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907441阅读:256来源:国知局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申请涉及显示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显示技术的不断发展,触控显示面板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为了进一步满足用户的需求,触控显示面板在实现触控位置检测功能(简称位置触控)的基础上,开始集成检测触控压力大小的功能(简称压感触控),即在用户触摸显示屏的过程中,在检测到触控位置的同时,可以检测触控压力的大小,使得触控显示面板可以根据触控压力的不同,而执行不同的操作指令。

目前在显示面板上实现压感触控功能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电阻式压感触控,一种是电容式压感触控。其中,电阻式压感触控因其灵敏度较高,且成本较低,备受业界重视。现有技术的压感触控显示面板多是在面板的一侧陈列式排布应力传感器,应力传感器的电阻值会随自身形变量的变化而变化,通过检测应力传感器的电阻值或电压值的大小,来实现触控压力大小的检测。

但是,发明人发现,现有技术中的电阻式压感触控显示面板的应力传感器层往往设置于显示面板的背光层下或周围边框处,导致面板压感触控的灵敏度和精确度较低。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压感触控检测的灵敏度和精确度。

为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显示面板,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还包括:

设置于所述第一基板上的第一电极和设置于所述第二基板上的第二电极;

设置于所述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之间,且与所述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均直接接触的弹性基体,且所述弹性基体、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在所述第二基板上的正投影具有重叠区域;

其中,所述弹性基体中含有纳米导电材料,所述弹性基体的电阻值随自身压缩量的变化而变化;

所述显示面板通过检测所述弹性基体的电阻值变化进行触控压力检测。

可选的,所述弹性基体的电阻值随自身压缩量的增大而减小。

可选的,所述纳米导电材料为纳米级金属单质、纳米级透明金属氧化物、石墨烯、碳纳米管、导电炭黑中的至少一种。

可选的,所述纳米级金属单质为纳米级银、纳米级铜、纳米级铝;所述纳米级透明金属氧化物为纳米级氧化铟锡ITO、纳米级氧化铟锌IZO、纳米级氧化锑锡ATO、纳米级氧化铝锌AZO。

可选的,所述弹性基体的材料为丙烯酸树脂、乙丙橡胶、丁腈橡胶、氯丁橡胶和硅橡胶中的至少一种。

可选的,所述显示面板为液晶显示面板,所述第一基板为彩膜基板,所述第二基板为阵列基板,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位于所述彩膜基板和所述阵列基板之间的液晶层,其中,

所述第一电极设置于所述彩膜基板朝向所述液晶层的一面上;

所述第二电极设置于所述阵列基板朝向所述液晶层的一面上。

可选的,所述第一电极为透明导电电极或金属电极;和/或,所述第二电极为透明导电电极或金属电极。

可选的,所述透明导电电极的材料为透明金属氧化物材料或透明有机导电材料。

可选的,所述透明导电电极的材料为氧化铟锡ITO、氧化铟锌IZO、氧化锑锡ATO、氧化铝锌AZO或聚乙烯二氧噻吩PEDOT;所述金属电极的材料为Mo、Al、Ti、Ag、或MoAlMo。

可选的,所述第一电极的形状与第二电极的形状相同或不同。

可选的,所述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中至少一个电极为透明导电电极时,所述透明导电电极为条状电极、块状电极、三边形电极或异形电极。

可选的,所述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中至少一个电极为金属电极时,所述金属电极在所述阵列基板上的正投影位于所述彩膜基板上的黑色矩阵区域在阵列基板上的正投影区域内。

