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机壳的折叠式架体及该电脑机壳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565992阅读:18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电脑机壳的折叠式架体及该电脑机壳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有关一种电脑机壳,特别是指一种具折叠式架体的电脑机壳。
背景技术
参阅图1,一般电脑机壳1通常包括一顶板11、一底板12以及连接顶、底板11、12前后板缘的一前板13及一后板14,四板体连接成一立方框体,且机壳1会再加设一侧板15,以固定主机板(图未示)用,且通常该板体是以铆接方式固定,所以该立方框体的结构通常是固定而无法拆卸或收折的,虽然如此的做法可维持机壳结构的固定,且机壳在贩售之后,使用者也不需要再作任何组装的动作。
此种电脑机壳1的缺点便在于由于机壳的体积结构固定,故在运送或摆放贩售的过程中,便需提供对等的摆放空间,相对应的,所需支出的运输成本始终需维持于一定数目而无法降低。
而在现今的高竞争、低获利的时代,产品的生产当然都希望能减少各方面的成本支出,相对应的,所能获取的利润便可获得提升。
实用新型内容因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脑机壳的折叠式架体,该架体可被收折以减少运输或贩售时所占用的摆放空间。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脑机壳,该电脑机壳具有一折叠式架体,可减少运输或贩售时所占用的摆放空间。
于是,本实用新型电脑机壳的折叠式架体包含相枢接围绕成一体的二块第一机壳板及二块第二机壳板,该两块第一机壳板相平行而该两块第二机壳板相平行,该架体能于一组立状态及一收折状态间变换,该组立状态时,该第一机壳板与该第二机壳板相垂直而构成一框形架体,以供设置一主机板、一光碟机、一电源供应器于该架体内;于该收折状态时,该第一机壳板其中之一枢转靠近该第二机壳板其中之一,该第一机壳板其中另一则枢转靠近该第二机壳板其中另一。
本实用新型电脑机壳包含一架体、一面板及二侧板。架体包括相枢接围绕成一体的二块第一机壳板及二块第二机壳板,该两块第一机壳板相平行而该两块第二机壳板相平行,该架体能于一组立状态及一收折状态间变换,该组立状态时,该第一机壳板与该第二机壳板相垂直而构成一框形架体,以供设置一主机板、一光碟机、一电源供应器于该架体内;于该收折状态时,该第一机壳板其中之一枢转靠近该第二机壳板其中之一,该第一机壳板其中另一则枢转靠近该第二机壳板其中另一。面板用以设置于该架体前面并具有一开关按钮。二块侧板用以设置于该架体两侧。
由于当该架体处于该收折状态时,相较于处于该组立状态,该架体的体积减少而可节省运输成本以及该架体的包装材,且仅需简单的动作便可自行将该架体由收折状态展开成组立状态使用,使该折叠式架体也具组装的便利性。


图1是一立体图,说明一般的电脑机壳为一结构固定的立方框体;图2是一分解图,说明本实用新型电脑机壳的第一较佳实施例包含一架体以及一面板、两侧板,且该架体包括相枢接围绕的前、后、上、下机壳板各一;图3是该第一较佳实施例的组合图;图4是一立体图,说明该架体由一组立状态变换至一收折状态;图5是一侧视图,说明该架体处于该收折状态;图6是一分解图,说明本实用新型电脑机壳的第二较佳实施例包含一架体以及一面板、两侧板,且该架体包括相枢接围绕的前、后、左、右机壳板各一;图7是一立体图,说明该架体由一组立状态变换至一收折状态;以及图8是一俯视图,说明该架体处于该收折状态。
具体实施方式
有关本实用新型的前述及其他技术内容、特点与功效,在以下配合参考附图的二个较佳实施例的详细说明中,将可清楚的呈现。
参阅图2与图3,本实用新型电脑机壳20的第一较佳实施例包含一架体2、一磁碟机支撑架3、一块面板4及二块侧板51、52。
架体2包括二块第一机壳板21、22、二块第二机壳板23、24及一块支撑侧板25,两块第一机壳板21、22前后相间隔,两第二机壳板23、24上下相间隔而以其前、后板缘分别与两第一机壳板21、22的顶、底板缘相枢接而构成一框形架体。
