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小型大功率继电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243161阅读:17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超小型大功率继电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超小型大功率继电器,尤其是涉及一种可供家用电器、自动化系统、电子设备、仪器仪表上使用的超小型大功率继电器。
背景技术
现有的超小型大功率继电器由于其体积小、负载大,已经广泛应用于家用电器、自动化系统、电子设备、仪器仪表等领域,由于该种继电器是直接设置在印刷线路板上,因此要求其体积要尽可能小,负载要尽可能大,可靠性要高,使用寿命还要尽可能长,为此,人们采用各种方法来改善该种继电器的性能,使其尽可能满足上述的使用要求,如2002年7月3日公开的01139153.7号中国发明专利申请公开说明书中介绍了一种超小型大功率继电器,通过改变触片形状以增加其表面积,并在其表面上增设散热孔,这样在增加触片抗冲击、抗震动能力的同时,改善了触片的散热条件,降低了电流密度,提高了继电器的使用可靠性,另外,通过改变其原有的结构,减小了继电器的体积和重量。但是,该发明也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一是接触片、轭铁与线圈之间的距离较近,影响了它的耐电压性能,另一方面,触点产生的废物会对线圈产生污染,影响了继电器的使用寿命。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现状而提供一种用于家用电器、自动化系统、电子设备、仪器仪表上的超小型大功率继电器,不仅体积小、重量轻、负载大,而且工作稳定可靠,耐电压性能较好,使用寿命也比较长。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超小型大功率继电器,包括罩壳和线圈架,所述的线圈架的中部为具有通孔的圆筒形构件,在所述的圆筒形构件上绕有漆包线组成线圈,在所述的线圈架的两侧设置有与圆筒形构件一体连接的第一支座和第二支座,所述的通孔中设置有铁芯,所述铁芯的一端为一直径大于所述通孔直径的极靴,所述铁芯穿过所述通孔,所述的铁芯的另一端与轭铁铆接固定在所述的第一支座的外侧面,所述的轭铁上连接有动接触片,所述的动接触片上铆接有衔铁和动触点,所述的衔铁在所述的第二支座的外侧与所述铁芯一端的所述的极靴相对,由此组成了电磁系统,带有第一静触点的上接触片和带有第二静触点的下接触片分别固定在所述的线圈架的相应部位,分别设置在所述的动触点的上、下方的所述的第一静触点和所述的第二静触点与所述的动触点一起组成触点组,所述的第二支座上设置有第一插孔,所述的第一插孔中设置有第一插脚和第二插脚,所述的第一插脚和所述的第二插脚的一端与所述的线圈的引出线相连,所述的第一插脚和所述的第二插脚的另一端穿过所述的第一插孔延伸到所述的第二支座的外侧面,所述的动接触片设置有第三插脚,所述的下接触片设置有第四插脚,所述的上接触片设置有第五插脚,在所述的第一支座和第二支座之间设置有将所述的轭铁和所述的动接触片与所述的线圈和所述的引线脚相互隔绝的绝缘座。
为了在将所述的轭铁和所述的动接触片与所述的线圈和引线脚有效隔绝的同时,尽可能地缩小继电器的尺寸,所述的绝缘座的外侧面设置有能够容纳所述的轭铁的折转部分和相应部分动接触片的凹槽,所述的凹槽截面可以是U形、梯形、矩形、半圆形和其它相应的几何形状。
为了防止所述的第一插脚和所述的第二插脚在加工过程中弯折并尽可能将所述的第一插脚和所述的第二插脚与所述的线圈分离,可以在所述的绝缘座的两侧设置对所述的第一插脚和所述的第二插脚起限位作用的向内突起的突耳。
所述的第二支座上设置有一个空腔,所述的空腔通过内侧的窗口与所述的第二支座相通,所述的触点组设置在所述的空腔中。所述的空腔内的上、下面分别设置有所述的上接触片和所述的下接触片,所述的动接触片是通过所述的窗口伸入所述的空腔中并设置在所述的上接触片和所述的下接触片之间。所述的空腔的底面设置有第四插孔和第五插孔,所述的下接触片通过第四插脚穿过所述的第四插孔延伸到所述的空腔的外侧面,所述的上接触片通过第五插脚穿过所述的第五插孔延伸到所述的空腔的外侧面。
所述的第二支座上的所述的动接触片的两侧设置有向所述的空腔高度方向延伸的开有散热孔的隔离墙,所述的隔离墙的上方为设有防脱齿的基座片,所述的防脱齿卡扣在所述的散热孔中。所述的基座片上设置有第三插孔,所述的第三插脚穿过所述的第三插孔延伸到所述的基座片的外侧面,所述的基座片上还设置有容纳所述的第二支座外侧部分的所述的第一插脚和所述的第二插脚穿过的第二插孔。
