叠层外装电池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230003阅读:19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叠层外装电池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叠层外装电池,尤其涉及叠层外装体的加工技术。
背景技术
近年,随着移动电话等便携式设备的普及,作为这些设备的电力源的电池被广泛利用。尤其是,具备有高能量密度且轻量的优势的叠层外装的锂聚合物电池(下面记为“叠层外装电池”。)被用于这些便携式设备的大多机型中。
叠层外装电池通过如下方式构成将由正负两极板和隔板构成的电极体收纳于冲孔加工金属叠层片而形成的凹部中,通过将金属叠层片中的未形成凹部的剩余的部分进行折叠,堵塞凹部的开口,将凹部的周围的部分密封。此外,在通常的叠层外装电池中采用使凹部的形状为长方体形状,以其一边为折叠线来折叠叠层片,使从凹部的开口边开始延伸的三方的缘部熔敷的所谓的三方密封型构造。
专利文献1特开2000-208110号公报专利文献2特开2003-303577号公报但是,在叠层外装电池中,有时会因针对叠层片的上述凹部的形成加工等引起在叠层外装体的凹部的各角落部分产生针孔(pin hole)或裂缝。尤其是,对叠层外装电池要求更进一步的高容量化或更进一步的轻量化等,在应对这些要求时,认为会明显产生上述针孔或裂缝等问题。尤其是,在想要实现更进一步的高容量化时,包括电极体的厚度的尺寸将增大,对应于此需要使叠层外装体中的凹部更深,但在形成这样深的凹部时,在角落部分容易产生针孔或裂缝。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为解决上述问题而实现,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叠层外装体中的针孔或裂缝的产生少、且可实现高能量密度的叠层外装电池。
本发明者等在寻找叠层外装体的角落部分产生针孔和裂缝的原因的过程中,发现针孔或裂缝在凹部的各角落部分中也尤其容易在形成外装体时折叠的部分即所谓的底侧产生。并且,本发明者等作为在这样的针孔等的发生中产生位置上的偏差的原因,发现了在金属叠层片上形成凹部时施加应力的方法不同。
因此,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叠层外装电池具有以下特征。
本发明涉及的叠层外装电池是通过如下方式构成的电池,其在一块金属叠层片的一部分形成具有矩形状的开口的凹部,在该凹部中收纳有电极体的状态下,将凹部的开口侧的一边或其附近作为折叠线,折叠金属叠层片的剩余部分,构成外装体。
本发明涉及的叠层外装电池在上述构成中,在面向外装体的电极体的收纳空间的内面,将通过折叠而堵塞开口的面作为第一主面,将隔着凹部的内方空间相对于第一主面具有对置关系的面作为第二主面,将包括折叠中的一边的侧面作为第一侧面,将隔着凹部的内方空间相对于该第一侧面具有对置关系的面作为第二侧面,将相对于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以及第一主面和第二主面对接的两个面分别作为第三侧面和第四侧面,并且,对第二主面与第一侧面、第二侧面、第三侧面、第四侧面的各对接部分实施角落R加工。并且,在本发明涉及的叠层外装电池中,第一侧面与第二主面、第三侧面、以及第四侧面的各对接部分中的至少一个对接部分的曲率半径,比第二侧面与第二主面、第三侧面、以及第四侧面的各对接部分中的至少一个对接部分的曲率半径设定得大。
(发明效果)如上所述,本发明涉及的叠层外装电池在金属叠层片形成凹部时,将第一侧面与第二主面、第三侧面、以及第四侧面的各对接部分(顶侧对接部分)的角落R设定得比第二侧面与第二主面、第三侧面、以及第四侧面的各对接部分(底侧对接部分)大,由此,可缓和在金属叠层片形成凹部时的底侧对接部的应力。因此,在本发明涉及的叠层外装电池中,可抑制针孔或裂缝的产生。
此外,若仅为实现防止在金属叠层片形成凹部时的针孔或裂缝的产生的目的,则还可考虑采用使上述所有对接部分的角落R一律比以往大的方法。但是,假如在增大所有角落R时,叠层外装电池中浪费的空间增多,从能量效率的观点来看变得不利。另外,在使顶侧对接部分的角落R一律变缓的情况下,还会产生在电池的制造时或使用时等外装体内的电极体的位置偏移的问题,根据情况还会产生电极体的极板弯折的问题。
