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记录介质、其信息记录方法和信息记录/还原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763408阅读:22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信息记录介质、其信息记录方法和信息记录/还原设备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信息记录介质的结构和对其记录信息的方法,更具体地,本发明涉及单面双记录层光盘介质的结构和对其记录信息的方法。
背景技术
音乐CD标准的光盘和能够记录图象的DVD(数字化视频光盘)光盘已经广泛用作信息记录介质,即作为能够使用光束记录信息的光盘。
作为当前的DVD标准,存在只读DVD-ROM标准,一次性写入型DVD-R标准,可重写型(大约1000次)DVD-RW标准,和可重写型(超过10000次)DVD-RAM标准。
注意,在可重写型DVD-RW标准和DVD-RAM标准的光盘中,需要初始化记录层(记录薄膜),即相变层。
为了初始化记录薄膜,在日本专利2531245中提出了使用例如来自照明器(lamp)的辐射热的方法。
此外,为了初始化记录层,在日本专利2985295中提出了将椭圆光束照射在光盘的整个表面上的方法。上述出版物描述了将记录薄膜连续暴露于椭圆光束下的方法。
然而,上述日本专利2531254只描述了将辐射热用于盘片整个表面的方法,并且没有任何有关使用两个或更多记录层(记录薄膜)的情况的描述。
相反,在日本专利2985295中,与激光束穿过记录层上的一个点期间的时间相关地照射激光束。然而由于在其连续照射记录层以使记录层整个表面均匀初始化的前提下照射激光束,该出版物中没有描述使用两个或更多记录层(记录薄膜)的情况。
附带地,在具有两个或更多记录层的DVD光盘中,用于从纯还原型光盘一侧读取2个层上记录的信息的系统已经投入商业应用。然而从两个或更多记录层的一侧记录信息到这些两个或更多记录层,或者从任意记录层还原信息的可记录或可重写型信息记录介质尚未投入商业应用。
其一个原因是期望纯还原光盘(DVD-ROM/视频)受层间串扰的影响较少,其中由于记录凹坑(pit)以凹凸形状被预先形成在盘片的整个表面上,层间串扰使得在从一侧的一层还原信息时,从其余层还原出任何信号。
相反,当从在其上形成两个或更多记录层(薄膜)的光盘的一侧还原记录到任意层的信息时,和试图从其还原信息的层不同的层上存在的记录标记并不始终排列在满足某个条件的位置上,并且可能是分散的。因此,产生的问题是层间串扰大大影响了光盘。此外,在可记录型信息记录介质中,用于指示在记录层上形成记录标记的位置的地址信息被预先记录在信息记录介质上。然而当以预制凹坑(prepit)形状记录地址时,产生的问题是由于预制凹坑的位置,记录介质也受到层间串扰的影响。

发明内容
根据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信息记录介质,其具有能够向其记录信息的第一记录层,和能够通过穿过第一记录层的光束向其记录不同于记录到第一记录层的信息的信息的第二记录层,包括充当分别被用于第一和第二记录层的至少两个轨道上预先记录的记录标记的预标记。
根据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信息记录介质,包括至少一个记录层,其能够使用通过聚合光束而形成的光斑记录信息;导槽,其以螺旋形状在记录层中形成并且将光斑引导到记录层的预定位置;透明层,其在光斑光照射到的记录层一侧,和与光斑光照射到的一侧相反、并且光斑能够穿过的一侧上形成;和在任意位置上形成的预标记,其中在该位置上导槽在径向上以不小于至少两个导槽的尺寸彼此位置相邻,当对其照射还原光斑时,所述预标记设置反射光束的水平,而反射光束的水平根据预定范围内还原光斑照射到的位置上记录信息的存在与否发生改变。
根据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信息记录/还原设备,包括光头,其向具有记录层的碟形信息记录介质照射具有预定光斑直径的光斑,并且根据从记录层反射的光束获得还原信号,其中预标记被预先形成到该记录层上;和信号还原电路,其通过滤波器从还原信号中检测摆动检测信号,其中从通过光头对其预先形成预标记的信息记录介质的记录层获得该还原信号。
根据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信息记录方法,包括向具有至少两个记录层的记录介质照射第一光斑光以初始化记录层,和照射第二光斑光以形成设置反射光束水平的预标记,其中当记录层在预定范围内反射还原光斑光时,反射光束水平根据还原光斑光的位置上是否存在记录信息而发生改变。


被说明书引用并且构成说明书组成部分的附解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并且和前面的概括说明、下面针对实施例的详细描述一起被用来说明本发明的原理。
图1是说明作为本发明实施例的信息记录介质的示意图;图2是说明图1的信息记录介质的层间厚度的示意图;图3A到3C是说明已知信息记录介质的示意图;图4是说明对图1的信息记录介质形成预标记的方法的示意图;图5的示意图针对图4说明的预标记说明了通过记录光头照射在记录层上的光束斑的例子;图6是说明对图1的信息记录介质形成预标记的方法的示意图;图7的示意图说明了在图6的预标记形成方法之后的形成方法;图8的示意图说明了本发明实施例的另一个应用例子;图9A到9C的示意图说明了一个例子,其中数据被记录到已经对其形成图1,2,3A到3C和4到8中说明的预标记的信息记录介质;图10A到10C的示意图说明了具有预制凹坑区的当前普通信息记录介质中产生的层间串扰;图11的示意图说明了在用于向本发明的双记录层信息记录介质记录信息和从其还原信息的信息记录/还原设备的光头中使用的光电检测器上的光斑状态;图12的示意模块图说明了用于在本发明的信息记录/还原设备和信息记录/还原方法中检测摆动检测信号的电路;图13A到13D的示意图说明了可记录型记录介质的记录格式和纯还原信息记录介质的记录格式之间的关系;图14的示意图示出了可重写型信息记录介质中的区段结构;图15的示意图说明了摆动调制系统;图16的示意图说明了在使用凸脊和凹槽进行记录时的摆动调制系统,以说明不确定位的出现;图17的示意图说明了用于降低不确定位出现频率的格雷码;图18的示意图说明了用于降低不确定位出现频率的特殊轨道代码;图19A到19E的示意图说明了记录类型信息记录介质上的摆动地址格式;图20的示意图说明了位调制规则;图21的示意图说明了周期性摆动地址位置信息(WAP)的布局;图22的示意图说明了WAP中地址字段的布局;图23的示意图说明了二进制/格雷码转换;图24的示意图说明了同步字段中的摆动数据单元(WDU);图25的示意图说明了地址字段中的WDU;图26的示意图说明了单一字段中的WDU;图27的示意图说明了外部标记中的WDU;图28的示意图说明了内部标记中的WDU;图29的示意图说明了来自伺服校准标记1(SMC1)的信号;图30的示意图说明了来自伺服校准标记2(SMC2)的信号;图31的示意图说明了伺服校准标记的输出信号;
图32的示意图说明了SCD和规格化SCM1和SCM2之间的差值;图33的示意图说明了轨道的第一物理分段(segment)的物理分段的布局;图34A到34F的示意图说明了可重写型信息记录介质上记录的可重写数据的数据记录方法;图35的示意图说明了记录簇的布局;图36的示意图说明了链接的布局;图37的示意图说明了凸脊轨道中隐藏的地址信息的例子;图38的示意图说明了通过改变凹槽宽度形成凸脊地址的例子;图39的示意图说明了如何通过改变凹槽宽度来检测凸脊轨道的奇数和偶数;图40的示意图说明了在使用凸脊和凹槽进行记录时在凹槽区中安排不确定位的另一个例子;图41的示意图说明了可重写型信息记录介质的设置轨道号信息的方法;图42的示意图说明了凸脊轨道中摆动的检测;图43的示意图说明了凹槽摆动中在凸脊和轨道上检测的地址值之间的关系;图44的示意图说明了通过凹槽摆动检测的轨道号和凸脊/轨道中检测的数据之间的关系;图45A到45C的示意图说明了纯还原2层系统导入区;图46的示意图说明了与当前DVD一致的纯还原型/一次性写入型/可重写型盘片的机械尺寸;图47A和47B的示意图说明了可重写型信息记录介质中的数据布局;图48A和48B的示意图说明了在可重写型信息记录介质的数据区中设置地址号的方法;图49的示意图说明了在信息还原设备或信息记录/还原设备中使用的光头的结构的例子;图50的示意图说明了信息记录/还原设备的结构的例子;图51的示意模块图说明了用于从前面参照图1和2,3A到3C,4到8和9A到9C描述的信息记录介质还原信息的信息还原设备,或用于向前面参照图1和2,3A到3C,4到8和9A到9C描述的信息记录介质记录新信息的信息记录/还原设备中信息记录/还原单元(物理模块)的内部结构;图52的示意图说明了本发明的特征和源于该特征的各种有利效果;图53的示意图说明了数据帧的构造的例子;图54的示意图说明了数据ID中数据结构的例子;图55的示意图说明了扰码帧的结构的例子;图56的示意图说明了奇偶检验行的交织;图57A和57B的示意图说明了记录数据区;图58的示意图说明了同步码的内容的例子;图59的示意图说明了连续接收器码的组合模式(当它在扇区之间移动时)的例子;图60的示意图说明了连续接收器码的组合模式(当它安排在保护区上时)的例子;图61的示意图说明了检测到意外接收器码组合模式的情况与异常现象之间的关系;图62的示意图说明了无论类型(纯还原型/一次性写入型/可重写型信息记录介质)如何将被记录在信息记录介质上的相同数据的分层结构的例子;图63的示意图说明了可重写型信息记录介质中相应区域的数据密度;而图64的示意图说明了当同步码的组合模式的检测结果不同于期待结果时的异常现象确定和应用处理方法的例子。
具体实施例方式
现在参考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
图1说明了对其应用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光盘。
如图1所示,光盘,即信息记录介质1具有这样的结构,其中沿着记录层(记录表面或薄膜)以螺旋或圆环形状形成轨道2,并且沿着轨道2形成记录标记(用户数据)。
本发明的一个特征在于椭圆记录标记被记录在信息记录介质1的一侧,其中椭圆的长轴方向沿径向延伸。
也就是说,如图1所示,预先记录的记录标记(此后被称作″预标记″)3具有沿信息记录介质1的径向延伸的椭圆形状,并且椭圆的长轴方向近似对准信息记录介质1的径向。
沿径向在两个或更多相邻轨道2上形成相应预标记(预先记录的记录标记)3。预标记3可以沿着轨道在单个轨道中顺序形成。然而在这种情况下,增加了在信息记录介质1的整个表面上形成预标记3所需的时间。
单面双记录层信息记录介质的问题在于,根据记录层的是否存在或记录信息的是否存在,层间串扰对其它层的影响量有所不同。
因此,本发明的第一特征在于,通过以近似均匀密度将预标记3形成到信息记录介质1的相应记录层,消除层间串扰。以任意数量或任意密度形成相应预标记3,以便具有能够提供一种间隙(密度)的尺寸,其中当照射还原光束时,至少在还原光束形成的光斑中存在至少一个预标记3。
此外,本发明的特征在于,通过在相邻轨道上,即在沿信息记录介质1的径向彼此相邻的至少两个轨道2上形成预标记3,非常高速地在整个记录层上形成预标记3。
在图1示出的本发明的信息记录介质1中,以具有沿径向延伸的长轴的细长形状形成预标记3。
形成预标记3,使得当它们在按照信息记录介质1的排除其内径(inner radius)和外径(outer radius)的预定部分的中间半径中的相同半径的圆圈的圆周上形成一圈时,至少两个预标记的位置在径向彼此偏移。也就是说,形成预标记3,使得其长轴的中心位于例如按照中间半径以螺旋形状形成的轨道2上。
此外,预标记3具有这样的特征,使得当它们在按照信息记录介质1的内径或外径,即其非中间半径中的相同半径的圆圈的圆周上形成一圈时,至少两个不同预标记的位置在径向彼此一致。换言之,形成预标记3,使得其每个的长轴的中心在其不同位置与例如以螺旋形状形成的轨道2相交。
注意,在图1示出的信息记录介质(光盘)1中,指示信息记录介质1上位置的地址信息未以已知预制凹坑地址格式形成,而是通过摆动(摆动地址会在下面详细说明)形成。
图2示出了照射到单面双记录层信息记录介质1的读取激光束16的光路。
在图2中,穿过物镜15的读取激光束16穿过透明基底5,并且聚合在作为位于物镜15附近的(第一)记录层的记录层L0上。
一部分激光束16穿过记录层L0,到达支持基底7上的记录层L1,并且被记录层L1反射,从而再次穿过物镜15,并且入射到光头中的光电检测器(未详细说明)。
因此,在读取(还原)记录层L0上记录的信息的同时,记录层L1反射并且入射到光电检测器的激光束产生了层间串扰。
此外,当形成记录标记的位置与没有形成记录标记的位置存在于照射记录层L1的读取激光束16的位置时,反射激光束的反射系数的变化改变了串扰量。同样地,其中存在预制凹坑头的记录层L1位置上读取激光束16的反射系数不同于其中仅存在凹槽但不存在预制凹坑头的记录层L1位置上的反射系数,这使得层间串扰受到影响。
图3示出了当从常规双记录层信息记录介质的一侧还原信息时的问题。
如图3所示,在记录区18中形成记录标记8,在非记录区19中不存在记录标记8。因此,对于如图2所示照射到记录层L1的激光束16被照射到图3A所示的记录区18的情况,以及如图3C所示照射到非记录区19的情况,读取激光束16的局部反射量是不同的,由此在图3A和图3C产生层间串扰的影响。
图4示出了对本发明的信息记录介质预先形成记录标记(预标记)3的方法。
如上述专利文献1和2所公开的,通过图4示出的初始化光头12初始化记录层。也就是说,当使用相变型光盘时,必须初始化相变记录标记。
当与相变记录标记的初始化同时地通过图4示出的预标记形成光头11形成预标记3时,能够在与初始化光头12执行初始化所需的时间近似相等的时间内(同时)形成预标记3,而无需额外时间。
图5示出了图4说明的预标记形成光头11的激光束照射到的记录层上的光束斑。
如图5所示,当通过启动脉冲以预定间隔将椭圆预标记形成激光光斑33照射到记录层时,基本上在与初始化时间相同的时间形成图1示出的预标记3。注意,在形成椭圆预标记形成激光光斑33之前形成执行聚焦和轨道控制并且检测记录标记位置的激光光斑31。此外,移动(在与平面方向平行的方向上旋转)信息记录介质1的记录层的速度和功率,即激光光斑33的光强度显然是预定速度和功率。
下面参照图6和7说明将预标记形成到图1示出的信息记录介质的方法。
如图6和7所示,通过记录设备,即图4示出的预标记形成光头11在信息记录介质1上形成预标记3。
注意,当在信息记录介质1的整个表面上形成预标记3时,它们必须在最内部半径和最外部半径上均匀形成(处于信息记录介质1的径向位置不偏离预标记的径向位置的状态),也就是说,当预标记3沿着圆圈的圆周环绕时,预标记的位置必须在其径向上始终不变。相反,在排除最内部和最外部半径的中央半径上,形成预标记3,使得当图4示出的预标记形成光头11沿着光头馈送机构13朝外(沿径向)移动时并且沿着圆圈对其进行观察时,其相对于相邻预标记3(例如位于内径侧的预标记3)逐渐偏移。
图6说明了最初记录的状态。
也就是说,在图4中,预标记形成光头11停留在预定径向位置,并且在通过转盘19的旋转而转动的信息记录介质1的最内部半径上形成一圈预标记3。
随后,预标记形成光头11沿径向逐渐移动,并且形成多个预标记3,使得如图7所示,相邻预标记3的中心位置在径向偏移。
相反,预标记形成光头11在最外部半径处在径向上停止,并且在相同径向位置将一圈预标记3形成到最外部半径。
如上所述,在第一记录层,即记录层L0的内径(最内部半径),外径(最外部半径)和中央半径(内径和外径之间)的整个区域上与记录层的初始化同时地以近似均匀密度形成预标记3。
当在初始化时已经将预标记3记录到记录层L0时,初始化激光光斑被移动到第二记录层,即移动到记录层L1,并且初始化第二记录层,并且椭圆预标记形成激光光斑33和用于执行聚焦和轨道控制并且检测记录标记位置的激光光斑31同时移动到记录层L1,并且通过激光光斑33形成预标记3。
预标记形成激光光斑33停留在相同的径向位置,并且在记录层L1的内径(最内部半径)和外径(最外部半径)上形成预标记3,同时与记录层L0同样地将信息记录介质1转动一次。此外,通过适当控制转动信息记录介质1的速度和记录功率,在内径(最内部半径)和外径(最外部半径)之间的中央半径上形成其中每个在每圈均具有不同于径向位置的中心位置的多个预标记3。
通过上述操作,在第二记录层,即记录层L1的内径(最内部半径),外径(最外部半径)和中央半径(内径和外径之间)的整个区域上以近似相同的密度形成预标记3。
最好定义预标记3的密度,使得从任意记录层反射的激光束的强度在记录层的整个区域上具有近似相同的量值。因此,预标记3的密度在面积比(area ratio)方面是整个记录区的大约50%。
然而根据试验,在轨道方向面积比方面,密度可以是50%的大约二分之一(总面积的四分之一),并且即使在径向面积比方面密度为大约1/3,仍然能够获得极好的还原信号。此外,已经确认即使在轨道方向面积比方面密度为大约50%的四分之一(总面积的1/8),则反射光束的离散,即反射光束的量值的不均匀程度被抑制到在层间串扰增加的同时能够检测还原信号的水平。已经发现,即使在径向面积比方面密度为大约四分之一,反射光的量值的不均匀所具有的水平是信息还原所能够充分忍受的。
可以以任意数量或任意密度形成相应预标记3,只要它们具有能够提供一种间隔(密度)的尺寸,以允许当照射还原光束时,在还原光束形成的光斑中存在至少一个预标记3。
如图8所示,预标记3具有不短于至少两个轨道的径向长度是足够的(因为图8说明了具有凸脊(land)/凹槽(groove)的记录介质的例子,其中凸脊或凹槽存在于轨道之间)。
预标记3的径向长度不仅仅由单个预标记来定义,预标记可以部分或大部分地与径向或轨道方向的任意位置上的相邻预标记重叠。
图1中将预标记3示出为在径向较长(具有大的长轴-短轴比)。然而如图8所示,预标记3可以被大约形成为圆形。它们也可以被形成为椭圆形状,其中通过在径向部分彼此重叠的多个近似圆形预标记(它们可以径向对准)形成该椭圆形状。
虽然图1(和图6和7)示出的几乎所有预标记3被形成为具有平行于径向的长轴的形状,然而当它们被形成为跨过至少两个轨道的形状时,即使它们不平行于径向,仍然不会出现任何问题。
此外,对于预标记3的形状,已经说明了具有椭圆或圆形(其长轴与径向对准)的预标记3的例子。然而,显然预标记3可以被形成为任何形状,只要它们能够在照射还原光束时至少在还原光束形成的光斑中提供预定面积。
图8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的另一个应用。
虽然前面参照图5进行了描述,然而预标记形成激光光斑33使用在径向具有长轴的椭圆光束形成椭圆预标记3。
相反,在图8中使用圆形激光光斑34。
在图8中,单凹槽部分37和单凸脊部分38被安排为一组,大激光光斑34在其上形成,并且同时在凸脊部分38和凹槽部分37的相应区域中形成预标记3。
根据该方法,与在跟踪凹槽部分37的同时形成预标记3,并且在跟踪凸脊部分38的同时形成预标记的常规方法相反,能够每次在凸脊部分38和凸脊部分38中形成预标记3。因此,能够以倍速形成预标记3。
显然,在图8的例子中,也以与图5相同的方式使用用于读取摆动地址的激光光斑32来执行聚焦,循轨和摆动控制。
图9A到9C示出了一个例子,其中用户随机地向在其上已经形成参照图1到8描述的预标记的信息记录介质记录用户数据。
如图9A到9C所示,沿着轨道在预标记3之间形成记录标记8(记录的用户数据)。
当形成记录标记8时,由于除了提供特殊条件的情况之外均在清除预先记录的预标记3的同时基本形成新的记录标记8,因此预标记3被部分清除和消失。
结果,记录标记8在记录区18中的分布密度与预标记3在非记录区19中的密度近似一致。因此,如图9A所示,激光光斑17照射到记录区时的反射系数与在非记录区19中形成激光光斑17时的反射系数近似相同,从而消除层间串扰的影响。
由于在记录介质1的整个表面上记录预标记3,通过本发明可以得到这样的特性,其中即使在记录介质1的任意位置形成记录标记8,仍然降低层间串扰的影响。此外,提供了最适于随机以任意宽度在记录层的任意位置记录记录标记8的结构。
