动部件23的结构体系会共同对于此瞬间位置上的气体流S造成了一第一流阻(first head loss)L1。
于图7C中,当气体流S通过了初始时间t1之后,气体流S是以同时相对于第一散热片1的第一扰动部件13、第二散热片2的第三扰动部件23的一第二时间t2位置通过了第一散热片1与第二散热片2之间的中间流道P。当气体流S于第二时间t2(平面Z2)通过了中间流道P时,第一散热片1/第一散热片1的第一扰动部件13、第二散热片2/第二散热片2的第三扰动部件23的结构体系会共同对于此瞬间位置上的气体流S造成了一第二流阻(second head loss)L2。
于图7D所示,当气体流S通过了初始时间t2之后,气体流S是以同时相对于第一散热片1的第二扰动部件13′、第二散热片2的第四扰动部件23′的一第三时间t3位置通过了第一散热片1与第二散热片2之间的中间流道P。因此,当气体流S于第三时间t3(平面Z3)通过了中间流道P时,第一散热片1/第一散热片1的第一扰动部件13′、第二散热片2/第二散热片2的第四扰动部件23′的结构体系会共同对于此瞬间位置上的气体流S造成了一第三流阻(third head loss)L3。
基于上述的图7A、7B、7C、7D所分别所提出的时间t0、t1、t2、t3下的计量可知,虽于各扰动部件(第一扰动部件13、第二扰动部件13′、第三扰动部件23、第四扰动部件23′与原来的平面(第一散热片1的两侧的第一基准面11/第一参考面12与第二散热片2的两侧的第二基准面21/第二参考面22)之间存在有既定的凸出距离(于图7B、7C、7D图中所示的距离gl)或凹陷距离(于图7B、7C、7D中所示的距离g2),并且各扰动部件(第一扰动部件13、第二扰动部件13′、第三扰动部件23、第四扰动部件23′)会与中间流道P内所流经的空气相互接触,但由于第一散热片1与第二散热片2之间的中间流道P于任何位置的剖面下均具有单一的有效流道面积,于初始时间t0的初始流阻L0、第一时间t1的第一流阻L1、第二时间t2的第二流阻L2、第三时间t3的第三流阻L3等均有几近相同的数值。
由此可知,在上述实施例中的第一散热片1、第二散热片2的各扰动部件(第一扰动部件13、第二扰动部件13′、第三扰动部件23、第四扰动部件23′)的作用下,无论是处于层流(laminar flow)或紊流(turbulent flow)之下的流场,气体流S均是以不等流速的状态通过了中间流道P,如此可以得到较为宽频分布(hay-stack)的噪音,藉此使得声音品质可以有效的提升。
值得注意的是,于本实施例中以近似V字型排列方式将第一扰动部件13、第二扰动部件13′设置于第一散热片1之上、近似V字型排列方式将第三扰动部件23、第四扰动部件23′设置于第二散热片2之上,并且扰动部件的长度(第一扰动长度ml、第二扰动长度m2)是可根据实际需求而有不同长度的变化。在此V字型排列方式的作用下,除了可以提高于气流体S的前缘(leading edge)的流动距离或时间之外,同时亦可提高平均热对流系数(Hm,Average convention co-efficiency),如此便可以有效地增加散热结构F的散热能力。
此外,当第一散热片1、第二散热片2间的中间流道P的流道长度(第一流道长度W1)较短时,则可以各扰动部件(第一扰动部件13、第二扰动部件13′、第三扰动部件23、第四扰动部件23′)之一者是以近似平行四边形来进行成型,亦即,于扰动部件上的凸面(例如第一扰动部件13的第二扰动面132等)以一倾斜面(未图示)来完成型。当第一散热片1、第二散热片2间的中间流道P的流道长度(第一流道长度W1)过短时,则扰动部件上的凸面(例如第一扰动部件13的第二扰动面132等)则可以一正方面(未图示)来成型。再者,当第一散热片1、第二散热片2间的中间流道P的流道长度(第一流道长度W1)较长时,则可增加扰动部件的数量,例如于散热片上形成了以近似W型状排列的至少三个扰动部件来进行设计,或是以不规则的方式进行多个扰动部件的排列。
另一值得注意的是,虽于本实施例中所提出的第一散热片1与第二散热片2是具有完全相同的几何结构,亦即,于第一散热片1之上所形成的各扰动部件(第一扰动部件13、第二扰动部件13′)是完全对称于第二散热片2之上所形成的各扰动部件(第三扰动部件23、第四扰动部件23′),然其并非用以限制本发明。亦即,于第一散热片1之上所形成的各扰动部件(第一扰动部件13、第二扰动部件13′)可以采不对称于第二散热片2之上所形成的各扰动部件(第三扰动部件23、第四扰动部件23′)的方式进行设置。简而言之,在本发明所提出的任意相邻接的两散热片作用下,流经中间流道P的气体流S可在各扰动部件的作用下而可于不同的时间位置达到均匀的流阻(head loss)。
本发明的应用例请参阅图8,图8是表示根据本发明的散热模块M应用以对于一热源H进行散热的示意透视图。
由图中可看出,散热模块M包括了上述的散热结构F与一风扇结构K,其中,散热结构F是直接设置于热源H之上,而风扇结构K设置于散热结构F之上。