针对上述情况,在本发明涉及的叠层外装电池中,从防止针孔或裂缝发生的观点出发,将所需要的底侧对接部分的角落R的设定得大,并且使顶侧对接部分的角落R比底侧小,因此可将能量效率的降低抑制在最小限度,而且在制造电池时,尤其可抑制将电极体收纳到凹部内方后的密封时等的极板弯折等问题的发生。
因此,在本发明涉及的叠层外装电池中,叠层外装体中的针孔或裂缝的产生少、且可实现高能量密度。
在上述发明涉及的叠层外装电池中,可采用如下的变更。
在上述发明涉及的叠层外装电池中,可采用如下构成第一侧面与第三侧面以及第四侧面的各对接部分的曲率半径,比第二侧面与第三侧面以及第四侧面的各对接部分的曲率半径设定得大。
另外,在上述发明涉及的叠层外装电池中,可采用如下构成第一侧面与第二主面的对接部分的曲率半径,比第二侧面与第二主面的对接部分的曲率半径设定得大。
另外,在上述发明涉及的叠层外装电池中,可采用如下构成第二主面与第三侧面以及第四侧面的各对接部分的曲率半径,比第二侧面与第二主面的对接部分的曲率半径设定得大。
另外,在上述发明涉及的叠层外装电池中,可采用如下构成第一侧面与第二主面、第三侧面、以及第四侧面的各对接部分中的至少一个对接部分的曲率半径,设定得比第二侧面与第二主面、第三侧面、以及第四侧面的各对接部分中的至少一个对接部分的曲率半径大0.3mm以上或1.0mm以上。
另外,在上述发明涉及的叠层外装电池中,可采用如下构成(三方密封型叠层外装电池)金属叠层片形成为在凹部的各开口边缘具有凸缘面的浅盘状,相对于第一侧面对接的所述凸缘面相当于第一主面,相对于第二侧面、第三侧面、以及第四侧面的每一个对接的凸缘面与第一主面的外缘熔敷。
另外,在上述发明涉及的叠层外装电池中,可采用如下构成与正极板和负极板的每一个连接的引线(lead)沿所述电极体的一方向延伸,所述引线通过第二侧面与第一主面间延伸到所述外装体的外方。
此外,如上所述,本发明涉及的叠层外装电池在叠层外装体的对接部分的角落R的设定中具有特征,但只要是对接部分组合多条斜边(圆锥),而基本上可视为与对对接部分实施角落R加工相等的方式,即包含于本发明的技术范畴。


图1是示意性表示实施方式涉及的叠层外装电池1的外观的立体图;图2(a)是表示叠层外装电池1的A-A截面的示意剖面图,(b)是表示叠层外装电池1的B-B截面的示意剖面图;图3是表示叠层外装电池1的C-C截面的示意剖面图;图4是表示叠层外装电池1的制造工序中的在叠层片100中形成凹部的工序的示意立体图;图5(a)是表示叠层外装电池1的制造工序中的在凹部101a中收纳电极体20的工序的示意立体图,(b)是表示密封工序的示意立体图。
图中1-叠层外装电池;10-外装体;20-电极体;21-正极板;22-负极板;23-隔板;31、32-接头(tab);41、42-接头树脂;100-金属叠层片;101-带有凹部的板;102-密封前电池;501-杯成型阴模;502-防皱模;503-杯成型阳模;511-密封阴模;512-密封阳模。
具体实施例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用于实施本发明的最佳方式进行说明。此外,以下所示的具体例是为了便于理解本发明的构成和该构成起到的作用及效果而采用的一例,本发明的特征的构成以外的部分并不受下面的例示的限定。
1、叠层外装电池1的构成利用图1和图2,对本实施方式涉及的叠层外装电池(以下仅记为“电池”)1的构造进行说明。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涉及的电池1具有在一块金属叠层片所构成的外装体10的内方的空间中收纳电极体20,并由外装体20的三方的边缘10b、10c、10d熔敷密封的构成。电极体20具有正极板21与负极板22隔着隔板23对置配置并被卷绕加工的构成。电极体20的正极板21和负极板22的每一个与接头31、32连接,这些接头31、32以横截图1的Z轴方向上方的边缘10b的状态向上方延伸。
对接头31例如使用铝(Al),对接头32例如使用镍(Ni)。另外,对通过边缘10b的位置的接头31、32分布卷绕接头树脂41、42。由此,实现接头31与接头32之间、以及它们与外装体10之间的绝缘。进而,在边缘10b上形成有使接头31、32横截的各位置向Y轴方向外侧膨胀的接头收容部10b1、10b2。
构成外装体20的金属叠层片例如采用由聚丙烯(PP)和尼龙层覆盖铝(Al)所构成的金属层的两主面的结构。在此,金属叠层片中的各层的厚度例如如下。
