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头组件、连接插头和转换插头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941628阅读:14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插头组件、连接插头和转换插头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由连接插头和转换插头形成的插头组件,以及形成该插头组件的连接
插头和转换插头。
背景技术
世界上有多种具有不同规格的电源插座,S卩,不同形状的插座。在制造出口产品的
情况下,在运输的时候各项产品都具有适用于产品目的地的规格的插头,或者各项产品都
具有如美国专利No. 5613863或日本特开专利公报No. 2007-52998中所公开的转换插头。 这里,当插头制造商制造插头时,成本有效的方式是组装适用于一种电源插座规
格的插头;以及用作插头的适配器并适用于另一种电源插座的转换插头,而不是针对适合
的电源插座的规格而单独制造每个插头。这是由于连接插头通常具有各种电路,包括AC-DC
转换电路和过电流防止电路,因此,在很多情形之下,通过将这样的电路仅安装在一种连接
插头上,并且制造仅用于支持不同规格的电源插座的转换插头,来降低整体成本。 因此,在通过将连接插头和转换插头相互紧密地连结而形成插头组件之后,再对
该插头组件进行出口,这样能够以较低成本来提供插头组件。 这里,当形成由连接插头和转换插头构成的插头组件时,以下的内容非常重要。当 将转换插头插入到连接插头时,待插入电源插座的插刀等部件应当被保护免受在没有额外 警告的情况下而施加到上述部件的非故意外力。而且,在将转换插头连结到连接插头之后, 转换插头和连接插头应当成为一体,使得连结的连接插头和转换插头两者之间没有间隙或 窜动(Play),由此能防止插刀的变形。

发明内容
考虑到上述情形而做出本发明,并且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插头组件,其具有插刀在 组装过程和使用过程中不易变形的结构,并且本发明还提供了形成插头组件的连接插头和 转换插头。
根据本发明的插头组件包括 连接插头,其包括一对插刀,所述一对插刀突出而且彼此相对,并且插入到第一
规格的电源插座中;插头主体,其具有用于容纳所述一对插刀的容纳沟道;以及插刀支撑
件,其支撑所述一对插刀中的每一个的一端,并且由所述插头主体以可旋转的方式进行支
撑,以在所述一对插刀从所述插头主体竖立起来的竖立状态与所述一对插刀容纳在所述容
纳沟道中的容纳状态之间沿着包括所述一对插刀的平面旋转大约90度;以及 转换插头,其包括多个插入突起和一对凹部,所述多个插入突起插入到与所述第
一规格不同的第二规格的电源插座中,处于竖立状态下的所述一对插刀插入到所述一对凹
部中,当所述一对插刀插入到所述一对凹部中时,所述插入突起将从所述第二规格的电源
插座接收到的电力传送到所述一对插刀上,并且 其中所述转换插头进一步包括一对引导突起,所述一对引导突起当所述转换插头连结到所述连接插头时在其间保持竖立状态下的所述一对插刀,并且将所述一对插刀引导 进入所述一对凹部中,并且 其中所述插头主体在分别与所述竖立状态下的一对插刀相邻的位置处具有用于 容纳所述一对引导突起的一对容纳凹部。 在根据本发明的插头组件中,当操作者通过将转换插头附接到连接插头来组装插 头组件时,该对引导突起在其间保持该对插刀并将它们自然地引导到该对凹部内。这样,在 组装时,引导突起限制了该对插刀的姿态,并且避免了不必要的力施加到插刀上,由此避免 了插刀的变形。 另外,在使用中,引导突起收纳在凹部中,并且通过覆盖插刀而用作保护壁。因此,
插刀被保护免受由掉落或碰撞引起的冲击,由此在组装之后的使用中避免了插刀的变形。 这里,优选地,所述容纳沟道也用作所述一对容纳凹部之一 该附加的特征简化了插头组件的连接插头的结构,使得能够进一步降低成本。 此外,优选地,所述转换插头和所述插头主体分别具有转换插头接合部和插头主
