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控显示面板及触控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053231阅读:456来源:国知局
触控显示面板及触控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涉及触控显示技术,尤其涉及一种触控显示面板及触控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带有触控功能的显示面板作为一种信息输入工具被广泛应用于手机、平板电脑、公共场所大厅的信息查询机等各种显示产品中。这样,用户只需用手指触摸触控显示面板上的标识就能够实现对该电子设备的操作,消除了用户对其他输入设备(如键盘和鼠标等)的依赖,使人机交互更为简易。

为了更好地满足用户需求,通常在触控显示面板中设置有用于检测用户触摸触控显示面板时触控压力大小的压力感应电桥,使其不仅能够采集触控位置信息,而且能够采集触控压力大小,以丰富触控显示技术的应用范围。但是对于任意一种压力感应电桥而言,触控显示面板上总会存在某一特定区域,当用户按压该特定区域时,压力感应电桥无法检测触控压力的大小,致使现有的触控显示面板触控压力检测的灵敏度不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触控显示面板及触控显示装置,以实现提高触控压力检测的灵敏度的目的。

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触控显示面板,该触控显示面板包括:

基板,包括显示区与围绕所述显示区的非显示区;

设置在所述基板非显示区上的至少一个压力感应电桥组,所述压力感应电桥组包括至少一个第一压力感应电桥和至少一个第二压力感应电桥;

同一所述压力感应电桥组内至少一个第一压力感应电桥和至少一个第二压力感应电桥的检测盲区互不重合。

第二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触控显示装置,该触控显示装置包括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任一所述的触控显示面板。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通过设置同一压力感应电桥组内至少一个第一压力感应电桥和至少一个第二压力感应电桥的检测盲区互不重合,解决了现有的触控显示面板触控压力检测的灵敏度不高的问题,实现了提高触控压力检测的灵敏度的目的。

附图说明

图1a为利用仿真的方法得到的对现有的一种触控显示面板进行全屏按压测试时不同位置在两个测试方向上形变差值的分布示意图;

图1b为利用仿真的方法得到的对现有的另一种触控显示面板进行全屏按压测试时不同位置在两个测试方向上形变差值的分布示意图;

图1c为利用仿真的方法得到的对现有的又一种触控显示面板进行全屏按压测试时不同位置在两个测试方向上形变差值的分布示意图;

图2a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触控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2b为图2a中虚线区域的放大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触控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触控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触控显示面板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触控显示面板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触控显示面板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触控显示面板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触控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非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本实用新型相关的部分而非全部结构。

图1a为利用仿真的方法得到的对现有的一种触控显示面板进行全屏按压测试时不同位置在两个测试方向上形变差值的分布示意图。参见图1a,该触控显示面板包括显示区11以及围绕显示区11的非显示区12。在该触控显示面板的非显示区12内仅设置有一个压力感应电桥20,位于区域A内。需要说明的是,在测试时,所选取的压力感应电桥20用于检测按压位置在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上的形变量,进而得到该按压位置在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上的形变量的差值,最后依据该按压位置在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上的形变量的差值计算得到触控压力的大小。在图1a中,该压力感应电桥20所检测的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与图中X轴方向的夹角均为45度。在该显示区11内包括多条封闭的曲线。曲线上的数值表明在按压该曲线上任意一点时,该按压位置在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上的形变量的差值。

参见图1a,通过对该触控显示面板进行全屏按压测试后,发现当按压该触控显示面板的显示区11中的区域B内任一位置时,该压力感应电桥20无法检测该触控压力的大小。这是因为压力感应电桥20是通过检测按压位置在不同方向上的形变差值来确定触控压力的大小。在按压该区域B内任一位置时,在该压力感应电桥20所检测的两个方向上形变差值很小,甚至为0,因此该压力感应电桥20无法检测该区内的触控压力的大小。该区域B即称为该压力感应电桥的检查盲区。