在风扇结构K的持续地运转作用下,气体流S是经由多个第一散热片1与多个第二散热片2之间的多个中间流道P而贯穿了本发明的散热结构F。如此一来,在各第一散热片1、第二散热片2之上的多个扰动部件的作用下,气体流S的前缘的流动距离或时间是可被有效地提升,并且藉此以增加平均热对流系数、提高散热能力的目的。
虽然本发明已以优选实施例公开如上,然其并非用以限制本发明,任何熟悉该项技术者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当可做更动与润饰,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当以所附权利要求书所界定的范围为准。
权利要求
1.一种散热结构,包括至少一散热片,所述的散热片具有一基准面与一参考面,相对于所述的基准面与所述的参考面之间具有一初始厚度;以及至少一扰动部件,设置于所述的散热片之上,所述的扰动部件具有一第一扰动面与一第二扰动面,所述的第一扰动面连接于所述的基准面,所述的第二扰动面连接于所述的参考面,相对于所述的第一扰动面与所述的第二扰动面之间具有一延伸厚度,所述的延伸厚度等于所述的初始厚度。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结构,其中,所述的散热片为具有一流道长度的构件,所述的流道长度沿着一纵长方向延伸,并且所述的扰动部件为具有一扰动长度的构件,所述的扰动长度是沿着一方向延伸,其中,所述的方向不平行于所述的纵长方向。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结构,其中,所述的扰动部件与该散热片一体成型。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结构,其中,所述的扰动部件是以浮花压制法形成于所述的散热片之上。
5.一种散热结构,包括至少一散热片,所述的散热片具有一基准面、一参考面,相对于所述的基准面与所述的参考面之间具有一初始厚度;至少一第一扰动部件,设置于所述的散热片之上,各所述的第一扰动部件具有一第一扰动面与一第二扰动面,所述的第一扰动面连接于所述的基准面,所述的第二扰动面连接于所述的参考面,相对于所述的第一扰动面与所述的第二扰动面之间具有一第一延伸厚度,所述的第一延伸厚度等于所述的初始厚度;以及至少一第二扰动部件,设置于所述的散热片之上,各所述的第二扰动部件具有一第三扰动面与一第四扰动面,所述的第三扰动面连接于所述的基准面,所述的第四扰动面连接于所述的参考面,相对于所述的第三扰动面与所述的第四扰动面之间具有一第二延伸厚度,所述的第二延伸厚度等于所述的初始厚度。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散热结构,其中,所述的散热片为具有一流道长度的构件,所述的流道长度是沿着一纵长方向延伸,并且所述的第一扰动部件具有一第一扰动长度的构件,所述的第一扰动长度是沿着一第一轴线方向延伸,并且所述的第二扰动部件为具有一第二扰动长度的构件,所述的第二扰动长度沿着一第二轴线方向延伸,其中,所述的第一轴线方向或所述的第二轴线方向不平行于所述的纵长方向。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散热结构,其中,所述的第一轴线方向与所述的第二轴线方向之间具有一夹角。
8.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散热结构,其中,所述的第一扰动部件与所述的第二扰动部件之间是以近似V型状排列方式形成于所述的第一散热片之上。
9.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散热结构,其中,所述的第一扰动部件与所述的散热片是一体成型。
10.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散热结构,其中,所述的第二扰动部件与所述的散热片是一体成型。
11.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散热结构,其中,所述的第一扰动部件以浮花压制法形成于所述的散热片之上。
12.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散热结构,其中,所述的第二扰动部件以浮花压制法形成于所述的散热片之上。
