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特型书还书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251608阅读:400来源:国知局
一种特型书还书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还书装置,尤其涉及一种特型书还书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在图书管理领域广泛应用的自助借还书设备大大方便了读者借还书操作,无需到图书馆,只要在就近的借还书设备上进行简单的操作即可实现图书借还、甚至办理借书卡及续费。

但是,被广泛应用的图书自助借还书设备普遍存在超大、超宽的特型图书无法归还的问题,另外读者通常是只能在借还书设备的书架上有空位的情况下才能进行图书的归还操作,如果书架已装满图书,读者则无法进行归还图书操作。现有技术中存在的这些问题给读者的还书操作带来了使用上的不便。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图书自助借还书设备无法归还特型图书以及还书数受限制的问题,针对现有技术中的问题,提供一种特型书还书装置。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特型书还书装置,包括还书入口装置5,位于所述还书入口装置5后部与所述还书入口装置5的还书口连接的还书盒装置1,固定在所述还书盒装置1顶部的还书盒旋转配重装置2,控制所述还书盒装置1旋转的还书盒旋转驱动装置4,靠近所述还书盒旋转配重装置2顶部的还书盒旋转位置检测装置3以及位于所述还书盒装置1下方、左右对称放置的左还书桶601、右还书桶602。

更进一步地,所述还书盒旋转配重装置2包括配重块201、配重螺杆及焊接组件202、连接所述配重块201和配重螺杆及焊接组件202的螺母203,所述配重螺杆及焊接组件202固定在所述还书盒装置1顶部。

更进一步地,所述还书盒旋转位置检测装置3包括底部固定在还书盒装置1顶部的安装支架一301,垂直于所述安装支架一301上部的安装支架二302,固定在所述安装支架二302下表面的呈圆弧形对称排列的左限位传感器304、原点光电传感器305、右限位传感器303,固定在所述配重块顶部的感应片306,所述原点光电传感器305位于所述感应片306竖直状态下的正上方并处于二者可以成功感应范围内。

更进一步地,所述还书盒装置1包括还书盒本体101,固定在所述还书盒本体101正下方的下托板102,位于所述还书盒本体101入口处两侧的书籍到位传感器105、垂直固定在所述还书盒本体101顶部的用于固定所述配重螺杆及焊接组件202的书盒连接板一103和书盒连接板二104,所述书盒连接板一103和所述书盒连接板二104垂直放置。

更进一步地,所述还书盒旋转驱动装置4包括驱动电机组件401和组件安装板402,所述驱动电机组件401一侧固定在组件安装板402上,另一侧通过法兰与所述配重螺杆及焊接组件202连接。

更进一步地,所述原点光电传感器305为U型遮挡式光电传感器,所述感应片306竖直状态下处于U型的凹槽内。

更进一步地,所述配重块201为圆柱体,在其顶部圆心周围开设有一圈螺钉孔,所述感应片306底部设置有两个安装孔,根据感应片(306)旋转角度不同可任意选择两个螺钉孔通过螺钉穿过所述感应片306底部安装孔固定到所述配重块201的顶部。

更进一步地,所述配重块201的高度可通过螺母203调节。

更进一步地,所述还书盒旋转位置检测装置3还包括用于控制所述还书盒装置旋转失灵导致机械结构受损的左机械限位307和右机械限位308,所述左极限限位307和右机械限位308对称固定在所述组件安装板402两侧。

更进一步地,所述还书盒本体101以及下托板102的尺寸可根据特型图书的尺寸进行设置。

本实用新型的书盒尺寸可根据归还书籍的尺寸进行设计,方便归还特型图书;同时由于设置了还书桶,使得归还图书数量增大,受书架空位数量的影响小;配重装置消除了书盒旋转过程中存在的颤动和噪音问题,使得还书装置运行更平稳。

附图说明

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附图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特型书还书装置的正面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特型书还书装置的立体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特型书还书装置的剖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特型书还书装置的顶部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由还书入口装置5、还书盒装置1,还书盒旋转驱动装置4、还书盒旋转位置检测装置3和左右两个还书桶601和602组成。

还书盒装置1位于还书入口装置5后部与其还书口连接,还书盒旋转配重装置2固定在还书盒装置1的顶部,还书盒旋转驱动装置4用来控制还书盒装置1左右旋转,还书盒旋转位置检测装置3靠近还书盒旋转配重装置2顶部,左右对称放置的左还书桶601、右还书桶602位于还书盒装置1下方。

如图2所示,旋转配重装置包括配重块201、配重螺杆及焊接组件202、连接配重块201和配重螺杆及焊接组件202的螺母203以及固定在配重块201,配重螺杆及焊接组件202固定在还书盒装置1顶部。配重块201的高度可通过螺母203进行调节。

