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控面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133326阅读:542来源:国知局
触控面板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是有关于一种面板,且特别是有关于一种触控面板。



背景技术:

一般而言,触控面板的周边区中设置有传输信号的线路。为避免线路显露于外而影响触控面板的视觉效果,触控面板的元件基板(包括触控元件及线路)外通常会进一步粘贴装饰基板,以通过装饰基板的装饰层遮蔽周边区中的线路。

现有技术主要通过光固化黏着层或热固化黏着层将元件基板与装饰基板黏合在一起。就光固化材料而言,由于装饰层以及线路都会遮光,因此无论从元件基板侧或装饰基板侧进行照光,位于周边区的光固化材料都难以接收到充足的光束,以致于元件基板与装饰基板在对应周边区处无法紧密地黏合在一起,进而对触控面板的信赖性造成不良的影响。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提供一种触控面板,其有助于提升光固化黏着层在周边区的黏合效果。

本发明的一种触控面板,其包括第一基板、装饰层、第二基板、光固化黏着层、触控元件、多个透光凸出结构以及多条第一导线。第一基板具有主动区以及连接主动区的周边区。装饰层设置在第一基板上、暴露主动区且覆盖周边区。第二基板与第一基板相对。光固化黏着层接合第一基板与第二基板。触控元件设置在第二基板上且位于主动区中。透光凸出结构设置在第二基板上且位于周边区中。第一导线设置在透光凸出结构上、位于周边区中且与触控元件电性连接。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装饰层位于第一基板与光固化黏着层之间。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触控元件包括多个第一电极以及多个第二电极。各第一电极沿第一方向延伸,且各第二电极沿第二方向延伸。各第一导线分别与其中一第一电极电性连接,且承载第一电极的透光凸出结构设置在主动区的至少一侧并分别沿第二方向延伸。触控面板还包括多条第二导线。第二导线设置在第二基板上且位于周边区中。各第二导线分别与其中一第二电极电性连接。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触控元件包括多个第一电极以及多个第二电极。各第一导线分别与其中一第一电极或其中一第二电极电性连接,且承载第一电极的透光凸出结构设置在主动区的至少两相邻侧,而承载第二电极的透光凸出结构设置在主动区的至少一侧。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各透光凸出结构具有第一侧面以及第二侧面。第二侧面连接第一侧面且位于第一侧面与主动区之间。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各第一侧面与第二基板所夹的第一内角以及各第二侧面与第二基板所夹的第二内角分别大于0度且小于90度。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各第一导线由触控元件的侧边朝远离侧边的方向延伸至其中一透光凸出结构上,并于所述其中一透光凸出结构的第一侧面以及第二侧面的其中一者接续往平行于侧边的方向延伸。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各第一导线由触控元件的侧边朝远离侧边的方向延伸至相邻两透光凸出结构之间,并位于其中一透光凸出结构的第一侧面上及与所述其中一透光凸出结构相邻的透光凸出结构的第二侧面上。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触控元件还延伸至最靠近主动区的至少一透光凸出结构的第二侧面上。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相邻两透光凸出结构的节距等于各透光凸出结构的宽度。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触控面板还包括反射层。反射层设置在装饰层上、暴露主动区且覆盖周边区。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光固化黏着层、第二基板以及透光凸出结构的其中任两者的折射率差值小于或等于0.05。

基于上述,本发明实施例的触控面板将第一导线设置在透光凸出结构上,以利用透光凸出结构的起伏表面,来改变光束在光固化黏着层的入射角度, 使光束能够在第一导线与装饰层之间来回反射。如此,可使周边区中的光固化黏着层更均匀且充足的受光,进而能够提升光固化黏着层在周边区的黏合效果。

为让本发明的上述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实施例,并配合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图1A是依照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一种触控面板的俯视示意图;

图1B是图1A中剖线A-A’的第一种剖面示意图;

图1C是图1B中区域AA的放大示意图;

图2及图3分别是图1A中剖线A-A’的第二种及第三种剖面示意图;

图4是依照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一种触控面板的俯视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100A、100B、200:触控面板;

110:第一基板;

120:装饰层;

130:第二基板;

140:光固化黏着层;

150:触控元件;

152:第一电极;

154:第二电极;

160、160A、160A’:透光凸出结构;

170、170A:第一导线;

