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容屏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315798发布日期:2018-08-31 23:16阅读:308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自动控制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电容屏。



背景技术:

伴随着手机等触摸终端的更新速度越来愉快,新颖的外观设计,简约的工业设计越来越受消费者所喜爱,如苹果公司的iphone以及三星公司的note,s系列,其以高颜值的外观设计,被消费者所追宠,如今的手机边框设计越来越窄,如incell,oncell,但实际都是有边框存在,未能真正意义上实现窄边框。

如图1所示,是现有的称为单层多点的电容屏方案,即将接收单元13(RX)组和发送单元组14(TX)做在同一层,即是发出信号,也是接受信号。其弊端是下面的接收单元13(RX)组需要通过跳线11的方式从电容屏的下边界面引出,而单根线路RX要求阻抗较低,下端需要走很多的跳线对设备的射频的影响较大,所以只有通过在电容屏的左右边界上印刷不透明的AG线将跳线引到上端的柔性电路板15(FPC),通过FPC连接到触控芯片16(IC),电容屏的最外圈布置有不透明的接收线作为地线17(GND)。这里左右两边不透明AG线12即手机等触摸终端的屏幕边框的宽度。

电容屏的工作原理是,通过IC去控制sensor走线,手指触摸在电容屏表面的接收单元(RX)组中的某个接收单元时时,该接收单元的容值发生变化,该接收单元相邻的发送单元会获取该容值变化,并将该容值变化通过柔性电路板(FPC)发送到触控芯片(IC),从而IC根据接受到容值的变化量扫描到电容屏上哪个坐标被触摸到,进而给出响应。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容屏,其可以解决现有的手机等触摸终端的边框过宽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容屏,所述电容屏包括透明半导体接收单元组和透明半导体发送单元组,设置于所述电容屏顶部界面的柔性电路板,设置于所述柔性电路板上的触控芯片,透明半导体接收单元组中的每个单元包括接收模块和与所述接收模块连接的接收线,透明半导体发送单元组中的每个单元包括发送模块和与所述发送模块连接的发送线,其中,

所述透明半导体接收单元组和透明半导体发送单元组从电容屏的左边界依次交替布置至所述电容屏的右边界,所述透明半导体接收单元组中的每根接收线和所述透明半导体发送单元组中的每根发送线均从所述电容屏的顶部界面出线与所述柔性电路板连接。

进一步地,上述电容屏中,所述电容屏的左边界和右边界均布置所述透明半导体接收单元组。

进一步地,上述电容屏中,所述电容屏的左边界和右边界的所述透明半导体接收单元组的外圈布置有不透明的接收线作为地线。

进一步地,上述电容屏中,所述电容屏的左边界上的透明半导体接收单元组中的各接收模块按预设间隔排成一列,每个接收模块从其左侧连接其对应的接收线;

所述电容屏的右边界上的透明半导体接收单元组中的各接收模块按预设间隔排成一列,每个接收模块从其右侧连接其对应的接收线;

与所述电容屏的左边界或右边界上的透明半导体接收单元组相邻的透明半导体发送单元组中的发送模块和发送线的形状,与所述电容屏的左边界或右边界上的透明半导体接收单元组的接收模块和接收线相匹配。

进一步地,上述电容屏中,所述电容屏的非左右边界上的透明半导体接收单元组中的各接收模块按预设间隔分左右排成左边列和右边列的两列,其中,

透明半导体接收单元组中左边列的每个接收模块从其右侧连接其对应的接收线;

透明半导体接收单元组中右边列的每个接收模块从其左侧连接其对应的接收线。

进一步地,上述电容屏中,所述电容屏的左边界上的透明半导体接收单元组中各接收模块与相邻的非左右边界上的透明半导体接收单元组的左边列的各接收模块,按预设间隔依次交替排成一列;

