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逻辑保护射极耦合式双滤波型行地址寄存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9249088阅读:277来源:国知局
新型逻辑保护射极耦合式双滤波型行地址寄存系统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寄存器电路,具体是指新型逻辑保护射极耦合式双滤波型行地址寄存系统。
【背景技术】
[0002]寄存器是CPU里不可缺少的存储单元,其容量的大小和运行速度直接决定了 CPU的性能。目前,较为先进的是行地址寄存器和列地址寄存器,而无论是何种寄存器,其都需要通过电路来作为驱动。但是,目前人们所使用的行地址寄存器因其电路结构较为复杂而使得其能耗较高,运算速度较慢,不能很好的满足人们的低能耗、高运算效率的需求。

【发明内容】

[0003]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目前行地址寄存器所存在的能耗较高、运算速度较低的缺陷,提供新型逻辑保护射极耦合式双滤波型行地址寄存系统。
[0004]本发明的目的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
[0005]新型逻辑保护射极耦合式双滤波型行地址寄存系统,主要由直流转换芯片U,与直流转换芯片U的PlO管脚相连接的行地址寄存器阵列,以及与直流转换芯片U的Cl管脚和C2管脚相连接的触发电路组成;所述触发电路由射极耦合式非对称电路,以及与其输出端相连接的无源π型滤波电路组成。同时,在直流转换芯片U的C2管脚与C3管脚之间还串接有串联设置的双滤波放大电路(10)、光束激发式逻辑放大电路及逻辑保护射极耦合式放大电路。
[0006]所述光束激发式逻辑放大电路主要由功率放大器Ρ1,与非门IC1,与非门IC2,与非门IC3,负极与功率放大器Pl的同相端相连接、正极经光二极管Dl后接地的极性电容C6,一端与极性电容C6的正极相连接、另一端经二极管D2后接地的电阻R13,正极与电阻R13和二极管D2的连接点相连接、负极接地的极性电容C8,一端与与非门ICl的负极输入端相连接、另一端与功率放大器Pl的同相端相连接的电阻R9,串接在功率放大器Pl的反相端与输出端之间的电阻R10,一端与与非门ICl的输出端相连接、另一端与与非门IC3的负极输入端相连接的电阻Rll,正极与与非门IC2的输出端相连接、负极与与非门IC3的负极输入端相连接的电容C7,以及一端与极性电容C8的正极相连接、另一端与与非门IC2的负极输入端相连接的电阻R12组成;所述与非门ICl的正极输入端与功率放大器Pl的反相端相连接,其输出端与与非门IC2的正极输入端相连接,与非门IC3的正极输入端与功率放大器Pl的输出端相连接;功率放大器Pl的同相端则与直流转换芯片U的C2管脚相连接,与非门IC3的输出端则与逻辑保护射极耦合式放大电路相连接。
[0007]所述双滤波放大电路由三极管VT101,三极管VT102,三极管VT103,三极管VT104,三极管VT105,三极管VT106,三极管VT107,运算放大器Ρ101,运算放大器Ρ102,运算放大器Ρ103,一端作为输入端、另一端与三极管VT107的基极相连接的电阻R101,与电阻RlOl并联的电容C101,一端与三极管VT107的基极相连接、另一端经电阻R105后与三极管VT107的发射极相连接的电阻R103,一端与三极管VT107的基极相连接、另一端经电阻R104后与三极管VT107的集电极相连接的电阻R102,正极与三极管VT107的发射极相连接、负极与电阻R103和电阻R105的连接点相连接的电容C104,串接在三极管VTlOl的基极与发射极之间的电阻R114,一端接地、另一端与三极管VT102的基极相连接的电阻R113,P极与三极管VT103的基极相连接、N极经电容C103后与三极管VT107的集电极相连接的二极管D101,P极经二极管D102后与二极管DlOl的N极相连接、N极与三极管VT106的基极相连接的二极管D103,串接在三极管VT106的基极与集电极之间的电阻Rl 11,一端接地、另一端与三极管VT104的发射极相连接的电阻Rl 12,负极接地、正极经电阻R106后与电容C104的正极相连接的电容C105,一端与电容C105的正极相连接、另一端与运算放大器PlOl的负输入端相连接的电阻R108,一端与电容C105的正极相连接、另一端与运算放大器PlOl的输出端相连接的电阻R107,串接在运算放大器PlOl的负输入端与输出端之间的电容C106,负极接地、正极与运算放大器P102的正输入端相连接的电容C108,负极经电阻R109后与运算放大器PlOl的输出端相连接、正极与运算放大器P102的负输入端相连接的电容C107,一端与电容C107的负极相连接、另一端与电容C108的正极相连接的电阻Rl 