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接触件和包括电力接触件的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887642阅读:19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电力接触件和包括电力接触件的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设计和构造为用于传输电力的电接触件(触头)和连接器。至少一些优选连接器实施例包括设置在外壳单元内的电力接触件和信号接触件。
背景技术
电硬件和系统设计师面临在新型电连接器和电力接触件开发中的制约因素。例如,增加的电力传输通常与尺寸限制和不期望的热量积累相制约。
此外,典型的电力连接器和接触梁/接触柱(contactbeam)的设计会产生高的配合力。当高的配合力传入连接器外壳结构中时,塑料会蠕变,引起会影响连接器的机械和电子性能的尺寸变化。本发明提供的独特连接器和接触件致力于平衡限制现有技术性能的设计因素。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用于电连接器中的电力接触件。根据本发明的一个优选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力接触件,其包括第一板状本体构件以及第二板状本体构件,所述第二板状本体构件和所述第一板状本体构件贴靠叠置,以使得所述第一和第二板状本体构件沿相互面对的本体构件表面的至少一部分彼此接触。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优选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力接触件,其包括并排设置的第一和第二板状本体构件,它们限定了组合板宽度。第一本体构件包括第一端子,第二本体构件包括第二端子。第一端子和第二端子的各自远端之间的距离大于组合板宽度。
根据又一个优选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力接触件,其包括相互面对的第一和第二板状本体构件。 一组夹紧梁从相互面对的板状本体构件延伸,用于接合与相配合的电力接触件相关的直梁。至少一个直梁也从相互面对
5的板状本体构件延伸,用于接合与相配合的电力接触件相关的弯折梁。
根据另一个优选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力接触件,其包括限定出第一非偏转梁和第一可偏转梁的第一板,以及限定出第二非偏转梁和第二可偏转梁的第二板。第一和第二板定位为彼此邻近,以形成所述电力接触件。本发明还提供了可配合电力接触件。根据本发明的一个优选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可配合电力接触件,其包括具有相互面对的第一和第二板状本体构件的第一电力接触件,以及具有相互面对的第三和第四板状本体构件的第二电力接触件。第一和第二本体构件中的至少一个与第三和第四本体构件彼此贴靠叠置。
根据另一个优选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可配合电力接触件,其包括具有一对直梁和一对弯折梁的第一电力接触件,以及具有第二对直梁和第二对弯折梁的第二电力接触件。所述一对直梁配套于第二对弯折梁;所述一对
弯折梁配套于所述第二对直梁。
根据又一个优选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可配合电力接触件,其包括第一和第二电力接触件。所述第一电力接触件包括本体构件、从所述本体构件延伸的偏转梁以及从所述本体构件延伸的非偏转梁。所述第二电力接触件包括第二本体构件、从所述第二本体构件延伸的第二偏转梁以及从所述第二本体构件延伸的第二非偏转梁。当所述第一和第二电力接触件配合时,
所述偏转梁接合所述第二非偏转梁,所述非偏转梁接合所述第二偏转梁,以使得在相反方向施加配合力,从而使得第一和第二电力接触件中的每一个的应力最小。
根据另一个优选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可配合电力接触件,其包括第一电力接触件和第二电力接触件。第一电力接触件和第二电力接触件中的每一个包括一对相互面对的非偏转梁和一对相互面对的可偏转梁。
本发明还提供了电连接器。优选的电连接器可以包括上述电力接触件。此外,根据本发明的一个优选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连接器,其包括外壳和设置在所述外壳内的多个电力接触件。每个电力接触件具有板状本体构件,其包括至少一个具有形成于其中的槽口的上部区段,以及适于装配于所述槽口中的分离的下部区段。 一些电力接触件设置在所述外壳内,以使得相邻的电力接触件仅包括上部区段和下部区段中的一个。根据另一优选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连接器,其包括插头电连接器和插座电连接器。插头连接器包括插头外壳和设置在插头外壳中的插头接触件。插头接触件具有一对板状本体构件和从所述一对板状本体构件延伸的多个梁。插座连接器包括插座外壳和设置在插座外壳中的多个插座接触件。插座接触件具有第二对板状本体构件和从所述第二对板状本体构件延伸的多个第二梁。插头电连接器和插座电连接器相配合所需的力对于每个接触件而言约为ION或更小。
根据本发明的又一优选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连接器,其包括外壳、第一电力接触件和第二电力接触件。第二电力接触件具有比第一电力接触件高的电流额定值。
电力接触件的其它优选实施例包括两个或更多个相互面对的第一类型接触梁,所述第一类型接触梁在电力接触件处于未配合状态时沿其长度的
至少一部分隔开;以及两个或更多个相互面对的第二类型接触梁。第二类型接触梁隔开,以使得当电力接触件与相配合的接触件配合时,第二类型接触梁夹紧第一类型接触梁,从而使得第一类型接触梁彼此相向地向内偏转。
电力接触件的优选实施例包括第一半体,其包括第一板状本体构件、
与所述第一本体构件电连接且机械连接的第一类型接触梁、以及与所述第一本体构件电连接且机械连接的第二类型接触梁。
所述电力接触件还包括第二半体,其包括第二板状本体构件、另一个第一类型接触梁以及另一个第二类型接触梁,其中,所述另一个第一类型接触梁与所述第二本体构件电连接且机械连接,并且在所述电力接触件处于未配合状态时通过第一间隙与所述第一半体的第一类型接触梁至少部分地隔开;所述另一个第二类型接触梁与所述第二本体构件电连接且机械连接,并且在所述电力接触件处于未配合状态时通过第二间隙与所述第一半体的第二类型接触梁至少部分地隔开。
