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数据存储系统的控制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729089阅读:175来源:国知局
一种数据存储系统的控制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计算机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数据存储系统的控制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以及涉及各个领域的物联网和大数据运算等科技技术的快速发展,数据的产生也在呈爆发式的增长;从而使得现有技术中数据存储系统的性能和效率越来越无法满足当前的需求。

具体来说,当前的数据存储系统需要处理数据的数据量越来越大,而且,对于数据处理的效率要求也越来高。现有技术中,数据存储系统可以通过在一个特定的存储服务器中设有的控制装置,来对整个存储系统的存储设备进行数据的存取和管理的控制。

发明人经过研究发现,现有技术中,至少还存在以下缺陷:

随着数据量的不断增长,数据存储系统的性能和效率会不断地下降。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高数据存储系统的性能和效率,具体的: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数据存储系统的控制装置,包括主机接口、同级接口、存储单元接口、处理器和数据管理模块;

所述主机接口与存储服务器通讯连接,用于实现与所述存储服务器数据交互;所述数据交互包括接收所述存储服务器的数据管理指令;

所述同级接口用于实现与所述数据存储系统中相邻控制装置的存储单元的数据通信连接;

所述存储单元接口用于连接存储单元;

所述数据管理模块用于通过所述处理器根据所述数据管理指令实现对于所述存储单元的数据管理;

所述主机接口向所述存储服务器发送数据管理的结果数据。

优选的,在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主机接口包括pcie接口、sas接口、sata接口、rapid-io接口和nvme接口中的一种或任意组合;

所述存储单元接口包括pcie接口、sas接口、scsi接口和sata接口中的一种或任意组合;

所述同级接口包括ethernet接口、fc接口、iscsi接口和san接口中的一种或任意组合。

优选的,在本发明实施例中,还包括写控制单元和写缓存模块;

所述写缓存模块用于缓存待写入固态硬盘的数据;

所述写控制单元包括排序模块和写入模块,所述排序模块用于:

根据最近最少使用页面lru算法对所述写缓存模块中的所述待写入数据进行排序;当所述写缓存模块中的数据存储量达到预设值时,根据预设的缓存替换算法在不常用的待写入数据中确定预设数量的替换数据;

所述写入模块用于将所述的替换数据写入所述固态硬盘的闪存。

优选的,在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写控制单元还包括分组模块和位置确定模块;

所述分组模块用于对所述待写入数据进行分组;分组规则包括,根据所述待写入数据的重写间隔值进行分组;

所述位置确定模块用于根据所述替换数据的数据组别信息确定所述固态硬盘闪存中的目标数据块。

优选的,在本发明实施例中,还包括预取单元,所述预取单元包括哈希表维护模块、数据获取模块、第一学习模型和预取模块;

哈希表维护模块,用于预设哈希表,所述哈希表包括一个以上的哈希值;所述哈希值用于记录和表征所述固态硬盘中数据页的数据特征;所述数据特征包括所述数据页的访问历史数据、所述数据页的当前i/o操作类型和地址、所述数据页的访问频率、所述数据页的重新引用间隔,和,所述数据页的数据类别,以及,所述数据页所属文件的文件名、文件类型和文件大小;

数据获取模块,用于获取所述固态硬盘的i/o数据流,在所述哈希表中获取与所述i/o数据流对应的哈希值;

第一学习模型,用于预测即将发生访问的数据页;所述第一学习模型以第一数据特征集中的数据特征为输入;所述第一数据特征集为用于获取第一学习模型预测结果所需的数据特征的集合;所述第一数据特征集中的数据特征根据所述哈希值获得;

预取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第一学习模型的输出结果在所述固态硬盘中进行数据预取。

优选的,在本发明实施例中,还包安全单元,所述安全单元包括敏感数据获取模块和加解密模块;

所述敏感数据获取模块用于获取与所述存储服务器进行数据交互过程中的敏感数据;所述敏感数据包括符合预设特征的数据;

所述加解密模块包括与所述存储服务器中的加解密模块适配的数据安全模块。

优选的,在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处理器通过远程过程调用协议rpc接口协议接受所述存储服务器用于数据管理的服务请求。

在本发明实施例的另一面,还提供了一种数据存储系统,包括数据存储系统的控制装置,与所述控制装置对应的存储装置,以及,存储服务器;

控制装置包括:

主机接口、同级接口、存储单元接口、处理器和数据管理模块;

所述主机接口与存储服务器通讯连接,用于实现与所述存储服务器数据交互;所述数据交互包括接收所述存储服务器的数据管理指令;