本实施例中,每一机壳板21~24的两侧缘均同向弯折形成一弯折板部210~240,该机壳板的枢接是以两第一机壳板21、22的弯折板部210、220前后端分别枢接于两第二机壳板23、24的弯折板部230、240前后端而构成该框形架体。且由于该机壳板相枢接,使得两第一机壳板21、22(两第二机壳板23、24)能相对于两第二机壳板23、24(两第一机壳板21、22)枢转而处于一组立状态及一收折状态。
当该架体2处于组立状态时(如图2所示),两第一机壳板21、22前后相间隔平行(为便于方位的说明,以下称前、后机壳板21、22),两第二机壳板23、24则上下相间隔平行(为便于方位的说明,以下称上、下机壳板23、24),且前、后机壳板21、22均与上、下机壳板23、24相垂直,因此,前、后机壳板21、22界定出架体2的前面及后面,上、下机壳板23、24则界定出架体2的顶面及底面,且前机壳板21设有一前方开口217,该开口217上半部的宽度较下半部的宽度为宽,后机壳板22邻近顶缘处也设有一矩形开口218。面板4则可组装于架体2前面,而构成该电脑机壳的控制面板,且该面板4具有一开关按钮41。两侧板51、52分别用以设置于架体2的左右两侧(为便于以下介绍磁碟机支撑架,将该两侧板称为一左侧板51及一右侧板52)。
参阅图2、图3、图4,当架体2欲由组立状态转换为收折状态时,是将前、后两机壳板21、22相对于下机壳板24往后枢转并倒下,同时连动上机壳板23往后下降,至该当架体2处于收折状态时,如图4所示,前机壳板21枢转邻近下机壳板24的上方,后机壳板22则往后倒向下机壳板24的后方且与上机壳板23相靠近,上、下机壳板23、24也上下相靠近,此时,相较于图2的组立状态,整个架体2已大致呈扁平状,相较于组立状态时,架体2高度方向的体积便大量减少,因此可减少整个架体2所占用的空间。
支撑侧板25与磁碟机支撑架3是用以分别设置于架体2两侧。其中,支撑侧板25是直立地枢接于前机壳板21的右侧板缘,磁碟机支撑架3是设置于其中一侧板51(左侧板51),且磁碟机支撑架3包括一支撑板31、一枢接片32及一机壳连接片33,其中,机壳连接片33与支撑板31均呈直立的方向且上下相间隔错开,而枢接片32则是呈水平地以其两相反侧板缘分别枢接于机壳连接片33的底缘以及支撑板31的顶缘,且该磁碟机支撑架3是以机壳连接片33固定于左侧板51面向架体2的一侧板面。
当架体2处于组立状态时,则可将支撑侧板25枢转至朝向后机壳侧板22的方向(如图2所示),同时,两侧板51、52分别组装于架体2两侧,使磁碟机支撑架3位于架体2内,支撑板31则是间隔平行于左侧板51,此时,支撑板31与支撑侧板25之间的水平间隔距离(对应于前机壳板21的前面开口217下半部)较机壳连接片33与支撑侧板25之间的距离(对应于前机壳板21的前面开口217上半部)为窄,而可供锁固(或以其他卡合方式)设置一3.5时的磁碟机(图未示),而机壳连接片33与支撑侧板25之间则可供锁固(或以其他卡合方式)设置一光碟机(图未示)或其他宽度尺寸与光碟机相同的电子硬件装置,后机壳板22的矩形开口218则供设置于架体2内的电源供应器(图未示)外露以插电用。
当然,当架体2欲收折成收折状态前,则必须先将两侧板51、52拆离架体2,再将支撑侧板25枢转贴靠至前机壳板21的背面(如图3所示),便可进行接下来整个架体2收折动作的进行(如图3至图4的动作)。
相反的,当架体2欲由图4的收折状态转换为组立状态时,则是将前、后机壳板21、22依照图4的箭头方向往上枢转翻立成图3的状态,再将支撑侧板25往后翻转而朝向后机壳板22,接着再分别将两侧板51、52及面板4组装于架体2两侧及前面,便可完成整个电脑机壳2的组装,且面板4具有一开关按钮41。
参阅图5与图6,本实用新型电脑机壳20’的第二较佳实施例包含一架体6、一磁碟机支撑架7、一块面板81、二块侧板82、83、一个上盖84及一个底座85。
其中,架体6同样包括二块第一机壳板61、62及二块第二机壳板63、64,两第一机壳板61、62前后相间隔而分别界定出该架体6的前、后面(为便于方位的说明,以下称前、后机壳板61、62),两第二机壳板63、64则左右相间隔而分别界定出该架体6的左、右两侧(为便于方位的说明,以下称左、右机壳板63、64),且两第一机壳板61、62的左、右缘两侧板缘分别枢接于两第二机壳板63、64的前、后板缘内侧,其枢接方式大致与第一较佳实施例相同,故不再赘述。四块机壳板围绕枢接成一框形架体,且该架体6能于一组立状态及一收折状态间变换,此部份稍后介绍。