电力接触件的其它优选实施例包括第一接触梁,其具有配合表面以及位于所述第一接触梁的与所述配合表面相反的一侧的主表面。所述电力接触件还包括第二接触梁,其具有配合表面以及位于所述第二接触梁的与所述第二接触梁的配合表面相反的一侧的主表面。在所述电力接触件处于未
7配合状态时,所述第二接触梁的主表面和所述第一接触梁的主表面至少部分地隔开,而在所述电力接触件被配合时,所述第一和第二接触梁可以彼此相向地偏转。
所述电力接触件还包括具有配合表面的第三接触梁以及第四接触梁,所述第四接触梁具有面向所述第三接触梁的配合表面的配合表面。
连接器系统的优选实施例包括第一电力接触件,其包括两个金属板,所述两个金属板中的每一个包括以第一交替模式布置的一对第一可压縮接触梁和一对第一夹紧接触梁。第二电力接触件可以与所述第一电力接触件配合,所述第二电力接触件包括两个金属板,所述两个金属板中的每一个包括以不同于第一交替模式的第二交替模式布置的一对第二可压缩接触梁和一对第二夹紧接触梁。所述第一电力接触件的所述一对第一可压縮接触梁与所述第二电力接触件的所述一对第二夹紧接触梁相配合,所述第二电力接触件的所述一对第二可压縮接触梁与所述第一电力接触件的所述一对第一夹紧接触梁相配合,并且在所述第一电力接触件与所述第二电力接触件配合期间所述一对第一可压縮梁的前边缘彼此相向的偏转以及在所述第一电力接触件与所述第二电力接触件配合期间所述一对第二可压缩梁的前边缘彼此相向的偏转减小了插入力。在所述第一 电力接触件和所述第二电力接触件完全配合之后,所述一对第一可压縮接触梁和所述一对第二可压缩接触梁返回到预配合位置。


图1是本发明提供的示例插头连接器的正面透视图。
图2是可以与图1所示插头连接器配合的示例插座连接器的正面透视图。
图3是包括电力和信号接触件的示例垂直插座连接器的透视图。
图4是图1所示的插头连接器与图2所示的插座连接器配合的正视图。
图5是示例插头连接器与图3所示的插座连接器相配合的正视图。
图6是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示例插头连接器的正面透视图。
图7是可与图6所示插头连接器相配合的插座连接器的正面透视图。
图8是示出了电力和信号接触件的优选中心线到中心线间隔的插座连接器的正视图。
图9是本发明提供的示例电力接触件的透视图。
图10是可以与图9所示电力接触件相配合的电力接触件的透视图。图11是图9所示电力接触件与图IO所示电力接触件相配合的透视图。
图12_14是处于三种接合水平的示例电力接触件的正视图。图15-19为示出了本发明提供的各种示例电力接触件的代表性配合力与插入距离之间关系的曲线图。
图20是根据本发明的拼合接触件的透视图。
图21是可与图20所示的拼合接触件的上部和下部区段相配合的电力
接触件的透视图。
图22是包括改变电流额定值的电力接触件的插头连接器的透视图。
图23是本发明提供的其他可配合电力接触件的透视图。
图24-26是可配合电力接触件的透视图,每个电力接触件包括四个叠
置本体构件。
图27是采用四个叠置本体构件的另一电力接触件的透视图。
图28是具有叠置本体构件的电力接触件实施例的透视图,所述叠置本
体构件具有共同限定出接触件容纳空间的张开区域。
图29是可插入至图28所示电力接触件的接触件容纳空间中的电力接
触件的透视图。
图30是用于形成本发明的电力接触件的冲压材料条板的透视图。
图31是图30所示的冲压材料条板的透视图,在所述冲压材料条板的一部分上包括二次成型(overmolded)材料。
图32是与图31所示的材料条板分离的电力接触件组件的透视图。
图33是根据本发明的信号接触件组件的透视图。
图34是包括图32和33分别示出的电力和信号接触件组件的示例连接器的透视图。
图35是具有相对板的示例电力接触件的透视图,所述相对板在第一区域内叠置在一起,而在第二区域内隔开。
图36是具有可偏转夹紧接触梁的示例电力接触件的透视图。
图37是可以与图36所示的电力接触件相配合的电力接触件的透视图。图38是图36和37所示的电力接触件在配合顺序开始时的俯视图。图39A-39G是图36-38所示的电力接触件在整个配合顺序中的顶视图。图40是整个配合顺序中与图36-39G所示的电力接触件相关的配合力;以及与具有不可偏转夹紧梁的一对基本类似电力接触件相关的配合力的图
图41A是图36-39G所示的电力接触件的备选实施例的两个可偏转接触梁的正面透视图。
图41B是图36-39G所示的电力接触件的另一个备选实施例的两个可偏转接触梁的正面透视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参看图l,示例插头连接器IO示出为具有连接器外壳12和设置在外壳12中的多个电力接触件(触头)14。外壳12可选择地包括用于增强热传递的孔口 15和16。孔口 15和16可以延伸到电力接触件14所处的外壳腔内,从而限定从连接器内部到连接器外部的耗散通道。图2示出示例的配合插座连接器20。插座连接器20具有连接器外壳22和设置在外壳22中的多个电力接触件,可以通过开口 24到达这些接触件。外壳22也可以使用热传递特征,例如孔口26。优选地,连接器外壳单元由例如像玻璃填充高温尼龙这样的绝缘材料、或者为设计和生产电连接器的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公知的其它材料模制而成或形成。美国专利No. 6,319,075公开了一个例子,在此通过引用将其全部内容并入本文。电连接器的外壳单元还可以由非绝缘材料制成。
插头连接器10和插座连接器20都设计为成直角地联接到印刷电路结构上,因而相应的多个印刷电路结构是共面的。通过将其中一个电连接器设计为垂直联接到印刷电路结构,本发明还提供了垂直配合结构。例如,图3示出了垂直插座连接器30。插座连接器30包括外壳32,在其中设置有可以通过开口 34到达的多个电力接触件。连接器30还包括可选的散热孔口33。在共面且垂直配合的结构中,使连接器所联接的两个相关印刷电路结构之间的间隔最小化是有益的。图4示出了与插座20相配合的插头10。电连接器与共面的印刷电路结构19和29相接合。印刷电路结构19和29
10之间的边缘到边缘间隔40优选地为12.5mm或者更小。图5示出了插头连 接器10b与插座连接器30的垂直配合结构。同样,印刷电路结构19与垂 直插座连接器30接合到其上的印刷电路结构39之间的边缘到边缘间隔42 也优选地为12.5mm或更小。边缘到边缘间隔为约9-14mm,优选地为 12.5mm。也可以使用其它间隔。
至少一些优选电连接器既包括电力接触件又包括信号接触件。参考图 6,示出了示例插头连接器44,其具有外壳45、电力接触件15的阵列、信 号接触件46的阵列、以及形成于外壳45中的可选的热传递孔口 47和48。 图7示出了用于与插头44配合的插座连接器54。插座连接器54包括外壳 55、可以通过开口 24到达的电力接触件阵列、可以通过开口56到达的信 号接触件阵列、延伸穿过外壳55的可选的热传递开口 58。
优选的连接器实施例本质上极为紧凑。参看图8,相邻电力接触件的中 心线到中心线间隔60优选地为6mm或更小,相邻信号接触件的中心线到 中心线间隔62优选地为2mm或更小。应注意到,本发明的连接器可以具 有不同于该优选范围的接触件间隔。