所述同级接口用于实现与所述数据存储系统中相邻控制装置的存储单元的数据通信连接;

所述存储单元接口用于连接存储单元;

所述数据管理模块用于通过所述处理器根据所述数据管理指令实现对于所述存储单元的数据管理;

所述主机接口向所述存储服务器发送数据管理的结果数据。

所述控制装置与所述存储服务器通过网络数据连接。

优选的,在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控制装置包括有两个及两个以上。

优选的,在本发明实施例中,述存储装置包括sata硬盘和/或固态硬盘。

本发明实施例中,为数据存储系统中的存储装置设立专用的控制装置,控制装置包括有处理器和本地数据管理模块,通过与存储服务器的连接,可以根据存储服务器的数据管理指令可以对存储装置进行本地的数据处理;这样,可以将整个数据存储系统将数据管理的计算处理过程设计为分布式,即,除了存储服务器具有数据管理的处理能力以外,控制装置也可以实现数据管理中的部分处理功能,通过控制装置来对存储装置中的数据进行筛选、查找、分类、分析、哈希计算和数据转换等操作,这样可以使存储服务器接收到的数据为经过控制装置预处理后的数据;通过本发明实施例,无需将所有的数据均传输至存储服务器进行数据管理的处理,所以,可以有效地减轻存储服务的负荷;即使数据存储系统的存储装置的量级很大,由于该存储装置所对应的控制装置可以负担一定的数据管理的处理工作,所以不会使数据存储服务器因为负荷过大造成性能下降。

此外,本发明实施例,向存储服务器传输的数据为经过本地的预处理(即,本地数据管理)后的数据,而不是像现有技术中那样将所有的数据均传输至存储服务器进行数据管理的处理,所以还可以有效的降低整个数据存储系统的网络数据传输的负荷,进一步的提高数据存储系统的数据管理的性能。

此外,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控制装置包括有存储单元接口,可以适配不同的存储单元,所以可以有效地提高数据存储系统的兼容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中记载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中所述数据存储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中所述数据存储系统的控制装置的又一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中所述数据存储系统的控制装置的又一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中所述数据存储系统的控制装置的又一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中所述数据存储系统的控制装置的又一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发明方案,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发明人经过研究发现,现有技术中,随着数据量的不断增长,数据存储系统的性能和效率会不断地下降,究其原因,是因为数据量的不断增大也会相应的增加数据存储系统中存储服务器的处理负荷;此外,数据量的不断增大也会相应的增加存储单元的数量和整个数据存储系统网络的数据传输负荷,从而也会降低整个数据存储系统的数据管理的执行效能。

基于上述认知,为了提高数据存储系统的性能和效率,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数据存储系统的控制装置01,参考图1和图2,控制装置01包括主机接口11、同级接口12、存储单元接口13、处理器14和本地数据管理模块15;

主机接口11与存储服务器02通讯连接,用于实现与存储服务器02数据交互;数据交互包括接收存储服务器02的数据管理指令;

同级接口12用于实现与数据存储系统中相邻控制装置的存储单元的数据通信连接;

存储单元接口13用于连接存储单元03;

本地数据管理模块15用于通过处理器14根据数据管理指令实现对于存储单元03的本地数据管理;本地数据管理包括对于数据的查找、分类、分析、哈希计算和数据转换中的一种操作或任意种操作的组合;

主机接口11向存储服务器02发送本地数据管理的结果数据。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其核心思想是将整个数据存储系统的数据管理的处理过程分布式设计为有服务器端和终端两部分来实现,具体来说,一部分处理过程可以由存储服务器02(作为服务器端)来完成,另一部分可以由控制装置01(作为终端)来完成;比如,可以由控制装置01完成的本地数据管理可以包括对于数据的查找、分类、分析、哈希计算和数据转换等;也就是说,这些数据管理的运算和处理不是有存储服务器02完成的。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实施例中所提及的本地数据管理的几种数据处理方式(查找、分类、分析、哈希计算和数据转换)的只是控制装置01进行数据管理处理所涉及的具体应用的典型举例,而非限定,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对本地数据管理模块15进行相应的处理功能的设计,这些设计并不超出本发明实施例的保护范围。

在实际应用中,本发明实施中的数据存储系统包括存储服务器02、存储单元03和控制装置01;其中控制装置01通过存储单元接口(如,可以是pcie接口、sas接口和/或sata接口)与存储单元02近场连接,存储服务器02可以与控制装置01通过网络远程的连接(具体的连接方式可以是通过pcie接口或nvme接口连接);整个数据存储系统中包括有多个控制装置01,每个控制装置01一方面与其所属的存储装置03直接连接,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两个同级接口(如,可以是san接口)分别与相邻的两个控制装置连接,这样每个控制装置01就可以从整数据存储系统中的多个存储单元03中快捷的获取所需的数据。

