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体感控制方法及电子装置与流程

文档序号:11864093阅读:249来源:国知局
一种体感控制方法及电子装置与流程

本发明属于虚拟现实中的人机交互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体感控制方法及电子装置。



背景技术:

虚拟现实装置,如智能头盔等穿戴式虚拟现实装置可借助相应的交互装置响应人体动作,如借助交互装置采集人体运动信息并识别出人体动作,进而虚拟现实装置基于其识别出的人体动作执行相应的响应操作等。

目前,与虚拟现实装置匹配使用的交互装置逐渐分离为轻便式类型及大型多功能类型两个较大的方向,对于轻便式类型的交互装置来说,其具有小巧便携、应用方便的特性,但目前的轻便式虚拟现实交互装置仅能对人体手部运动信息进行处理(如识别手部动作),具体可参考Oculus Touch单手柄输入装置,存在较大的功能局限;基于此,本领域需提供一种功能强大且便于应用的轻便式肢体动作识别装置,以实现为虚拟现实领域的人机交互提供便利。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体感控制方法及电子装置,旨在解决目前的轻便式虚拟现实交互装置存在的上述问题,实现为虚拟现实领域的人机交互提供更大便利。

为此,本申请公开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体感控制方法,包括:

获取电子装置的姿态信息,所述电子装置与人体的至少一个预定部位相对应;

根据所述姿态信息,从所述至少一个预定部位中识别出与所述电子装置对应的部位;

确定与所述部位匹配的体感识别模式;

基于所述体感识别模式对所述电子装置的运动信息进行处理。

上述方法,优选的,所述根据所述姿态信息,从所述至少一个预定部位中识别出与所述电子装置对应的部位包括:

从所述姿态信息中获取所述电子装置的第一运动信息,分析所述第一运动信息的运动特征;

从所述至少一个预定部位中识别出与所述运动特征对应的部位。

上述方法,优选的,所述分析所述第一运动信息的运动特征包括:

基于所述第一运动信息中包括的所述电子装置的线速度信息、角速度信息、加速度信息中的任意一种或多种信息,对应确定所述电子装置的线速度变化规律、角速度变化规律及加速度变化规律中的任意一种或多种变化规律;

根据所述任意一种或多种变化规律,分析所述电子装置的运动特征。

上述方法,优选的,所述根据所述姿态信息,从所述至少一个预定部位中识别出与所述电子装置对应的部位包括:

基于所述姿态信息中包括的所述电子装置可形变部分的形变信息,确定所述电子装置可形变部分的形变程度;所述形变信息与所述电子装置绑定至人体时所述电子装置可形变部分产生的形变相对应;

从所述至少一个预定部位中识别出与所述形变程度对应的部位。

上述方法,优选的,所述基于所述体感识别模式对所述电子装置的运动信息进行处理包括:

确定与所述体感识别模式相匹配的灵敏度;其中,对人体不同部位的肢体动作分别以不同的灵敏度进行响应,不同的灵敏度分别对应设置有不同的阈值;

利用与所述体感识别模式相匹配的灵敏度所对应的阈值,识别所述电子装置的运动信息对应的人体动作信息;

基于所述体感识别模式对应的部位,对所述人体动作信息进行处理,得到处理后的人体动作信息。

上述方法,优选的,所述利用与所述体感识别模式相匹配的灵敏度所对应的阈值,识别所述电子装置的运动信息对应的人体动作信息包括:

当与所述体感识别模式匹配的部位为第一部位时,基于所述运动信息确定所述电子装置的运动轨迹;

依据与所述体感识别模式相匹配的第一灵敏度所对应的第一阈值,识别所述运动轨迹对应的人体的第一动作信息。

上述方法,优选的,所述利用与所述体感识别模式相匹配的灵敏度所对应的阈值,识别所述电子装置的运动信息对应的人体动作信息包括:

当与所述体感识别模式匹配的部位为第二部位时,基于所述运动信息确定所述电子装置的第一移动速度;

依据与所述体感识别模式相匹配的第二灵敏度所对应的第二阈值,识别所述第一移动速度对应的人体的第二动作信息。

上述方法,优选的,所述利用与所述体感识别模式相匹配的灵敏度所对应的阈值,识别所述电子装置的运动信息对应的人体动作信息包括:

当与所述体感识别模式匹配的部位为第三部位时,基于所述运动信息确定所述电子装置的第二移动速度及旋转角度;

依据与所述体感识别模式相匹配的第三灵敏度所对应的第三阈值,识别所述第二移动速度及旋转角度对应的人体的第三动作信息。

一种电子装置,包括:

获取模块,用于获取所述电子装置的姿态信息,所述电子装置与人体的至少一个预定部位相对应;

识别模块,用于根据所述姿态信息,从所述至少一个预定部位中识别出与所述电子装置对应的部位;

