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土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260893阅读:29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挖土机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使用层叠多个单元的工作机械用蓄电模块的挖土机。
背景技术
正在进行利用能够充电的二次电池或双电层型电容器等蓄电单元的混合式工作机械、例如混合式挖土机的开发。作为混合式工作机械中采用的蓄电单元,提出有用膜包住蓄电要件的板状蓄电单元。正电极及负电极从蓄电单元的外周部导出。通过垒积并串联连接多个蓄电单元来形成蓄电模块。在层叠方向上邻接的蓄电单元的电极通过焊接或铆接等来电连接。提出有经隔离物层叠正极板和负极板,并用层压薄膜密封的结构的蓄电单元。
以往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I :日本特开2006-185733号公报专利文献2 :日本特开2005-268138号公报专利文献3 日本特开2003-272966号公报专利文献4 :日本特开2002-151365号公报发明的概要发明要解决的技术课题需要确保用于通过焊接或铆接来连接电极的空间。为了防止电极与其他导电部分的短路或放电,优选连接电极的部分一定程度远离其他电极及导电部分。为了使蓄电模块小型化,期望缩小用于连接电极的空间。挖土机的上部回转体包括作为支承结构体的回转框架及覆盖搭载于回转框架的各种部件的罩。由于挖土机等工作机械主要在室外运行,因此优选对蓄电模块等电气部件采取防水对策。为了采取防水对策,优选蓄电模块容纳于罩内侧。挖土机的罩内侧容纳有液压泵、回转马达等部件,所以不能保证充分的用于容纳新部件的空间。为了将蓄电模块容纳于罩内侧,期望蓄电模块的小型化。用于解决技术课题的手段根据本发明的一种观点,提供一种挖土机,其具有下部行走体;上部回转体,能够回转地安装于所述下部行走体上;及蓄电模块,搭载于所述上部回转体,所述蓄电模块包括多个蓄电单元,每一个蓄电单元具有从板状部分的边缘弓I出的至少一对电极,所述蓄电单元在所述板状部分的厚度方向上层叠,通过使在层叠方向上邻接的所述蓄电单元的电极彼此接触来串联连接,由相互接触的一对所述电极构成的电极对中至少一部分电极对具有桥式结构,该桥式结构中,电极向相互靠近的方向弯曲且一方电极的外侧表面与另一方电极的内侧表面相接触。发明效果电极向相互靠近的方向弯曲,能够缩小电极所占的空间。由此,能够实现蓄电模块的小型化。


图I中,图IA是在基于实施例I的蓄电模块中使用的蓄电单元的俯视图,图IB是图IA的单点划线1B-1B的截面图,图IC是蓄电要件的局部截面图。图2是基于实施例I的蓄电模块的概要截面图。图3中,图3A及图3B分别是基于实施例2及其变形例的蓄电模块的概要截面图。 图4中,图4A及图4B分别是基于实施例3及其变形例的蓄电模块的概要截面图。图5中,图5A及图5B分别是基于实施例4及其变形例的蓄电模块的概要截面图。图6是基于实施例5的蓄电模块的概要截面图。图7中,图7A及图7B是基于实施例6的蓄电模块的截面图。图8是基于实施例7的蓄电模块中使用的第I固定部件的立体图。图9中,图9A是第I固定部件的俯视图,图9B、图9C、图9D及图9E分别是图9A的单点划线9A-9A、9B-9B、9C-9C及9E-9E的截面图。图10是在实施例7的蓄电模块中使用的第2固定部件的立体图。图11中,图IlA是第2固定部件的俯视图,图11B、图11C、图IlD及图IlE分别是图 IlA 的单点划线 IIA-11A、IIB-IIB、IIC-IIC 及 IIE-IIE 的截面图。图12中,图12A是在实施例7的蓄电模块中使用的蓄电单元的俯视图,图12B是图12A的单点划线12B-12B的截面图,图12C是其他结构的蓄电单元的截面图。图13-1中,图13A是超声波焊接蓄电单元的引出电极时的蓄电单元及超声波焊接机的概要截面图,图13B是焊接时的引出电极及第I固定部件的截面图。图13-2中,图13C是被超声波焊接后的蓄电单元对的截面图。图14是超声波焊接蓄电单元的引出电极时的蓄电单元、超声波焊接机及临时保管用盒的概要截面图。图15是被垒积的第I固定部件的俯视图。图16是保管于临时保管用盒的状态的蓄电单元、传热板及临时保管用盒的截面图(其I)。图17是保管于临时保管用盒的状态的蓄电单元、传热板及临时保管用盒的截面图(其2)。图18是保管于临时保管用盒的状态的蓄电单元、传热板及临时保管用盒的截面图(其3)。图19是保管于临时保管用盒的状态的蓄电单元、传热板及临时保管用盒的截面图(其4)。图20中,图20A是蓄电单元及外装膜的俯视图,图20B及图20C分别是图20A的单点划线20B-20B及20C-20C的截面图。
图21中,图21A是背面彼此相对的蓄电单元、外装膜及第I固定部件的截面图,图21B是腹面彼此相对的蓄电单元、外装膜及第2固定部件的截面图。图22是搭载有蓄电模块的基于实施例8的混合式挖土机的概要俯视图。图23是基于实施例8的混合式挖土机的概要侧视图。图24是基于实施例8的变形例I的混合式挖土机的概要侧视图。图25是基于实施例8的混合式挖土机的块图。图26是基于实施例8的混合式挖土机的蓄电电路的等效电路图。图27是基于实施例8的变形例2的混合式挖土机的块图。
具体实施方式
·
[实施例I]图IA中示出在基于实施例I的蓄电模块中使用的蓄电单元20的俯视图。蓄电单元20包括具有蓄积电能的功能的板状部分16及从板状部分16的边缘向相互相反的方向突出的第I电极12及第2电极13。板状部分16包括蓄电要件11及容纳蓄电要件11的蓄电容器10。板状部分16的平面形状例如为顶点稍微圆的长方形。第I电极12及第2电极13从蓄电容器10的内侧与蓄电容器10的边缘交叉地被引出至蓄电容器10的外侧。第I电极12及第2电极13作为相互逆极性的电极发挥作用。蓄电容器10中形成有排气孔14。排气阀15配置于与排气孔14重叠的位置。图IB中示出图IA的单点划线1B-1B的截面图。蓄电容器10包括2张铝层压薄膜10A、10B。层压薄膜10AU0B夹住蓄电要件11并密封蓄电要件11。一方的层压薄膜IOB大致平坦,另一方的层压薄膜IOA反映蓄电要件11的形状而变形。图IC中示出蓄电要件11的局部截面图。第I集电极21的两面形成有第I分极性电极27,第2集电极22的两面形成有第2分极性电极28。第I集电极21及第2集电极22例如使用铝箔。第I分极性电极27例如能够通过将包含混匀活性炭粒子而成的粘合剂的浆料涂布于第I集电极21的表面之后加热使其固定来形成。第2分极性电极28也能够以相同的方法形成。两面形成有第I分极性电极27的第I集电极21与两面形成有第2分极性电极28的第2集电极22交替层叠。第I分极性电极27与第2分极性电极28之间配置有隔离物23。隔离物23例如使用纤维素纸。该纤维素纸中浸渗有电解液。电解液的溶媒例如使用分极性有机溶剂,例如碳酸亚丙酯、碳酸亚乙酯、碳酸甲乙酯等。作为电解质(支持盐),使用季铵盐,例如SBPBF4 (螺环联卩比咯烧鐵四氟硼酸盐(spirobipyrrolidiniumtetrafluoroborate))。隔离物23防止第I分极性电极27与第2分极性电极28之间的短路及第I集电极21与第2集电极22之间的短路。回到图IB继续进行说明。图IB中省略了隔离物23、第I分极性电极27及第2分极性电极28的记载。第I集电极21及第2集电极22具有从两者重叠的区域分别向相互相反的方向(图IB中为左方向及右方向)延伸的延伸部分21A、22A。多个第I集电极21的延伸部分21A相互重叠并被超声波焊接于第I电极12。多个第2集电极22的延伸部分22A相互重叠且超声波焊接于第2电极13。第I电极12及第2电极13例如使用铝板。