180:绝缘层;

182:绝缘图案;

190:第二导线;

310:反射层;

A1:主动区;

A2:周边区;

A21:接合区;

AA:区域;

C1、C2:连接部;

D1:第一方向;

D2:第二方向;

L:光束;

N1、N2:法线;

P:节距;

P1、P2:电极垫;

S1:第一侧面;

S2:第二侧面;

SI1、SI2:内表面;

SO1、SO2:外表面;

SS:侧边;

W:宽度;

X1、X2:位置;

θ1:第一内角;

θ2:第二内角;

θi:入射角度;

θr:折射角度;

A-A’:剖线。

具体实施方式

图1A是依照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一种触控面板的俯视示意图。图1B是图1A中剖线A-A’的第一种剖面示意图。图1C是图1B中区域AA的放大示意图。请参照图1A至图1C,触控面板100包括第一基板110、装饰层120、第二基板130、光固化黏着层140、触控元件150、多个透光凸出结构160以及多条第一导线170。

第一基板110适于承载装饰层120。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基板110作为盖板用,其中装饰层120设置在第一基板110的内表面SI1,且第一基板110的外表面SO1为触控操作面。也即,触控物(如手指或触控笔)碰触外表面SO1 或在外表面SO1的上方执行悬浮操作。

第一基板110可以是具有高机械强度以保护(例如防刮)所覆盖的元件的硬性基板。当触控面板100有与显示面板结合使用的需求时,第一基板110的材质采用透明材质,以避免第一基板110遮蔽来自显示面板的显示光束。所述透明材质泛指一般具备高穿透率的材质,而不用以限定穿透率为100%的材质。举例而言,第一基板110可以是透光的强化玻璃基板,但不以此为限。

第一基板110具有主动区A1以及连接主动区A1的周边区A2。装饰层120设置在第一基板110上、暴露主动区A1且覆盖周边区A2,以遮蔽不欲显露于外的元件。装饰层120的材质可采用光穿透率低的材质,如金属或油墨等,但不以此为限。

第二基板130与第一基板110相对,且第二基板130适于承载触控元件150、透光凸出结构160以及第一导线170。第二基板130具有内表面SI2以及与内表面SI2相对的外表面SO2。如图1B所示,触控元件150、透光凸出结构160以及第一导线170例如设置在第二基板130的内表面SI2,但不以此为限。

第二基板130可以是具有高机械强度的硬性基板或是具有高挠曲特性的可挠式基板。当触控面板100有与显示面板结合使用的需求时,第二基板130的材质为透明材质,以避免第二基板130遮蔽来自显示面板的显示光束。所述透明材质泛指一般具备高穿透率的材质,而不用以限定穿透率为100%的材质。举例而言,第二基板130可以是透光的玻璃基板或透光的塑胶基板。

光固化黏着层140接合第一基板110与第二基板130。如图1B所示,光固化黏着层140例如是黏合第一基板110的内表面SI1以及第二基板130的外表面SO2,使得装饰层120位于第一基板110与光固化黏着层140之间,且第二基板130的外表面SO2位于光固化黏着层140与第二基板130的内表面SI2之间,但不以此为限。在另一实施例中,光固化黏着层140也可黏合第一基板110的内表面SI1以及第二基板130的内表面SI2,使得触控元件150、透光凸出结构160、第一导线170以及光固化黏着层140位于第二基板130的同一侧。

光固化黏着层140的材质采用光可固化的透光材质。所述光可固化的透光材质例如是紫外光(UV光)可固化的透光材质。举例而言,光固化黏着层140 的材质可包括紫外光可固化的光学透明胶(Optically Clear Adhesive,简称OCA)或液态光学透明胶(Liquid Optical Clear Adhesive,简称LOCA)。然而,使光固化黏着层140固化的光波长并非本发明所欲限定者。

触控元件150设置在第二基板130上且位于主动区A1中。触控元件150可以是单层触控感测结构或双层触控感测结构。以下以双层触控感测结构接续说明。图1A示出双层触控感测结构的其中一种实施型态,但双层触控感测结构中电极的形状及电极间的相对配置关系不限于图1A所示出者。

如图1A所示,触控元件150可包括多个第一电极152以及多个第二电极154。各第一电极152沿第一方向D1延伸,且各第二电极154沿第二方向D2延伸。第二方向D2与第一方向D1彼此相交,且例如是彼此垂直,但不以此为限。