确定模块,用于确定与所述部位匹配的体感识别模式;

处理模块,用于基于所述体感识别模式对所述电子装置的运动信息进行处理。

上述电子装置,优选的,所述识别模块包括:

分析单元,用于从所述姿态信息中获取所述电子装置的第一运动信息,分析所述第一运动信息的运动特征;

第一识别单元,用于从所述至少一个预定部位中识别出与所述运动特征对应的部位。

上述电子装置,优选的,所述分析单元具体用于:基于所述第一运动信息中包括的所述电子装置的线速度信息、角速度信息、加速度信息中的任意一种或多种信息,对应确定所述电子装置的线速度变化规律、角速度变化规律及加速度变化规律中的任意一种或多种变化规律;并根据所述任意一种或多种变化规律,分析所述电子装置的运动特征。

上述电子装置,优选的,所述识别模块包括:

第一确定单元,用于基于所述姿态信息中包括的所述电子装置可形变部分的形变信息,确定所述电子装置可形变部分的形变程度;所述形变信息与所述电子装置绑定至人体时所述电子装置可形变部分产生的形变相对应;

第二识别单元,用于从所述至少一个预定部位中识别出与所述形变程度对应的部位。

上述电子装置,优选的,所述处理模块包括:

第二确定单元,用于确定与所述体感识别模式相匹配的灵敏度;其中,对人体不同部位的肢体动作分别以不同的灵敏度进行响应,不同的灵敏度分别对应设置有不同的阈值;

第三识别单元,用于利用与所述体感识别模式相匹配的灵敏度所对应的阈值,识别所述电子装置的运动信息对应的人体动作信息;

处理单元,用于基于所述体感识别模式对应的部位,对所述人体动作信息进行处理,得到处理后的人体动作信息。

上述电子装置,优选的,所述第三识别单元具体用于:当与所述体感识别模式匹配的部位为第一部位时,基于所述运动信息确定所述电子装置的运动轨迹;并依据与所述体感识别模式相匹配的第一灵敏度所对应的第一阈值,识别所述运动轨迹对应的人体的第一动作信息。

上述电子装置,优选的,所述第三识别单元具体用于:当与所述体感识别模式匹配的部位为第二部位时,基于所述运动信息确定所述电子装置的第一移动速度;并依据与所述体感识别模式相匹配的第二灵敏度所对应的第二阈值,识别所述第一移动速度对应的人体的第二动作信息。

上述电子装置,优选的,所述第三识别单元具体用于:当与所述体感识别模式匹配的部位为第三部位时,基于所述运动信息确定所述电子装置的第二移动速度及旋转角度;并依据与所述体感识别模式相匹配的第三灵敏度所对应的第三阈值,识别所述第二移动速度及旋转角度对应的人体的第三动作信息。

由以上方案可知,本申请提供了一种体感控制方法及电子装置,所述方法包括获取电子装置的姿态信息,该电子装置与人体的至少一个预定部位相对应,根据该姿态信息从所述至少一个预定部位中识别出与电子装置对应的部位;并确定与所述部位匹配的体感识别模式,基于该体感识别模式对电子装置的运动信息进行处理。通过本申请的方案,可识别电子装置佩戴于人体的哪个部位,并以相应的识别模式进行匹配,提升了用户的交互体验。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申请提供的一种体感控制方法实施例一的流程图;

图2是本申请提供的一种体感识别模式实施例二的流程图;

图3是本申请提供的一种体感识别模式实施例三的流程图;

图4是本申请提供的一种体感识别模式实施例四的流程图;

图5是本申请提供的一种电子装置实施例六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申请提供的一种电子装置实施例七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申请提供的一种电子装置实施例八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申请提供的一种电子装置实施例九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一

参考图1,图1是本申请提供的一种体感控制方法实施例一的流程图,该方法可应用于虚拟现实人机交互领域的电子装置,所述电子装置具体可以是与智能头盔等虚拟现实装置进行交互的交互装置,如轻便式虚拟现实交互装置等,旨在克服现有的轻便式虚拟现实交互装置存在的仅能对人体手部运动信息进行处理的功能局限,如图1所示,所述体感控制方法可以包括以下步骤:

S101:获取电子装置的姿态信息,所述电子装置与人体的至少一个预定部位相对应。

电子装置的姿态信息是指表征电子装置所呈现的状态的相关信息,具体可包括表征电子装置运动状态的运动信息,和/或表征电子装置自身形变状态的形变信息等。

电子装置的姿态信息可利用预先在电子装置中集成的各种传感器件或检测器件采集得到,如通过在电子装置中集成的陀螺仪、线速度传感器、角度传感器、加速度传感器等各种运动信息传感器件采集电子装置的运动信息,和/或通过电子装置中预先集成的相关形变信息检测器件采集电子装置的形变信息等。