可选的,所述第一电极在所述彩膜基板上呈网格式分布,和/或,第二电极在所述阵列基板上呈网格式分布。

可选的,所述第二电极为透明导电电极时,所述第二电极与所述阵列基板上的像素电极在同一光刻工序中形成。

可选的,所述弹性基体为柱形隔垫物PS柱和/或球形隔垫物BS。

可选的,所述弹性基体中掺杂的纳米导电材料的含量为5%-80%。

可选的,所述弹性基体为PS柱时,所述弹性基体在所述阵列基板上的正投影的形状为圆形、椭圆形或任意多边形。

可选的,所述弹性基体为PS柱的全部的主柱和/或辅柱,或部分的主柱和/或辅柱。

可选的,所述弹性基体为BS时,所述PS柱中未掺杂导电材料。

可选的,所述弹性基体为BS时,掺杂有导电材料的BS的粒径不同。

可选的,所述显示面板为有机发光显示面板,所述第一基板为盖板,所述第二基板为阵列基板,其中,

所述阵列基板朝向所述盖板一面由下至上依次设置有第一电极层、有机发光层和第二电极层;

所述第一电极设置于所述盖板朝向所述阵列基板的一面上;

所述第二电极设置于所述第二电极层朝向所述盖板的一面上,或者所述第二电极与所述第二电极层在同一光刻工序中形成。

可选的,所述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的材料为透明导电材料。

本发明实施例还公开了一种显示装置,包括以上所述的显示面板。

从上述技术方案可以看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由于位于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之间的弹性基体的电阻值随自身压缩量的变化而变化,因此,可以根据弹性基体的电阻值的变化来检测触控压力的大小。并且,当用户按压该显示面板时,局部按压处的弹性基体会直接被压缩,由于局部按压处的弹性基体的压缩量大于显示面板的整体形变量,即局部按压处的弹性基体的电阻值的变化量,明显大于显示面板未被按压处的电阻值的变化量,即在一定程度上明显提升了压感触控检测的灵敏度和精确度。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的剖面图;

图2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液晶显示面板的剖面图;

图3a-图3f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透明导电电极的形状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的排布方式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弹性基体为PS柱时的分布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弹性基体为BS时的分布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液晶显示面板表面受力时的剖面图;

图8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OLED显示面板的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其剖面图如图1所示,该显示面板包括:

相对设置的第一基板110和第二基板120;

设置于第一基板110上的第一电极111,和设置于第二基板120上的第二电极121;

设置于所述第一电极111和第二电极121之间,且与所述第一电极111和第二电极121均直接接触的弹性基体130,且所述弹性基体、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在所述第二基板上的正投影具有重叠区域;

其中,所述弹性基体130中含有纳米导电材料,所述弹性基体130的电阻值随自身压缩量的变化而变化;

所述显示面板通过检测所述弹性基体130的电阻值变化进行触控压力检测。

本实施例中优选弹性基体130的电阻值随自身压缩量的增大而减小,即,显示面板表面受力后,弹性基体130的电阻值减小,显示面板表面施加的压力越大,弹性基体130的电阻值越小,从而可以根据检测弹性基体130的电阻值的大小,来判断显示面板表面施加的压力的大小。

具体的,弹性基体130的材料可以为丙烯酸树脂、乙丙橡胶、丁腈橡胶、氯丁橡胶和硅橡胶中的至少一种。对于不同的类型的显示面板,弹性基体130的材质也会相应的调整。

本实施例中弹性基体130中掺杂的纳米导电材料可以为纳米级金属单质、纳米级透明金属氧化物、石墨烯、碳纳米管、导电炭黑中的至少一种,即弹性基体130可以为这些材料中的一种单质,也可以为其中几种的混合材料。当然,在不影响弹性基体130的性能的情况下,弹性基体130中也可掺杂纳米级非透明金属氧化层材料。

其中,纳米级金属单质可以为纳米级银、纳米级铜、纳米级铝,也可以为其它纳米级的金属单质;纳米级透明金属氧化物为纳米级氧化铟锡ITO、纳米级氧化铟锌IZO、纳米级氧化锑锡ATO、纳米级氧化铝锌AZO等。

本实施例中,第一电极111、第二电极121均为压力触控电极。在显示面板进行压力触控时,触控驱动电路向第一电极111和第二电极211中的一个电极输入压力驱动信号,向第一电极111和第二电极211中的另一个电极输入一个固定的基准电压。