所述电容屏的右边界上的透明半导体接收单元组中各接收模块与相邻的非左右边界上的透明半导体接收单元组的右边列的各接收模块,按预设间隔依次交替排成一列

进一步地,上述电容屏中,非左右边界上的透明半导体接收单元组的左边列的各接收模块与相邻的的左边界上的透明半导体接收单元组中的各接收模块,或与相邻的非左右边界上的透明半导体接收单元组中的右边列的各接收模块,按预设间隔依次交替排成一列;

非左右边界上的透明半导体接收单元组的右边列的各接收模块与相邻的的右边界上的透明半导体接收单元组中的各接收模块,或与相邻的非左右边界上的透明半导体接收单元组中的左边列的各接收模块,按预设间隔依次交替排成一列。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终端,包括如上述的电容屏。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手机,包括如上述的电容屏。

本实用新型通过透明半导体接收单元组中的每根接收线和所述透明半导体发送单元组中的每根发送线均从电容屏的顶部界面出线与所述柔性电路板连接,无需在电容屏边界上印刷不透明的AG线,电容屏左右两边边界没有了可见的AG线上,也就实现了窄边框,可以避免现有技术中从接收单元(RX)组需要通过跳线11的方式从电容屏的下边界面引出,通过在电容屏的左右边界上印刷不透明的AG线将跳线引到上端的柔性电路板(FPC),影响屏幕边框的宽度的问题。

上述说明仅是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手段,而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并且为了让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明显易懂,以下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图1为一种现有电容屏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终端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电容屏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终端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更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为达成预定实用新型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功效,以下结合附图及较佳实施例,对依据本实用新型提出的电容屏、装置及终端其具体实施方式、方法、步骤、结构、特征及其功效,详细说明如下。

有关本实用新型的前述及其他技术内容、特点及功效,在以下配合参考图式的较佳实施例的详细说明中将可清楚呈现。通过具体实施方式的说明,当可对本实用新型为达成预定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功效得以更加深入且具体的了解,然而所附图式仅是提供参考与说明之用,并非用来对本实用新型加以限制。

图2示出了一种终端的结构框图。本实用新型的电容屏可以但不限于应用于如图2所示的终端,也可以应用于可穿戴设备等等。如图2所示,终端10包括存储器102、存储控制器204,一个或多个(图中仅示出一个)处理器206、外设接口208、射频模块210、定位模块212、摄像模块214、音频模块216、屏幕218以及按键模块220。这些单元组件通过一条或多条通讯总线/信号线222相互通讯。

可以理解,图2所示的结构仅为示意,终端20还可包括比图2中所示更多或者更少的单元组件,或者具有与图2所示不同的配置。图2中所示的各单元组件可以采用硬件、软件或其单元组合实现。

存储器202可用于存储软件程序以及模块,如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电容屏及装置对应的程序指令/模块,处理器206通过运行存储在存储控制器204内的软件程序以及模块,从而执行各种功能应用以及数据处理,即实现上述的电容屏及装置。

存储器202可包括高速随机存储器,还可包括非易失性存储器,如一个或者多个磁性存储装置、闪存、或者其他非易失性固态存储器。在一些实例中,存储器202可进一步包括相对于处理器206远程设置的存储器,这些远程存储器可以通过网络连接至终端20。上述网络的实例包括但不限于互联网、企业内部网、局域网、移动通信网及其单元组合。处理器206以及其他可能的单元组件对存储器202的访问可在存储控制器204的控制下进行。