第I电极12及第2电极13贯穿层压薄膜IOA与层压薄膜IOB之间而导出至蓄电容器10的外侧。第I电极12及第2电极13在导出部位热熔合于层压薄膜IOA和层压薄膜10B。另外,可以在第I电极12与层压薄膜10AU0B之间及第2电极13与层压薄膜10A、IOB之间夹住片膜。片膜提高密封强度。在第I集电极21的延伸部分21A与层压薄膜IOA之间配置有排气阀15。排气阀15配置成堵塞排气孔14,且热熔合于层压薄膜10A。通过排气阀15及排气孔14向外部排出蓄电容器10内产生的气体。蓄电容器10内被真空排气。因此,层压薄膜10AU0B通过大气压按照蓄电要件11及排气阀15的外形而变形。第I电极12及第2电极13在蓄电单元20的厚度方向上安装于比中央更偏向层压薄膜IOB侧的位置。用D表示该偏移量。用W表示蓄电单元20的厚度。本说明书中,将接近平坦的层压薄膜IOB的表面称为“背面”。将反映蓄电要件11的外形而变形的层压薄膜IOA的表面称为“腹面”。
如图2所示,多个蓄电单元20在其厚度方向上层叠。定义将层叠方向作为z方向的xyz正交坐标系。在z方向上邻接的蓄电单元20以背面彼此或腹面彼此对置的方向层叠。图2中,从左侧朝右方对蓄电单元20附加序列号I、2、3、……时,第2n个蓄电单元20和第2n+l个蓄电单元20以腹面彼此对置的方向配置,第2n个蓄电单元20和第2n_l个蓄电单元20以背面彼此对置的方向配置。其中,η为正整数。另外,蓄电单元20以从第2电极13眺望第I电极12的方向朝向相同的方向(χ的正方向)的姿势配置。S卩,在所有蓄电单元20中,排气阀15位于比蓄电单元20的中心更靠χ轴的正侧。背面彼此对置的蓄电单元20通过使第I电极12彼此接触来电连接。腹面彼此对置的蓄电单元20通过使第2电极13彼此接触来电连接。由此,多个蓄电单元20被串联连接。在ζ方向上邻接的蓄电单元20中一方蓄电单元20的第I电极12及第2电极13分别作为正极和负极发挥作用时,另一方蓄电单元20的第I电极12及第2电极13与其相反地分别作为负极和正极发挥作用。背面彼此对置的2个蓄电单元20的第I电极12在相互对置的表面相互接触,并通过超声波焊接、铆接等来固定。另外,被固定的2个第I电极12向ζ轴方向弯曲。将这种固定结构称为“L字形结构”。将以L字形结构固定的I对电极称为“L字形结构的电极对”。实施例I中,L字形结构的电极对全部向ζ轴的相同方向(图2中为正方向)弯曲。腹面彼此对置的2个蓄电单元20的第2电极13向相互靠近的方向弯曲,一方的第2电极13的外侧表面与另一方的第2电极13的内侧表面相接触。相互接触的第2电极13通过超声波焊接、铆接等来固定。将这种固定结构称为“桥式结构”。将以桥式结构固定的一对电极称为“桥式结构的电极对”。从图2的左侧开始第奇数个蓄电单元20中,第I电极12向背面侧弯曲,第2电极13向腹面侧弯曲。第偶数个蓄电单元20中,第I电极12及第2电极13均向腹面侧弯曲。电极的固定可在弯曲之后进行,也可在弯曲之前进行。腹面彼此对置的蓄电单元20的第I电极12的基部之间的距离LI等于从第I电极12的基部到该蓄电单元20的腹面的ζ方向的距离L2的2倍。因此,能够确保用于使第I电极12向ζ方向弯曲的较宽的空间。通过使第I电极12向ζ方向弯曲,能够抑制蓄电模块的X方向尺寸增大。由此,能够使蓄电模块小型化,因此当采用于混合式工作机械或电气驱动方式的工作机械中时,能够减轻蓄电模块的配置或其他部件的布局约束。腹面彼此对置的蓄电单元20的2个第2电极13的基部之间的距离L3等于从第2电极13的基部到该蓄电单元20的腹面为止的ζ方向的距离L4的2倍。因此,能够扩大第2电极13彼此接触的区域(粘接量)。另外,由于使一方的第2电极13的外侧表面与另一方的第2电极13的内侧表面相接触,所以接触部分的χ方向尺寸仅为2个第2电极13的厚度量。实施例I中,第I电极12彼此及第2电极13彼此在比弯曲部位更靠前端的部分相接触。因此,第I电极12彼此相接触的面及第2电极13彼此相接触的面均不与χ方向平行,而是相对χ方向交叉。实施例I中,第I电极12彼此相接触的面及第2电极13彼此相接触的面均与χ方向大致垂直。因此,能够抑制蓄电模块的χ方向尺寸增大。在蓄电单元20的内部产生的气体滞留在上方。排气阀15保持相对蓄电单元20的中心配置于上方的姿势,由此能够高效地进行排气。
·
图2中,通过第I电极12连接背面彼此对置的蓄电单元20,通过第2电极13连接腹面彼此对置的蓄电单元20。作为其他结构例,也可通过第2电极13连接背面彼此对置的蓄电单元20,通过第I电极12连接腹面彼此对置的蓄电单元20。此时,桥式结构适用于第I电极12彼此的固定,L字形结构适用于第2电极13彼此的固定。第I电极12及第2电极13 (图1B)在厚度方向上的安装位置的偏移较小时,设为实施例I的结构无法得到充分的效果。优选将图IB所示的偏移量D设为厚度W的1/4以上。[实施例2]图3A中示出基于实施例2的蓄电模块的概要图。以下,着眼于与图2所示的实施例I的不同点进行说明,对相同结构省略说明。实施例2中,所有蓄电单元20的腹面以朝向相同方向(例如ζ轴的负方向)的姿势层叠。第I电极12彼此的连接及第2电极13彼此的连接采用桥式结构。第I电极12的基部之间的距离LI及第2电极13的基部之间的距离L3与蓄电单元20的板状部分16的厚度大致相等。实施例I的情况下,能够使第I电极12彼此的接触部分及第2电极13彼此的接触部分的χ方向尺寸大于板状部分16的厚度。相反,实施例2中,必须使第I电极12彼此的接触部分及第2电极13彼此的接触部分的χ方向尺寸小于板状部分16的厚度。即便使接触部分的χ方向的尺寸小于板状部分16的厚度,当能够确保充分的机械强度及电连接时,也可采用实施例2的结构。实施例2中,第I电极12彼此的接触部分及第2电极13彼此的接触部分大致平行于相对χ方向垂直的虚拟平面。因此,能够抑制蓄电模块χ方向尺寸的增大。图3B中示出基于实施例2的变形例的蓄电模块的概要图。图3A所示的实施例2中,第I电极12的基部及第2电极13的基部安装于比板状部分16的厚度方向的中心更靠背面侧。图3B所示的变形例中,第I电极12的基部及第2电极13的基部安装于板状部分16的厚度方向的大致中央。即,在该变形例中使用的蓄电单元20中无背面与腹面之分。如此,桥式结构的电极对能够适用于无背面与腹面之分的蓄电单元20的连接。
[实施例3]图4A中示出基于实施例3的蓄电模块的概要图。以下,着眼于与图3A所示的实施例2的不同点进行说明,对相同结构省略说明。实施例2中,第I电极12彼此的连接及第2电极13彼此的连接均采用了桥式结构,但在实施例3中,第I电极12彼此的连接采用L字形结构。第I电极12彼此的接触部分的χ方向尺寸小于板状部分16的厚度。第3实施例中,也与实施例2同样地,能够抑制蓄电模块χ方向尺寸的增大。另外,第2电极13彼此的连接也能够采用L字形结构。图4B中示出基于实施例3的变形例的蓄电模块的概要图。该变形例中,使用图3B所示的无背面与腹面之分的蓄电单元20。如此,L字形结构的电极对还可适用于无背面与腹面之分的蓄电单元20的连接。[实施例4]