图10A到10C的示意图用于说明在当前可得到的具有预制凹坑区的信息记录介质中出现的层间串扰,以便与本发明具有预标记并且如图9所示的信息记录介质相比较。
如图10A到10C所示,在具有预制凹坑区51的信息记录介质中,激光光斑17照射到预制凹坑区51时的反射光束的量值不同于激光光斑17照射到作为凹槽区的轨道区52或53时的量值。因此,当存在多个记录层时,发生层间串扰。
相反,本发明的信息记录介质使用在轨道摆动中记录地址,而无需使用预制凹坑区作为轨道地址信息的方法。
本发明的一个特性在于,即使出现层间串扰也不太可能受到层间串扰的影响,因为地址被记录在摆动中,并且如参照图1到7所述,预先形成具有沿着径向或相对于径向具有预定角度的长轴的椭圆预标记3。
应当注意,即使在整个记录表面上形成预标记3,当预制凹坑区51与预标记3一起使用时,仍然在预制凹坑区51的部分中会出现层间串扰。
相反,当没有形成参照图3所述的预标记3时,即使在没有预制凹坑区51并且在其圆圈的整个圆周上已经形成摆动地址的信息记录介质中,由于非记录区19和记录区18之间的差异,也会出现层间串扰。
通过同时执行处理(不形成预制凹坑区和形成预标记),本发明能够进一步降低层间串扰的影响。
图51的示意模块图说明了用于从前面参照图1到7和9描述的信息记录介质还原信息的信息还原设备,或用于对所述信息记录介质记录新信息的信息记录/还原设备的信息记录/还原单元(物理模块)101的内部结构。
<51A>信息记录/还原单元的功能的说明51A-1]信息记录/还原单元的基本功能信息记录/还原单元执行以下处理a)向信息记录介质(光盘)201上的预定位置记录新信息,或使用聚合光斑改写信息(包含清除信息);和b)使用聚合光斑从信息记录介质(光盘)201上的预定位置还原记录信息。
51A-2]信息记录/还原单元的基本功能实现手段充当用于实现基本功能的手段的信息记录/还原单元执行以下处理a)使聚合光斑沿着信息记录介质201上的轨道(未示出)循轨(跟踪);b)通过改变照射到信息记录介质201的聚合光斑的光束的量值来切换信息记录,还原和清除;和c)将从外部提供的记录信号d转换成用于以高密度和低差错率记录信息的最优信号。
<51B>机械部分的结构和检测部分的操作51B-1]光头202和信号检测电路的基本结构51B-1-1)光头202的信号检测光头202基本上由充当光源的半导体激光器元件,光电检测器和物镜(虽然未示出)组成。
从半导体激光器元件发射的激光束通过物镜聚合在信息记录介质(光盘)201上。经过信息记录介质(光盘)201的光反射膜或光反射记录薄膜的反射的激光束被光电检测器进行光电转换。
由放大器213对光电检测器得到的检测电流进行电流-电压转换并形成检测信号。
在聚焦/循轨误差检测电路217或二值化电路212中处理检测信号。通常,光电检测器被分成多个光电检测区,并且检测分别照射到相应光电检测区的光束的量值的变化。
聚焦/循轨误差检测电路217根据相应检测信号确定累加和信号和差分信号,并且检测聚焦偏移和轨道偏移。
通过检测从信息记录介质(光盘)201的光反射膜或光反射记录薄膜反射的光束的量值来还原信息记录介质(光盘)201上的信号。
51B-1-2)检测聚焦偏移的方法光学检测聚焦偏移量的方法包含以下去像散失常方法(anastigmatic aberration method)和刀口检验法(knife edge method),并且在许多情况下可使用其中的任何一个。
a)去像散失常方法去像散失常方法是一种在用于检测信息记录介质(光盘)201的光反射膜或光反射记录薄膜反射的激光束的电路中布置产生去像散失常的光学元件(未示出),并且检测照射在光电检测器上的激光束的形状变化的方法。光电检测器具有被分成对角状态的4个检测区的光电检测区,并且在聚焦/循轨误差检测电路217中确定从相应检测区获得的检测信号的对角和以获得聚焦误差检测信号。
b)刀口检验法刀口检验法是一种布置用于非对称遮蔽由信息记录介质201反射的一部分激光束的刀口的方法,其中光电检测器的光电检测区被分成2个检测区,并且通过确定从相应检测区获得的检测信号之间的差来得到聚焦误差检测信号。
51B-1-3)检测轨道偏移的方法信息记录介质(光盘)201包含螺旋或同心轨道,并且信息被记录在轨道上。通过使聚合光斑跟踪轨道来还原,记录或清除信息。因此,为了使聚合光斑稳定地跟踪轨道,必须光学检测轨道和聚合光斑之间的相对位置偏移。
轨道偏移检测方法通常包含微分相位检测(DPD)方法,推挽方法,双光斑方法等等,并且可使用任何一个方法。
a)微分相位检测(DPD)方法微分相位检测方法是一种检测经过信息记录介质(光盘)201的光反射膜或光反射记录薄膜的反射的激光束的强度分布变化的方法,并且通过使用其光电检测区被分成4个检测区的光电检测器确定从相应检测区获得的检测信号的对角和之间的差来得到循轨误差检测信号。
b)推挽方法推挽方法是一种检测经信息记录介质201反射到光电检测器的激光束的强度分布变化的方法,并且通过使用其光电检测区被分成2个检测区的光电检测器确定从相应检测区获得的信号之间的差来得到循轨误差检测信号。
c)双光斑方法双光斑方法是一种在半导体激光器元件和信息记录介质201之间的光传输系统中布置衍射元件等等以使激光束被分成多个波面,并且检测信息记录介质201上照射的原始正和负(primary positive andnegative)衍射光束的反射光束变化量的方法。在该方法中,独立于用于检测还原信号的光电检测区地布置分别检测原始正光束的反射光束量值和原始负光束的反射光束量值的光束检测区,并且通过确定相应检测信号之间的差来得到循轨误差检测信号。
51B-1-4)物镜致动器的结构将从半导体激光器元件发射的激光束聚合到信息记录介质201的物镜(未示出)具有的结构使得它能够响应来自物镜致动器驱动电路218的输出电流在2个轴向上移动。
物镜沿下面2个方向移动a)垂直于信息记录介质201、用于校正聚焦偏移的方向;和b)信息记录介质201的用于校正轨道偏移的径向。
虽然未示出,然而物镜移动机构被称作物镜致动器。对于物镜致动器的结构,通常使用以下系统。
a)轴滑动(shaft sliding)系统轴滑动系统是沿着中心轴移动与物镜集成的叶片(blade)的系统,其中通过在中心轴的方向上移动叶片来校正聚焦偏移,并且通过围绕充当基准的中心轴旋转移动叶片来校正轨道偏移。
b)四线式(four-wire)系统在四线式系统中,与物镜集成的叶片通过4根线与固定系统相连,并且利用线的弹性变形在2个轴向上移动。
所有方法均具有这样的结构,使得它包含永磁体和线圈,并且通过向与叶片连接的线圈提供电流来移动叶片。
51B-2]信息记录介质201的旋转控制系统信息记录介质(光盘)201被安装在由主轴马达204的驱动力转动的转盘221上。
通过从信息记录介质201获得的还原信号来检测信息记录介质201的转数。也就是说,通过二值化电路212将来自放大器213的输出的检测信号(模拟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并且通过PLL电路211根据该信号产生固定周期信号(参考时钟信号)。信息记录介质转速检测电路214使用该信号检测信息记录介质201的转数,并且输出转数值。
在半导体存储器219上预先记录一个对应于信息记录介质201的转数的表,该转数对应于在信息记录介质201上还原,记录或清除信息的径向位置。当确定还原位置或记录/清除位置时,控制器220参照半导体存储器219的信息设置信息记录介质201的目标转数,并且将设定数值通知主轴电机驱动电路215。
主轴电机驱动电路215确定目标转数和从信息记录介质转速检测电路214输出的信号(当前转数)之间的差值,向主轴马达204提供基于确定差值结果的驱动电流,并且控制主轴马达204使其转数固定。从信息记录介质转速检测电路214输出的信号是具有对应于信息记录介质201的转数的频率的脉冲信号,并且主轴电机驱动电路215控制信号的频率和脉冲相位。
51B-3]光头移动机构提供光头移动机构(推进电机)203以在信息记录介质201的径向移动光头202。
杆状导轴通常被用作用于移动光头202的引导机构,并且利用导轴和连接到一部分光头202的轴衬之间的磨擦移动光头202。除上述方法之外,还存在使用轴承的方法,其使用旋转移动来减少轴承的磨擦。
虽然未示出,然而移动光头202的驱动力传动方法是使得具有小齿轮(转动机构)的旋转电机被布置到固定系统上,作为与小齿轮啮合的线性传动机构的轨道布置在光头202的一侧,并且旋转电机的旋转运动被转换成光头202的线性运动。作为除上述方法之外的驱动力传动方法,可以使用线性(liner)电机系统,其中永磁体被被布置到固定系统上,并且通过向被布置到光头202上的线圈提供电流在线性方向移动光头202。
在使用旋转电机和线性电机的任何系统中,基本上通过向推进电机提供电流来产生用于移动光头202的驱动力。从推进电机驱动电路216提供驱动电流。
<51C>相应控制电路的功能51C-1]聚合光斑跟踪控制根据从聚焦/循轨误差检测电路217输出(由其检测)的信号向光头202中的物镜致动器(未示出)提供驱动电流以校正聚焦偏移和轨道偏移的电路是物镜致动器驱动电路218。物镜致动器驱动电路218具有在其中布置的相位补偿电路,相位补偿电路改进特征以符合物镜致动器的频率特征,从而高速移动物镜达到高频率区。
物镜致动器驱动电路218响应来自控制器220的命令执行以下处理a)聚焦/轨道偏移校正操作(聚焦/跟踪回路)的开/关处理;b)低速沿信息记录介质201的垂直方向(聚焦方向)移动物镜的处理(当聚焦/跟踪回路关闭时执行);和c)通过使用突跳脉冲(kick pulse)使其在信息记录介质201的径向(与轨道相交的方向)略微移动聚合光斑,从而将聚合光斑移动到相邻轨道的处理。
51C-2]激光束量值控制51C-2-1)还原和记录/清除之间的切换处理通过改变照射到信息记录介质201的聚合光斑的光束量值来执行还原和记录/清除之间的切换。
对于使用相变系统的信息记录介质,通常确立以下关系。
>[清除时的光束量值]>[还原时的光束量值]对于使用磁光盘系统的信息记录介质,通常确立以下关系。
[清除时的光束量值]>[还原时的光束量值]在磁光盘系统中,通过在记录和清除时改变应用于信息记录介质201的外部磁场(未示出)的极性,控制记录和清除处理。
当还原信息时,预定量值的激光束被连续照射到信息记录介质201。
当记录新信息时,脉冲式间歇激光束的量值与还原时激光束的量值相加。
当半导体激光器元件发射大量值激光束脉冲时,信息记录介质201的光反射记录薄膜局部导致光学变化或形状变化,从而形成记录标记。
当在已经记录有信息的区域上改写信息时,半导体激光器元件也发射激光束脉冲。
当清除记录信息时,连续照射大于还原信息时的激光束量值的常数值激光束。
当连续清除信息时,所照射的光束的量值按照每个特定周期,例如每个扇区等等返回到其产生时的量值,并且与清除处理并行地还原信息。
通过间歇还原被清除的轨道的轨道号和地址,在确认未从错误轨道清除信息的同时清除信息。
51C-2-2)激光发射控制虽然未示出,然而光头202具有布置其中的光电检测器,该光电检测器检测从半导体激光器元件发射的激光束的量值。半导体激光器驱动电路205确定其光电检测器的输出(从半导体激光器元件发射的激光束的量值的检测信号)和从记录/还原/清除控制波形产生电路206提供的发光参考信号之间的差值,并且根据确定的结果向半导体激光器元件反馈驱动电流。
<51D>机械部分的控制系统的操作51D-1]启动控制当信息记录介质(光盘)201被安装在转盘221上并且启动时,根据以下顺序执行处理。
1)从控制器220向主轴电机驱动电路215发送目标转数,并且从主轴电机驱动电路215向主轴马达204提供驱动电流,从而主轴马达204开始转动。
2)同时,按照预定定时从控制器220向推进电机驱动电路216发送命令(执行命令),并且从推进电机驱动电路216向光头移动机构(推进电机)203提供驱动电流,从而光头202被移动到信息记录介质201的最内部径向位置。确认光头202已经到达超出信息记录介质201的其中记录信息的区域的更内径。
3)当主轴马达204的转数已经达到目标转数时,其状态(条件报告)被提供给控制器220。
4)根据有关从控制器220向记录/还原/清除控制波形产生电路206提供的还原光束的量值的信号从半导体激光器驱动电路205向光头202中的半导体激光器元件提供电流,从而启动激光束的发射。注意,由于还原时照射的激光束的最优量值因信息记录介质(光盘)201的类型而有所不同,当启动信息记录介质201时,设置其最少量的值。
5)光头202中的物镜(未示出)响应来自控制器220的命令而偏移到最远离信息记录介质201的位置,并且物镜致动器驱动电路218控制物镜,使得透镜慢速接近信息记录介质201。
6)同时,聚焦/循轨误差检测电路217监视聚焦偏移量,并且当物镜到达邻近聚焦位置的位置时,检测物镜的状态,并且将该状态通知控制器220。
7)在接收到状态通知时,控制器220向物镜致动器驱动电路218输出用于启动聚焦环路的命令。
8)在启动聚焦环路的同时,控制器220向推进电机驱动电路216输出命令,从而沿信息记录介质201的向外径向慢速移动光头202。
9)同时,控制器220监视来自光头202的还原信号,并且当光头202已经到达信息记录介质201上的记录区时,控制器220停止光头202的移动,并且向物镜致动器驱动电路218输出用于启动跟踪回路的命令。
10)还原在信息记录介质(光盘)201的内径记录的″还原光束最优量值″和″记录/清除光束最优量值″,并且通过控制器220将其信息记录在半导体存储器219中。
11)控制器220向记录/还原/清除控制波形产生电路206发送基于″还原光束最优量值″的信号,并且再次设置半导体激光器元件在还原时的发光量值。
12)根据信息记录介质201中记录的″记录/清除光束最优量值″设置半导体激光器元件在记录/清除时的发光量值。
51D-2]访问控制51D-2-1)关于信息记录介质201上要访问的位置的信息的还原信息记录介质201上具体位置记录的信息内容的信息根据信息记录介质201的类型而有所不同,并且通常记录在信息记录介质201的以下区域等等a)目录管理区信息一起被记录在信息记录介质201的内径区域或外径区域中,或者b)导航包(Navigation pack)信息被包含在基于MPEG2节目流(PS)的数据结构的视频对象集(VOS)中,并且记录有关其中记录下一图象的位置的信息。
当希望还原或记录/清除具体信息时,首先还原上述区域中的信息,并且根据从其获得的信息确定要访问的位置。
51D-2-2)粗(rough)访问控制控制器220通过计算确定要访问的位置的径向位置,并且获得该位置和光头202的当前位置之间的距离。
允许光头202在最短时间内到达其目的地的速度曲线信息被预先记录在半导体存储器219中。根据以下方法,控制器220读取上述信息,并且将光头202移动一个基于速度曲线的预定距离。
之后,通过从控制器220向物镜致动器驱动电路218发出命令而关闭跟踪回路,并且通过控制推进电机驱动电路216来启动光头202的移动。
当聚合光斑与信息记录介质201上的轨道相交时,在聚焦/循轨误差检测电路217中产生循轨误差检测信号。使用循轨误差检测信号能够检测出聚合光斑相对于信息记录介质201的相对速度。
推进电机驱动电路216计算从聚焦/循轨误差检测电路217获得的聚合光斑相对速度和从控制器220顺序发送的目标速度信息之间的差,并且在向光头移动机构(推进电机)203反馈驱动电流计算结果的同时移动光头202。
如″51B-3]光头移动机构″中所述,磨擦力始终存在于导轴和轴衬或轴承之间。虽然当光头202高速移动时动态磨擦起作用,然而在光头202开始移动时,以及刚好在其停止之前,由于光头202慢速移动,因此静态磨擦起作用。由于此时(尤其刚好在其停止之前)相对磨擦力增加,响应来自控制器220的命令而增加提供给光头移动机构(推进电机)203的电流的放大比(增益)。
51D-2-3]精密(minute)访问控制当光头202到达目标位置时,从控制器220向物镜致动器驱动电路218发送命令,从而启动跟踪回路。
聚合光斑跟踪信息记录介质201上的轨道,并且还原轨道的被跟踪部分的地址或轨道号。
根据被跟踪部分的地址或轨道号确定聚合光斑的当前位置,控制器220计算相距目标到达位置的误差轨道数量,并且向物镜致动器驱动电路218通知将聚合光斑移动所需的轨道数量。
当在物镜致动器驱动电路218中产生一组突跳脉冲时,沿信息记录介质201的径向略微移动物镜,从而将聚合光斑移动到下一轨道。
当在物镜致动器驱动电路218中临时停止跟踪回路并且按照基于来自控制器220的信息的次数产生突跳脉冲之后,再次启动跟踪回路。
在完成精密访问之后,控制器220还原被聚合光斑跟踪的位置的信息(地址或轨道号),并且确认目标轨道正被访问。
51D-3]连续记录/还原/清除控制如图51所示,从聚焦/循轨误差检测电路217输出的循轨误差检测信号被输入到推进电机驱动电路216。
控制器220控制循轨误差检测信号,使得当执行″启动控制″和″访问控制″时,在推进电机驱动电路216中不使用循轨误差检测信号。
在通过访问目标轨道而确认聚合光斑已经到达目标轨道之后,响应来自控制器220的命令,一部分循轨误差检测信号作为驱动电流通过推进电机驱动电路216被提供给光头移动机构(推进电机)203。在连续执行还原或记录/清除处理的同时继续执行这种控制。
信息记录介质201被偏心安装在转盘221上,使得它略微偏离转盘221的中心位置。当一部分循轨误差检测信号被提供作为驱动电流时,光头202整体进行精密移动以和偏心一致。
此外,当还原或记录/清除处理连续执行较长时间时,聚合光斑的位置沿外径或内径方向逐渐移动。
当一部分循轨误差检测信号作为驱动电流被提供给光头移动机构(推进电机)203时,光头202根据驱动电流沿外径或内径方向逐渐移动。
如上所述,能够减轻物镜致动器用于校正轨道偏移的负载,并且能够稳定跟踪回路。
51D-4]结束控制当完成系列处理并且操作将结束时,根据以下顺序执行处理1)控制器220向物镜致动器驱动电路218发出用于关闭跟踪回路的命令;2)控制器220向物镜致动器驱动电路218发出用于关闭聚焦回路的命令;3)控制器220向记录/还原/清除控制波形产生电路206发出用于停止半导体激光器元件发射的命令;和4)控制器220向主轴电机驱动电路215通知″0″以作为参考转数。
<51E>针对信息记录介质记录信号/还原信号的流程51E-1]向信息记录介质201记录的信号格式如图51所示,信息记录/还原单元(物理模块)对要记录在信息记录介质201上的信号执行″增加纠错功能″和″信号转换到记录信息(信号调制/解调)″,以满足以下要求
a)允许校正信息记录介质201上的缺陷导致的记录信息错误;b)通过将还原信号的直流分量设置为0来简化还原处理电路;和c)尽可能密集地向信息记录介质201记录信息。
51E-2]记录时的信号流51E-2-1)纠错码(ECC)增加处理希望记录在信息记录介质201中的信息作为具有原始信号格式的记录信号d被输入到数据输入/输出接口222。记录信号d被原样记录在半导体存储器219中,并且接着如下所述在ECC编码电路208中进行ECC增加处理。
下面说明使用乘积码的ECC增加方法的实施例。
一行记录码d由172字节组成,并且排列192列记录码,构成一组ECC块。对于包括172(行)×192(列)字节的一组ECC块中的原始信号(记录信号d),每隔一行172字节计算包括10字节的内码PI,并且内码PI被额外记录在半导体存储器219中。此外,依据字节针对每列计算包括16字节的外码PO,并且外码PO被额外记录在半导体存储器219中。
当已经增加内码PI和外码PO时,ECC编码电路208从半导体存储器219读取均包括一个扇区的2366字节的信号,并且将它们传送到调制电路207。
51E-2-2)信号调制为了使还原信号的直流分量(DSV数字累加值)接近″0″并且非常密集地向信息记录介质201记录信息,在调制电路207中转换信号格式(信号调制)。
在调制电路207和解调电路210中建立指示原始信号和调制信号之间的关系的转换表。从ECC编码电路208传送的信号根据调制系统被分隔成每组多个位,并且参照转换表被转换成不同信号(代码)。
例如当8/16调制(RLL(2,10)码)被用作调制系统时,存在两种转换表用于参照,并且顺序切换转换表,使得在调制之后直流分量(DSV数字累加值)接近″0″。
51E-2-3)记录波形的产生当记录标记被记录到信息记录介质(光盘)201时,通常存在以下两种记录系统a)标记长度记录系统;″1″存在于记录标记的前端和末端位置,和b)标记间(inter-mark)记录系统;记录标记的中心位置与位置″1″一致。
