漏泄同轴电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857936阅读:17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漏泄同轴电缆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信号传输电缆,特别涉及一种漏泄同轴电缆。
背景技术
漏泄同轴电缆是一种可用于信号传输的开放型传输线,其通过对外导体开口的控制,可将受控的电磁波能量沿线路均匀地辐射出去及接收进来,由此提高无线电波的覆盖范围,消除传输盲点。漏泄同轴电缆主要用于一般通信天线难以发挥作用的环境中,如山区、隧道、坑道、地下铁路、地下建筑等区域。
漏泄同轴电缆由里到外一般包括内导体、绝缘层、外导体、绕包层和外护套五部分。外导体的结构形式决定了电缆的漏泄性能。其中槽孔结构是决定漏泄同轴电缆性能指标的关键因素之一。
现有的漏泄同轴电缆有多种外导体结构形式,其中典型的为两种外导体结构形式,一种为双八字槽外导体结构漏泄同轴电缆,其外导体采用冲有双八字槽孔的铜带纵包而成,其结构示意图如图1(a)所示。双八字槽漏泄同轴电缆的缺点在于其使用频段较低,一般仅适用于450MHz及以下频段。若使用频率在450MHz以上时,则产生较大的电缆传输衰减,使传输距离缩短,因此不能满足高频使用频段的要求。
另一种为轧纹铣槽外导体结构漏泄同轴电缆,其结构示意图如图1(b)所示。外导体轧纹铣槽结构漏缆属于宽频带漏缆,其使用频段宽,但由于在使用过程中其传输衰减与耦合损耗之和即系统损耗较大,因此不适合长距离的无线盲区信号覆盖。
由此可见,现有的漏泄同轴电缆受其外导体结构的限制,其性能指标已不能满足信号传输系统发展对电缆传输特性提出的更高要求。
本实用新型的内容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新型外导体结构形式的漏泄同轴电缆,包括位于漏泄同轴电缆中心的内导体;包覆在该内导体外的绝缘层;设置在该绝缘层外的外导体;包覆在该外导体外的绕包层;以及包覆在该绕包层外的外护套,其中,所述外导体具有至少一个漏泄槽孔,所述漏泄槽孔包括沿所述外导体轴向延伸的第一部分和在所述第一部分的至少一端以预定角度延伸形成的第二部分。其中,设置于外导体上的漏泄槽孔的形状优选为“Γ”形、“T”形或“工”形,并沿着电缆的轴线方向以一定间隔排列。
利用本实用新型,根据不同使用频率下对漏泄同轴电缆的使用要求不同,可通过改变各个漏泄槽孔不同结构形状、及不同排列间隔的组合,使传输过程中的耦合损耗与纵向传输衰减之和、即系统损耗在规定频段内较小,以实现长距离的无线盲区覆盖。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案做出详细说明。


图1(a)为现有的外导体双八字槽结构漏泄同轴电缆结构示意图;图1(b)为现有的外导体轧纹铣槽结构漏泄同轴电缆结构示意图;图2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漏泄同轴电缆剖面示意图;图3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案的漏泄同轴电缆结构示意图;图4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方案的漏泄同轴电缆外导体槽孔结构示意图;图5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实施方案的漏泄同轴电缆外导体槽孔结构示意图;图6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四实施方案的漏泄同轴电缆外导体槽孔结构示意图;图7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五实施方案的漏泄同轴电缆外导体槽孔结构示意图;图8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六实施方案的漏泄同轴电缆外导体槽孔结构示意图;图9是以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方案为例示出的漏泄同轴电缆外导体槽孔结构尺寸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2所示的是本实用新型的漏泄同轴电缆剖面示意图。如图所示,该电缆由内至外依次包括位于漏泄同轴电缆中心的内导体1;挤包于内导体1上的绝缘层2,该绝缘层2由例如物理发泡聚乙烯形成;包覆于绝缘层2外的外导体3,该外导体3为含有金属薄片的带材,且其上设置有无线传输信号漏泄槽孔(图中未示出);绕包于外导体3外的绕包层4;挤包于绕包层4外的外护套5。上述各部分均用常规的材料形成。
为了降低电缆在传输高频信号时的传输衰减,增加无线盲区覆盖距离,本实用新型提出了外导体的全新的漏泄槽孔结构。这种漏泄槽孔包括沿所述外导体轴向延伸的第一部分和在所述第一部分的至少一端以预定角度延伸形成的第二部分,从而可形成“Γ”形、“T”形、或“工”形的形状。而且,通过改变槽孔的方向,改变对不同方向、不同形状槽孔的组合,改变槽型的结构尺寸,改变相邻槽孔的间距以及将上述改变进行组合,可实现满足在不同使用频率情况下对漏泄同轴电缆不同性能指标的要求。
如上所述,上述漏泄槽孔可具有不同的结构形状。例如,漏泄槽孔第二部分可位于第一部分的左端或/和右端,并可沿着第一部分与长边成预定角度(例如垂直或成锐角)的方向向上或/和向下延伸。