图1b为利用仿真的方法得到的对现有的另一种触控显示面板进行全屏按压测试时不同位置在两个测试方向上形变差值的分布示意图。与图1a中压力感应电桥相比,不同之处在于图1b中压力感应电桥20所检测的第一方向与图中X轴方向的夹角为0°,感应电桥所检测20的第二方向与图中X轴方向的夹角为90°。从图1b中可以发现该压力感应电桥20的检测盲区(即区域B)位于显示区11靠近该压力感应电桥20一侧的边缘处。

需要指出的是,对比图1a和图1b,可以得出,当压力感应电桥所检测的第一方向与X轴方向的夹角为45°时压力感应电桥的检测盲区恰好对应于与当压力感应电桥所检测的第一方向与X轴方向的夹角均为0°时压力感应电桥的压力感应最灵敏区域。同时,当压力感应电桥所检测的第一方向与X轴方向的夹角均45°时压力感应电桥的压力感应最灵敏区域恰好对应于与当压力感应电桥所检测的第一方向与X轴方向的夹角均为0°时压力感应电桥的检测盲区。

图1c为利用仿真的方法得到的对现有的又一种触控显示面板进行全屏按压测试时不同位置在两个测试方向上形变差值的分布示意图。与图1a中触控显示面板相比,不同之处在于图1c中压力感应电桥20所检测的第一方向与图中X轴方向的夹角均为15°,压力感应电桥20所检测的第二方向与图中X轴方向的夹角均为75°。从图1c中,仍可发现,对于该压力感应电桥20,触控显示面板上仍存在检测盲区。

实际上,对于设置于触控显示面板上的任一压力感应电桥而言,触控显示面板上均存在检测盲区。并且对比图1a至图1c,还可以得出,对于设置于触控显示面板上同一位置的压力感应电桥而言,压力感应电桥的检测方向不同,该压力感应电桥的检测盲区位置和大小不同。事实上,对于设置于触控显示面板上的任一压力感应电桥,其检测盲区的位置和大小除了取决于该压力感应电桥的检测方向以外,还取决于该压力感应电桥在触控显示面板中具体设置位置。另外,对于任一压力感应电桥,显示面板显示区域内除该压力感应电桥的检查盲区外的区域均为该压力感应电桥的可检测区。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触控显示面板。该触控显示面板包括:基板,包括显示区与围绕所述显示区的非显示区。

设置在所述基板非显示区上的至少一个压力感应电桥组,所述压力感应电桥组包括至少一个第一压力感应电桥和至少一个第二压力感应电桥;同一所述压力感应电桥组内至少一个第一压力感应电桥和至少一个第二压力感应电桥的检测盲区互不重合。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通过设置同一压力感应电桥组内至少一个第一压力感应电桥和至少一个第二压力感应电桥的检测盲区互不重合,解决了现有的触控显示面板触控压力检测的灵敏度不高的问题,实现了提高触控压力检测的灵敏度的目的。

图2a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触控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图2b为图2a中虚线区域的放大图。示例性地,参见图2a和图2b,该触控显示面板,包括:基板10。该基板10包括显示区11与围绕显示区11的非显示区12。在基板10非显示区12上的仅设置了一个压力感应电桥组30。该压力感应电桥组30包括一个第一压力感应电桥31和一个第二压力感应电桥32。同一压力感应电桥组30内该第一压力感应电桥31和该第二压力感应电桥32的检测盲区互不重合。此处仅示例性的描述了压力感应电桥组包括一个第一压力感应电桥与一个第二压力感应电桥,但压力感应电桥组不限制于此,可以包括多个第一压力感应电桥与多个第二压力感应电桥,在此不做限定。