外设接口208将各种输入/输入装置耦合至CPU以及存储器202。处理器206运行存储器202内的各种软件、指令以执行终端20的各种功能以及进行数据处理。

在一些实施例中,外设接口208,处理器206以及存储控制器204可以在单个芯片中实现。在其他一些实例中,他们可以分别由独立的芯片实现。

射频模块210用于接收以及发送电磁波,实现电磁波与电信号的相互转换,从而与通讯网络或者其他设备进行通讯。射频模块210可包括各种现有的用于执行这些功能的电路元件,例如,天线、射频收发器、数字信号处理器、加密/解密芯片、用户身份模块(SIM)卡、存储器等等。射频模块210可与各种网络如互联网、企业内部网、无线网络进行通讯或者通过无线网络与其他设备进行通讯。上述的无线网络可包括蜂窝式电话网、无线局域网或者城域网。上述的无线网络可以使用各种通信标准、协议及技术,包括但并不限于全球移动通信系统(Global System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GSM)、增强型移动通信技术(Enhanced Data GSM Environment,EDGE),宽带码分多址技术(wideband 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W-CDMA),码分多址技术(Code division access,CDMA)、时分多址技术(tim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TDMA),蓝牙,无线保真技术(Wireless,Fidelity,WiFi)(如美国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标准IEEE 802.11a,IEEE 802.11b,IEEE802.11g和/或IEEE 802.11n)、网络电话(Voice over internet protocal,VoIP)、全球微波互联接入(Worldwide Interoperability for Microwave Access,Wi-Max)、其他用于邮件、即时通讯及短消息的协议,以及任何其他合适的通讯协议,甚至可包括那些当前仍未被开发出来的协议。

定位模块212用于获取终端20的当前位置。定位模块212的实例包括但不限于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基于无线局域网或者移动通信网的定位技术。

摄像模块214用于拍摄照片或者视频。拍摄的照片或者视频可以存储至存储器202内,并可通过射频模块210发送。

音频模块216向用户提供音频接口,其可包括一个或多个麦克风、一个或者多个扬声器以及音频电路。音频电路从外设接口208处接收声音数据,将声音数据转换为电信息,将电信息传输至扬声器。扬声器将电信息转换为人耳能听到的声波。音频电路还从麦克风处接收电信息,将电信号转换为声音数据,并将声音数据传输至外设接口208中以进行进一步的处理。音频数据可以从存储器202处或者通过射频模块210获取。此外,音频数据也可以存储至存储器202中或者通过射频模块210进行发送。在一些实例中,音频模块216还可包括一个耳机播孔,用于向耳机或者其他设备提供音频接口。

屏幕218在终端20与用户之间提供一个输出界面。具体地,屏幕218向用户显示视频输出,这些视频输出的内容可包括文字、图形、视频、及其任意单元组合。一些输出结果是对应于一些用户界面对象。可以理解的,屏幕218还可以包括触控屏幕。触控屏幕在终端20与用户之间同时提供一个输出及输入界面。除了向用户显示视频输出,触控屏幕还接收用户的输入,例如用户的点击、滑动等手势操作,以便用户界面对象对这些用户的输入做出响应。检测用户输入的技术可以是基于电阻式、电容式或者其他任意可能的触控检测技术。触控屏幕显示单元的具体实例包括但并不限于液晶显示器或发光聚合物显示器。

按键模块220同样提供用户向终端20进行输入的接口,用户可以通过按下不同的按键以使终端20执行不同的功能。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电容屏的结构示意图。如图3所示,所述电容屏包括:

透明半导体接收单元组35(RX)和透明半导体发送单元组36(TX),设置于所述电容屏顶部界面的柔性电路板38(FPC),设置于所述柔性电路板38上的触控芯片37(IC),透明半导体接收单元组35中的每个单元包括接收模块31和与所述接收模块连接的接收线32,透明半导体发送单元组36中的每个单元包括发送模块33和与所述发送模块连接的发送线34,其中,

所述透明半导体接收单元组35(RX1,RX2,RX3,RX4,RX5)和透明半导体发送单元组36(TX1,TX2,TX3,TX4)从电容屏的左边界依次交替布置至所述电容屏的右边界,所述透明半导体接收单元组35中的每根接收线32和所述透明半导体发送单元组36中的每根发送线34均从所述电容屏的顶部界面出线与所述柔性电路板38(FPC)连接。

