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线电源远距离输电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892350阅读:39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无线电源远距离输电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电源技术领域,确切地说是一种无线电源远距离输电装置。
背景技术
近有的无线电源中无线输电所需要笨重体积大的线圈相连,如发射和接收 的线圈是直径0. 6米的笨重圆柱体,且只能在2. 71米近距离感应到小功率的单 灯60瓦,加上是磁耦合的单面定向,使电设备处于笨重体大不方便,尤其是所 发射出来的磁场,是带有电磁辐射伤害的隐患,在使用电感式时,由于距离有 限和转换效能极低,如1000瓦较大功率发射器,只能在0.084米很近距离感应 到小功率的单灯60瓦,且也是磁耦合的单面定向,尤其是所发射出来的电磁场, 也是带有电磁辐射伤害的隐患,导致用电设备无法安全使用和难以实用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个不需要依赖电线便可以实现电源远距离传输 的无线电源远距离输电装置。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为实现本发明的目的,所述 的无线电源远距离输电装置,包括发射的电共器和接收的电共器,所述的电共 器有导线绕制在没有导磁体上的电频共振共鸣线圈〔包括电频共振共鸣非线圈, 如成排状等多种形状),所述的电频共振共鸣线圈有共振共鸣线圈连接在电子频 振加速器,所述的电子频振加速器有电容并联的一圈又一圈或一层又一层的导 线再串联在共振共鸣线圈,所述的共振共鸣线圈有隔距离的导线绕制在支架上; 所述发射的电共器中电频共振共鸣线圈是连接的高中低频振荡电路,所述接收 的电共器中电频共振共鸣线圈是直接输出或并联电容后输出。
所述发射的电共器电频共振共鸣线圈小于接收圈数。
所述(包括电频共振共鸣线(非)圈〕等同于(包括电频共振共鸣非线圈, 如成排状等多种形状)。
由于采用了发射的电共器和接收的电共器,电源经过串联电容(直流电源为 电解电容)在发射的电频共振共鸣线圈(包括电频共振共鸣线(非)圈〕上,通过 电子频振加速器和共振共鸣线圈中,致使电磁聚变转变成电共能发射出去,发 射出来的,并不是磁耦合的单面定向,而是电共耦合的配对正反欢面多向,既 不是电磁场,又不是磁场,是一个新的电共场,然后,通过与接收的电共器中 电频共振共鸣线圈产生了电共场效应,从而获得电共能,再通过电子频振加速 器和共振共鸣线圈中不断聚合电共能,聚合后的电共能从共振共鸣线圈中转变
成电能输出,从而实现电源的隔空远距离输电的无线传递。
也就是说,要实现电源的隔空远距离输电的无线传递,是需要经过电能的 电磁聚变或电磁裂变转换为电共能发出,然后,再通过电子频振加速器和共振 共鸣线圈中不断聚合电共能,聚合后的电共能从共振共鸣线圈中转变成电能输 出。并不是现有所想的,电力和磁力的电能便可直接实现电源的隔空远距离输 电的"无线电能传输"的。
从发射的电共器发射出的电共能是向周围扩散的,犹如机械共振那样是向 周围扩散的,最明显是分成正反两方面作锥状扩散。即是电共耦合的配对正反 双面多向,并不是磁耦合的单面定向。既不是电磁场,又不是磁场,肯定这个 新的电共场是没有电磁场和磁场中那种电磁辐射的伤害人体。
无线电源远距离输电装置的工作原理。用6伏至万伏交直流电输入发射器, 电流通过高中低等频振荡电路,流向到已有电子频振加速器和导电的多种形状
的共振共鸣线圈(如金、银、铜、铁等全属),即发射的电频共振共鸣线圈,
致使电磁聚变而发射出一个新的电共场。其中,这些电共场是以1Hz至千兆Hz 发射。也就是说,发射的电共器可以使用多种频率(如常用的50Hz~60Hz等工频) 作发射,且不局限于某种频率。然后,通过与接收的电共器中已有电流频振加 速器和导电的多种形状的共振共鸣线圈(如金、银、铜、铁等全属),即电频 共振共鸣线圈产生了电共场效应,从而获得电共能,再通过电子频振加速器和 共振共鸣线圈中不断聚合电共能,聚合后的电共能从共振共鸣线圈转变成电能 输出,从而实现电源的隔空远距离输电的无线传递。
共振共鸣线圈的组成部分,主要是由支架和导线(包括空心导线)的两个部 分组成。其中,径大导线绕圈支架上,每条导线的周围是有空间的,且没有导 电体心和导磁体心的(如铁磁心)。也就是说,粗导线绕圈支架上,导线之间是 相互隔开一段距离的,这种共振共鸣线圈,当有外力作用时,手感到共振共鸣 现象。并不是现有的铁磁心电感线圈那样,导线之间没有隔开一段距离绕在铁 磁心的电感线圈,且当有外力作用时,手感没有共振共鸣现象。