本申请的主要构思包括当将电子装置对应于人体的不同部位时,例如当将电子装置绑定至人体的手部、大腿、小腿或腰部等不同部位时,使得电子装置具有处理不同部位运动信息的功能,基于此,所述至少一个预定部位可以是人体的手部、大腿、小腿或腰部等不同部位中的任意一个或多个部位。实际应用中,可通过将电子装置与所述至少一个预定部位中的待处理部位相对应(如绑定),使得电子装置的运动信息与人体的所述待处理部位的运动信息相对应,从而可通过采集电子装置的运动信息实现对人体所述待处理部位的运动信息进行获取。

S102:根据所述姿态信息,从所述至少一个预定部位中识别出与所述电子装置对应的部位。

由于电子装置的姿态信息可表征电子装置的状态,如运动状态和/或形变状态等,且当电子装置与人体的某一部位相对应(如绑定至某一部位)时,电子装置的状态会与人体该部位的状态特征产生对应关系,比如,电子装置的运动状态与人体被绑定部位的运动状态相对应,电子装置的形变状态与人体被绑定部位的粗细程度相对应。基于此,可根据电子装置状态与人体相应部位的部位状态间的对应关系,从所述至少一个预定部位中识别出部位状态与电子装置的姿态信息所表征的电子装置状态相匹配的部位。

S103:确定与所述部位匹配的体感识别模式。

为实现在将电子装置对应于人体的不同部位时,使得电子装置具有处理不同部位运动信息的功能,本申请预先针对各个不同的预定部位,分别设置有不同的体感识别模式,如针对人体手部,对应设置有手部体感识别模式,针对大腿部、小腿部,则分别设置有大腿部体感识别模式、小腿部体感识别模式,针对腰部,则设置有腰部体感识别模式等等。同时各种不同的体感识别模式分别匹配有不同的分别适用于各自所对应部位的处理逻辑,以实现为对应于人体不同部位的电子装置的运动信息进行不同的处理。

本步骤具体可基于人体部位与体感识别模式间的对应关系,从各种体感模式中确定出与人体部位相匹配的体感识别模式。

S104:基于所述体感识别模式对所述电子装置的运动信息进行处理。

在确定出需采用的体感识别模式后,具体可基于该体感识别模式对应的处理逻辑对电子装置的运动信息进行处理,如,假设电子装置与人体腰部相对应,则确定出的所述体感识别模式为腰部体感识别模式,从而对应可采用腰部体感识别模式对应的腰部处理逻辑对电子装置的运动信息进行处理。

由于电子装置与人体待处理部位相对应,其运动信息同样会与人体待处理部位的运动信息相对应,从而最终通过对电子装置的运动信息进行处理实现了对人体待处理部位的运动信息进行处理。

由以上方案可知,本申请提供了一种体感控制方法,所述方法包括获取电子装置的姿态信息,该电子装置与人体的至少一个预定部位相对应,根据该姿态信息从所述至少一个预定部位中识别出与电子装置对应的部位;并确定与所述部位匹配的体感识别模式,基于该体感识别模式对电子装置的运动信息进行处理。通过本申请的方案,可识别电子装置佩戴于人体的哪个部位,并以相应的识别模式进行匹配,提升了用户的交互体验。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提供根据电子装置的姿态信息,从所述至少一个预定部位中识别出与电子装置对应的部位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参考图2示出的本申请提供的一种体感识别模式实施例二的流程图,本实施例中,所述步骤S102具体可通过以下步骤实现:

S1021:从所述姿态信息中获取所述电子装置的第一运动信息,分析所述第一运动信息的运动特征。

本实施例具体针对所述姿态信息包括电子装置的运动信息这一情况进行阐述。

从所述姿态信息中获取的所述电子装置的第一运动信息,具体为利用电子装置的各个运动信息传感器件采集的数据,如利用电子装置的线速度传感器、陀螺仪、角度传感器及加速度传感器采集的线速度数据、角速度数据、旋转角度数据、加速度数据等等。

本步骤具体基于这些数据分析预定时长内电子装置各运动参数数据的变化幅度,进而确定电子装置的运动规律、运动特征,例如具体分析预定时长内电子装置的线速度变化幅度、角速度变化幅度、旋转角度、加速度变化幅度等,并在此基础上确定电子装置相应运动参数变化的快慢、变化的方向等运动特征。

S1022:从所述至少一个预定部位中识别出与所述运动特征对应的部位。

人体的不同部位具有不同的运动规律或运动特征,如人体手部相对于人体腰部或腿部等其他部位来说,其运动更为灵活,同样时长内其线速度变化幅度一般较大,其在短时间内可以在空间各个方向进行移动或变向,针对线速度、角速度、旋转角度、运动方向等具有多变的特征,而例如腰部因其运动灵活性较差,从而短时间内其运动线速度及偏转角度、偏转方向都不会有太过剧烈的变化。又例如人体小腿部相对于大腿部或腰部来讲,其旋转角度的变化一般较快,线速度变化幅度、瞬时产生的加速度等等相对比大腿部或腰部一般亦较大。