体接合部,当所述转换插头连结到所述连接插头时,所述转换插头接合部和插头主体接合
部相互接合。 根据该优选的特征,当转换插头连结到连接插头时,转换插头和连接插头的插头 主体利用转换插头接合部和插头主体接合部而相互紧密地连接,使得能够实现坚固的结 构。 而且,根据本发明的插头组件的连接插头是这样一种连接插头,该连接插头包 括 —对插刀,其突出而且彼此相对,并且插入到第一规格的电源插座中;
插头主体,其具有用于容纳所述一对插刀的容纳沟道;以及 插刀支撑件,其支撑所述一对插刀中的每一个的一端,并且由所述插头主体以可 旋转的方式进行支撑,以在所述一对插刀从所述插头主体竖立起来的竖立状态与所述一 对插刀容纳在所述容纳沟道内的容纳状态之间沿着包括所述一对插刀的平面旋转大约90
度, 其中所述连接插头与转换插头相接合,所述转换插头具有多个插入突起、一对凹 部、以及一对引导突起,所述多个插入突起插入到与所述第一规格不同的第二规格的电源 插座中,处于竖立状态下的所述一对插刀插入到所述一对凹部中,所述一对引导突起当所 述转换插头连结到所述连接插头时在其间保持竖立状态下的所述一对插刀并将所述一对 插刀引导进入所述一对凹部中,并且当在所述一对插刀插入到所述一对凹部中的状态下将 所述多个插入突起插入到所述第二规格的电源插座中时,所述插入突起将从所述第二规格 的电源插座接收到的电力传送到所述一对插刀上,并且 其中所述插头主体在分别与所述竖立状态下的一对插刀相邻的位置处具有用于 容纳所述一对引导突起的一对容纳凹部。 而且,根据本发明的插头组件的转换插头是这样一种转换插头,该转换插头连结 到连接插头,该连接插头具有一对插刀,所述一对插刀突出而且彼此相对,并且插入到第 一规格的电源插座中;插头主体,其具有用于容纳所述一对插刀的容纳沟道;以及插刀支 撑件,其支撑所述一对插刀中的每一个的一端,并且由所述插头主体以可旋转的方式进行支撑,以在所述一对插刀从所述插头主体竖立起来的竖立状态与所述一对插刀容纳在所述 容纳沟道内的容纳状态之间沿着包括所述一对插刀的平面旋转大约90度,其中所述转换
插头从与所述第一规格不同的第二规格的电源插座接收电力,并且将所述电力传送到所述
一对插刀,所述转换插头包括 多个插入突起、一对凹部、以及一对引导突起,其中所述多个插入突起插入到与所
述第一规格不同的第二规格的电源插座中,处于竖立状态下的所述一对插刀插入到所述一
对凹部中,并且所述一对引导突起当所述转换插头连结到所述连接插头时在其间保持竖立
状态下的所述一对插刀,并且将所述一对插刀引导进入所述一对凹部中。 如上所述,本发明能够以低成本实现一种插头组件以及形成该插头组件的连接插
头和转换插头,其中该插头组件具有插刀在组装中和使用过程中难以变形的结构。


图1为示出了待插入到分别具有不同规格的电源插座中的多种转换插头11、11A、 IIB,以及日本所使用的连接插头10的图; 图2A和图2B为分别示出了连接插头10的外观的图; 图3为示出了连接插头10的外观的图; 图4为示出了连接插头10的外观的图; 图5为示出了转换插头11的结构的图; 图6为示出了转换插头11的结构的图; 图7为示出了转换插头11的结构的图; 图8为示出了转换插头11的结构的图; 图9为示出了插头组件1的图; 图10为示出了图9所示的插头组件1从侧面观看的图,其中设置了转换插头的多 个突起111 ; 图IIA和图11B为示出了在将转换插头11插入到连接插头10的插头主体100中 以形成插头组件1之前的内部结构的图;以及 图12A和图12B为示出了在通过将转换插头11插入到连接插头10的插头主体 100中而形成插头组件1之后的内部结构的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这里,将参照附图描述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图1示出了待插入到分别具有不同规格的电源插座中的多种转换插头11、11A、 11B,以及日本所使用的连接插头10。转换插头11、11A、11B分别适用于三种目的地的规格。 转换插头11、11A、11B中的任一个插入、连结、固定到日本所使用的连接插头10上以形成插