共振线圈的组成部分,主要是由支架和导线的两个部分组成。其中,径小 导线绕圈支架上,每条导线的周围是有空间的,且没有导电体心和导磁体心的 (如铁磁心)。也就是说,细导线绕圈支架上,导线之间是相互隔开一段距离的, 这种共振线圈,当有外力作用时,手感到明显的共振现象。并不是现有的铁磁 心电感线圈那样,导线之间没有隔开一段距离绕在铁磁心的电感线圈,且当有 外力作用时,手感没有共振现象。
共振共鸣线圈原理。从谐振出来的电流,通过发射的共振共鸣线圈就会发
生共振共鸣运动;这时,另外一个或两个以上,配对的接收的共振共鸣线圈, 也由此引起了共振共鸣运动的效应。犹如当一个物体与另一个物体的频率一样 时,就会产生震动的共振共鸣效应原理那样。
本发明可概述为本发明属于电源技术领域,是一个无线电源远距离输电 装置。解决近有的无线电源中无线输电所需要笨重体积大的线圈相连,尤其是 带有电磁辐射的伤害,使电设备处于笨重体大不方便和隐患,在使用电感式时, 由于距离有限和转换效能极低,尤其也是带有电磁辐射的伤害,导致用电设备 无法安全使用和难以实用的问题。所述的无线电源远距离输电装置,包括发射 的电共器和接收的电共器,所述的电共器有导线绕制在没有导磁体上的电频共 振共鸣线圈,所述的电频共振共鸣线圈有共振共鸣线圈连接在电子频振加速器, 所述的电子频振加速器有电容并联的一圈又一圈或一层又一层的导线再串联在
共振共鸣线圈,所述的共振共鸣线圈有隔距离的导线绕制在支架上;所述发射 的电共器中电频共振共鸣线圈是连接的高中低频振荡电路,所述接收的电共器 中电频共振共鸣线圈是直接输出或并联电容后输出。电源经过串联电容(直流电 源为电解电容)在发射的电频共振共鸣线圈上,通过电于频振加速器和共振共鸣 线圈中,致使电磁聚变转变成电共能发射出去,发射出来的,并不是磁耦合的 单面定向,而是电共耦合的配对正反双面多向,既不是电磁场,又不是磁场, 是一个新的电共场,然后,通过与接收的电共器中电频共振共鸣线圈产生了电 共场效应,从而获得电共能,再通过电子频振加速器和共振共鸣线圈中不断聚 合电共能,聚合后的电共能从共振共鸣线圈中转变成电能输出,从而实现电源 的隔空远距离输电的无线传递。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提供一个不需要依赖电线便可以实现电源远距离传 输的无线电源远距离输电装置。


图1为本发明其中一种形式的结构示意简图。 图2为本发明其中一种形式的电路图。
如图所示图中各数字表示l表示支架、2表示导线、3表示电容、4表 示电频共振共鸣线圈。
具体实施例方式
如图所示图中各数字表示l表示支架、2表示导线、3表示电容、4表 示电频共振共鸣线圈。
本发明所述的无线电源远距离输电装置,包括发射的电共器和接收的电共 器,所述的电共器有导线绕制在没有导磁体上的电频共振共鸣线圈,所述的电
频共振共鸣线圈有共振共鸣线圈连接在电子频振加速器,所述的电子频振加速 器有电容并联的一圈又一圈或一层又一层的导线再串联在共振共鸣线圈,所述
的共振共鸣线圈有隔距离的导线绕制在支架上;所述发射的电共器中电频共振 共鸣线圈是连接的高中低频振荡电路,所述接收的电共器中电频共振共鸣线圈 是直接输出或并联电容后输出。
实例一在同等一千瓦发射功率时。具有这样的共振共鸣线圈,可在两面
半径距离2.84米,电共振共鸣效应点亮60瓦的电灯;只具有共振线圈的,可 在两面半径距离0. 84米,电共振反应点亮60瓦的电灯;而现有的铁磁心电感 线圈,在两面半径距离0.06米,只能电磁感应点亮60瓦的电灯。
同样原理,当我们敲击一块埋藏在泥土里的铁时,所发出传出的声音距离 是很近的当我们又用同样作用力敲击一块悬挂空中的铁环时,所看到这铁环 振动非常明显,所发出传出的声音距离是比较远的;但当我们又再用同样作用 力敲击一个悬挂空中的大铜钟时,所看到这大铜钟振动并不明显,但所发出传 出的声音距离是最远的。
同样道理,在房间内放了许多相同的倒入不同度数的葡萄酒的杯子和大小 的玻璃片,这时,这些杯子和玻璃片就会产生不同的振幅。当用勺子敲击,只 有每个杯子都会发出不同的声音,而那些玻璃片是不会发出不同的声音。如果 我进入房间,开始用非常高的声音歌唱,当我的声音于其中一个杯子的振幅相 同时,它就有可能爆炸,但那些大小的玻璃片是不可能会爆炸的。这说明了, 杯子是有共振共鸣效应的,而玻璃片只有共振反应,却没有共鸣效应的。
例如,司号员如果只吹号嘴,也能发出声音,但是,这个声音是干巴的、
没有力量的共振反应。如果加上号身,就可以吹出圆润的、有刚有柔的、有力
度变化的、很有光彩并能传得很远的声音,这个号身就是军号的共鸣腔体,是
共振共鸣效应。号嘴在气的作用下发出声音,声音在铜管腔体里产生了共振,
就可以形成有共鸣的声音。因此,几乎所有乐器,尤其是琴弦乐器,不但要每
条钢丝弦周围是有空间的,而且钢丝弦的支架是接触到振腔的。同样道理,人
声的共鸣是气流通过声门振动声带发出基音,随后得到咽腔、口腔、鼻腔、头
