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部电源供电的计算机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391369阅读:20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外部电源供电的计算机系统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计算机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采用分离式外部电源供电的计算机系统。
背景技术
现有台式计算机,主要采用ATX主板,其硬件系统的兼容性、可扩展性以及运算处理性能是其它便携式计算机所无法取代的。现有的ATX结构台式计算机,其ATX电源是设在主机机箱内部,致使主机机箱的空间尺寸难以设计到足够小巧紧凑,因而不能适应人们在狭小的场地使用台式机时对空间占用和外观的要求。另外,将ATX电源安装在主机机箱内时,电源的工作时散发的热量也容易在机箱内部积累造成系统工作温度过高,工作状态不稳定。
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外部电源供电的计算机系统,该外部电源供电的计算机系统可以有效地减小计算机系统的机箱的尺寸,同时可以避免机箱内部温度过高,影响计算机系统的稳定性。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外部电源供电的计算机系统,该外部电源供电的计算机系统包括电源、机箱及设于机箱内的装机硬件,所述电源输出多组电压并置于机箱外部,其输入端通过电缆线与市电电网连接,其输出端通过连接多芯电缆线的接插头与电源转接座上对应的接插座连接,设有多组电压输出端的电源转接座与对应的装机硬件电压匹配连接。进一步地说,所述接插头包括中空的卡芯,在该卡芯外套设有与卡芯配合的外壳,其中所述外壳的内壁设有卡位部,在该外壳一端的内侧设有开启结构;所述卡芯外侧设有与所述接插座上的卡合部配合的卡扣结构和与所述卡位部配合的限位部,该卡扣结构的端部与开启结构配合。进一步地说,所述卡扣结构包括与卡芯连接的卡扣,该卡扣与卡芯之间设有间隙,且在卡扣上设有与所述卡合部卡合的卡齿;所述开启结构呈钩状,其一端内侧为斜面,该斜面与卡齿的端部配合。进一步地说,所述卡合部为凹槽。进一步地说,所述接插座上设有与外壳配合的导向筋。进一步地说,所述卡芯上设有与所述接插座配合的限位结构。进一步地说,在所述外壳外侧设有防滑结构,该防滑结构包括防滑条。本实用新型外部电源供电的计算机系统,通过在所述机箱上设有电源转接座,该电源转接座的输出端与对应的装机部件电连接,其输入端设备在接插座内,电源输出多组电压并置于机箱外部,其输入端通过电缆线与市电电网连接,其输出端通过连接多芯电缆线的接插头与接插座连接。与现有技术相比,由于计算机系统的电源设于机箱的外部,可以有效减少主机机箱的体积,进而减小了其对场地空间的占用,同时由于电源设于机箱外部,可以减秒机箱内部的热源,降低机箱内部工作环境,使计算机系统工作更稳定。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介绍,显而易见地,而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附图。图I是本实用新型外部电源供电的计算机系统电源实施例示意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装配配合位置沿中心轴剖视示意图;图3是图2中A部分结构放大示意图。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结构示意图。说明书附图标记说明接插座I ;接接插头2;电源转接座3;电缆线4;多路输出电源5;卡芯21 ;外壳22 ;卡合部11 ;导向槽12 ;限位部211 ;卡扣212 ;固定槽213 ;卡齿214 ;限位结构215 ;防滑条221 ;倒钩222 ;夹持部件23 ;螺帽24 ;下面结合实施例,并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作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
,并参照附图1,对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作进一步说明。如图I所示,该电脑主机的电源结构包括电源5、机箱(附图未标示)及设于机箱内的装机硬件,所述电源5输出多组电压并置于机箱外部,其输入端通过电缆线与市电电网连接,其输出端通过连接多芯电缆线4的接接插头2与电源转接座3上对应的接插座I连接,设有多组电压输出端的电源转接座3与对应的装机硬件电压匹配连接。具体地说,所述ATX电源5输出三组电压,如3. 5V、5V和12V,三种电压分别通过多芯的电缆线4输出,该多芯的电缆线4输出端设有与电缆线4对应的多组针脚的接接插头2,所述接接插头2与设有对应数量的针脚的接插座I连接,其中电源转接座3输出的电压与对应的装机部件电连接。由于计算机系统的电源设于机箱的外部,可以有效减少主机机箱的体积,进而减小了其对场地空间的占用,同时由于电源设于机箱外部,可以减秒机箱内部的热源,降低机箱内部工作环境,使计算机系统工作更稳定。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电源5可以根据需要输出对应的电压,其可以是ATX电源。如图2、图3和图4所示,所述接插座I和与该接插座I连接固定的接插头2,所述接插头2包括中空的卡芯21,在该卡芯21外部套设有与卡芯21卡位配合外壳22,其中所述外壳22的内壁设有卡位部(附图未标不),在该外壳22 —端的内侧设有开启结构;所述卡芯21外侧设有与所述接插座I卡合固定的卡扣结构和与外壳22上的卡位部配合的限位部211,该卡扣结构的端部与开启结构配合。