头组件。以下,连接插头io将被描述为将要插入到具有日本所使用的第一规格的电源插座
中的连接插头,而转换插头ll将被描述为将要插入到具有第二规格的电源插座中的转换 插头。 首先,将描述作为本发明的连接插头的示例的日本所使用的连接插头10,该连接
插头io将插入到具有第一规格的电源插座中。
6
图2A到图4示出了连接插头10的外观。 图2A示出了弹出状态下的一对插刀101,而图2B示出了收纳在容纳沟道102中的 状态下的该对插头IOI。图3示出了图2A所示的连接插头10的顶视图和侧视图。图4示 出了图2B所示的连接插头10的顶视图和侧视图。 更具体一点,图2A示出了待插入到具有第一规格(即,日本规格)的电源插座中 的连接插头IO,其在弹出状态下具有彼此相对的一对插刀101。 此外,连接插头IO具有插头主体IOO,其中形成有容纳沟道102用于容纳如图3所 示的一对插刀101。该对插刀101由如图4所示的插刀支撑件103支撑,该插刀支撑件103 支撑各个插刀101的一端部,并且被可旋转地支撑在插头主体100上。
这样,在弹出状态(见图2A)和收纳在容纳沟道102中的状态(见图2B)之间,该 对插刀101沿着包括该对插刀101的平面旋转90度。 另外,根据本发明,如图3所示的容纳沟道102还用作凹部102B,该凹部102B是用 于容纳的一对凹部的其中之一。另一凹部102A形成在越过该对插刀101的另一侧上。当 转换插头ll(稍后将进行描述)插入到连接插头10以形成插头组件时,转换插头11的引 导突起分别收纳在凹部102A和102B中。在本实施方式中,描述了一个示例,其中通过使用 还用作凹部102B的容纳沟道102,来简化插头组件的结构,其中该凹部102B是一对凹部的 其中之一。 另外,为了确保与转换插头11接合,连接插头10的插头主体11具有凹部104(见 图2A到图4),其用于保持形成在转换插头11 (下文将详细描述)中的突起114(见图5)。 凹部104与根据本发明的插头主体的插头主体接合部相对应。附带提及,插头主体100还 具有另一凹部,下文将详细描述。该凹部是设置在插头主体100的容纳沟道102的侧壁上 的凹部105。凹部105与容纳沟道102共用同一个凹面(concave),由此简化结构。
接下来,将描述如图1所示的转换插头11的结构。其它转换插头IIA和IIB分别 具有和转换插头11相似的结构。 图5到图7示出了转换插头11的结构。图8示出了转换插头11插入到连接插头
10之前的状态。图9示出了转换插头11插入到连接插头10之后的插头组件1。 图5是从转换插头11所要插入的连接插头10观看的转换插头11的立体图。图6
在图中间示出了转换插头ll在其侧面具有突起111的状态下的前视图。在前视图的两侧
分别示出了左侧视图和右侧视图。另外,在右侧视图的下方,示出了右侧视图中所示的转换
插头11的侧视图。图7示出了肋部116,该肋部116是转换插头11的内部结构的一个元件。 此外,图8示出了当图5到图7所示的转换插头11插入到连接插头10中时对插 头组件1进行组装。图9示出了在转换插头11连结到连接插头10之后的插头组件1。
转换插头11在其一侧具有多个插入突起lll,所述多个插入突起111要被插入到 具有与第一规格不同的第二规格的电源插座中。在与设置突起lll的一侧相对的另一侧, 转换插头11具有一对凹部112,其中将在连接插头的弹出状态下插入一对插刀101。通过 将该对插刀101插入到该对凹部112中,将转换插头11连结到连接插头10。
以下,参考图5到图7将详细描述作为本发明的特征的转换插头11的结构。
如图5到6所示,转换插头11具有引导突起113,该引导突起113保持在其间夹置
