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艏锚驻锚部件的设计方法及装置与流程

文档序号:15688609发布日期:2018-10-16 21:33阅读:265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船舶建造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艏锚驻锚部件的设计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艏锚作为船舶锚泊要件,其理想的贴合和收纳,能使锚具始终保持稳定的静止状态,既使遭受到恶略天气及海况的侵扰。确保锚泊起抛锚作业随时能顺利进行,是船舶安全航行最基本的保障。

目前,对于艏锚锚具的贴合和收纳,一般采用锚具的三点抵贴锚唇件、锚穴包容收纳锚爪的设计理念,在锚具处于满角状态下,锚冠抵贴于上锚唇,两个锚爪内侧抵贴于锚唇虎口下部两边,也就是锚具的驻锚点设在锚穴的上下唇体上,形成稳固的三角贴合区域,令锚具收纳处于稳定状态。但是,锚具下驻锚点处于锚唇虎口线与锚爪内口宽度投影线交点上,此两线在此处相交形成的尖利锐角,使锚具在起锚作业时极易发生嵌入及憋卡锚具现象,令抛锚作业困难,甚至因抛不出锚造成船舶安全事故的严重后果。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可规避因驻锚点造成卡锚现象发生的艏锚驻锚部件的设计方法及装置。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艏锚驻锚部件的设计方法,包括:

s1、输入船体外板、设于所述船体外板上的锚穴以及位于所述锚穴内的锚具的结构尺寸参数,以使计算机根据所述参数输出相应的船体外板模型、锚穴模型以及锚具模型;

s2、将所述锚具模型置于所述锚穴模型中,并将所述锚具模型设定满角状态,所述锚具模型与所述锚穴模型的上唇体之间的抵接点设定为上驻锚点;

s3、在所述锚穴模型的顶板上设定垫板,调整所述顶板的角度参数,所述锚具模型的锚爪与所述垫板之间的抵接点设定为下驻锚点;

s4、调整所述锚穴模型的下唇体的厚度参数,使所述锚穴模型的下唇体不再与所述锚具相抵接;

s5、更新所述锚穴模型。

作为优选方案,在步骤s2中,将所述锚具模型的锚杆与锚爪之间的最小转动夹角设为满角,所述满角的角度范围为25°~45°。

作为优选方案,在步骤s2中,选择所述顶板的两侧设定所述垫板。

作为优选方案,在步骤s3中,设定所述垫板的厚度参数与所述顶板的厚度参数之间的比例为(1~2):1。

作为优选方案,在步骤s4中,设定所述下唇体的厚度参数与所述船体外板的厚度参数之间的比例为(2~3):1。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艏锚驻锚部件的设计装置,包括:

模型输出模块,用于输入船体外板、设于所述船体外板上的锚穴以及位于所述锚穴内的锚具的结构尺寸参数,以使计算机根据所述参数输出相应的船体外板模型、锚穴模型以及锚具模型;

上驻锚点设计模块,用于将所述锚具模型置于所述锚穴模型中,并将所述锚具模型设定满角状态,所述锚具模型与所述锚穴模型的上唇体之间的抵接点设定为上驻锚点;

下驻锚点设计模块,用于在所述锚穴模型的顶板上设定垫板,调整所述顶板的角度参数,所述锚具模型的锚爪与所述垫板之间的抵接点设定为下驻锚点;

下唇体结构设计模块,用于调整所述锚穴模型的下唇体的厚度参数,使所述锚穴模型的下唇体不再与所述锚具相抵接;

更新模型模块,用于更新所述锚穴模型。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上驻锚点设计模块具体包括:

满角设定单元,用于将所述锚具模型的锚杆与锚爪之间的最小转动夹角设为满角,所述满角的角度范围为25°~45°。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上驻锚点设计模块具体还包括:

垫板位置确定单元,用于选择所述顶板的两侧设定所述垫板。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下驻锚点设计模块具体包括:

垫板厚度设定单元,用于设定所述垫板的厚度参数与所述顶板的厚度参数之间的比例为(1~2):1。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下唇体结构设计模块具体包括:

下唇体厚度设定单元,用于设定所述下唇体的厚度参数与所述船体外板的厚度参数之间的比例为(2~3):1。

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艏锚驻锚部件的设计方法及装置,与现有技术相比,其有益效果是:本发明通过在所述锚穴模型上设置所述垫板以及将所述下唇体虎口后移加深设计,重新确定新的驻锚点以及新的驻锚方式,使得所述锚穴模型的上下唇体不再作为全部的驻锚着力点,使用所述垫板与所述锚爪之间的抵接点代替原来所述下唇体的驻锚点,从根源上消除了卡锚的因素,避免了所述锚具在起锚作业时极易发生嵌入及憋卡现象的发生,令船舶锚泊起抛锚作业顺利进行,保证了船舶航行安全,另外,本发明中新的驻锚方式扩大了所述锚具与所述锚穴的贴合三角区,大大提升了所述锚具收纳时的贴合牢度。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优选实施例的艏锚驻锚部件的设计方法的流程框图。

图2为使用本发明优选实施例的艏锚驻锚部件的设计方法的船体外板、锚穴以及锚具装配示意图。

图3为图2中a向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2中b向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外板;2.锚具;3.锚爪;4.锚杆;5.垫板;6.锚穴;7.顶板;8.上唇体;9.下唇体;10.上驻锚点;11.下驻锚点。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如图1至图4所示,本发明优选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艏锚驻锚部件的设计方法,包括:

s1、输入船体外板1、设于所述船体外板1上的锚穴6以及位于所述锚穴6内的锚具2的结构尺寸参数,以使计算机根据所述参数输出相应的船体外板1模型、锚穴6模型以及锚具2模型;

s2、将所述锚具2模型置于所述锚穴6模型中,并将所述锚具2模型设定满角状态,所述锚具2模型与所述锚穴6模型的上唇体8之间的抵接点设定为上驻锚点10;

s3、在所述锚穴6模型的顶板7上设定垫板5,调整所述顶板7的角度参数,所述锚具2模型的锚爪3与所述垫板5之间的抵接点设定为下驻锚点11;

s4、调整所述锚穴6模型的下唇体9的厚度参数,使所述锚穴6模型的下唇体9不再与所述锚具2相抵接;

s5、更新所述锚穴6模型。

基于上述技术特征的艏锚驻锚部件的设计方法,通过在所述锚穴6模型上设置所述垫板5以及将所述下唇体9虎口后移加深设计,重新确定新的驻锚点以及新的驻锚方式,使得所述锚穴6模型的上下唇体9不再作为全部的驻锚着力点,使用所述垫板5与所述锚爪3之间的抵接点代替原来所述下唇体9的驻锚点,从根源上消除了卡锚的因素,避免了所述锚具2在起锚作业时极易发生嵌入及憋卡现象的发生,令船舶锚泊起抛锚作业顺利进行,保证了船舶航行安全,另外,本发明中新的驻锚方式扩大了所述锚具2与所述锚穴6的贴合三角区,大大提升了所述锚具2收纳时的贴合牢度。

进一步的,在步骤s2中,将所述锚具2模型的锚杆4与锚爪3之间的最小转动夹角设为满角α,所述满角α的角度范围为25°~45°,所述满角α的角度优选为35°,使得所述锚具2模型可牢固地收纳于所述锚穴6内,避免对所述垫板5或者所述顶板7造成损害;另外,当所述锚具2设定为满角状态后,当所述锚具2刚好抵接到所述上唇体8时,该抵接点既为所述锚具2的上驻锚点10,也作为铸钢件的所述上唇体8的顶凸点。

进一步的,在步骤s2中,选择所述顶板7的两侧设定所述垫板5,如图4所示,将所述垫板5设置于所述锚穴6的顶板7根部的两侧,一方面,使得所述垫板5与所述锚具2上的两处猫爪相抵接,另一方面,可减少所述垫板5的整体尺寸,减少生产用料,有利减低生产成本。