还书盒旋转位置检测装置3由安装支架一301、安装支架二302、左限位传感器304、原点光电传感器305、右限位传感器303、感应片306组成。

安装支架一301底部固定在还书盒装置1的顶部,安装支架二302垂直于安装支架一301上部。左限位传感器304、原点光电传感器305、右限位传感器303呈圆弧形对称排列,固定在安装支架二302下表面,感应片306固定在配重块顶部,原点光电传感器305位于感应片306竖直状态下的正上方,二者的距离设定只需保证原点光电传感器305可以成功感应到感应片306即可。本实施例中使用的原点光电传感器305为U型遮挡式光电传感器,感应片306竖直状态下处于U型的凹槽内。

配重块201为圆柱体,在其顶部圆心周围开设有一圈螺钉孔,感应片204底部设置有两个安装孔,根据感应片204旋转角度不同可任意选择两个螺钉孔通过螺钉穿过感应片204底部安装孔固定到配重块201顶部。

还书盒装置1由还书盒本体101、下托板102、书籍到位传感器105、书盒连接板一103、书盒连接板二104组成。

下托板102固定在还书盒本体101正下方,书籍到位传感器105位于还书盒本体101入口处两侧。书盒连接板一103和书盒连接板二104垂直固定在还书盒本体101的顶部,用于固定配重螺杆及焊接组件202,书盒连接板一103和书盒连接板二104垂直放置。

还书盒本体101的尺寸可根据特型图书的尺寸进行设置。一般书籍为正度16开,其尺寸为260mm x184mm,此为普通书架能满足的尺寸。当书籍为杂志类时,其尺寸为大度16开,尺寸为210mm x285mm,此时普通书架无法满足该尺寸书籍的还书需求,本实用新型的还书盒本体101以及下托班102可根据归还特型图书的尺寸进行设置,本实施例中将书盒本体101尺寸设置为294mm x405mm x80mm,一般满足特型书还书需求。此处的尺寸设置只是一种方式,大小可根据还书需求进行设置。

还书盒本体101外部还可以设置RFID天线,用来读取固定在图书中的电子标签信息,利于还书操作。

如图3所示,还书盒旋转驱动装置4包括驱动电机组件401和组件安装板402,驱动电机组件401一侧固定在组件安装板402,另一侧通过法兰与配重螺杆及焊接组件202连接。

本实施例中的驱动电机组件401包括减速电机和蜗轮蜗杆减速器。

如图4所示,现就还书盒配重部分进行进一步说明。

由于加工工艺问题,驱动电机组件401内部会存在间隙,当还书盒装置1向原点位置复位时,还书盒本体101会存在颤动现象,对机械结构产生冲击并且会产生噪音。本实用新型中还书盒旋转配重装置2很好的解决了该技术问题。配重块201与配重螺杆及焊接组件202采用螺杆连接,通过螺母203固定。可调整配重块201旋转力矩,使配重块201平衡更加理想。配重块201顶部有一圈螺钉孔,感应片306上有两个较大的安装孔。此方式保证配重块201旋转到任意角度,都能找到两个螺钉孔,使感应片204在运动过程中顺利地通过原点光电传感器305的U型槽,使感应片204能有效地进行感应反馈。

下面结合本实用新型的使用过程对本实用新型的机械结构进行进一步阐述。

当读者需要还书时,读者操作上位机。还书入口装置5通过其内部的开门电磁锁打开还书门,读者把需要归还的图书从还书口放入还书盒本体101中。还书入口机构5自动关门或者读者手动关门。书籍放置到位传感器105判断是否书籍放置到位,如果不到位,提示要求读者按照要求放置图书;如果到位,进入下一步。RFID天线读取图书,判断是否为可还图书。如果不可还,还书入口机构5打开还书门,上位机提示读者取出图书并关门;如果为可还图书,则进入下一步,特型还书装置执行动作。

减速电机通过蜗轮蜗杆减速器驱动还书盒装置1和还书盒配重部分2顺时针或者逆时针旋转。当顺时针旋转时,书籍被分拣到左还书桶601中。还书后,还书盒旋转配重装置2继续旋转,当感应片204触发左限位传感器303,书盒反向逆时针旋转。当感应片204触发原点到位传感器305时,书盒停止旋转,还书完成。当逆时针旋转时,书籍被分拣到右还书桶602中。还书后,还书盒配重装置2继续旋转,当感应片204触发右限位传感器304,书盒反向顺时针旋转。

如果减速电机遇到失灵的情况比方说,程序异常、传感器异常等,感应片306旋转到左限位传感器303或者右限位传感器304附近,书盒没有停止继续旋转。书盒将向左或者向右旋转,碰到左机械限位307或者右机械限位308,从而阻止书盒继续旋转,保证对设备不会造成较严重损坏。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