当使用标记长度记录系统时,必须形成长记录标记。
在这种情况下,当记录光束在预定时间周期内连续照射到信息记录介质201时,由其光反射记录薄膜的积热效应形成记录标记,该记录标记以只有其尾部具有较大宽度的″雨点(rain drop)″形状形成。
为克服此缺点,当要形成长记录标记时,记录光束被分成多个脉冲,或者逐步改变记录波形。
根据从调制电路207发送并且发送到半导体激光器驱动电路205的记录信号,在记录/还原/清除控制波形产生电路206中形成如上所述的记录波形。
51E-3]还原时的信号流51E-3-1)二值化/PLL电路如在″51B-1-1)光头202的信号检测″中所述,通过检测从其光反射膜或光反射记录薄膜反射的激光束的变化量来还原信息记录介质(光盘)201上的信号。放大器213得到的信号具有模拟波形。二值化电路212使用比较器将信号转换成包括″1″和″0″的二元数字信号。
当根据从其获得的还原信号还原信息时,PLL电路211获取参考信号。PLL电路211具有内置频率可变振荡器。PLL电路211将从振荡器输出的脉冲信号(参考时钟)的频率和相位,与从二值化电路212输出的信号的频率和相位相比较,并且将比较结果反馈到振荡器的输出上。
51E-3-2)信号解调解调电路210具有指示调制信号和解调信号之间的关系的内置转换表。解调电路210在参照转换表的同时根据PLL电路211中获得的参考时钟将信号返回到原始信号。返回(解调)的信号被记录在半导体存储器219中。
51E-3-3)纠错处理纠错电路209使用内码PI和外码PO检测半导体存储器219中存储的信号的出错位置,并且建立出错位置的指针标记。
此后,纠错电路209在从半导体存储器219读取信号的同时根据出错指针标记顺序校正出错位置的信号,并且传送信号到从中清除内码和外码PI和PO的数据输入/输出接口222。
从ECC编码电路208发送的信号作为还原信号c从数据输入/输出接口222输出。
图12的示意模块图说明了用于在前面参照图51示出的本发明的信息记录/还原设备和信息记录/还原方法中检测摆动检测信号的电路。
光电检测器41被布置在图51示出的光头202的预定位置上。
光电检测器41被分成光检测单元411和412,并且每个光检测单元411和412检测照射到第一记录层,即信息记录介质的记录层L0并且由其反射的激光束41的量值。
光检测单元411检测的反射激光束41的变化量被放大器213中建立的第一前置放大器2131转换成电信号。
同样地,光检测单元412检测的激光束41的变化量被第二前置放大器2132转换成电信号。
二值化电路212包含加法器231和二值化电路2121,从前置放大器2131获得的信号被加法器231与从第二前置放大器2132获得的信号相加,并且二值化电路2121获取相加结果以作为记录标记8的检测信号241。
聚焦/循轨误差检测电路217检测摆动检测信号。
聚焦/循轨误差检测电路217包含减法器232,低通滤波器233,带通滤波器234等等。
减法器232确定第一前置放大器2131得到的信号之间的差值,并且差值被检测为循轨误差信号。
注意,由于预标记3和记录标记8的信号的影响被包含在原始信号(输入到减法器232的信号)中,它们被低通滤波器233消除。
从低通滤波器233输出的信号作为循轨误差检测信号242被反馈到光头202的物镜驱动系统,例如物镜致动器驱动电路218。
带通滤波器234从输出自低通滤波器233的信号中提取摆动检测信号243。
由于摇摆信号以近似固定的频率经过摆动调制,并且经过相位调制系统的信号调制,仅从带通滤波器234中提取出与摆动频率一致的频率分量,从而能够提取出具有较高S/N比的摆动检测信号243。
通过提取的摆动检测信号243检测信息记录介质1上的地址位置,并且地址位置被用于访问记录位置控制等等。
由于从摆动检测信号243中消除了预标记3和记录标记8的影响,能够获得精确对应于信息记录介质的摆动的摆动检测信号。
下面参照图2说明本发明的信息记录介质的相应记录层(记录薄膜)之间的层间距离d的最优数值。
在当前DVD-ROM/视频中,第一记录层L0和第二记录层L1之间的层间厚度d被设置成55±5μm。此外,相应物镜具有0.60的数值孔径NA。
相反,在本发明的双记录层信息记录介质中,物镜具有设置到0.65或更大的数值孔径NA。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层间树脂材料具有与NA值的四次方成反比的球面像差,本发明的信息记录介质的最短层间厚度必须被设置成小于当前DVD的最短层间厚度40μm(55-50μm)(必须减少层间树脂材料的厚度),以消除层间树脂材料的球面像差的影响。注意,层间树脂材料最好具有10到38μm的厚度,并且具有20到30μm的厚度会更好。然而,显然根据物镜的数值孔径NA和使用的激光束的波长来设置层间树脂材料的厚度d。
图11的示意图说明了在用于向本发明的双记录层信息记录介质记录信息和从其还原信息的信息记录/还原设备的光头中使用的光电检测器40上的光斑状态。
如图11所示,当已经穿过前面参照图2说明的物镜15的读取激光束16聚合在记录层L0上时,从记录层L0反射的激光束形成面积小于光电检测器40的光斑41。相反,记录层L1反射的激光束形成面积相对大于光电检测器40的光斑42。
显然,由记录层L1反射并且从光电检测器40的区域突出的激光束的光斑42的较大量值进一步减少了层间串扰的影响。
然而根据模拟,厚度等于或小于10μm的隔层更加减少了光电检测器40和记录层L1反射的激光束的光斑42的面积之间的差,从而能够减少光斑42从光电检测器40突出的程度。因此,增加了层间串扰的影响。
结果,在这个实施例中层间厚度d最好为10μm或更大。通过更多详细的计算已经发现,通过将层间厚度d设置到15μm或更大,能够进一步减少层间串扰的影响。于是,本发明的信息记录介质的层间厚度d最好在从10μm到40μm的范围,或从15μm到40μm的范围内。注意,这些值(层间厚度)d与前面根据图2说明的一致。
下面参照图13到50和图53到图64顺序说明本发明的信息记录介质的各种特征和本发明的信息记录/还原设备和信息记录/还原方法。
当记录数据区开始时,同步码SY0处于状态1。
如图57所示,记录数据区为13组×2个同步帧。具有29016通道位长的单个记录数据区相当于调制之前的2418字节。
图57中的SY0到SY3表示同步码,并且从图58示出的码中选择。注意,在图57中,数字24和1092指示通道位长。
在图57中,图56示出的外奇偶检验PO的信息被插入到偶和奇记录数据区中任何记录数据区的2个最终同步帧的同步数据区中(即这样的部分,其中布置其最终同步码包括SY3的部分,紧跟在上述部分之后并且其同步数据和同步码均包括SY1的部分,和紧跟在上述部分之后的同步数据)。
图55中左PO的一部分被插入到偶记录数据区的2个最终同步帧中,而图55中右PO的一部分被插入到奇记录数据区的2个最终同步帧中。
如图55所示,单个ECC块包括小的右和左ECC块,并且具有插入其中的PO组的数据,其中对于每个扇区,PO组交替地有所不同(也就是说,PO组属于小的左ECC块,或属于小的右ECC块)。
图57A示出了其中同步码SY3和SY1连续的左数据区,图57B示出了其中同步码SY3和SY1连续的右数据区。
点A)记录数据区的结构(其中插入对每个扇区均有所不同的PO组数据)a)构成ECC块的扇区规定了多个类型的同步帧结构如图57A和57B所示,根据构成单个ECC块的扇区具有偶扇区号或奇扇区号,同步帧结构发生改变。也就是说,如图56所示使用其中插入对于每个扇区交替不同的PO组的数据的结构。
在这种结构中,由于数据ID能够被布置在甚至在布置FCC块之后的扇区的前导位置处,能够在访问时迅速地确认数据位置。
此外,由于属于不同小ECC块的PO以混合状态被插入到相同扇区中,其中使用图56所示的PO插入方法的结构能够得到简化。结果,当在信息还原设备中校正错误之后能够容易地提取每个扇区的信息,并且能够在信息记录/还原设备中简化ECC块数据合成处理。
b)PO具有在右侧和左侧不同的交织插入位置(图56)。
在这种结构中,由于数据ID能够被布置在甚至在布置FCC块之后的扇区的前导位置处,能够在访问时迅速地确认数据位置。
下面参照图58说明特定同步码的内容。
同步码具有与实施例的调制规则(下面会详细说明)对应的从状态0到状态2的3个状态。根据相应状态从图58的右和左组中设置和选择从SY0到SY3的4个类型的同步码。
当前DVD标准使用8/16调制(8位被转换成16信道位)的RLL(2,10)(游程长度受限d=2,k=10″0″接连连续的范围的最小和最大值被设置成2和10)作为调制系统,在调制中设置从状态1到状态4的4个状态和从SY0到SY7的8个类型的同步码。
与上述标准相比,在这个实施例中减少了同步码的类型数量。在信息记录/还原设备或信息还原设备中,当从信息记录介质还原信息时,通过模式匹配方法识别同步码的类型。
由于在这个实施例中大大减少了同步码的类型数量,因此减少了模式匹配所需的目标模式数量,通过简化模式匹配所需的处理能够改进处理效率,并且能够增加识别速度。
在图58中,添加有″#″的位(信道位)指示DSV(数字累加值)控制位。
如下所述,确定DSV控制位,使得通过DSV控制器抑制DC分量(使得DSV接近″0″)。也就是说,″1″或″0″被选作″#″的值,使得从包含同步码两侧的帧数据区(图57(34)的1092通道位区域)的宏观角度看,数字累加值接近″0″。
如图58所示,实施例的同步码包括以下部分。
(1)同步位置检测码部分同步位置检测码部分具有所有同步码共同的模式,并且形成固定码区。通过检测该码能够检测其上布置同步码的位置。具体地,该码对应于图58示出的相应同步码中最终18信道位″010000 000000001001″的部分。
(2)调制时的转换表选择码部分转换表选择码是形成一部分可变码区,并且与调制时的状态号相对应地发生改变的码。
图58中的初始1通道位对应于该码。也就是说,当选择状态1和状态2中的任何一个时,从SY0到SY3的任何同步码的第一1通道位被设置成″0″,并且当选择状态0时,同步码的第一1通道位被设置成″1″,但同步码SY3除外。然而,作为一个例外,同步码SY3的第一1通道位被设置成″0″。
(3)同步帧位置标识码部分同步帧位置标识码是用于标识同步码的相应类型SY0到SY3并且构成一部分可变码区的码。
图58的相应同步码中的第一到第六信道位对应于同步帧位置标识码部分。如下所述,根据每3个连续检测的同步码的链接模式,能够检测出相同扇区中的相对位置。
(4)DC抑制极性反转码部分DC抑制极性反转码对应于图58中″#″的位置上的通道位。如上所述,位的反转或非反转导致包含前面帧和后面帧数据的通道位序列的数字累加值接近″0″。
在实施例中,8/12调制(ETM8到12调制),RLL(1,10)被用作调制方法。也就是说,在转换中8位被转换成成12通道位,并且在转换之后″0″接连连续的范围的最小值(值d)和最大值(值k)分别被设置成1和10。在实施例中,虽然通过将d设置为1能够实现高于传统密度的密度,然而难以在最密集标记的部分获得足够大的还原信号幅度。
为解决上述问题,实施例的信息记录/还原设备配有PR均衡电路130和Viterbi解码器156,并且使其能够使用图50所示的PRML(部分响应最大相似度)技术还原非常稳定的信号。此外,由于k=10,在普通调制通道位数据中,″0″接连连续的数目不超过11。
同步位置检测码部分配有一种在利用调制规则的普通调制通道位数据中不出现的模式。也就是说,如图58所示,12个(=k+2)″0″在同步位置检测码部分接连连续。信息记录/还原设备或信息还原设备通过发现上述部分来检测同步位置检测码部分的位置。
此外,当″0″接连重复非常长时,容易出现位偏移错误。为了在同步位置检测码部分中减轻错误的不利影响,刚好在代码部分之后布置其中″0″以较小数量连续的模式。
在实施例中,由于d=1,可以设置″101″作为相应模式。然而如上所述,难以在″101″的部分(具有最密集模式的部分)获得足够大的还原信号幅度,安排″1001″以取代″101″,从而如图58所示安排同步位置检测码部分的模式。
如图58所示,在这个实施例中,每个同步码的后面18通道位被独立安排为a)同步位置检测码部分。
接着,前面6通道位被共享用于b)调制时的转换表选择码部分;c)同步帧位置标识码部分;和d)DC抑制极性反转码部分。
能够获得的效果是,通过将a)同步位置检测码独立于其它部分地安排在同步码中,能够容易地以高检测精度独立地检测同步位置检测码,6通道位中共享的b),c)和d)代码部分减少了总体同步码的数据长度(通道位尺寸),并且通过增加同步数据占用比能够增强基本数据效率。
实施例的特征在于,在扇区的初始同步帧位置上只安排图58示出的4个类型的同步码中的同步码SY0。
作为其效果的结果,仅仅通过检测同步码SY0便可立即确定扇区中的前导位置,从而能够大大简化提取扇区中前导位置的处理。
此外,实施例的特征还在于,3个连续同步码的所有组合模式在相同扇区中均不同。
在图57的实施例中,在偶和奇记录数据区中的任何一个中,同步码SY0出现在位于扇区前端的同步帧的位置上,并且同步码SY1,SY1跟随其后。
在这种情况下,当仅通过同步码号的顺序指示时,3个同步码的组合模式被代表为(0,1,1)。当均由上述同步码号组成的组合模式沿列方向垂直排列时,逐个移位同步码号,并且横向排列通过移位同步码号而改变的结果组合模式,从而能够获得图59示出的组合模式。
例如,在图59中最后同步帧号为″2″的列中,按(0,1,1)的顺序排列同步码号。
在图57中,偶记录数据区中的同步帧位置″02″指示从最上面的行中的左手侧开始的第三个同步帧位置。同步帧位置处的同步码为SY1。当在扇区中连续还原数据时,刚好在上述同步帧位置之前的同步帧位置处的同步码为SY1,并且排列在这2个同步码之前的同步码为SY0(同步码号为″0″)。
如图59所示,沿列方向排列的3个同步码号的组合模式在从″00″到″25″的最后同步帧号的范围中完全彼此不同。通过使用上述特征,能够根据3个顺序同步码的组合模式确定相同扇区中的位置。
图59中的第六行指示由3个组合顺序同步码被移动一帧所导致的模式改变所改变的同步码号的数量。例如,在最后同步帧号为″2″的列中,按(0,1,1)的顺序排列同步码号。
当如上所述组合的同步码被移动一帧时,在其最后同步帧号为″03″的列中示出结果组合模式,并且该组合模式具有(1,1,2)的结构。
当彼此比较这2个模式时,中央位置处的同步码号不改变(″1→1″)。然而前端位置处的同步码号从0改变到1(″0→1″),并且后端位置处的同步码号从1改变到2(″1→2"),也就是说总共2个位置处的同步码号被改变。于是,其编号被改变的邻近同步码的数量为″2″。
如图59所示,这个实施例的特征在于,如此排列扇区中的同步码号,使得在从″00″到″25″的整个范围的最后同步帧号中,其编号被改变的相邻同步码的数量至少为″2″(也就是说,当在其组合模式中3个顺序同步码被移动一帧时,至少两个同步码号被改变)。
在实施例的纯还原型信息记录介质,一次性写入型信息记录介质和可重写型信息记录介质的特定数据结构中,保护区介于ECC块之间,同步码被排列在保护区中后同步码(PA)区的起始处,并且SY1被设置成保护区中的同步码,如图60所示。
当如上所述设置同步码号时,即使在保护区上排列2个扇区,通过将3个组合顺序同步码移动一帧而使其编号被改变的相邻同步码的数量始终至少保持为″2″,如图60所示。
图59和60中的第七行示出了通过将码移动2帧而改变其编号的3个组合顺序同步码的数量。
在具有最后同步帧号″02″并且其中按照例如(0,1,1)的顺序排列同步码号的列中,当组合同步码被移动2帧时,具有最后同步帧号″04″的列对应于上述列,并且在这个列中按照(1,2,1)的顺序排列同步码号。此时,后端位置的同步码号没有改变(″1→1″)。然而前端位置的同步码号从0改变到1(″0→1″),并且中央位置的同步码号从1改变到2(″1→2″)。因此,总共2个位置上的同步码号被改变,于是当组合同步码被移动2帧时相邻同步码号的改变数量为″2″。
当顺序还原信息记录介质上记录的信息时,如果信息记录介质处于没有缺陷、帧偏移和脱轨的理想状态,则正确地顺序检测同步码数据,同时还原帧数据。
在这种情况下,通过逐个移动组合模式的3个顺序同步码而得到的相邻模式被顺序检测。
当如图57所示排列实施例的同步码时,如图59和60所示,组合模式的3个顺序同步码肯定在至少2个位置发生改变。
因此,如果在相邻模式之间只改变组合模式的一个同步码号,则非常可能有一部分同步码(号)被错误检测,或者发生脱轨。
即使在从信息记录介质还原信息并且在移动一个同步帧的状态下应用同步的同时出现失步,仍然可以通过在检测下一同步码时的前面2个同步码的组合模式来确认相同扇区中的当前还原位置。结果,通过将其移动一个帧(通过校正其位置),可以重新设置同步。
当在顺序还原信息的同时检测到同步失序并且被移动一个帧时,出现通过将组合模式的3个顺序同步码移动2帧而得到的模式改变。
在图59和60的第七行示出了模式中的同步码号发生改变的位置的数量。
当帧被移动时,由于在多数情况下移动的帧的数量为±1同步帧,通过获取移动一个同步帧时的模式改变的状态,能够检测几乎所有的帧移动(frame shift)。
当在实施例的同步码排列方法中出现±1同步帧的帧移动时,在图59和60的第七行中有如下发现a)在几乎所有情况下,2个或更多位置上的模式改变的同步码号;b)在接近扇区前端的唯一一个位置上的模式改变的同步码号(具有最后同步码号″03″和″04″的位置);并且c)在检测的组合模式为(1,1,2)或(1,2,1)(只有最后同步帧号″03″和″04″的位置),以及(1,2,2)或(2,1,2)(相对于最后同步帧号″03″和″04″的位置移动一个同步帧的位置)的唯一一个位置上的模式改变的同步码号。
根据上述特征,在许多情况下(其中即使出现帧移动,当移动量为±1同步帧时),能够确定″当同步码号在均包括3个顺序同步码的组合模式的唯一一个位置上改变并且检测的组合模式不对应于(1,1,2),(1,2,1),(1,2,2)和(2,1,2)的任何一个时,同步码被错误检测或发生脱轨″。
根据图53示出的ID数据是否被顺序排列,或根据下面描述的摆动地址信息是否被顺序排列,能够检测脱轨的出现(当发生脱轨时,它没有顺序排列)。
当使用图57示出的本实施例的同步码排列方法的特征时,通过均由3个顺序同步码组成的组合模式的改变的状态,能够识别帧移动(frame shift)或同步码的任何错误检测,以及脱轨。
下面在图61中概述上述内容。
也就是说,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根据模式组合的同步码号是否在唯一一个位置上改变,能够识别帧移动和同步码的错误检测,和脱轨。
图61总结了列方向(垂直方向)上各个情况下模式改变的状态。例如,在情况1中,检测的组合模式在2个或更多位置上不同于计划的组合模式,并且与相对计划模式移动±1同步帧的模式一致,因此认为发生帧移动。然而在情况2中,组合模式在一个位置上不同于计划模式。相反,在情况2中,不认为发生帧移动,除非同时出现3个状态,即,检测模式在唯一一个位置上不同于计划模式,检测模式与相对计划模式移动±1同步帧的模式一致,以及检测模式对应于(1,1,2),(1,2,1),(1,2,2)和(2,1,2)中的任何一个。
<<<有关可记录型信息记录介质和纯还原信息记录介质(下一代DVD-ROM)之间的格式关系的说明>>>
下面参照图13A到13D说明实施例的可记录型信息记录介质和纯还原信息记录介质之间的记录格式的关系。
可记录型信息记录介质配有保护区,保护区与同步帧长度433一样长,并且介于相应ECC块(#1)411到(#8)418之间。然而,在纯还原型信息记录介质的保护区(#2)452到(#8)458和图13C示出的一次性写入型信息记录介质的保护区之间,要记录到相应保护区的数据(记录标记)的模式是不同的。同样地,在图13B示出的纯还原型信息记录介质的保护区(#2)422到(#8)448和图13D示出的可重写型信息记录介质的保护区之间,要记录到头区的数据(记录标记)的模式是不同的。因此,可以区别信息记录介质221的类型。
根据实施例,在一次性写入型和可重写型信息记录介质的任何一种中,能够以ECC块(#1)411到(#8)418为单位执行信息的一次性写入和重写处理。
此外,根据实施例,在图13A到13D的任何一个中,在保护区442到468的起始位置处形成后同步码(PA)区(未示出),并且具有同步码号″1″的同步码SY1被排列在后同步码区的前导位置处,如图60的后同步码(PA)列所示。