在此,本实用新型通过透明半导体接收单元组35中的每根接收线32和所述透明半导体发送单元组36中的每根发送线34均从所述电容屏的顶部界面出线与所述柔性电路板38(FPC)连接,无需在电容屏边界上印刷不透明的AG线,电容屏左右两边边界没有了可见的AG线上,也就实现了窄边框,可以避免现有技术中从接收单元(RX)组需要通过跳线11的方式从电容屏的下边界面引出,通过在电容屏的左右边界上印刷不透明的AG线将跳线引到上端的柔性电路板38(FPC),影响屏幕边框的宽度的问题。

如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电容屏中,透明半导体接收单元组35(RX)和透明半导体发送单元组36(TX),设置于所述电容屏顶部界面的柔性电路板38(FPC),设置于所述柔性电路板38上的触控芯片37(IC),透明半导体接收单元组35中的每个单元包括接收模块31和与所述接收模块连接的接收线32,透明半导体发送单元组36中的每个单元包括发送模块33和与所述发送模块连接的发送线34,其中,

所述透明半导体接收单元组35(RX1,RX2,RX3,RX4,RX5)和透明半导体发送单元组36(TX1,TX2,TX3,TX4)从电容屏的左边界依次交替布置至所述电容屏的右边界,所述透明半导体接收单元组35中的每根接收线32和所述透明半导体发送单元组36中的每根发送线34均从所述电容屏的顶部界面出线与所述柔性电路板38(FPC)连接;

所述电容屏的左边界和右边界布置有所述透明半导体接收单元组35(RX1,RX5)。

具体的,本实施例将原来用来布置不透明的AG线的区域,改为布置透明半导体接收单元组35,可以进一步将设备屏幕的边框变窄。

如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电容屏中,透明半导体接收单元组35(RX)和透明半导体发送单元组36(TX),设置于所述电容屏顶部界面的柔性电路板38(FPC),设置于所述柔性电路板38上的触控芯片37(IC),透明半导体接收单元组35中的每个单元包括接收模块31和与所述接收模块连接的接收线32,透明半导体发送单元组36中的每个单元包括发送模块33和与所述发送模块连接的发送线34,其中,

所述透明半导体接收单元组35(RX1,RX2,RX3,RX4,RX5)和透明半导体发送单元组36(TX1,TX2,TX3,TX4)从电容屏的左边界依次交替布置至所述电容屏的右边界,所述透明半导体接收单元组35中的每根接收线32和所述透明半导体发送单元组36中的每根发送线34均从所述电容屏的顶部界面出线与所述柔性电路板38(FPC)连接;

所述电容屏的左边界和右边界布置有所述透明半导体接收单元组35(RX1,RX5);

所述电容屏的左边界和右边界的所述透明半导体接收单元组35的外圈布置有不透明的接收线作为地线39(GND)。

具体的,将RX在电容屏的边界上的最外圈的走线连接在一起做地线39(GND),在保证设备屏幕的边框尽量窄的前提下,保护线路免受静电(ESD)的破坏。

如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电容屏中,透明半导体接收单元组35(RX)和透明半导体发送单元组36(TX),设置于所述电容屏顶部界面的柔性电路板38(FPC),设置于所述柔性电路板38上的触控芯片37(IC),透明半导体接收单元组35中的每个单元包括接收模块31和与所述接收模块连接的接收线32,透明半导体发送单元组36中的每个单元包括发送模块33和与所述发送模块连接的发送线34,其中,

所述透明半导体接收单元组35(RX1,RX2,RX3,RX4,RX5)和透明半导体发送单元组36(TX1,TX2,TX3,TX4)从电容屏的左边界依次交替布置至所述电容屏的右边界,所述透明半导体接收单元组35中的每根接收线32和所述透明半导体发送单元组36中的每根发送线34均从所述电容屏的顶部界面出线与所述柔性电路板38(FPC)连接;

所述电容屏的左边界和右边界布置有所述透明半导体接收单元组35(RX1,RX5);

所述电容屏的左边界和右边界的所述透明半导体接收单元组35的外圈布置有不透明的接收线作为地线39(GND);

所述电容屏的左边界上的透明半导体接收单元组35(RX1)中的各接收模块31(2、4、6)按预设间隔排成一列,每个接收模块31(2、4、6)从其左侧连接其对应的接收线32;

