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自动化计算机恒温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924006阅读:390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温度控制器,尤其涉及一种自动化计算机恒温装置。



背景技术:

恒温器是直接或间接控制一个或多个热源和冷源来维持所要求的温度的一种装置。恒温器要实现这种功能,就必须具有一个敏感元件和一个转换器,敏感元件量度出温度的变化,并对转换器产生所需的作用。转换器把来自敏感元件的作用转换成对改变温度的装置能进行适当控制的作用。现有技术中,恒温控制器的种类繁多,功能各有千秋,本着精益求精的精神,需要不断的改进与创新。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在于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提供一种自动化计算机恒温装置。

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上述目的:

本实用新型由电池、第一电阻至第七电阻、第一二极管、第二二极管、温度感应芯片、运算放大器、可控硅和继电器组成,电池为12V、第一电阻为100Ω、第二电阻为400Ω、第三电阻为500Ω、第四电阻为2kΩ、第五电阻为27kΩ、第六电阻和第七电阻均为200Ω、第一二极管和第二二极管型号均为IN4001、温度感应芯片型号为DS600、运算放大器型号为LM341、可控硅型号为IN5656、继电器型号为JRX-13F型12V直流继电器;

所述电池的正极同时与温度感应芯片的第一引脚、第一二极管的正极、第二电阻的第一端、第六电阻的第一端、运算放大器的正极电源端和双向可控硅的正极连接,电池的负极同时与继电器的第一端、运算放大器的负极电源端和第七电阻的第一端连接,可控硅的负极与继电器的第二端连接,可控硅的控制端与运算放大器的输出端连接,运算放大器的正极信号输入端同时与第六电阻的第二端和第五电阻的第一端连接,运算放大器的负极信号输入端与温度感应芯片的第七引脚连接,第五电阻的第二端与温度感应芯片的第五引脚连接,第七电阻的第二端同时与温度感应芯片的第八引脚、第二二极管的负极和第三电阻的第一端连接,温度感应芯片的第六引脚与第四电阻的第一端连接,第四电阻的第二端同时与温度感应芯片的第四引脚、第二电阻的第二端和第一电阻的第一端连接,第一电阻的第二端同时与第一二极管的负极和第三电阻的第二端连接,第二二极管的正极与温度感应芯片的第二引脚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本实用新型是一种自动化计算机恒温装置,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通过精度较高的温度感应新型感应被测温度,从而采用运算放大器、可控硅和继电器进行控制,温度感应精准,控制精确,具有推广使用的价值。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电路结构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由电池E、第一电阻R1至第七电阻R7、第一二极管D1、第二二极管D2、温度感应芯片IC1、运算放大器IC2、可控硅SCR和继电器J组成,电池为12V、第一电阻为100Ω、第二电阻为400Ω、第三电阻为500Ω、第四电阻为2kΩ、第五电阻为27kΩ、第六电阻和第七电阻均为200Ω、第一二极管和第二二极管型号均为IN4001、温度感应芯片型号为DS600、运算放大器型号为LM341、可控硅型号为IN5656、继电器型号为JRX-13F型12V直流继电器;

所述电池的正极同时与温度感应芯片的第一引脚、第一二极管的正极、第二电阻的第一端、第六电阻的第一端、运算放大器的正极电源端和双向可控硅的正极连接,电池的负极同时与继电器的第一端、运算放大器的负极电源端和第七电阻的第一端连接,可控硅的负极与继电器的第二端连接,可控硅的控制端与运算放大器的输出端连接,运算放大器的正极信号输入端同时与第六电阻的第二端和第五电阻的第一端连接,运算放大器的负极信号输入端与温度感应芯片的第七引脚连接,第五电阻的第二端与温度感应芯片的第五引脚连接,第七电阻的第二端同时与温度感应芯片的第八引脚、第二二极管的负极和第三电阻的第一端连接,温度感应芯片的第六引脚与第四电阻的第一端连接,第四电阻的第二端同时与温度感应芯片的第四引脚、第二电阻的第二端和第一电阻的第一端连接,第一电阻的第二端同时与第一二极管的负极和第三电阻的第二端连接,第二二极管的正极与温度感应芯片的第二引脚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如下:

通过高精密的计算机型温度感应芯片IC1感应被测温度,其感应精度精确,温度感应芯片IC1感应到的信号输出至运算放大器IC2进行放大,放大后的信号控制可控硅SCR的控制端,可控硅SCR导通,接通继电器J的回路,继电器J的控制端用于控制外围的加热装置或者散热排风的控制回路中进行自动控制。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及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