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子与脚座固定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153050阅读:32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端子与脚座固定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端子与脚座固定结构,特别涉及一种以更短距离进行移动式接合的脚座上的腔室结构。
现今的计算机中央处理芯片CPU,都设有一固定的脚座,以与主机板相接合,该固定脚座有另一名称,为零插入力连接器,是指CPU插入脚座中毫不费力,但在插入后,需运用一驱动杆的机构,让CPU的针脚经脚座中的端子片而与主机板上的线路相接触,这是脚座的最主要功能。如图7所示,为其中的一种连接器,其用于连接至一针格数组(pingrid array)组件,含有一底座5,其具有数个呈数组排列的腔室,一滑动座6,其覆盖于该底座5表面上,具有数个相对于该腔室的贯穿开口,一驱动杆7,其可旋转地撑置在底座5的一侧边,且借其旋转而可驱使滑动座6在该底座5上移动,也就是在驱动杆7由拉开的状态向前移动的同时,让滑动座前移,由于滑动座上承载有CPU,使CPU的针脚由宽处向窄处移动,便能让CPU夹于底座5上,这就是公知的一般结构。再请参阅图8所示的一种公知的端子8,这种端子8配合直向设置于底座5上的腔室50,该单一的腔室50的俯视图如图9所示,因为端子8中间为一直立状的主体81,主体81的下端为尖端穿过腔室底面中所设的穿孔,而达到让脚座固定在主机板上的要求,由于此部份已为标准规格,必需遵守,而在主体81的两侧分别相向对折有一接触片82,在使接触片82的上端形成为喇叭状后,该上端的开口区域,两接触片82分的很开,相对于由滑动座6的固定孔60穿过的CPU针脚9,在上述驱动杆7执行推动滑动座6后,针脚90即由图9的上端位置向下移至靠中间的位置,一般正常状态,为针脚9同时接触于两接触片82处为最佳的使用情形,但是,由于组合的关系、精密度的关系、材料制作上的关系等各种因素,使得一般为181支针脚型式的组合,不会是每一个孔位针脚都是很准确地与接触片8相接,可能会有少数是接触一侧,也可能会有一支针脚90都无法与接触片8相接,这时,严重的问题便可能发生了,因为CPU的操作是缺一不可的,所以,各种的结构,有些不精准的状态,为了提供更符合实际需求的物品,本发明人进行研发,以解决公知的接脚接触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端子与脚座固定结构,主要将公知脚座上滑动座与CPU的长距离的移动改短,即是让公知底座上为直向前后长条状的腔室改变;以本实用新型基座上左右横条状横向设置的腔室,配合有独特设计的端子结构,让各端子结合于腔室中,能很轻易地产生前后两接点的牢固式接触导通效果。本实用新型特别是指无需推动滑动盖片的移动,即能使CPU的针脚产生被端子以弹性夹住的最佳使用状况。
本实用新型结构脚痤由一基座与一滑动盖片所组成,其中在滑动盖片上设有矩阵排列的贯穿孔,各贯穿孔配合CPU的针脚位置设置,让CPU承载于滑动盖片上,该基座上也设有配合各贯穿孔相对应设置的腔室,各腔室俯视呈现为横条状,分别置入一端子,各端子的下端为接触针,穿过设在基座腔室底面的一固定孔后,接触针固定于主机板上,接触针以上端一扩大部中一突部卡于固定孔处,扩大部上为端子的主体部,主体部区分成一右后接片与一左前接片,右后接片为由主体部直接向上延伸,其内侧为由上向下渐缩状,且前接片较宽;左前接片为呈倒L状,且由主体部处向后斜折再往上拉平;两接片前后差排之状,刚好夹持CPU的针脚。
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分解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端子立体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端子料带状时的立体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端子插置后的横剖面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端子插入腔室的俯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端子插置后的纵剖面图。