在外界无压力施加到显示面板上时,弹性基体130没有形变,此时弹性基体130的电阻值最大,并且由于弹性基体130中掺杂有纳米导电材料,第一电极111和第二电极211也处于导通的状态,二者之间的电压差随压力驱动信号的变化而变化,且当压力驱动信号为一固定值时,第一电极111和第二电极211之间的电压差也为一固定值。

当外界有压力施加到显示面板上时,按压位置处的弹性基体130被压缩,弹性基体130内的纳米导电材料受到挤压后密度变大,导电材料的排列更紧密,导致弹性基体130的电阻值变小。由于压力驱动信号是固定的,弹性基体130的电阻值的变化,导致按压位置处电极的电荷量发生变化,第一电极111和第二电极211之间的电压差也会相应发生变化,从而可以通过检测弹性基体130的电阻值的变化、按压位置处电极电荷量的变化或者第一电极111和第二电极211之间的电压差的变化,即可确定触控压力的大小。

本实施例中的显示面板,当用户按压该显示面板时,局部按压处的弹性基体会直接被压缩,由于局部按压处的弹性基体的压缩量明显大于显示面板的整体形变量,即局部按压处的弹性基体的电阻值的变化量明显大于显示面板未被按压处的电阻值的变化量,从而相较于现有技术中的显示面板,在一定程度上明显提升了压感触控检测的灵敏度和精确度。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的显示面板可以为液晶显示面板,也可以为LED(Light Emitting Diode,发光二极管)和OLED(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面板等,针对不同的显示面板,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的结构等要求也不同,以下分别以液晶显示面板和OLED显示面板为例,对本实施例中显示面板的具体结构进行说明。

本实施例中的显示面板为液晶显示面板时,其剖面图如图2所示,其中,第一基板为彩膜基板210,第二基板为阵列基板220,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位于所述彩膜基板和所述阵列基板之间的液晶层230,其中,第一电极211设置于所述彩膜基板210朝向所述液晶层的一面上,第二电极221设置于所述阵列基板220朝向所述液晶层的一面上。弹性基体231穿过液晶层230,与第一电极211和第二电极221直接接触,通过弹性基体231的直接接触,第一电极211和第二电极221导通。

此外,本实施例中的液晶显示面板还包括位置触控电极(图中未示出),本实施例中的位置触控电极的设置方式可以现有技术中的位置触控电极的设置相同。

该位置触控电极可以为设置于阵列基板一侧,且呈阵列式排布的块状电极,此时该位置触控电极可以与液晶显示面板的公共电极复用。或者,该位置触控电极包括沿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一子电极和沿第二方向延伸的第二子电极,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垂直。其中,第一子电极位于彩膜基板的一侧,第二子电极位于阵列基板的一侧;或者,所述第一子电极和所述第二子电极都位于彩膜基板上;或者,所述第一子电极和所述第二子电极都位于阵列基板上。

本实施例中,彩膜基板210朝向液晶层230的一面上还设置有黑色矩阵212、彩色滤光膜213及平坦化层214,第一电极211设置于所述平坦化层213朝向所述液晶层230的一面上。阵列基板220朝向液晶层230的一侧还具有多条栅极线、多条数据线,以及由多条栅极线和多条数据线限定出的呈阵列式排布的多个像素单元。

其中,第一电极211的材料可以为透明导电材料或不透明的金属材料,同样的,第二电极221的材料也为透明导电材料或不透明的金属材料,即第一电极211可以为透明导电电极或金属电极,第二电极221也可以为透明导电电极或金属电极。并且,第一电极211的形状与第二电极221的形状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只要保证第一电极211、第二电极221以及弹性基体231在阵列基板220上的正投影具有重叠区域即可。

当第一电极211和/或第二电极221为透明导电电极时,该透明导电电极的材料可以为透明金属氧化物材料或透明有机导电材料。具体的,透明金属氧化物材料为可以氧化铟锡ITO、氧化铟锌IZO、氧化锑锡ATO、氧化铝锌AZO,透明有机导电材料可以为聚乙烯二氧噻吩PEDOT等。