现在将讨论适用于上述连接器的若干优选电力接触件实施例。图9示 出了一个优选电力接触件70。电力接触件70可用于多种不同连接器实施 例,包括例如图1所示的插头连接器10。电力接触件70包括与第二板状本 体构件74贴靠叠置的第一板状本体构件72 (也可被称为"板")。多个笔直 或者扁平的梁76 (也称为翼片)和多个弯曲或弯折的梁78从每个所述本体 构件交替延伸。直梁和弯梁的数量可以为少至一个,或者也可多于图中示 出的数量。对于叠置结构的本体构件,梁78会聚,以限定出"夹紧"或者 "容纳"梁。该接触梁设计通过交替的相对夹紧梁使得整个产品寿命中接 触法向力可能发生的变化最小化。该梁设计用于抵消可能以其他方式传递 到外壳结构中的许多额外接触力。相互面对的夹紧梁也有助于在与互补连 接器相配合期间使板状本体构件保持夹合在一起。该接触件设计提供了每 个梁都只有较低法向力需求的多个配合点,因而使得多重配合的破坏影响 最小。
当电力接触件70与互补电力接触件相配合时,梁78必然会弯曲、偏 转或者以其他方式偏离它们未接合的位置,而梁76基本保持在它们未接合的位置。电力接触件70还包括多个端子80,所述端子80从每个本体构件 72和74的张开部分82延伸。未张开的部分限定了组合板宽度CPW。张开 部分82提供了端子80与印刷电路结构的联接特征的适当的对准,因而在 优选实施例中,相互面对端子之间的距离大于组合板宽度CPW。端子自身 可以朝外弯折,以使得在接触本体构件被叠置或者被以其他方式彼此靠近 地定位时(例如,参看图28的端子),张开的本体部分并不必需确定适当 的间隔。张开部分82还可以提供用于散热的通道,所述散热主要通过对流 实现。辅助的散热通道可以通过梁78之间限定的空隙84和从接触本体构 件延伸的相邻梁之间的空隙86提供。
现在参看图10,示出了适用于与电力接触件70配合的电力接触件90。 电力接触件90包括一对叠置的板状本体构件92和94。直梁96和弯折梁 98从本体构件延伸,并且布置为分别与电力接触件70的梁78和76适当地 对准。也就是说,梁78将与梁96相接合,而梁76将与梁98相接合。每 个本体构件92和94包括从张开部分93延伸以用于将电力接触件卯电连 接到印刷电路结构上的多个端子95。图11示出了处于配合状态的电力接触 件70和90。
为了减小互补的电力接触件和容纳电力接触件的电连接器的配合力, 可以通过尺寸差异或者偏移技术使接触梁具有交错的延伸位置。例如,图 12-14示出了处于从最初接合到大致最终接合的不同配合位置(或插入距 离)的例举性电力接触件100和110。图12中示出了第一配合水平(阶段), 接触件100的最长直梁或翼片102接合接触件110的对应夹紧梁112。由于 利用直梁或翼片的插入来分开或者偏转夹紧梁所需力的量,使得处于第一 配合水平的配合力会最初地出现峰值。之后,第一配合水平的配合力主要 由直梁和弯折梁在彼此抵靠滑动时的摩擦阻力而产生。图13示出了第二配 合水平,其中,接触件110的次长直梁或翼片114接合接触件100的对应 夹紧梁104。在第二配合水平期间的配合力由于另外的夹紧梁被偏转分开以 及相配合的接合梁处于第一和第二配合水平的累积摩擦力而产生。图14示 出了第三配合水平,接触件110的其余直梁或翼片116接合接触件100的 其余相应夹紧梁106。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容易地理解,在同一连接器内 的给定电力接触件和电力接触件阵列中具有三个以外的更多或者更少的配合水平也可以通过本发明得到。如上所述,本发明的电连接器可以采用电 力接触件和信号接触件。信号接触件也可以彼此相对地在长度上交错布置, 并且可选地,相对于电力接触件的长度交错布置。例如,信号接触件可以 具有至少两个不同的信号接触件长度,并且这些长度可以与电力接触件长 度的任一个不同。
图15-19为示出了各种示例电力接触件(以上或以下讨论)的配合力
与插入距离之间的代表性关系的曲线图。图15示出了采用三种配合水平的
示例电力接触件的配合力,峰值代表每个配合水平中与直梁相接合的夹紧
梁的偏转。如果电力接触件没有采用交错配合,则初始力基本上为8N或 14.5N的第一峰值的2.5倍。利用交错配合点,所观察到的贯穿整个插入距 离的最大力小于ION。
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明显地,根据本发明的电力连接器的整体 尺寸理论上仅受母线或印刷电路结构上的可用表面面积以及从印刷电路结 构测量的可用连接器高度的限制。因而,电力连接器系统可以包括许多插 头电力接触件和信号接触件以及许多插座电力接触件和信号接触件。通过 改变不同的电力接触件和信号接触件的配合顺序,使得插头和插座配合所 需的初始力在两个电力连接器间隔得越远(初始接触)时越小,并且所述 初始力随着连接器插头和连接器插座之间距离的减小而增加,还使得部分 配合的插头和插座之间的稳定性增加。应用随着连接器插头和连接器插座 之间距离的减小而增大的作用力,带来机械上的益处,并且有助于防止最 初配合期间连接器插头和插座扣住。
图20示出了另一个示例电力接触件120。电力接触件120包括第一和 第二板状本体构件122和124。电力接触件120可以被称为拼合接触件,其 具有在其中形成有槽口 128的上部区段126,所述槽口用于容纳下部区段 130。上部区段126被示出为L形;然而,也可以采用其他几何形状。下部 区段130设计为基本上装配于槽口 128内。如所示的那样,上部区段126 和下部区段130各自具有从前边缘延伸的一对弯折梁132和一对直梁134, 以及用于接合印刷电路结构的多个端子133。梁的数量和形状可以与图中所 示的不同。图21示出了一对基本相同的平行电力接触件140、 140a,其适 于与拼合接触件120的上部和下部区段相配合。每个电力接触件140、 140a具有可插入在接触件120的会聚弯折梁132之间的一对直梁142以及用于 容纳接触件120的直梁134的一对会聚弯折梁144。
注意到对于单个接触位置来说,如图22所示,本发明的电连接器也可 以仅采用上部或下部区段中的一个。通过在相邻的接触位置交替布置上部 和下部接触件,可以获得额外的接触件到接触件间隙距离,基于已出版的 安全标准,和与图9和10及图20和21所示的前述接触件相关的0-150V 额定电压相比,这使得所述接触件可以传输约350V的更高电压。相关拼合 接触件的不存在接触件区段而留下的空隙区域160可以提供用于散热的通 道。当用于整个连接器组件中时,完整接触件、拼合接触件和拼合接触件 的上下部区段可以布置为使得不同的电流和电压水平可以应用于一个连接 器内。例如,图22所示的示例连接器150具有用于高压的上部和下部接触 件区段152的阵列、支持约0-50A的完整接触件154的阵列、在减小空间 中支持约0-25A的拼合接触件156的阵列、以及信号接触件158的阵列。 不同电流强度的电力接触件的数量可以少于或多于三个。而且,电力和信 号接触件的布置可以与图22所示的不同。最后,不同电力接触件的电流强 度额定值可以与上述不同。