腔、胸腔等各共鸣腔体的共振共鸣效应。
正因为如此,要实现电源的隔空远距离输电的无线传递,共振共鸣效应是 必不可少的。
电子频振加速器的组成部分,主要是由共振共鸣线圈和电容(包括电解等电 容)的两个部分组成。其中, 一圈或一层的导线两端是并联连接一只电容(包括
电解等电容)。
电子频振加速原理。电流通过两端并联连接一只电容的导线,由于分流中 经过电容再流入导线的电流,电流的方向与电压是相反的,致使导线的电流作
加速运动。从而提高了功率而达到节能,同时导线也会发生受热和共振共鸣效应。
在分流中经过电容再流入导线的电流,适宜控制稍为少于导线的电流流量。因为,过大发挥不到最佳加速的效果;过少不但也发挥不到最佳加速的效果, 而且还使电容器发热;这是一个现象。犹如水流那样,例如, -条大河流,只 是用一支针管射向这条大河流,是看不见有明显的加速的效果;又例如, 一支 针管,却用大水管灌注,不但看不见有明显的加速效果,而且还可使这支针管 爆裂。由此可知,电容器的容量大小是会引起电流加速作用,也就是说,电容 器的容量太大和容量太小,都不适宜对电流加速。电流流量与电容容量是有关 的,根据电容容量与电流流量是成反比的,于是有电容器的容量作用电流加速 的关系式。
φf = φ 1 (1)
公式(l)中,φf为电容器的容量作用,φ1为电流加速的关系,其中,φf和φ1都等于1,单位1/微法(1/μF)。
在规定频率的正弦电压下,电容器的损耗功率除以电容器的无功功率为损 耗角正切。在实际应用中,电容器并不是一个纯电容,其内部还有等效电阻,它的简化等效电路。对于电子设备来说,要求R S愈小愈好,也就是说要求损 耗功率小,其与电容的功率的夹角要小。但是,在应用电流加速中,并不是那 么一回事。
根据实验证明,电容器的容量作用小f的损耗角正切与容量是成反比的,于 是,有电容器的容量作用于电流加速的公式(2)。
φF=tgθ/uf (2)
公式(2)中,φF为电容器的容量作用于电流加速,tgθ 为电容器的损耗角
正切,uf为电容器的容量[单位微法(μF)]。 于是,把公式(2)转入公式(1)有公式(3),
φl=tgθ/uf (3)
由此可推,根据公式(3)便可算出,电容器的损耗角正切tgθ为78。 41', 正合实验所得的电流中电子最佳作加速运动的角度。也就是说,电容器的作用 力,最佳是以损耗角正切tgθ为78。 41'的夹角,作用于电流中电子加速运动 的。
因此,公式(l)、 (2)、 (3)都是电子频振加速定律。既然电流是可以作加速
运动的,那么电流通过电子频振加速后,电流的加速度有,
4>a=(Vl-V0)/t (4) 公式(4)中,小a为电流的加速度,VO为电流原速度(初速度),Vl为电流通 过电子频振加速后的速度(末速度),t为时间,单位为米/秒(Bi/s)。 于是,当串联数个电子频振加速器后,电流的速度有, 4>vn=V0+<I)a-N* t (5) 公式(5)中,N为电流经过多少次电子频振加速器的圈数,如l, 2, 3... 按现有普遍认为,电子是一种基本粒子,目前无法再分解为更小的物质。 其直径是质子的0.001倍,重量为质子的i/18加。又按现有光速的定义光波 或电磁波在真空或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没有任何物体或信息运动的速度可以超 过光速。对此究竟是否这样呢?那就只有通过科学发展的新科技得以验证。
众所周知,导线中电流是几乎接近光速的,假如,原电流是以光速运动的, 那么经过这样加速运动后,这电流肯定是作超光速运动的。
假设,在发射的电频共振共鸣线圈中电流的电子原速度V为光速的 299792458m/s(光速定义值),电流经过每个电子频振加速器后平均t时间为 0000. ls;于是,电流经过串联数个电子频振加速器后,可知电流的速度。
根据公式(5)有
<])vl=299792458m/s+ * a 1 0000. Is (6)
4> v2=299792458m/s+ 4>a 2 0000. Is (7)
4> v3=299792458m/s+ d> a 3 0000. Is (8)
<1> vn=299792458m/s+ 4> a N 0000. is (9)
由此可知,电流经过第一个电子频振加速器后,其速度与光速接近;又经 过第二个电子频振加速器后,其电流速度就会超过光速;再经过第三个电子频 振加速器后,其电流速度肯定是超光速。也就是说,每秒约299792458m/s+4) a N t超光速的超强度电子束,运行在发射的电频共振共鸣线圈中。
假如,电流经过第三个电子频振加速器后,其电流速度是超光速的。电流 中电子就会被轰击出新的粒子,导致电磁聚变/电磁裂变。也就是说,T.作中电 频共振共鸣线圈外的附近周围,肯定是没有原来电流中电子运动所引起的电磁 场和磁场的。
假如这样成立的,那么电流中电子经过串联许多个电子频振加速器后,其 速度又将会是怎样呢?