下面参照图13B,13C和13D说明使用在纯还原型信息还原设备和可重写型信息记录介质之间有所不同的保护区的方法。应当注意,这里示出的一次性写入型信息记录介质是仅对其执行一次记录操作的记录介质。记录处理通常被顺序执行。然而当在具体块单元中记录信息时,使用用于在一次性写入系统中向下一数据块记录信息的系统,于是在图13A到13D中该介质被称作一次性写入型信息记录介质。
在说明相应介质的保护结构之间的差异之前,说明纯还原型和记录/产生型信息记录介质的数据流之间的差异。在纯还原型信息还原介质中,在包含保护区的整个数据块上,通道位和符号数据之间的关系继续保持指定的关系。
然而在一次性写入型信息记录介质中,至少一个通道位的相(phase)在其中记录操作停止的块之间改变。
在可重写型信息记录介质中,由于以ECC块为单位改写信息,相非常可能以ECC块为单位发生改变。也就是说,在纯还原型介质中,通道位的相从起始继续到结束。然而可记录型信息记录介质具有这样的性质,即在保护区中通道位的相大大改变。
相反,在记录类型介质中,在记录轨道中物理形成记录轨道凹槽,并且摆动凹槽以控制记录速率,并且向其中插入地址信息。因此,能够控制通道位时钟产生PLL的振荡频率,从而即使在例如以可变速度执行还原操作的处理操作中,仍然能够防止振荡频率的失控。
然而在一次性写入型信息记录介质中,在信息已经记录在其上之后,介质仅被用于还原。
因此,考虑到微分相位检测(DPD)系统被引入为循轨误差检测方法的情况,必须避免出现在相邻轨道之间记录信号模式彼此一致的情况。
当可重写型信息记录介质的结构使得微分相位检测方法不能被用作循轨误差检测方法时,即使在相邻轨道之间信息信号模式彼此一致,也不会出现问题。因此,保护区最好具有这样的结构,其中通道时钟产生PLL能够容易地被锁定,也就是说,虽然未示出,然而具有例如VFO的固定周期的信号最好在随机码区中。
如上所述,由于介质的性质取决于其类型,在考虑到介质的特性的情况下,最优数据结构被引入到图13B的保护区422,图13C的保护区452和图13D的保护区462。
更具体地在纯还原信息记录介质的头区中,使用能够容易检测线速度的模式,和由随机信号组成的通道位产生PLL锁定容易信号(easinesssignal);在一次性写入型信息记录介质的头区中,由于能够通过检测摆动来防止通道位产生PLL的振荡频率的失控,并且能够进行邻近控制,在考虑到头区中的相变的情况下,使用由随机信号组成的通道位产生PLL锁定容易信号;和在可重写型信息记录介质中,由于能够引入具有固定频率的VFO模式以作为PLL锁定容易信号,因此使用另一个头标记信号等等。
应当注意,通过提供基于信息记录介质类型的保护区,能够容易地识别介质,并且通过为纯还原型和可重写型信息记录介质提供不同的保护区,能够改进版权保护系统的保护能力。
点C)介于ECC块之间的保护区的结构介于ECC块之间的保护区的结构(图13A到13D)[效果]通过在保证纯还原型,一次性写入型和可重写型信息记录介质中间的格式兼容性的同时根据介质类型改变保护区中记录的信息的内容,能够容易地高速识别这些介质。
<<<可重写型信息记录介质的实施例中的共同技术特征的说明>>> 带(zone)结构的说明作为本发明实施例的可重写型信息记录介质使用图14所示的带结构。
在实施例中,有以下定义还原线速度5.6到6.0m/s(在系统导入区为6.0m/s);通道长度0.087到0.093μm(在系统导入区中为0.204μm);轨道间距0.34μm(在系统导入区中为0.68μm);通道频率64.8MHz(在系统导入区中为32.4MHz);记录数据(RF信号)(1,10)RLL
摆动传递频率(wobble transfer frequency)大约700KHz(937/摆动);和微分调制相位[deg]±900.0。
地址信息记录格式(通过相位调制和NRZ方法的摆动调制)的说明在实施例中,使用摆动调制预先记录记录类型信息记录介质中的地址信息。±90°(180°)的相位调制被用作摆动调制系统,并且使用非归零(NRZ)方法。此外,在可重写型信息记录介质中使用利用凸脊和凹槽的记录方法(此后被称作″凸脊/凹槽记录方法″或″凸脊/凹槽记录″)。该实施例的特征在于,在凸脊/凹槽记录方法中使用摆动调制系统。
下面会参照图151更详细地说明这一点。
在实施例中,通过8或12个摆动表示1地址位(也被称作地址符号)区511,并且在1地址位区511的每个部分中,频率,幅度和相位彼此一致。此外,当相同值继续作为地址位的值时,相同相位在相应1地址位区511的界面(图15中斜三角指示的部分)处继续,并且当地址位被反相时,摇摆图案被反相(相位被偏移180°)。
点I)在凸脊/凹槽记录中使用180°(±90°)的摆动相位调制(图15)。
当由于凹槽的轨道号改变而在凸脊/凹槽记录和摆动调制中出现不确定位时,从在其上记录的记录标记还原的信号的总水平被改变,由此产生的问题在于,从记录标记还原的信号的差错率局部退化。
然而当象在实施例中那样180°(±90°)相位调制被用作摆动调制时,凸脊具有对称宽度,并且其波形在凸脊上的不确定位的位置处以正弦波形状改变。因此,以接近正弦波的非常直接(straightforward)的形状形成从记录标记还原的信号的总水平。
此外,当稳定地应用循轨时,能够预先预测凸脊上不确定位的位置。结果,根据实施例,通过在电路中对还原信号进行校正处理,能够实现其中可以容易地改进从记录标记还原的信号的质量的结构。
关于凸脊/凹槽记录方法和由于摆动调制而混合的不确定位的说明在实施例的可重写型信息记录介质中,提供3个类型的地址信息,即,作为带标识信息的带号信息,作为分段地址信息的分段号信息,和指示轨道地址信息的轨道号信息,其中轨道地址信息作为指示信息记录介质221上的地址的信息。分段号表示一圈(one round)中的编号,轨道号表示带中的编号。
当使用图14示出的带结构时,在相邻轨道之间,地址信息的带标识信息和分段地址信息具有相同值。然而在相邻轨道之间,轨道地址信息具有不同的地址信息。
如图16所示,考察在凹槽区501中记录″…0110…″作为轨道地址信息,和在凹槽区502中记录″…0010…″作为轨道地址信息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在夹在相邻凹槽区的″1″和″0″之间的凸脊区503中,凸脊宽度周期性地改变,在该凹槽区中出现未通过摆动确定的地址位。
在实施例中,这个区域被称作不确定位区504。当聚合光斑穿过不确定位区504时,由于凸脊宽度周期性地改变,被不确定位区504反射并且通过物镜(未示出)返回的激光的总量值周期性地改变。
由于也在凸脊的不确定位区504中形成记录标记,上述影响周期性地改变从记录标记还原的信号,由此产生还原信号检测特征退化(还原信号的差错率退化)的问题。
关于实施例中使用的格雷码和特殊轨道码(实施例的目标)的内容的说明为了减少不确定位区504的出现频率,实施例使用已知的格雷码,或通过改进格雷码而得到并且在实施例中新提出的特殊轨道码(对应于(点I))。
图17示出格雷码。格雷码是十进制数,其特征在于,通过每次改变″1″,只有″1″位是不同的(可选地,它变成二进制的)。
图18示出了实施例中提出的新型特殊轨道码。特殊轨道码的特征在于,按照十进制表示,通过每次改变″2″,只有1位是不同的(可选地,轨道号m和轨道号m+2变成二进制的),并且对于2n和2n+1之间的整数n,只有最高有效位是不同的,除最高有效位之外的所有低阶位均彼此一致。
实施例中的特殊轨道码不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并且能够满足这样的实施例范围,其中按照十进制表示,通过每次改变″2″,只有1位不同(可选地,轨道号″m″和轨道号″m+2″变成二进制的),并且在保持2n和2n+1之间的特定关系的同时,地址位不同。
点B)ECC块中的物理分段划分结构ECC块中的物理分段划分结构(图19A到19E)[效果]能够获得纯还原型,一次性写入型和可重写型信息记录介质之间的极好的格式兼容性,尤其是,能够在可重写型信息记录介质中防止从记录标记还原的信号的纠错能力的退化。
由于构成ECC块的扇区数量,即32,和分段数量,即7的关系使得它们不能被任何类型的相同数整除(非倍数关系),可以防止从记录标记还原的信号的纠错能力的退化。
点E)非调制区的占用率(occupying rate)被设置成高于调制区的占用率a)摆动调制区(590,591)的占用率高于摆动非调制区(580到587)的占用率(图19D,24和25)。
由于在实施例的每个部分中摆动频率(摆动波长)被设置成固定的,通过检测摆动频率来执行以下操作(1)用于检测摆动地址信息的参考时钟的提取(频率与相位的对准);(2)当从记录标记还原信号时用于检测还原信号的参考时钟的提取(频率与相位的对准);和(3)当向可重写型和一次性写入型信息记录介质形成记录标记时记录参考时钟的提取(频率与相位对准)。
在实施例中,使用摆动相位调制预先记录摆动地址信息。当通过摆动执行相位调制并且还原信号通过用于波形整形的带通滤波器时,出现一种现象,其中其波形已经被整形的检测信号的波形幅度在相变位置前后发生降低。
因此,产生一个问题,即当通过相位调制增加相变点的出现频率时,波形幅度更加频繁地改变,并且时钟提取精度退化,而当相变点的出现频率在调制区中降低时,在检测摆动地址信息时容易出现位移动。
因此,实施例提供有使用相位调制的调制区和非调制区,由此通过增加非调制区的占用率,能够得到改进时钟提取效率的效果。
此外,在实施例中,由于能够预先预测在调制区和非调制区之间执行切换的位置,当提取时钟时,通过对区域进行选通以便只检测非调制区的信号,可以提取时钟。
b)调制区被排列成分散状态,使得能够以分散状态记录摆动地址信息610(图19D和21)。
当摆动地址信息610被集中记录在信息记录介质的一个位置时,如果在其表面上存在灰尘或划痕,则难以检测全部信息。如图19D所示,实施例具有这样的结构,使得对于包含在每个摆动数据单元560到576中的每个3地址位(12个摆动),摆动地址信息610被排列成分散状态,并且在作为3地址位的整数倍的每个地址位记录全面的信息,使得即使由于灰尘和划痕的不利影响而难以检测一个位置上的信息,仍然能够检测其它信息。
c)由12个摆动组成的摆动同步信息580(图19D)。
使用于记录摆动同步信息580的物理长度与3地址位的长度一致。此外,由于在摆动地址区中通过4个摆动表示1地址位,在摆动地址区中每4个摆动才改变摆动模式。通过在摆动同步区580中导致不能在摆动地址区中出现的、从6个摆动经过4个摆动到6个摆动的摆动模式改变,改进不同于摆动地址区586和587的摆动同步区580的检测精度。
d)5地址位带信息602被安排成邻近1地址位奇偶检验信息605(图19E)。
将5地址位带信息602加到1地址位奇偶检验信息605上产生是3地址位的整数倍的6地址位,这导致这样的结构,使得即使因灰尘和划痕的不利影响而不能检测一个位置上的信息,仍然能够检测其它信息。
d)通过9地址位表示应用区(utility region)608(图19E)。
应用区608被设置成输入类似于上述的摆动数据单元的3地址位的整数倍。
点F)凸脊/凹槽记录和摆动调制通过凸脊/凹槽记录和摆动调制记录地址信息(图16)。
通过将记录标记形成到凹槽和凸脊,而不是将其仅形成在凹槽上,能够使容量最大,并且能够更加改进记录效率。
此外,当以预制凹坑状态预先记录地址时,不能在预制凹坑的位置上形成记录标记。然而在实施例中,由于能够以双重方式(duplicatefashion)在经过摆动调制的凹槽/凸脊区上记录记录标记,能够通过使用摆动调制而不是预制凹坑地址系统的地址信息记录方法更有效地记录记录标记。因此,使用上述两种系统的方法最适于增加容量。
点G)也以分散状态在凹槽区中安排不确定位。
也以分散状态在凹槽区中安排不确定位(图19E,图40的轨道信息606,607)。
当产生凹槽时,局部改变凹槽宽度以形成具有固定凸脊宽度的区域。
当产生凹槽区时,局部改变曝露量以改变凹槽宽度。
当产生凹槽区时,使用2个用于照射的聚合光斑,并且通过改变其间的间隔来改变凹槽宽度。
通过在凹槽中改变摆动幅度宽度将不确定位安排在凹槽区中(图40)。
通过为凸脊部分提供其中能够确定轨道地址并且没有对其输入不确定位的区域,在凸脊部分中也能够精确检测地址。
由于在凸脊部分和凹槽部分中可以预先预测其中能够确定轨道地址并且没有对其输入不确定位的区域,因此能够改进轨道地址检测精度。
点H)也以分散状态在凸脊和凹槽中安排不确定位。
通过凸脊/凹槽记录和摆动调制,在凸脊和凹槽中以分散状态安排不确定位(图19E,图40的轨道信息606,607)。
如果不确定位被集中布置到凸脊和凹槽中的任何一个中,当在集中安排不确定位的部分中还原地址信息时,错误检测的频率大大增加。
通过以分散状态在凸脊和凹槽中布置不确定位,分散错误检测的风险,从而能够提供可以容易和稳定地整体检测地址信息的系统。
当凹槽宽度被局部改变时,对其进行控制,使得邻近部分具有固定凸脊宽度。
也就是说,虽然在凹槽宽度被改变的凹槽区中形成不确定位,然而由于凹槽宽度在邻近凸脊区中保持固定,能够在凸脊区中避免不确定位。
可重写型信息记录介质中摆动地址格式的结构[B-1]物理分段格式的说明下面参照图19说明实施例的可重写型信息记录介质中使用摆动调制的地址信息记录格式。
实施例中使用摆动调制的地址信息设置方法的特征在于,图62中示出的同步帧长度433被分配作为一个单元。由于如图57所示一个扇区由26个同步帧组成,并且如图56所示一个ECC块由32个扇区组成,因此一个ECC块由26×32=832个同步帧组成。
如图13A到13D所示,由于介于ECC块411到418之间的保护区462到468的长度与一个同步帧长度433一致,通过将一个保护区462添加到一个ECC块411而得到的长度由833(=832+1)个同步帧组成。由于833能够被因数分解成如下素数,使用利用了该特征的结构排列。
833=7×17×7 (101)也就是说,如图19B所示,其长度等于通过将一个保护区的长度相加到一个ECC块的长度上而得到的长度的区域被定义成充当可重写数据的基本单元的数据分段531(如下所述,虽然没有说明可重写和一次性写入型信息记录介质中的数据分段结构,然而其完全与纯还原型信息记录介质中的数据分段结构一致)。其长度等于一个数据分段531的物理长度的区域被分成7个物理分段(#0)550到(#6)556,并且摆动地址信息610以摆动调制的形式被预先记录在每个物理分段(#0)550到(#6)556中。
如图19A和19B所示,数据分段531的界面位置被从物理分段550的界面位置移动一个以后描述的量值(两个界面位置不彼此一致)。此外,每个物理分段(#0)550到(#6)556被分成17个摆动数据单元(WDU)(#0)560到(#16)576(图19C)。
从表达式(101)中能够发现,7个同步帧被分配给每个摆动数据单元(#0)560到(#16)576的长度。每个摆动数据单元(#0)560到(#16)576由16摆动调制区和68摆动非调制区590,591组成(图19D)。
如图19D所示,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特征在于,与调制区相比,摆动非调制区590,591具有大大增加的占用率。
在非调制区590,591中,由于始终以固定频率摆动凹槽或凸脊,利用非调制区590,591应用锁相环(PLL),从而能够稳定提取(产生)在还原信息记录介质上记录的记录标记时使用的参考时钟,或当新记录标记时使用的记录参考时钟。
如上所述,在实施例中,摆动非调制区590,591的占用率相对于调制区的大大增加能够大大改进在提取(产生)还原参考时钟或记录参考时钟时的精度和稳定性。当非调制区590,591被移动到调制区时,使用4个摆动设置和安排调制起始标记581,582,使得经过摆动调制的摆动地址区586,587在其被检测之后刚好到达。
如图19D和19E所示,为了实际提取摆动地址信息610,集合摆动同步区580和相应的摆动地址区586,587,并且如图19E所示将其重新排列,其中在相应摆动分段(#0)550到(#6)556中从所述摆动同步区580和相应摆动地址区586,587开始消除非调制区590,591和调制起始标记581,582。
由于如图15所示在实施例中使用180°相位调制和非归零(NRZ)方法,如图15所示,根据摆动的相位为0°或180°将地址位(地址符号)设置为″0″或″1″。
如图19D所示,在摆动地址区586,587中通过12个摆动设置3地址位。也就是说,1地址位由4个顺序摆动组成。
由于在这个实施例中使用图15示出的NRZ方法,在摆动地址区586,587中,在顺序4个摆动内相位没有改变。利用上述特征设置摆动同步区580和调制起始标记581,582的摆动模式。也就是说,不能在摆动地址区586,587中产生的摆动模式被设置到摆动同步区580和调制起始标记581,582,使得易于识别其被安排的位置。
实施例的特征在于,与其中1地址位由4个顺序摆动组成的摆动地址区586,587相反,在摆动同步区580的位置上,1地址位被设置成与4个摆动的长度不同的长度。也就是说,在摆动同步区580中,其中摆动位被设置成″1″的区域被设置成不同于4个摆动的6个摆动,并且单个摆动数据单元(#0)560中的整个调制区(16个摆动)被分配给摆动同步区580,从而能够更加容易地检测摆动地址信息610的起始位置(摆动同步区580被安排到的位置)。
摆动地址信息610包含以下信息。
1.轨道信息606,607轨道信息606,607表示带中的轨道号,并且交替地记录其地址被确定(fixed)在凹槽上的凹槽轨道信息606(由于不包含不确定位,在凸脊上产生不确定位),和其地址被确定在凸脊上的凸脊轨道信息607(由于不包含不确定位,在凹槽上产生不确定位)。
此外,通过图17示出的格雷码,或通过图18示出的特殊轨道码,顺记录轨道信息606,607的部分的轨道号信息。
2.分段信息601分段信息601是用于指示轨道(在信息记录介质221的一圈内)中的分段号的信息。当从″0″开始计数作为分段信息601的分段号时,在分段信息601中出现重复6位″0″的模式,即″000000″。在这种情况下,难以检测图15所示的地址位区511的界面部分(斜三角的部分)的位置,并且在移动状态容易产生检测地址区511的界面部分的位移动。结果,通过位移动错误地确定了摆动地址信息。为避免上述问题,实施例的特征在于从″000001″开始计数分段号。
3.带标识信息602带标识信息602指示信息记录介质221中的带号,并且图14示出的带(n)中的值″n″被记录在带标识信息602中。
4.奇偶检验信息605奇偶检验信息605被设置成检测在从摆动地址信息610还原信息时出现的错误。在奇偶检验信息605中,17地址位分别被从分段信息601加到保留信息604,并且当相加结果为偶时设置″0″,当结果为奇时设置″1″。
5.单一区(Unity region)608如上所述,每个摆动数据单元(#1)560到(#16)576由具有16摆动的摆动和均具有68摆动的非调制区590,591组成,使得非调制区590,591的占用率被设置成大大地大于调制区。
此外,通过提高非调制区590,591的占用率,更加改进还原和记录参考时钟的提取(产生)精度和稳定性。
图19C的摆动数据单元(#16)576和刚好在其之前的摆动数据单元(#15)(未示出)对应于原样包含图19E示出的单一区608的位置。
在单调区608中,所有地址位被设置成″0″。因此,在包含单调信息608的摆动数据单元(#16)576和刚好位于上述单元之前的摆动数据单元(#15)(未示出)中,没有设置调制起始标记581,582,并且它们被安排为整个具有统一相位的非调制区。
下面详细描述图19示出的数据结构。
数据分段531包含其中能够记录77376字节数据的数据区525。数据分段531通常具有77469字节的长度,并且数据分段531包括67字节的VFO区522,4字节的前同步码区523,77376字节的数据区525,2字节的后同步码区526,4字节的附加区(保留区)524和16字节的缓冲器区527。图19A示出了数据分段531的布局。
VFO区522具有设置为″7Eh″的数据。在调制状态中,状态2被设置到VFO区522的初始字节。VFO区522具有由以下模式的重复组成的调制模式。
″010001 000100″通过图58示出的同步码SY1记录后同步码区526。
保留附加区524,并且所有位被设置成″0b″。
缓冲器区527具有设置为″7Eh″的数据。缓冲器区527的初始字节的调制状态取决于保留区的最终字节。如图所示,除了初始字节之外,缓冲器区527具有下面的调制模式。