现在参看图23,示出了另外的可配合的电力接触件实施例。插座电力 接触件170包括与第二板状本体构件174贴靠叠置的第一板状本体构件 172。第一和第二板状本体构件的每一个分别包括一系列槽口 173和175。 优选地,槽口列173与槽口列175异相地设置。 一个板状本体构件的槽口 和另一个板状本体构件的实体部分限定出多个接触件容纳空间176。接触件 容纳空间176设计为容纳来自于例如为插头接触件180这样的配合插头接 触件的梁。第一和第二板状本体构件中的至少一个还包括用于联接到印刷 电路结构的端子171。在备选的插座接触件实施例(未示出)中,采用单个 板状本体构件,在其外表面上具有一系列槽口,其中,所述槽口的宽度小 于所述单一板状本体构件的宽度。
插头接触件180包括与第二板状本体构件184贴靠叠置的第一板状本 体构件182。第一板状本体构件和第二板状本体构件中的每一个具有用于与 接触件容纳空间176相接合的多个延伸梁186。如所示的那样, 一对梁186 专用于配合插座接触件170的每个单独接触件容纳空间176。也可同样地采用多个单独梁。每一对梁186包括可以增强热传递的空间188。梁186是柔 韧的,并且在与接触件容纳空间176接合时会弯曲。可选地,梁186可以 包括球茎状端部190。接触件本体构件182和184被示出为可选的交错布置, 以提供先接-后断(first mate-last break)的特性。
虽然上面讨论的电力接触件包括两个板状本体构件,但是本发明提供 的一些电力接触件实施例(未示出)仅包括单一板状本体构件。而且,本 发明的其他电力接触件设计包括多于两个的板状本体构件。图24-26分别 示出了示例插座和插头接触件200和230。插座接触件200和插头接触件 230中的每一个采用四个板状本体构件。
插座电力接触件200包括一对外侧板状本体构件202和204以及一对 内侧板状本体构件206和208。外侧和内侧板状本体构件对示出为优选的叠 置结构;即,沿相邻本体构件的大部分相互面对表面之间基本没有空间。 多个端子201从一个或多个板状本体构件延伸,优选地从全部四个本体构 件延伸。外侧板状本体构件对202、 204中的每一个包括张开部分203。张 开部分203提供端子联接到印刷电路结构的适当间隔,并且有助于通过限 定的空间205散热。第一对梁210从外侧本体构件202、 204延伸,而第二 对梁212从内侧本体构件206、 208延伸。在优选实施例中,如所示的那样, 第一对梁210基本与第二对梁212相邻接。在备选实施例中,梁210和212 延伸到不同位置,以提供不同的配合顺序。梁210、 212设计和构造为与配 合的插头接触件230的部分相接合,并且还可以限定出相邻梁210和212 之间的一个或多个散热通道,以及由使梁210和212自身相面对而限定的 散热通道215和216。梁210和212示出为"夹紧"或者会聚结构,但是同 样可以采用其他结构。外侧和内侧本体构件对可以采用所示之外的用于接 合插头电力接触件的其他梁。
插头接触件230还具有一对外侧板状本体构件232和234以及一对内 侧板状本体构件236和238。与插座接触件类似,外侧板状本体构件232、 234和234中的每一个包括张开部分233,从而为从所述本体构件延伸出来 的端子231提供适当间隔。外侧板状本体构件232、 234优选地包括切除区 域240。切除区域240暴露出内侧板状本体构件236、 238的一部分,从而 为相配合的插座电力接触件200的接合提供可达性,并可有助于散热,例如通过对流。例如如图26所示,插座接触件200的梁210夹紧插头接触件 230的内侧板状本体构件236和238的暴露部分。
图27示出了采用四个叠置本体构件的另一个示例电力接触件241。电 力接触件241具有一对外侧板状本体构件242和244,其每一个具有从前边 缘延伸的多个直悬臂梁246。电力接触件240还具有位于外侧板状本体构件 242和244之间的一对内侧板状本体构4牛248和250。内侧板状本体构件248 和250具有会聚以限定出夹紧或插座梁的多个弯折悬臂梁252。直梁246 被隔开,以使弯折梁252可以放置于其间。优选的可配合电力接触件(未 示出)可具有与配套于梁246的夹紧梁以及配套于梁252的直梁类似的结 构。在进行配合期间,梁246所受的力趋向于将外侧板状本体构件242和 244保持在一起,而梁252所受的力趋向于将内侧板状本体构件248和250 分开。总体上,力会相互抵消,以提供板状本体构件的稳定叠层,而且传 递给支承外壳最小的力。外侧板242和244也趋向于将内侧板248和250 保持在一起。
至此示出并描述的每个电力接触件实施例都采用了彼此贴靠叠置的多 个板状本体构件。在该叠置结构中,本体构件沿相互面对的本体构件表面 的至少一部分彼此接触。附图示出了板状本体构件沿它们的大部分相对表 面彼此接触。然而,本发明所设计的备选接触件实施例仅使相互面对表面 的一小部分接触。例如,图35所示的示例接触件253具有一对板状本体构 件254和255。接触件253包括板状本体构件在其中彼此贴靠叠置的第一区 域256,以及本体构件在此隔开的第二区域257。第一和第二区域256、 257 通过弯折区域258连接。第二区域257包括中间空隙259,其有助于通过例 如对流进行的散热。注意到板状本体构件相叠置和隔开的部分可以与图35 所示不同。不同于被进行任何程度的叠置,多个板状本体构件也可以被完 全隔开,以限定出相邻接触件本体构件之间的中间空隙。所述中间空隙可 有助于热传递。此外,相配合的接触件之一可以具有叠置的板状本体构件, 而另一个不具有该结构,这样的示例通过图28和29分别所示的可配合接 触件260和2卯示出,并在下文中进行描述。
图28所示的接触件260包括沿它们的大部分内表面抵靠第二板状本体 构件264叠置的第一板状本体构件262。每个板状本体构件的前部区段263、265向外张开,以限定出用于接合相配合的接触件290 (如图29所示)的 接触件容纳空间266。示出了张开的前部区段263、 265中的可选孔口 268, 其可以改善散热。
接触件290包括并排的本体构件292和294,其优选地彼此隔开,以在 其间限定出中间间隙296。本体构件292、 294的表面区域结合中间空隙296 可以实现主要通过对流进行的散热。多个柔韧梁300、 302从各个并排的本 体构件292、 294延伸。在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梁300、 302从本体构件292 和294交替延伸。每个梁300、 302包括近端部分304和远端部分306。相 互面对的旁侧部分308和310通过连接部分312相连接,所有这些部分设 置在近端和远端部分304和306之间。连接部分312优选地限定出定位为 远离本体构件292、 294的封闭的梁端。总体上,前述梁部分在每个单独的 梁300、 302上至少两个接触点处限定出球茎形(或箭头形)梁。虽然所有 接触梁300、 302示出为大小和形状都相同,但是本发明也可设计为彼此不 同、在一个本体构件上不同且在本体构件与本体构件之间也不同的多个梁。 还可以改变图29中所示的梁的数量,以包括更多或更少的梁。
