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机箱内的控温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804171阅读:245来源:国知局
一种机箱内的控温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脑硬件设置,尤其涉及一种机箱内的控温装置,具体适用于提高散热效率,增强控制性。



背景技术:

目前,电脑(计算机)在我国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应用时间也越来越长,其散热问题也日期凸显。电脑的关键部件基本都位于机箱内,随着这些部件的运转会产生大量的热量,加之机箱内积攒的灰尘,如果不能及时散热,机箱内很容易产生高温,高温不仅会降低零部件的运行效率,而且会损坏零部件,从而降低机箱的运行寿命,甚至引发事故。

中国专利,授权公告号为cn202150080u,授权公告日为2012年2月22日的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电源独立散热的机箱,包括机箱,所述机箱的后端中部设有机箱通风口,机箱通风口的上方靠近机箱顶端处设有电源排风口,机箱的顶端中部设有机箱出风风扇,机箱出风风扇后方靠近机箱后端处设有电源入风风扇,电源入风风扇的下方与电源排风口之间设有供电腔。虽然该设计通过让机箱电源供应器形成独立的散热系统,使电源供应器能够通过外界更多的冷空气,来降低自身温度,但其仍旧具有以下缺陷:该设计的散热属于被动式散热,并不是依据温度的情况作出的即时反应,散热效率较低,控制性较弱。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散热效率较低、控制性较弱的缺陷与问题,提供一种散热效率较高、控制性较强的机箱内的控温装置。

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发明的技术解决方案是:一种机箱内的控温装置,包括箱体、主板、驱动与电源,所述箱体的背板上设置有主板,该主板与驱动相连接,该驱动与箱体的右侧板相连接,且在箱体的左侧板、底板的交接处设置有电源;

所述机箱内的控温装置还包括散热风扇与控制器;所述箱体的左侧板上与主板正对的部位设置有散热风扇,箱体的左侧板上近电源的部位设置有控制器,控制器低于散热风扇设置,且散热风扇经控制器后与电源电路连接;

所述控制器包括金属外壳、输入电源线、输出电源线、固定梁、旋转梁、活动导电槽、固定导电块、蜡块,且固定梁、旋转梁的制造材料均为绝缘材料;所述金属外壳的顶壁上开设有一个进温口,该进温口的内壁与嵌入其内部的蜡块相粘接,蜡块与位于其正下方的旋转梁的右部正对设置,旋转梁的中部与固定梁的顶部相铰连,固定梁的底部与金属外壳的底壁的内表面相连接,旋转梁的左部与活动导电槽的底部相连接,活动导电槽中部开设的导电槽口与同轴的固定导电块的正面正对设置,导电槽口为长方体的单向开口结构,导电槽口的宽度大于固定导电块的直径,导电槽口的深度小于固定导电块的长度,固定导电块高于活动导电槽设置,固定导电块的底部经绝缘块与金属外壳顶壁、左壁的内表面相连接;所述输入电源线的一端与散热风扇相连接,输入电源线的另一端依次穿过金属外壳的左壁、绝缘块后与固定导电块的背面相连接,所述输出电源线的一端与电源相连接,输出电源线的另一端依次穿过金属外壳的左壁、旋转梁的左部后与活动导电槽的底部相连接。

所述箱体的顶板上远离散热风扇的一端设置有吸气风扇。

所述固定梁为上窄下宽的椎体结构,固定梁的顶部设置有一个旋转轴与旋转梁的中部相铰连;所述旋转梁的左部经水平中间部后与竖直中间部的底部相连接,该竖直中间部的顶部与活动导电槽的底部相连接;所述水平中间部与竖直中间部的底部之间的夹角是90度,所述水平中间部与旋转梁的左部之间的夹角是钝角。

所述活动导电槽上位于导电槽口周边的部位设置有多个防撞软垫。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

1、本发明一种机箱内的控温装置中,箱体的左侧板上与主板正对的部位设置有散热风扇,箱体的左侧板上近电源的部位设置有控制器,控制器低于散热风扇设置,且散热风扇经控制器后与电源电路连接,使用时,不仅增加了一个散热风扇进行散热,而且该散热风扇还由控制器控制运行,控制器能根据温度的具体情况控制风扇的运行与否,不仅能进行有效散热,而且提高了风扇的利用效率,控制性较强。因此,本发明的散热效率较高,控制性较强。