由上可知,本发明实施例中,为数据存储系统中的存储装置设立专用的控制装置,控制装置包括有处理器和本地数据管理模块,通过与存储服务器的连接,可以根据存储服务器的数据管理指令可以对存储装置进行本地的数据处理;这样,可以将整个数据存储系统将数据管理的计算处理过程设计为分布式,即,除了存储服务器具有数据管理的处理能力以外,控制装置也可以实现数据管理中的部分处理功能,通过控制装置来对存储装置中的数据进行筛选、查找、分类、分析、哈希计算和数据转换等操作,这样可以使存储服务器接收到数据为经过控制装置预处理后的数据;通过本发明实施例,无需将所有的数据均传输至存储服务器进行数据管理的处理,所以,可以有效地减轻存储服务的运算负荷;即使数据存储系统的存储装置的量级很大,由于该存储装置所对应的控制装置可以负担一定的数据管理的处理工作,所以不会使数据存储服务器因为运算处理负荷过大造成性能下降。

此外,本发明实施例,向存储服务器传输的数据为经过本地的预处理(即,本地数据管理)后的数据,而不是像现有技术中那样将所有的数据均传输至存储服务器进行数据管理的处理,也就是说可以减少通过网络进行数据传输的数据量,所以还可以有效的降低整个数据存储系统的网络数据传输的负荷,进一步的提高数据存储系统的数据管理的性能。

此外,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控制装置包括有存储单元接口,可以适配不同的存储单元,所以可以有效地提高数据存储系统的兼容性。

优选的,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还可以包括有写控制单元16和写缓存模块17;

写缓存模块16用于缓存待写入固态硬盘的数据;写控制单17元包括排序模块(图中未示出)、替换单元(图中未示出)和写入模块(图中未示出);排序模块用于根据最近最少使用页面lru算法对写缓存模块17中的待写入数据进行排序;当写缓存模块17中的数据存储量达到预设值时,根据预设的缓存替换算法在不常用的待写入数据中确定预设数量的替换数据;写入模块用于将的替换数据写入固态硬盘的闪存04。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预设有用于缓存写入数据的写缓存模块17,即,写入固态硬盘的数据(即,待写入数据)不直接写入固态硬盘的闪存04中,而是先写入写缓存模块16。

排序单元将写缓存模块16的代写入数据根据lru算法进行排序,从而可以将写缓存中不常用的数据进行沉淀区分。

本发明实施例的发明思路为,一般情况下,活跃数据页的使用频率(即,重写频率)往往会较高,所以这些数据在写入写缓存模块后就会一直保持在根据lru算法进行排序的序列的靠前的位置;在该序列的靠后的位置一般都是重写频率较低的数据页,所以通过写缓存模块并进行排序,可以区分出哪些待写入数据中是活跃数据页,哪些是待写入数据相对不活跃的数据页,由于lru算法是以数据是否经常使用为依据进行的排序,所以待写入数据中的这些相对不活跃的数据页也可以称之为不常用的待写入数据。

写缓存模块16的容量是有限的,不能无限制的存储待写入数据,因此通过替换单元所设置的替换机制,来确定哪些数据是需要写入闪存的;从而可以后需通过写入单元将活跃程度较低的数据页从写缓存模块16中转移到闪存04中,这样可以为后续的数据写入腾出空间;此外,只有从写缓存模块16中转入闪存04才是完成数据在固态硬盘的最终写入。

首先,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设定一个预设值,该预设值可以是一个具体的数值,也可以是一个占用写缓存模块整体容量的比例值,在此并不作具体的限定;以预设值是80%为例,当写缓存模块中的数据占用量达到写缓存整体容量的80%时,开始根据缓存替换算法进行数据的替换,从而可以将写缓存模块中不活跃的数据页清出写缓存模块,即,确定写缓存模块中的数据页哪些属于替换数据;需要说明的是,每次清出的数据量也可以是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实际需要具体设定的。

在确定了替换数据以后,就可以通过写入单元正式的将数据先写入固态硬盘的闪存04了,由于这些替换数据的活跃程度较低,所以在将其写进闪存04后,这些数据页被重写的可能性也会较低,这样也就从整体上降低了对闪存04的重写次数,进而也就减少固态硬盘在数据存取过程中的写放大问题。

