轨道交通混凝土轨枕用电子标签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915837发布日期:2018-11-13 22:04阅读:345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轨道交通混凝土轨枕用电子标签装置。



背景技术:

轨枕在高铁客运线施工中大量使用,具有安装方便,适用性强的优点,针对高铁的高标准施工要求,目前需要对高铁混凝土预制件如轨枕等,进行全生命周期管理,一般采用预埋电子标签的结构,利用电子标签非接触式,通过射频信号识别目标对象并获取数据,具有无需人工干预且存储容量大,信息更改自如等特点,实现对轨枕的定位,检修替换,便于进行全生命周期的管理,但预埋的电子标签在混泥土浇灌过程中,受到混泥土冲击,普遍存在安装位置偏移的现象,不能满足高铁施工高标准的要求。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轨道交通混凝土轨枕用电子标签装置,实现在轨枕内的精确安装及对高铁轨枕全生命周期的管理,同时组装方便,效率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

轨道交通混凝土轨枕用电子标签装置,包括壳体,壳体内固定电子标签,壳体顶部两端部开设嵌槽,嵌槽两端部向下延伸贯穿壳体。

采用电子标签内置壳体的结构,避免电子标签损坏,线、绳等物品通过端部的嵌槽及贯穿形成的孔将本装置牢牢固定在轨枕的钢筋上,避免混泥土浇灌过程中,电子标签装置位置发生移动,实现电子标签在轨枕内的精确安装,满足高铁施工标准,同时利用电子标签储存信息,实现对高铁轨枕全生命周期的管理。

进一步,所述壳体包括顶壳、底板,顶壳内设芯片板的安装槽,安装槽内设多个第一卡板,对应的底板位置上设与第一卡板配合的第二卡板,顶壳与底板固定时,对应的第一卡板、第二卡板配合将芯片板卡固在安装槽内,且安装槽端部槽壁贴合底板。

通过第一卡板与第二卡板配合,将电子标签卡固在壳体内,组装方便,提升效率,安装槽与底板构成电子标签的独立空间,起到隔离的作用,防止杂物通过贯穿形成的孔进入壳体内,损坏电子标签。

进一步,所述顶壳与底板嵌合固定,顶壳底部开口处为二级阶梯型,底板对应嵌槽延伸形成的贯穿孔位置开有缺口,顶板与底板固定时,底板上表面抵接顶壳开口处第二阶面。

顶壳与底板采用嵌合固定的结构,组装方便,缩短了装置的组装工序,提升效率,另一方面,嵌合结构使装置体积更小巧,成本降低,同时对轨枕的质量影响更小。

进一步,所述顶壳及底板均为一体化注塑成型,效率高。

进一步,所述壳体为矩形体,由于钢筋为本装置的固定载体,矩形体更贴合钢筋的形状,易于固定。

进一步,所述电子标签为RFID电子标签,识别距离长,准确性高。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轨道交通混凝土轨枕用电子标签装置在轨枕内固定牢固,安装方便,实现在轨枕内的精确安装,利用电子标签存储信息,实现对高铁轨枕全生命周期的管理,同时本装置组装工序少,效率高。

附图说明

图1: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图;

图2: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分解结构图;

图3: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顶壳结构图;

图中:1、顶壳;11、嵌槽;12、贯穿孔;13、第一卡板;14、挡板;15、第二阶面;2、底板;21、第二卡板;22、缺口;3、电子标签;a、安装槽。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述,以使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更易于理解和掌握。

图1、图2、图3展示了轨道交通混凝土轨枕用电子标签3装置的具体结构图,壳体为矩形体,包括顶壳1、底板2,顶壳1顶部两端部开嵌槽11,嵌槽11两端部向下延伸贯穿壳体,在顶壳1两侧形成贯穿孔12,对应的底板2位置形成缺口22,可采用钢丝等线材缠绕在嵌槽11,以将本装置与轨枕内钢筋固定,安装方便,且此结构固定牢固,可有效防止混泥土浇灌过程中装置出现松动导致安装位置出现偏移的现象,满足高铁轨道精准的要求,顶壳1与底板2固定构成电子标签3的安装空间,其中本实施例中顶壳1底部开口,空腔内中部通过对称设置两块挡板14形成电子标签3的安装槽a,安装槽a内以壳体的纵向中心线为对称线固定两块第一卡板13,对应的底板2位置固定第二卡板21,第一卡板13与第二卡板21配合将电子标签3卡在中间,实现对电子标签3的固定,优选地,顶壳1底部开口处为二级阶梯型,挡板14与第二阶面15持平,嵌合固定时,底板2上表面与第二阶面15抵接贴合,结构稳定,进一步,顶壳1及底板2采用塑料注塑成型,包括热固性材料、热塑性材料,一体化注塑成型,嵌合固定,电子标签3卡固,此类结构使本装置组装方便,提高效率,当然在一些实施例中,电子标签3也可通过在电子标签3顶部涂覆胶层,以与顶壳1空腔内顶部胶黏,另外电子标签3也可螺丝等将电子标签3螺固在顶壳1内。

此外,优选地,电子标签3为RFID电子标签3,识别距离长,准确性高,进一步,RFID电子标签3采用无源型,使用寿命长,实现对高铁轨枕全生命周期的管理。

当然,以上仅是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应用范例,对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不构成任何限制。凡采用等同变换或者等效替换而形成的技术方案,均落在本实用新型权利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