″010001 000100″根据信号处理步骤,数据区525中记录的数据被称作数据帧,扰码帧,记录帧和物理扇区。
数据帧由2048字节主数据,4字节数据ID,2字节ID检错编码(IED),6字节保留数据和4字节检错编码(EDC)组成。
在EDC扰码数据被加到数据帧中的2048字节主数据之后,形成扰码帧。
在ECC块的32扰码帧上应用交叉里德-索罗蒙纠错码。
在完成ECC编码之后,记录帧与外部标记(PO)和内部标记(PI)相加,并且变成扰码帧。针对由32扰码帧组成的每个ECC块产生外部标记PO和内部标记PI。
在完成针对每91字节将同步码相加到记录帧的前端的ETM处理之后,记录数据区变成记录帧。单个数据帧记录了32个物理扇区。
通过图20示出的波形在轨道中记录图19和24到28示出的NPW和IPW。NPW向盘片外启动波动,IPW向盘片内启动波动。物理分段的起始点与同步区的起始点一致。
物理分段与经过摆动调制的周期性位置上的摆动地址(WPA)对准。通过17个摆动数据单元(WDU)指示每个WAP信息。物理分段的长度等于17个摆动数据单元。
图21示出了WAP信息的布局。
相应区域中的数字指示物理分段中的WDU号。物理分段中的第一个WDU号为零。
摆动同步区580与物理分段的起始点位同步。
保留分段信息区,并且所有位被设置成″0b″。
这个区域对应于图19中的保留区604。分段信息区601指示轨道上的物理分段号(每个轨道的物理分段的最大编号)。
数据区中的带信息区602指示带号。
带信息区在数据导入区中被设置成0,在数据导出区中被设置成18。
奇偶检验信息区605指示分段信息区,分段区和带区的奇偶检验。
奇偶检验信息区605能够检测这些区域的一位差错,并且被安排如下。
b38 b37 b36 b35 b34 b33 b32 b31 b30 b29b28 b27 b26 b25 b24=1其中表示异或(XOR)。
当物理分段位于凹槽分段中时,凹槽轨道信息区606指示带中的轨道号,并且以格雷码的形式记录。
如下所示计算凹槽轨道字段中的相应位[表达式2]g11=b11m=11gm=bm+1bmm=0~10其中gm是根据bm和bm+1转换的格雷码(参照图23)。
在凸脊分段的凹槽轨道字段中忽略所有的位。
当物理分段位于凸脊分段中时,凸脊轨道信息区607指示带中的轨道号,并且以格雷码的形式记录。
如下所示计算凸脊轨道字段中的相应位[表达式3]g11=b11m=11gm=bm+1bmm=0~10其中gm是根据bm和bm+1转换的格雷码(参照图23)。
在凹槽分段的凸脊轨道字段中忽略所有的位。
摆动数据单元(WDU)包含84个摆动(参照图24到28)。
图24示出了同步区中的WDU。
图25示出了地址区中的WDU。
在正常相位摆动(NPW)中,针对地址区中的3个位记录″0b″,并且在反转相位摆动(IPW)中,针对地址区中的3个位记录″1b″。
图26示出了单一区中的WDU。单一区中的WDU没有被调制。
图27示出了外部标记的WDU。
图28示出了内部标记的WDU。
伺服电路调节标记排列结构的说明在邻近每个带的最终凹槽轨道的内部,其中没有写入用户数据并且类似于最终凹槽轨道的凹槽轨道中安排用于伺服校准标记的物理分段。
邻近每个带的最终凹槽轨道的内部的物理分段的WDU#14是外部标记的摆动数据单元。
每个带的最终凹槽轨道的物理分段的WDU#14是内部标记的WDU。
通过在凹槽轨道中消除一部分凹槽结构并且形成凸脊,形成伺服校准标记。
后面会描述伺服校准标记的结构。
高频(HF)信号能够从发射自伺服校准标记并且测量自前导通道1的衍射光束获得高频信号。
a)来自伺服校准标记1的信号(SCM1)产生自伺服校准标记1(SCM1)的峰值是ISCM1,并且在轨信号(on-track signal)为(Iot)groove。零水平是当没有盘片插入时测量的信号水平。这些信号满足以下关系,并且如图29所示。
ISCM1/(Iot)groove0.30分钟来自SCM1的波形的平均周期8T±0.5Tb)来自伺服校准标记2(SCM2)的信号产生自伺服校准标记2(SCM2)的峰值是ISCM2,并且在轨信号为(Iot)groove。零水平是当没有盘片插入时测量的信号水平。这些信号满足以下关系,并且如图30所示。
ISCM2/(Iot)groove1.50分钟下面描述使用伺服电路调节标记测量实施例的信息记录介质的径向倾斜量的方法。
在径向进行倾斜量的检测记录设备最好补偿径向上的盘片倾斜量。当盘片转动一次时,径向上盘片的倾斜量的波动被抑制到允许值或更低。于是,记录设备根据轨道的径向位置足够补偿较大的偏差量。位于伺服校准标记的物理分段之间的凸脊轨道n-1的物理分段被用于检测径向上的盘片倾斜量。
SCD=(Iiscm-Ioscm)/(Iot)land
定义外部标记的WDU的SCM2和内部标记的WDU的SCM2的位置输出(Ia+Ib+Ic+Id)之间的规格化差值;其中,Iiscm=[Ia+Ib+Ic+Id]iscm;并且Ioscm=[Ia+Ib+Ic+Id]oscm(参照图31)。
当光束跟踪凸脊轨道n-1的中心时,检测Iiscm,Ioscm和(Iot)land。确定的SCD值与径向倾斜量成比例。
图32示出了SCD值的测量结果的例子。
通过在凸脊轨道n-1转动一次的同时确定连续SCD值的平均值,能够确定径向位置的径向倾斜量的平均值。
根据光束的不对称性,SCD值具有偏差。因此,最好在测量之前校准光束。
残留循轨误差也对SCD值的测量有不利的影响。然而,通过将径向误差保持到允许值或更低,能够得到SCD值的实际精度。
物理分段的布局和物理扇区的布局每个数据导入区,数据区和数据导出区具有带,轨道和物理分段。
如图33所示,为物理分段指定带号,轨道号和物理分段号。
在每个带中,具有相同物理分段号的相应物理分段被对准。每个带中相邻轨道的物理分段的初始通道位之间的角度差在±4通道位内。
具有物理分段号0的初始物理分段在带之间对准。数据导入区,数据区和数据导出区中任何2个起始物理分段的初始通道位之间的角度差在±256通道位内。
不能读取邻近带界面的凸脊轨道的地址。
系统导入区包含由压纹凹坑(embossed pit)序列组成的轨道。系统导入区中的轨道形成360°连续螺旋。轨道的中心与凹坑的中心一致。
从数据导入区到数据导出区的轨道形成360°连续螺旋。
每个数据导入区,数据区和数据导出区包含凹槽轨道序列和凸脊轨道序列。凹槽轨道从数据导入区的起始连续到数据导出区的结束。凸脊轨道从数据导入区的起始连续到数据导出区的结束。每个凹槽轨道和凸脊轨道由连续螺旋组成。凹槽轨道被形成为凹槽,凸脊轨道不被形成为凹槽。凹槽被形成为沟道形状,并且其底部的位置接近盘片的读取表面而不是凸脊。
当从读取表面观察时,盘片反时针方向转动。轨道由从内径行进到外径的螺旋组成。
系统导入区中的每个轨道被分成多个数据分段。每个数据分段包含32个物理扇区。系统导入区中的每个数据分段具有与7个物理分段相同的长度。系统导入区中的每个数据分段具有77469个字节。
数据分段不包含间隙,并且被顺序排列在系统导入区中。
在轨道上均匀排列系统导入区中的数据分段,使得一个数据分段的初始通道位与下一数据分段的初始通道位之间的间隔被设置成929628位。
每个数据导入区,数据区和数据导出区中的每个轨道被分成多个物理分段。
数据区中每个轨道的物理分段的数量按照从内径到外径的顺序增加,使得能够在任何带中获得固定的记录密度。数据导入区中物理分段的数量与数据区中带18中的物理分段的数量相同。每个物理分段具有11067个字节。
在轨道上均匀排列每个数据导入区,数据区和数据导出区的物理分段,使得一个物理分段的初始通道位和下一物理分段的初始通道位之间的间隔被设置成132804位。
确定系统导入区中的物理扇区号,使得系统导入区的最终物理扇区的物理扇区号被设置成158791(″02 6AFFh″)。
确定不包括系统导入区中的凸脊轨道的凸脊轨道中的物理扇区号,使得排列在紧接于数据导入区之后的数据区的起始处的物理扇区的物理扇区号被设置成196608(″03 0000h″)。
物理扇区号按照从凸脊轨道的数据导入区的起始物理扇区到数据导出区的最终物理扇区的顺序增加。
确定不包括系统导入区中的凹槽轨道的凹槽轨道中的物理扇区号,使得排列在紧接于数据导入区之后的数据区的起始处的物理扇区的物理扇区号被设置成8585216(″83 0000h″)。
物理扇区号按照从凹槽轨道的数据导入区的起始物理扇区到数据导出区的最终物理扇区的顺序增加。
关于记录数据记录/重写方法的说明图34A到34F示出了要记录到可重写型信息记录介质的可重写数据的记录格式。
图34A示出了与上述图13D相同的内容。
在实施例中,以图34B和34E示出的记录簇540和541为单位重写可重写数据。如下所述,一个记录簇由至少一个数据分段529到531和排列于最终的扩充保护区528组成。
也就是说,一个记录簇531的起始位置与数据分段531的起始位置一致,并且从VFO区522开始。
当将要顺序记录多个数据分段529,530时,如图34B和34C所示,它们被顺序排列在相同记录簇531中,并且由于位于数据分段529结束处的缓冲器区547连续到位于下一数据分段起始处的VFO区532,在记录时它们的记录参考时钟的相位在记录时彼此一致。
在完成顺序记录时,扩充保护区528被排列在记录簇540的最终位置处。作为调制之前的数据,扩充保护区528具有24数据字节的数据长度。
如图34A和图34C之间的对应关系所示,后同步码区546,536,附加区544,534,缓冲器区547,537,VFO区532,522和前同步码区533,523被包含在可重写型保护区461,462中,并且扩充保护区528仅被排列在顺序记录结束的位置处。
如图13B,13C和13D所示,其中保护区被插入在相应ECC块之间的数据排列结构对于任何纯还原型,一次性写入型和可重写型信息记录介质均是共同的。
此外,虽然未针对一次性写入型信息记录介质进行说明,然而数据分段490和531中的数据结构对于任何纯还原,一次性写入型和可重写型信息记录介质均是共同的。
此外,如图13A到13D所示,无论介质类型如何,例如纯还原信息记录介质(图13A 13B),一次性写入型信息记录介质(图13C)等等,ECC块411和412中的数据内容也具有相同格式的数据结构,并且这些模块能够分别记录77376数据字节(调制之前初始数据的字节数量)的数据。
也就是说,ECC块#2中可重写数据525的数据内容具有图56示出的结构。
构成每个ECC块的扇区数据由图62或57所示的26个同步帧组成(数据区的结构)。
为了比较重写单元的物理范围,图34C示出了作为信息重写单元的记录簇540的一部分,图34D示出了作为下一信息重写单元的记录簇541的一部分。如上所述,实施例的特征在于重写信息,使得在重写时,扩充保护区528在重叠部分541处与后面的VFO区522部分重叠(对应于点D)。
通过如上所述以部分重叠的方式执行重写,能够在单面双记录层信息记录介质中消除层间串扰。
记录簇540和541被排列在数据导入区,数据区和数据导出区中。
每个记录簇540和541包含数据分段529,530和扩充保护区528中的至少一个(参照图35)。每个数据分段529,530具有与7个物理分段相同的长度。在每次记录中,每个记录簇540,541的数为1。
凸脊轨道中的数据分段不包含间隙。凹槽轨道中的数据分段不包含间隙。通过以下表达式示出数据分段的起始物理分段号。
((每个轨道的物理分段的数量)×(轨道号)+(物理分段号))mod7=0″A mod B″表示A除以B时的余数。
也就是说,上述表达式意味着记录从7的倍数的物理分段位置开始。
图35示出了记录簇540和541的布局。附图中的数字表示区域的字节长度。
在图35中,″n″表示至少″1″的数字。
扩充保护区528具有数据″7Eh″,并且通过重复以下模式来形成其调制模式。
″010001 000100″相对于与物理分段的起始位置相距24个摆动的理论起始位置,记录簇的实际起始位置在±1字节内。
理论起始位置从正常相位摆动(NPW)的起始位置开始(参照图36)。
记录簇的起始位置从实际起始位置偏移J/12字节,使得记录层上标记的位置的平均概率与在多次重复改写周期之后其上的空间的位置一致(参照图36)。
图36中的数字表示字节单位的长度。Jm在0和167之间随机改变,并且Jm+1在0和167之间随机改变。
如图19A所示,能够在这个实施例的一个数据分段中重写的数据长度如下所示。
67+4+77376+2+4+16=77469数据字节 (102)此外,如图19C和19D所示,单个摆动数据单元560由84个摆动组成,如下所示。
6+4+6+68=84 (103)由于单个物理分段550由17个摆动数据单元组成并且7个物理分段550到556的长度与单个数据分段531的长度一致,因此如下所示,在单个数据分段531的长度中排列9996个摆动。
84×17×7=9996 (104)因此,如下所示,7.75数据字节对应于单个摆动。
77496/9996=7.75数据字节/摆动 (105)如图36所示,下一VFO区522与下一保护区528重叠的下一重叠部分存在于物理分段的前导位置的24个摆动之后。如图19D所示,虽然从物理分段550的前端开始的16个摆动构成摆动同步区580,然而摆动同步区?之后的68摆动位于非调制区590中。
因此,其中下一VFO区522在24个摆动之后与下一扩充保护区528重叠的部分位于非调制区590中。
实施例的可重写型信息记录介质使用由相变型记录薄膜组成的记录薄膜。
在相变型记录薄膜中,由于记录薄膜的退化在重写起始/结束位置附近开始,当在相同位置重复开始和结束记录时,由于记录薄膜的退化,重写的次数受到限制。
在实施例中,如图36所示,在重写时将记录起始位置随机偏移Jm/12数据字节,以克服上述问题。
在图19C和19D中,扩充保护区528的前端位置与VFO区522的前端位置一致,以说明一个基本概念。然而在实施例中,如图36所示,在严格意义上,将VFO区522的前端位置从扩充保护区528的前端位置处随机偏移。
作为当前可重写型信息记录介质的DVD-RAM盘也使用相变型记录薄膜作为记录薄膜,并且随机偏移记录起始/结束位置以增加重写次数。
在当前DVD-RAM盘中,记录起始/结束位置的随机偏移的最大范围被设置成8数据字节。
此外,当前DVD-RAM盘的平均通道位长(作为要记录在盘片上的调制数据)被设置成0.143μm。
在实施例的可重写型信息记录介质中,如下所示,根据图29(表达式101)将平均通道位长设置成0.090μm。
(0.087+0.093)/2=0.090μm (106)当物理偏移范围的长度被应用于当前DVD-RAM盘时,如下面利用上述值所示的,有必要作为实施例的随机偏移范围的最小长度为12.7字节。
8字节×(0.143μm/0.090μm)=12.7字节 (107)在实施例中,为保证还原信号检测处理的容易,随机偏移量的单位被设置成与调制之后的通道位一致。
由于在实施例中使用将8位转换到12位的ETM调制,下面依据数据字节示出随机偏移量以作为参照。
Jm/12数据字节 (108)如下面通过使用表达式(107)的值的表达式(109)所示,Jm能够被设置成从0到152的值。
12.7×12=152.4 (109)由于上述原因,只要Jm的值被设置在满足表达式(109)的范围内,随机偏移范围内的长度便与当前DVD-RAM盘一致,并且能够保证重写的次数与当前DVD-RAM盘相同。在实施例中,为保证重写次数大于当前DVD-RAM盘,为表达式(107)的值提供较小余量,从而如下所示将随机偏移范围的长度设置成14数据字节。
随机偏移范围的长度=14数据字节 (110)将表达式(110)的值代入表达式(108)产生168(=14×12),由此如下所示确定能够被设置成Jm的值。
0到167 (111)在图34中,记录簇540中的缓冲器区547和VFO区532具有确定的长度。此外,如图35所示,相同记录簇540中的所有数据分段529,530的随机偏移值Jm在每个部分中被设置成相同值。
当顺序记录其中包含大量数据分段的单个记录簇540时,从摆动监视记录位置。
也就是说,通过检测图19A到19E示出的摆动同步区580的位置并且对非调制区590,591中的摆动数量进行计数,与记录同时地确认信息记录介质上的记录位置。
此时,由于摆动被错误计数或转动信息记录介质的旋转电机(例如图49的电机)不规则旋转而导致的摆动滑移(wobble slip)的出现(在偏移一个摆动周期的位置记录信息),信息记录介质上的记录位置可能非常不频繁地被偏移。
实施例的信息记录介质的特征在于,当检测记录位置如上所述被偏移时,通过在图34的可重写型保护区461中执行调节来调整记录的定时。
在图34A到34F中,不允许有位的缺失和重叠的重要信息被记录在后同步码区546,附加区544和前同步码区533中。然而由于在缓冲器区547和VFO区532中重复具体模式,其中允许仅仅一个模式的缺失和重叠,只要保证其中重复模式的界面的位置。因此,在实施例中,通过在保护区461中,尤其是在缓冲器区547或VFO区523中执行调节,从而校正记录的定时。
如图36所示,在实施例中,设置充当设置位置时的参考的实际起始点的位置,使得它与摆动幅度为″0″的位置(在摆动的中心处)一致。然而由于摆动位置检测精度较低,在如下所示的实施例中,对于实际起始点的位置,允许最大多达±1数据字节的偏移量,并且如图36所示,最大为″±1。
实际起始点的位置=最大多达±1数据字节的偏移量 (112)在图34A到34F和36中,数据分段530的随机偏移量被设置成Jm,(如上所述,在记录簇540中,所有随机偏移量彼此一致),并且此后一次性写入的数据分段531的随机偏移量被设置成Jm+1。
例如,当中间值被设置成表达式(111)中示出的″Jm″和″Jm+1″时,作为能够对其设置的值,Jm=Jm+1=84。于是,当实际起始点的位置具有足够高的精度时,扩充保护区528的起始位置与VFO区522的起始位置一致,如图34所示。
相反,当在尽可能后面的位置上记录数据分段530,并且在尽可能前面的位置上记录后面一次性写入或重写的数据分段531时,根据表达式(110)和(112)示出的值,VFO区522的前导位置可以进入缓冲器区537最多15个数据字节。
刚好在缓冲器区537之前,在附加区534中记录特别重要的信息。因此,在实施例中,如下所示,需要至少15数据字节以作为缓冲器区537的长度。
缓冲器区537的长度=至少15数据字节 (113)在图34示出的实施例中,缓冲器区537的数据长度被设置成16数据字节,其中具有1数据字节的余量。
当作为随机偏移的结果在扩充保护区528和VFO区522之间形成间隙时,在使用单面双记录层结构的情况下,间隙导致层间串扰。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信息记录介质被设计成通过部分重叠扩充保护区528和VFO区522,防止即使执行随机偏移也不可避免的间隙的出现。
因此,在实施例中,基于和表达式(113)示出的原因相同的原因,扩充保护区528的长度必须被设置成至少15数据字节。由于后续VFO区522具有足够长的、71数据字节的长度,即使其中扩充保护区528与VFO区522重叠的区域有某种程度的增加,在信号还原中仍然不会产生问题(因为不重叠的VFO区522充分保证用于同步还原参考时钟的时间)。
因此,可以向扩充保护区528设置大于15数据字节的值。
如上所述,在顺序记录时很少会出现摆动滑移,并且记录位置被偏移一个摆动周期。
由于一个摆动周期如表达式(105)所示对应于7.75(大约为8)个数据字节,在也在表达式(113)中考虑到这个值的实施例中,扩充保护区528的长度被设置成至少23个数据字节。
扩充保护区528的长度=(15+8=)至少23数据字节 (114)在图34示出的实施例中,扩充保护区528的长度被设置成24数据字节,其中与缓冲器区537一样,具有1数据字节的余量。
在图34中,必须正确设置记录簇541的记录起始位置。
在实施例的信息还原设备中,使用预先记录在可重写或一次性写入型信息记录介质中的摇摆信号检测记录起始位置。
如图19D所示,在除了摆动同步区580之外的所有区域中,按照4摆动单位从NPW到IPW改变模式。相反,在摆动同步区580中,由于摆动改变单位部分偏离4个摆动,能够最容易地检测摆动同步区580。因此,在实施例的信息记录/还原设备中,在检测摆动同步区580的位置之后,准备记录处理,并且开始记录。因此,记录簇541的起始位置必须位于刚好在摆动同步区580之后的非调制区590中。
图36示出了其内容。刚好在改变物理分段之后排列摆动同步区580。
如图19D所示,摆动同步区580的长度对应于16个摆动周期。
