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合顶板锚杆支护角度确定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1950157阅读:1895来源:国知局
复合顶板锚杆支护角度确定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一种锚杆支护角度确定方法,属于矿区安全领域。



背景技术:

煤矿安全高效生产取决于巷道的畅通与稳定,而煤矿巷道围岩控制技术可以为巷道畅通与稳定提供有效保障。随着煤矿开采深度、广度和强度的不断增加,出现了大量复杂困难巷道,包括深部高地应力巷道、围岩松软膨胀巷道、极破碎围岩巷道、特大断面巷道、受强烈动压影响巷道、沿空留巷与采空区留巷等.这些复杂困难巷道共同的特点是围岩变形强烈、破坏范围大,巷道往往需要多次维修与翻修,极易出现冒顶、片帮,巷道安全得不到保证.我国煤矿开采深度以8~12m/a的速度增加.目前,有100余处煤矿开采深度超过600m,有19处煤矿开采深度超过1 000m,最深达到1 300m.煤炭产量的大幅度提高进一步加速了矿井深度的增加.浅矿井数目大为减少,深矿井将成倍增加.预计在未来20a我国很多煤矿将进入到1 000~1 500m的开采深度.深部开采引起高地压、高地温、高岩溶水压和强烈的开采扰动影响.深部矿井垂直应力明显增大,构造应力场复杂,开采扰动影响强烈,导致巷道压力大、围岩变形大、破坏严重,造成前掘后修、多次翻修甚至冒顶片帮的被动局面,对深部矿井的安全开采带来巨大威胁。

围绕上述问题,本文针对复杂困难巷道,基于压力拱理论,提出了一种锚杆支护角度确定的新方法,目的在于更好地帮助围岩形成压力拱,挖掘出围岩的最大自稳能力,从而降低支护难度,达到更好支护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巷道锚杆支护角度的确定新方法,旨在更好地帮助围岩形成压力拱,挖掘出围岩的最大自稳能力,从而降低支护难度,达到好支护效果,保证巷道安全、畅通与稳定,并为巷道支护设计提供参考依据。

本发明的方案如下:一种复合顶板锚杆支护角度确定方法,

巷道开挖后,矩形巷道周围形成应力集中,应力集中区域形状呈椭圆状,且应力椭圆外接于矩形巷道,椭圆的中心点与矩形巷道的中心点重合,如图8中a图,因此矩形巷道的边角点坐标属于椭圆上的一个坐标点,设椭圆的中心为坐标原点,矩形巷道的宽为2B,高为2H,则矩形边角点A的坐标为(B,H);巷道开挖后巷道上方的应力向两边转移,如图8中b图,这种应力转移是应力椭圆形成的原因,当应力集中椭圆边界把围岩破坏时,即在破坏处形成了冒落拱,因此冒落拱的边界与应力椭圆是重合的,由于冒落拱轮廓线与应力椭圆重合,设压力拱的顶点为B、冒落拱的高度为h,则B点的坐标为(0,H+h);

将点A(B,H)和点B(0,H+h)代入椭圆方程(1),

<mrow> <mfrac> <msup> <mi>x</mi> <mn>2</mn> </msup> <msup> <mi>a</mi> <mn>2</mn> </msup> </mfrac> <mo>+</mo> <mfrac> <msup> <mi>y</mi> <mn>2</mn> </msup> <msup> <mi>b</mi> <mn>2</mn> </msup> </mfrac> <mo>=</mo> <mn>1</mn> <mo>-</mo> <mo>-</mo> <mo>-</mo> <mrow> <mo>(</mo> <mn>1</mn> <mo>)</mo> </mrow> <mo>;</mo> </mrow>

求解得:

因此剪应力椭圆方程为:

<mrow> <mfrac> <msup> <mi>x</mi> <mn>2</mn> </msup> <mfrac> <mrow> <msup> <mrow> <mo>(</mo> <mi>H</mi> <mo>+</mo> <mi>h</mi> <mo>)</mo> </mrow> <mn>2</mn> </msup> <mo>&CenterDot;</mo> <msup> <mi>B</mi> <mn>2</mn> </msup> </mrow> <mrow> <mn>2</mn> <mi>H</mi> <mo>&CenterDot;</mo> <mi>h</mi> <mo>+</mo> <msup> <mi>h</mi> <mn>2</mn> </msup> </mrow> </mfrac> </mfrac> <mo>+</mo> <mfrac> <msup> <mi>y</mi> <mn>2</mn> </msup> <msup> <mrow> <mo>(</mo> <mi>H</mi> <mo>+</mo> <mi>h</mi> <mo>)</mo> </mrow> <mn>2</mn> </msup> </mfrac> <mo>=</mo> <mn>1</mn> <mo>-</mo> <mo>-</mo> <mo>-</mo> <mrow> <mo>(</mo> <mn>2</mn> <mo>)</mo> </mrow> </mrow>