如图29所示,每个梁300、 302的远端部分306与其自身并不从其上 延伸的本体构件隔开,从而限定出狭缝316。狭缝316有助于实现在插入接 触件容纳空间266中时梁300、 302的偏转。在各本体构件292、 294上相 邻梁300、 302之间还限定出间隙318。间隙318具有高度Hl,所述高度 Hl优选地等于或大于梁300、 302的高度H2,以使得一个本体构件292的 梁300可以与另一个本体构件294的梁302互相交错。
狭缝316以及间隙296、 318和320可以使热量从本体构件和柔韧梁散 发。图29中,接触件290沿着处于页面平面P中的假想纵轴L延伸。在图 29的结构中,热量通过基本向上且沿着假想纵轴L的对流而散发。梁300、 302和本体构件292、 294限定出有助于使通道热量离开接触件2卯的一个 虚拟烟囱。如果接触件290在页面平面P内旋转卯度,热量仍然能够通过 间隙316和318以及间隙296和320的开口端散发。
本发明的优选接触件可以由适当的材料条板冲压而成或以其他方式形 成。接触件可以单独形成,或者备选地以一组两个或更多的方式形成接触 件。优选地,材料条板被模压,从而以预处理过或处理过的形式限定出多个接触件特征。模压操作后可能需要进一步操作,例如,将特征连接在一 起或者改变特征的原始模压方向或结构(例如,使悬臂梁或者接触件体部
分弯曲)。参看图30,示出了示例的条板330和332,其中每个条板具有包 括直梁和弯曲梁(优选地在冲压操作后形成)的多个板状本体构件以及从 其上延伸的多个端子。在电力接触件具有第一和第二本体构件的情况下, 左侧和右侧结构可以冲压形成并设置在一个条板上。
各接触元件可以与条板330和332的其余结构分离,然后被插入连接 器外壳。在备选技术方案中,可以将条板叠置在一起然后放入模具中,以 产生二次成型的接触件组件。当接触件仅采用一个单独的本体构件时,也 可以使用单独的条板。可以叠置多于两个的条板并二次成型。如图31所示,
适当的热塑性材料围绕大部分叠置本体构件流动并固化,以形成塑料壳体 334。从图32可见,接触件组件336然后从条板上分离下来。梁340从壳 体334延伸,以接合相配合的电力接触件,端子342从壳体334延伸,以 将二次成型的接触件联接到印刷电路结构上。信号接触件组件也可以通过 将一系列信号接触件以条板形式或单独地进行二次成型而形成。例如,图 33示出了二次成型的信号接触件组件350,其包括壳体353和一系列信号 接触件354。图34示出了具有外壳362、两个电力接触件组件336和多个 信号接触件组件350的示例电连接器360。
本发明的电力和信号接触件由本领域技术人员公知的适宜材料、例如 铜合金制成。接触件可以镀以各种材料,包括例如金、或者金和镍的组合。 接触件的数量及它们在连接器外壳中的布置不限于图中所示。本发明的一 些优选的电力接触件包括彼此贴靠叠置的板状本体构件。通过将本体构件 叠置,由于更多的截面面积(更低的电阻)使得连接器可以传输额外的电 流,并且更多的表面面积可以有助于对流热传递。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应 该容易地理解,板状本体构件可以为平面或非平面的形式。本发明还包括 并排的板状本体构件,以使得本体构件被间隔开,从而在它们之间限定出 中间空隙。中间空隙也可以主要通过对流增强热传递。接触件板状本体构 件还可以包括孔口或者其他热传递特征。本发明提^^的电连接器外壳单元 也可以包含用于增强散热的特征,例如从连接器外部延伸到连接器内部的 通道,以及与保持的电力接触件的表面部分相邻的外壳空隙或间隙。从接触件延伸的悬臂梁的数量、位置和几何形状不限于图中所示。以 上所讨论的一些梁结构具有所称的益处;然而,通过本发明所设计的其他 梁结构可能不具有所称的同样益处。
图36和38-39G示出了呈电力接触件500的形式的备选实施例。电力 接触件500可以与图37-39G所示的另一电力接触件550相配合。
电力接触件500包括第一半体502和第二半体504。第一半体502包括 板状本体构件506a。第二半体504包括板状本体构件506b。本体构件506a、 506b相互面对,或者面向彼此,并且如图4和5所示彼此贴靠叠置。在电 力接触件500的备选实施例中,本体构件506a、 560b可以沿它们的一部分 或者全部间隔开。
第一部分502包括三个第一类型接触梁。如图36所示,第一类型接触 梁可以为基本笔直的接触梁508a。从图36的透视图可见,每个笔直接触梁 508a邻接本体构件506a的前端。如图38所示,每个笔直接触梁508a的前 边缘优选被倒圆或弯曲。
第一部分502还包括两个第二类型接触梁。如图36所示,第二类型接 触梁可以为弯折的接触梁510a。每个弯折的接触梁510a邻接本体构件506a 的前端。
如图38所示,每个弯折的接触梁510a可以包括邻接本体构件506a的 前端的基本上为S形的部分512。每个弯折的接触梁510a还可以包括邻接 相关的弯折部分112的笔直部分513和邻接笔直部分513的弯曲部分514。 该结构使得每个弯折的接触梁510a向外延伸,然后沿其长度方向向内延伸。
第二部分504包括基本笔直的呈接触梁508b形式的三个第一类型接触 梁。每个笔直接触梁508b邻接本体构件506b的前端。
当接触梁508a、508b处于未配合、未偏转状态时,每个笔直接触梁508a 与相关的笔直接触梁508b面对并且隔开,以使得每一对相关的接触梁 508a、 508b被间隙分开。所述间隙由图36和38中的参考标号"D1"表示。
第二部分504还包括两个呈弯折接触梁510b形式的第二类型接触梁。 每个弯折接触梁510b邻接本体构件506b的前端。
当弯折的接触梁510a、 510b处于未配合、未偏转状态时,每个弯折的 接触梁510a与相关的笔直接触梁510b面对并且隔开,以使得每一对相关接触梁510a、 510b的弯曲部分514被间隙分开。所述间隙由图36和38中 的参考标号"D2"表示。间隙D2小于电力接触件508a、 508b加上间隙 Dl的组合宽度,即,间隙D2小于笔直接触梁508a、 508b朝外(面向外侧) 的主表面之间的距离。电力接触件508a、 508b加上间隙Dl的所述组合宽 度由图37和38中的参考标号"D3"表示。
间隙Dl和D2的最佳值取决于应用,并且可以随着如配合电力接触件 500、 500a所需的插入或配合力、电力接触件500、 550的所需占用空间等 而改变。因而,在此不给出间隙D1和D2的特定值。
每一对相关笔直接触梁508a、 508b可以具有与另一对相关笔直接触梁 508a、 508b的长度所不同的长度。例如,最上部的一对笔直接触梁508a、 508b可以具有第一长度。最下部的一对笔直接触梁508a、 508b可以具有比 第一长度短的第二长度。中间的一对笔直接触梁508a、 508b,即最上部的 一对和最下部的一对之间的一对笔直接触梁508a、 508b可以具有小于第一 长度而大于第二长度的第三长度。这些特征有助于降低和电力接触件500、 550相关的插入力。为清楚起见,图36中的笔直接触梁508a、 508b示出为 具有相等的长度。