7的、处于弹出状态的一对插刀101,并且在转换插头11连结到连接插头10时引导该对插刀 插入到一对凹部112中。引导突起113中的每一个都具有其顶部比其根部窄的锥形。由于 此原因,该对引导突起113的相应的相对侧面彼此倾斜而不是彼此平行,并且该对引导突 起113的相应顶部之间的间隔比其相应根部之间的间隔更宽。 当转换插头11插入到连接插头10时引导突起113限制插刀101的姿态,这样就 将连接插头10的插刀101自然地引导到形成在转换插头11中的凹部112。这种结构几乎 完全地避免了当转换插头11由操作者连结到连接插头10上时在插刀101上施加不需要的 力。此夕卜,由于一对引导突起113的相应顶部之间的间隔比较宽,所以连接插头10的插刀 101容易地定位在一对引导突起113之间并且随着插刀101被插入而被引导到合适的位置, 由此能减小间隙。 如图3所示,插头主体100具有凹部102A、102B,其形成在分别与弹出状态的一对 插刀IOI相邻的位置。凹部102A、102B容纳如图5和6所示的转换插头11的一对引导突 起113。 这样,在转换插头11连结到连接插头10的插头主体100之后,引导突起113容纳 在凹部102A、102B中,使得引导突起113覆盖并保护一对插刀101。结果,引导突起113通 过用作壁而在插刀101的外围增加强度,由此即使当由于掉落或碰撞而向插刀101施加了 外力时也能避免插刀101的变形。 当转换插头11意外地从连接插头10脱开时,该对引导突起113防止与该对插刀 101的形状相同的另一产品的插刀被错误地插入到转换插头11中。因而,除了上述的引导 和保护功能之外,引导突起113还有防止意外使用所产生的故障的功能。
此外,转换插头11的外壳110由弹性树脂等形成(如图5所示),并且具有形成在 两个分开的位置的突起114和突起115,分别与形成在连接插头10的插头主体100中的凹 部104(见图3)和凹部105相接合。当突起114和115以弹性形变接合在连接插头10的 插头主体100中所形成的凹部104和105中时,转换插头11牢固地连结到连接插头10的 插头主体IOO。在沿着一对引导突起113相对齐的方向的线的延长线上设置突起115。而 且,与该突起115相对应地,如图3所示的凹部105设置在沿着一对引导突起113相对齐的 方向的线的延长线上。因此,即使当在转换插头11连结到连接插头10的状态下施加扭力 时,仍然能够避免插刀101的变形和连接插头10的脱落。突起114和115是根据本发明的 转换插头接合部的示例。 此外,转换插头11的外壳110具有围绕突起114的围绕件117和围绕突起115的
围绕件118。围绕件117具有由缺口形成的钩插入部(jiginsertion part) 117h,而围绕件
118具有如图6所示的钩插入部118h。钩插入部117h和118h的细节将在下面进行描述。 此外,如图7所示,肋部116形成在转换插头11的内部。肋部116用作分隔物来
防止两个平行突起111的短路,所述两个平行突起111是接收电力的导电部件。 通过这种方式,转换插头11连结到连接插头IO,使得它们形成如图9所示的插头
组件l。 根据图9所示的结构,与美国专利No. 5613863中公开的技术相比,转换插头11朝 向连接插头10的一侧的偏移量被限制为很小,使得连接插头10和转换插头11成为一体。 这样,即使在使用过程中图9所示的插头组件1掉落或者撞在墙上,施加到连接插头10的
8该对插刀101的力矩被限制为很小,由此避免了插刀101的变形。 最后,将描述在转换插头11连结到连接插头IO之后对转换插头11和连接插头10 之间的连结进行加强的接合部的结构。另外,也将描述从具有不同规格的电源插座向一对 插刀101传送电力的导电部的结构。 图10示出了从设置了转换插头11的多个突起(即根据本实施方式的3个突起 111)所在的一侧观看的图9所示的插头组件1。图IO还示出了用于提取截面图的A-A线 和B-B线。 图IIA和图IIB示出了在转换插头11连结到连接插头10的插头主体100以形成 插头组件1之前的转换插头11和连接插头10的内部结构。图IIA示出了沿着A-A线提取 的截面图,而图IIB示出了沿着B-B线提取的截面图。 图12A和图12B示出了在通过将转换插头11插入到连接插头10的插头主体100 中而形成插头组件1之后的转换插头11和连接插头10的内部结构。 图12A示出了沿着A-A线提取的截面图,而图12B示出了沿着B_B线提取的截面 图。 首先,通过参考沿着A-A线提取的截面图和沿着B-B线提取的截面图,以及图11A 和12A,将描述在组装插头组件1之前转换插头11和连接插头10的内部状态。