当第一电极211和/或第二电极221为不透明的金属电极时,该金属电极的材料可以为金属单质或合金材料,具体的,该金属材料可以为Mo、Al、Ti、Ag、或MoAlMo等复合金属。

具体的,当第一电极211和第二电极221中至少一个电极为透明导电电极时,由于透明导电电极并不会影响显示面板的开口率,因此,该透明导电电极可以为任意形状。举例来说,该透明导电电极的形状具体可如图3a-图3f所示,即该透明导电电极可以为条状电极、块状电极、三边形电极或异形电极(如图3f所示的各种异形电极形状)。本实施例中的透明导电电极的形状包括但不限于图3a-图3f所示的形状。

相应的,为了实现第一电极211和第二电极221之间通过弹性基体231直接电连接的目的,弹性基体231、第二电极221、以及第一电极211在阵列基板上的正投影需要有重叠区域。基于此,第二电极221的形状可以与第一电极211的形状相同,也可以不同,只要保证二者在阵列基板上的正投影有重叠区域,满足弹性基体231的接触需求即可。举例来说,当第一电极211为异形电极时,第二电极221可以为条状电极、块状电极、三边形电极或异形电极,只要第二电极221与第一电极211的条状区域在阵列基板上的正投影的重叠区域能够容纳二者与弹性基体230的接触面即可。

当第一电极211和第二电极221中至少一个电极为金属电极时,为了不影响显示面板的开口率和穿透率,同样也为了不影响显示面板的外观视觉显示效果,该金属电极在阵列基板220上的正投影位于彩膜基板210上的黑色矩阵212区域在阵列基板220上的正投影区域内。

换句话说,在保证第一电极211与第二电极221在阵列基板上的正投影有重叠区域的前提下,还要保证第一电极211与第二电极221中为金属电极的图形全部隐藏在黑色矩阵212的正投影区域内,即黑色矩阵212区域在阵列基板220上的正投影区域大于或等于金属电极在阵列基板上的正投影区域。

若第一电极211与第二电极221中仅有一个电极为金属电极,另一个电极为透明电极,则对透明电极的形状没有限定,只要保证两个电极在阵列基板220上的正投影交叠区域隐藏于黑色矩阵212在阵列基板220上的正投影区域内即可。

本实施例中优选,当第一电极211与第二电极221中的至少一个电极为金属电极时,如第一电极211为金属电极,则第一电极211在彩膜基板210上呈网格式分布,或者,第二电极221为金属电极,则第二电极221在阵列基板220上呈网格式分布。第一电极211和/或第二电极221呈网格式分布的金属线路隐藏在黑色矩阵212下方,即呈网格式分布的金属线路在阵列基板220上的正投影隐藏于黑色矩阵212的正投影区域内。

参见图4,示出了本实施例的显示面板自彩膜基板210朝向阵列基板220方向的俯视图,图中仅以第一电极211和第二电极221为条状电极,且二者在阵列基板上的正投影均隐藏于黑色矩阵在阵列基板220上的正投影区域内为例对其结构进行说明。

如图4所示,像素单元222在阵列基板220上呈阵列排布,该像素单元222包括红色子像素单元、绿色子像素单元和蓝色子像素单元,其中,若第一电极211在阵列基板上的正投影位于两排像素单元222之间的间隙内,则第二电极221则位于两列像素单元222之间的间隙内,这种情况下,弹性基体231即位于二者在阵列基板上的正投影交叠区域。图4中第一电极211和第二电极221的排列方式可以互调。

需要说明的是,不论第一电极211和第二电极221的材料为透明导电材料还是金属材料,图4中的第一电极211和第二电极221的排列方式均适用。本实施例中,当第二电极221为透明导电电极时,为了减少显示面板的制作工序,第二电极211可以与阵列基板220上的像素电极在同一光刻工序中形成。即第二电极221的材料与像素电极的材料相同,在制作工序中,需在制作像素电极的掩膜版上增加第二电极的图形,以便将第二电极221与像素电极同时制作完成。