各第一电极152可包括多个电极垫P1以及多个连接部C1。各连接部C1沿第一方向D1串联相邻两电极垫P1。各第二电极154可包括多个电极垫P2以及多个连接部C2。各连接部C2沿第二方向D2串联相邻两电极垫P2,且各连接部C2与其中一连接部C1交错。为避免连接部C2与连接部C1因接触而短路,触控面板100可进一步包括绝缘层180。绝缘层180位于连接部C2与连接部C1之间,以使连接部C2与连接部C1结构上分离。如图1A所示,绝缘层180可包括多个绝缘图案182。绝缘图案182位于连接部C2与连接部C1之间,且各连接部C1跨越其中一绝缘图案182,以串联相邻两电极垫P1。然而,连接部C1、连接部C2以及绝缘图案182的堆叠在第二基板130上的顺序或是绝缘层180的形态不限于此。

透光凸出结构160设置在第二基板130上且位于周边区A2中。在本实施例中,透光凸出结构160例如邻近设置在主动区A1的一侧,但不以此为限。如图1A及图1C所示,各透光凸出结构160可为半圆柱状结构。所述半圆是指圆形的一部分,而非限定为圆形的一半。各半圆柱状结构可分别沿与主动区A1的侧边平行的方向(如第二方向D2)延伸且由所述侧边朝远离主动区A1的方向(如第一方向D1)排列。

各透光凸出结构160具有第一侧面S1以及第二侧面S2,其中第二侧面S2连接第一侧面S1且位于第一侧面S1与主动区A1之间。在本实施例中,第一侧面S1以及第二侧面S2共同构成凸出于第二基板130的圆弧状表面, 但不以此为限。各透光凸出结构160的截面形状或表面的弯曲程度等参数设计可依据不同的设计需求改变,而不限于图1C所示出者。

第一导线170设置在透光凸出结构160上、位于周边区A2中且与触控元件150电性连接。在本实施例中,各第一导线170分别与其中一第一电极152电性连接。如图1A所示,触控元件150(如第一电极152)可进一步延伸至最靠近主动区A1的至少一透光凸出结构160的第二侧面S2上。各第一导线170可由触控元件150的侧边SS朝远离侧边SS的方向(如第一方向D1)延伸至其中一透光凸出结构160上,并于所述其中一透光凸出结构160的第一侧面S1以及第二侧面S2的其中一者接续往平行于侧边SS的方向(如第二方向D2)延伸。周边区A2可具有一接合区A21,且第一导线170可由侧边SS集中延伸至接合区A21中。

触控面板100可进一步包括多条第二导线190。第二导线190设置在第二基板130上且位于周边区A2中。各第二导线190分别与其中一第二电极154电性连接,且第二导线190集中延伸至接合区A21中。在本实施例中,仅第一导线170设置在透光凸出结构160上,而第二导线190设置在第二基板130上,但本发明不限于此。

请参照图1B及图1C,一般在固化光固化黏着层140的过程中,会以平行的光束L由第二基板130的一侧正向照射触控面板100。通过将第一导线170设置在透光凸出结构160的第一侧面S1以及第二侧面S2的其中一者上,光束L可经由第一侧面S1以及第二侧面S2的其中另一者进入透光凸出结构160。依据斯乃尔定律(Snell’s Law),光束L会被透光凸出结构160的起伏表面(如第一侧面S1以及第二侧面S2所形成的圆弧状表面)偏折。由于起伏表面提供了不同倾斜程度的法线(图1C示意性示出出两条法线N1、N2),因此,光束L在透光凸出结构160的折射角度θr会依据入射位置(如位置X1、X2)而有所不同,从而光束L在光固化黏着层140的入射角度θi也会有所不同。通过第一侧面S1以及第二侧面S2的表面参数设计(如第一侧面S1或第二侧面S2的起伏程度、曲率等)并对应光固化黏着层140、第二基板130以及透光凸出结构160的折射率,可使光束L在装饰层120与第一导线170之间来回反射,而有助于提升光束L照射到位于不透光元件(如第一导线170)下方的光固化黏着层140的机率。如此,可使周边区A2中的光固化黏着层140更均 匀且充足的受光,进而能够提升光固化黏着层140在周边区A2的黏合效果。