13.一种散热结构,适用于对至少一气体流进行引导,所述的散热结构包括多个第一散热片,各第一散热片具有一第一基准面、一第一参考面及多个第一扰动部件,所述的第一扰动部件设置于所述的第一基准面、所述的第一参考面之上;以及多个第二散热片,各第二散热片具有一第二基准面、一第二参考面及多个第三扰动部件,所述的第三扰动部件设置于所述的第二基准面、所述的第二参考面之上,所述的第二散热片以其所述的第二基准面相对于所述的第一散热片的所述的第一参考面且相间隔于所述的第一散热片而共同形成了一中间流道,当所述的气体流于相对于所述的第一散热片的所述的第一扰动部件及/或所述的第二散热片的所述的第三扰动部件的一第一时间流经所述的中间流道时具有一第一流阻,当所述的气体流于相对于所述的第一散热片的所述的第一扰动部件及/或所述的第二散热片的所述的第三扰动部件的一第二时间流经所述的中间流道时具有一第二流阻,所述的第一时间不同于所述的第二时间,所述的第一流阻与所述的第二流阻相同。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散热结构,其中,相对于所述的第一基准面与所述的第一参考面之间具有一第一初始厚度,并且所述的第一散热片的所述的第一扰动部件具有一第一延伸厚度,所述的第一初始厚度等于所述的第一散热片的所述的第一延伸厚度。
15.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散热结构,其中,相对于所述的第二基准面与所述的第二参考面之间具有一第二初始厚度,并且所述的第二散热片的所述的第三扰动部件具有一第二延伸厚度,所述的第二初始厚度等于所述的第二散热片的所述的第二延伸厚度。
16.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散热结构,其中,相对于所述的第一基准面与所述的第一参考面之间具有一第一初始厚度,并且所述的第一散热片的所述的第一扰动部件具有一第一延伸厚度,其中,所述的第一初始厚度等于所述的第一散热片的所述的第一延伸厚度;相对于所述的第二基准面与所述的第二参考面之间具有一第二初始厚度,并且第二散热片的所述的第三扰动部件具有一第二延伸厚度,其中,所述的第二初始厚度等于所述的第二散热片的所述的第二延伸厚度,并且所述的第一初始厚度等于所述的第二初始厚度。
17.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散热结构,其中,所述的第一扰动部件是以一体成型方式形成于所述的第一基准面、所述的第一参考面之上,并且所述的第三扰动部件是以一体成型方式形成于所述的第二基准面、所述的第二参考面之上。
18.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散热结构,其中,所述的第一扰动部件是以浮花压制法形成于所述的第一基准面、所述的第一参考面之上,并且所述的第三扰动部件是以浮花压制法形成于所述的第二基准面、所述的第二参考面之上。
19.一种散热模块,用以对于一热源进行散热,所述的散热模块包括一散热结构,设置于所述的热源之上,所述的散热结构包括多个第一散热片,分别具有一第一基准面、一第一参考面及多个第一扰动部件,所述的第一扰动部件设置于所述的第一基准面、所述的第一参考面之上,以及多个第二散热片,分别具有一第二基准面、一第二参考面及多个第三扰动部件,所述的第三扰动部件设置于所述的第二基准面、所述的第二参考面之上;所述的第二散热片以其所述的第二基准面相对于所述的第一散热片的所述的第一参考面且相间隔于所述的第一散热片而共同形成了一中间流道,当所述的气体流于相对于所述的第一散热片的所述的第一扰动部件及/或所述的第二散热片的所述的第三扰动部件的一第一时间流经所述的中间流道时具有一第一流阻,当所述的气体流于相对于所述的第一散热片的所述的第一扰动部件及/或所述的第二散热片的所述的第三扰动部件的一第二时间流经所述的中间流道时具有一第二流阻,所述的第一时间不相同于所述的第二时间,所述的第一流阻与所述的第二流阻相同;以及一风扇结构,设置于所述的散热结构之上。
20.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散热模块,其中,所述的第一扰动部件是以浮花压制法形成于所述的第一基准面、所述的第一参考面之上,并且所述的第三扰动部件是以浮花压制法形成于所述的第二基准面、所述的第二参考面之上。
全文摘要
一种散热结构(F),由多个第一散热片(1)和多个第一扰动部件(13)构成。各第一散热片(1)具有一第一基准面(11)、一第一参考面(12),相对于第一基准面(11)与第一参考面(12)之间具有一第一初始厚度(r1)。多个第一扰动部件(13)以一体成型方式形成于第一散热片(1)之上,各第一扰动部件(13)具有一第一扰动面(131)与一第二扰动面(132),并且第一扰动面(131)连接于第一基准面(11),第二扰动面(132)连接于第一参考面(12),相对于第一扰动面(131)与第二扰动面(132)之间具有一第一延伸厚度(i1),第一延伸厚度(i1)实质上等于第一初始厚度(r1)。
文档编号G06F1/20GK1677315SQ20041003325
公开日2005年10月5日 申请日期2004年3月29日 优先权日2004年3月29日
发明者黄玉年 申请人:广达电脑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