以下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案。
图3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案的漏泄同轴电缆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在外导体3上设置有“Γ”形漏泄槽孔6。该“Γ”形包括第一部分61,优选为一长矩形槽,以及在该第一部分61的一端沿着与其长边垂直的方向向上或向下延伸出的第二部分62,优选为一短矩形槽。各个“Γ”形漏泄槽孔以第一部分61的长边与电缆轴线平行的方式沿着电缆的轴线方向以一定间隔排列。以图3中所示第二部分62位于第一部分61右端且向上延伸的“Γ”形槽孔为第一“Γ”形槽孔,则与其相邻的第二“Γ”形槽孔的第二部分62位于第一部分61右端且为向下延伸。以所述第一和第二“Γ”形槽孔为一个单元,其后的第三、第四等“Γ”形槽孔的结构形状和排列方式为该单元的重复。
在采用上述“Γ”形槽孔时,本领域技术人员即可根据使用需求,采用常规的方法确定外导体上的各个“Γ”形槽孔的不同尺寸比例及其排列间隔等参数。例如,可根据产品规格的直径大小、电缆使用频段所对应的电磁波波长和无线盲区覆盖距离的不同,而选择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漏泄同轴电缆外导体槽孔结构尺寸及排列间隔的组合。如图9所示,这些结构尺寸和排列间隔可包括第一“Γ”型结构槽孔的长矩形槽长边的长度L1;第一“Γ”型结构槽孔的长矩形槽短边的长度B1;第一“Γ”型结构槽孔的短矩形槽部分沿着电缆轴线方向的长度L2;第一“Γ”型结构槽孔的短矩形槽部分垂直于长矩形槽所延伸出的长度B2;第二“Γ”型结构槽孔的长矩形槽长边的长度L5;第二“Γ”型结构槽孔的长矩形槽短边的长度B3;第二“Γ”型结构槽孔的短矩形槽部分沿着电缆轴线方向的长度L4;第二“Γ”型结构槽孔的短矩形槽部分垂直于长矩形槽所延伸出的长度B4;第一和第二“Γ”型结构槽孔的排列间隔L3;第一和第二“Γ”型结构槽孔组成的单元与后续单元的排列间隔L6。
以50-42规格的漏泄同轴电缆为例,使用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方案的漏泄同轴电缆,在传输900MHz的信号时,与常规的采用双八字槽结构的漏泄同轴电缆相比,系统损耗减小大约为15dB/公里,传输距离约多出400米。
以50-32规格的漏泄同轴电缆为例,使用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方案的漏泄同轴电缆,在传输900MHz的信号时,与常规的采用外导体轧纹铣槽结构的漏泄同轴电缆相比,系统损耗减小大约为14dB/公里,传输距离约多出300米。
图4示出的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方案的漏泄同轴电缆外导体槽孔结构示意图。与第一实施方案不同,本实施方案中的“Γ”形漏泄槽孔6是以第二部分62位于第一部分61右端且向上延伸的“Γ”形槽孔为第一“Γ”形槽孔,而与其相邻的第二“Γ”形槽孔的第二部分62位于第一部分61左端且为向上延伸。
采用该第二实施方案后的漏泄同轴电缆也可以取得与第一实施方案类似的效果。
图5示出的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实施方案的漏泄同轴电缆外导体槽孔结构示意图。本实施方案与第一和第二实施方案不同的是“Γ”形漏泄槽孔6的结构及组合方式。以图中所示第二部分62位于第一部分61右端且向上延伸的“Γ”形槽孔为第一“Γ”形槽孔,与其相邻的第二“Γ”形槽孔的第二部分62位于第一部分61右端且为向上延伸。
采用该第三实施方案后的漏泄同轴电缆也可以取得与第一实施方案类似的效果。
图6示出的是本实用新型的第四实施方案的漏泄同轴电缆外导体槽孔结构示意图。本实施方案与上述三种实施方案不同的是,在外导体3上设置的漏泄槽孔6形状为“T”形。本实施方案中,第二部分62在第一部分61的一端沿着与长边垂直的方向同时向上和向下延伸。以图6中所示第二部分62位于第一部分61右端的“T”形槽孔为第一“T”形槽孔,则与其相邻的第二“T”形槽孔的第二部分62位于第一部分61左端。以所述第一和第二“T”形槽孔为一个单元,其后的第三、第四等“T”形槽孔的结构形状和排列方式为该单元的重复。
采用该第四实施方案后的漏泄同轴电缆也可以取得与第一实施方案类似的效果。
图7示出的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五实施方案的漏泄同轴电缆外导体槽孔结构示意图。本实施方案与第四实施方案不同的是“T”形漏泄槽孔6采用了不同的结构及组合方式。以图6中所示第二部分62位于第一部分61右端的“T”形槽孔为第一“T”形槽孔,则与其相邻的第二“T”形槽孔的第二部分62也位于第一部分61右端。
采用该第五实施方案后的漏泄同轴电缆也可以取得与第一实施方案类似的效果。
图8示出的是本实用新型的第六实施方案的漏泄同轴电缆外导体槽孔结构示意图。本实施方案与上述五种实施方案不同的是,在外导体3上设置的漏泄槽孔6为“工”字形。在本实施方案中,第二部分62在第一部分61的两端分别沿着与长边垂直的方向同时向上和向下延伸。
采用该第六实施方案后的漏泄同轴电缆也可以取得与第一实施方案类似的效果。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漏泄同轴电缆,适用于在各种无线电信号传播不良的环境中进行无线电信号传输,其可满足不同使用频率情况下对漏泄同轴电缆的不同性能指标要求,在高频使用时可降低传输衰减,增加无线盲区覆盖距离。