由于电子装置与人体的某一部位相对应,从而该部位的运动具体可通过电子装置表现出来,即当电子装置对应于人体某部位时,电子装置具有与所对应的部位相对应的运动规律或运动特征。

基于此,在分析出电子装置的运动特征基础上,可依据电子装置运动特征与人体相应部位运动特征的对应性,从所述至少一个预定部位中识别出与所述运动特征对应的部位,以实现为所需采用的体感识别模式的确定提供依据。

实施例三

本实施例提供根据电子装置的姿态信息,从所述至少一个预定部位中识别出与电子装置对应的部位的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参考图3示出的本申请提供的一种体感识别模式实施例三的流程图,本实施例中,所述步骤S102具体可通过以下步骤实现:

S1023:基于所述姿态信息中包括的所述电子装置可形变部分的形变信息,确定所述电子装置可形变部分的形变程度;所述形变信息与所述电子装置绑定至人体时所述电子装置可形变部分产生的形变相对应。

S1024:从所述至少一个预定部位中识别出与所述形变程度对应的部位。

本实施例具体针对所述姿态信息包括电子装置可形变部分的形变信息这一情况进行阐述。

以穿戴式电子装置为例,其装置结构中一般具有相应的可形变部分,用于实现将穿戴式电子装置绑定至人体相应部位,且当将电子装置绑定至人体不同部位时,电子装置可形变部位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形变,例如,假设所述穿戴式电子装置的可形变部分具体为伸缩式绑带,则当将电子装置绑定至人体腰部时,其伸缩式绑带的伸缩率较高,形变较大,相对应地,在将其绑定至手部或腿部时,其伸缩率则会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形变程度也会相应减小。

基于此,可通过电子装置绑定至人体相应部位时电子装置可形变部分的形变状况确定所绑定的部位。

具体地,可基于对通过相关检测器件检测出的形变信息(如可形变部分被拉伸的长度等)进行分析,确定电子装置可形变部分的伸缩率或形变程度,进而在此基础上,从所述至少一个预定部位中识别出与所述伸缩率或形变程度对应的部位,以实现为所需采用的体感识别模式的确定提供依据。

实际应用场景中,也可预先在电子装置上设置模式按钮(各模式按钮分别与不同的预定部位相对应),从而,使用者可在将电子装置绑定至相应部位后,选择并操作与该部位相对应的模式按钮,实现向电子装置输入需采用的模式。

实施例四

参考图4,图4示出了本申请提供的一种体感识别模式实施例四的流程图,本实施例中,所述步骤S104具体可通过以下步骤实现:

S1041:确定与所述体感识别模式相匹配的灵敏度;其中,对人体不同部位的肢体动作分别以不同的灵敏度进行响应,不同的灵敏度分别对应设置有不同的阈值。

由于人体不同部位的灵活程度不同,具有不同的运动规律或运动特征,例如以人体手部、小腿部、大腿部、腰部这些预定部位来讲,一般来说,人体手部灵活程度最高,小腿次之,大腿部及腰部的灵活程度顺次降低,基于此,在对人体不同部位的肢体动作进行响应时,为避免对较灵活部位(运动灵活程度高,更易产生无意识的微小运动),如手部、小腿部的肢体动作响应过于频繁,导致误操作,比如对手部的无意识的微小移动进行错误响应等,则对于较灵活部位应采用较低的灵敏度进行响应,而对于腰部等灵活程度较差的部位,为避免产生响应迟钝现象,则相应需采用较高的灵敏度进行响应。

从而,本实施例针对人体不同部位的肢体动作,采用不同的灵敏度进行响应,即对于不同的体感识别模式来讲,其分别对应于不同的响应灵敏度。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可将运动信息的采集及基于运动信息的人体动作识别功能均设置在所述电子装置中,即在电子装置端可实现数据采集及人体动作识别,在识别出人体动作的基础上,电子装置可将识别出的人体动作信息直接发送至虚拟现实装置,或基于识别出的人体动作信息生成相应控制指令并将该指令发送至虚拟现实装置,以使得虚拟现实装置基于人体动作执行相应操作。

对应于此种实现方式,所述灵敏度/响应灵敏度具体可以是电子装置对已采集的运动信息进行识别的灵敏度,即对于较灵活部位来说,电子装置应采用较低的识别灵敏度,从而不会将较灵活部位容易产生的一些无意识运动识别为需向虚拟现实装置进行交互的有效动作,反之,对于灵活性较差的部位,则需采用较高的识别灵敏度。