然而,由于电子频振加速器只是针对电流中的电子,致使在电流中电子被 轰击出新的粒子后,就算是串联许多个电子频振加速器后,是没有明显的作用,
这是一个现象。所以,公式(5)N并不是无限大的,根据电子频振加速与周围环 境是有关的,可以以地球被牵绕太阳i年一周和天王星支旋臂被牵绕小旋臂84 年一周等为参数(参见《太阳系只有四大行星》),因此,可以84为限次电子 频振加速的圈数,如l, 2, 3...84。
事实上,在空气传递电共能中,其远近距离是受到天气的影响,尤其是高 低温;例如,低温时距离远些,高温时距离縮短。而且,也受到介质的影响, 尤其是密度;又例如,密度大时距离縮短,密度少时距离远些。并且,还受到 磁场的影响,尤其是导磁体;再例如,没有导磁体时距离远些,有导磁体时距 离缩短。
于是,根据公式(5)有,
<J>vn=V0+<J>a-N-t (10) 公式(IO)中,N为电流经过串联多少个电子频振加速器的数,如1,2,3.. . 84。 由此可知,电流中电子被轰击出新的粒子后,就算是串联更多个电子频振
加速器后,都是没有意义的。
当然,接收的电共器也不例外。也就是说,发射和接收的电共器中,所串
联多个电子频振加速器并不是无限的,而是有限的,这是电子频振加速器串联定理。
因此,公式(10)就是发射和接收的多个电子频振加速器串联定律。 实例二在电频共振共鸣线圈工作过程中,负载的电压和电流是比原输入 的电压和电流大的。由此可证,导线的电流是作加速运动的,不仅使导线减少 内阻而有节能效果,雨且也提高了 1%至30%的功率,并且还使导线不会发生结 冰。
电子频振加速器是直接作用电子加速器,也可以说是内直接式电子加速器。 该加速器,既有11%至84%的效率,又没有电磁污染,尤其是非常实用的物美价 廉。该加速器是完全不同于现有粒子加速器,现有粒子加速器实际上是外间接 式粒子加速器,这种加速器,有效率不超过化,既有严重电磁污染,又严重浪 费能源,尤其是难以实用的昂贵。正因为如此,现有粒子加速器根本上是不能 加速电子的,更是无法轰击电子的。
电频共振共鸣线圈的组成部分,主要是由共振共鸣线圈和电子频振加速器 的两个部分组成。其中,由每圈或每层的导线并联电容后,而串联起来绕在共 振共鸣线圈上的,就是电频共振共鸣线圈。
电磁聚变原理。从谐振出来的电流,通过发射的电频共振共鸣线圈中,共 振共鸣线圈就会使电子与电子之间发生摩擦和碰撞,尤其是通过串联多个电子
频振加速器的作用,加剧了电子与电子之间摩擦和碰撞,电子受热开始膨胀, 电子自旋就会失去平行,随着电频共振共鸣线圈中电子内能量数增加,电子与 电子之间的间隔距离却变小,当两个电子非常接近时,电子与电子之间的电斥 力开始发生作用,电斥力相互作用就会使电子四分五裂产生新的粒子,并不再 是电子了,同时释放出新能量,随之也产生新粒子运动,同时释放出新能量, 导致电磁聚变激发了周围的残磁场和残电场,同时释放出新的电共能量。犹如 我们使用"会唱歌的石"那样,就是把一配对的光滑椭圆形的磁石,隔开一定 距离,快速用力往上空抛出,分别听到了那配对的磁石不断快速变动时发出"劈 劈啪啪"的响声那样。
实例三在发射的电频共振共鸣线圈工作中,电频共振共鸣线圈外周围是 不会引起指南针的指针转动的,只有电频共振共鸣线圈内,才能引起指南针的 指针转动。也就是说,工作中发射的电频共振共鸣线圈外周围是没有磁场的, 只有工作中发射的电频共振共鸣线圈内是有磁场的。
这实验证明了,通过发射的电频共振共鸣线圈工作后,已经使原来具有电 磁场和磁场的特性的电子发生电磁聚变,即原电子被轰击出新的粒子,并不再 是电子了,同时释放出新能量,随之新的粒子运动又产生了新的物理场,同时 也释放出新能量。
实例四在发射的电频共振共鸣线圈工作中,反向一面是比正向另一面的 发射距离远些的。
这实验证明了,洛伦兹力作功的存在,打破现有许多人认为,洛伦兹力对 电荷不作功的说法。这只不过是我们站在那个参照系作客观分析研究?比如是 站在以太阳为宇宙中心,感觉到八大行星的太阳系?这样的八大行星的太阳系 犹如九大行星的太阳系那样,都是没有大小旋臂和旋臂内外层及正反配对的体 系。还是站在以太阳为天王星支旋臂外层正向体系中心,观测到四大行星的太 阳系?
实例五在发射的电频共振共鸣线圈工作中,电频共振共鸣线圈两端的电 压和电流是明显比输入的电压和电流大的。也就是说,电频共振线圈两端所受 到的安培力,是远远大于输入所受到的安培力。
实例六在发射的电频共振共鸣线圈持续工作中,当同时与配对两个接收 的电频共振共鸣线圈在一定距离时, 一正面这个接收的电频共振共鸣线圈效应 到的电共能转换效率为84%,另一反面那个接收的电频共振共鸣线圈效应到的电 共能转换效率为90%;合计正反两面两个接收的电频共振共鸣线圈效应到的电共
转换效率为174%。
由此可见,这两个接收的电频共振共鸣线圈,总能量174%是远远大于发射 的电共器所耗的总能量100%。也就是说,电磁聚变激发了周围的残磁场和残电 场,同时释放出新的电共能量为174%,即多出了 74%的能量。这样科学发展的 增能新科技已是远远超过了旧的节能科技概念,也是一种新能源的新途径。从 理论上说,最佳增能效果为2乂98%+4乂30%。
这样科学发展的增能新科技,是人类首次发现和发明,也是一种有效环保
的新能源途径。此时此刻,我们再不能单单只局限于节能的旧科技概念了,而 是着重在于,如何激发周围的电残磁场?如何从电磁聚变中,导致介质同时所 释放出的巨大能量,从而获得更多的新能源等科学发展的新科技概念?