由普氏冒落拱计算公式,可知:

式(3)中,f为巷道顶板的普氏系数,f为巷道两帮的普氏系数,为两帮岩石的内摩察角;

由于对每个巷道来说,巷道设计尺寸、普氏系数和内摩擦角均为已知量,由此可知每个巷道对应的应力椭圆方程。对于,锚杆(索)支护来说,其伸入应力椭圆外长度越长支护效果越好,而垂直于应力椭圆支护时,伸入长度最长,垂直于顶板支护时,伸入长度最短,从这个角度看,垂直于应力椭圆支护效果最好;但是,由于应力椭圆边界为剪应力集中,当锚杆(索)垂直于应力椭圆时,其抗剪切面积为锚杆(索)的横截面,抗剪面积最小,即抗剪能力最小,当锚杆(索)与应力椭圆斜交时,其抗剪面积为锚杆(索)斜交的椭圆面积,抗剪面积较大,即抗剪能力较大,从这个角度看,锚杆(索)垂直于顶板时,支护效果最好;需要注意的是上述的讨论不针对巷道中间的锚杆,对于巷道中间的锚杆,其既垂直于巷道顶板又垂直于应力椭圆,实践证明这种支护效果最好。据此原理,在已知锚杆固定点横坐标位置的前提下,即可计算出其纵坐标,并推算得出锚杆的倾斜角度θ。该方法尤其适用于特厚复合顶板锚杆支护角度的确定。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主要优点是通过数值模拟提出了剪应力椭圆的概念,通过理论分析提出了新的锚杆支护角度的计算方法。研究表明,巷道顶板的两边以剪切破坏为主,其剪应力明显大于顶板中间位置的值,通过压力拱计算公式得到了具体的剪应力椭圆的轨迹方程,基于应力椭圆的轨迹方程提出了锚杆支护角度的计算方法,通过具体的工程数据计算了合理的锚杆支护角度,为其巷道围岩形成稳定的压力拱提供了帮助,从而实现巷道的安全、畅通和稳定,为矿井高产高效提供了保障,同时,也为类似工程支护提供参考依据。

附图说明

图1是岩层离层破坏过程图;

图2是巷道顶板应力分布图;

图3是开挖前后巷道上方应力变化示意图;

图4是锚杆与应力椭圆夹角示意图;

图5是椭圆坐标示意图(1);

图6是椭圆坐标示意图(2);

图7是锚杆分布位置图;

图8是巷道开挖后,巷道处的应力分布图。

具体实施方式

1.数值模拟结果

剪应力图中(图1),白色部分代表应力集中区,巷道开挖后,其周围产生应力集中,应力集中区环绕巷道并成近似椭圆状,见图1a,在这里称其为应力椭圆或剪应力椭圆;随着加载步的推移,应力值增大,围岩破坏首先从薄弱部位煤帮开始,见图1b;煤帮破裂处应力开始降低,并使得围岩应力集中区域向上方深部转移,此时应力椭圆变大且向左右两边深部开始发散,见图1c;加载步继续推进,巷道第一层顶板左上方和右上方开始产生破坏,破坏位置首先位于薄弱层与应力集中的交汇处,然后主要沿着薄弱层向巷道中部扩展,见图1d;同时巷道左右上边角处顶板开始破坏,见图1c、d、e、f。随着第一层顶板破坏,应力集中向上转移,进而导致第二层顶板破坏,周而复始地从下向上依次破坏。当部分岩梁破坏后,上部岩梁破坏位置向两边深部转移,见图1e、f、g;同样,从下向上逐层发展;当下部岩层破坏到一定厚度后,将迅速引起上部离层,进而促使围岩整体加速破坏,最终导致巷道垮塌,见图1h。模拟结果显示,随着载荷的持续作用,巷道顶板两边的上方首先破坏,且以剪切破坏为主,剪切方向为应力椭圆的切向;这说明采用锚杆(索)支护时,巷道两边的锚杆(索)所受的剪切力明显大于中间,应力分布如图2。