S1042:利用与所述体感识别模式相匹配的灵敏度所对应的阈值,识别所述电子装置的运动信息对应的人体动作信息。

本实施例具体通过在不同的体感识别模式对应的不同处理逻辑中分别设置不同的阈值实现不同灵敏度的动作识别,即以处理逻辑中阈值的不同体现灵敏度的不同,电子装置分别以不同的灵敏度对人体不同部位的肢体动作进行识别。如对于因旋转动作而触发的虚拟现实场景变换为例,对于手部或小腿部则需设置一相对较高的角度阈值(对应一较低的灵敏度)对人体手部或脚步的旋转动作进行识别,从而对手部或小腿的微小角度旋转进行忽略不识别,而对于大腿或腰部来讲,则应采用一较小的角度阈值(对应较高的灵敏度),使得可以对大腿或腰部的微小角度旋转进行有效识别。

基于此,在对采集的运动信息进行处理时,需利用与所述体感识别模式相匹配的灵敏度所对应的阈值,识别电子装置的运动信息对应的人体动作信息。

具体地,当与所述体感识别模式匹配的部位为第一部位时,基于所述运动信息确定所述电子装置的运动轨迹;依据与所述体感识别模式相匹配的第一灵敏度所对应的第一阈值,识别所述运动轨迹对应的人体的第一动作信息。当与所述体感识别模式匹配的部位为第二部位时,基于所述运动信息确定所述电子装置的第一移动速度;依据与所述体感识别模式相匹配的第二灵敏度所对应的第二阈值,识别所述第一移动速度对应的人体的第二动作信息。当与所述体感识别模式匹配的部位为第三部位时,基于所述运动信息确定所述电子装置的第二移动速度及旋转角度;依据与所述体感识别模式相匹配的第三灵敏度所对应的第三阈值,识别所述第二移动速度及旋转角度对应的人体的第三动作信息。

其中,所述第一部位具体可以是人体的手部,所述第二部位具体可以是人体的小腿部或大腿部,所述第三部位具体可以是人体腰部,即对于手部来说,可基于电子装置的运动轨迹识别手部动作,对于大腿部、小腿部来说,可以电子装置的移动速度识别相应腿部动作,对于腰部来说,可基于电子装置的移动速度及旋转角度,识别腰部动作。

S1043:基于所述体感识别模式对应的部位,对所述人体动作信息进行处理,得到处理后的人体动作信息。

本步骤继续结合电子装置对应(绑定)的人体部位,对上一步骤识别出的人体动作信息进行处理,以得出更为符合所对应(绑定)部位的部位特征的人体动作信息。

例如,假设上一步骤已识别出一斜向上的动作矢量(具体可采用偏离水平或竖直方向的角度表征动作方向),则如果电子装置绑定在人体手部,则依据手部的灵活性较高,任意方向的运动皆有较大可能性这一特性,此步骤仍可将该动作识别为斜向上的动作,如果电子装置绑定在人体腰部,则可忽略该动作矢量中水平方向的分量部分,在此步骤将其识别为向上起立,如果绑定在小腿部或大腿部,则忽略该动作矢量中竖直向上的分量部分,将该动作识别为水平方向的动作。从而可实现结合人体的部位特征对人体的肢体动作进行更为精准的识别。

实施例五

本实施例提供所述灵敏度的另一种可能的方式,本实施例中,所述灵敏度具体可以是虚拟现实装置如智能头盔等对人体不同部位的肢体动作进行响应的灵敏度,如虚拟现实装置响应人体手部动作时对应采用的相对较低的灵敏度,响应人体腰部动作对应采用的相对较高的灵敏度等。

在此种实现方式中,所述电子装置仅作为一信息采集装置,实现向虚拟现实装置输出其基于各传感器件所采集的运动数据,如电子装置(绑定于人体相应部位)的线速度数据、角速度数据、旋转角度及加速度数据等等。

虚拟现实装置基于对人体不同部位所需采用的不同灵敏度,使用不同的阈值对接收的运动数据进行处理、识别,即以不同灵敏度对应的阈值识别不同部位的运动信息所对应的有效动作,并对识别出的人体动作进行响应,如变换场景或变换场景对象等。

关于虚拟现实装置利用与灵敏度对应的阈值对运动信息进行处理、识别的部分与上一实施例中该部分的内容类似,具体可参考上一实施例对此部分的说明,此处不再阐述。

实施例六

参考图5,图5是本申请提供的一种电子装置实施例六的结构示意图,所述电子装置具体可以是与智能头盔等虚拟现实装置进行交互的交互装置,如轻便式虚拟现实交互装置等,旨在克服现有的轻便式虚拟现实交互装置存在的仅能对人体手部运动信息进行处理的功能局限,如图5所示,所述电子装置可以包括:

获取模块100,用于获取所述电子装置的姿态信息,所述电子装置与人体的至少一个预定部位相对应。

电子装置的姿态信息是指表征电子装置所呈现的状态的相关信息,具体可包括表征电子装置运动状态的运动信息,和/或表征电子装置自身形变状态的形变信息等。

电子装置的姿态信息可利用预先在电子装置中集成的各种传感器件或检测器件采集得到,如通过在电子装置中集成的陀螺仪、线速度传感器、角度传感器、加速度传感器等各种运动信息传感器件采集电子装置的运动信息,和/或通过电子装置中预先集成的相关形变信息检测器件采集电子装置的形变信息等。

本申请的主要构思包括当将电子装置对应于人体的不同部位时,例如当将电子装置绑定至人体的手部、大腿、小腿或腰部等不同部位时,使得电子装置具有处理不同部位运动信息的功能,基于此,所述至少一个预定部位可以是人体的手部、大腿、小腿或腰部等不同部位中的任意一个或多个部位。实际应用中,可通过将电子装置与所述至少一个预定部位中的待处理部位相对应(如绑定),使得电子装置的运动信息与人体的所述待处理部位的运动信息相对应,从而可通过采集电子装置的运动信息实现对人体所述待处理部位的运动信息进行获取。

识别模块200,用于根据所述姿态信息,从所述至少一个预定部位中识别出与所述电子装置对应的部位。

由于电子装置的姿态信息可表征电子装置的状态,如运动状态和/或形变状态等,且当电子装置与人体的某一部位相对应如绑定至某一部位时,电子装置的状态会与人体该部位的状态特征产生对应关系,比如,电子装置的运动状态与人体被绑定部位的运动状态相对应,电子装置的形变状态与人体被绑定部位的粗细程度相对应。基于此,可根据电子装置状态与人体相应部位的部位状态间的对应关系,从所述至少一个预定部位中识别出部位状态与电子装置的姿态信息所表征的电子装置状态相匹配的部位。

确定模块300,用于确定与所述部位匹配的体感识别模式。

为实现在将电子装置对应于人体的不同部位时,使得电子装置具有处理不同部位运动信息的功能,本申请预先针对各个不同的预定部位,分别设置有不同的体感识别模式,如针对人体手部,对应设置有手部体感识别模式,针对大腿部、小腿部,则分别设置有大腿部体感识别模式、小腿部体感识别模式,针对腰部,则设置有腰部体感识别模式等等。同时各种不同的体感识别模式分别匹配有不同的分别适用于各自所对应部位的处理逻辑,以实现为对应于人体不同部位的电子装置的运动信息进行不同的处理。

本模块具体可基于人体部位与体感识别模式间的对应关系,从各种体感模式中确定出与人体部位相匹配的体感识别模式。

处理模块400,用于基于所述体感识别模式对所述电子装置的运动信息进行处理。

在确定出需采用的体感识别模式后,具体可基于该体感识别模式对应的处理逻辑对电子装置的运动信息进行处理,如,假设电子装置与人体腰部相对应,则确定出的所述体感识别模式为腰部体感识别模式,从而对应可采用腰部体感识别模式对应的腰部处理逻辑对电子装置的运动信息进行处理。

由于电子装置与人体待处理部位相对应,其运动信息同样会与人体待处理部位的运动信息相对应,从而最终通过对电子装置运动信息进行处理实现了对人体待处理部位的运动信息进行处理。

由以上方案可知,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电子装置,该电子装置与人体的至少一个预定部位相对应,该电子装置获取其姿态信息,根据姿态信息从所述至少一个预定部位中识别出与电子装置对应的部位;并确定与所述部位匹配的体感识别模式,基于该体感识别模式对电子装置的运动信息进行处理。通过本申请的方案,可识别电子装置佩戴于人体的哪个部位,并以相应的识别模式进行匹配,提升了用户的交互体验。

实施例七

本实施例提供识别模块200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参考图6示出的本申请提供的一种电子装置实施例七的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中,所述识别模块200可以包括:

分析单元201,用于从所述姿态信息中获取所述电子装置的第一运动信息,分析所述第一运动信息的运动特征。

本实施例具体针对所述姿态信息包括电子装置的运动信息这一情况进行阐述。

从所述姿态信息中获取的所述电子装置的第一运动信息,具体为利用电子装置的各个运动信息传感器件采集的数据,如利用电子装置的线速度传感器、陀螺仪、角度传感器及加速度传感器采集的线速度数据、角速度数据、旋转角度数据、加速度数据等等。

本单元具体基于这些数据分析预定时长内电子装置各运动参数数据的变化幅度,进而确定电子装置的运动规律、运动特征,例如具体分析预定时长内电子装置的线速度变化幅度、角速度变化幅度、旋转角度、加速度变化幅度等,并在此基础上确定电子装置相应运动参数变化的快慢、变化的方向等运动特征。