此外,在检测摆动同步区580之后,需要8个摆动周期,其中包含用于准备记录处理的余量。因此如图36所示,考虑到随机偏移,位于记录簇541的前导位置的VFO区522的前导位置必须位于物理分段的改变位置后面至少24个摆动。
如34A到34F所示,在重写时的重叠部分541处多次执行记录处理。重写的重复使摇摆凹槽或摆动凸脊的物理形状改变(退化),从而使摆动还原信号的质量退化。
在实施例中进行这样的设计,使得重写时的重叠部分541被记录在非调制区590中,而不是位于摆动同步区580或摆动地址区586中,如图34F或图19A和19D所示。由于在非调制区590中简单地重复确定的摆动模式(NPW),即使摆动还原信号的质量部分退化,仍然能够利用其前后的摆动还原信号对退化信号进行插值(interpolate)。
点D)保护区中的部分重叠记录a)在可记录信息记录介质的记录格式中,保护区在记录时部分重叠。
如图34所示,扩充保护区528与其后侧的VFO区522重叠,由此在重写时出现重叠部分541(图34和6)。
当在分段之间的前端和后端保护区之间存在间隙(其中没有记录标记的部分)时,由于光反射系数因是否存在记录标记而有所不同,从宏观角度看,在间隙处产生光反射系数的差异。因此,当使用单面双记录层结构时,来自其它层的信息还原信号受到间隙的不利影响的干扰,从而通常在还原时出现错误。
在实施例中,由于通过部分重叠保护区防止其中没有记录标记的间隙的出现,因此防止来自单面双记录层中记录区的层间串扰的不利影响,从而能够获得稳定的还原信号。
b)设置重写时的重叠部分541,使得其被记录在非调制区590中。
由于设置重写时的重叠部分541,使得其位于非调制区590中,因此由于摆动同步区580或摆动地址区586中的形状退化而导致的摆动还原信号的退化,这能够保证从摆动地址信息610中检测出稳定的摇摆信号。
在从物理分段的前端经过24个摆动之后,数据分段中的VFO区开始。
c)在指示重写单元的记录簇的结束处形成扩充保护区528。
通过在记录簇的结束处形成扩充保护区528,设置前端记录簇540和后端重叠部分541,使得它们不可避免地彼此重叠。前侧的记录簇540和后侧的重叠部分541之间没有间隙出现,能够稳定地从记录标记获得还原信号,并且不受具有单面双记录层的可重写或一次性写入型信息记录介质中的层间串扰的影响,从而能够在还原时保证可靠性。
d)扩充保护区528具有至少15数据字节的尺寸。
由于鉴于表达式(113)指示的原因,即使执行随机偏移也没有间隙出现在记录簇540,541之间,因此能够稳定地从记录标记获得还原信号,并且不受层间串扰的影响。
e)扩充保护区528具有24字节的尺寸。
由于鉴于表达式(114)指示的原因,即使考虑到摆动滑移也没有间隙出现在记录簇541,541之间,因此能够稳定地从记录标记获得还原信号,并且不受层间串扰的影响。
f)随机偏移量被设置到大于Jm/12的范围(0≤Jm≤154)。
g)由于满足表达式(109)并且随机偏移量的物理范围的长度与DVD-RAM盘一致,能够保证当前DVD-RAM盘的重复记录的次数。
h)缓冲器区具有设置为至少15数据字节的尺寸。
由于表达式指示的原因,即使执行随机偏移,图20中的附加区534也没有被改写到邻近的VFO区522,因而能够保证附加区534中数据的可靠性。
点K)记录簇包含至少一个数据分段。
a)指示重写单位的记录簇包含至少一个数据分段(图34C和35)。
能够容易地以混合状态将其中少量数据被重写多次的PC数据(PC文件),和其中每次顺序记录大量数据的AV数据(AV文件)记录到相同信息记录介质中。
在个人计算机中,相对少量的数据被重写多次。因此,通过将重写或一次性写入的数据单位设置得尽可能小,能够得到适于PC数据的记录方法。
在实施例中,如图56所示,ECC块由32个扇区组成。
以只包含一个ECC块的数据分段为单位执行重写或一次性写入是有效执行重写或一次性写入的最小单元。因此,其中至少一个数据分段被包含在指示重写单位的记录簇中的实施例的结构是适于PC数据(PC文件)的记录结构。
在音频视频(AV)数据中,必须没有中断地顺序记录大量图象信息和音频信息。在这种情况下,顺序记录的数据被一起记录在单个记录簇中。
当在记录AV数据的同时针对构成单个记录簇的每个数据分段改变随机偏移量,数据分段结构,数据分段属性等等时,用于改变它们的处理消耗了时间,这使得难以顺序记录AV数据。
通过顺序排列具有相同格式的数据分段以构成记录簇(没有改变属性和随机偏移时,没有在数据分段之间插入任何特定信息),实施例能够提供适于记录其中包含大量需要顺序记录的数据的AV数据的记录格式,如图35所示。除上述之外,通过简化记录簇的结构,实施例简化了记录控制电路和还原检测电路,并且降低了信息记录/还原设备或信息还原设备的成本。
此外,虽然未示出,然而其中数据分段529,530在图39示出的记录簇590(不包括扩充保护区528)中顺序排列的数据结构具有与纯还原信息记录介质精确相同的结构。虽然未示出,然而在实施例中,也在一次性写入型信息记录介质中使用相同结构。
如上所述,由于全部信息记录介质,即纯还原,一次性写入型和可重写型信息记录介质具有共同的数据结构,因此能够保证介质中间的兼容性,能够互换使用其兼容性得到保证的信息记录/还原设备和信息还原设备的检测电路,从而能够保证还原的高可靠性,并且能够实现低成本。
b)在相同记录簇中所有数据分段的随机偏移量彼此一致。
在实施例中,由于在相同记录簇中所有数据分段的随机偏移量彼此一致,当在相同记录簇的不同数据分段上还原信息时,在VFO区(图34的附图标记532)中不需要同步(相位的重新设置),从而能够简化还原检测电路,并且在顺序还原信息时能够保证高还原检测可靠性。
c)通过在ECC块之间的保护区中进行调节来校正记录的定时。
在图34C示出的数据结构中,由于ECC块410,411中的数据是要经过纠错的数据,即使只有1位,数据的缺失在根本上也是不期望的。
相反,由于缓冲器区547和VFO区532中的数据由相同数据的重复组成,因此即使数据部分缺失或重叠,也没有问题,只要保证重复数据中断的部分。
因此,当检测到在顺序记录中记录位置被偏移时,在保护区461中进行调整。于是,即使校正了记录的定时,ECC块410和411中的数据仍然不受影响,从而能够稳定地记录和还原信息。
d)从刚好在摆动同步区之后的非调制区开始记录记录簇起始位置。
由于检测刚好在摆动同步区580之后的记录起始(能够非常容易地检测),记录起始位置具有高精度,并且能够稳定地执行记录处理。
e)对于从物理分段改变位置偏移至少24个摆动的位置,从该位置开始记录。
由于能够适当保证用于检测摆动同步区580的时间和用于准备记录处理的时间,能够保证稳定地执行记录处理。
轨道信息记录和还原方法的说明点G)也以分散状态在凹槽区中安排不确定位。
点H)也以分散状态在凸脊和凹槽中安排不确定位下面说明图19E示出的凹槽轨道信息区606和凸脊轨道信息607的摆动调制方法和摆动还原方法的某些例子。
当以其宽度保持固定的方式对凹槽进行摆动调制并且地址信息被隐藏其中时,在一部分凸脊部分中出现其中轨道宽度改变的区域,并且该区域的地址数据被定为不确定位(摇摆信号的水平降低,并且虽然可以利用水平降低的位置检测数据,然而当存在大量噪声时,可靠性会退化)。能够利用上述现象逆反地执行摆动调制处理,以产生如同日期被记录在凸脊轨道中的状态。
图37示出了凹槽n+1,凸脊n+1和凹槽n+2中间的关系。在凹槽n+1的轨道的摆动调制中,地址数据被写入为(..100X2..)。然而在部分X1中,由于凸脊n被设置成″1″并且凸脊n+1被设置成″0″,在其中凹槽宽度改变的幅度调制形成凹槽。同样地,在凹槽n+2的区域X2中,由于凸脊n+1被设置成″0″并且凸脊n+2被设置成″1″,通过幅度调制形成凹槽。当如上所述的其中凹槽宽度部分改变的系统被使用时,即使面对凹槽轨道的凸脊轨道具有不同地址数据,仍然能够执行摆动调制以正确检测所需的凸脊数据。
在图19E示出的实施例中,在其位置被预先确定的凹槽轨道信息606和凸脊轨道信息607的区域中排列凸脊和凹槽的地址数据。
也就是说在凹槽轨道信息606的区域中,通过在各处使凹槽宽度彼此一致,使用图17示出的格雷码通过摆动调制记录凹槽侧的轨道地址信息(通过局部改变凸脊侧的宽度,在凸脊侧排列不确定位);并且在凸脊轨道信息607的区域中,通过在各处使凸脊宽度彼此一致,使用图17示出的格雷码通过摆动调制记录凸脊侧的轨道地址信息(通过局部改变凹槽侧的宽度,在凹槽侧排列不确定位)。
通过上述排列当跟踪凹槽时,还原其轨道号被确定的凹槽轨道信息606;通过利用后面会描述的轨道号奇/偶确定技术,可以预测和确定凸脊轨道信息607的轨道号;此外,当跟踪凸脊时,还原其轨道号被确定的凸脊轨道信息607;并且通过利用后面会描述的轨道号奇/偶确定技术,可以预测和确定凹槽轨道信息606的轨道号。
如上所述,也可以预先设置其中凹槽的轨道地址信息被确定并且凹槽区中没有包含任何不确定位的部分,以及虽然不确定位被包含在凹槽区中,然而能够在凹槽区中使用以后描述的方法预测和确定凹槽的轨道地址的部分。
在这种情况下,同时在相同轨道中预先设置其中凸脊的轨道地址信息被确定并且凸脊区中没有包含任何不确定位的部分,以及虽然不确定位被包含在凸脊区中,然而能够使用以后描述的方法预测和确定凸脊的轨道地址的部分。
图38示出了通过改变凹槽宽度形成凸脊地址的另一个例子。
这个方法的特征在于,与图19E示出的地址设置方法相比,通过在凹槽轨道信息和凸脊轨道信息的前导位置安排G同步信号(G-S),能够容易地检测轨道信息的位置,其中G同步信号(G-S)标识凹槽轨道地址的位置。
在这种情况下,当不同凸脊地址数据彼此面对时,通过改变凹槽宽度对其进行记录,如同通过凸脊轨道的摆动调制对其进行记录那样。
当记录和还原凸脊轨道时,可以在检测地址信息时获得正确的检测信号。
虽然在图38中分别安排凹槽轨道地址数据和凸脊轨道地址数据,然而也可以通过使用上述用于改变凹槽宽度的技术的相同凹槽摆动调制形成凸脊和凹槽的地址数据。
图39的视图示出了它的例子。通过如上所述标识凸脊为奇或偶,可以通过相同的凹槽摆动表示凸脊地址数据和凹槽地址数据。
凹槽宽度调制能够被用于奇/偶识别。
也就是说,这是一个在图39中轨道号之后的位上分别将数据″0″安排给奇凸脊,并且将数据″1″安排给偶凸脊的系统。由于凹槽轨道的轨道号被确定,即使在轨道号之后加上冗余位,仍然能够将其忽略,即使其被检测到。
根据检测轨道号之后的位是为″0″还是″1″,能够确定凸脊轨道是奇凸脊还是偶凸脊。
在凸脊/轨道中,由于轨道号被因此包含奇/偶轨道识别数据的数据序列所确定,即使没有特殊奇/偶轨道识别标记,仍然能够检测凹槽/凸脊地址数据。
此外,由于也在凹槽轨道中产生仅通过格雷码在凸脊轨道中产生的轨道宽度改变区,因此通过相同方法安排凹槽/凸脊检测系统,借以优化系统平衡。
以分散状态安排不确定位的方法包含a)当制造盘片时,局部改变照射到涂敷在具有凹槽的原始盘片表面的光致抗蚀剂上的激光的量值的方法;
a)当制造盘片时形成2个光束斑以照射涂敷在具有凹槽的原始盘片表面的光致抗蚀剂,并且改变2个光斑之间的相对移动量的方法;和c)在图40所示的凹槽区502中改变摆动幅度宽度的方法。
由于直接在凹槽区502的不确定位区710中形成壁面,其中没有获得摆动检测信号。然而由于另一个壁在邻近不确定位区710的凸脊区503和507的ε和η位置处摆动,因此能够获得摆动检测信号。由于在方法c)中不确定位区710内凹槽宽度的波动小于方法a)和b),因此从在其上记录的记录标记还原的信号的水平波动较少,由此能够获得的效果在于,能够抑制可重写信息的差错率的退化。
当使用上述方法时,与图19E或38示出的结构确切相同的结构能够被用作格式化方法。
虽然前面已经描述了用于为凹槽提供不确定位的实施例,然而也存在使用排列轨道信息的顺序读取凸脊上的轨道信息并且没有为凹槽提供任何不确定位的方法,以作为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
图19E中的凹槽轨道信息606在图41中被称作轨道号信息A606,图19E中的凸脊轨道信息607在图41中被称作轨道号信息B607。在任意轨道号信息A606和B607中使用图18示出的特殊轨道码。
图41示出的实施例的特征在于,在凹槽区中,轨道号被曲折(zigzag)设置到轨道号信息A611和B612。在其中相同轨道号被设置在邻近凹槽区中的位置上,在凸脊区中也设置相同轨道号,从而能够在没有任何不确定位的凸脊上读取轨道信息。
在不同轨道号被设置在邻近凹槽区中的位置上,虽然轨道号没有被确定,但是能够通过以下方法对其进行预测和确定。
当提取图41示出的信息链接中的特征时1)在凹槽上,A和B中的较小值与轨道号一致;2)在凸脊上,轨道号A被确定在偶轨道上,轨道号B被确定在奇轨道上;
3)在凸脊上,轨道号B没有被确定在偶轨道上,轨道号A没有被确定在奇轨道上(然而,通过下面描述的方法能够预测和确定轨道号)。
此外,根据图18示出的实施例的特殊轨道码4)在凹槽上能够发现,在其中通过特殊轨道码转换的值对应于偶轨道的位置上,除了最高有效位之外的所有低阶位模式均彼此一致,并且也在奇轨道的位置上改变较低的位。
此外,下面示出了轨道信息设置方法的另一个例子。根据格雷码设置方法设计此方法,并且此方法能够检测地址,即使存在不确定位。
通常,象在DVD-RAM盘中那样通过压纹预制凹坑形成凸脊/凹槽记录的凹槽中的寻址系统,并且考虑利用凹槽轨道的摆动隐藏地址信息的方法。然而在形成凸脊轨道地址方面存在较大的问题。
作为一个思路,分别提供针对凹槽的凹槽摆动和针对凸脊的凹槽摆动,并且邻近凹槽摆动跨过凸脊。然而,使用如同凸脊被摆动的结构实现凸脊地址。
然而在上述方法中,轨道地址区的大小必须至少是传统轨道地址区的双倍,这是一种浪费。于是,当一组地址信息能够被用作凹槽地址信息和凸脊地址信息时,能够实现有效的结构。作为实现该结构的手段,存在一种将格雷码用作轨道地址数据的方法。
图42示出了当通过凸脊中的轨道地址数据和摆动检测信号对凹槽摆动进行相位转换时,轨道格式之间的关系。
当检测被夹在凹槽n的地址数据″..100..″和凹槽n+1的地址数据″..110..″之间的凸脊n中的地址数据的摇摆信号时,摇摆信号为″..1x0..″。部分x是夹在凹槽n的″0″和凹槽n+1的″1″之间的区域,摆动检测信号是中心水平的幅度零信号。在实际系统中,虽然由于检测器的脱轨量和失衡量等等使得摆动检测信号的水平低于其它区域中的信号,然而非常可能检测到数据″1″侧信号或数据″0″侧信号。也考虑利用在如上所述夹在不同凹槽地址数据之间的凸脊区中检测水平被降低的特性,并且参照凸脊区的地址数据的位置来检测凸脊地址信号。虽然当摆动检测信号具有高C/N时这个方法有用,然而当产生大量噪声等等时,此方法可能不可靠。
为解决上述问题,期望有一种当不同凹槽摆动数据彼此面对时,即使凸脊摆动检测数据为不确定的(可能确定为″0″或″1″),仍然确定正确凸脊地址数据的方法,以作为从凸脊中的摆动检测数据读取地址数据的方法。
响应上述需求,提出一种系统,通过使用通过格雷码对凹槽轨道地址进行摆动调制,并且通过向其加上特殊标记或对其进行摆动修改从而将特殊识别码加到凸脊轨道上的系统,所提出的系统使用一种能够容易地确定奇凸脊和偶凸脊的结构。
当可以确定凸脊轨道是奇还是偶时,能够根据格雷码的性质容易地确定凸脊地址数据。参照图43可证明这一点。
如图17所示,格雷码使得一个步骤的码仅相差一位。
当使用格雷码寻址凹槽轨道时,由相应凹槽摆动组成的凸脊的摆动被检测为如图42所示只具有一个不确定位的码。
也就是说,当在凹槽轨道中排列图43所示的地址数据时,面对凹槽轨道的凸脊轨道的摆动检测信号被检测为只有一位是″0″或″1″的不确定位,并且其它位与邻近凹槽摆动信号具有相同值的信号。
在图43中,(n)或(n+1)被检测为偶凸脊n中的摆动检测信号。同样地,在奇凸脊n+1中检测(n+1)或(n+2)。
假定预先标识凸脊轨道是奇凸脊还是偶凸脊,当在奇凸脊是奇凸脊n+1时检测(n+1)时,(n+1)的数据是凸脊轨道的地址值,并且当检测(n+2)时,(检测值-1)是凸脊轨道的地址值。
同样地,当在偶凸脊n中检测(n)时,该值是凸脊轨道的地址值,并且当检测(n+1)时,(检测值-1)是凸脊轨道的地址值。在上述说明中,n表示偶数。
如上所述,当确定凸脊轨道是奇轨道还是偶轨道时,即使凸脊轨道的摆动检测值包含不确定位,仍然能够简单地确定正确的地址值。摆动检测信号被原样用作凹槽轨道的轨道地址。
图44说明了当轨道地址由4位格雷码组成时检测的特定内容。当凹槽轨道G(n)具有格雷码地址数据″0110″并且凹槽轨道G(n+1)具有格雷码地址数据″1100″时,″1100″或″0100″的摇摆信号被检测为来自偶凸脊L(n)的摇摆信号。然而根据图43说明的构思,由于凸脊L(n)是偶凸脊,″0100″被确定为正确地址值。
然而当首先识别凸脊轨道是奇凸脊还是偶凸脊时,也考虑凸脊轨道具有2个地址值,即使图43说明的检测值通过″0″或″1″得到校正。
即使在图44的偶凸脊L(n)中检测到″1100″和″0100″的任何一个,这个码也不存在于其它偶凸脊中。因此,可以通过检测值确定地址数据。
一次性写入型信息记录介质的实施例中摆动格式的说明实施例的一次性写入型信息记录介质具有与图19(53)示出的例子相同的物理和数据分段结构。
实施例的一次性写入型信息还原设备的特征在于,它不使用带结构,而是使用类似于实施例的纯还原信息记录介质的固定线速度(CLV)结构,虽然实施例的可重写型信息记录介质使用图14所示的带结构(图48A和48B)。
完整信息记录介质的数据排列结构的说明[D-1]对相应类型的信息记录介质是共同的完整信息记录介质的数据排列结构的说明点J)使用PRML方法的信号还原处理在实施例中,对于纯还原/一次性写入型/可重写型信息记录介质是共同的共同结构在下面的部分中被用于信息记录介质的总体结构,以更加强调上述类型的信息记录介质之间的兼容性。
a)通常提供公共导入区,检测区和数据导出区。
b)在连接区上导入区通常被分成系统导入区和数据导入区。
(c)纯还原型,一次性写入型和可重写型信息记录介质的任何一种均允许单层结构(单个光反射层或单个记录层),和2个层的结构(存在2个光反射层或2个记录层,使得能够从一侧还原信息)。
(d)信息记录介质在其整体上具有相同的总体厚度,相同的内部直径和相同的外部直径。
如图45A到45C所示,仅在专用于还原的2个层(相反跟踪路径)中形成系统导入区。
上述4项中的项a)和d)具有同样为当前DVD具有的特征。
作为这个实施例,下面具体说明项(b)的特征。
根据盘片的模式,盘片中的信息区域被分成以下5个部分系统导入区;连接区;数据导入区;数据区;和数据导出区。
信息区域具有由压纹凹坑序列组成的轨道。
系统导入区中的轨道是形成360°圆圈的螺旋。
每个数据导入区,数据区和数据导出区的轨道是形成360°圆圈的连续螺旋。轨道的中心与凹坑的中心一致。
在当前DVD盘中,纯还原型,一次性写入型和可重写型信息记录介质中的任何一种也具有导入区。
此外,被称作压纹导入区并且以精细凹凸形状形成的凹坑区存在于当前DVD盘的可重写型信息记录介质(DVD-RAM盘和DVD-RW盘)和一次性写入型信息记录介质(DVD-R盘)中。
在可重写型信息记录介质和一次性写入型信息记录介质的任何一种中,凹坑区中的凹坑深度与数据区中的预制凹槽(连续凹槽)的深度一致。
在作为当前DVD盘中的纯还原型信息记录介质的当前DVD-ROM盘中,凹坑的最优深度为λ/(4n),其中λ指示使用的波长,n指示基底的折射系数。
在作为当前DVD盘中的可重写型信息记录介质的当前DVD-RAM盘中,预制凹槽的最优深度为λ/(5n)到λ/(6n),以作为使来自数据区中相邻轨道的记录标记的串扰(对还原信号的泄漏量)最小的条件。因此,在当前DVD-RAM盘中,压纹导入区中的凹坑的深度也被设置为λ/(5n)到λ/(6n),以与上述深度相应。
从具有深度λ/(4n)或λ/(5n)到λ/(6n)的凹坑能够获得具有足够大幅度的还原信号(由于深度充分地深)。
在当前使用的DVD-R盘中,由于数据区中的凹槽非常浅,不能从压纹导入区中具有相同深度的凹坑获得具有大幅度的还原信号,从而不稳定地还原信号。相反,为在保证对任何纯还原型,一次性写入型和可重写型信息记录介质的兼容性的同时保证从一次性写入型信息记录介质的导入区获得稳定还原信号,这个实施例的特征在于提供系统导入区,并且使系统导入区中的轨道间距和最短凹坑间距大大地大于数据导入区和数据区中的轨道间距和最短凹坑间距(最短标记间距)。
在当前DVD盘中,使用水平限幅方法(对模拟还原信号的二值化处理)检测还原信号。在当前DVD盘中,以精细凹凸形状形成的凹坑的最短凹坑间距,或通过记录薄膜的特征的光学变化形成的记录标记的最短标记间距接近于还原光头中使用的物镜的OTF(光学传递函数)特征(图49)。因此,由于最短凹坑间距和最短标记间距,大大降低了还原信号的幅度。