图5A中示出基于实施例4的蓄电模块的概要图。以下,着眼于与图3A所示的实施例2的不同点进行说明,对相同结构省略说明。实施例4中,第2电极13彼此的连接也采用桥式结构。第I电极12中,相互对置的表面彼此相接触,接触部分被配置成与xy面大致平行。每一个第I电极12在基部的附近朝向相互靠近的方向弯曲之后,进一步向远离板状部分16的方向弯曲。实施例4中,与第I电极12彼此的连接采用桥式结构的实施例2(图3A)及采用L字形结构的实施例3 (图4A)相比,第I电极12的χ方向尺寸变大。此时,第2电极13彼此的连接也采用桥式结构,所以能够缩小用于容纳第2电极13的空间。图5B中示出基于实施例4的变形例的蓄电模块的概要图。图5A所示的例子中,第I电极12的接触部分配置成与xy面大致平行,但在图5B所示的变形例中,第I电极12的接触部分向层叠方向(ζ方向)弯曲。图5B中示出接触部分弯曲至与yz面大致平行的例子。第I电极12的连接结构在相互对置的表面接触,并向ζ方向弯曲,这一点上具有L字形结构的特征,而在第I电极12的基部的附近向相互靠近的方向弯曲,这一点上具有桥式结构的特征。通过使第I电极12的接触部分向层叠方向弯曲,能够缩小用于容纳第I电极12的空间。作为图2所示的第2电极13的连接结构,也能够采用图5B的第I电极12的连接结构来代替桥式结构。[实施例5]图6中示出基于实施例5的蓄电模块的概要图。以下,着眼于与图2所示的实施例I的不同点进行说明,对相同结构省略说明。实施例5中,在比ζ方向的某一分歧点P更靠负侧,相互固定的第I电极12向ζ轴的负方向弯曲,在正侧,相互固定的第I电极12向ζ轴的正方向弯曲。即,分歧点两侧的第I电极12向相互远离的方向弯曲。如实施例5,相互固定的第I电极12 (L字形结构的电极对)的弯曲方向未必一定要在所有电极对中一致。但是,若未固定而邻接的第I电极12 (相互邻接的L字形结构的电极对)向相互靠近的方向弯曲,则两者易接触。优选相互邻接的L字形结构的电极对向ζ方向的相同方向弯曲或向相互远离的方向弯曲。[实施例6]
图7A中示出基于实施例6的蓄电模块的截面图。多个蓄电单元20在其厚度方向上层叠。定义将蓄电单元20的厚度方向(层叠方向)作为ζ轴方向的xyz正交坐标系。蓄电单元20的结构与实施例I的图IA 图IC所示的结构相同。在ζ方向上邻接的蓄电单元20与实施例I同样地背面彼此或腹面彼此对置。在ζ方向上邻接的蓄电单元20之间配置有传热板25。传热板25例如使用铝。传热板25向y方向、即与引出第I电极12及第2电极13(图2)的方向(χ方向)不同的方向扩大至比蓄电单元20的边缘更靠外侧。加压机构40对由蓄电单元20及传热板25构成的层叠体施加层叠方向(ζ方向)的压缩力。加压机构40包括一对按压板41、4根拉杆43及螺母42。按压板41配置于由蓄电单元20和传热板25构成的层叠体的两端。拉杆43从一方按压板41贯穿至另一方按压板41,并对一对按压板41施加使两者间隔缩小方向的力。拉杆43在xy面内配置于与传热板25无空间上的干涉的位置。
壁板31及32在y方向上夹住包括蓄电单元20和传热板25的层叠体。壁板31、32以与y轴垂直的姿势配置,并用螺栓固定于按压板41。壁板31、32在传热板25的端面与传热板25热结合。例如可使壁板31、32与传热板25直接接触,也可用热传导性粘合剂固定两者,还可在两者之间夹住传热胶片。在蓄电单元20中产生的热经由传热板25传导至壁板31、32。通过以水冷等强制性冷却壁板31、32,能够减轻蓄电单元20的温度上升。图7B中示出图7A的单点划线7B-7B的截面图。图7B的单点划线7A-7A的截面图相当于图7A。被层叠的多个蓄电单元20通过第I电极12及第2电极13串联连接。第I电极12的固定结构及第2电极13的固定结构与图2所示的实施例I的情况相同。另外,第I电极12及第2电极13以不与传热板25接触的方式弯曲。壁板33及34在χ方向上夹住包括蓄电单元20及传热板25的层叠体。壁板33及34通过螺栓固定于按压板41。另外,虽在图7B中未显示,但通过螺栓还固定于壁板31、32 (图7A)。按压板41及壁板31、32、33、34构成平行六面体的框体。 壁板33、34上分别设置有窗33A、34A。窗33A、34A内分别配置有强制空冷装置48、49。强制空冷装置48、49对框体内强制地进行空冷。将第I电极12的固定结构设为L字形结构,将第2电极13的固定结构设为桥式结构,由此能够缩小框体的X方向尺寸。如以上,通过加压机构40以预定压力对蓄电单元20进行加压,因此即使在搭载有蓄电模块的工作机械动作时对蓄电模块施加冲击,蓄电单元20也很难向χ方向及y方向偏离。即使在工作机械中产生冲击或震动,电极12、13也不会脱离,因此能够防止发生导通不良等不良情况。实施例6中,作为对蓄电单元20进行空冷的例子,在壁板33、34配置了强制空冷装置48、49,但是也能够对蓄电单元20进行液冷。此时,在壁板31、32的内部形成冷却液用的流路。通过使冷却液在该流路中流动,能够对壁板31、32进行冷却。蓄电单元20中产生的热经由传热板25传递至壁板31、32。由此,能够高效地冷却蓄电单元20。另外,作为蓄电单元20的姿势、第I电极12的固定结构及第2电极13的固定结构,除实施例I以外,可采用实施例2 实施例5中的任意一种结构。[实施例7]
容纳层叠有正极板、负极板及隔离物等的蓄电层叠体的层压薄膜的容器是柔软的,因此垒积蓄电单元时,不适合用作对位基准。另外,容器内的蓄电层叠体与层压薄膜的相对位置关系在每一个蓄电单元中存在偏差。例如,重叠2个蓄电单元来使电极彼此固定时,即使高精确度地对层压薄膜进行对位,也不能说2个蓄电单元内的蓄电层叠体可被高精确度地对位。若蓄电单元垒积片数增加,则对位误差累加而在垒积方向的两端可能产生较大的位置偏尚。另外,在支承柔软的层压薄膜的状态下,使电极彼此通过焊接等固定时,电极的相对位置易变动。因此,有时会发生焊接不良。在以下说明的实施例7中,解决该课题。图8中示出在基于实施例7的蓄电模块中使用的第I固定部件140A的立体图。为了便于理解,定义xyz正交坐标系,并对第I固定部件140A的形状进行说明。另外,在实施例7中定义的xyz正交坐标系与蓄电单元的位置关系和在实施例I 实施例6中定义的xyz正交坐标系(图2 图6、图7A、图7B)与蓄电单元的位置关系不同。·
将第I固定部件140A的垂直于ζ轴且朝向ζ轴的正方向及负方向的面分别称为前表面150及背面151,垂直于y轴且朝向y轴的负方向及正方向的面分别称为底面152及上表面153。第I固定部件140A由聚四氟乙烯等绝缘材料形成。图8中,以底面152朝向上方的姿势进行了描绘。上表面153在χ方向的两端高于中央部分。上表面153的较低区域形成有从底面152到达至上表面153且在χ方向上较长的开口 141。另外,底面152上形成有向χ方向延伸的槽148。槽148配置于比前表面150与背面151的中间点更偏向背面151侧的位置。在Zx面内,开口 141和槽148局部重叠。从底面152侧向开口 141内插入蓄电单元的引出电极。在此,“引出电极”相当于实施例I的第I电极12 (图2)。在开口 141的χ方向的两端划定与χ轴垂直的第I侧面142,在开口 141的背面151侧及前表面150侧分别划定与ζ轴垂直的第2侧面143及第3侧面149。第2侧面143兼作槽148的侧面。在开口 141的这些侧面形成有阶梯差144。以与y轴平行的视线观察时,阶梯差144绕开口 141的周围一圈。以与第I侧面142及第2侧面143接触的状态插入蓄电单元的引出电极时,引出电极的一部分与阶梯差144相抵接,由此限制插入深度。前表面150上形成有向ζ轴的正方向突出的2个凸部145,背面151上形成有朝向ζ轴的正方向变深的2个凹部146。凸部145的朝向y轴的正方向的侧面与上表面153的较高区域是连续的,呈一个平坦的面。凹部146在上表面153的较高区域也具有开口面。准备具有相同几何学形状的2个第I固定部件140A,使一方第I固定部件140A的前表面150与另一方第I固定部件140A的背面151对置时,一方第I固定部件140A的凸部145被插入于另一方第I固定部件140A的凹部146内。由此,限制2个第I固定部件140A在χ方向上的相对位置关系。将凸部145和凹部146统称为嵌合部147。图9A中示出第I固定部件140A的俯视图。图9B、图9C、图9D及图9E中分别示出图9A的单点划线9B-9B、9C-9C、9D-9D及9E-9E的截面图。图9C表示比槽148 (图8)更靠背面151侧的位置的截面图。如图9A所示,在上表面153的较低区域形成有开口 141。凸部145从前表面150朝向ζ轴的正方向突出。以从背面151朝向ζ轴的正方向变深的方式形成有凹部146。凸部145与凹部146在χ方向上配置于相同的位置。
