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分析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737590发布日期:2020-01-18 04:43阅读:113来源:国知局
软件分析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软件分析领域,特别涉及软件分析装置。



背景技术:

软件分析是软件开发的第一阶段,它的任务是:用户和软件人员双方一起来充分地理解用户的要求,并把共同的理解明确地表达成一份书面资料--系统说明书。简而言之,分析阶段的两大任务是"理解"和"表达"。

然而,经过分析发现,现有的软件分析装置存在以下不足:不能够直观的显示出软件是否正常,从而需要时间判断,且降低软件检测的工作效率,因此,发明软件分析装置来解决上述问题很有必要。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软件分析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不能够直接判断软件是否正常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软件分析装置,包括支撑架,所述支撑架的上表面固定安装有分析器,所述分析器的一侧中部设置有显示器;

所述分析器包括收发模块,所述收发模块的输出端限号连接微处理器的输入端,所述微处理器的连接端双向连接储存模块和分析模块。

可选的,所述分析器的输入端电连接电源的输出端。

可选的,所述分析器包括收发模块、微处理器、储存模块和分析模块。

可选的,所述分析模块的输出端信号连接显示器的输入端。

可选的,所述收发模块通过usb或者蓝牙接收软件程序。

本发明的技术效果和优点:

本发明通过分析器能够检测软件能够运行,从而能够提高软件的安全性,通过收发模块能够将软件程序传输给微处理器,通过微处理器能够将程序中的病毒检测出来,从而能够提高装置的可靠性,通过显示器能够将软件中检测结果显示出来,从而能够提高软件检测的工作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主视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模块连接示意图。

图中:1、支撑架;2、分析器;3、显示器;4、收发模块;5、微处理器;6、储存模块;7、分析模块;8、电源。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此外,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本发明提供了如图1-2所示的软件分析装置,包括支撑架1,支撑架1的上表面固定安装有分析器2,通过分析器2能够检测软件能够运行,从而能够提高软件的安全性,分析器2的一侧中部设置有显示器3;

分析器2包括收发模块4,分析器2包括收发模块4、微处理器5、储存模块6和分析模块7,收发模块4通过usb或者蓝牙接收软件程序,通过收发模块4能够将软件程序传输给微处理器5,收发模块4的输出端限号连接微处理器5的输入端,通过微处理器5能够将程序中的病毒检测出来,从而能够提高装置的可靠性,微处理器5的连接端双向连接储存模块6和分析模块7,分析模块7的输出端信号连接显示器3的输入端,通过显示器3能够将软件中检测结果显示出来,从而能够提高软件检测的工作效率,分析器2的输入端电连接电源8的输出端。

该文中出现的电器元件均与外界的主控器及220v市电电连接,并且主控器可为计算机等起到控制的常规已知设备。

本实用工作原理:通过分析器2能够检测软件能够运行,从而能够提高软件的安全性,通过收发模块4能够将软件程序传输给微处理器5,通过微处理器5能够将程序中的病毒检测出来,从而能够提高装置的可靠性,通过显示器3能够将软件中检测结果显示出来,从而能够提高软件检测的工作效率。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