仅为了示例,电力接触件500的第一和第二半体502、 504中的每一个 都表示为带有三个笔直接触梁508a或508b,以及两个弯折接触梁510a或 510b。电力接触件500的备选实施例可以包括具有任何数量的笔直接触梁 508a、 508b和弯折接触梁510a、 510b的第一和第二半体502、 504,其中 包括单个笔直接触梁508a、 508b和/或单个弯折接触梁510a、 510b。
第一半体502的笔直接触梁508a和弯折接触梁510a优选地以交替方 式布置在本体构件506a上,即,如图36所示,每一个弯折接触梁510a都 定位为与两个笔直接触梁508a相邻并位于其间。优选地,第二半体504的 笔直接触梁508b和弯折接触梁510b优选地以交替方式布置在本体构件 506b上。
如图36所示,第一和第二半体502、 504优选地包括与本体构件506a、 506b的底边缘邻接的基本上为S形的部分515。
第一和第二半体502和504中的每一个还包括多个端子引脚516,它们 邻接基本上为S形的部分515的相关一个。端子引脚516可以容纳在镀覆过的通孔中或者电力接触件500安装于其上的基板的其他特征中,以建立 电力接触件500与基板之间的电连接和机械连接。基本上为S形的部分515 相对于它们的相关本体构件506a、 506b分别向外弯曲或张开,以提供第一 半体502的端子引脚516和第二半体504的端子引脚516之间的偏置间距。
仅为了示例,电力接触件500示出为直角接触件。电力接触件500的 备选实施例可以带有从相关本体构件506a、 506b的后边缘直接或者间接延 伸的端子部分515。
本体构件506a、 506b中的每一个都可以包括导流特征,例如如图36 所示的槽517,以在操作时促进流经电力接触件500的电流的均匀分布。电 力接触件500的备选实施例可以形成为不具有导流特征。
本体构件506a、 506b中的一个或两个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凸起518。 所述凸起518可以容纳在形成于其他本体构件506a、 506b上的通孔中,以 有助于在电力接触件500插入其外壳中时将第一和第二半体502、 504保持 在对准状态。电力接触件500的备选实施例可以形成为不具有这种对准特 征。
本体构件506a、 506b中的每一个可以包括位于其上部向后角部处的突 片520。如图36所示,突片520向外弯折。在电力接触件500被从外壳后 侧插入外壳中时,每个突片520可以接触电力接触件500的外壳上的相关 唇缘(未示出)。突片520与唇缘之间的接触使得突片520向内偏转。当电 力接触件500接近外壳内其完全插入位置时,突片520离开唇缘。突片520 一旦离开唇缘,突片520的弹性便立即使得突片520向外弹到其原始位置。 突片520和唇缘之间的抵触防止电力接触件500从外壳中退出。
除了笔直接触梁508a、 508b和弯折接触梁510a、 510b的数目和相对 位置以外,电力接触件550基本上与电力接触件500相同。电力接触件500、 500a的基本相同部件在图中由相同的参考标号表示。
如图37所示,电力接触件550的第一部分502包括两个基本笔直的接 触梁508a,每一个接触梁508a邻接本体构件506a的前端。第二部分504 包括两个基本笔直的接触梁508b,每一个接触梁508b邻接本体构件506a 的前端。每个笔直接触梁508a面向相关的笔直接触梁508b,并且通过大约 等于间隙Dl的间隙与相关的笔直接触梁508b间隔开。电力接触件550的每一对相关笔直接触梁508a、 508b都可以具有与另 一对笔直接触梁508a、 508b的长度不同的长度。例如,最上部的一对笔直 接触梁508a、 508b可以具有大约等于与电力接触件500的中间一对笔直接 触梁508a、 508b相关的第三长度的长度。最下部的一对笔直接触梁508a、 508b可以具有大约等于与电力接触件500的最下部的一对笔直接触梁 508a、 508b相关的第二长度的长度。
电力接触件550的第一部分502还包括三个弯折接触梁510a,每一个 弯折接触梁510a邻接本体构件506a的前端。电力接触件550的第二部分 504还包括两个弯折接触梁510b,每一个弯折接触梁510b邻接本体构件 506b的前端。每个弯折接触梁510a面向相关的接触梁510b,并且通过大 约等于间隙D2的间隙与相关的弯折接触梁510b间隔开。
电力接触件550的第一半体502的笔直接触梁508a和弯折接触梁510a 以交替方式布置在本体构件506a上,以使得如图37所示,每一个笔直接 触梁508a都定位为与两个弯折接触梁510a相邻并位于其间。电力接触件 550的第二半体504的笔直接触梁508b和弯折接触梁510b以交替方式类似 地布置在本体构件506b上。
当电力接触件500、 550被配合时,电力接触件550的上述结构使得电 力接触件550的每一对笔直接触梁508a、 508b都可以与电力接触件500的 一对相关弯折接触梁510a、 510b相接合。此外,当电力接触件500、 550 被配合时,电力接触件550的每一对弯折接触梁510a、 510b与电力接触件 500的一对相关笔直接触梁508a、 508b相接合。
图39A-39G示出了用于电力接触件500、 550的配合顺序。电力接触 件500、550最初定位为使得电力接触件500的每一对笔直接触梁508a、508b 基本与电力接触件550的相关一对弯折接触梁510a、 510b对准。此外,电 力接触件500的每一对弯折接触梁510a、 510b基本与电力接触件550的相 关一对笔直接触梁508a、 508b对准。
对准的电力接触件500、 550彼此相向的运动使得电力接触件500的最 上部、或最长的接触梁508a、 508b的前边缘接触电力接触件550的相关弯 折接触梁510a、 510b,并进入弯折接触梁510a、 510b之间的间隙D2中。 图38和39A示出了配合顺序中的这一时刻。间隙D2小于电力接触件508a、 508b加上间隙Dl的组合宽度,即间 隙D2小于距离D3。因而,电力接触件500、 550朝向彼此的继续运动使得 弯折接触梁510a、 510b的弯曲部分514在笔直接触梁508a、 508b上施加 向内作用的法向力或接触力。为清楚起见,法向力由参考标号"N"表示, 并且仅在图39D中示出。如图39C所示,法向力N使笔直接触梁508a、 508b向内、即朝向彼此地偏转。
向内偏转或夹紧笔直接触梁508a、 508b所需的法向力N使得插入力在 该时刻处增加。 一旦笔直接触梁508a、 508b到达它们向内偏转的极限,插 入力就减小,因为在该时刻之后的插入力主要由笔直接触梁508a、 508b和 相接触的弯折或夹紧接触梁510a、 510b之间的摩擦力引起。