电磁裂变原理。从谐振出来的电流,通过发射的电频共振共鸣线(非)圈中, 共振共鸣导线就会使电子与电子之间发生摩擦和碰撞,尤其是通过串联多个电 子频振加速器的作用,加剧了电子与电子之间摩擦和碰撞,电子受热开始膨胀, 电子自旋就会失去平行,随着电频共振共鸣线(非)圈中电子内能量数增加,电 子与电子之间的间隔距离变大,当两个电子距离极限时,电子与电子之间的电 斥力开始发生作用,电斥力相互作用就会使电子四分五裂产生新的粒子,并不 再是电子了,同时释放出新能量,随之也产生新的粒子运动,同时释放出新能 量,导致电磁裂变激发了周围的残磁场和残电场,同时释放出新的电共能量。 犹如我们使用"会唱歌的石"那样,就是把一配对的光滑椭圆形的磁石,隔开 一定距离,快速用力往空中放下,分别听到了那配对的磁石不断快速变动时发 出"劈劈啪啪"的响声那样。
实例七在发射和接收的电频共振共鸣线(非)圈工作中,电频共振共鸣线 (非)圈的导线内外周围是不会引起指南针的指针转动的。也就是说,工作中发 射和接收的电频共振共鸣线(非)圈的导线内外周围根本是没有磁场的。
实例八在发射的电频共振共鸣线(非)圈工作中,电频共振共鸣线(非)圈 两端的电压和电流是明显比输入的电压和电流大的。也就是说,电频共振共鸣 线(非)圈两端所受到的安培力,是远远大于输入所受到的安培力。
实例九在发射的电频共振共鸣线(非)圈持续工作中,当同时与配对两个 接收的电频共振共鸣线(非)圈在一定距离时, 一正面这个接收的电频共振共鸣 线(非)圈接收效应到的电共能转换效率为65%,另一反面那个接收的电频共振共 鸣线(非)圈接收效应到的电共能转换效率为74%;合计正反两面两个接收的电频 共振共鸣线(非)圈相加收效应到的电共能转换效率为139%。
由此可见,这两个接收的电频共振共鸣线(非)圈接收效应到的电共能总能
量139%是大于发射的电共器[电频共振线(非)圈]所耗的总能量100%。也就是说,
电磁裂变激发了周围的残磁场和残电场,同时释放出新的电共能量为139%,即 多出了39%的能量。这样科学发展的增能新科技已是远远超过了旧的节能科技概 念,也是一种新能源的新途径。从理论上说,最佳增能效果为2X84M。
这样科学发展的增能新科技,是人类首次发现和发明,也是一种有效环保
的新能源途径。此时此刻,我们再不能单单只局限于节能的旧科技概念了,而 是着重在于,如何激发周围的电残磁场?如何从电磁裂变中,导致介质同时所 释放出的巨大能量,从而获得更多的新能源等科学发展的新科技概念?
从原电子被轰击出这新的粒子,可称为"华子",符号为"S "子;同时释 放出新的能量,也可称为"华子"能量。由这"华子"运动所产生新的物理场, 可称为电共场;同时释放出新的能量,可称为电共能。
根据大量数据的实验证明,S子(华子),是以每秒约299792458頃/s+Ga W t 超光速的超强度电子束,从电子中被轰击出来的,肯定是比电子细小。华子的 静止量为零,不带荷电,其能量为普朗克常量和电磁辐射频率的乘积的3倍, Ae二3hv,在真空中是以超光速c运行,其自旋为-1。
华子是电共能中携带能量的粒子。单个华子携带的能量约为12X10-19焦 耳, 一个华子能量的多少与波长相关,波长越长,能量越高。s子(华子)是传 递电共相互作用的基本粒子,是非电磁辐射的载体。华子具有能量,也具有动 量和重量及质量,更具有偏振态。
由于资金有限,只能根据一些事实证明,预测S子(华子),是属于超级轻 子族里一种稳定的亚电子小粒子,其直径约是电子的0.03倍,重量约为电子的 1/840。新发现的华子宽度超窄,既有超强子共振态,也有e+e-对中分裂出来的 ee+ee-配对体系,还有衰变现象,稳定的寿命,在非导电磁体上达数万年以上, 但在导电磁体上小于l秒。
实例十在接收的电频共振共鸣线圈[包括接收的电频共振共鸣线(非)圈] 工作中,不仅电频共振共鸣线圈外周围是不会引起指南针的指针转动的,而且 电频共振共鸣线圈内周围也是不会引起指南针的指针转动的。也就是说,工作 中接收的电频共振共鸣线圈内外周围根本是没有磁场的。
这又实验证明了,接收的电频共振共鸣线圈所接收效应到电共能,都是s 子(华子),并不是电子。
众所周知,自由电子(从原子冲逃逸出来的电子)能够在导体的原子之间轻 易移动,但它们在绝缘体中是不行的。这样的无线电源的输电效果也证明了, 只有华子,才能够在绝缘体的原子之间轻易移动。
实例十一经过一段时间持续使用发射的电频共振共鸣线圈后,导线是特
别容易氧化性的;而经过一段时间持续使用接收的电频共振共鸣线圈后,导线 是特别容易还原性的。
我们知道,物质的电子可以失去也可以得到,物质具有失电子的性质叫做氧 化性,该物质被称为氧化剂;物质具有得电子的性质叫做还原性,该物质被称 为还原剂。物质氧化性或还原性的强弱由得失电子难易决定,与得失电子多少 无关。
从发射的电共器出来的华子,能够在非导体的原子之间轻易移动,但它们 在导体中不行。于是,物体在共振共鸣时传递到非导体上的电荷会被迅速中和,
因为多余的华子会从物质表面流走,或者额外的华子会被吸附到物体表面上代 替流失的华子。所以,无论共振共鸣多么剧烈,非金属都不可能共振共鸣复电。 但是,金属这样的导体,在共振共鸣之后,其表面就会复制留下电荷。