所述电容屏的右边界上的透明半导体接收单元组35(RX5)中的各接收模块31(1、3、5)按预设间隔排成一列,每个接收模块31(1、3、5)从其右侧连接其对应的接收线32;

与所述电容屏的左边界或右边界上的透明半导体接收单元组35相邻的透明半导体发送单元组36中的发送模块33和发送线34的形状,与所述电容屏的左边界或右边界上的透明半导体接收单元组35的接收模块和接收线相匹配。

如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电容屏中,透明半导体接收单元组35(RX)和透明半导体发送单元组36(TX),设置于所述电容屏顶部界面的柔性电路板38(FPC),设置于所述柔性电路板38上的触控芯片37(IC),透明半导体接收单元组35中的每个单元包括接收模块31和与所述接收模块连接的接收线32,透明半导体发送单元组36中的每个单元包括发送模块33和与所述发送模块连接的发送线34,其中,

所述透明半导体接收单元组35(RX1,RX2,RX3,RX4,RX5)和透明半导体发送单元组36(TX1,TX2,TX3,TX4)从电容屏的左边界依次交替布置至所述电容屏的右边界,所述透明半导体接收单元组35中的每根接收线32和所述透明半导体发送单元组36中的每根发送线34均从所述电容屏的顶部界面出线与所述柔性电路板38(FPC)连接;

所述电容屏的左边界和右边界布置有所述透明半导体接收单元组35(RX1,RX5);

所述电容屏的左边界和右边界的所述透明半导体接收单元组35的外圈布置有不透明的接收线作为地线39(GND);

所述电容屏的非左右边界上的透明半导体接收单元组35(RX2,RX3,RX4)中的各接收模块按预设间隔分左右排成左边列和右边列的两列,其中,

透明半导体接收单元组35(RX2,RX3,RX4)中左边列的每个接收模块31(1、3、5)从其右侧连接其对应的接收线32;

透明半导体接收单元组35(RX2,RX3,RX4)中右边列的每个接收模块31(2、4、6)从其左侧连接其对应的接收线32。

如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电容屏中,透明半导体接收单元组35(RX)和透明半导体发送单元组36(TX),设置于所述电容屏顶部界面的柔性电路板38(FPC),设置于所述柔性电路板38上的触控芯片37(IC),透明半导体接收单元组35中的每个单元包括接收模块31和与所述接收模块连接的接收线32,透明半导体发送单元组36中的每个单元包括发送模块33和与所述发送模块连接的发送线34,其中,

所述透明半导体接收单元组35(RX1,RX2,RX3,RX4,RX5)和透明半导体发送单元组36(TX1,TX2,TX3,TX4)从电容屏的左边界依次交替布置至所述电容屏的右边界,所述透明半导体接收单元组35中的每根接收线32和所述透明半导体发送单元组36中的每根发送线34均从所述电容屏的顶部界面出线与所述柔性电路板38(FPC)连接;

所述电容屏的左边界和右边界布置有所述透明半导体接收单元组35(RX1,RX5);

所述电容屏的左边界和右边界的所述透明半导体接收单元组35的外圈布置有不透明的接收线作为地线39(GND);

所述电容屏的左边界上的透明半导体接收单元组35(RX1)中各接收模块31(2、4、6)与相邻的非左右边界上的透明半导体接收单元组35(RX2)的左边列的各接收模块31(1、3、5),按预设间隔依次交替排成一列;

所述电容屏的右边界上的透明半导体接收单元组35(RX5)中各接收模块31(1、3、5)与相邻的非左右边界上的透明半导体接收单元组35(RX4)的右边列的各接收模块31(2、4、6),按预设间隔依次交替排成一列。

如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电容屏中,透明半导体接收单元组35(RX)和透明半导体发送单元组36(TX),设置于所述电容屏顶部界面的柔性电路板38(FPC),设置于所述柔性电路板38上的触控芯片37(IC),透明半导体接收单元组35中的每个单元包括接收模块31和与所述接收模块连接的接收线32,透明半导体发送单元组36中的每个单元包括发送模块33和与所述发送模块连接的发送线34,其中,