综上所述,本发明实施例中,首先将待写入数据写入一个预设的写缓存中,并将陆续获取的待写入数据进行lru排序;这样,通过将不常用的待写入数据沉淀至排序序列的底部;从而可以从写缓存中选择出不常用的代写入数据后在写入固态硬盘的闪存中;由于这些不常用的待写入数据后续被频繁重写的可能性比较小,所以就可以有效的减少对固态硬盘中闪存的重写次数,进而也就可以有效的降低对闪存的写操作,减少固态硬盘在数据存取过程中的写放大问题。

优选的,在本发明实施例中的写控制装置16还可以包括:

分组单元(图中未示出),用于在将获取到的待写入数据缓存至预设的写缓存模块17后,对待写入数据进行分组;分组规则包括,根据待写入数据的重写间隔值进行分组;记录单元(图中未示出),用于记录待写入数据的页面信息;页面信息包括待写入数据的组别信息;位置确定单元(图中未示出),用于在将替换数据写入所述固态硬盘的闪存04前,根据替换数据的数据组别信息确定固态硬盘闪存中04的目标数据块。

举例说明,以闪存中每个数据块的大小为64k为例,组别标志为001的数据页128k,组别标志为002的数据页640k;此时,存储的方式为,将组别标志为001的数据页分别存入两个数据块中,将组别标志为002的数据页分别存入10个数据块中,这样,每个数据块中的数据页都属于同一组,即,都具有相同或是近似的重写间隔。

由上可以看出,在本发明实施例中,还根据待写入数据的重写间隔对待写入数据进行了分组,通过将重写间隔同步的数据写入闪存中同一数据块的方式,尽量使闪存中的每个数据块中的所有数据页都具有相同的重写频率,从而减少了数据块中同时包括有效页和无效页的情况的发生;由于进行块删除的过程中,当数据块中的页面均为无效页时,就无需进行额外的写操作,即,无需因为转存数据块中的有效页而增加写操作,所以可以进一步的减少写放大问题。

优选的,在本发明实施例中,还包括预取单元18,预取单元18包括哈希表维护模块(图中未示出)、数据获取模块(图中未示出)、第一学习模型(图中未示出)和预取模块(图中未示出),其中:

哈希表维护模块81,用于预设哈希表,哈希表包括一个以上的哈希值;哈希值用于记录和表征固态硬盘中数据页的数据特征;数据特征包括数据页的访问历史数据、数据页的当前i/o操作类型和地址、数据页的访问频率、数据页的重新引用间隔,和,数据页的数据类别,以及,数据页所属文件的文件名、文件类型和文件大小;数据获取模块用于获取固态硬盘的i/o数据流,在哈希表中获取与i/o数据流对应的哈希值;第一学习模型用于预测即将发生访问的数据页和/或数据页序列;第一学习模型以第一数据特征集中的数据特征为输入;第一数据特征集为用于获取第一学习模型预测结果所需的数据特征的集合;第一数据特征集中的数据特征根据哈希值获得;预取模块用于根据第一学习模型的输出结果在固态硬盘中进行数据预取。

哈希表维护模块通过维护哈希表可以记录固态硬盘中各个数据页的数据特征;当数据获取单元获取到实时的数据流时,就可以分析通过第一学习模型预测出即将发生访问的数据页,从而预取单元可以根据第一学习模型的预测结果进行预取。由于通过本发明实施例,在预测预取的数据时,可以实时的进行学习以适应不同的应用种类和访问模式,从而可以能够获得更好的数据预取效能。

进一步的,在本发明实施例中,还可以包括有第二学习模型(图中未示出)和确定单元(图中未示出),具体的:

第二学习模型,用于对待写入数据的进行分组,分组的方式为根据待写入数据间的重写时间是否相近,将待写入数据划分为不同组别;第二学习模型以第二数据特征集中的数据特征为输入;第二数据特征集为用于获取第二学习模型预测结果所需的数据特征的集合;第二数据特征集中的数据特征根据哈希值获得;确定单元,用于根据待写入数据的组别信息,为待写入数据确定在固态硬盘中的目标数据块。

同样的,利用哈希表维护单元所记录的记录固态硬盘中各个数据页的数据特征;当数据获取单元获取到实时的数据流时,通过第二学习模型可以待写入数据的进行分组,从而使固态硬盘中单个数据块中只包括一个组别的数据页,由于相同组别的数据页重写时间相近,因此可以有效的减少单个数据块中同时包括有效数据页和无效数据页的情况的发生,进而也就可以有效的降低固态硬盘的写放大问题。

优选的,在本发明实施例中,还包安全单元19,安全单元19包括敏感数据获取模块(图中未示出)和加解密模块(图中未示出);