图7为公知的立体图。
图8为公知的端子立体图。
图9为公知的端子插于腔室的俯视图。
如图1至图6所示,为本实用新型一种端子与脚座固定结构,脚座由一基座1与一滑动盖片2所组成,其中在滑动盖片2上设有矩阵排列的贯穿孔20,各贯穿孔20系配合CPU中央处理器9的针脚90位置设置,让CPU承载于滑动盖片2上,该基座1上也设有配合各贯穿孔20相对应设置的腔室10,该腔室10俯视呈横条状,这即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个与公知不同之处,也就是结构上最明显的不同,其让滑动盖片2与基座1间的相对移动距离减少,若能配合有更好的端子结构,则可使CPU9的针脚90与端子的接合性更好,以下更是结构上的另一特色,各腔室10中分别置入一端子3,各端子3的下端为接触针31,接触针31穿过设在基座腔室10底面的一固定孔11后,接触针31固定于主机板上,接触针上有一条状突起32接触针31以上端的一扩大部33中一突部34卡于固定孔11处,如图6所示;扩大部33上为端子的主体部35,主体部35区分成一右后接片36与一左前接片38,右后接片36为由主体部35直接向上延伸,其内侧37为由上向下渐缩状,且前接片36较后接片38为宽;左前接片38为呈倒L状,且由主体部35处,向后斜折再往上拉平,如图6所示;且,左前接片38转角处有朝前的小突点39,两接片36、38呈前后差排之状,刚好夹持CPU的针脚90。
综上所述的结构,本实用新型运用由直设改为横设的腔室槽孔的开设方式,降低滑动片移的距离,配合相对应设置的端子的两接片以前后双向接触的方式,提供更精准的接点接触,用以消除公知不易对准接触的情形,因为,本实用新型以预先设计的观念,降低移动接合的错误率,让制造上的误差,完全不会影响装设的结果,由于CPU的针脚90移动距离缩小,也就是说,插入滑动盖片的CPU的针脚90,即刻穿入腔室中与端子相接触,移动滑动盖片,仅是使滑动盖片得到定位,同时以相对位移的结构,将CPU的针脚90由脚座夹紧,而不会掉出,所以,本实用新型确保端子与CPU的针脚90间有两侧的接触点,达成最佳的电性接触,提供更好的使用性,是一完全与公知不同的结构。
以上所述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的详细说明和附图,并非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本实用新型的所有范围应以下述权利要求书范围为准,凡与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其类似变化的实施例与近似结构,皆应包含于本实用新型之中。
权利要求1.一种端子与脚座固定结构,脚座由一基座与一滑动盖片所组成,其中在该滑动盖片上设有矩阵排列的贯穿孔,各贯穿孔配合CPU的针脚位置设置,让CPU承载于滑动盖片上,该基座上也设有配合各贯穿孔相对应设置的腔室,分别置入一端子,其特征在于各腔室俯视呈横条状,各端子的下端为接触针,穿过设在基座腔室底面的一固定孔后,接触针固定于主机板上,接触针以上端的一扩大部中一突部卡于固定孔处,该扩大部上方为端子的一主体部,该主体部区分成一右后接片与一左前接片,该右后接片为由该主体部直接向上延伸,其内侧为由上向下渐缩状,且该右后接片较宽;该左前接片为呈倒L状,且由该主体部处向后斜折再往上拉平;使两接片呈前后差排之状,刚好夹持CPU的针脚。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端子与脚座固定结构,其特征在于,该左前接片的转角处有朝前的小突点。
专利摘要一种端子与脚座固定结构,脚座由一基座与一滑动盖片组成,在滑动盖片上设有矩阵排列的贯穿孔,各贯穿孔配合CPU的针脚位置设置,基座上也设有配合各贯穿孔相对应设置的腔室,各腔室俯视呈横条状,分别置入一端子,各端子的下端为接触针,接触针固定于主机板上,接触针以上端一扩大部中一突部卡于固定孔。扩大部上为端子的主体部,主体部区分成一右后接片与一左前接片,右后接片为由主体部直接向上延伸,左前接片为呈倒L状。
文档编号H01R12/00GK2420740SQ00236759
公开日2001年2月21日 申请日期2000年5月30日 优先权日2000年5月30日
发明者林武信 申请人:南士资讯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