模拟图中形成应力椭圆的原因分析:巷道开挖前,其上方的岩层处于应力平衡状态,开挖后,巷道上方的岩层失去下方的支撑力,促使其上方的应力向巷帮两边转移,从而形成了压力拱,见图3。不支护时,巷道维持稳定主要依靠压力拱和岩体的内聚力,其中,压力拱主要承载上覆原岩应力及自重,压力拱下方的岩体主要靠其内聚力承载,由于这种区别,拱下方岩体与拱之间的交接产生了剪应力集中,这便是应力椭圆形成的原因,这说明压力拱的边界与应力椭圆是重合的;采用锚网支护时,随着拱下方岩体的流变破坏,使其对压力拱和支护体产生了碎胀力,这种碎胀力在压力拱的边界线上分为径向压力和环向剪切力,正是环向的剪切力成为了锚杆剪切破断的主要作用力;由于巷道的对称性,中间这种剪切作用力被两边相互抵消了,理论上该力为零,也因此,巷道两边的剪切力明显大于中间。工程实践表明,特厚复合顶板巷道中,顶板两边的锚杆破断率显著高于中间,且两边的破断主要原因几乎都是剪切破坏,这与数值模拟结果相同。

2.锚杆(索)支护角度确定方法

2.1应力椭圆与锚杆(索)参数之间的关系

对于锚杆支护来说,锚杆的端部越伸入压力拱的内部,支护效果越好。当锚杆(索)钻入岩体时,其会与应力椭圆形成交汇,且与应力椭圆交汇点处的切线形成一个夹角α,见图4。因巷道中部的锚杆1受剪应力影响明显较小,不需考虑剪应力,α取值与其关系不大,在此主要阐述两边的锚杆2和3的α取值问题。当α=90°时,锚杆深入压力拱内部距离越长,从这个因素考虑来说,其支护效果最好,但顶板锚杆支护的主要作用是控制顶板竖直方向变形,从这个因素考虑,锚杆竖直支护时效果最好。另外由材料力学抗剪强度公式“剪切应力=剪切力/剪切面积”可知,要提高锚杆的抗剪强度,就要增大锚杆的剪切面积。在不增大锚杆直径的情况下,可以考虑调整锚杆与应力椭圆的角度α来改变剪切面积。当α=90°时,剪切面积为锚杆的横截面积,此时值最小;当α<90°时,剪切面积为斜切锚杆的椭圆形面积,且角度越小面积越大;因此,从剪切应力的角度来说,α的值取小点较好。从控制巷道变形的角度来说,中间的锚杆1主要是控制巷道的竖向变形,此处应取α=90°,两边的锚杆2和3不仅要控制顶板的竖向位移,同时还要控制顶板两边的横向位移,因此锚杆应各自向两边倾斜一个角度λ,λ为锚杆与巷道顶板的夹角,见图5。

综上所述,当α=90°时,锚杆抵抗剪切的能力最小,但深入压力拱内部的距离最长,此时通过计算椭圆的切线与顶板的夹角β可推导出相对应的λ,此处的λ用λ′表示;当λ=90°时,锚杆深入压力拱的距离最小,且无法控制顶板的横向变形,但其抵抗竖直位移的能力最大;因此,锚杆的实际倾斜角度λ应在λ′~90°之间取值。本文中λ取均值,即(λ′+90°)

2.2应力椭圆方程的确定方法

由椭圆轨迹方程式(1)可知:确定椭圆方程需先求解出半长轴长度a和半短轴长度b,因此需找到椭圆上的两个点的坐标,旨在代入椭圆方程求解出a和b。

<mrow> <mfrac> <msup> <mi>x</mi> <mn>2</mn> </msup> <msup> <mi>a</mi> <mn>2</mn> </msup> </mfrac> <mo>+</mo> <mfrac> <msup> <mi>y</mi> <mn>2</mn> </msup> <msup> <mi>b</mi> <mn>2</mn> </msup> </mfrac> <mo>=</mo> <mn>1</mn> <mo>-</mo> <mo>-</mo> <mo>-</mo> <mrow> <mo>(</mo> <mn>1</mn> <mo>)</mo> </mrow> <mo>;</mo> </mrow>

观察数值模拟剪应力图可知:应力椭圆外接于矩形巷道,且椭圆的中心点与矩形巷道的中心点重合,因此矩形巷道的边角点坐标属于椭圆上的一个坐标点。设椭圆的中心为坐标原点,矩形巷道的宽为2B,高为2H,则矩形边角点A的坐标为(B,H),如图5。