进一步的,在步骤s3中,设定所述垫板5的厚度参数与所述顶板7的厚度参数之间的比例为(1~2):1,因所述垫板5用于供所述锚爪3触贴着力,所以垫板5的厚度值需采用所述锚穴6的顶板7的厚度值的1~2倍,使所述锚爪3的尖部刚好能触贴上所述垫板5时,将此时产生的两个触点设定为新驻锚点,所述垫板5可避免所述猫爪对所述锚穴6顶板7造成损害。

进一步的,在步骤s4中,设定所述下唇体9的厚度参数与所述船体外板1的厚度参数之间的比例为(2~3):1,当确定好三个新的驻锚点后,需重新设计所述锚穴6的下唇体9的位置,本实施例采用的是将所述下唇体9的厚度往船体方向后移设计,加深所述锚穴6的唇口位置,令所述锚具2不再与所述下唇体9相抵接,实现从根源上消除卡锚因素的目的,为了使得新设计的所述锚穴6的功能不受影响,所述下唇体9的厚度与所述船体外板1的厚度之间的比例不小于(2~3):1,即述下唇体9的厚度不小于此处所述船体外板1的厚度的2~3倍,当不能满足该要求时,应采用加厚或者减薄所述下唇体9的厚度予以调整。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艏锚驻锚部件的设计方法,即提供了一种新的驻锚方式,通过重新设置新的驻锚点,规避了常规使用所述锚穴6的下唇体9与所述锚爪3相抵接作为下驻锚点11的方式,从而从根源上消除了因驻锚点造成卡锚现象发生的因素,另外,因将所述下驻锚点11从所述下唇体9转移到所述顶板7的垫板5上,也令所述锚具2的贴合三角区面积扩大了7~8倍,大大提升了所述锚具2收纳时的贴合牢度。

以上是对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艏锚驻锚部件的设计方法的一个实施例进行详细的描述,以下将对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艏锚驻锚部件的设计装置的一个实施例进行详细的描述。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艏锚驻锚部件的设计装置,包括:

模型输出模块,用于输入船体外板1、设于所述船体外板1上的锚穴6以及位于所述锚穴6内的锚具2的结构尺寸参数,以使计算机根据所述参数输出相应的船体外板1模型、锚穴6模型以及锚具2模型;

上驻锚点设计模块,用于将所述锚具2模型置于所述锚穴6模型中,并将所述锚具2模型设定满角状态,所述锚具2模型与所述锚穴6模型的上唇体8之间的抵接点设定为上驻锚点10;

下驻锚点设计模块,用于在所述锚穴6模型的顶板7上设定垫板5,调整所述顶板7的角度参数,所述锚具2模型的锚爪3与所述垫板5之间的抵接点设定为下驻锚点11;

下唇体结构设计模块,用于调整所述锚穴6模型的下唇体9的厚度参数,使所述锚穴6模型的下唇体9不再与所述锚具2相抵接;

更新模型模块,用于更新所述锚穴6模型。

进一步的,所述上驻锚点10设计模块具体包括:

满角设定单元,用于将所述锚具2模型的锚杆4与锚爪3之间的最小转动夹角设为满角,所述满角的角度范围为25°~45°。

进一步的,所述上驻锚点10设计模块具体还包括:

垫板位置确定单元,用于选择所述顶板7的两侧设定所述垫板5。

进一步的,所述下驻锚点11设计模块具体包括:

垫板厚度设定单元,用于设定所述垫板5的厚度参数与所述顶板7的厚度参数之间的比例为(1~2):1。

进一步的,所述下唇体9结构设计模块具体包括:

下唇体厚度设定单元,用于设定所述下唇体9的厚度参数与所述船体外板1的厚度参数之间的比例为(2~3):1。

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为了更加方便以及简洁的描述,上述中描述的装置、模块和单元的具体工作过程,可以参考前述方法实施例中的对应过程,在此不再赘述。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