这里,同一压力感应电桥组30内该第一压力感应电桥31和该第二压力感应电桥32的检测盲区互不重合具体是指,第一压力感应电桥31的检测盲区,恰好位于第二压力感应电桥32的可检测区内,同时第二压力感应电桥32的检测盲区,恰好位于第一压力感应电桥31的可检测区内。这样,当用户触摸第一压力感应电桥31检测盲区内任一位置时,由于该位置恰好位于第二压力感应电桥32的可检测区内,可以由第二压力感应电桥32对触控压力大小进行检测。当用户触摸第二压力感应电桥32检测盲区内任一位置时,由于该位置恰好位于第一压力感应电桥31的可检测区内,可以由第一压力感应电桥31对触控压力大小进行检测。

进一步地,为了提高上述触控显示面板的触控灵敏度,可选地,同一压力感应电桥组内各第一压力感应电桥以及各第二压力感应电桥位于基板非显示区的同一位置附近。

该第一感应电桥31的结构有多种。在图2b中示例性地给出了一种压力感应电桥的结构示意图。参见图2b,该第一压力感应电桥31包括第一感应电阻R1、第二感应电阻R2、第三感应电阻R3和第四感应电阻R4;第一压力感应电桥31还包括第一延伸方向100和第二延伸方向200,第一延伸方向100和第二延伸方向200交叉设置。

第一感应电阻R1的第一端a以及第四感应电阻R4的第一端a’与第一电源输入端Vin1电连接,第一感应电阻R1的第二端b以及第二感应电阻R2的第一端b’与第一感应信号测量端Vout1电连接,第四感应电阻R4的第二端d以及第三感应电阻R3的第一端d’与第二感应信号测量端Vout2电连接,第二感应电阻R2的第二端c以及第三感应电阻R3的第二端c’与第二电源输入端Vin2电连接。

第一感应电阻R1由第一端a到第二端b的延伸长度在第一延伸方向100上的分量大于在第二延伸方向200上的分量,第二感应电阻R2由第一端b’到第二端c的延伸长度在第二延伸方向200上的分量大于在第一延伸方向100上的分量,第三感应电阻R3由第一端d’到第二端c’的延伸长度在第一延伸方向100上的分量大于在第二延伸方向200上的分量,第四感应电阻R4由第一端a’到第二端d的延伸长度在第二延伸方向200上的分量大于在第一延伸方向100上的分量。这样设置可以使得第一感应电阻R1和第三感应电阻R3感应第一延伸方向100的应变,第二感应电阻R2和第四感应电阻R4感应第二延伸方向200的应变。另外上述第一压力感应电桥31将第一感应电阻R1、第二感应电阻R2,以及第三感应电阻R3和第四感应电阻R4设置于在空间同一处,或者分布在比较小的区域内。从而使得R1和R2,以及R3和R4有同步温度变化,可以消除温度差异的影响,同时又能感测基板10形变,提高了压力感应精度。

类似地,该第二感应电桥32的结构有多种。在图2b中示例性地给出了一种压力感应电桥的结构示意图。参见图2b,该第二压力感应电桥32包括第五感应电阻R5、第六感应电阻R6、第七感应电阻R7和第八感应电阻R8,第二压力感应电桥32还包括第三延伸方向300和第四延伸方向400,第三延伸方向300和第四延伸方向400交叉设置。

第五感应电阻R5的第一端e以及第八感应电阻R8的第一端e’与第三电源输入端Vin3电连接,第五感应电阻R5的第二端f以及第六感应电阻R6的第一端f’与第三感应信号测量端Vout3电连接,第八感应电阻R8的第二端h以及第七感应电阻R7的第一端h’与第四感应信号测量端Vout4电连接,第六感应电阻R6的第二端g以及第七感应电阻R7的第二端g’与第四电源输入端Vin4电连接。