随着电力接触件500、 550的具有中间或第三长度的笔直接触梁508a、 508b接触相关的弯折接触梁510a、 510b,插入力再次增加。该接触加上电 力接触件500、 550朝向彼此的继续运动使得中间长度的笔直接触梁508a、 508b向内偏转。如上面关于最上部的笔直接触梁508a、508b所描述的内容, 在笔直接触梁508a、 508b达到它们向内偏转的极限后,插入力减小。
随着电力接触件500、 550的具有最短或第二长度的笔直接触梁508a、 508b接触相关的弯折接触梁510a、 510b,插入力再次增加,而在笔直接触 梁508a、 508b达到它们向内弯折的极限后,插入力减小。
相对于其中被夹紧梁不弯曲的一组可比电力接触件,笔直接触梁508a、 508b在被相关的弯折接触梁510a、510b夹紧时向内偏转的能力被认为可以 减小配合电力接触件500、 550所需的插入力。更具体地说,笔直接触梁 508a、 508b在它们最初配合水平期间的向内偏转避免了弯折接触梁510a、 510b向外偏转以滑过相关的笔直接触梁508a、 508b的需要。
最初需要相对较小的插入力使得笔直接触梁508a、 508b向内偏转。特 别地,弯折接触梁510a、 510b在配合顺序开始时即接触各个笔直接触梁 508a、 508b的前边缘。笔直接触梁508a、 508b通过它们各自的后端被阻止。 在施加法向力的点和被阻止的点之间的相对较大的距离或力矩臂使得法向 力N在配合顺序开始时在笔直接触梁508a、 508b上产生相对较大的力矩。 当法向力N和引起法向力的插入力相对较小时,所述力矩使得笔直接触梁 508a、 508b的前边缘向内偏转。为清楚起见,作用于笔直接触梁508a、 508b上的力矩由参考符号"M"表示,并且仅在图39D中示出。
因而,不需要施加初始插入力来张开弯折接触梁510a、 510b以使弯折 接触梁510a、 510b可以滑过笔直接触梁508a、 508b。与其中夹紧梁不弯曲 的一组电力接触件相比,向内夹紧笔直接触梁508a、 508b而不是向外张开 弯折接触梁510a、 510b被认为可以在配合顺序开始时降低插入力。在将所 需法向力仍然保持于悬臂笔直接触梁508a、 508b上的同时,在弯折接触梁 510a、 510b与板状电力接触件本体的连接点上也具有更小的应力。
当电力接触件500、550接近它们的完全配合状态时,笔直接触梁508a、 508b可以回到它们近似未偏转的位置,即原始位置。更特别地,如图 39A-39G所示,随着电力接触件500、 550被配合,弯折接触梁510a、 510b 和相关的笔直接触梁508a、 508b之间的接触点朝向笔直接触梁508a、 508b 的后部移动。因而,随着配合顺序进行,在接触力N施加到笔直接触梁508a、 508b上的点,与笔直接触梁508a、 508b受阻止的点之间的距离减小,艮卩, 随着配合顺序进行,与每个法向力N相关的力矩臂的长度减小。施加在笔 直接触梁508a、 508b上的所产生的力矩M相应地减小。
由笔直接触梁508a、 508b的弹性所产生的回复力和力矩最终克服了最 初使得笔直接触梁508a、 508b向内偏转的法向力及相关力矩。这一时刻随 着电力接触件500、 550接近它们的完全配合状态而出现。如图39G所示, 在这一时刻,笔直接触梁508a、 508b回复到它们的接近未偏转位置。
笔直接触梁508a、 508b到它们的接近未偏转位置的所述回复使得弯折 接触梁510a、 510b向外偏转,从而增大笔直接触梁508a、 508b和弯折接 触梁510a、 510b之间的法向力N。更特别地,如图39G所示,在这一时刻 基本未弯曲的笔直接触梁508a、 508b使弯折接触梁510a、 510b张开到它 们的最大分离距离,该距离约等于距离D3。从而,所产生的法向力N在这 一时刻为其各自的最大值。增大法向力N可以在电力接触件500、 550被完 全配合时增强电力接触件500、 550之间的电接触和机械接触。
此外,笔直接触梁508a、 508b的结构被认为使得法向力N和所产生的 插入力随着配合顺序进行而平稳地且逐步地增加。更特别地,每个笔直接 触梁508a、 508b的向内偏转使得笔直接触梁508a、 508b相对于配合方向 处于一定的倾斜定向。从而,每个弯折接触梁510a、 510b的弯曲部分514以平稳地且逐步地向外张开弯折接触梁510a、 510b的方式骑跨到相关笔直 接触梁508a、 508b的配合表面上。相比之下,在与不向内偏转的被夹紧接 触梁进行配合时,弯折接触梁510a、 510b需要在配合顺序开始时突然偏转 并达到其最大极限。
笔直接触梁508a、 508b在被弯折接触梁510a、 510b夹紧时向内偏转 的能力被认为可以极大地减小配合电力接触件500、 550所需的插入力。例 如,图40示出了在配合电力接触件500、 550时与最上部笔直接触梁508a、 508b和弯折接触梁510a、 510b相关的插入力的理论预测。图40所示的加 载步骤对应于图39A-39G所示的步骤。
图40还示出了与第二对电力接触件的最上部接触梁相关的插入力,除 了在配合期间不偏转的第二对接触件的被夹紧或笔直接触梁以外,所述第 二对电力接触件与电力接触件500、 550基本相同。如图40所示,配合电 力接触件500、 550所需的力大约比配合第二对接触件所需的力小40%。
仅为了示例,将电力接触件500的第一类型接触梁示出为笔直接触梁 508a、 508b。在备选实施例中,第一类型接触梁可具有非笔直的结构。例 如,第一类型接触梁可以在其长度方向上具有弓形(拱形)形状,或者使 第一类型接触梁在配合期间可向内偏转的其他形状。
此外,仅为了示例,笔直接触梁508a、 508b被示出为具有长方形横截 面。备选实施例的第一类型接触梁508a、 508b可以具有不是长方形的横截 面。例如,图41A示出了具有弓形横截面的接触梁508c。图41B示出了具 有沿接触梁508e的高度变化的厚度的接触梁508e。具有其他横截面的接触 梁可以用于其他备选实施例中。此外,在备选实施例中,弯折接触梁510a、 510b也可以形成为具有非长方形的截面。
尽管已经结合各个图示的优选实施例描述了本发明,但是,应该理解, 在不背离本发明的情况下,可以采用其他类似的实施例,或者可以对所述 的实施例进行修改或添加,以执行本发明的相同功能。因而,本发明不应 局限于任何一个实施例,而应根据所附权利要求确定其广度和范围。
权利要求
1、一种电力接触件,包括第一半体,其包括第一板状本体构件、与所述第一本体构件电连接且机械连接的第一类型接触梁、以及与所述第一本体构件电连接且机械连接的第二类型接触梁;以及第二半体,其包括第二板状本体构件;与所述第二本体构件电连接且机械连接并在所述电力接触件处于未配合状态时通过第一间隙与所述第一半体的第一类型接触梁至少部分地隔开的另一个第一类型接触梁;以及与所述第二本体构件电连接且机械连接并在所述电力接触件处于未配合状态时通过第二间隙与所述第一半体的第二类型接触梁至少部分地隔开的另一个第二类型接触梁。
2、 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电力接触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类型接触梁为基本上笔直的接触梁,所述第二类型接触梁为弯折的接触梁。
