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路转接装置及使用该装置的插入式分电箱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373292阅读:300来源:国知局
分路转接装置及使用该装置的插入式分电箱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分路转接装置包含底座、电源侧支臂、负载侧支臂、复数滑轨及复数压盖。底座具有放置面,而电源侧支臂设置于放置面的一侧,负载侧支臂设置于放置面相对电源侧支臂的一侧。滑轨是位于放置面上及电源侧支臂与负载侧支臂之间,且滑移地卡合于分路断路器的底部。压盖是分别连接电源侧支臂与负载侧支臂相对放置面的一端,并成对设置,压盖可弯折地贴附分路断路器部分的顶面。
【专利说明】分路转接装置及使用该装置的插入式分电箱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是关于一种分路转接装置及使用该装置的插入式分电箱;具体而言,本实用新型是关于一种可避免分路断路器接触不良的分路转接装置及使用该装置的插入式分电箱。
【背景技术】
[0002]分电箱是常见的家用或大楼配电的电路装置,它是将电流分流并引导接出的电流至不同的用电设备,如电灯、电视等。分电箱主要在总线两侧设置滑轨供分路断路器卡合并耦接至总线,使得电源能从总线传导至用电设备。
[0003]然而,分路断路器往往因维修过程而更换为不同品牌的分路断路器,不同的分路断路器与滑轨间的卡合效果不尽相同,如此则会影响分路断路器与总线间的传导效果,因而有接触不良的情形。
[0004]此外,已知的滑轨大多为铝轨材质且设置于分路断路器之外,当使用者以手动方式拆装分路断路器时,可能存在因误触铝轨而被漏电流或累积于铝轨上的静电弄伤等作业风险。因此,为解决上述问题,已知的分路断路器与分电箱内部结构仍有待改进。
实用新型内容
[0005]本实用新型的一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插入式分电箱的分路转接装置,可避免分路断路器接触不良。
[0006]本实用新型的一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插入式分电箱的分路转接装置,可在主断路器维持通电时进行活电插拔作业。
[0007]分路转接装置包含底座、电源侧支臂、负载侧支臂、复数滑轨及复数压盖。底座具有放置面,而电源侧支臂设置于放置面的一侧,负载侧支臂设置于放置面相对电源侧支臂的一侧。滑轨是位于放置面上及电源侧支臂与负载侧支臂之间,且滑移地卡合于分路断路器的底部。压盖是分别连接电源侧支臂与负载侧支臂相对放置面的一端,并成对设置,压盖可弯折地贴附部分的顶面。当分路断路器沿滑移方向卡合于滑轨时,底座、电源侧支臂与负载侧支臂共同形成一框体,包覆分路断路器;当弯折压盖时,成对的压盖朝彼此面对的方向旋转,并固定分路断路器。由此设计,滑轨与压盖可提供分路断路器良好固定,避免分路断路器接触不良。
[0008]如前所述的分路转接装置,其中,该些滑轨是凸设于该放置面,并成对设置,成对的该滑轨自该放置面凸伸且分别朝该电源侧支臂与该负载侧支臂弯折。
[0009]如前所述的分路转接装置,其中,还进一步包含一负载侧开口,形成于该负载侧支臂上。
[0010]如前所述的分路转接装置,其中,还进一步包含一电源侧开口,形成于该电源侧支臂上。
[0011]如前所述的分路转接装置,其中,还进一步包含一夹体容置部,用来容纳一导电夹,该夹体容置部是设置于该电源侧支臂上且背向该负载侧支臂延伸形成,其中该夹体容置部具有一第一壳体及一第二壳体,该第一壳体是连接于该电源侧支臂且位于该电源侧开口的一边,该第二壳体是可拆卸地连接该第一壳体。
[0012]如前所述的分路转接装置,其中,还进一步包含一凸柱,垂直于该放置面且连接该第二壳体靠近该电源侧支臂的一端,当该第二壳体连接该第一壳体时,该凸柱卡合于该电源侧支臂。
[0013]如前所述的分路转接装置,其中,成对的该压盖分别具有一内面及一卡合端子设置于该内面,该分路断路器的该顶面上设有复数锁附孔,当该些压盖弯折并贴附于该顶面时,该卡合端子伸入该些锁附孔内。