本实施例中,前机壳板61的高度大约仅有后机壳板62高度的一半,故前机壳板61仅连接于左右两机壳板63、64的下半部,但实际实施时,前机壳板61的高度尺寸并不在此限,其主要在于枢接左右两机壳板63、64。左机壳板63及右机壳板64分别具有一位于其前上方角落而相对应的上角落板部631、641,且右机壳板64还具有一位于位于其上角落板部641下方且较上角落板部641往架体6内凹陷的下角落板部642。
参阅图5、图6、图7,磁碟机支撑架7包括一支撑板71及一枢接片72,枢接片72具有一连接部722及由该连接部722两端同向弯折形成的二个枢接部721,因而使枢接片72构成一断面大致呈U形的板片,支撑板71直立地以其前缘枢接于前机壳板61的背面且邻近前机壳板61的左缘,而枢接片72的两枢接部721一端分别枢接于支撑板71的顶、底缘后端,两枢接部721另一端则是枢接于左机壳板63的下方两处,而使得整个磁碟机支撑架7是位于左机壳板63上角落板部631的下方。
如图5所示,当该架体6处于组立状态时,两第一机壳板61、62前后相间隔平行,两第二机壳板63、64则左右相间隔平行且与前、后机壳板61、62相垂直连接而构成该框形架体,此时,磁碟机支撑架7的断面大致呈U形的枢接片72其U形的开口朝向前机壳板61,支撑板71则间隔于左机壳板63,并对应于右机壳板64的下角落板部642,下角落板部642与支撑板71之间的宽度较左右两上角落板部631、641之间的宽度为窄,下角落板部642与支撑板71之间可供锁固(或以其他卡合方式)设置一3.5时磁碟机(图未示),而两上角落板部631、641之间则可供设置光碟机(图未示)或其他宽度尺寸与光碟机相同的电子硬件装置。
面板81、二侧板82、83、上盖84及底座85则是用以分别组装于架体6的前方、左右及上下外侧,而构成一完整的主机壳体。
当架体6欲由组立状态收折成收折状态时,则先施力于左机壳板63并使其相对于右机壳板64往后移动(如图6的箭头81所示),因此带动前、后机壳板61、62相对于右机壳板64往后枢转,同时,左机壳板63也往右机壳板64的方向邻近,如图8所示,至该架体6处于收折状态时,前机壳板61及左机壳板63被摊平,而右机壳板64及后机壳板62也被摊平,其中,前机壳板61枢转靠近右机壳板64,而左机壳板63则是枢转靠近后机壳板62,同时,左、右机壳板63、64也相邻近。而在磁碟机支撑架7方面,参阅图7及图8,由于前机壳板61与左机壳板63被摊平,使得支撑板71前缘受到前机壳板61的拉力而稍往前并邻近靠附于左机壳板63相对于上角落板部631的下方,同时,枢接片72也往前枢转而使其U形的开口由朝向前机壳板61转至朝向左机壳板63,至该架体6处于收折状态时,磁碟机支撑架7便夹置于摊平的前、左机壳板61、63与后、右机壳板62、64之间。
因此,相较于该架体6处于展开状态时,架体6处于收折状态时便减少了宽度方向的体积,而可减少置放的空间。补充一点说明的是,在第一较佳实施例中,是将前、后机壳板21、22往后枢转倒下而收折架体2,但也可设计成前、后机壳板21、22往前枢转倒下而收折架体2的方式实施。相同的,在第二较佳实施例中,架体6的收折也可为将左机壳板63往前而使前、后机壳板61、62往前翻转而收折的态样,除此之外,该机壳板相枢接的角落也可设置其他卡合或定位机构(图未示),以使该架体2、6处于组立状态时可定位而不因轻受外力而回复成收折状态。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电脑机壳20、20’通过将该机壳板以枢接方式结合组装,以使该架体2、6于贩售予使用者前或使用者欲拆除整个电脑机壳20、20’时,架体2、6可被收折成收折状态,以减少架体2、6的整体体积,节省运送、摆设贩售及仓储所需占用的空间,对制造商而言,也可降低运送成本及包装材成本,提高产品利润,且当使用者购买之后,也只需简单的动作即可将该架体2、6展开成框形架体的组立状态使用,而不需繁复的组装动作,还具其组装上的便利性。