显然,上述关于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案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例如,尽管上述实施方案都是以所述漏泄槽孔6的第一部分61和第二部分62都是矩形槽为例来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中的漏泄槽孔中的长槽和短槽形状显然不限于此。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具体的频段需要以及性能指标的要求对槽孔的形状进行适当的选择和优化。另外,上述实施方案中的单元组合方式仅为示例性的,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使用需要对上述各结构形状进行任何可能的组合。
例如,尽管上述的实施例是以在外导体上只形成一种形状的槽孔为例来说明的。但是,在一个外导体上显然可以包括“Γ”形、“T”形和“工”形三种形状的组合;也可以是其中任两种槽孔的组合。长槽(第一部分)和短槽(第二部分)的形状不一定必须为矩形槽,也可以是椭圆形槽。再有,为了加工工艺的方便,所有矩形槽孔的直角部分可以加工成圆滑角过渡。两部分之间也不一定必须相互垂直,而可以有一个夹角。根据具体的频段需要以及性能指标的要求,可以对该角度进行适当的选择和优化,这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是显而易见并且容易地实现的。
再有,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根据所选择的漏泄槽孔6形状的不同,其尺寸设置也相应地与图9所示的尺寸设置不同。
因此,任何未脱离本实用新型实质的变化和改动,都应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以所附权利要求书限定。
权利要求1.一种漏泄同轴电缆,包括位于漏泄同轴电缆中心的内导体(1);包覆于内导体(1)外的绝缘层(2);设置在绝缘层(2)外的外导体(3);包覆于所述外导体(3)外的绕包层(4);以及包覆在所述绕包层(4)外的外护套(5),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导体(3)具有多个漏泄槽孔(6),所述漏泄槽孔(6)包括沿所述外导体轴向延伸的第一部分(61)和在所述第一部分(61)的至少一端以预定角度延伸形成的第二部分(6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漏泄同轴电缆,其特征在于所述预定角度为直角或锐角。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漏泄同轴电缆,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部分(61)和第二部分(62)形成为“Γ”形、“T”形或“工”形。
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漏泄同轴电缆,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部分(61)和第二部分(62)为矩形或椭圆形。
5.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漏泄同轴电缆,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部分(61)和第二部分(62)为矩形,并且所述矩形的直角形成为圆滑的过渡角。
6.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漏泄同轴电缆,其特征在于设置于所述外导体(3)上的各个所述漏泄槽孔(6)为不同形状、不同尺寸比例及不同排列间隔的组合。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漏泄同轴电缆,其特征在于设置于所述外导体(3)上的各个所述漏泄槽孔(6)为不同形状、不同尺寸比例及不同排列间隔的组合。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漏泄同轴电缆,其特征在于设置于所述外导体(3)上的各个所述漏泄槽孔(6)为不同形状、不同尺寸比例及不同排列间隔的组合。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漏泄同轴电缆,包括位于漏泄同轴电缆中心的内导体;挤包于内导体外的绝缘层;套覆于绝缘层外的外导体,该外导体上设置有无线传输信号漏泄槽孔;绕包于外导体外的绕包层;挤包于绕包层外的外护套。所述漏泄槽孔可为“Γ”形、“T”形或“工”形或其组合,并可具有不同的尺寸比例,通过改变各个漏泄槽孔的不同结构形状、不同尺寸比例及不同排列间隔的组合,可使本电缆在用于无线电信号传输时,传输过程中的耦合损耗与纵向传输衰减之和、即系统损耗在规定频段内较小,实现长距离的无线盲区覆盖。
文档编号H01B11/18GK2777713SQ20052000222
公开日2006年5月3日 申请日期2005年2月5日 优先权日2005年1月7日
发明者王念立, 王胜军, 胡玮 申请人:焦作铁路电缆工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