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硅pn结光电二极管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162014阅读:127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新型硅pn结光电二极管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一种改进的硅PN结光电二极管,它具有对光、特别是对紫外光选择增强响应度的效果。
背景技术
紫外探测在军事、消防、医疗等领域有重要的应用。紫外光波长范围在1~400nm左右,200nm以下的紫外光基本上被大气完全吸收,所以就应用而言,人们主要关心400~200nm这一波段的紫外光。但这个波段的紫外光在硅中的吸收系数高达105~106cm-1,它们在硅中的有效透射深度小于100nm;且硅表面对这个波段的紫外光的反射率达60%~70%。
用热扩散方法形成的硅PN结扩散层,由于在硅表面杂质呈高浓度分布,形成了一个载流子的高复合率表面层,整个扩散层作为受光面,入射光所激发的光生载流子基本上处在这个薄层之内,成为影响硅器件光线、特别是紫外光响应度的主要原因。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新型的硅PN结光电二极管,提高硅光电器件对光线、特别是对紫外光的响应度,且工艺成熟,方法简便,成本低廉。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新型的硅PN结光电二极管,它有衬底材料硅,PN结扩散层,二氧化硅层和电极引线,其特征在于受光面处露有衬底材料硅。
如上所述的光电二极管,其特征在于衬底材料硅作为主要有效受光面,衬底材料内有多个互相连通的PN结栅状扩散层。
如上所述的光电二极管,其特征在于扩散层宽为5~10μm,栅距为80~200μm,扩散层深为1~4μm。
本发明依据PN结势垒区的内建电场可以收集一个扩散层长度内的光生载流子,无论这些载流子是在扩散层中还是在衬底材料中。本发明的特征在于在器件整个受光面内,不是全部用扩散层作受光材料,而用部分衬底材料硅作为受光材料,并且除了制作必要的小尺寸的栅状扩散层之外,让衬底材料所占面积尽可能的大。栅状扩散层起着形成必要的PN结和内引线电极的双重作用。入射光所激发产生的光生载流子几乎全部在衬底材料中,并被栅状PN结收集,完全避免了高复合率的表面层的影响。在PN结不加反向偏压时,增强了硅器件对紫外光的响应度,同时栅状PN结势垒的被增强的收集作用限制在器件表面层,因此器件光电响应的增强作用是有选择性的,当入射光波长增大时,光电响应的增强作用将会减弱。当在PN结加上反向偏压后,对500~1100nm的光线同时有增强效果。
扩散层的宽度是在适当考虑器件生产成品率后,取工艺精度所允许的最小值。
栅之间的间距根据衬底材料性质和有效受光面的大小设计。
用栅状PN结势垒区的内建电场收集光生载流子。栅状扩散层还兼作表面的电极引线。最终的表面氧化层是按增透设计而重新生长的。
根据上述结构制作的光电二级管,在400~200nm波段具有比普通硅光电二极管明显增强的紫外响应度,在365nm的响应度达到0.20A/W,并且工艺非常简便。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的结构平面图。其中,1衬底材料硅,2栅状扩散层,,3受光面,4压焊区。
图2,是图1的AA′线的剖面图。其中,5二氧化硅。
具体的实施方式新型的硅PN结光电二极管实施例如图1和图2所示,它有衬底材料硅1,PN结扩散层2,二氧化硅层4和电极引线,其特征在于受光面处露有衬底材料硅1。在本实施例中衬底材料硅1作为主要有效受光面,衬底材料1内有多个互相连通的PN结栅状扩散层2。
器件具体实施的技术工艺如下1.选用电阻率100~200Ωcm、(111)面N型硅单晶或外延片;2.硅平面工艺常规的热氧化,二氧化硅层厚度为400nm左右;3.光刻出受光面3,面积大约30mm2;4.高浓度的硼扩散,在受光面3形成必要的栅状PN结扩散层2,扩散层宽10μm,扩散层深3μm,栅距100μm。
5.化学腐蚀法去除受光窗面全部的二氧化硅层;6.重新生长按探测波长的增透要求设计的二氧化硅层,并进行N2和H2退火,以减小界面态;7.背面减薄、磷处理、光刻引线孔;8.表面蒸铝、反刻、形成表面电极;9.背面蒸金,形成背面电极;10.以下工序同硅平面工艺中的后道工艺。
权利要求
1.新型的硅PN结光电二极管,它有衬底材料硅,PN结扩散层,二氧化硅层和电极引线,其特征在于受光面处露有衬底材料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电二极管,其特征在于衬底材料硅作为主要有效受光面,衬底材料内有多个互相连通的PN结栅状扩散层。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光电二极管,其特征在于扩散层宽为5~10μm,栅距为80~200μm,扩散层深为1~4μm。
全文摘要
新型的硅PN结光电二极管,它有衬底材料硅,PN结扩散层,二氧化硅层和电极引线,其特征在于受光面处露有衬底材料硅。能提高硅光电器件对光线、特别是对紫外光的响应度,在400~200nm波段具有比普通硅光电二极管明显增强的紫外响应度,在365nm的响应度达到0.20A/W,且工艺成熟,方法简便,成本低廉。
文档编号H01L31/103GK1519956SQ0312537
公开日2004年8月11日 申请日期2003年9月3日 优先权日2003年9月3日
发明者陈炳若 申请人:武汉大学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