[0014]—种插入式分电箱,内部具有一板体,其中,该插入式分电箱包含:一主断路器,设置于该板体上,具有一电力接收端及一电力分配端,用以切换该电力接收端及该电力分配端之间的电连接;一总线主体,耦接该电力分配端,且具有复数列插置空间;以及至少一分路装置,分别插接至该些插置空间,该分路装置包含:一分路断路器,具有一顶面、相对该顶面的一底部及一分路开关设置于该顶面上;以及一分路转接装置,包含:一底座,设置于该板体上且具有一放置面;一电源侧支臂,设置于该放置面的一侧;一负载侧支臂,设置于该放置面相对该电源侧支臂的一侧;复数滑轨,位于该放置面上及该电源侧支臂与该负载侧支臂之间,且滑移地卡合于该底部;以及复数压盖,分别连接该电源侧支臂与该负载侧支臂相对该放置面的一端,并成对设置,成对的该压盖可弯折地贴附部分的该顶面;当该分路断路器沿一滑移方向卡合于该些滑轨时,该底座、该电源侧支臂与该负载侧支臂共同形成一框体,包覆该分路断路器;当弯折该些压盖时,成对的该压盖朝彼此面对的方向旋转,并固定该分路断路器。
[0015]如前所述的插入式分电箱,其中,该些滑轨是凸设于该放置面,并成对设置,成对的该滑轨自该放置面凸伸且分别朝该电源侧支臂与该负载侧支臂弯折。
[0016]如前所述的插入式分电箱,其中,还进一步包含一负载侧开口,形成于该负载侧支臂上。
[0017]如前所述的插入式分电箱,其中,还进一步包含一电源侧开口,形成于该电源侧支臂上。
[0018]如前所述的插入式分电箱,其中,还进一步包含一夹体容置部,用以容纳一导电夹,该夹体容置部是设置于该电源侧支臂上且背向该负载侧支臂延伸形成,其中该夹体容置部具有一第一壳体及一第二壳体,该第一壳体是连接于该电源侧支臂且位于该电源侧开口的一边,该第二壳体是可拆卸地连接该第一壳体。
[0019]如前所述的插入式分电箱,其中,还进一步包含一凸柱,垂直于该放置面且连接该第二壳体靠近该电源侧支臂的一端,当该第二壳体连接该第一壳体时,该凸柱卡合于该电源侧支臂。
[0020]如前所述的插入式分电箱,其中,成对的该压盖分别具有一内面及一卡合端子设置于该内面,该分路断路器的该顶面上设有复数锁附孔,当该些压盖弯折并贴附于该顶面时,该卡合端子伸入该些锁附孔内。
[0021]关于本实用新型的优点与精神可以通过以下的实施方式及附图得到进一步的了解。【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22]图1A与图1B为本实用新型分路转接装置的实施例示意图;
[0023]图2A与图2B为本实用新型分路转接装置的另一实施例示意图;
[0024]图3A与图3B为本实用新型分路转接装置应用于插入式分电箱的实施例示意图。
[0025]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0026]100分路转接装置
[0027]102 底座
[0028]104放置面
[0029]110电源侧支臂
[0030]112电源侧开口
[0031]114夹体容置部
[0032]1141 第一壳体
[0033]1142 第二壳体
[0034]1143 凸柱
[0035]120负载侧支臂
[0036]122负载侧开口
[0037]130 滑轨
[0038]140 压盖
[0039]142 内面
[0040]144卡合端子
[0041]200分路断路器
[0042]201分路开关
[0043]202 顶面
[0044]204 底部
[0045]206导电夹
[0046]208锁附孔
[0047]210负载接线端
[0048]300插入式分电箱
[0049]302 箱门
[0050]304 板体
[0051]306主断路器
[0052]3061电力接收端
[0053]3062电力分配端
[0054]308总线主体
[0055]3081插置空间
[0056]310分路装置
[0057]312 插孔
[0058]a滑移方向【具体实施方式】
[0059]本实用新型的分路转接装置最好应用于插入式分电箱。分路转接装置的滑轨及压盖可分别固定于分路转接装置的底部及顶面,由此避免因采用不同品牌的分路断路器而产生固定效果不佳及接触不良的情形。本实用新型的分路转接装置除可应用于家用的插入式分电箱,也可用于大楼或厂房配线的装置中。
