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鼻纹识别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790057发布日期:2022-04-23 17:23阅读:315来源:国知局
一种鼻纹识别系统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动物识别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鼻纹识别系统。


背景技术:

2.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升,宠物在人们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由此衍生出宠物管理、宠物保险等应用场景。目前对于宠物进行识别主要有两种识别方式,分别为生物识别技术和非生物识别技术。其中,非生物识别技术又称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射频识别技术)宠物识别技术,识别芯片靠扫描仪发出的信号产生感应电流,靠这些能量,将存储在芯片中的信息发送出去,并被扫描仪接收和识别。需要在宠物体内进行植入,且需要专业设备发射信号才能进行识别,对宠物可能造成伤害,且使用不方便。
3.其中,生物识别技术包括面部识别、虹膜识别、鼻纹识别、声纹识别和步态识别等等。面部识别在人脸识别中精度较高,但是对于多毛发的宠物面部识别精度较低。虹膜识别虽然具备唯一性,且精度高,但是需要专业设备采集图像,开发成本高,使用不方便。声纹和步态也具备唯一性,理论上可行,但技术不够成熟。
4.现在对于动物鼻纹的识别,例如狗鼻纹识别,多采用手机进行拍摄,后使用图像识别算法进行识别。这种图像采集方式的缺陷在于受光线等环境影响较大,严重影响后续识别系统的准确率,且某些例如犬类等动物比较活泼,鼻纹拍照难度很大,会得到模糊反光等效果的鼻纹图片。此外,目前生物识别系统多使用单张图片进行识别,如人脸识别等,其稳定的基础是人脸表情等变化较小,然而由于犬类等动物在呼吸时,鼻纹变化显著,所以单张图片作为身份凭证会造成识别结果不稳定。
5.目前还没有一种比较好的对宠物进行识别的设备,使得在对宠物鼻纹图片进行采集时既便利又能够清晰的采集到宠物的鼻纹图片。


技术实现要素:

6.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鼻纹识别系统,以解决目前难以采集到清晰的动物鼻纹图片的技术问题。
7.一种鼻纹识别系统,包括用于采集动物鼻纹的鼻纹采集设备,还包括用于接收和识别所述动物鼻纹的终端设备和用于罩在宠物鼻部区域的遮光罩,所述遮光罩内部设有补光灯,所述补光灯与所述鼻纹采集设备电连接,所述遮光罩底部设有底座,所述底座与所述遮光罩封闭连接,所述底座朝向内部的方向设有所述鼻纹采集设备,所述鼻纹采集设备与所述终端设备通讯连接。
8.进一步地,所述鼻纹采集设备为红外相机。
9.进一步地,所述补光灯为红外补光灯,所述红外补光灯朝向所述遮光罩的开口方向设置。
10.进一步地,所述红外补光灯设有三个,三个所述红外补光朝向所述遮光罩的开口
方向均匀分布设置。
11.进一步地,所述红外补光灯包括发出波长为800~900纳米红外光的红外补光灯。
12.进一步地,还包括遮光垫圈,所述遮光垫圈与所述遮光罩的顶部固定连接。
13.进一步地,所述遮光垫圈的材质为海绵、橡胶、皮革或纺织物。
14.进一步地,所述鼻纹采集设备与所述终端设备通过usb接口连接。
15.进一步地,所述底座上设有通讯接口,所述鼻纹采集设备与所述终端设备通过所述通讯接口实现蓝牙或无线网络连接。
16.进一步地,所述遮光罩的材质为塑料、合金或金属。
17.本实用新型提出的鼻纹识别系统通过设置遮光罩,并在遮光罩的内部设置鼻纹采集设备和补光灯,使得通过该鼻纹识别系统对动物鼻纹进行图像采集时,通过该补光灯和鼻纹采集设备即可对动物鼻纹进行鼻纹图像采集,且采集的鼻纹图像不受环境光线的影响,另外,在对动物鼻纹进行采集时,只需要将该遮光罩罩在动物的鼻部区域即可,提高了动物鼻纹采集的便利性,使得即使面对好动的动物,也能够快速且清晰的采集到动物的鼻纹图像,进一步使得终端设备对该携带有鼻纹信息的鼻纹图像进行鼻纹识别时,识别的结果更加准确。
附图说明
18.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技术实施例的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19.图1是本技术一实施例中鼻纹识别系统的应用环境示意图;
20.图2是本技术一实施例中鼻纹识别系统的的结构示意图;
21.图3是本技术一实施例中底座的结构示意图。
22.其中,附图中各标号表示的部件如下:
23.1、底座;2、遮光罩;3、终端设备;4、遮光垫圈;5、红外相机;6、红外补光灯。
具体实施方式
24.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
25.本实用新型提出的鼻纹识别系统可应用在如图1所示的应用环境中,其中,该终端设备3包括但不限于各种个人计算机、笔记本电脑、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和便携式可穿戴设备。
26.以下结合具体附图对本技术的实现进行详细的描述:
27.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鼻纹识别系统的的结构示意图,如图2所示,该鼻纹识别系统包括用于采集动物鼻纹的鼻纹采集设备,还包括用于接收和识别所述动物鼻纹的终端设备3和用于罩在宠物鼻部区域的遮光罩2,所述遮光罩2内部设有补光灯,所述补光灯与所述鼻纹采集设备电连接,所述遮光罩2底部设有底座1,所述底座1与所述遮光罩2封闭
连接,所述底座1朝向内部的方向设有所述鼻纹采集设备,所述鼻纹采集设备与所述终端设备3通讯连接。
28.本实施例提供的鼻纹识别系统通过设置遮光罩2,并在遮光罩2的内部设置鼻纹采集设备和补光灯,使得通过该鼻纹识别系统对动物鼻纹进行图像采集时,通过该补光灯和鼻纹采集设备即可对动物鼻纹进行鼻纹图像采集,且采集的鼻纹图像不受环境光线的影响,另外,在对动物鼻纹进行采集时,只需要将该遮光罩2罩在动物的鼻部区域即可,提高了动物鼻纹采集的便利性,使得即使面对好动的动物,也能够快速且清晰的采集到动物的鼻纹图像,进一步使得终端设备3对该携带有鼻纹信息的鼻纹图像进行鼻纹识别时,识别的结果更加准确。
29.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鼻纹采集设备为红外相机5。图3是本技术一实施例中底座的结构示意图,如图3所示,可通过该红外相机5对位于遮光罩2内部的动物鼻纹区域进行拍照,配合红外补光灯6可以捕捉红外光用于成像。
30.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补光灯为红外补光灯6,所述红外补光灯6朝向所述遮光罩2的开口方向设置。作为可选地,所述红外补光灯6设有三个,三个所述红外补光朝向所述遮光罩2的开口方向均匀分布设置。
31.该遮光罩2的内部采用红外补光灯6对鼻纹进行补光,红外相机5用于采集动态的鼻纹,由于设备内部只用红外光,所以该红外相机5需要使用能捕捉红外光的镜头和传感器。
32.其中,由于遮光罩对环境光线的屏蔽作用,虽然能够减小拍摄时环境光线对动物鼻纹区域的影响,但是会使得遮光罩内部的可见度太低,该补光灯通过对遮光罩内部环境进行补光,使得在对动物的鼻纹进行拍摄时,遮光罩内部的环境光线趋于稳定状态,能够提高拍摄图片的清晰度。
33.进一步地,通过三个红外补光灯6对遮光罩内部环境进行补光可以进一步提高拍摄时遮光罩内部的环境光线。
34.进一步作为可选地,所述红外补光灯6包括发出波长为800~900纳米红外光的红外补光灯6。优选地,三个补光灯使用5v 20ma红外led发光二极管,其发出的红外光的波长为850纳米。
35.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该鼻纹识别系统还包括遮光垫圈4,所述遮光垫圈4与所述遮光罩2的顶部固定连接。进一步地,所述遮光垫圈4的材质为海绵、橡胶、皮革或纺织物。
36.增加遮光垫圈使得遮光罩内整体避光,遮光罩内部无外界可见光,所以可以避免外部光线干扰。海绵遮光垫用于填充犬类鼻子和设备之间的空隙,屏蔽外界光线的同时,保证犬类在采集过程中的舒适性。
37.作为可选地,所述鼻纹采集设备与所述终端设备3通过usb接口连接。在其它实施例中,所述底座1上设有通讯接口,所述鼻纹采集设备与所述终端设备3通过所述通讯接口实现蓝牙或无线网络连接。该鼻纹采集设备与所述终端设备3通信连接,使得通过该红外相机5采集的鼻纹图片能够实时传输至给终端设备3。
38.进一步作为可选地,所述遮光罩2的材质为塑料、合金或金属。
39.在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终端设备,该终端设备包括通过系统总线连接的处理器、存储器、通信接口、显示屏和输入装置。其中,该输入装置例如键盘,该终端设备的处
理器用于提供计算和控制能力。该终端设备的存储器包括非易失性存储介质、内存储器。该非易失性存储介质存储有操作系统和计算机程序。该内存储器为非易失性存储介质中的操作系统和计算机程序的运行提供环境。该终端设备的通信接口用于与外部鼻纹采集设备通信连接。
40.其中,所述处理器可以是中央处理单元(central processing unit,cpu),还可以是其他通用处理器、数字信号处理器(digital signal processor,dsp)、专用集成电路(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asic)、现成可编程门阵列(field-programmable gate array,fpga)或者其他可编程逻辑器件、分立门或者晶体管逻辑器件、分立硬件组件等。通用处理器可以是微处理器或者该处理器也可以是任何常规的处理器等,所述处理器是所述计算机装置的控制中心,利用各种接口和线路连接整个计算机装置的各个部分。
41.本实施例提出的鼻纹识别系统,可以解决宠物,尤其是犬类和猫等动物的身份识别问题,使用无创伤的采集动物生物特征作为判断依据,本实用新型提出的鼻纹识别系统可以采集稳定动态的鼻纹图像,对宠物呼吸时鼻纹的变化不敏感,还可以避免宠物不配合造成的拍摄难度。
42.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为了描述的方便和简洁,仅以上述各功能单元、模块的划分进行举例说明,实际应用中,可以根据需要而将上述功能分配由不同的功能单元、模块完成,即将所述装置的内部结构划分成不同的功能单元或模块,以完成以上描述的全部或者部分功能。
43.以上所述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技术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