10,负极与三极管VT107的基极相连接、正极经电阻R115后与三极管VT104的发射极相连接的电容C102,负极接地、正极经电阻R116后与电阻R102和电阻R104的连接点相连接的电容C109,一端与电容C109的正极相连接、另一端与运算放大器P103的负输入端相连接的电阻R118,一端与电容C109的正极相连接、另一端与运算放大器P103的正输入端相连接的电阻R117,以及串接在运算放大器P103的负输入端与输出端之间的电容CllO组成;其中,电容C104的负极还同时与三极管VT106的集电极和三极管VT105的集电极相连接,三极管VTlOl的发射极、三极管VT103的集电极和三极管VT104的集电极均与运算放大器P103的输出端相连接,运算放大器P103的正输入端接地,三极管VTlOl的基极与三极管VT102的发射极相连接,三极管VTlOl的集电极与三极管VT102的基极相连接,三极管VT102的集电极与三极管VT103的基极相连接,三极管VT103的发射极与三极管VT104的基极相连接,三极管VT104的发射极与三极管VT105的发射极相连接,三极管VT105的基极与三极管VT106的发射极相连接,运算放大器PlOl的正输入端接地,电容C107的正极还同时与运算放大器P102的输出端以及二极管DlOl的N极相连接,所述三极管VT104的发射极作为输出端且与直流转换芯片U的C3管脚相连接。
[0008]所述逻辑保护射极耦合式放大电路由三极管Q4,三极管Q5,功率放大器P2,功率放大器P3,串接在功率放大器P2的反相端与输出端之间的电阻R16,串接在功率放大器P3的同相端与输出端之间的极性电容Cl I,串接在功率放大器P2的同相端与三极管Q4的集电极之间的电阻R15,串接在三极管Q4的集电极与三极管Q5的基极之间的电阻R17,与电阻R17相并联的电容C10,负极与功率放大器P2的同相端相连接、正极经电阻R18后与三极管Q4的发射极相连接的极性电容C9,串接在三极管Q5的基极与极性电容C9的正极之间的电阻R19,正极与三极管Q5的发射极相连接、负极顺次经稳压二极管D3和电阻R20后与功率放大器P2的输出端相连接的电容C12,P极与功率放大器P3的输出端相连接、N极经电阻R22和电阻R21后与稳压二极管D3与电阻R20的连接点相连接的二极管D4,以及P极与电容C12的负极相连接、N极与二极管D4与电阻R22的连接点相连接的稳压二极管D5组成;所述三极管Q4的基极与极性电容C9的正极相连接,其发射极与三极管Q5的发射极相连接,其集电极与功率放大器P2的反相端相连接;三极管Q5的集电极与功率放大器P3的反相端相连接,功率放大器P3的同相端与功率放大器P2的输出端相连接;所述极性电容C9的正极与与非门IC3的输出端相连接,而电阻R22与电阻R21的连接点则与电阻RlOl的输入端相连接。
[0009]所述射极耦合式非对称电路由三极管Ql,三极管Q2,三极管Q3,串接在三极管Q2的发射极与三极管Q3的基极之间的一级滤波电路,串接在三极管Q3的集电极与二极管Q2的集电极之间的电阻R7,串接在三极管Ql的集电极与三极管Q2的集电极之间的电阻R3,串接在三极管Ql的发射极与无源π型滤波电路之间的二级滤波电路,串接在三极管Ql的基极与无源π型滤波电路之间的三级滤波器,以及串接在三极管Ql的基极与无源π型滤波电路之间的电阻R2和串接在三极管Q3的基极与无源型滤波电路之间的电阻R6组成;所述三极管Q2的基极与三极管Ql的集电极相连接,其集电极与无源π型滤波电路相连接,所述三极管Q2的发射极与三极管Q3的发射极均接地。
[0010]所述无源JT型滤波电路由电容Cl、电容C2,以及串接在电容Cl的正极与电容C2的正极之间的电阻R8组成;所述三极管Q2的集电极则与电容C2的正极相连接;电容Cl的正极和负极则形成输出端。
[0011]为确保使用效果,所述的电容Cl、电容C2均为贴片电容,而所述行地址寄存器阵列则由6个行地址寄存器组成,且这6个行地址寄存器均经过开关S与直流转换芯片U的PlO管脚相连接。
[0012]所述直流转换芯片U为ZXLD1320降压型芯片。
[0013]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和有益效果:
[0014](I)本发明的整体结构非常简单,在采用射极耦合式非对称电路作为触发电路后,能最大程度的降低行地址寄存器的能耗,能有效防止电流脉冲对寄存器的击穿。
[0015](2)本发明采用直流转换芯片来作为降压芯片,在结合射极耦合式非对称电路后,能使得行地址寄存器的存取速度较传统提供20%以上。
[0016](3)本发明设置有双滤波放大电路,能够更好的对电路中的杂波信号进行过滤,并对其进行放大,进一步提高了产品的精准性与适用范围。
【附图说明】
[0017]图1为本发明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