此外,当降低最短凹坑间距和最短标记间距时,不可能通过水平限幅系统检测还原信号。此外,由于上述原因,降低当前一次性写入型信息记录介质(当前DVD-R盘)的最短凹坑间距,产生的问题是不能从导入区获得稳定的还原信号。
为解决上述冲突问题,实施例使用以下对策a)导入区被分成系统导入区和数据导入区,并且改变它们的轨道间距和最短凹坑间距;b)在系统导入区中,通过大大加宽轨道间距和最短凹坑间距,减少了从最短凹坑间距还原的还原信号的幅度相对于从最松散凹坑间距还原的还原信号的幅度的降低量,从而通过容易地从最短间距还原信号,使得能够从具有浅凹坑深度的一次性写入型信息记录介质的系统导入区还原信号;c)通过缩窄最短凹坑间距和最短标记间距来增加数据导入区,数据区和数据导出区的记录密度,以提高信息记录介质本身的存储容量,并且部分响应最大相似度(PRML)方法被用来取代难以检测还原信号(从模拟信号进行二值化)的电流水平限幅(current level slice)方法;以及d)使用适于通过减少最短凹坑间距和最短标记间距来提高记录密度的调制系统。
即,组合四个器件以使用d=1的调制规则来取代d=2的调制规则,其中d=2在当前DVD盘中被用作调制后“0”连续出现的最小数目的值(在调制后(d和k)的限制下d的值)。
下面描述实施例的部分响应和最大相似度(PRML)方法。
该方法是从高频信号中检测二进制信号的处理。通常,使用均衡器和Viterbi解码器来执行这个处理。均衡器控制高频信号的符号间界面(inter-symbol interface),并且使高频信号适合部分响应信道。
在部分响应信道中,脉冲响应显示出许多样本点,这意味着样本点是线性的和非时变的。例如,PR(1,2,2,2,1)信道的传递函数H(z)如下所示。
H(z)=z-1+2z-2+2z-3+2z-4+z-5Viterbi解码器使用高频信号的已知相关性来检测二进制信号。
点J)使用PRML方法的信号还原处理参考码被用于还原电路(未示出)中的自动电路调整(尤其用于设置相应的抽头系数值,并且用于AGC中)。即,在事先还原参考码的同时执行自动电路调整,以稳定还原数据区中记录的信息,并且稳定检测信号。因此,通过在数据导入区中安排参考码使得参考码的轨道间距和最短凹坑长度与数据区中的值一致,可以提高还原电路的自动调整精度。
在记录型信息记录介质中,连接带(连接区)被插入在数据导入区和系统导入区之间(图47A和47B)。
在实施例的记录型信息记录介质中,连接带被插入在通过压纹凹坑(embossed pit)记录的系统导入区和通过一次性写入或可重写记录标记记录的数据导入区之间,使得在系统导入区和数据导入区之间安排一段距离。
实施例的记录型信息记录介质具有两个记录层,这些记录层能够仅从一侧记录和还原信息。当一个记录层反射的激光束进入光电检测器并且同时从另一记录层还原信息时,出现被称作层间串扰的现象,并且层间串扰使还原信号的特性恶化。具体地,上述记录层反射的激光量在激光束被照射到系统导入区和数据导入区时会有很大的不同。
因此,在激光束跟踪用于还原的记录层一圈的同时,当上述记录层反射的激光束由于两个记录层之间的相对偏心量(amount ofrelative decentering)的差而交替进入系统导入区和数据导入区时,增加了层间串扰的影响。
为克服此问题,该实施例在通过压纹凹坑(embossed pit)记录的系统导入区和通过一次性写入或可重写记录标记记录的数据导入区之间插入连接带,从而分隔系统导入区和数据导入区,使得减少层间串扰的影响,并且通过稳定地获得还原信号。
图45示出了具有双层结构的纯还原型信息记录介质的数据结构和扇区号添加方法。
每个数据分段包含32个物理扇区。单层盘和PTP模式双层盘的层的物理扇区号在系统导入区连续增加,并且在相应层中从数据导入区的起始连续增加到数据导出区的结束。在OTP模式双层盘上,层0的物理扇区号在系统导入区连续增加,并且在相应层中从数据导入区的起始连续增加到中间区的结束。然而,层1的物理扇区号具有通过反转层0的物理扇区号的位而得到的值,从中间区的起始(外部)连续增加到数据导出区的结束(外部),并且从系统导出区的外部连续增加到系统导出区的内部。层1的数据区的第一个物理扇区号具有通过反转层0的数据区的最后物理扇区号的位而得到的值。计算位反转数,使得其位值被设为0,反之亦然。
在平行轨道路径的双层盘上,具有相同扇区号的相应层上的物理扇区的位置与盘的中心相距近似相同的距离。在相反轨道路径的双层盘上,具有位反转扇区号的相应层上的物理扇区的位置与盘的中心相距近似相同的距离。
计算系统导入区的物理扇区号,使得位于系统导入区结束处的扇区的扇区号被设置成158463“02 6AFFh”。
计算除系统导入区的物理扇区号之外的物理扇区号,使得位于数据导入区之后的数据区的开始处的扇区的扇区号被设置成196608“03000h”(参照图45)。
图46示出了纯还原信息记录介质的相应区域的尺寸以进行相应比较。
图47A和47B示出了实施例的重写型信息记录介质的数据布局。
该实施例的结构使得数据区被分成19个带(zone),并且包含数据导入区的物理扇区号的物理扇区号在整个盘表面上凸脊部分中被连续设置成顺序号,并且在整个盘表面上凹槽部分中被连续设置成顺序号。在物理扇区号中,编号在从凸脊部分到凹槽部分的界面处发生跳跃。
图48A和48B示出了实施例的可重写型信息记录介质的数据区中的地址号设置方法。
逻辑扇区号(LSN)也被加上来自凸脊部分侧的地址。然而,逻辑扇区号设置方法不同于图47A和47B示出的物理扇区号设置方法的特征在于,逻辑扇区号在从凸脊部分到凹槽部分的界面处具有连续性。
图49示出了在实施例的信息还原设备和信息记录/还原设备中使用的光头的结构。光头100使用极化分束器121和1/4波片(λ/4片)123,它们均在准直透镜112和物镜115之间,并且光头100使用凸透镜125和四分割光电检测器127来检测信号。从激光元件111发射的激光束被盘1的一个层反射,并且检测光电检测器127。检测器127的输出被用作通过RF放大器131和伺服放大器133的RF信号,聚焦误差信号和循轨误差信号。
图50示出了图49示出的实施例的信息还原设备和信息记录/还原设备的总体结构。
图49示出的光头被布置在图50示出的信息记录/还原单元141中。
在实施例中,通道位间隔被缩短到接近最低极限(utmost limit),以提高信息记录介质的密度。
结果,例如,以下模式,即d=1的重复被记录到信息记录介质。
“101010101010101010101010”当在信息记录/还原单元141中还原数据时,由于接近还原光学系统的MTF特征的截止频率,还原信号的信号幅度几乎被埋没在噪声中。
因此,作为还原其密度增加到接近MTF特征的极限(截止频率)的记录标记或凹坑的方法,实施例使用部分响应最大相似度(RPML)技术。
即,通过PR均衡电路130对从信息记录/还原单元141还原的信号进行还原波形校正。
已经通过PR均衡电路130的信号被A/D转换器169响应从参考时钟产生电路160提供的参考时钟198而进行采样,被转换成数字量,并且在Viterbi解码器156中进行Viterbi解码处理。
经过Viterbi解码处理的数据被处理成与按照常规限幅水平二值化的数据精确相同。
当在使用PRML技术时偏移A/D转换器169执行的采样的定时时,经过Viterbi解码的数据的差错率增加。
因此,为改进采样定时的精度,为实施例的信息还原设备和信息记录/还原设备特别提供分别准备的采样定时提取电路(schmitt触发器二值化电路155和PLL电路174的组合)。
实施例的信息还原设备和信息记录/还原设备的特征在于它们使用schmitt触发器电路作为二值化电路。schmitt触发器电路的特征使得为用于执行二值化的限幅参考水平提供特定宽度(实际为二极管的正向值),并且仅当特定宽度被超过时才执行二值化。
因此,当如上所述输入以下模式时,由于其幅度非常小,模式的信号没有被二值化。
“101010101010101010101010”相反,当例如输入比上述模式更加松散的以下模式等等时,由于还原信号具有非常高的幅度,schmitt触发器二值化电路155响应“1”的定时切换二进制信号的极性。
“1001001001001001001001”由于实施例使用非归零反转(NRZI)方法,上述模式的位置“1”与记录标记或凹坑的边缘(界面)一致。
PLL电路174检测从schmitt触发器二值化电路155输出的二进制信号和从参考时钟产生电路160发送的参考时钟信号198之间的频率偏移和相位偏移,并且改变从PLL电路174输出的时钟的频率和相位。
参考时钟产生电路160使用从PLL电路174输出的信号和Viterbi解码器156中的路径量度存储器的解码特征信息(虽然未具体示出,收敛长度(到收敛的距离)的信息)反馈参考时钟198的(频率和相位),使得在执行Viterbi解码之后差错率得到降低。
在图50中,ECC编码电路161,ECC解码电路162,扰码电路157和解扰电路159均执行以字节为单元的处理。
当根据(d,k;m,n)调制规则(在上述方法中,这表示m/n调制的RLL(d,k))调制在调制之前的1字节数据时,其在调制之后的长度如下所示。
8n/m(201)因此,当按照调制后的处理单元转换上述电路中的数据处理单元时,通过表达式(201)指定调制后同步帧数据106的处理单元。因此,当试图集成(integrate)同步码110和调制后的同步帧数据106之间的处理时,同步码的数据尺寸(通道位尺寸)必须被设置成表达式(201)所示的值的整数倍。
于是,实施例的特征在于,如下所示地设置同步码110的尺寸,从而保证同步码110和调制后同步帧数据106之间的处理的集成(integration)8Nn/m(202)其中N表示整数倍。
由于至此通过将d,k和m设置为d=1,k=10,m=8并且n=12来说明实施例,当将这些值代入表达式(202)时,同步码110的总数据尺寸被设置如下。
12N(203)如上所述,本发明是信息记录介质1,它包含可向其记录信息的第一记录层(L0层),和可通过穿过第一记录层的光束向其记录与第一记录层上记录的信息不同的信息的第二记录层(L1层),其中信息记录介质1的特征在于包含预标记(3),该预标记充当在分别安排到第一和第二记录层的至少两个轨道上预先记录的记录标记。
此外,本发明是一种信息记录介质(1),其特征在于包含至少一个记录层(L0,L1),其能够使用通过聚合光束而形成的光斑光记录信息;导槽(2),其以螺旋形状在记录层中形成,用于将光斑光引导到记录层的预定位置;透明层(5,6),其在光斑光照射到的记录层一侧的至少任何一个,和与光斑光照射到的一侧相反、并且光斑光能够穿过的一侧上形成;和在任意位置上形成的预标记(3),其中在该位置上导槽在径向上以不小于至少两个导槽的尺寸彼此位置相邻,用于当对其照射还原光斑光时,设置反射光束的水平,该反射光束的水平根据预定范围内还原光斑光照射到的位置上记录信息(8)的存在与否发生改变。
此外,本发明是一种信息记录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向具有至少两个记录层(L0层,L1层)的记录介质(1)照射第一光斑光以初始化记录层,和照射第二光斑光以形成设置反射光束水平的预标记(3),其中当记录层(1)在预定范围内反射还原光斑光(17)时,反射光束水平根据还原光斑光的位置上是否存在记录信息(8)而发生改变。
图55示出了上述点A)至K)产生的效果。在图52中,其内部主要展现出独特效果的点用O示出,虽然与独特效果有关,但处于从属地位并且并不总是必要的点用Δ示出。
下面具体说明相应效果。
效果[1]《保证大容量以适应高质量图像(image)(另外,改进了访问高质量图像的可靠性)》与已知SD(超密度)图像相比,当以文件或文件夹的分隔在信息记录介质上记录高密度(HD)图像时,由于HD图像具有高分辨率,必须提高信息记录介质的记录容量。即,通过使用凸脊和凹槽进行记录,而不是使用凹槽进行记录,能够进一步提高记录容量。此外,由于不能在预制凹坑地址上形成记录标记,通过摆动调制记录地址信息比预制凹坑地址具有更高的记录效率。因此,通过使用利用凸脊和凹槽的记录和摆动调制,能够最大程度地提高记录容量。在这种情况下,由于轨道间距变密,必须通过进一步增强地址检测能力来提高访问可靠性。
在实施例中,为处理不确定位的出现(当同时使用凸脊/凹槽记录和摆动调制时,这是一个问题),通过使用格雷码或特殊轨道码来降低不确定位的出现频率,可以大大提高地址检测精度。由于通过设计同步码的组合通过自动校正同步码的错误检测,大大提高了使用同步码的扇区中的位置检测精度。结果,可以提高访问控制的可靠性和高速性质。
当通过凸脊/凹槽记录缩窄轨道间距时,相邻轨道的串扰和上述不确定位提高了从记录标记混合到还原信号中的噪声分量的量值,从而使检测还原信号的可靠性退化。相反,当在还原中使用PRML方法时,由于该方法具有在ML解码时校正还原信号差错的功能,能够提高检测还原信号的可靠性,因此即使增加记录密度以提高记录容量,仍然保证能够稳定地检测信号。
效果[2]《保证大容量以适应高质量图像(另外,改进了访问高质量图像的可靠性)》
必须提高辅助图像(auxiliary image)的质量以适应要记录到信息记录介质的图像的更高质量。然而,当用4位取代常规的2位来表示辅助图像时,增加了要记录的数据的量。为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增加用于记录辅助图像的信息记录介质的容量。
通过凸脊/凹槽记录而不是凹槽记录,能够进一步提高记录容量,并且由于不能在预制凹坑地址上形成记录标记,通过摆动调制记录地址信息比预制凹坑地址具有更高的记录效率。因此,通过同时使用利用凸脊和凹槽的记录和摆动调制,能够大大提高记录容量。在这种情况下,由于轨道间距变密,必须通过进一步增强地址检测能力来提高访问可靠性。
在实施例中,为处理不确定位的出现(当同时使用凸脊/凹槽记录和摆动调制时,这是一个问题),通过使用格雷码或特殊轨道码来降低不确定位的出现频率,可以大大提高地址检测精度。因此,由于大大提高了使用同步码的扇区中的位置检测精度,可以大大提高访问控制的可靠性和高速性质。
当通过凸脊/凹槽记录缩窄轨道间距时,相邻轨道的串扰和上述不确定位提高了从记录标记混合到还原信号中的噪声分量的量值,从而使检测还原信号的可靠性退化。相反,当在还原中使用PRML方法时,由于该方法具有在ML解码时校正还原信号差错的功能,能够提高检测还原信号的可靠性,因此即使增加记录密度以提高记录容量,仍然保证能够稳定地检测信号。
效果[3]《通过允许有效的带划分(zone division)来提高记录效率,并且保证大容量以适应高图像质量》通过凸脊/凹槽记录而不是凹槽记录,能够进一步提高记录容量,并且由于不能在预制凹坑地址上形成记录标记,通过摆动调制记录地址信息比预制凹坑地址具有更高的记录效率。因此,通过使用凸脊/凹槽记录和摆动调制,能够大大提高记录容量。
通过凸脊/凹槽记录而不是凹槽记录,能够进一步提高记录容量,并且由于不能在预制凹坑地址上形成记录标记,通过摆动调制记录地址信息比预制凹坑地址具有更高的记录效率。因此,通过使用凸脊/凹槽记录和摆动调制,能够最大程度地提高记录容量。在凸脊/凹槽记录中使用图14示出的带结构。然而当如此排列各个带,使得一圈被设置成ECC块的整数倍时,记录效率大大退化。
相反,当如此排列各个带,使得单个ECC块被分成多个物理分段(在实施例中为7个分段),并且象在实施例中那样信息记录介质上的一圈被设置成物理分段的整数倍时,能够大大提高记录效率。
效果[4]《通过允许有效的带划分来提高记录效率,并且保证大容量以适应高图像质量》必须提高辅助图像的质量以适应要记录到信息记录介质的图像的更高质量。然而,当用4位取代常规的2位来表示辅助图像时,增加了要记录的数据的量。为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增加用于记录辅助图像的信息记录介质的容量。
通过凸脊/凹槽记录而不是凹槽记录,能够进一步提高记录容量,并且由于不能在预制凹坑地址上形成记录标记,通过摆动调制记录地址信息比预制凹坑地址具有更高的记录效率。因此,通过使用凸脊/凹槽记录和摆动调制,能够最大程度地提高记录容量。在凸脊/凹槽记录中使用图14示出的带结构。然而当如此排列各个带,使得一圈被设置成ECC块的整数倍时,记录效率大大退化。
相反,当如此排列各个带,使得单个ECC块被分成多个物理分段(在实施例中为7个分段),并且象在实施例中那样信息记录介质上的一圈被设置成物理分段的整数倍时,能够大大提高记录效率。
效果[5]《高质量图像的保护和介质类型的识别》与已知SD图像相比,当使用文件或文件夹的分隔在信息记录介质上记录高密度(HD)图像时,由于HD图像具有非常高的分辨率,强烈要求保护HD图像以免被非法复制。当ECC块被分成多个分段时,在纯还原型信息记录介质中提供两种记录格式,并且在ECC块之间形成针对高质量图像(象在实施例中那样期望保护该图像以免被非法复制)的保护字段,不仅能够在纯还原型,一次性写入型和可重写型信息记录介质中间保证格式兼容性,而且能够容易地识别介质的类型。
效果[6]《高质量图像的保护和介质类型的识别》必须提高辅助图像的质量以适应要记录到信息记录介质的图像的更高质量。因此,强烈要求保护用4位取代常规的2位来表示的高质量辅助图像以免被非法复制。当ECC块被分成多个分段时,在纯还原型信息记录介质中提供两种记录格式,并且在ECC块之间形成针对高质量图像(象在实施例中那样期望保护该图像以免被非法复制)的保护字段,不仅能够在纯还原型,一次性写入型和可重写型信息记录介质中间保证格式兼容性,而且能够容易地识别介质的类型。
效果[7]《即使提高记录密度以适应高质量图像,仍然能够校正表面上象当前划痕一样长的划痕》与已知SD图像相比,当以文件或文件夹的分隔在信息记录介质上记录高密度(HD)图像时,由于HD图像具有高分辨率,必须提高信息记录介质的记录容量。在实施例中,通过使用“d=1”的调制系统,记录密度高于当前的DVD盘。记录密度的提高相对增大了在信息记录介质表面上形成的划痕对记录数据的影响范围,即使划痕的大小没有改变。
在当前的DVD盘中,一个ECC块包括16个扇区。然而实施例保证和当前划痕一样长的表面划痕能够得到校正,即使通过用两倍于当前DVD盘的32扇区组成实施例的一个ECC块来提高记录密度以适应高质量图像。此外,通过用两个小ECC块组成一个ECC块,并且以分散状态在两个ECC块上安排一个扇区,相同扇区中的数据被充分地交织,从而能够进一步降低长划痕和突发差错的影响。由于使用PRML方法在ML解码中执行纠错处理,还原信号不太可能因表面灰尘和划痕而退化。
在当前DVD标准中,当错误检测同步码时,在ECC块中纠错能力因帧移动的出现而大大退化。
相反,当在实施例中由于信息记录介质表面形成的划痕而错误检测同步码时,能够将其与帧移动区分开。因此,不仅能够防止帧移动,而且能够大大改进同步码检测的精度和稳定性,因为如图64的ST7所示能够自动校正同步码的错误检测。
效果[8]《即使提高记录密度以适应高质量图像,仍然能够校正表面上象当前划痕一样长的划痕》必须提高辅助图像的质量以适应要记录到信息记录介质的图像的更高质量。然而,当用4位取代常规的2位来表示辅助图像时,增加了要记录的数据的量。为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增加用于记录辅助图像的信息记录介质的容量。在实施例中,通过使用“d=1”的调制系统,记录密度高于当前的DVD盘。记录密度的提高相对增大了在信息记录介质表面上形成的划痕对记录数据的影响范围,即使划痕的大小没有改变。
在当前的DVD盘中,一个ECC块包括16个扇区。然而实施例保证和当前划痕一样长的表面划痕能够得到校正,即使通过用两倍于当前DVD盘的32扇区组成实施例的一个ECC块来提高记录密度以适应高质量图像。
通过用两个小ECC块组成一个ECC块,并且以分散状态在两个ECC块上安排一个扇区,相同扇区中的数据被充分地交织,从而能够进一步降低长划痕和突发差错的影响。
此外,由于使用PRML方法在ML解码中执行纠错处理,还原信号不太可能因表面灰尘和划痕而退化。
在当前DVD标准中,当错误检测同步码时,在ECC块中纠错能力因帧移动的出现而大大退化。
相反,当在实施例中由于信息记录介质表面形成的划痕而错误检测同步码时,能够将其与帧移动区分开。因此,不仅能够防止帧移动,而且能够大大改进同步码检测的精度和稳定性,因为如图64的ST7所示能够自动校正同步码的错误检测。