3、 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电力接触件,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电力接触件处于未配合状态时,所述第二半体的第一类型接触梁与所述第一半体的第一类型接触梁完全隔开。
4、 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电力接触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间隙小于所述第一半体的第一类型接触梁和所述第二半体的第一类型接触梁加上所述第一间隙的组合宽度。
5、 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电力接触件,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电力接触件与配合接触件相配合时,所述第一半体的第一类型接触梁和所述第二半体的第一类型接触梁可以被夹紧在一起。
6、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力接触件,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弯折的接触梁包括与所述第一或第二本体构件邻接的S形部分、与所述S形部分邻接的笔直部分、以及与所述笔直部分邻接的弯曲部分。
7、 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电力接触件,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第一类型接触梁包括朝外的配合表面,每个所述第二类型接触梁包括朝内的配合表面。
8、 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电力接触件,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电力接触件与配合接触件相配合时,所述第一类型接触梁彼此相向地偏转,并且在所述电力接触件与所述配合接触件相配合时,所述第二类型接触梁彼此背离地偏转。
9、 一种电力接触件,包括第一接触梁,其具有配合表面以及主表面,所述主表面位于所述第一接触梁的与所述配合表面相反的一侧;第二接触梁,其具有配合表面以及主表面,所述主表面位于所述第二接触梁的与所述第二接触梁的配合表面相反的一侧,当所述电力接触件处于未配合状态时,所述第二接触梁的主表面与所述第一接触梁的主表面至少部分地隔开,从而在所述电力接触件被配合时,所述第一和第二接触梁可以彼此相向地偏转;第三接触梁,其具有配合表面;以及第四接触梁,其具有面向所述第三接触梁的配合表面的配合表面。
10、 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力接触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和第二接触梁为基本上笔直的接触梁,所述第三和第四接触梁为弯折的接触梁。
11、 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力接触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半体,其包括与所述第一和第三接触梁机械连接且电连接的板状本体构件;以及第二半体,其包括与所述第二和第四接触梁机械连接且电连接的板状本体构件。
12、 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力接触件,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电力接触件处于配合状态时所述第一和第二接触梁之间的间隔小于当所述电力接触件处于未配合状态时所述第一和第二接触梁之间的间隔;并且当所述电力接触件处于配合状态时所述第三和第四接触梁之间的间隔大于当所述电力接触件处于未配合状态时所述第三和第四接触梁之间的间隔。
13、 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力接触件,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电力接触件处于未配合状态时,所述第三接触梁的配合表面与所述第四接触梁的配合表面通过第一距离隔开,并且当所述电力接触件处于未配合状态时,所述第一接触梁的配合表面与所述第二接触梁的配合表面通过第二距离隔开,所述第二距离大于所述第一距离。
14、 一种连接器系统,包括第一电力接触件,其包括两个金属板,所述两个金属板中的每一个包括以第一交替模式布置的一对第一可压縮接触梁和一对第一夹紧接触梁;以及第二电力接触件,其可以与所述第一电力接触件相配合,所述第二电力接触件包括两个金属板,所述两个金属板中的每一个包括以不同于所述第一交替模式的第二交替模式布置的一对第二可压缩接触梁和一对第二夹紧接触梁,其中,所述第一电力接触件的所述一对第一可压縮接触梁与所述第二电力接触件的所述一对第二夹紧接触梁相配合,所述第二电力接触件的所述一对第二可压縮接触梁与所述第一电力接触件的所述一对第一夹紧接触梁相配合,并且在所述第一电力接触件与所述第二电力接触件进行配合期间所述一对第一可压縮梁的前边缘彼此相向的偏转以及在所述第一电力接触件与所述第二电力接触件进行配合期间所述一对第二可压縮梁的前边缘彼此相向的偏转减小了插入力。
15、 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连接器系统,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电力接触件与所述第二电力接触件完全配合之后,所述一对第一可压縮接触梁和所述一对第二可压縮接触梁返回到预配合位置。
全文摘要
电力接触件的优选实施例包括两个或更多个相互面对的第一类型接触梁,其中当电力接触件处于未配合状态时,所述第一类型接触梁沿它们长度的至少一部分隔开;以及两个或更多个相互面对的第二类型接触梁。所述第二类型接触梁隔开,以使得当电力接触件与配合接触件相配合时,第二类型接触梁夹紧第一类型接触梁,从而使得第一类型接触梁彼此相向地向内偏转。插入力被降低。
文档编号H01R13/04GK101496233SQ200780021452
公开日2009年7月29日 申请日期2007年5月17日 优先权日2006年6月9日
发明者C·G·戴利, C·J·科利沃斯基, D·M·约内司库, H·V·吴, S·C·斯托纳, W·J·斯温 申请人:Fci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