具体地说,所述开启结构包括与外壳22连接的倒钩222,其一端内侧为斜面,该斜面与卡齿214的端部配合。所述卡扣结构包括与卡芯21连接的卡扣212,该卡扣212与卡芯21之间设有间隙,且在卡扣212上设有卡齿214,该卡齿214与接插座I上的卡合部11配合固定,该卡合部11可以是凹槽。装配时将所述外壳22套设在卡芯21上,所述外壳22内的卡位部与卡芯21上的限位部211卡位配合后,所述外壳22与卡芯21位置相对固定,无法正常分离。如图2所示,在使用时,通常在所述接插座I上卡合固定航插,该航插包括至不两个连接头,该两个连接头分别与电路板固定并形成电通路。在卡芯21内分别设有与接插座I上的连接头配合的接口,该接口与导线连接。将所述接插头2与接插座I配合时,所述卡齿214与接插座I上的卡合部11卡合固定,使得所述接插头2与接插座I连接牢固。在分离所述接插头2和接插座I时,将所述外壳22向拨出方向移动,在所述倒钩222与所述卡齿214的配合下,使所述卡齿214向外移动,进而使得卡齿214与卡合部11分离;当外壳22·移动到一段距离时,所述倒钩222与所述卡齿214完全分离,因而可以轻易将所述接插头2从接插座I拨下。由于该连接器在接插时可以用单手进行插拔,其接插后连接牢固,同时也方便拨下,其结构简单。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接插座I上设有导向槽12,该导向槽12与外壳22上的导向结构配合,该导向结构可以是导向筋,由于导向筋与导槽12相互配合,可以方面将接插头2插入接插座I进行固定连接。为了更好将外壳22向分离连接器的方向移动,可以在所述外壳22外侧设有防滑结构,例如防滑条221。在所述卡芯21上还可以设有限位结构215,该限位结构215可以防止所述接插头2插过位。为了更好地在不同环境中使用该连接器,在所述卡芯21上设有固定槽213,该固定槽213内设有防水圈23,由于该防水圈23与固定槽213和接插座I配合后,可以防止水从接插座I与接插头2连接处进入,因而达到防水目的。根据需要,所述连接器还包括与卡芯21螺纹固定的部件,该部件包括中空的螺帽4,该螺帽4内设有通孔的可开合的夹持部件3。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权利要求1.外部电源供电的计算机系统,包括电源和设有装机硬件的机箱,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源输出多组电压并置于机箱外部,其输入端通过电缆线与市电电网连接,其输出端通过连接多芯电缆线的接接插头与电源转接座上对应的接插座连接,设有多组电压输出端的电源转接座与对应的装机硬件电压匹配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外部电源供电的计算机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接接插头包括中空的卡芯,在该卡芯外套设有与卡芯配合的外壳,其中所述外壳的内壁设有卡位部,在该外壳一端的内侧设有开启结构;所述卡芯外侧设有与接插座上的卡合部配合的卡扣结构和与所述卡位部配合的限位部,该卡扣结构的端部与开启结构配口 ο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外部电源供电的计算机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卡扣结构包括与卡芯连接的卡扣,该卡扣与卡芯之间设有间隙,且在卡扣上设有与所述卡合部卡合的卡齿;所述开启结构呈钩状,其一端内侧为斜面,该斜面与卡齿的端部配合。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外部电源供电的计算机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卡合部为凹槽。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外部电源供电的计算机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接插座上设有与外壳配合的导向筋。
6.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外部电源供电的计算机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卡芯上设有与所述接插座配合的限位结构。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外部电源供电的计算机系统,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外壳外侧设有防滑结构,该防滑结构包括防滑条。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计算机装机技术领域。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外部电源供电的计算机系统,通过在所述机箱上设有电源转接座,该电源转接座的输出端与对应的装机部件电连接,其输入端设备在接插座内,电源输出多组电压并置于机箱外部,其输入端通过电缆线与市电电网连接,其输出端通过连接多芯电缆线的接插头与接插座连接。与现有技术相比,由于计算机系统的电源设于机箱的外部,可以有效减少主机机箱的体积,进而减小了其对场地空间的占用,同时由于电源设于机箱外部,可以减秒机箱内部的热源,降低机箱内部工作环境,使计算机系统工作更稳定。
文档编号G06F1/18GK202661950SQ201220328309
公开日2013年1月9日 申请日期2012年7月9日 优先权日2012年7月9日
发明者周强, 王铁石 申请人:王铁石, 周强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