如图9B所示,开口 141的第I侧面142形成有阶梯差144。阶梯差144的隆起面朝向底面152侧(y轴的负方向)。因此,若将引出电极维持与第I侧面142接触的状态从底面152侧插入至开口 141内,则引出电极与阶梯差144的隆起面相抵接。如图9C所示,从背面151 (图9A)朝向ζ轴的正方向变深的凹部146在上面153的较高区域也开口。如图9D所示,开口 141的第2侧面143形成有阶梯差144。另外,与第2侧面143对置的第3侧面149也形成有阶梯差144。阶梯差144的隆起面朝向y轴的负方向。因此,若将引出电极维持与第2侧面143接触的状态从底面152侧插入至开口 141内,则引出电极与阶梯差144的隆起面相抵接。如图9B及图9D所示,引出电极与阶梯差144相抵接,由此能够将向开口 141内插入引出电极的深度轻松地维持在目标深度。 如图9E所示,从前表面150向ζ轴的正方向突出有凸部145。以从背面151向ζ轴的正方向变深的方式形成有凹部146。凸部145与凹部146配置于在y方向上相同的位置(高度)。以从底面152向y轴的正方向变深的方式形成有槽148。槽148配置于比前表面150与背面151的中间位置更靠背面151侦U。图10中示出在基于实施例7的蓄电模块中使用的第2固定部件140B的立体图。以下,对与图8所示的第I固定部件140A的不同点进行说明,对相同的结构省略说明。图10中,与图8同样地,以底面152朝向上方的姿势进行了描绘。第I固定部件140A上形成有I个槽148(图8),第2固定部件140B上形成有2个槽148A及148B。槽148A及槽148B与槽148同样分别形成为从底面152朝向上表面153变深,且具有在χ方向上较长的平面形状。一方槽148A配置于比前表面150与背面151的中间位置更靠背面151侧,另一方槽148B配置于比前表面150与背面151的中间位置更靠前表面150侧。槽148A及槽148B各自的宽度比第I固定部件140A的槽148 (图8)的宽度窄,为槽148的宽度的约1/2。槽148A、148B在Zx面内与开口 141局部重叠。槽148A的朝向前表面150侧的侧面的一部分兼作开口 141的第2侧面143。槽148B的朝向背面151侧的侧面的一部分兼作开口 141的第3侧面149。蓄电单元的引出电极从底面152侧插入至开口 141内。在此,“引出电极”相当于实施例I的第2电极13 (图2)。图IlA中示出第2固定部件140B的俯视图。图11B、图11C、图IlD及图IlE中分别示出图IlA的单点划线11B-11B、11C-11C、11D-11D及11E-11E的截面图。图IlC表示比槽148A (图10)更靠背面151侧的位置的截面图。图IIA所示的平面形状、图IIB 图IID所示的截面形状分别与第I固定部件140A的图9A所示的平面形状、图9B 图9D所示的截面形状相同。如图IlE所示,底面152形成有2个槽148AU48B。一方槽148A配置于比前表面150与背面151的中间位置更靠背面151侦彳,另一方槽148B配置于比前表面150与背面151的中间位置更靠前表面150侦U。图12A中示出在基于实施例7的蓄电模块中使用的蓄电单元的俯视图。蓄电容器162内容纳有蓄电层叠体161。蓄电层叠体161及蓄电容器162具有板状形状,其平面形状为大致长方形。蓄电层叠体161为双电层型电容器、锂离子电容器等。蓄电层叠体161包括交替层叠的多个正极板和负极板及插入于正极板与负极板之间的隔离物,相当于实施例I的蓄电要件11 (图IA 图1C)。
平板状的引出电极163、164分别与蓄电层叠体161的正极板及负极板连接,并引出至蓄电容器162的外侧。引出电极163与164从蓄电容器162的相互相反侧的边缘向相反方向引出。图12B中示出图12A的单点划线12B-12B的截面图。蓄电容器162例如由2片铝层压薄膜构成。2片铝层压薄膜夹住蓄电层叠体161,在外周部铝层压薄膜彼此熔敷。蓄电单元160的一方的面大致平坦,另一方的面具有反映蓄电层叠体161的外形的形状。将蓄电单元160的大致平坦的面称为背面165,与其相反的一侧的面称为腹面166。引出电极163、164从在蓄电单元160的厚度方向上比中心更偏向背面165侧的位置开始沿着使背面165向引出方向延长的虚拟平面引出。引出电极163、164分别从蓄电容器162向外延伸之后,朝向蓄电单元160的厚度方向(垒积方向)的腹面166侧弯折约90°。将引出电极163、164的比弯折位置更靠前端侧的部分分别称为前端部分163A、164A。图12C中示出在基于实施例7的蓄电模块中使用的其他蓄电单元160的截面图。图12B所示的蓄电单元160中,引出电极163、164均向腹面166侧弯折。图12C所示的蓄·电单元160中,一方的引出电极163向腹面166侧弯折,但另一方的引出电极164则向蓄电单元160的厚度方向(垒积方向)的背面165侧弯折。将图12B所示的蓄电单元160称为“正向型”,图12C所示的蓄电单元160称为“反向型”。引出电极163及164中的一方与实施例I的第I电极12 (图2)对应,另一方与第2电极13 (图12)对应。当蓄电单元160具有极性时,例如引出电极163成为正极,另一方引出电极164成为负极。蓄电单元160不具有极性时,无需将引出电极163和164区别。如图13A所不,以背面165彼此对置且引出电极163、164的引出方向朝向相同方向的姿势重叠正向型蓄电单元160和反向型蓄电单元160。反向型蓄电单元160的引出电极164的前端部分164A与正向型蓄电单元160的引出电极163的前端部分163A相互重叠。反向型蓄电单元160的引出电极163与正向型蓄电单元160的引出电极164相互向反方向弯折。将反向型蓄电单元160的引出电极164与正向型蓄电单元160的引出电极163从第I固定部件140A的底面152侧插入到其开口 141内。此时,反向型蓄电单元160的引出电极164的外侧表面维持与开口 141的第2侧面143接触的状态。引出电极164的弯折部位与阶梯差144相抵接,由此插入深度维持为恒定。引出电极164的前端部分164A的外侧表面从第I固定部件140A的上表面153侧露出。引出电极163的前端部分163A的内侧表面(与前端部分164A接触的表面的相反侧的表面)从第I固定部件140A的底面152侧露出。插入于第I固定部件140A的开口 141内的引出电极163、164构成图2所示的实施例I的L字形结构的电极对。如图13B所示,插入于开口 141内的引出电极164的两侧边缘与开口 141的第I侧面142接触。