·尼龙层25[μm]·Al层40[μm]·PP层45[μm]如图1所示,在外装体20中,为了收纳电极体20而具有矩形截面(X-Z截面)的收纳空间,成为其底面的是主面(Y轴方向跟前侧的主面)10a。并且,如图2(a)所示,形成有与主面10a的各边对接的四个侧面10e、10f、10g、10h。而且,如图2(b)所示,在外装体10中具有主面10i,其具有夹着电极体20与主面10a对置的关系。本实施方式的电池1是这样在一块金属叠层片的一部分形成凹部,并在其中收纳有电极体20的状态下折叠金属叠层片的主面10i,由边缘10b、10c、10d密封构成外装体10的所谓的三方密封型的电池。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涉及的电池1中,将侧面10g侧规定为电池1的“底侧”,将侧面10e侧规定为电池1的“顶侧”。即,将接头31、32延伸出来的一侧规定为电池1的顶侧,将其相反侧规定为电池1的底侧。
2、外装体10的形状在本实施方式涉及的电池1中,外装体10的形状具有主要特征。对此利用图2和图3进行说明。图2(a)是表示图1中的电池1的A-A截面的示意剖面图,图2(b)是表示电池1的B-B截面的示意剖面图另外,图3是表示电池1的C-C截面的示意剖面图。
如图2(a)、(b)和图3所示,在本实施方式涉及的电池1的外装体10中,对各面10a~10i相互对接的部分进行角落R加工。在此,“角落R加工”是指,使对接部分带有“圆角”的加工,用于塑性加工等中。
2-1、侧面10e~10h中的相互对接部分如图2(a)的上方的D放大部分所示,对顶侧的侧面10e和侧面10h的对接部分,使内面侧设定成为曲率半径RA地进行角落R加工。另外,虽省略了详细图示,但对侧面10e和侧面10f的对接部分也使内面侧设定成为曲率半径RA地进行角落R加工。
另一方面,如图2(a)的下方的E放大部分所示,对底侧的侧面10g和侧面10h的对接部分,使内面侧设定成为曲率半径RB地进行角落R加工。另外,同样对侧面10g和侧面10f的对接部分也使内面侧设定成为曲率半径RB地进行角落R加工。
在本实施方式涉及的电池1中,上述曲率半径RA和曲率半径RB被设定为具有如下的关系。
RA<RB2-2、主面10a与侧面10e和侧面10g的各对接部分如图2(b)的右方的F放大部分所示,对顶侧的侧面10e和主面10a的对接部分,使内面侧成为曲率半径RC地进行角落R加工。
另一方面,如图2(b)的右方的G放大部分所示,对底侧的侧面10g和主面10a的对接部分,使内面侧设定成为曲率半径RD地进行角落R加工。上述曲率半径RC和曲率半径RD被设定为具有如下的关系。
RC<RD2-3、主面10a与侧面10f、10h的各对接部分如图3的H放大部分和I放大部分所示,对主面10a与侧面10f及侧面10h的各对接部分,均使内面侧设定成为曲率半径RE地进行角落R加工。该对接部分的角落R加工的内面侧的曲率半径RE按如下的关系设定。
RC<RE3、电池1的制造方法利用图4和图5,对本实施方式涉及的电池1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
3-1、金属叠层片的凹部的形成本实施方式涉及的电池1在一块金属叠层片的一部分形成凹部,在其中收纳电极体20并进行三方密封,首先利用图4,对金属叠层片的凹部的形成方法进行说明。
如图4所示,准备裁成长方形状的金属叠层片100。然后,将该金属叠层片100夹入到杯成型阴模501与防皱模502的主面彼此之间。在杯成型阴模501的Y轴方向上侧的主面501b上,形成有沿Z轴方向偏移的状态的凹部501a。该凹部501a的形状相当于想要在金属叠层片100中形成的凹部的形状。
另外,在防皱模502上,在与上述杯成型阴模501的凹部501a一致的位置形成有开口部分502a。该开口部分502a的形状被设定为与上述杯成型阴模501的凹部501a的开口形状相同或稍大。此外,在中间夹入了金属叠层片100的状态下,防皱模502的沿Y轴向下的主面与杯成型阴模501的除形成有凹部501a的部分以外的主面501a对置。
下面,如上所述,对夹持于杯成型阴模501与防皱模502之间的金属叠层片100,用杯成型阳模503施加压力。杯成型阳模503在X-Z面被设定为比杯成型阴模501的凹部501a的开口形状稍小的尺寸。另外,杯成型阳模503在X-Z面被设定为比防皱模502的开口部分502a的开口尺寸稍小的尺寸如以上那样,对金属叠层片100进行形成凹部(图5(a)中的标记101a)。