敏感数据获取模块用于获取与存储服务器进行数据交互过程中的敏感数据;敏感数据包括符合预设特征的数据;加解密模块包括与存储服务器的一端所包括的加解密模块适配的数据安全模块。

在实际应用中,本发明实施例中的处理器通过远程过程调用协议rpc接口协议接受存储服务器用于数据管理的服务请求。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为了提高数据的安全性,控制装置还可以包括有安全单元19;由于本发明实施例中,存放数据的存储设备的前端还设置有控制装置,所以可以通过设有安全单元来提高数据的安全性,以避免数据在网络的传输过程中受到非法的入侵;在实际应用中,可以是通过判断数据流中是否包括有敏感数据的方式来只对特定的数据进行保护,从而可以无需对所有的数据进行加解密的操作,从而可以有效的减少加解密过程对于数据传输效能的影响。具体的,安全单元19包括有敏感数据获取模块和加解密模块;相应的存储服务器的一端所包括的安全单元也会有适配的用于敏感数据识别的模块和加解密模块;这样,控制装置和存储服务器可以将共识为敏感数据的数据在首发前后进行相应的加解密操作,从而来尽量减少对于数据传输影响的情况下提高数据的安全性。

在本发明实施例的另一面,还提供了一种数据存储系统,参考图1至图5,数据存储系统包括控制装置01,与控制装置对应的存储装置03,以及,存储服务器02;

控制装置01包括主机接口11、同级接口12、存储单元接口13、处理器14和数据管理模块15;

主机接口11与存储服务器02通讯连接,用于实现与存储服务器02数据交互;数据交互包括接收存储服务器02的数据管理指令;同级接口12用于实现与数据存储系统中相邻控制装置的存储单元02的数据通信连接;存储单元接口13用于连接存储单元03;数据管理模块15用于通过处理器14根据数据管理指令实现对于存储单元03的数据管理;主机接口11向存储服务器02发送数据管理的结果数据。控制装置01与存储服务器02通过网络数据连接。

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数据存储系统构成,主要是在存储单元的前端设置有一个控制装置来实现预设的数据管理的预算和处理功能,从而可以将整个数据存储系统将数据管理的计算处理过程设计为分布式,即,除了存储服务器具有数据管理的处理能力以外,控制装置也可以实现数据管理中的部分处理功能,通过控制装置来对存储装置中的数据进行筛选、查找、分类、分析、哈希计算和数据转换等操作,这样可以使存储服务器接收到数据为经过控制装置预处理后的数据;通过本发明实施例,无需将所有的数据均传输至存储服务器进行数据管理的处理,所以,可以有效地减轻存储服务的运算负荷;即使数据存储系统的存储装置的量级很大,由于该存储装置所对应的控制装置可以负担一定的数据管理的处理工作,所以不会使数据存储服务器因为运算处理负荷过大造成性能下降。

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工作原理和能达到的有益效果在图1所对应的数据存储系统的控制装置的实施例中已经进行了记载和描述,在此就不再赘述。

为了能够适应大容量的存储需求,在实际应用中,控制装置可以包括有两个及两个以上;这样,一个数据存储系统可以通过一个存储服务器来分布式的控制多个控制器来组成,进而大大的提高存储系统的整体容量。

在实际应用中,本发明实施例中的存储装置具体包括sata硬盘和固态硬盘,即,通过控制装置所包括的存储单元接口,可以适配不同的存储单元,所以可以有效地提高数据存储系统的兼容性。

在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几个实施例中,应该理解到,所揭露的系统,装置和方法,可以通过其它的方式实现。例如,以上所描述的装置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例如,所述单元的划分,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例如多个单元或组件可以结合或者可以集成到另一个系统,或一些特征可以忽略,或不执行。另一点,所显示或讨论的相互之间的耦合或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通过一些接口,装置或单元的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电性,机械或其它的形式。

所述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单元显示的部件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单元,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网络单元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单元来实现本实施例方案的目的。

另外,在本发明各个实施例中的各功能单元可以集成在一个处理单元中,也可以是各个单元单独物理存在,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元集成在一个单元中。上述集成的单元既可以采用硬件的形式实现,也可以采用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

所述集成的单元如果以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并作为独立的产品销售或使用时,可以存储在一个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基于这样的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或者该技术方案的全部或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计算机设备(可以是个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本发明各个实施例所述方法的全部或部分步骤。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包括:u盘、移动硬盘、只读存储器(rom,read-only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ram,randomaccessmemory)、reram、mram、pcm、nandflash,norflash,memristor、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以上所述,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