此外,当第二电极221为金属电极时,则需要在完整的阵列基板制程完成后,再增加一道金属电极的成膜、并图形化的制程。本实施例中的第一电极211和第二电极221可通过显示面板中的密封胶(即Sealant)与检测芯片连接,可采用在密封胶中掺杂导电材料的方式来实现第一电极211和第二电极221与检测芯片的电连接。

本实施例中,针对液晶显示面板,所述弹性基体为显示面板中的柱形隔垫物PS柱(即Photo Spacer)和/或球形隔垫物BS(即Ball Spacer)。即,在液晶显示面板制作过程中,需在作为弹性基体的PS柱和/或BS中掺杂纳米导电材料,使得掺杂有纳米导电材料的PS柱或BS具有导电功能。

具体的,弹性基体中掺杂的纳米导电材料的含量可以根据弹性基体的材料进行调整,本实施例中优选弹性基体中掺杂的纳米导电材料的含量为5%-80%。

当弹性基体为PS柱时,弹性基体可以为PS柱的全部的主柱和/或辅柱,或部分的主柱和/或辅柱。当弹性基体为部分的主柱、部分辅柱、或部分主柱和辅柱中均有掺杂时,掺杂有纳米导电材料的主柱或辅柱在显示面板上的分布比例和分布位置可以任意组合,只要弹性基体在显示面板上的分布方式,能够满足在显示面板各处均能够实现压感触控即可。

并且,弹性基体为PS柱时,掺杂有纳米导电材料的PS柱在所述阵列基板上的正投影可以任意为形状,如为圆形、椭圆形或任意多边形。参见图5,以第一电极211/第二电极221为条状电极为例,示出了弹性基体231为PS柱时的分布示例。图5中所有PS柱的形状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即掺杂有纳米导电材料的PS柱2311的形状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同样的,未掺杂纳米导电材料的PS柱2312的形状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需要说明的是,理论上,掺杂有纳米导电材料的PS柱越多,压感触控功能越灵敏,但同时,由于PS柱越多,在显示面板承受外界的压力时,或者外界的操作物在显示面板上滑动时,可能会导致PS柱的移动,从而导致显示过程中出现水波纹,更甚者,会划伤配向膜。并且,若一个红/绿/蓝子像素中的PS柱较多,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工艺的难度,使得工艺的可调空间变小。基于此,本实施例中优选在一个红/绿/蓝子像素的像素电极周边区域,即被黑色矩阵覆盖的区域,设置1-6个PS柱,更可选的设置1-4个PS柱,本实施例中可以理解为在第一电极或第二电极之间设置PS柱,图5中仅以一个第一电极或第二电极中设置4个PS柱为例进行说明。

在其它实施例中,由于BS多是通过喷洒的方式散布在彩膜基板或阵列基板上的,即对于整个显示面板来说,BS的数量、密度及分布的均匀度等均大于PS柱。因此,当弹性基体为BS时,PS柱中可以不掺杂纳米导电材料,也可以满足显示面板压感触控的功能需求,即只在显示面板的BS中掺杂纳米导电材料,而PS柱的设置常规的液晶显示面板相同。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也可以选择性的在部分或全部PS柱中掺杂纳米导电材料,本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制。

本实施例中,当弹性基体为BS时,掺杂有纳米导电材料的BS的粒径不同,以便掺杂有纳米导电材料的BS能充分且均匀的分布于整个显示面板中,并且使得显示面板在承受不同的压力时,有不同数量的BS参与导电,进一步降低了弹性基体的电阻值,提升了压感触控检测的灵敏度。

如图6所示,以第一电极211/第二电极221为条状电极为例,示出了弹性基体231为BS时的分布示例。图6中所有PS柱2312中并未掺杂纳米导电材料,即各PS柱2312的材料可与现有技术相同,其中的各个PS柱2312的形状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图6中的掺杂有纳米导电材料、且粒径不同的BS2313分布于显示面板的各个区域,与PS柱共同支撑液晶成盒。