此外,在金属叠层片100形成凹部101a时,是按照在金属叠层片100的残余的部分不出现褶皱的方式,将金属叠层片100夹入到杯成型阴模501与防皱模502之间,该夹入的压力例如为10[kN]左右。
3-2、电极体20的收纳经过上述的工序,完成形成有凹部101a的带有凹部的板101。
如图5(a)所示,带有凹部的板101在Z轴方向上的左上半部分的区域101e形成有凹部101a,对右下半部分的区域101f未实施加工。另外,缘部101b~101d与构成凹部101a的开口的四边中的三边连接。该缘部101b~101d与区域101f同样形成得平坦。
在上述带有凹部的板101的凹部101a中收纳电极体20。接头31、32与电极体20连接,这些接头31、32向Z轴方向的左上方延伸。并且,在将电极体20收纳于凹部101a中时,接头31、32其一部分载置于缘部101b之上,并横截该部分。因此,为了可靠地实现接头31、32的相互之间、以及接头31、32与作为带有凹部的板101的构成要素的Al层之间的绝缘,贴附有接头树脂41、42。
如上所述,在凹部101a中收纳了电极体20后,将凹部101a的开口的一边或其附近作为折叠线L,折叠区域101f。通过该折叠,区域101f与区域101e重叠,堵塞凹部101a的开口3-3、三方密封如5(b)所示,将如上述那样折叠了区域101f后的状态下的密封前电池102收纳于密封阴模511的凹部511a中。然后,将形成了具有与该密封阴模511的凹部511a对应的形状的凸部(省略图示。)的密封阳模512按压到密封阴模511上。接着,通过埋设于密封阴模511和密封阳模512的一方或两方的密封用加热器(省略图示。),对密封前电池102的三方的缘部102b~102d加热,进行这些位置的密封。
按照以上方法,完成本实施方式涉及的电池1。
4、电池1的优势采用上述的构成和制造方法的本实施方式涉及的电池1具有如下优势。
在本实施方式涉及的电池1中,如上述[数1]和上述[数2]所示,在外装体10中,由于将底侧对接部分的角落R的曲率半径RB、RD设定得比顶侧对接部分的角落R的曲率半径RA、RC大,因此能缓和在金属叠层片100上形成凹部101a时的底侧的侧面10g与侧面10f和侧面10h的对接部分、或主面10a与侧面10g的对接部分的应力。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述[数3]所示,由于设定了主面10a与侧面10f和侧面10h的对接部分的角落R的曲率半径RE,因此从形成凹部101a时的应力的缓和的观点出发更具优势。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涉及的电池1中,由于并未将也包括顶侧的所有对接部分的角落R的曲率半径一律增大,而是从防止针孔或裂缝发生的观点出发,将所需要的底侧对接部分的角落R的曲率半径RB、RD设定得大,并且使项侧对接部分的角落R的曲率半径RA、RC比底侧小(采用了与以往大致相同的曲率半径),因此可将能量效率的降低抑制在最小限度,而且在制造电池1时(将电极体20收纳于凹部101a之后,进行三方密封时等),还可抑制电极体20中的极板21、22弯折等问题的发生。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涉及的电池1中,外装体10中的针孔或裂缝的产生少、且可实现高能量密度。尤其是,即使在将应与大电池容量对应的电极体20的厚度增厚的情况下,在外装体20的底侧的角落R加工后的各位置也不易产生针孔和裂缝。
5、确认实验下面,利用表1,对为了确认上述优势而实施的实验进行说明。


5-1、实施例1如[表1]所示,在实施例1涉及的样品中,仅将主面10a与底侧的侧面10g的对接部分的角落R(参照图2(b)。)的曲率半径RD设为3.0[mm],将其它对接部分的角落R的曲率半径RA、RB、RC、RE设为2.0[mm]。即,在实施例1中,满足上述[数2]的关系。
5-2、实施例2在实施例2涉及的样品中,仅将底侧的侧面10g与侧面10f和侧面10h的对接部分的角落R(参照图2(a)。)的曲率半径RB设为3.0[mm],将其它对接部分的角落R的曲率半径RA、RC、RD、RE设为2.0[mm]。即,在实施例2中,满足上述[数1]的关系。