第一识别单元202,用于从所述至少一个预定部位中识别出与所述运动特征对应的部位。

人体的不同部位具有不同的运动规律或运动特征,如人体手部相对于人体腰部或腿部等其他部位来说,其运动更为灵活,同样时长内其线速度变化幅度一般较大,其在短时间内可以在空间各个方向进行移动或变向,针对线速度、角速度、旋转角度、运动方向等具有多变的特征,而例如腰部因其运动灵活性较差,从而短时间内其运动线速度及偏转角度、偏转方向都不会有太过剧烈的变化。又例如人体小腿部相对于大腿部或腰部来讲,其旋转角度的变化一般较快,线速度变化幅度、瞬时产生的加速度等等相对比大腿部或腰部一般亦较大。

由于电子装置与人体的某一部位相对应,从而该部位的运动具体可通过电子装置表现出来,即当电子装置对应于人体某部位时,电子装置具有与所对应的部位相对应的运动规律或运动特征。

基于此,在分析出电子装置的运动特征基础上,可依据电子装置运动特征与人体相应部位运动特征的对应性,从所述至少一个预定部位中识别出与所述运动特征对应的部位,以实现为所需采用的体感识别模式的确定提供依据。

实施例八

本实施例提供识别模块200的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参考图7示出的本申请提供的一种电子装置实施例八的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中,所述识别模块200可以包括:

第一确定单元203,用于基于所述姿态信息中包括的所述电子装置可形变部分的形变信息,确定所述电子装置可形变部分的形变程度;所述形变信息与所述电子装置绑定至人体时所述电子装置可形变部分产生的形变相对应;

第二识别单元204,用于从所述至少一个预定部位中识别出与所述形变程度对应的部位。

以穿戴式电子装置为例,其装置结构中一般具有相应的可形变部分,用于实现将穿戴式电子装置绑定至人体相应部位,且当将电子装置绑定至人体不同部位时,电子装置可形变部位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形变,例如,假设所述穿戴式电子装置的可形变部分具体为伸缩式绑带,则当将电子装置绑定至人体腰部时,其伸缩式绑带的伸缩率较高,形变较大,相对应地,在将其绑定至手部或腿部时,其伸缩率则会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形变程度也会相应减小。

基于此,可通过电子装置绑定至人体相应部位时电子装置可形变部分的形变状况确定所绑定的部位。

具体地,可基于对通过相关检测器件检测出的形变信息(如可形变部分被拉伸的长度等)进行分析,确定电子装置可形变部分的伸缩率或形变程度,进而在此基础上,从所述至少一个预定部位中识别出与所述伸缩率或形变程度对应的部位,以实现为所需采用的体感识别模式的确定提供依据。

实施例九

参考图8,图8示出了本申请提供的一种电子装置实施例九的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中,所述处理模块400具体可以包括:

第二确定单元401,用于确定与所述体感识别模式相匹配的灵敏度;其中,对人体不同部位的肢体动作分别以不同的灵敏度进行响应,不同的灵敏度分别对应设置有不同的阈值。

由于人体不同部位的灵活程度不同,具有不同的运动规律或运动特征,例如以人体手部、小腿部、大腿部、腰部这些预定部位来讲,一般来说,人体手部灵活程度最高,小腿次之,大腿部及腰部的灵活程度顺次降低,基于此,在对人体不同部位的肢体动作进行响应时,为避免对较灵活部位(运动灵活程度高,更易产生无意识的微小运动),如手部、小腿部的肢体动作响应过于频繁,导致误操作,比如对手部的无意识的微小移动进行错误响应等,则对于较灵活部位应采用较低的灵敏度进行响应,而对于腰部等灵活程度较差的部位,为避免产生响应迟钝现象,则相应需采用较高的灵敏度进行响应。

从而,本实施例针对人体不同部位的肢体动作,采用不同的灵敏度进行响应,即对于不同的体感识别模式来讲,其分别对应于不同的响应灵敏度。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可将运动信息的采集及基于运动信息的人体动作识别功能均设置在所述电子装置中,即在电子装置端可实现数据采集及人体动作识别,在识别出人体动作的基础上,电子装置可将识别出的人体动作信息直接发送至虚拟现实装置,或基于识别出的人体动作信息生成相应控制指令并将该指令发送至虚拟现实装置,以使得虚拟现实装置基于人体动作执行相应操作。

对应于此种实现方式,所述灵敏度/响应灵敏度具体可以是电子装置对已采集的运动信息进行识别的灵敏度,即对于较灵活部位来说,电子装置应采用较低的识别灵敏度,从而不会将较灵活部位容易产生的一些无意识运动识别为需向虚拟现实装置进行交互的有效动作,反之,对于灵活性较差的部位,则需采用较高的识别灵敏度。