但以上所述的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当不能以此限定本实用新型实施的范围,即凡依本实用新型申请权利要求范围及说明书的内容所作的简单的等效变化与修饰,皆仍属本实用新型专利涵盖的范围内。
权利要求1.一种电脑机壳的折叠式架体,其特征在于包含二块平行的第一机壳板;以及二块平行的第二机壳板,各该第二机壳板两端分别枢接于该第一机壳板,使该第二机壳板与该第一机壳板彼此间隔环接;该架体于一组立状态及一收折状态间枢转变换,于该组立状态时,该第一机壳板与该第二机壳板构成一框形架体;于该收折状态时,该第一机壳板其中之一枢转靠近该第二机壳板其中之一,该第一机壳板其中另一块则枢转靠近该第二机壳板其中另一块。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脑机壳的折叠式架体,其特征在于,该二块第一机壳板前后相间隔而界定出该架体的前、后面,该二块第二机壳板上下相间隔而界定出该架体的顶部及底部,且该两第一机壳板的顶、底缘分别枢接于该两第二机壳板的前、后缘而构成该框形架体。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脑机壳的折叠式架体,其特征在于,该两第一机壳板前后相间隔而界定出该架体的前、后面,而该两第二机壳板左右相间隔而界定出该架体的左、右两侧,该两第二机壳板的前、后缘分别枢接于该两第一机壳板的左右板缘而构成该框形架体。
4.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电脑机壳的折叠式架体,其特征在于还包含一磁碟机支撑架及一支撑侧板,该磁碟机支撑架及支撑侧板分别设置于该架体两侧,以供设置一光碟机或一磁碟机于该磁碟机支撑架及支撑侧板之间。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脑机壳的折叠式架体,其特征在于还包含一磁碟机支撑架,该磁碟机支撑架包括一支撑板及一枢接片,该枢接片枢接于其中一块第二机壳板的内侧板面以及该支撑板之间,使该支撑板能相对于该第二机壳板活动而邻近或以一间隔相平行。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脑机壳的折叠式架体,其特征在于,该枢接片具有一个连接部及由该连接部两端同向弯折形成的二个枢接部,使该枢接片的断面呈U形,该枢接片以其两枢接部一端分别枢接于该支撑板顶、底缘的后端,该两枢接部的另一端则枢接于其中一块第二机壳板两处,且该支撑板的前缘处枢接于界定出该架体的前面的该第一机壳板背面,当该架体处于该组立状态时,该支撑板以一间隔相平行于该相枢接的第二机壳板而可供设置一磁碟机于该支撑板与另一第二机壳板之间,当该架体处于该收折状态时,该支撑板相对于该相枢接的第二机壳板邻近。
7.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脑机壳的折叠式架体,其特征在于还包含一块面板及两侧板,该面板用以设置于该架体前面,该两侧板则用以设置于该架体两侧。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脑机壳的折叠式架体,其特征在于还包含一磁碟机支撑架,该磁碟机支撑架具有一支撑板及一枢接片,该枢接片两相反侧板缘分别枢接于其中一块侧板的内侧板面以及该支撑板,使该支撑板能相对于该侧板邻近靠置及以一间隔相平行。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脑机壳的折叠式架体,其特征在于,该架体还包括一支撑侧板,该支撑侧板枢接于界定出该架体的前面的该第一机壳板,且当该架体处于该组立状态时,该支撑侧板与该支撑板分别位于该架体两侧,以供设置一光碟机或一磁碟机于该支撑侧板与该支撑板之间。
10.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脑机壳的折叠式架体,其特征在于还包含一面板及一上盖、一底座,该面板用以设置于该架体前面,该上盖用以设置于该架体顶部,该底座则用以设置于该架体底部。