第五感应电阻R5由第一端e到第二端f的延伸长度在第三延伸方向300上的分量大于在第四延伸方向400上的分量,第六感应电阻R6由第一端f’到第二端g的延伸长度在第四延伸方向400上的分量大于在第三延伸方向300上的分量,第七感应电阻R7由第一端h’到第二端g’的延伸长度在第三延伸方向300上的分量大于在第四延伸方向400上的分量,第八感应电阻R8由第一端e’到第二端h的延伸长度在第四延伸方向400上的分量大于在第三延伸方向300上的分量。这样设置可以使得第五感应电阻R5和第七感应电阻R7感应第三延伸方向300的应变,第六感应电阻R6和第八感应电阻R8感应第四延伸方向400的应变。另外,上述第二压力感应电桥32将第五感应电阻R5、第六感应电阻R6,以及第七感应电阻R7和第八感应电阻R8设置于在空间同一处,或者分布在比较小的区域内。从而使得R5和R6,以及R7和R8有同步温度变化,可以消除温度差异的影响,同时又能感测基板10形变,提高了压力感应精度。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定义第一压力感应电桥的第一延伸方向与距离第一压力感应电桥最近的基板的边缘的夹角为第一夹角,第二压力感应电桥的第三延伸方向与同一边缘的夹角为第二夹角。示例性地,如图2b,第一压力感应电桥31的第一延伸方向100与距离第一压力感应电桥31最近的基板的边缘111的延伸方向一致,该第一夹角α(图2b中未示出)为0°。第二压力感应电桥32的第三延伸方向300与同一边缘111的夹角为第二夹角β,该第一夹角α与第二夹角β的大小不相同。

需要说明的是,若该压力感应电桥组包括多个第一压力感应电桥和一个第二压力感应电桥时,每一个第一压力感应电桥的第一延伸方向均会与距离该第一压力感应电桥最近的基板的边缘形成一个第一夹角,该第二压力感应电桥的第三延伸方向会与同一边缘形成第二夹角。可选地,至少一个第一夹角与该第二夹角的大小不相同。若该压力感应电桥组包括一个第一压力感应电桥和多个第二压力感应电桥时,该第一压力感应电桥的第一延伸方向会与距离该第一压力感应电桥最近的基板的边缘形成第一夹角,每一个第二压力感应电桥的第三延伸方向均会与同一边缘形成一个第二夹角。可选地,该第一夹角与至少一个第二夹角的大小不相同。若该压力感应电桥组包括多个第一压力感应电桥和多个第二压力感应电桥时,每一个第一压力感应电桥的第一延伸方向均会与距离该第一压力感应电桥最近的基板的边缘形成一个第一夹角,每一个第二压力感应电桥的第三延伸方向均会与同一边缘形成一个第二夹角。可选地,该第一夹角与该第二夹角的大小不相同。

由于对于已设置于触控显示面板上的任一第一压力感应电桥,其检测盲区的位置和大小取决于该压力感应电桥感测的两个延伸方向和与其最近的基板的边缘的夹角。为了提高压力检测的灵敏度,可选地,至少一个第一夹角为大于等于20°且小于等于70°;和/或至少一个第二夹角为大于等于20°且小于等于70°。例如,如图2a所示,第一夹角为0°,第二夹角为45°。此时,结合图1a和图1b,可以理解在图2a中,第一压力感应电桥31的检测盲区恰好对应于该第二压力感应电桥32的压力感应最灵敏区域,而第一压力感应电桥31的压力感应最灵敏区域恰好对应于该第二压力感应电桥32的检测盲区。这样设置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触控显示面板压力感应的灵敏度。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可选地,第一延伸方向100和第二延伸方向200垂直;和/或,第三延伸方向300和第四延伸方向400垂直。