如图IIA和12A所示,转换插头11的一侧(图中的上侧)具有待插入到具有第二 规格的电源插座中的突起lll,转换插头11的另一侧(与设置突起的一侧相对)具有凹部 112,连接插头10的一对插刀101插入到该凹部112中。通过将连接插头10的一对插刀 101插入到凹部112中来组装插头组件1。 转换插头11和连接插头10的插头主体100分别具有突起114、 115和凹部104、 105,当转换插头11连结到连接插头10时,它们相互接合。突起114、 115是根据本发明的 转换插头接合部的示例,凹部104U05是根据本发明的插头主体接合部的示例。
在转换插头11连结到连接插头IO之前,如图IIA和11B中所示的这些突起和凹 部中未出现变化。另外,在图IIA和IIB所示的状态中,转换插头11的导电部llla中和连 接插头10的插刀101中没有变化,该导电部llla从多个突起111朝着转换插头11的内部 延伸。换句话说,导电部llla没有与插刀101接触。 随后,当由操作者将转换插头11插入到连接插头10以组装插头组件时,插刀101 由引导突起113自然地引导到凹部112中,如前所述。当由操作者将转换插头1完全插入 到连接插头10中时,转换插头11和连接插头IO相互紧密地接合,如图12A和12B所示。
当转换插头11以这种方式完全插入到连接插头10中时,如图12A和12B所示,转 换插头11的突起114、115分别与连接插头10的凹部104、105相接合,使得转换插头11和 连接插头10的插头主体100相互牢固地连结。 此外,在转换插头11插入到连接插头10的过程中,随着插刀IOI进一步插入到凹 部112中,板簧状的导电部llla被推开以向外彼此分离。当插刀101完全插入到凹部112 时,板簧状的导电部llla与插刀101的侧面接触,同时挤压插刀101的侧面以将电力从具 有第二规格的电源插座传送到插刀101。以这种方式组装了插头组件1。
通过上述方式组装的插头组件1几乎完全避免了即使当用户在使用过程中掉落 插头组件时插刀101的变形,这是由于以下两点原因引导突起113保护插刀101 ;转换插头11相对于连接插头10的插头主体100的偏移量被限制为很小,使得转换插头11和连接
插头io成为一体。 此外,在组装之后的插头组件1中,如图9所示,突起114和115被围绕件117和 118以及转换插头11所覆盖。在维修时,通过将细棍状的钩插入到钩插入部117h和118h 中,来释放突起114、115在凹部104U05内的接合。这样就防止了由于用户故意触摸突起 114和115而造成连接插头10从转换插头11上脱离的情形。 如上所述,能够以低成本实现这样一种插头组件以及形成该插头组件的连接插头 和转换插头,该插头组件具有能够防止在组装和使用过程中发生变形的插刀。
权利要求
一种插头组件,该插头组件包括连接插头,其包括一对插刀,所述一对插刀突出而且彼此相对,并且插入到第一规格的电源插座中;插头主体,其具有用于容纳所述一对插刀的容纳沟道;以及插刀支撑件,其支撑所述一对插刀中的每一个的一端,并且由所述插头主体以可旋转的方式进行支撑,以在所述一对插刀从所述插头主体竖立起来的竖立状态与所述一对插刀容纳在所述容纳沟道中的容纳状态之间沿着包括所述一对插刀的平面进行大约90度的旋转;以及转换插头,其包括多个插入突起和一对凹部,所述多个插入突起插入到与所述第一规格不同的第二规格的电源插座中,处于所述竖立状态下的所述一对插刀插入到所述一对凹部中,当所述一对插刀插入到所述一对凹部中时,所述插入突起将从所述第二规格的电源插座接收到的电力传送到所述一对插刀,并且其中所述转换插头进一步包括一对引导突起,当所述转换插头连结到所述连接插头时所述一对引导突起在其间保持所述竖立状态下的所述一对插刀,并且将所述一对插刀引导进入所述一对凹部中,并且其中所述插头主体在分别与所述竖立状态下的所述一对插刀相邻的位置处具有用于容纳所述一对引导突起的一对容纳凹部。