[0060]图1A与图1B为本实用新型分路转接装置100的实施例示意图。如图1A所示,分路转接装置100包含底座102、电源侧支臂110、负载侧支臂120、复数滑轨130及复数压盖140。底座102具有放置面104,供放置分路断路器200。电源侧支臂110设置于放置面104的一侧,而负载侧支臂120设置于放置面104相对电源侧支臂110的一侧。在负载侧支臂120上形成有负载侧开口 122,是对应分路断路器200的负载接线端210,供分路断路器200与分路转接装置100组合后可自负载侧开口 122将电线穿入负载接线端210。类似地,在电源侧支臂110上形成有电源侧开口 112,是对应于分路断路器200的电源接线端(附图未标示)。如图1A所示,电源侧开口 112在组合前具有一缺口,使导电夹206可通过缺口并放置于电源侧开口 112中。详细来讲,导电夹206是先连接于分路断路器200的电源接线端,再将分路断路器200与分路转接装置100组合,组合时导电夹206会随分路断路器200的移动而自缺口进入电源侧开口 112中。
[0061]此外,在电源侧支臂110上接近电源侧开口 112处设置有容纳导电夹206的夹体容置部114。夹体容置部114是背向负载侧支臂120延伸形成,且夹体容置部114具有第一壳体1141及第二壳体1142。第一壳体1141是连接于电源侧支臂110且位于电源侧开口112的一边,第二壳体1142是可拆卸地连接第一壳体1141。换言之,当分路断路器200与分路转接装置100组合时,导电夹206会随分路断路器200的移动而进入电源侧开口 112,同时容纳于第一壳体1141内。另一方面,在第二壳体1142靠近电源侧支臂110的一端与凸柱1143连接,且凸柱1143是垂直于放置面104。当第二壳体1142连接第一壳体1141时,凸柱1143卡合于电源侧支臂110并封合电源侧支臂110上的缺口(参见图1B)。由此设计,导电夹206可固定于夹体容置部114中,避免分路断路器200长时间使用后发生接触不良的情形。
[0062]另外,放置面104上具有复数滑轨130,滑轨130是位于电源侧支臂110与负载侧支臂120之间,且滑移地卡合于分路断路器200的底部204。如图1A所示,滑轨130是凸设于放置面104,并成对设置,成对的滑轨130自放置面104凸伸且分别朝电源侧支臂110与负载侧支臂120弯折。在此实施例中,滑轨130弯折处各具有一凹口可与分路断路器200底部204卡合,但不限于此,滑轨130可配合分路断路器200底部204的不同形式而相应变更其结构。请同时参考图1B,当分路断路器200沿滑移方向a卡合于滑轨130时,底座102、电源侧支臂110与负载侧支臂120共同形成一框体以包覆分路断路器200。由此设计,可利用滑轨130将分路断路器200的移动限制于滑移方向a,并利用前述的夹体容置部114固定分路断路器200。
[0063]除此之外,电源侧支臂110与负载侧支臂120上还具有压盖140,它是分别连接电源侧支臂110与负载侧支臂120相对放置面104的一端,并成对设置。压盖140与电源侧支臂110及负载侧支臂120是采用射出成型方式一体制成,且压盖140与电源侧支臂110之间的连接处以及压盖140与负载侧支臂120之间的连接处可弯折地贴附部分的顶面202。当扳动压盖140弯折时,成对的压盖140朝彼此面对的方向旋转,并固定分路断路器200。如图1A所示,在此实施例中,于压盖140内面142还设置有卡合端子144,它是对应于分路断路器200的顶面202上的锁附孔208,当压盖140弯折并贴附于顶面202时,卡合端子144伸入锁附孔208内。由此设计,可通过压盖140及卡合端子144进一步固定,以提高分路转接装置100与分路断路器200之间的结构稳定性。
[0064]如图1B所示,分路转接装置100的滑轨130卡合于分路断路器200的底部204,导电夹206可固定于夹体容置部114中,且弯折的压盖140固定于分路开关201两侧。分路转接装置100与分路断路器200组合后形成一分路装置310,用以切换自电源端流向负载端的电力。