如图7所示,示出了本实施例中的液晶显示面板在表面受力时的剖面图,当用户按压该显示面板时,显示面板表面的按压区域a下方的弹性基体231被压缩,由于按压区域a下方的弹性基体231的压缩量明显大于显示面板未被按压区域下方的弹性基体231的形变量,即相较于未被按压区域下方的弹性基体来说,按压区域a下方的弹性基体231内的纳米导电材料的排列更紧密,使得按压区域a下方的弹性基体231的电阻值的变化量明显大于显示面板未被按压区域下方的弹性基体231的电阻值的变化量,进而与第一电极211或第二电极221电连接的检测芯片,可通过检测的按压区域a下方的弹性基体231的电阻值的变化量,或检测与弹性基体231的电阻值相关的其它参数的变化量来判断按压力度的大小,从而相较于现有技术中的显示面板,本实施例中的显示面板在一定程度上明显提升了压感触控检测的灵敏度和精确度。

当本发明实施例公开的显示面板为有机发光(OLED)显示面板时,其剖面图如图8所示,其中,第一基板为盖板310,第二基板为阵列基板320,其中,该OLED显示面板的阵列基板320朝向盖板310一面由下至上依次设置有第一电极层321、有机发光层322和第二电极层323;

所述第一电极311设置于所述盖板310朝向所述阵列基板320的一面上;

所述第二电极324设置于所述第二电极层323朝向所述盖板310的一面上,或者所述第二电极324与所述第二电极层323在同一光刻工序中形成。图8中仅以第二电极324与第二电极层323在同一光刻工序中形成为例进行说明。

弹性基体325设置于第一电极311与第二电极324之间,且通过直接与第一电极311与第二电极324的接触来实现第一电极311与第二电极324的电连接。

其中,本实施例中的阵列基板320上设置有多条栅极线和多条数据线,以及由栅极线驱动的多个薄膜晶体管326,栅极线和数据线相互交叉排布以限定多个像素单元。像素单元包括依次排布的红色子像素单元、绿色子像素单元和蓝色子像素单元。每个薄膜晶体管设置在相应的子像素单元中,其栅极与栅极线电连接,源极与数据线电连接,漏极与相应的子像素单元中的像素电极电连接,第一电极层321即是由显示面板上的多个像素电极组成。

在传统OLED显示面板中,第二电极层323多为面电极,显示面板工作过程中,给第二电极层323施加一固定电位,由第一电极层311与第二电极层323之间的电场的变化,来控制像素单元区域的有机发光层322发光。本实施例中优选第一电极层311为阳极层,第二电极层323为阴极层。

为了不影响OLED显示面板的透过率,本实施例中的第一电极311和第二电极324的材料优选为透明导电材料。此时,第一电极311与第二电极324的形状可参考图3a-图3f所示,可以为任意形状,只要满足二者在阵列基板上的正投影有重叠区域即可。

若第二电极324设置于所述第二电极层323朝向盖板310的一面上,为了避免第二电极324与第二电极层323之间相互干扰,还需在二者之间设置一绝缘层(图中未示出)。这种情况下,第二电极层323仍可如现有技术中一样,设置为面电极。

若第二电极324与第二电极层323在同一光刻工序中形成,即第二电极324的材料与第二电极层323的材料相同,在制作工序中,需在制作第二电极层323的掩膜版上增加第二电极的图形,以便将第二电极324与第二电极层323同时制作完成。这种情况下,第二电极层323即被第二电极324分割为多个条状电极或块状电极,第二电极层323在阵列基板320上的正投影至少要全面覆盖第一电极层321在阵列基板320上的正投影。

本实施例中的OLED显示面板还包括位置触控电极,该位置触控电极的设置方式与现有技术相同,本实施例中不再赘述。

需要说明的是,不论本实施例中的显示面板为液晶显示面板还是OLED显示面板等,本实施例中提到的用于压感触控的触控驱动电路和用于位置触控的触控驱动电路可以集成在同一芯片中,也可以集成在不同芯片中,本发明并不对此进行限定。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该显示装置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

本说明书中各个实施例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部分互相参见即可。

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发明。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发明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