另外,虽在图13B的截面中未显现,但插入于开口 141内的引出电极163 (图13A)的两侧边缘也与第I侧面142接触。开口 141形成为其χ方向尺寸与引出电极163、164的宽度相等。因此,在将引出电极163、164插入于开口 141内的状态下,在与平行于蓄电单元160的重叠方向(ζ方向)及引出电极的引出方向(y方向)两方的虚拟平面(yz面)正交的方向、即宽度方向(χ方向)上,两者的相对位置关系受限制。由此,能够轻松地进行引出电极163与164的定位。返回到图13A继续进行说明。将相互重叠的前端部分163AU64A配置于超声波焊接机的铁砧170与超声波焊头171之间。例如铁砧170从第I固定部件140A的底面152侧插入于开口 141内。超声波焊头171与前端部分164A的朝向与上表面153相同的方向的表面对置。使蓄电容器162向铁砧170的侧方退避,以免蓄电容器162妨碍铁砧170的插入。此时,蓄电容器162内的蓄电层叠体161 (图12A 图12C)与引出电极163、164的连接部位附近临时弯曲。在该状态下,对插入于开口 141内的前端部分164A和163A进行超声波焊接。另夕卜,前端部分164A和163A也可用超声波焊接以外的方法相互固定。应相互固定的引出电极163、164的相对位置关系受限制,因此能够防止固定处理时两者的位置偏离。图13C中示出超声波焊接后的蓄电单元160及第I固定部件140A的截面图。制 作多个使背面165彼此对置来相互固定引出电极163和164的蓄电单元对。如图14所示,使I个蓄电单元对的反向型蓄电单元160的腹面166与其他蓄电单元对的正向型蓄电单元160的腹面166对置。此时,以引出电极163、164的引出方向朝向相同方向的方式维持蓄电单元对的姿势。在该状态下,从底面152侧将反向型蓄电单元160的引出电极163和正向型蓄电单元160的引出电极164插入到第2固定部件140B的开口141内。此时,维持一方引出电极163的外侧表面与开口 141的第3侧面149接触,另一方引出电极164的外侧表面与开口 141的第2侧面143接触的状态。引出电极163、164的弯折部位与阶梯差144相抵接,由此能够将引出电极163、164的插入深度维持为恒定。在开口 141内,引出电极163的前端部分163A与引出电极164的前端部分164A重叠。插入于第2固定部件140B的开口 141内的引出电极163、164构成图2所示的实施例I的桥式结构的电极对。将相互重叠的前端部分163A和164A配置于铁砧170与超声波焊头171之间,进行超声波焊接。另外,也可用超声波焊接以外的方法固定前端部分163A和164A。插入于开口 141内的引出电极163、164的两侧边缘与开口 141的第I侧面142(图10)接触。因此,在宽度方向上能够限制引出电极163与164的相对位置关系。多个蓄电单元160通过对多个蓄电单元对进行超声波焊接处理而被串联连接。在被串联连接的相互邻接的蓄电单元160之间夹着传热板169,在临时保管用盒175内从其开口部依次容纳蓄电单元160及传热板169。临时保管用盒175的底面储存有端板176。蓄电单兀160与传热板169交替鱼积于端板176的一方表面上(图14中为侧方)。图15中示出容纳于临时保管用盒175 (图14)内的状态的第I固定部件140A的俯视图。多个第I固定部件140A在垒积方向(ζ方向)上排列。相互邻接的第I固定部件140A中,一方第I固定部件140A的凸部145与另一方第I固定部件140A的凹部146嵌合。同样,第2固定部件140B中,凸部145与凹部146 (图10)嵌合。由此,第I固定部件140A及第2固定部件140B在χ方向上的相对位置关系受限制。如已经说明的那样,蓄电单元160的引出电极163、164的宽度方向(χ方向)的位置,相对第I固定部件140Α及第2固定部件140Β受限制。另外,引出电极163、164安装于蓄电容器162内的蓄电层叠体161 (图12Α 图12C)。因此,能够限制被垒积的蓄电单元160内的蓄电层叠体161在χ方向上的相对位置关系。
如此,引出电极163、164被由绝缘材料形成的第I固定部件140A或第2固定部件140B所覆盖而受固定部件140AU40B限制。因此,即使震动或冲击施加于蓄电模块,也能够防止引出电极间的短路故障。另外,引出电极163、164被容纳于第I固定部件140A或第2固定部件140B内,所以即使震动或冲击施加于蓄电模块,也能够防止发生相互焊接的引出电极彼此的接触不良。图16中示出容纳有蓄电单元160的临时保管用盒175的截面图。临时保管用盒175包括对应于长方形状的蓄电单元160的各边而配置的下侧引导件180、上侧引导件181及侧方引导件182、183。将从下侧引导件180朝向上侧引导件181的方向定义为高度方向,将与蓄电单元160的垒积方向和高度方向正交的方向(图16中为横向)定义为宽度方向。第I固定部件140A通过下侧引导件180而向垒积方向(与图16的纸面垂直的方向)引导。同样,第2固定部件140B通过上侧引导件181向鱼积方向引导。传热板169的端部容纳于侧方引导件182、183的向层叠方向延伸的槽中,由此调节传热板169的高度方向的位置。如图17所示,对上侧引导件181外加朝向下侧引导件180的荷载。由此,使蓄电单元160的高度方向的位置一致。如图18所示,使临时保管用盒175以与蓄电单元160的垒积方向平行的轴为旋转中心旋转90°。对侧方引导件182、183外加两者靠近的方向的荷载。由此,能够使传热板169的宽度方向(图18中为纵向)的位置一致。 如图19所示,在最外侧的蓄电单元160的外侧表面上配置端板177。对端板177外加朝向另一方的端板176的方向的荷载。由此,垒积方向的压缩力被外加于蓄电单元160和传热板169。在外加压缩力的状态下,使多个拉杆178从一方端板176贯穿至另一方端板177,并在拉杆178上紧固螺栓。由此,即使消除外加于端板177的荷载,也可维持施加于蓄电单元160和传热板169的压缩力。蓄电单元160和传热板169通过该压缩力被机械支承于端板176与177之间。通过目前为止的工序可获得串联连接有多个蓄电单元160的蓄电模块。之后,从临时保管用盒175取出蓄电模块。另外,对端板176和177外加预定的压缩力,并紧固拉杆178的螺栓。另外,也可将临时保管用盒175用作用于搭载于工作机械的蓄电模块用外装盒。如参考图15所说明的那样,由于能够减小蓄电模块160在χ方向上的位置偏差,所以能够使蓄电模块160和临时保管用盒175的内壁充分隔开。如图20A所示,也可用外装膜185覆盖每一个蓄电单元160。图20B及图20C中分别示出图20A的单点划线20B-20B及单点划线20C-20C的截面图。外装膜185具有筒状形状,与引出引出电极163、164的边缘对应的部分被开放。外装膜185的开放部分的边缘覆盖引出电极163、164的基部。前端部分163AU64A导出至被外装膜185所包围的空间的外侧。图2IA中示出背面165彼此对置的2个蓄电单元160和第I固定部件140A的截面图。如图13A 图13C所示,引出电极163、164被插入于第I固定部件140A的开口 141内。此时,如图21A所示,外装膜185的开放端的边缘被插入于槽148内。图2IB中示出腹面166彼此对置的2个蓄电单元160和第2固定部件140B的截面图。如图14所示,引出电极163、164被插入于第2固定部件140B的开口 141内。此时,如图21B所示,环绕一方蓄电单元160的外装膜185的开放端的边缘被插入于一方槽148A内,环绕另一方蓄电单元160的外装膜185的开放端的边缘被插入于另一方槽148B内。