11.一种电脑机壳,其特征在于包含一架体,包括二块平行的第一机壳板;以及二块平行的第二机壳板,各该第二机壳板两端分别枢接于该第一机壳板,使该第二机壳板与该第一机壳板彼此间隔环接;该架体于一组立状态及一收折状态间枢转变换,于该组立状态时,该第一机壳板与该第二机壳板构成一框形架体;于该收折状态时,该第一机壳板其中之一枢转靠近该第二机壳板其中之一,该第一机壳板其中另一块则枢转靠近该第二机壳板其中另一块;一块面板,用以设置于该架体前面并具有一开关按钮;以及二块侧板,用以当该架体处于该组立状态时,设置于该架体两侧。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电脑机壳,其特征在于,该两第一机壳板前后相间隔而界定出该架体的前、后面,该两第二机壳板上下相间隔而界定出该架体的顶部及底部,且该两第一机壳板的顶、底缘分别枢接于该两第二机壳板的前、后缘而构成该框形架体。
13.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电脑机壳,其特征在于,该两第一机壳板前后相间隔而界定出该架体的前、后面,而该两第二机壳板左右相间隔而界定出该架体的左、右两侧,该两第二机壳板的前、后缘分别枢接于该两第一机壳板的左右板缘而构成该框形架体。
14.如权利要求12或13所述的电脑机壳,其特征在于还包含一磁碟机支撑架及一支撑侧板,该磁碟机支撑架及支撑侧板分别设置于该架体两侧,以供设置一光碟机或一磁碟机于该磁碟机支撑架及支撑侧板之间。
15.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电脑机壳,其特征在于还包含一磁碟机支撑架,该磁碟机支撑架包括一支撑板及一枢接片,该枢接片枢接于其中一块第二机壳板的内侧板面以及该支撑板之间,使该支撑板能相对于该第二机壳板活动而邻近或以一间隔相平行。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电脑机壳,其特征在于,该枢接片具有一连接部及由该连接部两端同向弯折形成的二个枢接部,使该枢接片的断面呈U形,该枢接片以其两枢接部一端分别枢接于该支撑板顶、底缘的后端,该两枢接部的另一端则枢接于其中一块第二机壳板两处,且该支撑板的前缘处枢接于界定出该架体的前面的该第一机壳板背面,当该架体处于该组立状态时,该支撑板以一间隔相平行于该相枢接的第二机壳板而可供设置一磁碟机于该支撑板与另一第二机壳板之间,当该架体处于该收折状态时,该支撑板相对于该相枢接的第二机壳板邻近。
17.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电脑机壳,其特征在于还包含一磁碟机支撑架,该磁碟机支撑架具有一支撑板及一枢接片,该枢接片两相反侧板缘分别枢接于其中一块侧板的内侧板面以及该支撑板,使该支撑板能相对于该侧板邻近靠置及以一间隔相平行。
18.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电脑机壳,其特征在于,该架体还包括一支撑侧板,该支撑侧板枢接于界定出该架体的前面的该第一机壳板,且当该架体处于该组立状态时,该支撑侧板与该支撑板分别位于该架体两侧,以供设置一光碟机或一磁碟机于该支撑侧板与该支撑板之间。
19.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电脑机壳,其特征在于还包含一上盖、一底座,该上盖用以设置于该架体顶部,该底座则用以设置于该架体底部。
专利摘要一种电脑机壳的折叠式架体及该电脑机壳,该电脑机壳包含一架体及一面板,该架体可供设置一主机板、一光碟机、一电源供应器,并包括相围绕枢接成一体的二块第一机壳板及二块第二机壳板,且该架体可被收折成一种该第一、第二机壳板分别相枢转靠近的收折状态,以减少架体的体积及其所需占用的空间及包装材,进而节省运输成本及包装材的成本。
文档编号G06F1/18GK2914176SQ20062012226
公开日2007年6月20日 申请日期2006年7月7日 优先权日2006年7月7日
发明者郑胜雄, 林德安, 王武楠, 黄家佳 申请人:建碁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