5-3、实施例3在实施例3涉及的样品中,仅将主面10a与底侧的侧面10g的对接部分的角落R(参照图2(b)。)的曲率半径RD、底侧的侧面10g与侧面10f和侧面10h的对接部分的角落R(参照图2(a)。)的曲率半径RB、主面10a与侧面10f和侧面10h的对接部分的角落R(参照图3。)的曲率半径RE设为3.0[mm],将其它对接部分的角落R的曲率半径RA、RC设为2.0[mm]。即,在实施例3中,满足上述[数1]和[数2]的关系。
5-4、实施例4在实施例4涉及的样品中,仅将主面10a与底侧的侧面10g的对接部分的角落R(参照图2(b)。)的曲率半径RD设为2.3[mm],将其它对接部分的角落R的曲率半径RA、RB、RC、RE设为2.0[mm]。即,在实施例4中,与上述实施例同样,满足上述[数2]的关系。
5-5、实施例5在实施例5涉及的样品中,仅将底侧的侧面10g与侧面10f和侧面10h的对接部分的角落R(参照图2(a)。)的曲率半径RB设为2.3[mm],将其它对接部分的角落R的曲率半径RA、RC、RD、RE设为2.0[mm]。即,在实施例5中,与上述实施例2同样,满足上述[数1]的关系。
5-6、比较例1在比较例1涉及的样品中,将所有对接部分的角落R的曲率半径RA~RE设为2.0[mm]。
5-7、比较例2在比较例2涉及的样品中,将所有对接部分的角落R的曲率半径RA~RE设为3.0[mm]。
5-8、凹部可成型深度在制造上述实施例1~5和比较例1、2涉及的样品时,使用如图4所示的成型501~503,测定了在分别形成凹部101a时达到发生针孔的凹部可成型深度。将其结果表示于[表1]中。
如[表1]所示,在实施例3和比较例2涉及的角落R的设定中,可成型深度均为6.4[mm]。接下来依次是实施例1、实施例2、实施例4、实施例5、比较例1。
根据该结果可知,若将底侧的角落R的曲率半径RB、RD和侧面侧的角落R的曲率半径RE设为3.0[mm]或2.3[mm],使其大于比较例1涉及的设定的2.0[mm]的情况下,凹部可成型深度大。
5-9、极板弯折另外,在制造了实施例3和比较例2涉及的两样品之后将其分解,检查电极板20的极板21、22是否发生了弯折。将其结果表示于[表1]中。
如[表1]所示,在实施例3涉及的样品中,极板21、22未发生弯折,但在比较例2涉及的样品中,极板21、22发生了弯折。
5-10、考察通过以上的结果,在叠层外装电池中,按照满足上述[数1]、[数2]和[数3]的至少位置的关系的方式,设定了对接部分的角落R的曲率半径RA~RE,从而可防止发生针孔等,且可加深凹部101a的可成型深度,并且还可抑制在三方密封时等极板21、22发生弯折。
6、其它事项上述实施方式和确认实验等是表示本发明的一例,除其本质特征以外,并不受这些例子的限定。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采用了满足上述[数1]、[数2]和[数3]的全部的设定,但如从上述确认实验可知,只要采用至少满足上述[数1]、[数2]和[数3]中的位置的关系的设定,则可获得上述效果。
另外,在上述实施例1~5的设定中,将角落R的曲率半径设在2.0~3.0[mm]之间,但只要满足上述[数1]、[数2]和[数3]的一些关系,则本发明并不受这些关系限定。其中,希望将各角落R的曲率半径RA~RE设定在满足如下关系的范围内,从而在实际上获得上述效果。
RB-RA≥0.5[mm][数5]RD-RC≥0.5[mm][数6]RE-RC≥0.5[mm]此外,在获得更可靠的效果的方面,希望满足如下关系。
RB-RA≥1.0[mm] RD-RC≥1.0[mm][数9]RE-RC≥1.0[mm]另外,即使在采用上述[数4]~[数9]等关系的情况下,从实际制造叠层外装电池的观点出发,当如本实施例这样的电极体20的厚度为7mm时,希望各角落R的曲率半径RA~RE分别设定为0.5mm以上到4.0mm以下的范围内的值。此外,各角落R的曲率半径RA~RE由电极体20的厚度、即与所需要的凹部的深度的关系确定。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设为由一个R加工各对接部分,但也可实施组合了两个以上R的加工或多级圆锥(taper)加工。在该情况下,相似的R满足上述[数1]~[数9]的关系即可。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涉及的电池1中,采用了正负两极的接头31、32从外装体10的顶侧延伸的结构,但也可采用接头31、32在横截边缘10d或边缘10c等状态下延伸的方式。