本实用新型也可以是敞开式的,但其耐电压性能比起有罩壳的封闭式继电器来则会有所降低。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接触片和轭铁与线圈、第一插脚和第二插脚之间由绝缘座完全隔开,使继电器的耐电压性能大大提高,由原先的50Hz,1500V提高到50Hz,2500V,而将触点组设置在与线圈隔离的空腔中,则提高了线圈的清洁度,保护线圈免受污染,提高了继电器的使用寿命,而本实用新型的结构中触点部位与引出端的距离较短,则有效地提高了接触片的散热性能,从而增加了继电器的工作稳定性,此外,通过在绝缘座的外侧面设置能够容纳轭铁的折转部分和相应部分动接触片的凹槽,在将轭铁和动接触片与线圈和引线脚有效隔绝的同时,尽可能地缩小了继电器的尺寸,在绝缘座的两侧设置对第一插脚和第二插脚起限位作用的向内突起的突耳,则可有效防止第一插脚和第二插脚在加工过程中弯折并能达到将第一插脚和第二插脚与线圈尽可能分离的目的。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①的剖视图;图2是图1的A-A剖视图;图3是图1的B向视图;图4是本实用新型线圈架的立体视图;图5是图4的C向视图;图6是本实用新型绝缘座的立体视图;图7是图6的D向视图;图8是本实用新型连为一体的轭铁、衔铁和动接触片的立体视图;图9是本实用新型轭铁的立体视图;图10是本实用新型衔铁的立体视图;图11是本实用新型动接触片的立体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如图1一图11所示,一种超小型大功率继电器,包括罩壳16和线圈架1,线圈架1的中部为具有通孔11的圆筒形构件12,在圆筒形构件12上绕有漆包线组成线圈2,在线圈架1的两端设置有与圆筒形构件12一体连接的第一支座3和第二支座4,通孔11中设置有铁芯5,铁芯5的一端为一直径大于通孔直径的极靴51,铁芯5穿过通孔11,铁芯5的另一端与轭铁7铆接固定在第一支座3的外侧面,轭铁7上连接有动接触片65,动接触片65上铆接有衔铁8和动触点64,衔铁8在第二支座4的外侧面与铁芯5一端的极靴51相对,分别设置在动触点64上、下方的第一静触点61和第二静触点66与动触点64一起组成触点组6,第二支座4上设置有第一插孔41,第一插孔41中设置有第一插脚21和第二插脚22,第一插脚21和第二插脚22的一端与线圈2的引出线相连,第一插脚21和第二插脚22的另一端穿过第一插孔41延伸到第二支座4的外侧面,线圈2的引出线与第一插脚21和第二插脚22相连,动接触片65设置有第三插脚63,上接触片62设置有第五插脚69,下接触片设置有第四插脚68,在第一支座3和第二支座4之间设置有将轭铁7和动接触片65与线圈2、第一插脚21和第二插脚22相互隔绝的绝缘座9,绝缘座9的外侧面设置有能够容纳轭铁7的折转部分和动接触片65相应部分的凹槽91,凹槽91截面可以是U形、梯形、矩形、半圆形和其它相应的几何形状。绝缘座9的两侧设置有对第一插脚21和第二插脚22起限位作用的向内突起的突耳92。第二支座4上设置有一个空腔10,空腔10通过内侧的窗口101与第二支座4相通,触点组6设置在空腔10中。空腔10内的上、下面分别设置有上接触片62和下接触片67,动接触片65是通过窗口101伸入空腔10中并设置在上接触片62和下接触片67之间。空腔10的底面设置有第四插孔44和第五插孔45,上接触片62通过第五插脚69穿过第五插孔45延伸到空腔10的外侧面,下接触片67是通过第四插脚68穿过第四插孔44延伸到空腔10的外侧面。第二支座4上在动接触片65的两侧设置有向空腔10高度方向延伸的开有散热孔46的隔离墙47,隔离墙47的上方为设有防脱齿的基座片48,防脱齿卡扣在散热孔46中。基座片48上设置有第三插孔43,第三插脚63穿过第三插孔43延伸到基座片48的外侧面,基座片48上还设置有容纳第二支座4外侧部分的第一插脚21和第二插脚22穿过的第二插孔42。第三插脚63与动接触片65,第四插脚68与下接触片67,第五插脚69与上接触片62均是一体连接冲压而成的。
实施例②该种超小型大功率继电器内部结构与实施例①相同,区别是该种超小型大功率继电器是敞开式的,即没有罩壳16,第三插脚63是焊接在动接触片65上的。
实施例②与实施例①相比,其耐电压性能稍差,工艺较为复杂,材料也比较浪费。
权利要求1.一种超小型大功率继电器,包括罩壳(16)和线圈架(1),所述的线圈架(1)的中部为具有通孔(11)的圆筒形构件(12),在所述的圆筒形构件(12)上绕有漆包线组成线圈(2),在所述的线圈架(1)的两端设置有与圆筒形构件(12)一体连接的第一支座(3)和第二支座(4),所述的通孔(11)中设置有铁芯(5),所述铁芯(5)的一端为一直径大于所述通孔(11)直径的极靴(51),所述铁芯(5)穿过所述通孔(11),所述的铁芯(5)的另一端与轭铁(7)铆接固定在所述的第一支座(3)的外侧面,所述的轭铁(7)上连接有动接触片(65),所述的动接触片(65)上铆接有衔铁(8)和动触点(64),所述的衔铁(8)在所述的第二支座(4)的外侧面与所述铁芯(5)一端的所述的极靴(51)相对,带有第一静触点(61)的上接触片(62)和带有第二静触点(66)的下接触片(67)分别固定在所述的线圈架(1)的相应部位,分别设置在所述的动触点(64)上、下方的所述的第一静触点(61)和所述的第二静触点(66)与所述的动触点(64)一起组成触点组(6),所述的第二支座(4)上设置有第一插孔(41),所述的第一插孔(41)中设置有第一插脚(21)和第二插脚(22),所述的第一插脚(21)和所述的第二插脚(22)的一端与所述的线圈(2)的引出线相连,所述的第一插脚(21)和所述的第二插脚(22)的另一端穿过所述的第一插孔(41)延伸到所述的第二支座(4)的外侧面,所述的动接触片(65)设置有第三插脚(63),所述的下接触片设置有第四插脚(68),所述的上接触片设置有第五插脚(69),在所述的第一支座(3)和所述的第二支座(4)之间设置有将所述的轭铁(7)和所述的动接触片(65)与所述的线圈(2)、所述的第一插脚(21)和所述的第二插脚(22)相互隔绝的绝缘座(9)。