[0065]图2A与图2B为本实用新型分路转接装置100的另一实施例示意图。如图2A所示,与前一实施例的差异在于,分路转接装置100两侧的压盖140具有与内面142垂直的侧板146。当扳动压盖140弯折时,压盖140可贴附部分的顶面202且侧板146可进一步固定顶面202两侧(请参见图2B)。由此设计,可利用压盖140及侧板146提高分路转接装置100与分路断路器200之间的结构稳定性,以避免分路开关201两侧产生晃动的情形。
[0066]图3A与图3B为本实用新型分路转接装置应用于插入式分电箱300的实施例示意图。如图3A所示,插入式分电箱300外部具有箱门302,内部具有板体304供设置主断路器306、总线主体308及分路装置310等元件。从图3A左侧的放大分解图可进一步了解,分路装置310是对应插设于总线主体308的插置空间3081中。请同时参考图3B,图3B所示为本实用新型插入式分电箱300的正面图。如图3B所示,主断路器306设置于板体304上,且具有电力接收端3061及电力分配端3062。主断路器306是用以切换电力接收端3061及电力分配端3062之间的电连接。总线主体308则耦接电力分配端3062,且具有复数列插置空间3081(参考图3A)。此外,分路装置310是插接至插置空间3081中。如前所述,分路装置310是由分路转接装置与分路断路器组合而成。分路装置310以吊挂方式卡合于板体304上的插孔312,并可依需求调整分路装置310的位置及数量。如前所述,分路断路器是先组合于分路转接装置,接着再挂设于板体304上并插接于总线主体308内,因此即使在插入式分电箱300中采用了不同品牌的分路断路器,各分路断路器也均可通过相同规格的分路转接装置提供与板体304间,以及与总线主体308间结合的稳定性。此外,利用本实用新型的分路转接装置,也可提供滑轨、夹体容置部与盖板于不同方向上固定分路断路器,避免分路断路器接触不良。就负载端增减设备数量的角度而言,由于滑轨是藏纳于分路转接装置内,不同于已知的铝轨是设置在板体304上容易发生感电意外。因此当主断路器维持电力供应,使用者仅需将原本插接于总线主体308上分路装置310的分路开关关闭,就能进行配线更替,或是分路装置310增减的作业。如此一来,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分路转接装置即可用于活电作业中,可提高工作效率。由此设计,不但可提供分路转接装置与分路断路器之间的良好固定,且分路转接装置上用来与分路断路器底部卡合的滑轨是分离于板体,使用者可于活电状况下将分路装置整个拆下后再更换分路断路器,避免触电情形发生,作业上也更有效率。
[0067]通过以上较佳具体实施例的详述,是希望能更加清楚描述本实用新型的特征与精神,而并非以上述所揭露的较佳具体实施例来对本实用新型的范畴加以限制。相反地,其目的是希望能涵盖各种改变及具相等性的安排于本实用新型所欲申请的权利要求的范畴内。
【权利要求】
1.一种分路转接装置,应用于一分路断路器,其特征在于,该分路断路器具有一顶面及一底部,该分路转接装置包含: 一底座,具有一放置面; 一电源侧支臂,设置于该放置面的一侧; 一负载侧支臂,设置于该放置面相对该电源侧支臂的一侧; 复数滑轨,位于该放置面上及该电源侧支臂与该负载侧支臂之间,且滑移地卡合于该底部;以及 复数压盖,分别连接该电源侧支臂与该负载侧支臂相对该放置面的一端,并成对设置,成对的该压盖可弯折地贴附部分的该顶面; 当该分路断路器沿一滑移方向卡合于该些滑轨时,该底座、该电源侧支臂与该负载侧支臂共同形成一框体,包覆该分路断路器;当弯折该些压盖时,成对的该压盖朝彼此面对的方向旋转,并固定该分路断路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路转接装置,其特征在于,该些滑轨是凸设于该放置面,并成对设置,成对的该滑轨自该放置面凸伸且分别朝该电源侧支臂与该负载侧支臂弯折。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路转接装置,其特征在于,还进一步包含一负载侧开口,形成于该负载侧支臂上。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 分路转接装置,其特征在于,还进一步包含一电源侧开口,形成于该电源侧支臂上。