因此,由电子通过发射的电频共振共鸣线圈中,致使电磁聚变为华子,就 是电子聚变华子定律。由电子通过发射的电频共振共鸣线(非)圈中,致使电磁 裂变为华子,就是电子裂变华子定律。
电共场原理。从谐振出来的电流,通过发射的电频共振共鸣线圈或发射的 电频共振共鸣线(非)圈中,导致电磁聚变或电磁裂变转变成电共能,由此,形 成了一个新的电共场。犹如当一个物体与另一个物体的频率一样时,就会产生 震动的共振原理那样。
由电频共振共鸣线圈或电频共振共鸣线(非)圈的发射与接收所引起电频共 振共鸣效应,就是电共场效应。可称为电共场效应定律。
实例十二工作中,虽然发射的电共器所耗的功率是少于所有配对接收的 电共器接收效应到合计的功率,但是,发射的电频共振共鸣线圈的电压和电流 是大于所有配对接收的电频共振共鸣线圈的,而且,发射的电频共振共鸣线圈 所耗的功率是大于所有配对接收的电频共振共鸣线圈合计的功率。
这实验证明了,以上所述实验例子都是遵循能量守恒定律的,只不过是电 磁聚变或电磁裂变,激发了周围的残磁场和残电场,同时释放出新的更大的电 共能量。
实例十三在这电频共振场效应过程中,用现有的铁心感应线圈,在很近 的距离才能成应到,但在较远的距离却不能感应到电共能量只有用配对同频 率接收的电共器,才能接收效应到电共能量转变成电能。
也就是说,用现有的铁心铜线圈可感应到电共场的电共能量,但却不能感 应到电共场效应的电共能量;只有用配对同频率接收的电共器,才能接收效应 到电共能量转变成电能。由此可知,电共场与电共场效应,并不是完全相同的,
电共场的范围较小,而电共场效应的范围则是很大的。
用现有的铁心铜线圈都可感应到电共场的电共能量,不过,距离是很近的; 犹如没有耳朵只靠接触的感应那样。而用没有铁磁心的共振铜线圈,也能接收 到电共场的电共能量,不过,距离是较近的;犹如用已经损坏耳朵来听觉那样。 而用没有铁磁心的带配对频率接收的电频共振共鸣(铜)线圈,竟然在很远距离 接收效应到电共能量;犹如声学中的共振现象称为"共鸣"那样,发声器件的 频率如果与外来声音的频率相同时,则它将由于共振的作用而发声。不过,在 距离很近时,是会消坏原器件负载超出的额定功率的;犹如正在工作的大功率 喇叭那样,在距离很近时,是会损坏耳朵的。
电共场效应以周围作逐渐扩散运动,其中,主要有两种逐渐扩散运动形式。 第一种逐渐扩散运动形式,是以两面正反方向的配对体系作锥体逐渐扩散运动 形式。第二种逐渐扩散运动形式,是以四周方向与第一种逐渐扩散运动形式的 垂直方向作逐渐扩散运动形式。所传递电共能量的距离,第一种逐渐扩散运动 形式比第二种逐渐扩散运动形式是远得多的。
由此可见,电共场效应,虽然与电磁场和磁场某些逐渐扩散运动有点相似, 也虽然与电学谐振某些变动频率有点相似,但是,电共场效应,既不是电磁场 和磁场,也不是电学谐振。因为,电磁场和磁场是能引起磁针转动的;又因为, 谐振现象是不会消坏远距离的收音机的;所以,电共场效应肯定是一个新的物 理规律,那就是至今还未发现的的电共场效应。
电共场效应,在空气传递中,并不是现有的电能,而是一种新的能,就是 电共能。因为,我们用尽了伏特和安培等方式方法,在远距离时,都是无法测 量到电共场效应的电压和电流,尤其是在电共场效应范围内,人体和动植物是 不会触电伤亡的,这是一个现象;所以,电共场效应肯定是一个新的物理规律, 那就是我们以前还未发现的电共场效应。
实例十四在工作中接收的电频共振共鸣线圈[包括接收的电频共振共鸣线 (非)圈],输出的电路中^J电流强度和电势差成正比而与电阻和华子衰变率及共 振共鸣率成反比的。对于这些现象,竟然是不完全是按照(电路中的电流强度和
电势差成正而与电阻成反比)欧姆定律的。
也就是说,在使用接收的电频共振共鸣线圈[包括接收的电频共振共鸣线 (非)圈],输出的电路不宜过长。因为,输出的电路中的电流强度和电势差成正 而与电阻和华子衰变率成和共振共鸣率反比的,并不是电路中的电流强度和电 势差成正而与电阻成反比的。所以,有公式(ll)。
<formula>formula see original document page 15</formula> (11)
公式(ll)中,为无线接收电阻(欧姆),5为华子衰变率,n为共振共 鸣率,V为电势差(伏特),A为电流强度(安培)。
公式(11)的输出的电路中的电流强度和电势差成正而与电阻和华子衰变率 成反比,就是无线接收效应到的电阻定律。
实例十五在工作中接收的电频共振共鸣线圈[包括接收的电频共振共鸣线 (非)圈],输出的电路中,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是电流强度和通电时间及导 体的电阻成正比与华子衰变率和共振共鸣率成反比。对于这些现象,竟然也是 不完全是按照(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跟电流强度的平方成正比、跟导体的电 阻成正比、跟通电时间成正比)焦耳定律的。
