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合式变压器箱体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873720阅读:14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组合式变压器箱体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配变电设备的箱体,特别是用于组合式变压器或预装式变电站的通风自冷式箱体。
组合式变压器是引进国外技术改进后适应我国电网三相三线供电方式的新型配变电终端设备,由于其突出优点而形成巨大的市场容量。组合式变压器一般由前仓、油箱、波纹板散热器组成,一侧油箱壁即前仓后板上可安装高、低压部件、仪表等。根据市场调研,用户要求组合式变压器最好同时具有低压配电功能,以省去低压配电柜,即具有预装式变电站的功能。这就需要在低压仓内设置实现低压配电功能所需的各种低压电器元件,如空气开关、电压表、电流表、电流互感器、电度表、配电综合测控仪等。现有组合式变压器的低压仓与油箱直接相连,由于装有变压器的油箱温度较高,受油箱壁的热辐射,低压仓的温度较高,特别是变压器满负荷运行时,仓内最高温度达80℃以上,实际温升达40℃。这是低压电器所不能承受的,因而潜伏着事故隐患。低压开关等设备长期在高温环境中运行,一旦受到损坏,将带来严重后果和供、用电单位的经济损失。目前有些厂家为减少事故,采取的一种做法是加大前仓体积或减小油箱与低压仓的接触面积,以尽量减少油箱的热辐射的影响,但降温效果不理想。另一种做法是在低压仓内设置小型空调器,达到降温的效果,但增加制造、运行成本和维修工作量。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通风自冷式的组合式变压器箱体,采用这种箱体,制作、维修简便,运行费用低,低压仓内降温效果好,保证低压配电设备的安全运行。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组合式变压器箱体,包括前仓、油箱、波纹板散热器,前仓又分为高压仓、低压仓两部分,改进之处是在油箱与低压仓及部分高压仓之间设置空气隔离通道,通道下部有进气口,顶部有出气口,通道中安装低压出线端子部位的周围设有密封式封闭框。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通道进气口有网罩,出气口上方有挡板。所述封闭框呈喇叭口状,其大口端朝向低压仓,大口端与低压仓后板结合处有连接螺钉和密封橡皮,小口端与油箱壁焊接且密封。高压仓、低压仓的外侧板的上、下部位开有百页窗孔。
由于设置了空气隔离通道,且通道中气流受热后上升带走热量,因而有效阻隔了油箱热辐射对低压仓的影响,大大降低了低压仓的温升;通道进、出气口的网罩和档板可防止杂物进入通道,保证通道的隔热效果。通道中设置的密封式封闭框阻断了外界对低压电器设备的影响,其喇叭口形状既便于安装、维修,又尽量减少通道的容积损失。另外高、低压仓的外侧板的上、下部位开有百页窗孔,进一步降低前仓的温升,提高设备运行可靠性。采用上述方案,本实用新型制作简单,维修方便,利用通风自冷的方式,运行费用低、降温效果好,避免变压器运行时特别是在较高负荷下运行时因温升对低压电器设备造成损坏而带来的事故隐患。
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A-A方向局部剖面图。
如图,本实用新型主要由前仓5、油箱11、波纹板散热器12构成,前仓包括高压仓13和低压仓6,在油箱与低压仓和部分高压仓之间设置空气隔离通道4,通道4下部有进气口1,顶部有出气孔9,进气口有网罩3,出气口上方有挡板8。通道中安装低压出线端子7的部位的周围设有密封式封闭框10,该封闭框呈喇叭口状,其大口端朝向低压仓,大口端与低压仓后板结合处有连接螺钉和密封橡皮14。前仓两侧板的上、下部位开有百页窗孔2。本实施例中空气隔离通道后侧面的下方,即油箱下方的前支撑板上开有进气孔,孔口有网罩。
权利要求1.一种组合式变压器箱体,包括前仓、油箱、波纹板散热器,前仓又分为高压仓、低压仓两部分,其特征是在油箱与低压仓及部分高压仓之间设置空气隔离通道,通道下部有进气口,顶部有出气口,通道中装配低压出线端子部位的周围设有密封式封闭框。
2.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组合式变压器箱体,其特征是通道进气口有网罩,出气口上方有挡板。
3.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组合式变压器箱体,其特征是所述封闭框呈喇叭口状,其大口端朝向低压仓,大口端与低压仓后板结合处有连接螺钉和密封橡皮。
4.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组合式变压器箱体,其特征是所述高压仓、低压仓的外侧板的上、下部位开有百页窗孔。
专利摘要一种组合式变压器箱体,主要由前仓、油箱、波纹板散热器构成,在油箱与前仓中的低压仓及部分高压仓之间设置空气隔离通道,通道下部有进气口,顶部有出气口,通道中装配低压出线端子部位的周围设有密封式封闭框。本实用新型用于组合式变压器或具有低压配电功能的预装式变电站的专用箱体,采用通风自冷的空气通道有效隔离油箱对低压仓的热辐射,消除低压仓内低压配电设备因温升过高造成损坏事故的隐患。本实用新型制作、维修简便,运行费用低,降温效果好,市场前景广阔。
文档编号H01F27/02GK2445409SQ0022162
公开日2001年8月29日 申请日期2000年8月31日 优先权日2000年8月31日
发明者丁昌明 申请人:丁昌明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