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插头组件,其中所述容纳沟道也用作所述一对容纳凹部之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插头组件,其中所述转换插头和所述插头主体分别具有转换插头接合部和插头主体接合部,当所述转换插头连结到所述连接插头时,所述转换插头接合部和所述插头主体接合部相互接合。
4.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插头组件,其中所述转换插头和所述插头主体分别具有转换插头接合部和插头主体接合部,当所述转换插头连结到所述连接插头时,所述转换插头接合部和所述插头主体接合部相互接合。
5. —种连接插头,该连接插头包括一对插刀,其突出而且彼此相对,并且插入到第一规格的电源插座中;插头主体,其具有用于容纳所述一对插刀的容纳沟道;以及插刀支撑件,其支撑所述一对插刀中的每一个的一端,并且由所述插头主体以可旋转的方式进行支撑,以在所述一对插刀从所述插头主体竖立起来的竖立状态与所述一对插刀容纳在所述容纳沟道内的容纳状态之间沿着包括所述一对插刀的平面进行大约90度的旋转,其中所述连接插头与转换插头相接合,所述转换插头具有多个插入突起、一对凹部、以及一对引导突起,所述多个插入突起插入到与所述第一规格不同的第二规格的电源插座中,处于所述竖立状态下的所述一对插刀插入到所述一对凹部中,当所述转换插头连结到所述连接插头时所述一对引导突起在其间保持所述竖立状态下的所述一对插刀并将所述一对插刀引导进入所述一对凹部中,并且当在所述一对插刀插入到所述一对凹部中的状态下将所述多个插入突起插入到所述第二规格的电源插座中时,所述插入突起将从所述第二规格的电源插座接收到的电力传送到所述一对插刀,并且其中所述插头主体在分别与所述竖立状态下的所述一对插刀相邻的位置处具有用于容纳所述一对引导突起的一对容纳凹部。
6. —种转换插头,其连结到连接插头,该连接插头具有一对插刀,所述一对插刀突出 而且彼此相对,并且插入到第一规格的电源插座中;插头主体,其具有用于容纳所述一对插 刀的容纳沟道;以及插刀支撑件,其支撑所述一对插刀中的每一个的一端,并且由所述插头 主体以可旋转的方式进行支撑,以在所述一对插刀从所述插头主体竖立起来的竖立状态与 所述一对插刀容纳在所述容纳沟道内的容纳状态之间沿着包括所述一对插刀的平面进行 大约90度的旋转,其中所述转换插头从与所述第一规格不同的第二规格的电源插座接收 电力,并且将所述电力传送到所述一对插刀,所述转换插头包括多个插入突起、一对凹部、以及一对引导突起,其中所述多个插入突起插入到与所述第 一规格不同的第二规格的电源插座中,处于所述竖立状态下的所述一对插刀插入到所述一 对凹部中,并且当所述转换插头连结到所述连接插头时所述一对引导突起在其间保持所述 竖立状态下的所述一对插刀,并且将所述一对插刀引导进入所述一对凹部中。
全文摘要
插头组件、连接插头和转换插头。转换插头具有一对引导突起,其当将转换插头附接到连接插头时在其间保持竖立状态下的一对插刀,并且将一对插刀引导进入一对凹部中。插头主体在分别与竖立状态下的一对插刀相邻的位置处具有用于收纳一对引导突起的一对容纳凹部。在组装的过程中,不需要操作者的特别注意,通过所述引导突起可将一对插刀自然地引导到一对凹部中。在组装完成之后,该对插刀被容纳在该对凹部中,并且所述引导突起被容纳在容纳凹部中,使得引导突起覆盖该对插刀,由此避免该对插刀变形。
文档编号H01R13/514GK101789554SQ201010121800
公开日2010年7月28日 申请日期2010年1月26日 优先权日2009年1月26日
发明者丸山修护, 新留邦治, 饭岛让 申请人:加贺元件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