也就是说,在使用接收的电频共振共鸣线圈[包括接收的电频共振共鸣线 (非)圈],输出的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是电流强度和通电时间及导体的电阻 成正比与华子衰变率和共振共鸣率成反比,并不是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跟 电流强度的平方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正比、跟通电时间成正比。所以,有 公式(12)。
Q~-=U*A*t/S q (12) 其中U=AR。
公式(12)中,Q^-为无线接收电热(焦耳),6为华子衰变率,q为共振共鸣 率,R为电阻(欧姆),A为电流强度(安培)。
公式(12)的输出的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是电流强度和通电时间及导体 的电阻成正比与华子衰变率和共振共鸣率成反比,就是无线接收效应到的电热 (或电功)定律。
实例十六在工作中发射的电频共振共鸣线圈[包括发射的电频共振共鸣线 (非)圈],输入的电路中的电流强度和电势差及电子频振加速率以及共鸣率成正 比而与电阻和共振率成反比的。对于这些现象,竟然也是不完全是按照(电路中 的电流强度和电势差成正而与电阻成反比)欧姆定律的。
也就是说,在使用发射的电频共振共鸣线圈[包括发射的电频共振共鸣线 (非)圈],输入的电路中的电流强度和电势差及电子频振加速率以及共鸣率成正 比而与电阻和共振率成反比的,并不是电路中的电流强度和电势差成正而与电 阻成反比的。所以,有公式(13)。
<formula>formula see original document page 15</formula> (13)
公式(ll)中,Q、为无线发射电阻(欧姆),phi为电子频振加速率,T为共 鸣率,v为共振率,V为电势差(伏特),A为电流强度(安培)。
公式(13)的输出的电路中的电流强度和电势差及电子频振加速率以及共鸣 率成正比而与电阻和共振率成反比的,就是无线发射的电阻定律。
实例十七在工作中发射的电频共振共鸣线圈[包括发射的电频共振共鸣线 (非)圈],输入的电路中,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是电流强度、电子频振加速 率、通电时间、导体的电阻、共振率成正比与共鸣率成反比。对于这些现象, 竟然也是不完全是按照(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跟电流强度的平方成正比、跟 导体的电阻成正比、跟通电时间成正比)焦耳定律的。
也就是说,在工作中发射的电频共振共鸣线圈[包括发射的电频共振共鸣线 (非)圈],输入的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是电流强度、电子频振加速率、通电 时间、导体的电阻、共振率成正比与共鸣率成反比,并不是电流通过导体产生 的热量跟电流强度的平方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正比、跟通电时间成正比。
所以,有公式(14)。
<formula>formula see original document page 16</formula>
其中U二AR。
公式(14)中,Q +为无线发射电热(焦耳),d)为电子频振加速率,t为共鸣 率,v为共振率,R为电阻(欧姆),A为电流强度(安培)。
公式(14)的输出的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是电流强度、电子频振加速率、 通电时间、导体的电阻、共振率成正比与共鸣率成反比,就是无线发射的电热(或 电功)定律。
实例十八当迅间开关发射的电共器那一刻时,接收的电共器的灯是不亮 的,并不是电磁感应那样的。这是电共场效应的有力依据之一的实验证明。
实例十九当启动发射的电共器后,接收的电共器的灯并不是随即亮的, 而是渐渐亮起来的;当关闭发射的电共器电源后,接收的电共器的灯并不是随 即熄灭的,而是渐渐熄灭的。这是电共场效应的有力依据之一的实验证明。
实例二十在工作中发射的电共器的发射范围,把接收的电共器放置到灯 (节能灯)不亮之边界,然后,把接收的电共器往前接近发射的电共器到灯亮时, 再把接收的电共器回推后到原来的位置,甚至再后一些,这时,该接收的电共 器的灯(节能灯)仍然是持久亮的。这是电共场效应的有力依据之一的实验证明。
实例二十一在工作中发射的电共器的发射范围内,进行不断调试接收的 电共器的频率,竟然可把该发射的电共器的内置配件烧毁。这也是电共场效应 的有力依据之一的实验证明。
实例二十二在调试工作中发射的电共器,竟然可控使人体不该有毛的地 方而脱毛。对此经十几年临床试验是无付作用的...实例二十三在调改接收的电共器后,工作中竟然可控使人体皮肤数秒内 而去旧复新,对此经十几年临床试验是无付作用的...