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超小型大功率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绝缘座(9)的外侧面设置有能够容纳所述的轭铁(7)的折转部分和所述的动接触片(65)相应部分的凹槽(91)。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超小型大功率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绝缘座(9)的两侧设置有对所述的第一插脚(21)和所述的第二插脚(22)起限位作用的向内突起的突耳(92)。
4.如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超小型大功率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二支座(4)上设置有一个空腔(10),所述的空腔(10)通过内侧的窗口(101)与所述的第二支座(4)相通,所述的触点组(6)设置在所述的空腔(10)中。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超小型大功率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空腔(10)内的上、下面分别设置有所述的上接触片(62)和所述的下接触片(67),所述的动接触片(65)是通过所述的窗口(101)伸入所述的空腔(10)中并设置在所述的上接触片(62)和所述的下接触片(67)之间。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超小型大功率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空腔(10)的底面设置有第四插孔(44)和第五插孔(45),所述的下接触片(67)通过所述的第四插脚(68)穿过所述的第四插孔(44)延伸到所述的空腔(10)的外侧面,所述的上接触片(62)是通过所述的第五插脚(69)穿过所述的第五插孔(45)延伸到所述的空腔(10)的外侧面。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超小型大功率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二支座(4)上的所述的动接触片(65)的两侧设置有向所述的空腔(10)高度方向延伸的开有散热孔(46)的隔离墙(47),所述的隔离墙(47)的上方为设有防脱齿的基座片(48),所述的防脱齿卡扣在所述的散热孔(46)中。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超小型大功率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基座片(48)上设置有第三插孔(43),所述的第三插脚(63)穿过所述的第三插孔(43)延伸到所述的基座片(48)的外侧面,所述的基座片(48)上还设置有容纳所述的第二支座(4)外侧部分的所述的第一插脚(21)和所述的第二插脚(22)穿过的第二插孔(42) 。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超小型大功率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三插脚(63)与所述的动接触片(65)是一体连接冲压而成的。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超小型大功率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四插脚(68)与所述的下接触片(67),所述的第五插脚(69)与所述的上接触片(62)均是一体连接冲压而成的。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超小型大功率继电器,包括罩壳和线圈架,所述的线圈架的中部为具有通孔的圆筒形构件,在圆筒形构件上绕有漆包线组成线圈,线圈架的两端设有第一支座和第二支座,通孔中设置有铁芯,铁芯的一端为极靴,铁芯的另一端与轭铁铆接固定在第一支座的外侧面,轭铁上连接有动接触片,动接触片上铆接有衔铁和动触点,衔铁在第二支座的外侧面与铁芯一端的极靴相对,第一静触点、第二静触点和动触点组成触点组,特点是在第一支座和第二支座之间设置绝缘座,在绝缘座的外侧面设置有能够容纳轭铁的折转部分和相应部分动接触片的凹槽,将触点组设置在与线圈隔离的空腔中,本实用新型耐电压性能好,使用寿命长,工作稳定,体积小,重量轻。
文档编号H01H50/54GK2624380SQ03231980
公开日2004年7月7日 申请日期2003年6月3日 优先权日2003年6月3日
发明者杨晓厦, 高国章, 王典荣 申请人:杨晓厦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