2、本发明一种机箱内的控温装置中,其包括的控制器包括金属外壳、输入电源线、输出电源线、固定梁、旋转梁、活动导电槽、固定导电块、蜡块,使用时,机箱产生的高温会升高金属外壳的温度,从而经进温口对蜡块进行加热,使得蜡块逐渐软化,脱离与进温口的粘接,并在重力的作用下下坠,下坠的蜡块落入旋转梁上,旋转梁的右端被蜡块下压,旋转梁的左端升起,并带动其上连接的活动导电槽上行,直至活动导电槽被固定导电块插入其内部,且形成紧密接触后,此时,输入电源线、输出电源线被联通,从而导通电路,进而自动开启风扇,实现温控的目的。因此,本发明不仅散热效率较高,而且控制性较强。

3、本发明一种机箱内的控温装置中,在箱体的顶板上远离散热风扇的一端设置有吸气风扇,该设计能使散热风扇、吸气风扇之间产生风力流动,形成气路,有利于进一步散热。因此,本发明的散热效率较高。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控制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箱体1、主板2、驱动3、吸气风扇4、散热风扇5、控制器6、金属外壳61、进温口611、输入电源线62、输出电源线63、固定梁64、旋转轴641、旋转梁65、水平中间部651、竖直中间部652、活动导电槽66、导电槽口661、防撞软垫662、固定导电块67、绝缘块671、蜡块68、电源7。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说明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参见图1–图2,一种机箱内的控温装置,包括箱体1、主板2、驱动3与电源7,所述箱体1的背板上设置有主板2,该主板2与驱动3相连接,该驱动3与箱体1的右侧板相连接,且在箱体1的左侧板、底板的交接处设置有电源7;

所述机箱内的控温装置还包括散热风扇5与控制器6;所述箱体1的左侧板上与主板2正对的部位设置有散热风扇5,箱体1的左侧板上近电源7的部位设置有控制器6,控制器6低于散热风扇5设置,且散热风扇5经控制器6后与电源7电路连接;

所述控制器6包括金属外壳61、输入电源线62、输出电源线63、固定梁64、旋转梁65、活动导电槽66、固定导电块67、蜡块68,且固定梁64、旋转梁65的制造材料均为绝缘材料;所述金属外壳61的顶壁上开设有一个进温口611,该进温口611的内壁与嵌入其内部的蜡块68相粘接,蜡块68与位于其正下方的旋转梁65的右部正对设置,旋转梁65的中部与固定梁64的顶部相铰连,固定梁64的底部与金属外壳61的底壁的内表面相连接,旋转梁65的左部与活动导电槽66的底部相连接,活动导电槽66中部开设的导电槽口661与同轴的固定导电块67的正面正对设置,导电槽口661为长方体的单向开口结构,导电槽口661的宽度大于固定导电块67的直径,导电槽口661的深度小于固定导电块67的长度,固定导电块67高于活动导电槽66设置,固定导电块67的底部经绝缘块671与金属外壳61顶壁、左壁的内表面相连接;所述输入电源线62的一端与散热风扇5相连接,输入电源线62的另一端依次穿过金属外壳61的左壁、绝缘块671后与固定导电块67的背面相连接,所述输出电源线63的一端与电源7相连接,输出电源线63的另一端依次穿过金属外壳61的左壁、旋转梁65的左部后与活动导电槽66的底部相连接。

所述箱体1的顶板上远离散热风扇5的一端设置有吸气风扇4。

所述固定梁64为上窄下宽的椎体结构,固定梁64的顶部设置有一个旋转轴641与旋转梁65的中部相铰连;所述旋转梁65的左部经水平中间部651后与竖直中间部652的底部相连接,该竖直中间部652的顶部与活动导电槽66的底部相连接;所述水平中间部651与竖直中间部652的底部之间的夹角是90度,所述水平中间部651与旋转梁65的左部之间的夹角是钝角。

所述活动导电槽66上位于导电槽口661周边的部位设置有多个防撞软垫662。

使用时,电脑硬件产生的高温会升高金属外壳61的温度,从而经进温口611对蜡块68进行加热,使得蜡块68逐渐软化,脱离与进温口611的粘接,并在重力的作用下下坠,下坠的蜡块68落入旋转梁65上,旋转梁65的右端被蜡块68下压,旋转梁65的左端升起,并带动其上连接的活动导电槽66上行,直至活动导电槽66中部开设的导电槽口661被其正上方的固定导电块67插入其内部,且形成紧密接触(蜡块68能经旋转梁65赋予活动导电槽66一个恒定的上顶力)后,此时,输入电源线62、输出电源线63被联通,电路导通,从而导通散热风扇5、电源7,启动后的散热风扇5会产生强风以有效散热。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方式,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以上述实施方式为限,但凡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根据本发明所揭示内容所作的等效修饰或变化,皆应纳入权利要求书中记载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