所述透明半导体接收单元组35(RX1,RX2,RX3,RX4,RX5)和透明半导体发送单元组36(TX1,TX2,TX3,TX4)从电容屏的左边界依次交替布置至所述电容屏的右边界,所述透明半导体接收单元组35中的每根接收线32和所述透明半导体发送单元组36中的每根发送线34均从所述电容屏的顶部界面出线与所述柔性电路板38(FPC)连接;

所述电容屏的左边界和右边界布置有所述透明半导体接收单元组35(RX1,RX5);

所述电容屏的左边界和右边界的所述透明半导体接收单元组35的外圈布置有不透明的接收线作为地线39(GND);

非左右边界上的透明半导体接收单元组35(RX2,RX3,RX4)的左边列的各接收模块31(1、3、5)与相邻的的左边界上的透明半导体接收单元组35(RX1)中的各接收模块31(2、4、6),或与相邻的非左右边界上的透明半导体接收单元组35中的右边列的各接收模块31(2、4、6),按预设间隔依次交替排成一列;

非左右边界上的透明半导体接收单元组35(RX2,RX3,RX4)的右边列的各接收模块31(2、4、6)与相邻的的右边界上的透明半导体接收单元组35(RX5)中的各接收模块31(1、3、5),或与相邻的非左右边界上的透明半导体接收单元组35中的左边列的各接收模块31(1、3、5),按预设间隔依次交替排成一列。

如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电容屏中,透明半导体接收单元组35(RX)和透明半导体发送单元组36(TX),设置于所述电容屏顶部界面的柔性电路板38(FPC),设置于所述柔性电路板38上的触控芯片37(IC),透明半导体接收单元组35中的每个单元包括接收模块31和与所述接收模块连接的接收线32,透明半导体发送单元组36中的每个单元包括发送模块33和与所述发送模块连接的发送线34,其中,

所述透明半导体接收单元组35(RX1,RX2,RX3,RX4,RX5)和透明半导体发送单元组36(TX1,TX2,TX3,TX4)从电容屏的左边界依次交替布置至所述电容屏的右边界,所述透明半导体接收单元组35中的每根接收线32和所述透明半导体发送单元组36中的每根发送线34均从所述电容屏的顶部界面出线与所述柔性电路板38(FPC)连接;

所述电容屏的左边界和右边界布置有所述透明半导体接收单元组35(RX1,RX5);

所述电容屏的左边界和右边界的所述透明半导体接收单元组35的外圈布置有不透明的接收线作为地线39(GND);

与所述每一列接收模块相邻的透明半导体发送单元组36中的发送模块33和发送线34的形状,与该列的接收模块31及其接收线32围成的间隙形状相匹配。

如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终端,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电容屏40,电容屏40的具体结构请参考图3,在此不再赘述。终端的具体结构还可以参考图2。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手机,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电容屏。电容屏40的具体结构请参考图3,在此不再赘述。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通过透明半导体接收单元组35中的每根接收线32和所述透明半导体发送单元组36中的每根发送线34均从所述电容屏的顶部界面出线与所述柔性电路板38(FPC)连接,无需在电容屏边界上印刷不透明的AG线,电容屏左右两边边界没有了可见的AG线上,也就实现了窄边框,可以避免现有技术中从接收单元组(RX)需要通过跳线11的方式从电容屏的下边界面引出,通过在电容屏的左右边界上印刷不透明的AG线将跳线引到上端的柔性电路板(FPC),影响屏幕边框的宽度的问题。

需要说明的是,本说明书中的各个实施例均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的部分互相参见即可。对于系统类实施例而言,由于其与方法实施例基本相似,所以描述的比较简单,相关之处参见方法实施例的部分说明即可。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然本实用新型已以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范围内,当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作出些许更动或修饰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