《能够在纯还原和一次性写入型信息记录介质之间确立良好兼容性,并且能够以精密单位执行一次性写入处理》在当前DVD-R盘或DVD-RW盘中,不可能以精密单位执行一次性写入/重写处理,并且当执行受限制的改写处理以强制执行它时,产生一部分记录信息被破坏的问题。
在实施例中,由于能够在纯还原信息记录介质中设置多个类型的记录格式,并且为纯还原信息记录介质提供其中在ECC块之间形成保护区的记录结构,纯还原信息记录介质与一次性写入型信息记录介质良好兼容。
此外,能够从保护区的中间执行一次性写入/重写处理,并且没有使ECC块中记录的信息被一次性写入/重写处理破坏的危险。
同时,在保护区的一次性写入/重写处理中,由于在保护区中执行部分重叠的记录,能够防止其中没有记录标记存在于保护区的间隙区的存在,从而能够消除间隙区在2个层之间导致的串扰的影响,于是同时能够消除单面双记录层中的层间串扰的问题。
在实施例中,如图56所示排列ECC块。因此,必须按照至少一个ECC块的单位执行还原或记录。当高速地有效执行还原或记录时,以ECC块为单位执行的处理是以最小处理单元执行的处理。此外,通过将作为重写或记录的单位的记录簇排列为仅包含一个ECC块的一组数据分段,能够以基本上最小的单位执行一次性写入或重写处理。
效果[10]《改进地址信息确定精度,并且保证访问速度》在没有提供不确定位并且检错编码附加到的部分中,能够以非常高的精度检测轨道信息。因此,通过在凹槽区中安排不确定位,并且以分散状态向凸脊区和凹槽区安排不确定位,实施例使得能够在凸脊区中形成没有提供不确定位并且检错编码被添加到的部分。
结果,能够改进地址信息确定精度,并且能够保证确定的访问速度。
此外,由于在实施例中使用±90°摆动相位调制,也能够容易地在凹槽区中产生不确定位。
效果[11]《参考时钟提取精度的改进》由于在实施例的每个部分中摆动频率(摆动波长)被设置成固定的,通过检测摆动频率来执行以下操作
a)用于检测摆动地址信息的参考时钟的提取(频率与相位的对准);b)当从记录标记还原信号时用于检测还原信号的参考时钟的提取(频率与相位的对准);和c)当向可重写型和一次性写入型信息记录介质形成记录标记时记录参考时钟的提取(频率与相位对准)。
在实施例中,使用摆动相位调制预先记录摆动地址信息。当通过摆动执行相位调制并且还原信号通过用于波形整形的带通滤波器时,出现一种现象,其中其波形已经被形状的检测信号的波形幅度在相变位置前后发生降低。
因此,产生一个问题,即当通过相位调制增加相变点的出现频率时,波形幅度更加频繁地改变,并且时钟提取精度退化,而当相变点的出现频率在调制区中降低时,在检测摆动地址信息时容易出现位移动。
因此,实施例提供有使用相位调制的调制区和非调制区,由此通过增加非调制区的占用率,能够得到改进时钟提取效率的效果。
在实施例中,由于能够预先预测在调制区和非调制区之间执行切换的位置,当提取时钟时,通过对区域进行选通以便只检测非调制区的信号,可以提取时钟。
《由于也能够在凸脊上可靠地还原轨道号,能够在凸脊上改进轨道号还原精度。》在没有提供不确定位并且检错编码附加到的部分中,能够以非常高的精度检测轨道信息。
因此,通过在凹槽区中安排不确定位,并且以分散状态向凸脊区和凹槽区安排不确定位,实施例使得能够在凸脊区中形成没有提供不确定位并且检错编码被添加到的部分。
结果,也能够在凸脊上以高还原精度读取轨道号,从而能够在凸脊部分中保证访问稳定性和高访问速度。
效果[13]《通过防止在ECC块中纵向直接安排不确定位,保证纠错能力。》在实施例中,由于作为构成ECC块的扇区数量的32不能被作为分段数量的7整除,并且反之亦然(3和7具有非倍数关系),在图56指示的ECC块中,分别在偏移位置安排相应分段的前导位置。
在图19示出的摆动地址格式中,存在图16示出的不确定位509在图19示出的凹槽轨道信息区606和凸脊轨道信息607中混合的可能。由于凹槽宽度或凸脊宽度在不确定位区509中改变,从该区域还原的信号的水平波动,由此产生错误。
当象在实施例中那样使构成ECC块的扇区的数量和分段的数量成非倍数关系时,能够象上述分段的前导位置那样获得防止在ECC块中纵向直接安排不确定位的效果。
如上所述,通过偏移不确定位的排列以防止纵向安排不确定位,能够在ECC块中保证纠错能力。
结果,降低了从记录到信息记录介质的记录标记还原的信息的差错率(校正之后),从而能够以高精度还原信息。
当在实施例中由于信息记录介质表面上形成的划痕而错误检测同步码时,能够将其与帧移动区别开。因此,不仅能够防止帧移动,而且能够大大改进同步码检测的精度和稳定性,因为如图64的ST7所示能够自动校正同步码的错误检测。结果,能够防止ECC块的纠错能力的退化,从而能够以高精度和可靠性校正错误。
如上所述,能够获得的功能是,防止在ECC块中纵向直接安排不确定位,并且保证纠错能力,以及通过改进同步码检测精度来增加设置在ECC块中安排帧数据的位置的精度。因此,能够以上述功能的倍增器效果(multiplier effect)进一步增加纠错能力(防止纠错能力的退化)。
效果[14]《由于能够高速发现当前位置信息,能够高速执行访问,并且能够改进还原信号的可靠性》当以不同于SD图象的文件或文件夹将高质量的辅助图象信息与高质量的主图象信息记录在一起时,以保护区被插入到构成单个ECC块的每个数据区470中的格式将信息记录到信息记录介质,虽然实施例中没有示出这种情况。
由于其中记录同步码433的后同步码区481被安排在保护区的前端,通过图64,59和60示出的方法,在任何保护区和数据区470中能够以高精度高速发现当前执行还原的位置。
由于通过图54示出的数据帧号的信息能够发现扇区号,当能够发现当前执行还原的位置时,能够预测在连续还原期间到达数据帧号的位置所需的时间段,于是能够预先发现打开选通器的定时,从而能够大大改进扇区号的读取精度。
作为改进扇区号读取精度的结果a)在访问期间能够精确测量相对目标到达位置的偏移量,并且没有导致读差错,从而能够增加访问速度;和b)当连续执行还原时,能够在精确确认还原位置的扇区号的同时连续进行还原处理,从而能够大大改进还原处理的可靠性。
此外,被安排在保护区前端的同步码433在相同记录簇中始终具有相同间隔。因此,能够更加精确地预测在数据帧号的位置打开选通器的定时,从而改进扇区号读取精度。
效果[15]《保证大容量以适应高质量图像(另外,改进了访问高质量图像的可靠性)》不同于常规SD图象,当以文件或文件夹的分隔在信息记录介质上记录高密度(HD)图像时,由于HD图像具有高分辨率,必须提高信息记录介质的记录容量。在实施例中,通过使用″d=1″的调制系统(游程长度调制系统RLL(1,1,0))并且增加压纹凹坑或记录标记的记录密度,实现大容量。
与当前DVD盘中使用的″d=2″的调制系统相比,″d=1″的调制系统具有更大的窗口余量宽度,这表现出采样检测信号的定时的可接受偏移量(抖动余量或ΔT)(假定物理余量宽度与常规的相同,因此改进了记录精度)。然而问题在于,由于最密集压纹凹坑或记录标记的间距被缩窄,并且其中还原的信号具有大大降低的幅度,不能通过常规水平限幅方法检测信号(不能稳定执行二值化处理)。
为解决上述问题,通过使用″d=1″的调制系统并且使用PRML方法检测信号,实施例改进了还原信号检测的可靠性,并且实现了高密度。
效果[16]《保证大容量以适应高质量图像(另外,改进了访问高质量图像的可靠性)》必须提高辅助图像的质量以适应要记录到信息记录介质的图像的更高质量。然而,当用4位取代常规的2位来表示辅助图像时,增加了要记录的数据的量。为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增加用于记录辅助图像的信息记录介质的容量。在实施例中,通过使用″d=1″的调制系统并且增加压纹凹坑或记录标记的记录密度,实现大容量。
与当前DVD盘中使用的″d=2″的调制系统相比,″d=1″的调制系统具有更大的窗口余量宽度,这表现出采样检测信号的定时的可接受偏移量(抖动余量或ΔT)(假定物理余量宽度与常规的相同,因此改进了记录精度)。然而问题在于,由于最密集压纹凹坑或记录标记的间距被缩窄,并且其中还原的信号具有大大降低的幅度,不能通过常规水平限幅方法检测信号(不能稳定执行二值化处理)。
为解决上述问题,通过使用″d=1″的调制系统并且使用PRML方法检测信号,实施例改进了还原信号检测的可靠性,并且实现了高密度。
效果[17]《大大改进从记录到信息记录介质的信息还原的信号的检测的可靠性》通过执行设备点A)示出的技术设备,与当前DVD格式相比,实施例大大改进了纠错能力。结果,改进了记录到信息记录介质的信息的可靠性(和从中检测的信号的可靠性)。
通常,在使用ECC块的纠错方法中,当错误量超过其校正极限时,不能校正错误。同样地,由于校正错误之前的原始差错率和校正错误之后的差错率具有非线性关系,通过使用ECC块,原始差错率的降低大大利于改进纠错能力。
由于实施例中使用的PRML方法具有在ML解码中校正错误的能力,对于信息而言,PRML方法和使用ECC块的纠错方法的组合表现出大于通过简单相加两个方法的纠错能力而得到的纠错能力的可靠性。
效果[18]《大大改进从记录到信息记录介质的信息还原的信号的检测的可靠性》不同于常规SD图象,当以文件或文件夹的分隔在信息记录介质上记录高密度(HD)图像时,由于HD图像具有高分辨率,必须提高信息记录介质的记录容量。也必须提高辅助图像的质量以适应要记录到信息记录介质的图像的更高质量。然而,当用4位取代常规的2位来表示辅助图像时,增加了要记录的数据的量。为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增加用于记录辅助图像的信息记录介质的容量。因此,在实施例中,如效果[1]和[2]中所述,通过组合凸脊/凹槽记录和摆动调制,能够提供适于高质量的HD图象和辅助图象的信息记录介质。
已知当使用凸脊/凹槽记录时,通过将凸脊和凹槽之间的台阶(凹槽深度)设置为λ/(5n)到λ/(6n),其中使用波长被表示成λ,透明物质的折射系数被表示成n,能够降低还原时相邻轨道之间的串扰量。
然而当缩窄凸脊和凹槽的间距以实现以适于记录高质量的HD图象和辅助图象的信息记录介质为目标的大容量时,还原时相邻轨道之间产生串扰,并且大量噪声分量与还原信号复用。为解决这个问题,通过使用PRML方法在ML解码中消除噪声的影响,实施例实现了窄凸脊和凹槽间距。
效果[19]《介质的可制造性》由于实施例在摆动调制中使用±90°相位调制,当在信息被记录到原始盘片的同时形成凹槽区时,通过用改变对光致抗蚀剂层的照射强度的非常简单的方法也将不确定位安排到凹槽区中,能够以分散状态将不确定位安排到凸脊和凹槽。因此,能够降低可重写型信息记录介质的成本,并且能够向用户提供价格更低的可重写型信息记录介质。
效果[20]《大大改进从记录到信息记录介质的信息还原的信号的检测的可靠性》当以文件或文件夹的分隔在信息记录介质上记录高密度(HD)图像时,由于HD图像具有高分辨率,必须提高信息记录介质的记录容量。同时,必须提高辅助图像的质量以适应要记录到信息记录介质的图像的更高质量。然而,当用4位取代常规的2位来表示辅助图像时,增加了要记录的数据的量。为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增加用于记录辅助图像的信息记录介质的容量。
在实施例中,与当前DVD盘相比,通过使用″d=1″的调制系统,并且同时使用凸脊/凹槽记录和摆动调制,能够进一步增加记录密度。当增加记录密度时,难以从信息记录介质上记录的记录标记检测和还原稳定信号。为了从具有增加的密度的记录标记稳定还原和检测信号,实施例使用PRML方法。在PRML方法中,当局部改变还原信号的信号电平时,降低了还原信号检测精度。
在实施例中,由于在凸脊区和凹槽区中设置不同的轨道信息,产生如图16所示的不确定位。由于凹槽宽度或凸脊宽度在不确定位区中局部改变,还原信号的水平在不确定位的位置局部改变。
为克服这个缺点,除了通过在指定轨道信息的位置使用格雷码或特殊轨道码来抑制不确定位的出现之外,通过在凸脊区和凹槽区中安排不确定位,实施例大大降低了还原信号水平改变的出现频率。
此外,利用不确定位仅在摆动调制区中出现的事实,通过使非调制区的占用率大于那些的占用率,并且结合上述降低方法,还原信号水平改变的出现频率被极大地降低,从而大大改进从记录标记还原和检测信号的精度。
《即使提高记录密度以适应高质量图像,仍然能够校正表面上象当前划痕一样长的划痕》在实施例中,设计ECC块的结构,使得能够针对与常规划痕一样长的划痕校正错误,即使高密度地记录数据。然而,即使增加了ECC块的强度,如果由于表面上形成的划痕的影响而不能访问期望位置,仍然不能还原信息。在实施例中,使调制区的占用率大于非调制区的占用率,并且以分散状态安排摆动地址信息,从而即使形成长划痕,也能够降低差错对要检测的摆动地址信息的影响。除了上述之外,通过设计如图60所示安排同步码的方法,能够校正单个位置上的同步码检测错误。通过上述组合,即使在信息记录介质表面上形成与常规划痕一样长的划痕,仍然能够稳定读取扇区中的地址信息和位置信息,从而能够保证还原时的高精度。
效果[22]《为了保证在重复重写之后地址信息的可靠性》实施例具有这样的结构,使得扩充保护区被安排在记录簇的结束处,并且在其中执行下一次一次性写入或重写操作的保护区和记录簇之间以复制状态记录信息。通过如上所述不在记录簇之间提供间隙,能够消除在单面双记录层一次性写入型或可重写型信息记录介质中执行的还原中出现的层间串扰。
附带地,重写次数有增加改变复制记录部分中摇摆凹槽或摆动凸脊的形状,从而使从中获得的摆动地址信号的特征退化。由于在记录时发生的脱轨会中断记录数据,必须及时检测此情况。
在实施例中,由于复制记录部分仅限于ECC块之间的保护区,即使增加重写次数,ECC块中检测的摆动地址信号仍然退化很小,从而能够迅速检测ECC块中的脱轨。
此外,由于非调制区的占用率大于调制区的占用率,使得复制记录部分位于非调制区中,即使增加重写次数,仍然保证能够检测摆动地址信号。
也就是说,根据本发明,可以从具有至少两个记录层的信息记录介质的一侧记录信息,或者从中稳定地还原信息,并且不取决于地址信息和记录标记是否存在。此外,能够降低层间串扰的影响。
此外,由于每次在多个轨道上形成记录标记,它们能够高速形成,其中在整个表面上形成精细记录标记。因此,能够与普通初始化同时记录标记,而不用额外的时间。
应当注意,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例,并且在不偏离本发明范围的前提下,可以通过修改其组成部分来加以体现。此外,通过适当组合上述实施例公开的多个部分,能够产生各种发明。例如,可以从任何实施例公开的所有部分中消除某些部分。此外,可以适当组合不同实施例的部分。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会很容易地想到其它优点和修改。因此,本发明的范围不仅限于图中示出和这里描述的具体细节和典型实施例。因此,在不偏离如所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同描述定义的总的发明的构思或范围的前提下,可以进行各种修改。
权利要求
1.一种信息记录介质(1),具有能够向其记录信息的第一记录层(L0),和能够通过穿过第一记录层的光束向其记录不同于记录到第一记录层的信息的信息的第二记录层(L1),其特征在于包括预标记(3),充当分别被布置到第一和第二记录层的至少两个轨道上预先记录的记录标记。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信息记录介质,其特征在于,预标记提供一种光学特征,其中当用于从第一记录层还原信息的光束被第二记录层反射时,该光学特征用于从第一记录层反射的、用于从第一记录层产生信息的光束中识别所述用于从第一记录层还原信息的光束。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信息记录介质,其特征在于,预标记提供一种光学特征,其中当用于从第二记录层还原信息的光束被第一记录层反射时,该光学特征用于从第二记录层反射的、用于从第二记录层产生信息的光束中识别所述用于从第二记录层还原信息的光束。
4.一种信息记录介质,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一个记录层(L0,L1),其能够使用通过聚合光束而形成的光斑光来记录信息;导槽(2),其以螺旋形状在记录层中形成,并且将光斑光引导到记录层的预定位置;透明层(5,7),其在光斑光照射到的记录层一侧,和与光斑光照射到的一侧相反、并且光斑光能够穿过的一侧上形成所述透明层;和在任意位置上形成的预标记(3),其中在该位置上导槽在径向上以不小于至少两个导槽的尺寸彼此位置相邻,当对其照射还原光斑光时,所述预标记设置反射光束的水平,而反射光束的水平根据预定范围内还原光斑光照射到的位置上记录信息的存在与否发生改变。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信息记录介质,其特征在于,以相对于记录层面积的预定比率形成预标记。
6.如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信息记录介质,其特征在于,通过用由聚合光束形成的光斑记录信息,清除所述预标记。
7.如权利要求4到6中任何一个所述的信息记录介质,其特征在于,相对于记录层的径向和表面方向中的每个方向,非连续地形成所述预标记。
8.如权利要求4到6中任何一个所述的信息记录介质,其特征在于,在记录层的径向上最内部半径侧的预定部分,以及记录层的径向上最外部半径侧的预定部分,同心形成所述预标记。
9.一种信息记录/还原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光头(11),其向具有记录层的碟形信息记录介质(1)照射具有预定光斑直径的光斑光,并且根据从记录层反射的光束获得还原信号,其中预标记被预先形成到该记录层上;和信号还原电路(143,217,220),其通过滤波器从还原信号中检测摆动检测信号,其中从通过光头对其预先形成预标记的信息记录介质的记录层获得该还原信号。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信息记录/还原设备,其特征在于,当信息被记录到信息记录介质的记录层时,光头能够清除预标记。
11.如权利要求9或10所述的信息记录/还原设备,其特征在于,光头包含用于初始化记录层的初始化光头,和用于向记录层形成预标记的预标记头。
12.一种信息记录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向具有至少两个记录层的记录介质照射第一光斑光以初始化记录层,和照射第二光斑光以形成设置反射光束水平的预标记,其中当记录层在预定范围内反射还原光斑光时,反射光束水平根据还原光斑光的位置上是否存在记录信息而发生改变。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信息记录方法,其特征在于,第二光斑光是沿具有记录层的信息记录介质的径向延伸的椭圆光束。
14.如权利要求12或13所述的信息记录方法,其特征在于,对于不包括具有记录层的信息记录介质的径向上最内部半径侧的预定部分,并且不包括所述径向上最外部半径侧的预定部分的部分,以相对于形成到记录层的轨道的中心的预定间隔改变第二光斑光的长轴的中心。
15.如权利要求12或13所述的信息记录方法,其特征在于,对于具有记录层的信息记录介质的径向上最内部半径侧的预定部分,和所述径向上最外部半径侧的预定部分,在信息记录介质的记录表面形成一圈的同时向信息记录介质同心照射第二光斑光。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信息记录介质,和能够稳定地针对信息记录介质记录和还原信息,并且能够消除串扰的影响的信息记录方法,该信息记录介质能够从其一侧针对2个记录层记录和还原信息。在本发明中,在相应记录层的初始化的同时,使用椭圆激光光斑(33)向信息记录介质(1)的每个第一和第二记录层形成预标记(不同于初始化)。通过这个操作,能够被地从具有至少两个记录层的信息记录介质还原信息。
文档编号G11B7/24GK1581309SQ200410056330
公开日2005年2月16日 申请日期2004年8月6日 优先权日2003年8月8日
发明者安东秀夫, 芦田纯生 申请人:株式会社东芝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