为使光束L能够在装饰层120与第一导线170来回多次反射,各第一侧面S1与第二基板130所夹的第一内角θ1以及各第二侧面S2与第二基板130所夹的第二内角θ2例如分别大于0度且小于90度,而光固化黏着层140、第二基板130以及透光凸出结构160的折射率差值小于或等于0.05。

值得一提的是,将第一导线170设置在透光凸出结构160上的设计,还可用来窄化周边区A2的宽度。具体地,本实施例可使第一侧面S1以及第二侧面S2的宽度分别等于第一导线170的线宽,且使透光凸出结构160紧密地排列,例如使相邻两透光凸出结构160的节距P等于各透光凸出结构160的宽度W。如此,设置在透光凸出结构160上的第一导线170在第二基板130上的正投影的线宽会小于第一导线170实际的线宽,且相邻两第一导线170在第二基板130上的正投影的线距也会小于将第一导线170直接配置在第二基板130上的线距。换句话说,相较于将第一导线170直接配置在第二基板130上,且第一导线170之间的线距等于线宽的实施型态,本实施例将第一导线170设置在透光凸出结构160上的设计可缩减第一导线170所需占据的面积,从而有助于窄化周边区A2的宽度,使触控面板100可具有窄边框。

图2及图3分别是图1A中剖线A-A’的第二种及第三种剖面示意图。请先参照图2,触控面板100A与图1B的触控面板100相似,且相似或相同的元件以相同的标号表示,在此不再赘述其相对配置关系及功效。触控面板100A与触控面板100的主要差异在于第一导线170A与透光凸出结构160的相对设置位置。具体地,各第一导线170A由触控元件(包括第一电极152以及第二电极154)的侧边SS(标示于图1A)朝远离侧边的方向(如第一方向D1)延伸至相邻两透光凸出结构160之间,并位于其中一透光凸出结构160的第一侧面S1上及与所述其中一透光凸出结构160相邻的透光凸出结构160的第二侧面S2上。

请参照图3,触控面板100B与图2的触控面板100A相似,且相似或相同的元件以相同的标号表示,在此不再赘述其相对配置关系及功效。触控面板100B与触控面板100A的主要差异在于触控面板100B进一步包括反射层310。反射层310设置在装饰层120上、暴露主动区A1且覆盖周边区A2。在本实施例中,反射层310与装饰层120具有相同的形状及尺寸,但不以此为 限。

反射层310适于反射光束L,因此,反射层310的设置有助于增加光束L在光固化黏着层140中来回往返的次数,从而能够进一步提升光固化黏着层140在周边区A2的黏合效果。应说明的是,反射层310不限于应用在图2的架构中,其也可应用在图1B的架构中,在此便不再赘述。

图4是依照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一种触控面板的俯视示意图。请参照图4,触控面板200与图1A的触控面板100相似,且相似或相同的元件以相同的标号表示,在此不再赘述其相对配置关系及功效。触控面板200与触控面板100的主要差异在于,各第一导线170分别与其中一第一电极152或其中一第二电极154电性连接,且承载第一电极152的透光凸出结构160A设置在主动区A1的至少两相邻侧,而承载第二电极154的透光凸出结构160A’设置在主动区A1的至少一侧。

通过使触控面板200的所有导线(即第一导线170)皆设置在透光凸出结构(包括透光凸出结构160A以及透光凸出结构160A’)上,本实施例除了可达到上述提升光固化黏着层140在周边区A2的黏合效果之外,也可缩减周边区A2的相邻两侧边的宽度(或面积),使触控面板200可具有窄边框。

综上所述,本发明实施例的触控面板将第一导线设置在透光凸出结构上,以利用透光凸出结构的起伏表面,偏折光束在光固化黏着层的入射角度,使光束能够在第一导线与装饰层(或反射层)之间来回反射。如此,可使周边区中的光固化黏着层更均匀且充足的受光,进而能够提升光固化黏着层在周边区的黏合效果。在一实施例中,还可通过在装饰层上设置反射层,来进一步提升光束在光固化黏着层中来回往返的次数,以进一步提升光固化黏着层在周边区的黏合效果。另外,透光凸出结构连续排列的设计还可用以缩减周边区的宽度,而有助于使触控面板符合窄边框的设计需求。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