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路转接装置,其特征在于,还进一步包含一夹体容置部,用来容纳一导电夹,该夹体容置部是设置于该电源侧支臂上且背向该负载侧支臂延伸形成,其中该夹体容置部具有一第一壳体及一第二壳体,该第一壳体是连接于该电源侧支臂且位于该电源侧开口的一边,该第二壳体是可拆卸地连接该第一壳体。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分路转接装置,其特征在于,还进一步包含一凸柱,垂直于该放置面且连接该第二壳体靠近该电源侧支臂的一端,当该第二壳体连接该第一壳体时,该凸柱卡合于该电源侧支臂。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路转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成对的该压盖分别具有一内面及一卡合端子设置于该内面,该分路断路器的该顶面上设有复数锁附孔,当该些压盖弯折并贴附于该顶面时,该卡合端子伸入该些锁附孔内。
8.—种插入式分电箱,内部具有一板体,其特征在于,该插入式分电箱包含: 一主断路器,设置于该板体上,具有一电力接收端及一电力分配端,用以切换该电力接收端及该电力分配端之间的电连接; 一总线主体,耦接该电力分配端,且具有复数列插置空间;以及 至少一分路装置,分别插接至该些插置空间,该分路装置包含: 一分路断路器,具有一顶面、相对该顶面的一底部及一分路开关设置于该顶面上;以及 一分路转接装置,包含: 一底座,设置于该板体上且具有一放置面; 一电源侧支臂,设置于该放置面的一侧; 一负载侧支臂,设置于该放置面相对该电源侧支臂的一侧; 复数滑轨,位于该放置面上及该电源侧支臂与该负载侧支臂之间,且滑移地卡合于该底部;以及 复数压盖,分别连接该电源侧支臂与该负载侧支臂相对该放置面的一端,并成对设置,成对的该压盖可弯折地贴附部分的该顶面; 当该分路断路器沿一滑移方向卡合于该些滑轨时,该底座、该电源侧支臂与该负载侧支臂共同形成一框体,包覆该分路断路器;当弯折该些压盖时,成对的该压盖朝彼此面对的方向旋转,并固定该分路断路器。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插入式分电箱,其特征在于,该些滑轨是凸设于该放置面,并成对设置,成对的该滑轨自该放置面凸伸且分别朝该电源侧支臂与该负载侧支臂弯折。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插入式分电箱,其特征在于,还进一步包含一负载侧开口,形成于该负载侧支臂上。
11.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插入式分电箱,其特征在于,还进一步包含一电源侧开口,形成于该电源侧支臂上。
12.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插入式分电箱,其特征在于,还进一步包含一夹体容置部,用以容纳一导电夹,该夹体容置部是设置于该电源侧支臂上且背向该负载侧支臂延伸形成,其中该夹体容置部具有一第一壳体及一第二壳体,该第一壳体是连接于该电源侧支臂且位于该电源侧开口的一边,该第二壳体是可拆卸地连接该第一壳体。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插入式分电箱,其特征在于,还进一步包含一凸柱,垂直于该放置面且连接该第二壳体靠近该电源侧支臂的一端,当该第二壳体连接该第一壳体时,该凸柱卡合于该电源侧支臂。
14.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插入式分电箱,其特征在于,成对的该压盖分别具有一内面及一卡合端子设置于该内面, 该分路断路器的该顶面上设有复数锁附孔,当该些压盖弯折并贴附于该顶面时,该卡合端子伸入该些锁附孔内。
【文档编号】H02B1/052GK203617549SQ201320763811
【公开日】2014年5月28日 申请日期:2013年11月27日 优先权日:2013年9月13日
【发明者】吴大伟 申请人:巴斯威尔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