如此,第I固定部件140A的槽148及第2固定部件140B的槽148A、148B具有容纳外装膜185的开放端的边缘的作用。实施例I 实施例7中,使用双电层型电容器作为蓄电单元20,但也可使用其他的能够蓄电的装置。例如能够使用锂离子电池等二次电池、锂离子电容器等作为蓄电单元20。[实施例8]参考图22 图27,对于搭载有实施例I 实施例7的蓄电模块的实施例8的工作机械,以挖土机为例进行说明。图22 图26中例示有混合式挖土机,但基于实施例I 实 施例7的蓄电模块还能够搭载于其他混合式工作机械、电动挖土机等电动工作机械等。图22是混合式挖土机的概要俯视图。在上部回转体70上经回转轴承73安装有下部行走体(行走装置)71。上部回转体70上搭载有引擎74、主泵75、回转用电动马达76、油箱77、冷却扇78、座位79、蓄电模块80及电动发电机83。引擎74通过燃料的燃烧产生动力。引擎74、主泵75及电动发电机83经转矩传递机构81相互进行转矩的送受。主泵75向动臂82等的液压缸供给压力油。电动发电机83通过引擎74的动力来驱动,并进行发电(发电运行)。被发电的电力供给于蓄电模块80,蓄电模块80被充电。另外,电动发电机83通过来自蓄电模块80的电力来驱动,并产生用于辅助引擎74的动力(辅助运转)。油箱77储存液压回路的油。冷却扇78抑制液压回路的油温上升。操作员坐在座位79上操作混合式挖土机。图23中示出混合式挖土机的局部剖面侧视图。下部行走体71上经回转轴承73搭载有上部回转体70。上部回转体70包括回转框架70A、罩70B及驾驶室70C。回转框架70A作为驾驶室70C及各种部件的支承结构体发挥作用。罩70B覆盖搭载于回转框架70A的各种部件、例如蓄电模块80等。驾驶室70C内容纳有座位79 (图22)。回转用电动马达76 (图22)使作为其驱动对象的回转框架70A相对下部行走体71顺时针或逆时针回转。上部回转体70上安装有动臂82。动臂82通过被液压驱动的动臂缸107相对上部回转体70向上下方向摆动。动臂82的前端安装有斗杆85。斗杆85通过被液压驱动的斗杆缸108相对动臂82向前后方向摆动。斗杆85的前端安装有铲斗86。铲斗86通过被液压驱动的铲斗缸109相对斗杆85向上下方向摆动。蓄电模块80经蓄电模块用安装座90及阻尼器(防震装置)91搭载于回转框架70A。蓄电模块80例如配置于驾驶室70C的后方。罩70B覆盖蓄电模块80。蓄电模块80使用基于上述实施例I 实施例7的蓄电模块。通过从蓄电模块80供给的电力驱动回转用电动马达76 (图22)。另外,回转用电动马达76通过将动能转换为电能来产生再生电力。通过产生的再生电力对蓄电模块80进行充电。图24中示出基于实施例8的变形例I的挖土机的局部剖面侧视图。以下,着眼于与图23所示的实施例8的挖土机的不同点进行说明,对相同结构省略说明。图23所示的例子中,驾驶室70C的后方配置有蓄电模块80,但在图24所示的变形例中,驾驶室70C的侧方配置有蓄电模块80。驾驶室70C与蓄电模块80之间配置有动臂82。该变形例中,蓄电模块80也搭载于回转框架70A,并被罩70B所覆盖。图25中不出基于实施例8的混合式挖土机的块图。图25中,用双重线表不机械动力系统,用粗实线表示高压液压管路,用细实线表示电力系统,用虚线表示先导管路。引擎74的驱动轴与转矩传递机构81的输入轴相连结。引擎74使用通过电力以外的燃料产生驱动力的引擎,例如柴油引擎等内燃机。引擎74在工作机械的运行中始终被驱动。电动发电机83的驱动轴与转矩传递机构81的其他输入轴相连结。电动发电机83能够进行电动(辅助)运行和发电运行这两种运行动作。电动发电机83使用例如磁铁埋入转子内部的内部磁铁埋入型(IPM)马达。转矩传递机构81具有2个输入轴和I个输出轴。该输出轴上连结有主泵75的驱动轴。当施加于引擎74的负载较大时,电动发电机83进行辅助运行,电动发电机83的·驱动力经转矩传递机构81传递于主泵75。由此,施加于引擎74的负载被减轻。另一方面,当施加于引擎74的负载较小时,引擎74的驱动力经转矩传递机构81传递给电动发电机83,由此电动发电机83进行发电运行。电动发电机83的辅助运行和发电运行的切换通过连接于电动发电机83的逆变器118进行。逆变器118由控制装置130控制。控制装置130包括中央处理装置CPU) 130A及内部存储器130B。CPU130A执行储存于内部存储器130B的驱动控制用程序。控制装置130通过在显示装置135中显示各种装置的劣化状态等来提醒驾驶员注意。主泵75经高压液压管路116向控制阀117供给液压。控制阀117通过来自驾驶员的指令对液压马达101AU01B、动臂缸107、斗杆缸108及铲斗109分配液压。液压马达IOlA及IOlB分别驱动图22、图23所示的下部行走体71所具备的左右2条履带。电动发电机83的电力系统的输入输出端子经逆变器118连接于蓄电电路190。逆变器118根据来自控制装置130的指令进行电动发电机83的运行控制。蓄电电路190经其他逆变器120还连接有回转用电动马达76。蓄电电路190及逆变器120由控制装置130控制。电动发电机83辅助运行期间,所需的电力从蓄电电路190供给于电动发电机83。电动发电机83发电运行期间,由电动发电机83发电的电力供给于蓄电电路190。回转用电动马达76能够通过来自逆变器120的脉冲宽度调制(PWM)控制信号被交流驱动,并进行动力动作及再生动作这两种运行。回转用电动马达76例如使用IPM马达。IPM马达在再生时产生较大的感应电动势。回转马达76的动力动作中,回转用电动马达76经减速机124使上部回转体70回转。此时,减速机124放慢转速。由此,在回转用电动马达76中产生的旋转力增大。另外,再生运行时,上部回转体70的旋转运动经减速机124传递于回转用电动马达76,由此回转用电动马达76产生再生电力。此时,减速机124与动力运行时相反地加快转速。由此,能够提高回转用电动马达76的转速。分解器122检测回转用电动马达76的旋转轴的旋转方向的位置。检测结果被输入给控制装置130。通过检测回转用电动马达76的运行前和运行后的旋转轴的旋转方向的位置,由此可导出回转角度及回转方向。
机械制动器123与回转用电动马达76的旋转轴相连结,并产生机械制动力。机械制动器123的制动状态和解除状态受到来自控制装置130的控制,并通过电磁开关进行切换。先导泵115产生液压操作系统所需的先导压力。产生的先导压力经先导管路125供给于操作装置126。操作装置126包括操纵杆或踏板,由驾驶员操作。操作装置126根据驾驶员的操作将从先导管路125供给的I次侧液压转换为2次侧液压。2次侧液压经液压管路127传递给控制阀117,并且经其他液压管路128传递于压力传感器129。由压力传感器129检测出的压力的检测结果被输入到控制装置130。由此,控制装置130能够检测下部行走体71、回转用电动马达76、动臂82、斗杆85及铲斗86的操作状况。图26中示出蓄电电路190的等效电路图。蓄电电路190包括蓄电模块80、转换器200及DC总线线路210。转换器200的一对电源连接端子203A、203B上连接有蓄电模 块80,一对输出端子204A、204B上连接有DC总线线路210。一方电源连接端子203B及一方输出端子204B被接地。蓄电模块80中使用基于上述实施例I 实施例7的蓄电模块。DC总线线路210经逆变器118、120连接于电动发电机83及回转马达76。在DC总线线路210上产生的电压由电压表211测定,测定结果输入于控制装置130。