这些也将是为医学开辟了新途径,更是全人类的福气!
由此可知,我们新发现的华子是全人类的福子,并不是同我们以前发现的 核子等许多粒子那样带有危害性的。犹如宇宙自然规律那样,有正必有负,有 正必有反,有祸子必有福子。这可能是以前从未打算或者未有能力轰击电子的 缘故吧?只是几乎全部集中轰击核子的缘故吧?可能电子还藏着很多福子吧, 可能核子还藏着很多祸子吧。
预计华子,不仅是有增能效果,而且还是一种崭新的人工合成电能"发电 机",这将又再是提供全人类的另一种环保巨大新能源途径。
然而,无线电源的输电高新科技是符合现今环保的要求,因为,经科学实 验证明,无线电源的输电根本不是以电磁场形式运行的,这是一个现象,所以, 无线电源的输电肯定没有电磁辐射的伤害。预料,目前无线电源的输电高新科 技将胜于100所名牌大学。正如恩格斯所说,人们喜爱的科技,远远超出10所
名牌大学。
实例二十四普通的发射和接收的电共器,直径距离已经达到十一米。对 此要突破公里的距离再并不是主要问题,只要有足够的资金,预计将在三年之 内实现。
我们科研人员已经掌握了无线电源的输电高新科技精髓,尤其是根据这些
科技,足以解开某海鲸为何能在3260公里传递电共场效应之谜?
无线电源的输电科技,虽然,没有《太阳系只有四大行星》那样深奥,也 没有《弯曲的时空调速器》或《操控时光隧道扭转命运星斗乾坤大罗仪》高新 科技那样即可翻天覆地的变化,更没有《环保永恒发电机》超级科技那样可免 这期生物圈毁灭性超级灾难和可保人类延续15亿年以上。但是,它所涉及广泛 的领域将是一场科技大革命,将是沉默过百年科学的又一次重大飞跃。
我们知道,电磁学从原来互相独立的两门科学(电学、磁学)发展成为物理 学中一个完整的分支学科,主要是基于两个重要的实验发现,即电流的磁效应 和变化的磁场的电效应。这两个实验现象,加上麦克斯韦关于变化电场产生磁 场的假设,奠定了电磁学的整个理论体系,引致了欧洲乃至全世界带来电气化 的一场科技大革命,发展了对现代文明起重大影响的电工和电子技术。尤其是 使发源地欧洲,几百年来奠定了科学发展的坚实基础。
然而,当我们进入无线电源的输电科学研究后,发现它竟然是无边无际的, 它不局限于电磁学,而是从数学和物理及化学以及生物、医学的基础上发展起
来的一门大学科,将有很多很多新的原理、定理、定律、定义、粒子、力、场、 效应、分布、作用、增能、公式、方程、级数、展开式、猜想、反应式和新支
学科及新创学科等等,预计不少于过千名诺贝尔奖得奖者。
根据科学分析研究认为,电频共振共鸣这一门新学科,是从科学的基础根 发展起来的。并不是只局限于物理学中分支电磁学中树枝上。也就是说,是从 原来互相独立的多门科学(数学、物理、化学、医学、生物学等学科),发展成 为科学中一个更加完整的分支大学科,犹如一颗耀眼的明珠。
权利要求
1、一种无线电源远距离输电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发射的电共器和接收的电共器,电共器有导线绕制在没有导磁体上的电频共振共鸣线圈,电频共振共鸣线圈有共振共鸣线圈连接在电子频振加速器上,电子频振加速器有电容并联的一圈又一圈或一层又一层的导线再串联在共振共鸣线圈。
2、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无线电源远距离输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 共振共鸣线圈有隔距离的导线绕制在支架上。
3、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无线电源远距离输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发 射的电共器中电频共振共鸣线圈是连接的高中低频振荡电路。
4、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无线电源远距离输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接 收的电共器中电频共振共鸣线圈是直接输出或并联电容后输出。
5、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无线电源远距离输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 频共振共鸣线圈包括电频共振共鸣非线圈,如成排状等多种形状。
全文摘要
本发明属于电源技术领域,是一个无线电源远距离输电装置。所述的无线电源远距离输电装置,包括发射的电共器和接收的电共器,所述的电共器有导线绕制在没有导磁体上的电频共振共鸣线圈,所述的电频共振共鸣线圈有共振共鸣线圈连接在电子频振加速器,所述的电子频振加速器有电容并联的一圈又一圈或一层又一层的导线再串联在共振共鸣线圈,所述的共振共鸣线圈有隔距离的导线绕制在支架上;所述发射的电共器中电频共振共鸣线圈是连接的高中低频振荡电路,所述接收的电共器中电频共振共鸣线圈是直接输出或并联电容后输出。
文档编号H01F37/00GK101383531SQ20081002914
公开日2009年3月11日 申请日期2008年7月1日 优先权日2008年7月1日
发明者沈佳欣, 陈懿豪, 陈美华, 陈远鸿 申请人:陈远鸿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