第三识别单元402,用于利用与所述体感识别模式相匹配的灵敏度所对应的阈值,识别所述电子装置的运动信息对应的人体动作信息。

本实施例具体通过在不同的体感识别模式对应的不同处理逻辑中分别设置不同的阈值实现不同灵敏度的动作识别,即以处理逻辑中阈值的不同体现灵敏度的不同,电子装置分别以不同的灵敏度对人体不同部位的肢体动作进行识别。如对于因旋转动作而触发的虚拟现实场景变换为例,对于手部或小腿部则需设置一相对较高的角度阈值(对应一较低的灵敏度)对人体手部或脚步的旋转动作进行识别,从而对手部或小腿的微小角度旋转进行忽略不识别,而对于大腿或腰部来讲,则应采用一较小的角度阈值(对应较高的灵敏度),使得可以对大腿或腰部的微小角度旋转进行有效识别。

基于此,在对采集的运动信息进行处理时,具体需利用与所述体感识别模式相匹配的灵敏度所对应的阈值,识别电子装置的运动信息对应的人体动作信息。

处理单元403,用于基于所述体感识别模式对应的部位,对所述人体动作信息进行处理,得到处理后的人体动作信息。

本单元继续结合电子装置对应(绑定)的人体部位,对上一步骤识别出的人体动作信息进行处理,以得出更为符合所对应(绑定)部位的部位特征的人体动作信息。

例如,假设上一步骤已识别出一斜向上的动作矢量(具体可采用偏离水平或竖直方向的角度表征动作方向),则如果电子装置绑定在人体手部,则依据手部的灵活性较高,任意方向的运动皆有较大可能性这一特性,此步骤仍可将该动作识别为斜向上的动作,如果电子装置绑定在人体腰部,则可忽略该动作矢量中水平方向分量部分,在此步骤将其识别为向上起立,如果绑定在小腿部或大腿部,则忽略该动作矢量中竖直向上方向的分量部分,将该动作识别为水平方向的动作。从而可实现结合人体的部位特征对人体的肢体动作进行更为精准的识别。

实施例十

本实施例提供所述电子装置的另一种可能的方式,本实施例中,所述电子装置仅作为一信息采集装置,实现向虚拟现实装置输出其基于各传感器件所采集的运动数据,如电子装置(绑定于人体相应部位)的线速度数据、角速度数据、旋转角度及加速度数据等等。

本实施例的方式中,所述灵敏度具体可以是虚拟现实装置如智能头盔等对人体不同部位的肢体动作进行响应的灵敏度,如虚拟现实装置响应人体手部动作时对应采用的相对较低的灵敏度,响应人体腰部动作对应采用的相对较高的灵敏度等。

虚拟现实装置基于对人体不同部位所需采用的不同灵敏度,使用不同的阈值对接收自电子装置的运动数据进行处理、识别,即以不同灵敏度对应的阈值识别不同部位的运动信息所对应的有效动作,并对识别出的人体动作进行响应,如变换场景或变换场景对象等。

关于虚拟现实装置利用与灵敏度对应的阈值对运动信息进行处理、识别的部分与上一实施例中该部分的内容类似,具体可参考上一实施例对此部分的说明,此处不再阐述。

实际应用时,使用者可基于实际需求,选择相应个数的本申请提供的电子装置,实现在不同需求场景中对一个或多个不同部位的肢体动作进行采集识别,进而实现与虚拟现实装置进行交互,以下对各种常见的需求场景进行示例性说明:单手场景:在手部绑定一个电子装置与虚拟现实装置通信;双手场景:将两个电子装置分别绑定至两手与虚拟现实装置通信;走路/跑步模式:将两个电子装置分别绑定两个小腿与虚拟现实装置通信;下蹲/跳跃模式:将两个电子装置分别绑定至两个大腿与虚拟现实装置通信;旋转模式:将一个电子装置绑定在腰部实现对用户腰部旋转进行识别,并与虚拟现实装置通信;.组合模式:使用者可根据装置数量和绑定位置进行各种组合,如单手单腿,或单手旋转,或四肢操控,或全部位识别等。

需要说明的是,本说明书中的各个实施例均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的部分互相参见即可。

为了描述的方便,描述以上系统或装置时以功能分为各种模块或单元分别描述。当然,在实施本申请时可以把各单元的功能在同一个或多个软件和/或硬件中实现。

通过以上的实施方式的描述可知,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本申请可借助软件加必需的通用硬件平台的方式来实现。基于这样的理解,本申请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可以存储在存储介质中,如ROM/RAM、磁碟、光盘等,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计算机设备(可以是个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本申请各个实施例或者实施例的某些部分所述的方法。

最后,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