升压用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IGBT) 202A的集电极与降压用IGBT 202B的发射极相互连接的串联电路连接于输出端子204A与204B之间。升压用IGBT202A的发射极被接地,降压用IGBT 202B的集电极连接于高压侧输出端子204A。升压用IGBT 202A与降压用IGBT 202B的相互连接点经电抗器201连接于高压侧电源连接端子203A。二极管202a、202b以从发射极朝向集电极的方向成为正方向的方向分别并联连接于升压用IGBT 202A及降压用IGBT 202B。输出端子204A与204B之间插入有平滑用电容器205。连接于电源连接端子203A与203B之间的电压表206测定蓄电模块80的端子间电压。串联插入于电抗器201的电流表207测定蓄电模块80的充电放电电流。电压及电流的测定结果输入于控制装置130。温度检测器136检测蓄电模块80的温度。检测出的温度数据输入于控制装置130。温度检测器136例如包括与从构成蓄电模块80的多个蓄电单元中选择的4个蓄电单元对应地准备的4个温度计。控制装置130例如计算由4个温度计获取的4个温度数据的平均,并将平均值作为蓄电模块80的温度。另外,判定电容器的过热状态时,可以将4个温度数据所示的温度中最高的温度作为蓄电模块的温度来采用。相反,在蓄电模块的温度过度下降的状态的判定中,可以将4个温度数据所示的温度中最低的温度作为蓄电模块的温度来米用。控制装置130对升压用IGBT 202A及降压用IGBT 202B的栅电极外加控制用脉冲宽度调制(PWM)电压。以下,对升压动作(放电动作)进行说明。对升压用IGBT 202A的栅电极外加PWM电压。升压用IGBT 202A关闭时,电抗器201中产生使电流从高压侧电源连接端子203A朝向升压用IGBT 202A的集电极流动的方向的感应电动势。该电动势经二极管202b外加于DC总线线路210。由此,DC总线线路210升压。
接着,对降压动作(充电动作)进行说明。对降压用IGBT 202B的栅电极外加PWM电压。降压用IGBT 202B关闭时,电抗器201中产生使电流从降压用IGBT 202B的发射极朝向高压侧电源连接端子203A流动的方向的感应电动势。充电模块80通过该感应电动势穿过二极管202a而被充电。图27中示出基于实施例8的变形例2的挖土机的块图。以下,着眼于与图25所示的实施例8的混合式挖土机的不同点进行说明,对相同的结构省略说明。实施例8的变形例2的挖土机中,未搭载有引擎74 (图22、图25)。准备有用于对蓄电模块80进行充电的电压转换器88及外部电源连接插头87。能够从外部电源经外部电源连接插头87及电压转换器88对蓄电模块80进行充电。电动发电机83不作为发电机动作,而是通过由蓄电模块80 (蓄电电路190)供给的电力仅作为电动机而动作。电压转换器88进行用于使外部电源的电压适于蓄电模块80的电压的电压转换。实施例I 7的蓄电模块,不仅能够适用于混合式挖土机,如该变形例那样还能够 适用于电动挖土机。根据上述实施例I 实施例8,进一步公开以下附记所示的发明。(附记I)一种蓄电模块,包括从板状部分的边缘引出的至少一对电极的蓄电单元在该板状部分的厚度方向层叠,并通过使在层叠方向上邻接的所述蓄电单元的一方电极彼此接触来串联连接,其中,每一个所述蓄电单元的所述电极安装于比所述板状部分的厚度方向的中心位置更偏向作为一方表面的背面侧的位置,在所述蓄电单元的层叠方向上邻接的所述蓄电单元以所述背面彼此相对向的姿势或所述背面的相反侧的腹面彼此相对向的姿势配置,对所述背面彼此对置的2个所述蓄电单元进行电连接的所述电极在该电极的相互对置的表面接触,对所述腹面彼此对置的2个所述蓄电单元进行电连接的所述电极向相互靠近的方向弯曲,一方电极的外侧表面与另一方电极的内侧表面相接触。(附记2)如附记I所述的蓄电模块,其中,对所述背面彼此对置的2个所述蓄电单元进行电连接的所述电极向所述层叠方向弯曲。(附记3)如附记I或2所述的蓄电模块,其中,该蓄电模块进一步具有配置于在所述层叠方向上邻接的所述蓄电单元之间的传热板。(附记4)如附记3所述的蓄电模块,其中,当以与所述层叠方向平行的视线观察时,所述传热板朝向与引出所述电极的方向不同的方向扩大至比所述蓄电单元的边缘更靠外侧。(附记5)如附记I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蓄电模块,其中,该蓄电模块进一步具有将所述多个蓄电单元向所述层叠方向加压而进行容纳的框体。(附记6)
—种蓄电模块,其具有多个板状蓄电单元,每一个板状蓄电单元包括容纳蓄电层叠体的蓄电容器及从所述蓄电容器的边缘引出的一对引出电极,并以引出电极的引出方向朝向相同方向的姿势重
置;及固定部件,以所述蓄电单元重叠的状态,插入有相互邻接的2个蓄电单元的其中一方的I个引出电极和另一方的I个引出电极,在与平行于所述蓄电单兀的重叠方向及所述引出电极的引出方向的虚拟平面正交的方向上,限制被插入的所述2个引出电极的相对位置关系。(附记7)如附记6所述的蓄电模块,其中,所述固定部件由绝缘材料形成。·(附记8)如附记6或7所述的蓄电模块,插入于所述固定部件的所述2个引出电极包括从所述蓄电容器引出之后,朝向所述蓄电单元的垒积方向弯折的前端部分,插入于所述固定部件的所述2个引出电极的所述前端部分彼此重叠,所述固定部件具有插入所述2个引出电极并使相互重叠的所述前端部分的两面露出的开口。(附记9)如附记8所述的蓄电模块,其中,所述开口的侧面形成有阶梯差,该阶梯差通过所述引出电极的弯折部位抵接而限制所述引出电极向所述开口内的插入深度。(附记10)如附记6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蓄电模块,其中,该蓄电模块进一步具有覆盖每一个所述蓄电单元的外装膜,所述固定部件上形成有插入所述外装膜的边缘的槽。(附记11)如附记6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蓄电模块,其中,该蓄电模块进一步具有其他固定部件,插入有其他2个蓄电单元各自的I个引出电极,并具有与所述固定部件相同的几何学形状,其中该其他2个蓄电单元垒积于具有插入于所述固定部件的引出电极的所述2个蓄电单元的一侧 '及嵌合部,所述固定部件和所述其他固定部件相互嵌合,由此在与所述虚拟平面正交的方向上,限制所述2个固定部件的相对位置。(附记12)一种工作机械,其搭载有蓄电模块,其中,该蓄电模块具有 多个板状蓄电单元,每一个该板状蓄电单元包括容纳蓄电层叠体的蓄电容器及从所述蓄电容器的边缘引出的一对引出电极,并以引出电极的引出方向朝向相同方向的姿势
重叠;及 固定部件,以所述蓄电单元重叠的状态,插入有相互邻接的2个蓄电单元的一方的I个引出电极和另一方的I个引出电极,在与平行于所述蓄电单元的重叠方向及所述弓I出电极的引出方向的虚拟平面正交的方向上,禁止被插入的所述2个引出电极的相对移动。