需要说明的是,在图2a在同一压力感应电桥组30内仅示例性地设置了一个第一压力感应电桥31和一个第二压力感应电桥32。并且该第二压力感应电桥32与第一压力感应电桥31排列形成一字形,这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示例,而非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具体设计时,可选地,同一压力感应电桥组内可以设置一个或多个第一压力感应电桥,同时也可以设置一个或多个第二压力感应电桥。在同一压力感应电桥组内第一压力感应电桥和/或第二压力感应电桥的数目越多,其压力感应的灵敏度越高。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另一个触控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参见图3,在同一压力感应电桥组30内示例性地包括一个第一压力感应电桥31和两个第二压力感应电桥32。这两个第二压力感应电桥32与一个第一压力感应电桥31排列形成一字形。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可选地,如图3所示,第一压力感应电桥31位于两个第二压力感应电桥32之间的位置处。这样设置可以丰富同一压力感应电桥组内第一压力感应电桥和第二压力感应电桥的布设方案。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又一个触控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参见图4,类似地,在同一压力感应电桥组30内示例性地包括一个第一压力感应电桥31和两个第二压力感应电桥32。与图3中提供的触控显示面板相比,图4中提供的触控显示面板中,这两个第二压力感应电桥32与一个第一压力感应电桥31排列形成品字形。这样设置可以丰富同一压力感应电桥组内第一压力感应电桥和第二压力感应电桥的布设方案。

同样地,若同一压力感应电桥组内第一压力感应电桥的数目为两个,第二压力感应电桥的数目为一个;一个第二压力感应电桥与两个第一压力感应电桥排列形成一字形或品字形;若一个第二压力感应电桥与两个第一压力感应电桥排列形成一字形,第二压力感应电桥位于两个第一压力感应电桥之间的位置处。这样设置同样可以丰富同一压力感应电桥组内第一压力感应电桥和第二压力感应电桥的布设方案。

在实际设计时,该触控显示面板可以设计为液晶显示面板,也可设计为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面板。

若该触控显示面板为液晶显示面板,而液晶显示面板包括阵列基板以及与阵列基板对置的彩膜基板,该基板具体可以为阵列基板也可以为彩膜基板。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个触控显示面板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参见图5,该基板为阵列基板1,触控显示面板还包括与阵列基板1对置的彩膜基板2。压力感应电桥组30可以设置于阵列基板1背离彩膜基板2的表面。此外,如图6所示,该压力感应电桥组30还可以设置于阵列基板1靠近彩膜基板2的表面。进一步地,若该阵列基板1包括至少一层金属膜层(图6中未示出),金属膜层设置于阵列基板1靠近彩膜基板2的表面。该压力感应电桥组30可以与该金属膜层同层设置。进一步地,该压力感应电桥组30还可以与金属膜层采用相同材料在同一制作工艺中形成。该金属膜层可以为扫描线金属层、数据线金属层或触控位置检测电极走线金属层等。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又一个触控显示面板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参见图7,该基板为彩膜基板2,触控显示面板还包括与彩膜基板2对置的阵列基板1。压力感应电桥组30可以设置于彩膜基板2靠近阵列基板1的表面。进一步地,由于彩膜基板2往往还包括黑矩阵和色阻层,该黑矩阵和该色阻层设置于彩膜基板2靠近阵列基板1的表面。该压力感应电桥组30可以与黑矩阵或色阻层同层设置。此外压力感应电桥组30设置于黑矩阵与色阻层之间。此外,如图8所示,该压力感应电桥组30还可以设置于彩膜基板2背离阵列基板1的表面。

若该触控显示面板为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面板,而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面板包括阵列基板以及与该阵列基板对置的盖板,该基板可以为阵列基板也可以为盖板。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液晶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参见图9,该液晶显示装置101包括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任意一种显示面板201。该液晶显示装置101具体可以为手机、电脑、电视、智能手表以及公共服务大厅的信息查询机等。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通过设置同一压力感应电桥组内至少一个第一压力感应电桥和至少一个第二压力感应电桥的检测盲区互不重合,解决了现有的触控显示面板触控压力检测的灵敏度不高的问题,实现了提高触控压力检测的灵敏度的目的。

注意,上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及所运用技术原理。本领域技术人员会理解,本实用新型不限于这里所述的特定实施例,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能够进行各种明显的变化、重新调整和替代而不会脱离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虽然通过以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不仅仅限于以上实施例,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情况下,还可以包括更多其他等效实施例,而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范围决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