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各对接部分的角落R的曲率半径RA~RE的关系仍然以图5(a)的折叠线L为基准来规定底侧、顶侧。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涉及的叠层外装电池1中,作为电极体20采用了卷绕电极体,但除此以外还可采用堆叠(stack)类型或弯曲类型的电极体。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本发明是在实现电极体的体积大、电池容量大类型的叠层外装电池的方面尤其有效的技术。
权利要求
1.一种叠层外装电池,其在一块金属叠层片的一部分形成有具有矩形状的开口的凹部,在该凹部中收纳有电极体的状态下,将所述凹部的开口侧的一边或其附近作为折叠线,折叠所述金属叠层片的剩余部分,由此构成外装体,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外装体的面向所述电极体的收纳空间的内面中,将通过所述折叠而堵塞所述开口的面作为第一主面,将夹着所述凹部的内方空间相对于第一主面具有对置关系的面作为第二主面,将包括所述折叠处的所述一边的侧面作为第一侧面,将夹着所述凹部的内方空间相对于第一侧面具有对置关系的面作为第二侧面,将相对于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以及第一主面和第二主面对接的两个面分别作为第三侧面和第四侧面,并且,对第二主面与第一侧面、第二侧面、第三侧面、第四侧面的各对接部分实施有角落R加工时,第一侧面与第二主面、第三侧面、以及第四侧面的各对接部分中的至少一个对接部分的曲率半径设定为比第二侧面与第二主面、第三侧面、以及第四侧面的各对接部分中的至少一个对接部分的曲率半径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叠层外装电池,其特征在于,第一侧面与第三侧面以及第四侧面的各对接部分的曲率半径,比第二侧面与第三侧面以及第四侧面的各对接部分的曲率半径设定得大。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叠层外装电池,其特征在于,第一侧面与第二主面的对接部分的曲率半径,比第二侧面与第二主面的对接部分的曲率半径设定得大。
4.根据权利要求1~3的任一项所述的叠层外装电池,其特征在于,第二主面与第三侧面以及第四侧面的各对接部分的曲率半径,比第二侧面与第二主面的对接部分的曲率半径设定得大。
5.根据权利要求1~4的任一项所述的叠层外装电池,其特征在于,第一侧面与第二主面、第三侧面、以及第四侧面的各对接部分中的至少一个对接部分的曲率半径,设定得比第二侧面与第二主面、第三侧面、以及第四侧面的各对接部分中的至少一个对接部分的曲率半径大0.3mm以上。
6.根据权利要求1~5的任一项所述的叠层外装电池,其特征在于,第一侧面与第二主面、第三侧面、以及第四侧面的各对接部分中的至少一个对接部分的曲率半径,设定得比第二侧面与第二主面、第三侧面、以及第四侧面的各对接部分中的至少一个对接部分的曲率半径大1.0mm以上。
7.根据权利要求1~6的任一项所述的叠层外装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叠层片形成为在所述凹部的各开口边缘具有凸缘面的浅盘状,与第一侧面对接的所述凸缘面相当于第一主面,分别与第二侧面、第三侧面、以及第四侧面对接的所述凸缘面与第一主面的外缘熔敷。
8.根据权利要求1~7的任一项所述的叠层外装电池,其特征在于,与正极板和负极板各自连接的引线从所述电极体沿一方向延伸,所述引线通过第二侧面与第一主面之间延伸到所述外装体的外方。
全文摘要
在叠层外装电池中,底侧的第一侧面与第二主面、第三侧面、以及第四侧面的各对接部分中的至少一个对接部分的曲率半径(R
文档编号H01M10/38GK101043072SQ20071008871
公开日2007年9月26日 申请日期2007年3月20日 优先权日2006年3月20日
发明者儿玉康伸, 奥田和博 申请人: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