(附记13)一种蓄电模块的制造方法,其具有准备2片板状蓄电单元的工序,每一个该板状蓄电单元包括容纳蓄电层叠体的蓄电容器及从所述蓄电容器的边缘引出的一对引出电极;向固定部件的开口内插入所述2个蓄电单元的一方的I个引出电极和另一方的I个引出电极,并在与所述引出电极的插入方向正交且与所述板状蓄电单元的面内方向平行的方向上,限制插入于所述开口内的2个引出电极的相对位置关系的工序;及以限制所述2个引出电极的相对位置关系的状态,使所述2个引出电极彼此相互固定的工序。符号说明 10-蓄电容器,10AU0B-层压薄膜,11-蓄电要件,12-第I电极,13-第2电极,14-排气孔,15-排气阀,16-板状部分,18-带电防止膜,20-蓄电单元,21-第I集电极,2IA-延伸部分,22-第2集电极,22k-延伸部分,23-隔离物,25-传热板,27-第I分极性电极,28-第2分极性电极,31、32、33、34-壁板,33A、34A-窗,40-加压机构,41-按压板,42-螺母,43-拉杆,48、49_强制空冷装置,70-上部回转体,71-下部行走体(基体),73-回转轴承,74-引擎,75-主泵,76-回转马达,77-油箱,78-冷却扇,79-座位,80-蓄电模块,81-转矩传递机构,82-动臂,83-电动发电机,85-斗杆,86-铲斗,87-外部电源连接插头,88-电压转换器,90-蓄电模块安装座,91-阻尼器(防震装置),101AU01B-液压马达,107-动臂缸,108-斗杆缸,109-铲斗缸,114-主泵,115-先导泵,116-高压液压管路,117-控制阀,118-逆变器,119-电容器,120-逆变器,122-分解器,123-机械制动器,124-减速机,125-先导管路,126-操作装置,127,128-液压管路,129-压力传感器,130-控制装置,135-显示装置,136-温度检测器,140A-第I固定部件,140B-第2固定部件,141-开口,142-第I侧面,143-第2侧面,144-阶梯差,145-凸部,146-凹部,147-嵌合部,148-槽,149-第3侧面,150-前表面,151-背面,152-底面,153-上表面,160-蓄电单元,161-蓄电层叠体,162-蓄电容器,163、164-引出电极,163AU64A-前端部分,165-背面,166-腹面,169-传热板,170-铁砧,171-超声波焊头,175-临时保管用盒、176、177-端板,178-拉杆,180-下侧引导件,181-上侧引导件,182,183-侧方引导件,185-外装膜,200-转换器,201-电抗器,202A-升压用 IGBT,202B-降压用 IGBT,202a、202b_ 二极管,203A、203B-电源连接端子,204A、204B-输出端子,205-平滑用电容器,206-电压表,207-电流表,211-电压表。
权利要求
1.一种挖土机,其特征在于,具有 下部行走体; 上部回转体,能够回转地安装在所述下部行走体上 '及 蓄电模块,搭载在所述上部回转体上, 所述蓄电模块包括多个蓄电单元,每一个蓄电单元具有从板状部分的边缘引出的至少一对电极, 所述蓄电单元在所述板状部分的厚度方向上层叠,通过使在层叠方向上邻接的所述蓄电单元的电极彼此接触来串联连接, 由相互接触的一对所述电极构成的电极对中至少一部分电极对具有桥式结构,该桥式结构中,电极向相互靠近的方向弯曲且一方的电极的外侧表面与另一方的电极的内侧表面相接触。
2.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挖土机,其中, 所述桥式结构的电极对的电极彼此在比弯曲部位更靠前端的部分相互接触。
3.如权利要求I或2所述的挖土机,其中, 所述蓄电单元的各所述电极安装于比所述板状部分的厚度方向的中心位置还偏向一方表面即背面侧的位置, 在所述蓄电单元的层叠方向上邻接的所述蓄电单元以所述背面彼此相对的姿势或所述背面的相反侧的腹面彼此相对的姿势配置, 对所述背面彼此对置的2个所述蓄电单元进行电连接的所述电极在该电极的相互对置的表面接触, 对所述腹面彼此对置的2个所述蓄电单元进行电连接的所述电极构成所述桥式结构的电极对。
4.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挖土机,其中, 对所述背面彼此对置的2个所述蓄电单元进行电连接的所述电极具有向所述层叠方向弯曲的L字形结构。
5.如权利要求I或4所述的挖土机,其中, 该挖土机进一步具有传热板,该传热板配置于在所述层叠方向上邻接的所述蓄电单元之间。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挖土机,其中, 以与所述层叠方向平行的视线观察时,所述传热板朝向与引出所述电极的方向不同的方向扩展至比所述蓄电单元的边缘更靠外侧。
7.如权利要求I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挖土机,其中, 该挖土机进一步具有框体,该框体对所述多个蓄电单元向所述层叠方向加压并进行容纳。
8.如权利要求I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挖土机,其中, 该挖土机进一步具有固定部件,该固定部件插入有相互接触的所述电极,并在与既平行于所述蓄电单元的层叠方向又平行于所述电极的引出方向的虚拟平面正交的方向上,限制被插入的所述2个电极的相对位置关系。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挖土机,其中,所述固定部件由绝缘材料形成。
10.如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挖土机,其中, 插入于所述固定部件的所述2个电极包含前端部分,该前端部分从所述板状部分的边缘引出之后,朝向所述蓄电单元的垒积方向弯折, 插入于所述固定部件的所述2个电极的所述前端部分彼此重叠, 所述固定部件具有插入有所述2个电极,并使相互重叠的所述前端部分的外侧表面露出的开口。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挖土机,其中, 所述开口的侧面形成有阶梯差,该阶梯差通过所述电极的弯折部位抵接来限制所述电极向所述开口内的插入深度。
12.如权利要求8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挖土机,其中, 该挖土机进一步具有覆盖各所述蓄电单元的外装膜, 在所述固定部件上形成有插入所述外装膜的边缘的槽。
13.如权利要求8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挖土机,其中, 该挖土机进一步具有其他固定部件,该其他固定部件插入有其他2个蓄电单元各自的I个电极,并具有与所述固定部件相同的几何学形状,其中,该其他2个蓄电单元层叠于具有插入于所述固定部件的电极的所述2个蓄电单元的一侧, 所述固定部件和所述其他固定部件具有嵌合部,该嵌合部通过相互嵌合来在与所述虚拟平面正交的方向上限制所述2个固定部件的相对位置。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挖土机,在下部行走体上能够回转地安装有上部回转体。上部回转体搭载有蓄电模块。蓄电模块包括多个蓄电单元,每一个蓄电单元具有从板状部分的边缘引出的至少一对电极。蓄电单元在板状部分的厚度方向上层叠,通过使在层叠方向上邻接的蓄电单元的电极彼此接触来串联连接。由相互接触的一对电极构成的电极对中至少一部分的电极对具有桥式结构,该桥式结构中,电极向相互靠近的方向弯曲且一方电极的外侧表面与另一方电极的内侧表面相接触。
文档编号H01M2/30GK102906900SQ20118002597
公开日2013年1月30日 申请日期2011年5月26日 优先权日2010年5月26日
发明者汤村正典 申请人:住友重机械工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