由于压力拱轮廓线与应力椭圆重合,可取压力拱的顶点作为应力椭圆上的点进行求解,设该点为B、压力拱的高度为h,则B点的坐标为(0,H+h),如图6。

综上所述,将点A(B,H)和点B(0,H+h)代入椭圆方程(1),

<mrow> <mfrac> <msup> <mi>x</mi> <mn>2</mn> </msup> <msup> <mi>a</mi> <mn>2</mn> </msup> </mfrac> <mo>+</mo> <mfrac> <msup> <mi>y</mi> <mn>2</mn> </msup> <msup> <mi>b</mi> <mn>2</mn> </msup> </mfrac> <mo>=</mo> <mn>1</mn> <mo>-</mo> <mo>-</mo> <mo>-</mo> <mrow> <mo>(</mo> <mn>1</mn> <mo>)</mo> </mrow> <mo>;</mo> </mrow>

求解得:

因此剪应力椭圆方程为:

<mrow> <mfrac> <msup> <mi>x</mi> <mn>2</mn> </msup> <mfrac> <mrow> <msup> <mrow> <mo>(</mo> <mi>H</mi> <mo>+</mo> <mi>k</mi> <mo>)</mo> </mrow> <mn>2</mn> </msup> <mo>&CenterDot;</mo> <msup> <mi>B</mi> <mn>2</mn> </msup> </mrow> <mrow> <mn>2</mn> <mi>H</mi> <mo>&CenterDot;</mo> <mi>h</mi> <mo>+</mo> <msup> <mi>h</mi> <mn>2</mn> </msup> </mrow> </mfrac> </mfrac> <mo>+</mo> <mfrac> <msup> <mi>y</mi> <mn>2</mn> </msup> <msup> <mrow> <mo>(</mo> <mi>H</mi> <mo>+</mo> <mi>h</mi> <mo>)</mo> </mrow> <mn>2</mn> </msup> </mfrac> <mo>=</mo> <mn>1</mn> <mo>-</mo> <mo>-</mo> <mo>-</mo> <mrow> <mo>(</mo> <mn>2</mn> <mo>)</mo> </mrow> </mrow>

由普氏冒落拱计算公式,可知:

式(3)中,f为巷道顶板的普氏系数,f为巷道两帮的普氏系数,c=2H·tanλ,为两帮岩石的内摩擦角(一般取25°~35°);

由于对每个巷道来说,巷道设计尺寸、普氏系数和内摩擦角均为已知量,由此可知每个巷道对应的剪应力椭圆方程,从而,在已知锚杆固定点横坐标位置的前提下,即可计算出其纵坐标,并推算得出锚杆的倾斜角度λ。

工程算例

某矿11903顺槽巷道设计尺寸为:宽×高=4.6m×2.8m,即B=2.3m,H=1.4m,其普氏系数f=3,内摩察角锚杆支护间距为800mm×800mm。将已知参数代入公式(1)、(2)和(3)得:a=3.01m,b=2.17m。求解锚杆倾斜角度时,为方便求切点坐标,本文取锚杆垂直钻入顶板时与应力椭圆的交点坐标进行计算,如图7中的1~5坐标点,6、7坐标点为巷道边角点,当f=3时,坐标分别为1(0,2.17)、2(0.8,2.09)、3(-0.8,2.09)、4(1.6,1.84)、5(-1.6,1.84)、6(2.3,1.4)、7(-2.3,1.4);当f=2.5时,坐标分别为1(0,2.44)、2(0.8,2.34)、3(-0.8,2.34)、4(1.6,2.01)、5(-1.6,2.01)、6(2.3,1.4)、7(-2.3,1.4);当f=1.5时,坐标分别为1(0,2.64)、2(0.8,2.52)、3(-0.8,2.52)、4(1.6,2.13)、5(-1.6,2.13)、6(2.3,1.4)、7(-2.3,1.4)。将各坐标点代入(2)、(3)式,求解结果见表2:

表2锚杆(索)设计角度计算结果(f=3)

备注:K表示切点切线的斜率,因点3、5、7与2、4、6对称,故未列出

当f=4时,求解结果见下表3:

表3锚杆(索)设计角度计算结果(f=4)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当f过小时,会造成冒落压力拱很难形成或形成的拱范围过大,此时本设计的支护角度还需与注浆技术及恒阻高强锚杆(索)相结合效果才会更佳。另外,本文所设计的锚杆支护角度不仅适用于顶部锚杆,同时也适用于帮部锚杆,甚至还可以为底部锚杆设计作参考。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